苏轼定风波优质课

合集下载

苏轼定风波优质课一等奖ppt课件

苏轼定风波优质课一等奖ppt课件
01
生平介绍
02
创作特点
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经历、主要作品及贡献。
详细介绍苏轼的创作特点,如豪放、豁达、富有哲理等。
《定风波》词牌介绍
《定风波》的来源
介绍《定风波》这个词牌的来源 及发展。
《定风波》的意境
阐述《定风波》所表达的意境和 情感。
02
文本细读
上片内容解析
总结词
描写雨中场景,展现自然之景与苏轼的旷达之情。
教育价值
苏轼的文学作品在教育领域具有重要地位, 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及思想 深度具有积极意义。
对个人成长与精神世界的启示
要点一
人生态度

要点二
内心修养
苏轼在《定风波》中所表现出的洒脱、旷达的人生态度, 对于现代人在面对生活中的挫折与困难时具有启示作用。
作品中所强调的内心修养、自我反省及自我提升等思想, 对于个人成长及精神世界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详细描述
上片中,苏轼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雨中景色,如“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展现出自然之景的壮美 ,同时表达出旷达之情。这种情感在“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中达到高潮,表现出他对自然 与生活的热爱,以及对人生豁达的态度。
下片内容解析
总结词
描写雨后初晴的景象,进一步强调苏轼的超然之情。
05
教学设计与实践
教学理念与目标
理念
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自主、合作与探究学 习,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目标
通过学习《定风波》,让学生了解苏轼的创作风格和 思想,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提高文学素养和审 美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通过分析《定风波》中的意象和情感,理解 苏轼的思想和情感表达。

苏轼《定风波》教学设计(通用6篇)

苏轼《定风波》教学设计(通用6篇)

苏轼《定风波》教学设计苏轼《定风波》教学设计(通用6篇)苏轼《定风波》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多次诵读,把握词人的情感态度。

2、解析探讨,欣赏词的写作特色。

3、结合资料,体会豪放派的特征。

教学方法:1、通过诵读感悟法、默读咀嚼法,品味本词“言”之味,“意”之美。

2、通过自主鉴赏、合作交流,探究豪放词派的主要特征。

教学重点:鉴赏关键字词所包含的情感态度,探究豪放派词作的写作特色。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介绍苏轼。

二、读定基调,感知大意1、小序请学生朗读这首词的小序部分,归纳小序交代的信息。

明确: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2、感情基调根据本词写作背景,联系苏轼在这段时间里的其它作品,奠定感情基调。

请学生一读定基调。

3、感知大意请学生归纳词的上阙和下阙各侧重写的内容。

疏通文意,明确:上阙写途中遇雨的情景,下阙写雨过天晴后的心理感受。

三、读明态度、赏析内容1、请学生进行合作探究,讨论词中有哪些语句最能体现作者的情感态度。

明确:“莫听、何妨、轻、任、迎、也无”等词所体现的作者的情感态度。

2、探究本词所包含的人生哲理。

明确:“一蓑烟雨任平生”等句所包含的人生哲理。

3、提问本词给学生的启发。

4、归纳苏轼词的写作特色。

明确:以小见大。

请学生二读明态度。

四、读懂豪放,理解风格1、请学生阅读辛弃疾的作品,进一步体会豪放词派的特点。

太常引辛弃疾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一轮秋影转金波。

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嫦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斫:zhuó,砍。

