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七章 应用广泛的酸、碱、盐 基础实验8 酸与碱的化学性质》教案_0

合集下载

新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七章 应用广泛的酸、碱、盐 基础实验8 酸与碱的化学性质》教案_29

新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七章 应用广泛的酸、碱、盐  基础实验8 酸与碱的化学性质》教案_29

一.氢氧化钠变质探究1.变质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用方程式表示)2.检验是否变质用酸___________。

现象及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碱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盐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检验变质程度:取样品少许,滴加足量________溶液,静置(或过滤)取上层清液,再滴加______ 看是否变红(也可加)4.除杂NaOH( Na2CO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方程式表示)例1、端午节后,小丽带着快乐的心情返回学校。

当她来到实验室时,意外地发现实验桌上有瓶敞口放置已久的NaOH溶液,由此,激发了她的探究欲望。

【提出问题】这瓶NaOH溶液一定变质了,其变质程度如何呢?【提出猜想】小丽的猜想:NaOH溶液部分变质你的新猜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探究】假设你的猜想正确,并按小丽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则你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反思】⑴下列物质①BaCl2溶液、②Ca(NO3)2溶液、③Ca(OH) 2溶液、④Ba(OH)2溶液,不能替代小丽实验中CaCl2溶液的是 _______ (填序号)。

⑵小丽第二次除了滴加酚酞等指示剂外,还可以用 ________________ 替代。

【拓展应用】保存NaOH溶液的方法是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生石灰干燥剂的探究:例2、化学实验课上同学们对一支粉笔的成分进行探究。

[收集信息]:①粉笔有两种:普通粉笔和无尘粉笔,其主要成分均为CaCO3 、CaSO4、CaO 等。

沪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七章《应用广泛的酸、碱、盐》基础实验8 酸与碱的化学性质

沪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七章《应用广泛的酸、碱、盐》基础实验8 酸与碱的化学性质

夯实基础·逐点练
(4)用熟石灰粉与草木灰(主要成分是K2CO3)按一定比例 混合可制得高效环保农药“黑白粉”。使用时,选择 在有露水的早晨,把“黑白粉”撒在植物茎叶上,可 消除忌碱虫体。“黑白粉”比熟石灰更高效,是由于 生成了碱性更强的KOH,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______C_a_(_O_H__)2_+__K__2C__O_3_=_=_=_2_K__O__H_+__C__a_C_O__3 _______。
夯实基础·逐点练
8.【中考•广州】氢氧化钙俗称熟石灰,在生产和生活中 有广泛的用途。
(1)熟石灰可由生石灰溶于水制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__C_a_O__+__H__2O__=_=_=_C__a_(O__H_)_2__。测量其溶液的pH时,可以 __用__玻__璃__棒__蘸__取__少__量__的__样__品__滴__到__p_H__试__纸__上___,再用标准 比色卡与试纸显示的颜色比较,读取该溶液的pH。
夯实基础·逐点练
6.Ba(OH)2是一种可溶性碱,其化学性质与NaOH相 似,下列关于Ba(OH)2的描述中不属于可溶性碱的 共同性质的是( C ) A.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成蓝色 B.能与盐酸反应生成盐和水 C.能与Na2SO4反应生成BaSO4沉淀 D.能与CO2反应生成盐和水
夯实基础·逐点练
夯实基础·逐点练
(2)能证明“C试管中发生了化学反应”的现象是 ___溶__液__由__红__色__变__为__无__色_____。
夯实基础·逐点练
(3)有一支试管中的物质不与稀盐酸反应,原因是 __在__金__属__活__动__性__顺__序__中__,__铜__位__于__氢__后__,__不__能__与_____ __稀__盐__酸__反__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新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七章 应用广泛的酸、碱、盐 基础实验8 酸与碱的化学性质》教案_23

新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七章 应用广泛的酸、碱、盐  基础实验8 酸与碱的化学性质》教案_23

酸碱盐复习课------神奇的鸡蛋【教学内容】沪教版九年级下册《应用广泛的酸碱盐》的复习课。

【教材分析】沪教版九年级下册《应用广泛的酸碱盐》一章,知识点多而零碎,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紧密,所涉及的物质和化学方程式很多,是初中化学教学中的一个重难点。

而与酸碱盐知识有关的考题却在中考中占了很重要的地位,有不少题型是利用酸碱盐的特殊化学性质及相互转化来解答的。

如推断题、实验探究题、除杂题以及有关物质变质的计算等,占分比例较大。

解这类题目的关键是要熟练掌握酸碱盐的有关化学性质,才能利用性质规律分析题目、解决问题。

【学情分析】学习完第七章的内容,学生会因为知识点多而感觉复杂,没有头绪,从而失去学习的信心,甚至放弃学习。

因此,如何帮助学生梳理好这部分知识点,建立好酸碱盐化学性质知识网络,加强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让学生获得一个清晰的思路去感受物质变化的魅力,从而化“复杂”为“神奇”,树立起学习信心是这一阶段教学的一个重难点。

