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壶关县刘聚有乐班丧礼仪式用乐考察——兼谈上党八音会与晋
晋城民俗文化

阳城生铁冶铸技艺,山西省晋城市传统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之一。
阳城生铁冶铸技艺,自公元前6世纪发明。阳城生铁冶铸技艺在熔炼 铸造时先将采得的矿石粉碎,再经高温焙烧去硫,然后方可入炉,通过观 察铁水色泽判断其成色。
2006年5月20日,阳城生铁冶铸技艺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 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为:Ⅷ-35。
土沃老花鼓是传统的群众艺术表演形式,已有360多年的历史,它经 历了清代至民国的产生、形成期,建国初至“文革”期的成熟、兴盛期, “文革”期间的沉寂、消亡期,“文革”以后的复苏、抢救期。土沃老花 鼓之所以称为老,有两个含义:一是土沃老花鼓在沁水流传历史悠久,二 是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已存在200多年。
上党梆子,山西省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上党二簧(又称上党皮簧,俗称土二簧),山西省传统地方戏曲剧种,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上党二簧是一个独立剧种,在上党地区已经流传了二百多年。唱腔分 西皮、二簧两大种类,包括反二簧在内,总称“皮簧”,属板腔体。西皮 声腔高亢圆润,常用于抒发感情,多被生、旦采用。二簧腔板式少,但委 婉清丽。
2011年5月23日,上党二簧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Ⅳ-139。
2008年6月7日,阳城焙面面塑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 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为Ⅶ-53。
阳城焙面娃娃是在什么时候出现的,文献并无确切的记载。据传承人 璩繁星所说,焙面娃娃这种工艺在明朝就已存在,真正在民间盛行开来则 到了解放前后。第一代传承人马贞元的女儿郭蕊生也回忆到,她姥姥是从 其母亲那里学来,更早的就不得而知了。
鼓舞(土沃老花鼓),山西省沁水县传统舞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 产之一。
寻根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上党梆子

寻根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上党梆子作者:杨倩茹来源:《中国科技博览》2014年第18期[摘要]文章从上党八音会与上党梆子的形成谈起,从音乐形态、器乐曲牌、主奏乐器、演奏形式、演奏内容、审美准则6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比较,既而得出结论:上党梆子是在吸收了主要包括八音会在内的众多民间艺术的精华之上而发展起来的。
同时,八音会与上党梆子在音乐艺术上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哺育与反哺关系。
[关键词]上党八音会;上党梆子中图分类号:C9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18-0106-01山西晋城、长治一带的八音会是我们每一个山西人所熟知的上党八音会,上党八音会是一种流传于长治、晋城一带的民间吹打乐。
它起始于夏商,形成于春秋,汉唐时成为一种完整的音乐形式,流传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八音会的主要功能是服务社会、服务民众,娱神、娱鬼以及娱人。
八音会音乐的形成与发展不但受到社会、历史、人文等因素的影响,在其音乐艺术形式的确立过程中,它更多的受到戏曲、曲艺、民歌等民间姐妹音乐艺术的影响。