婆娑:pósuō枝叶茂盛的样子。

明确:从内容、情感、写景等入手,鉴赏本词。

2、结合苏轼和辛弃疾的作品,总结豪放派的诗歌的特点。

明确:课本57页:豪放词题材较广泛,抒怀言志,关注社会现实,涉及人生重大主题。

格调相对高昂,较多慷慨悲壮之音,颇具阳刚之美。

请学生三读懂豪放。

五、结束语以苏轼作品中脍炙人口的名句做结束语,请学生在朗读中结束。

苏轼《定风波》优秀公开课课件

苏轼《定风波》优秀公开课课件
6
02
《定风波》文本解读 与赏析
2024/1/25
7
原文呈现与注释解读
2024/1/25
原文呈现
全文准确呈现苏轼《定风波》一 词,包括题目、作者、正文及标 点。
注释解读
对词中难懂的字词、典故、历史 背景等进行详细注释和解读,帮 助学生理解词意。
8
意象描绘与审美体验
意象描绘
分析词中所运用的意象,如“穿林打 叶声”、“竹杖芒鞋”、“一蓑烟雨 ”等,通过生动的描绘展现词中的画 面感。
10
03
《定风波》艺术特色 分析
2024/1/25
11
结构巧妙与层次丰富
上下片呼应
上片描述自然景象,下片 抒发情感,二者相互呼应 ,使全词结构紧密。
2024/1/25
时空交错
词中通过时空的交错转换 ,展现了词人内心的起伏 变化,增强了词的艺术表 现力。
线索清晰
以词人的行踪为线索,贯 穿全词,将写景、叙事、 抒情融为一体,层次分明 。
12
语言优美且富有感染力
炼字精准
苏轼运用精准的动词、形容词等 ,刻画出生动的景象和强烈的情
感。
2024/1/25
音韵和谐
全词音韵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 富有音乐美感。
比喻生动
词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手法,使得 描绘更加生动形象,增强了艺术感 染力。
13
表现手法独特,意境深远
寓情于景
意境深远
苏轼通过描绘自然景象来抒发自己的 情感,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苏轼形象的跨文化传播
苏轼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代表,其形象在跨文化交流中起到了桥梁作用,增进了不同文化间的理解与 认同。
《定风波》在跨文化交流中的地位

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定风波·苏轼》优质课件

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定风波·苏轼》优质课件
风雨中,踏雨吟啸,怡然自乐。
下阙:
风雨后,蓦然回首,云淡风清。
总结
• 《定风波》这首词写眼前景,寓 心中事,从习以为常的自然现象 生发出深刻的人生哲理,以一语 双关,以小见大的手法体现了作 者藐视祸难、达观自信的智者襟 怀。
定风波
也归回山微料 无去首头冷峭 风,向斜,春 雨 来照 风 也 萧却 吹 无 瑟相 酒 晴 处迎 醒 。 ,。 ,
• 交代了哪些信息?
• 了解背景
写作背景
元丰五年(1082年),苏轼因“乌台诗 案”被贬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县),偏居 荒野,躬耕自乐。是年春,诗人至黄冈东 南三十里的新购田地,归途遇雨,心有所 感,遂赋此词 。
品读上阙
• 找出表现他具体态度”比马“轻” ?你认为这里的 “竹杖芒鞋”和“马”有什么深刻含义吗?
一谁竹何莫 蓑怕杖妨听 烟?芒吟穿 雨 鞋啸林 任 轻且打 平 胜徐叶 生 马行声 。 ,。,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 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 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 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 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课后探究:
请以《东坡先生,我想对您说……》 或《从苏词 看人生》为题,写一篇500字以上的文章。
从苏轼的诗词文赋可看其人生思想,让我们 走近苏轼与其对话。
定风波
苏轼
朗读 定风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 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 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 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 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 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人教版苏轼《定风波》(公开课)一等奖优秀课件2024新版

人教版苏轼《定风波》(公开课)一等奖优秀课件2024新版

原文朗读
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自读、集体 诵读等方式,引导学生熟悉文本 ,感受苏轼《定风波》的音韵之 美。
字词讲解
对文中的重点字词进行解释,如 “莫听”、“何妨”、“吟啸” 、“徐行”等,帮助学生理解文 本含义。
文本结构分析与写作特点
文本结构
分析《定风波》的上下两片结构,引 导学生理解作者如何通过描绘自然景 象和自身行为来表达内心情感。
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该词通过描绘自然景象和人物心态的细 腻变化,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独特感悟 和豁达态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定风波》的艺术成就不仅体现在词藻 的华美和意象的丰富上,更在于苏轼成 功地将自己的人生体验与普遍的人生哲 理相结合,使得这首词具有超越时空的
普遍意义。
04
知识拓展与文化内涵
苏轼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号东坡 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 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美食 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洵之子。
教学目标与要求
01
02
03
知识目标
了解苏轼及其作品;掌握 《定风波》的背景、主题 及艺术特色。
人教版苏一轼等《奖定优风秀波课》件(公开课)
contents
目录
• 课程介绍与背景 • 文本解读与赏析 • 苏轼生平与创作背景 • 知识拓展与文化内涵 • 互动环节与课堂实践 • 课程总结与延伸阅读
01
课程介绍与背景
定风波背景及作者简介
《定风波》背景
苏轼的《定风波》写于他被贬黄州后的第三年。通过野外途 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 生奇警,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脱俗的人生理 想。