学生只有理清了物质的性质,才能把性质应用在解题中,学会将所学知识和具体问题结合在一起,建立清晰的思维过程,从而提高思维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和解题能力。

【设计理念】贯彻“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注重过程”的原则,在教学中采用问题和探究实验为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酸碱盐的性质与检验为知识载体,在探究合作的互动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在学生的主体参与的活动中,拓宽学生思维,让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

通过提问、思考、讨论、讲解、练习、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动口、动脑来进行分析、讨论、解释疑,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建立简易、明了的酸碱盐化学性质知识网,使学生熟练掌握有关化学性质,学会运用酸碱盐的有关化学性质解决有关问题过程与方法:通过酸碱盐知识的讨论、归纳小结,培养学生总结知识,使知识系统化、网络化的学习能力;通过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应用酸碱盐知识全面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建立学科内多知识点之间的网络联系,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九年级化学下册 第7章 应用广泛的酸、碱、盐 基础实验8 酸与碱的化学性质教学课件 (新版)沪教版

九年级化学下册 第7章 应用广泛的酸、碱、盐 基础实验8 酸与碱的化学性质教学课件 (新版)沪教版
(3)取实验(2)反应后的溶液(róngyè)少许,转移到另一试 管中,再滴加一滴氢氧化钠溶液(róngyè),观察溶液(róngyè) 颜色的变化。
第十六页,共30页。
[问题(wèntí) 探究] 酸碱之间会发生什么(shén me)反应?反应后溶液的酸碱
性有什么(shén me)变化?
[思考(sīkǎo) 交流]
(3)若X是稀盐酸、C是单质,则C的名称为______。铁 (4)若X是稀盐酸、D是碱,则X与D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H_C_l_+__C_u_(_O_H_)_2_=_==_C_u_C_l_2_+__2_H2_O__。
第八页,共30页。
[方法点拨] 酸有以下的化学性质:①能与指示剂作用 ;②能与较活泼金属反应产生(chǎnshēng)氢气;③能与 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④能与碱发生中和反应; ⑤能与某些盐发生反应。
第二十页,共30页。
丙:取pH试纸直接浸入待测液中,测得pH<7。 (1)以上三位同学操作规范的是____________,污 水显____性。 Ⅱ.利用(lìyòng)中和反应原理测定污水中污染物(设 为盐酸)的质量-J-2所示。
(2)甲同学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于试管中,滴加几滴无 色酚酞试液,酚酞试液变红,于是得出(dé chū)“两种物 质已恰好中和”的结论。你认为他的结论是否正确? ______________(填“正确”或“不正确”),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十二页,共30页。
(3)乙同学当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现象时即恰 好(qiàhǎo)完全反应。若此时消耗NaOH溶液2 g,则污水中HCl 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____。

沪教新课标九年级下册初中化学《第七章 应用广泛的酸、碱、盐 基础实验8 酸与碱的化学性质》_0

沪教新课标九年级下册初中化学《第七章 应用广泛的酸、碱、盐 基础实验8 酸与碱的化学性质》_0

《重识酸与碱》教学设计一.指导思想本课以培养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理念为指导思想,通过物质分类、教师引导、学生实验、现象分析及结论、师生共同交流评价的教学模式,尽可能有效的将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点与守恒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相结合,提升学生的五大核心素养,为终身化学的学习与发展奠定基础。

二.教材分析酸与碱是九年义务教育化学沪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二节的内容,是历年来中考化学中的重点考点之一。

作为身边的化学物质里的四个二级主题中的最后一个,一方面要在侧重社会问题的同时,也兼顾化学学科体系;另一方面因为本章的活动与探究具有浅显、与生活联系紧密、情境性强、易引起学生兴趣、易操作、探究形式多样的特点,也对科学探究这个一级主题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是学生在基本实验技能、对探究的理解和水平方面又上了一个台阶。

本章教学过程中,教师观点要有两大转变:1、应注重淡化定义。

2、注意社会中心与学科中心的整合。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注重培养学生不骄不躁、创新的科学实验探究精神。

三.学情分析本课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初学的基础上实行的复习教学,重在从已掌握的知识层面上多角度发觉新知识、新技能,避免单一的知识重现。

对于初三学生来说,绝大部分学生对此教学内容都有不同水准的了解和掌握,但在对物质本质的探究上还没有形成分类、系统的知识分析与归纳,对知识的整合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增强;所以,本节课会重在从分类到系统、宏观到微观、证据推理等方面对学生实行引导教学,旨在让学生通过复习,在对物质、知识的理解上更上一个台阶,达到“以点促面”的教学效果。