戏曲音乐是我国诸多民间音乐品种中形成较晚,但发展却最比较完备的民间艺术形式。
晋城市的地方戏曲上党梆子在当地民间音乐中占有同等重要的地位。
上党梆子(当地人陈为“大戏”)是山西省四大梆子之一,由于流行于晋东南(秦汉时期的上当郡)而得名。
上党梆子可能形成于明末清初,还有学者认为它与祖籍晋城的北宋著名说唱艺人孔三传创立的诸宫调有渊源关系,但大都属推测揣拟之辞,目前还缺乏有力佐证。
上党梆子是晋城人民极为钟爱的民间音乐之一,人们所有的爱、憎、情、仇都融人到了上党梆子高亢、激昂的唱腔和动人心悸的情节中。
以下笔者将从音乐形态、乐器、曲目、活动场所、演职人员、欣赏群体等方面,对拥有着同一块艺术土壤、同一艺术母体的上党梆子和八音会这对姐妹艺术作比较性的识辨与分析,以求发现其艺术上的共同特征及其成因,为对八音会、对民间音乐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角度与视点。
上党地区民间音乐调查报告

上党地区民间音乐调查报告作者:闫鹏叶来源:《戏剧之家》2018年第23期【摘要】本文采取田野调查的方式对上党地区民间音乐进行实地调查,调查时间为2018年5月16、17日,调查成员主要包括山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5位老师,和12位理论专业研究生。
本文是对上党地区民间音乐的初步田野调查报告,有待深入调查。
现笔者将得来的田野资料进行梳理分析。
【关键词】上党;田野调查;田野分析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1007-0125(2018)23-0048-02上党地区位于今山西省东南部,主要包括长治、晋城两市。
它地势高险,群山包围。
该地区四周分别是太行山脉、太岳山山脉、王屋山、中条二山、八赋岭等山地,与今河北、河南二省分界。
上党被称为戏曲乐户之乡。
数百年来,上党戏曲像繁盛的参天老树根植于这片土地,见证了上党的变迁与沧桑。
笔者,对上党地区民间音乐进行了初次调查,以上党八音会、壶关乐户传承人牛其云及牛府乐户班调查为主。
一、田野调查及调查所得内容时间:2018年5月16日下午4点地点:晋城市凤西广场活动:晋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广场展演活动主办单位:晋城市文化局协办单位:晋城市文化艺术研究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观众人数:约50人(本次调查的全体师生,晋城市中老年市民)节目:1.上党八音会,《盛世欢歌》(祥富艺术团);2.上党梆子,《赵树理》(省级传承人樊祥富);3.泽州鼓书,《走亲戚》(市级传承人郭小强);4.上党梆子,《韩琪杀庙》(赵军亮、赵改改);5.上党八音会,套曲连奏(祥富艺术团)。
时间:2018年5月17日上午地点:晋城市文化艺术研究院会议室采访者:山西师范大学民间音乐采风团采访对象:晋城市文化艺术研究院院长王长青,上党八音会国家级传承人黄一宝访谈内容:晋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现状、发展;上党八音会节目:泽州四弦书《做人做事讲良心》、《十月怀胎》(表演者:泽州四弦书省级传承人马莉及其团队)经调查笔者得到以下内容:1.晋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内容晋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共142项(国家级19项、省级68项、市级55项)。
20世纪70-90年代上党八音会的历史变迁——上党八音会传承人黄一宝

参与者与乐户 、 伎乐群体身份有别 , 表明 自身绝非
贱 民, 并不低人一等 , 属 于八方群“ 音” ( 英) 荟萃的
社 团组 织 。
十番》 套 曲选 曲; 如红 白喜事 , 曲目更是显得庞杂 , 既有《 傍妆台》 、 《 迎仙客》 、 《 大开门》 、 ( / J 、 开门》 等传
中图分类号 : J 6 3 2 . 7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号 :1 6 7 4 — 5 0 7 8 ( 2 0 1 4) 0 5 — 0 0 0 1 — 0 5 DOI :l 0 . 3 9 6 9 / j . 『 I _ 1 6 7 4 — 5 0 7 8 2 01 4 . 0 5 . 0 0