《定风波》省级优质课一等奖原创课件

《定风波》省级优质课一等奖原创课件

知识拓展,走进苏轼
看到这些,我们才真正体会到,什么是宦海沉浮,什么叫 命途多舛。苏东坡一生的坎坷实在是太多了。把这些人生不顺 放到任何一个人身上,想必任何人都会早早的垮掉,但是苏轼 确确实实的没有倒下。并且,在他的词中,你见不到李白对命 运不济的激愤,也见不到屈原不如意后的孤傲。有的更多的是 潇洒和旷达!
“竹杖芒鞋”本是草野百姓的装束,也是苏轼在黄州“半是 闲人半是罪人”处境的体现。而“骑马”,是官者的形象,所 以这一句,鲜明的表现了被贬苏轼的精神境界是超然外物的。
反复朗读,体味思想与情感。
序文已说“雨具先去”,可后文为什么又有“一蓑”, 前后不是矛盾吗?
不矛盾。“一蓑”并不是实指。这里的“蓑”,可指苏轼的 思想,精神风貌,包括他的才华。
“也无风雨也无晴”,是指苏轼的内心没有风雨阴晴的差别,他不 因天晴而喜,不因雨天而悲。他怀的是一颗超然物外的心,他按照 自己预定的人生道路悠然前行。
反复朗读,体味思想与情感。
在分析诗词内容的基础之上,谁能给大家归纳一下这首 词所表达的情感。
作者借对自然风雨的坦然面对,抒发了对政治风雨的泰然 处之之情,表现出他达观的处世态度和旷达的胸襟。
林语堂先生评价说:
他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观派,一个伟大 的人道主义者。
余秋雨先生评价说:
他有一种自省,不是一种走向乖巧的心 理调整,而是一种极其热诚的自我解剖,目 的是想找回一个真正的自己。他在无情地剥 处自己身上每一点异己的成分,哪怕这些成 分曾为他带来了官位、荣誉和名声。他渐渐 回归于清纯和空灵。
品读完毕,你的获得
2、即事感怀诗词鉴赏方法 即事感怀,指的是诗人就某件事抒发自己的感慨。
鉴赏方法:首先要了解引发诗人感慨的“事” ,体味作者抒 发了什么样的情“怀 ”分析作者是怎样来抒发感情的 。

定风波公开课一等奖课件

定风波公开课一等奖课件
问题二
苏轼在《定风波》中如何运用象征手法来表达自 己的情感?
问题三
从《定风波》中,你领悟到了哪些人生哲理?
小组讨论:如何从个人角度理解《定风波》
小组内成员分别阐述自己对《定 风波》的独特理解,探讨苏轼在 词中所表达的情感、意境和人生
观念。
分享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感受和 体会,交流彼此对这首词的不同
解读。
写作特点
详细分析了苏轼在《定风波》中 运用的写作手法,如借景抒情、 寓情于景、对比等,展现了苏轼 高超的文学造诣。
意象描绘与审美体验
意象描绘
课件通过具体词句,引导学生想象和 感受词中的意象,如“莫听穿林打叶 声”、“一蓑烟雨任平生”等,帮助 学生深入理解词意。
审美体验
结合苏轼的其他作品及时代背景等元 素,引导学生体会《定风波》中的审 美意境,感受苏轼豁达、超然的人生 态度。
崇尚自然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常常表现出对 自然的崇敬和敬畏,认为自然是宇宙 间最高法则。
借景抒情
天人合一
中国古代哲学强调天人合一思想,认 为人类与自然是一体的,应当顺应自 然规律。
古代诗人常常借助自然景物来表达内 心情感,如山水诗、田园诗等。
西方自然主义文学流派及特点
客观描绘
自然主义文学强调对现实的客观 描绘,通过细腻的笔触刻画自然
03
李清照
南宋婉约派词人代表,作品多 写离情别绪和个人身世之慨,
风格清新婉丽。
04
艺术手法探讨
修辞手法运用
01
02
03
比喻
通过生动的比喻,将抽象 的情感、景象等具象化, 使读者产生共鸣。
拟人
赋予自然景物以人的情感 、动作,增强诗歌的生动 性和感染力。