四.学习目标1、在对酸、碱已有的认知基础上从结构、类别、性质等方面再理解。

2、掌握证据推理,能从宏观与微观、变化观点等角度对酸与碱再理解。

3、理解实验与化学、化学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科学创新精神,强调化学实验的安全意识及相关法律知识。

五.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从结构、类别、性质等方面再理解难点:掌握证据推理,能从宏观与微观、变化观点等多角度对酸与碱再理解六.教学策略1、教法学法上采用启发引导、自主合作、交流评价等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满足学生求知、求乐、求成功的欲望,达到发展水平的目的。

新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七章 应用广泛的酸、碱、盐 基础实验8 酸与碱的化学性质》教案_13

新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七章 应用广泛的酸、碱、盐  基础实验8 酸与碱的化学性质》教案_13

课题:酸碱盐复习第 1 课时【复习目标】(1)复习酸碱盐相关的化学性质;(2)学习鉴别题、推断题的解题步骤和方法。

【教学过程】实验室必须将药品按氧化物、酸、碱、盐、有机物等分类后,放在不同的药品柜里,请你运用所学知识,判断一下这瓶试剂须放在哪一药品柜中。

方法一:方法二:方法三:方法四:方法五:情景二实验室有两瓶失去标签的无色溶液,它们分别是氯化钠溶液和澄清石灰水中的一种,想想看我们可以用哪些办法把它们区别开:方法一:方法二:方法三:情景三氢氧化钠溶液敞口放置会有什么后果?活动探究一这瓶氢氧化钠溶液变质了吗?我的猜想:NaOH变质的原因是什么?我设计的实验方案:结论:深度探究这瓶氢氧化钠溶液的变质程度我的猜想:变质,溶液中的溶质为我设计的实验方案:(1)(2)结论:变质。

情景四实验室的废液缸中的废液里含有FeSO4和CuSO4,你能想办法把废液中的金属铜全部回收并制取FeSO4晶体吗?小明想了想,他先向其中加入稍过量的,充分反应后过滤,你认为滤液中含有的阳离子是,滤渣中含有 .要得到纯净的金属铜,小明需要继续完成的实验是。

要得到FeSO4晶体,可将滤液蒸发浓缩,,过滤,洗涤,干燥。

挑战一下在Cu(NO3)2、AgNO3和Zn(NO3)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铁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向滤出的固体中滴加稀硫酸,无气泡产生,则滤出的固体中一定含有,滤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的化学式,上述过程中发生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小试身手有四瓶溶液,已知分别是氢氧化钠溶液、硫酸铜溶液、氯化镁溶液和硝酸钾溶液,不使用其他试剂,你能将它们鉴别出来吗?方法:链接中考一下列各组物质,只需用组内溶液相互混合,不能鉴别出来的是()A.KNO3、FeCl3、MgSO4、NaOHB.HCl、Na2CO3、BaCl2、Na2SO4B.KOH、NaNO3、CuSO4、H2SO4 D.KCl、AgNO3、KNO3、NaCl链接中考二有一包白色粉末可能含有碳酸钠、硫酸钾、氯化钡、硫酸铜和氯化钠中的一种或几种,现进行如下操作:(1)把白色固体放入水中,过滤,得到白色沉淀A和无色溶液;(2)向白色沉淀A中加入足量的稀硝酸,沉淀全部溶解且有无色气体B生成,将气体B通入澄清石灰水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3)向操作(1)后的无色溶液中先加入稀硝酸,无明显现象,继续加入硝酸银溶液,生成沉淀C;则这包粉末一定有,一定没有,可能有。

新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七章 应用广泛的酸、碱、盐 基础实验8 酸与碱的化学性质》教案_25

新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七章 应用广泛的酸、碱、盐  基础实验8 酸与碱的化学性质》教案_25

《管道通中的化学》【教学目标】1.以管道通为背景,复习酸、碱(氢氧化钠)、酸和金属(铝)的化学性质,气体的制备、加快化学反应速度的方法。

2.以管道通与水混合后产生气体为素材,体验与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

【重点难点】在具体情境中发现问题、设计实验、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学生活动单问题1:根据资料你推测出管道通具有的性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问题2:管道通加水后有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管道通疏通管道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一:管道通产生的气体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制取气体的发生装置选择_____,收集装置选________现象为___________,说明生成了___________。

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探究三:使用管道通的热量来自哪里?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气球无变化把铝粒放入锥形瓶,打开玻璃活塞加水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气球无变化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为什么管道通不能使用于塑料软管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问题4:管道通的成分是_____________,管道疏通剂疏通管道的原理是: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偏铝酸钠和氢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硝酸钠的作用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