为两 方 面 的含 义 : 广义 上 , 八 音会 泛 指 山西 所 有 的 民 间吹 打乐 , 成 为 山西 民间 器乐 音 乐 的俗 称 ; 狭 义
上, 八 音 会称 谓 的最初 出现 , 也是 为 了标榜 八 音会
事, 它的功能似乎可以延伸到任何一个只要需要文 艺演出的场合 , 比如公司 、 商行开业庆典 , 会议开幕 闭幕演出, 省市县文艺 比赛 , 非遗展演等等 , 演奏曲 目依不同场合裁定。如参加省市 比赛 , 多以创编新 曲为主 ; 如参加非遗展演 , 基本上是《 大十番》 、 《 小
止
以及 民间喜事中参 与娱乐 、 活跃气氛 。大致在 民 国 时期 , 逐 渐 吸 收 当地戏 曲 、 民歌 以及 乐 户行 内音
乐及 乐 器 , 形 成规 模并 且 具 有 了音 乐技 术 特 点 , 从
之古韵遗风 ; 具备较强 的兼容性 。② 个 自娱 自乐 的 民间 吹 打 , 如何 在 建 国后 演
迁 以及 活 跃 于 民 间和 艺 术 舞 台上 的 八 音 会 艺 人 的 生 活 状 况 , 而且黄一 宝以亲历者和转述者 的双重身份 , 在 讨 论 上 党八 音 会 的 传 承 演 变 时 , 为研 究 者提 供 了上 党 八 音 会 发展 的 新 线 索
柳林县李三三乐班丧葬仪式用乐调查

13SONG OF YELLOW RIVER 2020/ 18间,使得两支唢呐、两副镲、一面鼓、一张锣的演奏时悲时喜,风格迥异,让人心随乐动,沉浸其中,情不自胜。
以前周边村镇的乐班建制均是如此,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原来一直与土地打交道的人们开始利用闲暇走出曾经坚守了数代人的村庄,甚至有人干脆脱离土地,到外寻求生活,谋求发展。
于是人们固有的观念开始改变,对传统的坚守开始松动,导致人们的审美习惯也开始随之改变。
正如李宏峰先生在谈到律学对音乐遗产的保护作用中提出:“且不说大量身怀绝技的老艺人相继离世,也不谈当代人对传统文化的冷漠与传承的后继乏人,单从依然流行于民间的音乐遗产看,某些项目的本体特征已经在外来强势文化冲击下发生变异。
越来越多的‘传统音乐的耳朵’消失了,人们对音乐遗产中最为宝贵的音律形态充耳不闻,甚至视之为丑陋、落后。
传统音乐听觉审美习惯的变异,无疑当前音乐遗产保护面临的严峻问题。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有些乐班开始接受新观念、新事物、与时俱进,在乐队中开始使用小号、使用电子琴、使用军鼓,甚至不再遵循以往丧葬仪式、婚礼仪式中每一仪程的用乐要求,摒弃了原来传统的曲目,来适应市场的新需求。
而有些乐班也由于各种原因没有“因时而动”,逐渐被市场抛弃,渐失往日的辉煌。
当然同时失去的也可能是数百年乃至上千年延续下来的传统音乐,这在大力提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今天,不能不说是令人心痛的事。
老祖宗留下的精神遗产就这样在市场的冲击下渐行渐远,成为“历史”,而对于这一现象,人们似乎陷入了“集体无意识”的状态,沉浸在了“欢乐歌舞”的海洋中。
二、李三三乐班的丧葬仪式用乐乐班通常产生于民间,也服务于民间。
由于民间礼俗仪式对乐班的需求,使得其在民间礼俗文化中的身份得到了认同,李三三乐班在八、九十年代也不例外。
但在市场改变、人们审美观念变化以及乐班成员年龄逐渐偏大又没有新成员加入的情况下,该乐班虽然曾经辉煌一时,但也不免失去往日的光彩,逐渐被市场遗弃。
山西民间吹打乐申论_景蔚岗

收稿日期:1999-12-02 文章编号:1003 0042(2000)02 0028 08作者简介:景蔚岗(1951-),男,在山西大学师范学院任教(山西太原030012)。
中国音乐学(季刊)2000年第2期MU SICOLOGY IN CHINA景蔚岗JING W ei gang山西民间吹打乐申论O n Shanxi Folk Chui Da Yue (Winds &Percussion Music)摘 要:从音乐的曲体结构和乐器配置区分民间鼓乐和吹打乐,有其方法上的局限性。
山西民间约定成俗的吹打乐和鼓乐的区分标准是:1 乐人出身,2 乐班历史,3 音乐功能。