定风波公开课优秀课件

定风波公开课优秀课件

问题思考
1、“竹杖芒鞋轻胜马”中的“轻” 字用得好不好?为什么?表达了词人怎 样的胸襟?
好。“竹杖芒鞋”,是步行者即闲人所 用, 马,则是官员或忙人的坐骑,是忙人所 用的。两者都从“行”字引出,具有可比性。 “竹杖芒鞋” 轻巧,轻便,然而在雨中行路 用它,拖泥带水的,没有骑马的便捷。但 “轻”字寓有“无官一身轻”。之意。
1、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莫听”表明了自己的态度,无所谓, 从容处之,外物不足萦怀,紧张什么?跑什 么?我就要悠闲自在,不慌不忙地慢慢走。 “何妨”“吟啸”活现了词人的泰然自若的 心态。
展示成果
2、一蓑烟雨任平生。
“风雨”并不是单纯的自然界的风雨, 而是兼指政治上的风风雨雨。
作者申明,自己完全有能力有气度来面 对人生道路上的各种政治风雨 的考验。 现在所面临的政治祸难又 算得了什么?一 个“任”字,表现词人无惧苦难,勇敢前 行的意志品质,显现出自若、自信的胸襟。
巨大落差。
黄州贬谪时期的苏轼(1079——1084)
时间 词作
诗句
思想感情
1080 1080 1082 1082
《卜算子》 《西江月》 《念奴娇》 《定风波》
拣尽寒枝不肯栖, 寂寞沙洲冷。 幽独凄清
中秋谁与共孤光, 把盏凄凉北望。
人生空幻
失意自伤 壮志难酬
人生如梦,一尊 时运不济 超脱旷达 还酹明月。
一蓑烟雨任平生 不畏坎坷 笑看风雨
1083
《浣溪沙》 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 热爱生活、旷达乐观
苏轼在黄州的心路历程
后期
中期
乐观豪迈
前期
失意自伤
低沉苦闷
随遇而安 洒脱旷达
积极向上
在贬谪到黄州的初期,苏轼是低沉、苦闷的,但 他很快从中逃离出来。毕竟他是一个洒脱旷达的人。 面对人生的困境,他没有颓废,没有逃避,而是以一 种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去挑战。所以,他战胜了 生活,战胜了自我。所以,我们才看到,黄州时期的 苏轼是一个无畏风雨、笑看坎坷的潇洒之人,是一个 超然物外、随遇而安的旷达之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讨论:“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 无晴”的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 •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 表面上似乎是说,回到住处,再看路经之地,既 不是风雨交加,也不是朗朗晴空;
• “萧瑟处”隐喻宦途风雨,“归去”是用陶渊明 的“归隐”之意,而“也无风雨也无晴”则是说, 有了归隐之心也就无所谓什么宦海的风雨或晴天 了。显然,这里的主要心态是旷达,主要意向是 隐逸。
苏轼定风波优质课
• 余秋雨在《苏东坡突围》中这样写道:“ 他从监狱里走来,带着一个极小的官职, 实际上以一个流放犯的身份走来,带着官 场和文坛泼给他的浑身脏水走来……一路 上小人牵着大师,大师牵着历史,一路走 来了黄州……”
苏轼 在许多信里反复叮嘱友人“看讫,
火之”,他在黄州城东开垦了十亩荒地,田旁 筑一茅屋,辛勤躬耕,自得其乐。
得之淡然, 失之泰然, 争之必然, 顺其自然。
小结:人生不经几番风雨,便难彻悟。
综观全词,一种醒醉全无、无喜无悲、 胜败两忘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呈现在读者 面前。“也无风雨也无晴”,是一种宠辱不 惊、胜败两忘、旷达潇洒的境界,是一种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境界, 是一种回归自然,天人合一,宁静超然的大 彻大悟。
置之不理 雨大
无所畏惧 气定神闲
挑 轻松 神态 战 欢快 自若
11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态度: 置风雨于不顾、吟啸徐行 镇定自若,泰然处之
莫听: 外物不足萦怀
“何妨” 俏皮的挑战色彩
•作者在这里为什么说“竹杖芒鞋”比“马”轻呢? 你认为这里的“竹杖芒鞋”和“马”有什么深刻含 义吗?
手法揭示
以 “小” 事: 苏轼遇雨(实) 一“雨”双关

竹杖芒鞋轻胜马 (虚)

同行皆狼狈
见 “大”
生”
情: 旷达超越 寓情于景“一蓑烟雨任平
纵横奔放的报国豪情 人生如梦的感伤 宠辱皆忘、超乎物外的旷达乐观
定风波
苏轼
诗词背景
• 这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1082),此 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谪黄州已近三 年。在这遭受严重政治迫害后的几年 里,苏轼内心当然有忿懑和痛苦的一 面,但他却始终能以超人的旷达心态 泰然处之。这首《定风波》就表现了 苏轼当时“泰然处之”的心境。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 而遂晴,故作此。

•心情的轻松 无官一身轻
竹杖芒鞋
•闲散
•马
•奔波
•竹杖芒鞋轻胜马两者对比,隐喻闲散江湖 胜过奔波劳碌。
诗人被贬黄州,为什么内 心还会感到轻松呢?
因为可以过一种没有官场束缚的 无拘无束的生活,所以内心轻松。
• “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履,放浪山 水间,与樵渔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辄 自喜渐不为人识。” ——苏东坡《答李端 书》
C失败和成功是一对孪生兄弟,失败来了, 成功还会远吗。
D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E阴雨之后必有阳光,生活中要充满乐观和 希望。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 回头望望刚才遇雨的地 方,真是晴雨无常!回 去吧,不管风吹雨打也 好,阳光四照也好。
• 萧瑟处:指遇雨的处所。 萧瑟,风雨吹打树林的 声音。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 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 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词语解释
1、芒鞋:草鞋。“竹杖芒鞋”
2、吟啸:吟唱长啸,表示泰然自若的情 态。
3、蓑:指雨具蓑衣。 4、料峭:形容春寒,如:“春寒料峭”。 5、向来:刚才,方才之意。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词 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怎样的一种顿悟和启 示?
A“风雨”比喻词人生中的逆境,“晴”比 喻春风得意的顺境。
B人生有顺逆,有成败,有荣辱,有福祸。 但无论处于何种境地,我们都要以坦然而 超脱的心态去对待,风雨改变不了苏东坡, 也改变不了我们。
也无风雨也无晴
回首向来萧洒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政治舞台上的晴雨表升沉不定,不如归去, 做一个老百姓,过着“也无风雨也无晴”的生 活。
只要经得起狂风骤雨的吹打,必然会有清 风丽日跟着到来。这是作者在政治生涯中的心 理体验。
顺和逆,穷和通,在智者的心目中,都是无 所谓的。体现了作者超脱,旷达自适,但并不 颓丧沉沦的态度。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 料峭春风:
• 人生的逆境 政治的风雨
• 山头斜照:
• 人生的希望
• 作者在于挫折中看到希望,于逆境中 看到曙光,不让这暂时的挫折和逆境 左右自己的心情。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 相迎” 三句给我们怎样的人生启示?
A阳光总在风雨后。
B也许正当我们感到绝望的时候,希望和转 机已经在前面等着我们了。
一蓑烟雨任平生
• 思考:“烟雨”是否仅指自然界的烟雨?“任”字表现了作者怎 样的心境?
烟雨: 自然界的风雨 政治的风云变幻
任:有听凭之意,但任风雨漫天,任乱云飞渡,我自岿然不动。
镇定 洒脱 从容 旷达 潇洒镇静中,有几分倔强、几分抗争的心。有点笑傲江湖的味道 序言“雨具先去”又何来“蓑”?
“一蓑烟雨任平生。”这一句不是写眼前景,而是想心中事,因 为“雨具先去”,当时并无蓑衣.
“在黄州的苏东坡是成熟了的苏东坡。这种成 熟是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
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 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 须伸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频遭贬谪,一生历典八州,身行万里, 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处如天堂, 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
苏轼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 同道反目,见识了人世间万千丑态却说 “眼前见天下无一不是好人”。他这 样描述自己的一生:“载歌载舞,深 得其乐”,可见苏轼是潇洒超俗的, 乐观开朗的,旷达的。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词前小序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 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时间: 1082年3月7日 地点: 沙湖道中 人物: 同行 、余 事件: 雨
感觉: 狼狈、不觉
雨 淋or躲
偶 然
选 择
客 观
主 观
…… ……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雨, 苏轼是如何做的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