本文从山西民间吹打乐的历史、吹打乐与鼓乐的区分、吹打乐的演出活动、吹打乐的曲体和乐器配置四个方面进行了申述和讨论。
关键词:乐种研究;吹打乐;鼓乐;乐种特征;区分标准音乐学者多从音乐的曲体结构和乐器编制来区分民间吹打乐和鼓吹乐,而鼓吹乐和吹打乐在曲体结构和乐器编制上并无本质上的差异,很难清楚地加以区别。
有说,鼓吹乐是以吹为主,吹打乐是吹打并重。
而许多典型的鼓吹乐曲目,打击乐器在其中的作用是很重要的,也有独立的打击乐段落。
有许多典型的吹打乐曲目,是以吹为主。
于是让人莫衷一是,同一曲目有人称鼓吹乐,也有人称吹打乐。
在国家艺术科研重点项目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各省卷本的编写工作中,这个问题困惑了许多同行。
许多省卷本列其一,未能列其二。
出版在即的山西卷是鼓吹乐和吹打乐兼列的。
笔者在研究实践中有许多新的认识,草拟成文,与同仁共享共商。
在山西民间,吹打乐和鼓吹乐(俗称鼓乐)是有严格区分的。
这种区分是以乐社的性质、乐人的身份和音乐的功能作用为依据的。
一、历史上的吹打乐吹打乐俗称八音会音乐。
八音会是民众自发组织起来的以自娱情性为目的的民间乐社组织,乐社成员是工商农学政各界的业余音乐爱好者。
百姓称其 自乐班 、 票儿班 、 秀才班 ,乐社自称 同乐会 、 雅乐社 、 音乐会 、 八音会 。
民间丧葬乐人现状调查与分析——以山西平定为例

2017年第8期(总第320期)北 方 音 乐Northern MusicNO.8,2017(CumulativelyNO.320)民间丧葬乐人现状调查与分析——以山西平定为例贾贺丽(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2)【摘要】“民间艺人”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守护者,千百年来,将各种民间文化传承了下来。
其中,以“丧葬礼仪”为代表的一类祭祀礼仪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文化遭到破坏,大多数的民间文化濒临消亡。
有效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保护,不仅能够将口传心授的文化代代相传,还能够回顾历史,展望未来。
【关键词】民间艺人;丧葬礼仪;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丧葬习俗作为中国的一项传统文化,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
而丧葬乐人作为丧葬文化的守护者,千百年来一直默默地保护和发展着丧葬礼仪文化。
如今,随着时代的进步以及生活上所带来的压力,大批的吹奏乐者不得不放弃自己的“家伙事”,开始外出打工、下海经商。
与此同时,为响应国家“移风易俗”的政策,一些地区关于丧葬礼仪的改革,已得到推广。
“移风易俗”是对现代科技的肯定,但是作为传承了数千年的文化、精粹,提高对丧葬乐人的重视,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同时更是响应国家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号召。
目前,在全国各个农村文化丢失的现象屡见不鲜,本文在写作的同时,以走访的形式对山西省阳泉市巨城镇巨城村进行了重点走访,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评述。
一、平定县民间丧葬乐人平定县隶属于山西省阳泉市,地处山西省东部。
2016年冬季,笔者在平定县巨城镇巨城村一家正在置办丧事的亲戚家认识了一位专职为丧事吹奏唢呐的乐人——刘师傅。
在与刘师傅的交谈以及后期的调查采访中,对民间丧葬乐人的情况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一)丧葬乐人的学艺经历民间丧葬乐人基本没有进行过专业的学习,不懂得太多的专业用语,大多是通过上一辈的老艺人们口传心授,再加上自己的不断摸索、练习,慢慢的自己会根据不同的场景去组织不同的曲牌,一套曲牌约二十分钟,这对于一个没有受过任何专业学习的人来说是不容易的。
漫谈晋北民间大唢呐之特色

17SONG OF YELLOW RIVER 2021/ 07选用苇性偏柔的成年芦苇,而且对于采集芦苇的时间季节也有要求,一般为初冬季节;民间所用的哨片,选择苇型偏硬的芦苇,声音比较脆亮。
以前的民间老艺人还会挑选“哑苇”即未长出苇絮的芦苇来制作,其主要特点是耐用。
其次,在制作方法上,晋北大唢呐的哨片哨座较长,专业演奏的哨片哨座较短,哨面较大,依据不同人的演奏习惯,哨片形状有扇面状、U 型状等多种,且适合演奏的哨片两面之间的缝隙(即哨口)较小。
晋北大唢呐的哨片则不同,哨面小,呈略开的扇面状;单说哨面面积,只有专业演奏的C 调哨片面积一般;但对于哨面根部的“肚子”要求制作要稍大一些,并且哨口大,有的民间艺人会将哨面根部两侧做出棱角即“哨肩”。
这样的民间哨片声音洪亮、发音灵敏,并且比较耐用。
2.气盘。
不管是专业演奏还是民间吹奏的唢呐,气盘必不可少。
通常是由一个圆形的薄片中间打孔而成,孔的大小依据唢呐芯子而定。
材质的选用多种多样,金属、木质、塑料的都有。
晋北大唢呐的气盘木质的很少,大多选用金属气盘,一般由铜片制作而成,呈金黄色,与唢呐的芯子、唢呐碗颜色一致。
现在也有很多用塑料材质的气盘。
这个部件对于音色的影响不大,尤其是对于晋北大唢呐来说,选用什么材质的气盘不会影响声音,主要起到减少嘴唇疲劳的作用,而且看起来比较美观。
但在传统的晋北鼓吹乐当中,艺人们的唢呐气盘都是金属材质,与唢呐芯子底部用金属细链链接,美观又防止丢失。
另外,气盘到哨片的距离相比专业演奏使用的唢呐上较远一些,这与晋北鼓吹乐中的演奏方法有关。
3.芯子。
所有唢呐的芯子都呈锥体形状,内空,上口细,用于放置哨片,下口粗,用于连接唢呐管身,材质均为金属材质,晋北大唢呐的芯子通常选用铜质材料。
现在的唢呐制作工艺发展迅速,在专业演奏型的唢呐领域有镀银、镀金、纯银、无缝等种类繁多的芯子。
一般专业演奏型唢呐大A 调唢呐的芯子在7厘米左右,而晋北大唢呐的芯子较短,只有不足6厘米,相对较粗;芯子下端插进唢呐管身上端,在与唢呐管身连接部还焊接着一个类似于气盘的铜质圆形薄片,用于卡好芯子与管身所需的距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告神祖】
22:00-23:00 祭拜
孝子跪在灵堂前跪拜
家里灵堂
【乌鸦山】
22:00-23:00
【浩天塔】
23:00-04:00 守灵
孝子守在棺材旁
棺材旁
04:00 烧不明纸
孝子烧纸
棺材旁
第二天 起灵
9:00-10:00
孝子讲述死者一生
灵堂
10:00-11:00 上香
远房亲戚吊丧
11:00-13:00 吃饭 亲戚、邻居都在死者家吃饭
【乌鸦山】、【浩天塔】,在孝子跪拜磕头的时候会吹奏【劝金
杯】。据刘聚有老先生讲,过去婚事上要求穿红色衣服,吹奏的曲
目有《打金枝》、《刘备招亲》等。丧事仪式上,乐班人员穿白色
衣服,吹奏【乌鸦山】、【大开门】等曲子。在庙会上,吹奏《大
拜寿》等戏曲音乐。现在的乐班衣着方面不再那么讲究。表2为该
乐班在丧葬礼仪中的用乐情况。时间:2016年3月25日-3月26日;
2017年第20期 (总第332期)
北方音乐 Northern Music
NO.20,2017 (Cumulatively NO.332)
山西省壶关县刘聚有乐班丧礼仪式用乐考察 ——兼谈上党八音会与晋北鼓吹曲目的差异
常芳
(忻州师范学院,山西 忻州 034000)
【摘要】上党八音会与晋北鼓吹是分别流传于山西东南部、西北部的民间吹打音乐。上党壶关是一个乐户聚集地,刘聚有乐班是壶关
有名的传统乐户班子。本文通过对刘聚有乐班实地考察,对该乐班历史、乐班编制、丧葬礼俗用乐进行探究,并与晋北鼓吹的传统乐班丧
葬仪式用乐曲目进行对比,认为虽同为山西鼓吹乐代表乐种,上党八音会与晋北鼓吹为体系完全不同的两类鼓吹乐乐种。
【关键词】刘聚有;乐班;丧仪;用乐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刘聚有,壶关县百尺镇河西村人,八岁起随父亲学习唢呐、
地点:壶关县百尺镇河西村。
柴广育先生发表于《中国音乐》的文章《也论“贾村赛社”》
中以2007、2009、2011三次贾村考察为依据,详细记录了赛社中所
用曲牌,贾村是长治市潞城县下属村子,壶关县与潞城县同属山西
省长治市,均为上党乐户集中地,据柴广育先生文中所载【劝金
杯】、【乌鸦山】是贾村赛社的规定性用乐,实地考察也与艺人所
1.请客【拜场】
演奏形式
坐奏
坐奏 坐奏 坐奏
乐器配置 唢呐1,笙2,鼓1,镲1,马锣1
唢呐1,管子1,马锣1,小镲1,战鼓1,板胡1,电子琴1 唢呐1,笙1,电子琴1,二胡1
2.提壶满酒【小开门】
3.行礼【拜场】
坐奏
唢呐1,笙2,电子琴1,小镲1,战鼓1
笙、胡呼等乐器,2011年被确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唢呐艺
术·上党乐户班社)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吹奏曲目大概有九十余
首,包括《劝金杯》、《大开门》、《小开门》、《小十番》等,
常用唢呐调是C调和G调,擅长单吐、双吐、三吐、花吐、弹音、
免音、鼻吹等技巧。据刘老先生讲,他的祖上自洪武年间起就是
乐户人员,一直传承至今。刘聚有乐班又叫刘家班,现有五个徒
灵堂 死者院子里
【大开门】等丧葬曲牌
13:00-13:40 13:40-14:00 送灵
长孙为亡灵行祭奠礼 儿女行回扣礼
院子里 大门外
【中四六】以及上党梆 子的吹奏
14:20-14:40 路祭
儿女们行礼
每个十字路口
《哭灵堂》
最后的祭 14:40-15:00
拜
儿女再一次祭拜
15:00-16:30 上坟 孝子们将死者埋葬在祖坟
说相符,其中,【劝金杯】用于“接神”和“燃烛、焚香”,【乌
鸦山】用于神前献戏。刘聚友乐班服务的丧葬礼仪中【乌鸦山】也
用于献戏,【劝金杯】用于孝子磕头跪拜。
表2 刘聚友乐班丧葬仪式用乐
时间
程序
仪式内容概要
仪式场所
演奏乐曲
20:00
接灵 召回家族祖先亡灵参加丧礼 村外路口祖坟方向 【大开门】等丧曲
21:00-22:00
(胡呼、二胡)、打击类乐器(梆子、小擦、小堂鼓、锣)、电子
乐器(电子琴)。
表1 长治市壶关县刘聚有乐班成员表
姓名 刘聚有 刘志文
王建国
性别 男 男
男
年龄 71 35
34
专业 唢呐 唢呐
板胡
籍贯 百尺镇 百尺镇
百尺镇
成员类别 老班主 少班主
固定成员
赵新民 男
50
笙
百尺镇
固定成员
王宏伟 男 赵文艺 男
47 鼓、锣
Northern Music 37
2017年第20期 (总第332期)
北方音乐 Northern Music
NO.20,2017 (Cumulatively NO.332)
长治与忻州是山西境内鼓吹乐最为流行的两个地方,分别有上 党八音会和晋北鼓吹之称。笔者在近三年的研究发现,虽然两个地 区都非常重视丧礼,且在丧礼中必须有鼓吹乐,但二者演奏的传统 曲目有很大差别。晋北鼓吹的传承者——忻州八音会的鼓手们在丧
16:30-17:00 转刀
转动放盆里的刀
18:00 全部结束
村口
祖坟 死者家门口
演奏形式 行奏
坐奏Biblioteka 备注 前半夜吹奏 八音会为亡灵一献戏 八音会为亡灵二献戏 八音会为亡灵三献戏
坐奏 坐奏 行奏
行奏
此处为连奏
准备出门 路祭戏,给五阎王听, 起娱乐五阎王的作用
直系亲人去 正三圈,倒三圈
注:本文为忻州师范学院第三批院级专项课题支持(编号:ZT201306)。
弟,其中三个已经出师,包括他的儿子刘志文,乐班目前由刘志文
继承,主要靠承揽壶关县的红白喜事、庙会、庆典等仪式的演奏来
维持生计。据刘聚友老先生讲,乐班每年大概有60余场演出,演出
最多为3天,最少1天。每场的演出费大概在4000—5000左右。该乐
班乐器编制包括吹奏类乐器(唢呐、笙、口咪、咔)、拉弦类乐器
44
镲
百尺镇 百尺镇
固定成员 固定成员
李惠军 男 张军 男
56 二胡 54 电子琴
百尺镇 百尺镇
固定成员 固定成员
壶关地区的丧礼一般会持续两天,期间会举行各种仪式。出殡
的前一天傍晚会有“接灵”,行奏,吹奏【迎仙阁】、【大开门】
等曲牌,目的是召回家族亡灵来参加丧礼。接灵结束后举行祭拜仪
式,乐班为亡灵献戏,一般情况下是三献戏,吹奏【告神祖】、
礼中用的最多的传统曲牌有【一句半】、【苦伶仃】等(详情查看 表3),这些曲子为忻州十四个县市丧礼常用曲牌,据刘聚友老先 生讲,长治不吹这些曲子。
仪式环节 安鼓 吃饭 吹戏 接亲
待席
起灵 行路 卸棺 下葬
表3 卢补良乐班丧葬仪式用乐
演奏乐曲
【苦伶仃】【一句半】
【一句半】 《二进宫》《见皇姑》(五梆子戏) 吹《想亲亲》《桃花红杏花白》等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