问题5:管道疏通剂的主要成分是氢氧化钠和铝粉,可使堵塞的管道畅通无阻。

“洁厕灵”中含有稀盐酸,管道疏通剂不能与“洁厕灵”混合使用,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气体体积的测定及相关计算
【知识储备一】原理:排液(水)量气
【知识储备二】1、气体的体积受温度、压强影响较大;
2、一般认为气体体积的测定条件是室温、1个标准大气压
3、实验结束时,要注意控温、调压;
4、注意实验中其它因素带来的误差;
图1 图2
图3 图4
固体药品液体药品
图5 图6 图7
【例题分析】
为了比较甲、乙两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和相对原子质量大小,小吴设计了一套实验装置(如左下图)。

他取两种金属(表面积相同)各m克,分别加入足量的稀硫酸(相同质量和质量分数)进行反应,在相同条件下测定不同时间内收集到的气体体积,实验记录如下表:
(1)由实验结果可知:金属活动性较强的是。

(2)为了使得到的实验数据准确,小吴开始收集气体的时间点应该是。

A.导管口一有气泡冒出时 B.冒出气泡连续且均匀时 C.检验产生的气体纯净时(3)实验结束后,待量筒中液面不再发生变化,还要,再读出气体的体积。

(4)根据已有实验数据,要比较甲、乙两种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大小,还需知道。

A.参加反应的硫酸质量B.生成物中金属元素的化合价
(5)用此装置测出的气体的结果会,
原因是。

因此导致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结果
如果将发生装置换成图二中的装置
(填序号)可以避免此误差。

【巩固训练】
兴趣小组为探究生铁中铁的含量(生铁中主要考虑铁,碳),设计了有关方案。

取0.58克生铁放于试管中,实验中将注射器内76毫升稀硫酸(足量)完全注入试管中。

当试管中不再产生气泡时得到量筒中水的体积为300毫升。

(已知实验条件下氢气的密度为0.09g/L)
(1)计算生铁中铁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氢气质量保留两位小数,结果保留到0.1%,2分)
(2)上述方法测得的生铁中铁的质量分数偏小,可能的原因是
A.没等装置冷却就读数 B.生铁中含有少量锌
C.试管中有氢气没有排出 D. 将注射器中稀硫酸全部注入试管中后忘掉夹紧弹簧夹
气体质量的测定及相关计算
【知识储备】1、碱石灰主要成分:氢氧化钠和氧化钙。

既吸水又吸二氧化碳。

2、注意实验中其它因素带来的误差;
【例题分析】
【实验探究】确定纯碱中是否含NaHCO3。

实验装置和主要实验步骤如下:
①称量D、E装置总质量为200.0 g,将10.6 0g纯碱试样放入锥形瓶中,按下图组
装后打开活塞K1和K2,关闭K3,缓缓鼓入一段时间空气;
②关闭活塞K1和K2,打开K3,加入足量稀硫酸,待锥形瓶中不再产生气泡时,再次打开止水夹K1,从导管a处再次缓缓鼓入空气;
③一段时间后再次称量装置D、E的总质量为204.84g。

【实验讨论】
(1)加入样品前还应▲ ;
(2)装置A的作用是▲ ,装置C的作用是▲ ;装置E的作用是▲ ;
(3)反应结束后打开止水夹K1,缓缓鼓入空气的目的是▲ ,装置B中一定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装置D中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

(4)装置B中生成CO2的质量为▲ g。

通过计算说明纯碱中▲ 含NaHCO3(填字母)。

A.一定B.一定不C.可能D.无法确定
【巩固训练】
.碳酸镁晶须(MgCO3·nH2O,n = 1~5的整数)广泛应用于冶金、耐火材料及化工产品等领域。

为测定碳酸镁晶须中n的值,学习小组设计了如下装置并进行了3次实验:(不考虑稀盐
.....
酸挥发
...)
【查阅资料】:
a、碳酸镁晶须受热分解,生成3种氧化物;
b、相对分子质量:[Mr(MgCO3)∶84、Mr(H2O)∶18、Mr(MgO)∶40、Mr(CO2)∶44]
【实验步骤】
①▲ ;
②准确称取3.45g MgCO3·nH2O放在B装置中,连接仪器;
③打开弹簧夹a,鼓入一段时间空气,称量C装置的质量;
④关闭弹簧夹a,打开分液漏斗活塞,缓缓滴入稀盐酸至不再产生气体为止;
⑤打开弹簧夹a,▲ ;
⑥准确称量C装置的质量(如右表);
⑦重复上述步骤;
⑧根据数据进行计算。

【实验分析及数据处理】
(1)完善实验步骤:①▲ ;⑤▲ ;
(2)请计算碳酸镁晶须中的n值。

(要求有计算过程,3分)

(3)A装置中盛放的溶液是▲ ;(4)D装置的作用是▲ ;
【实验反思】(5)下列选项中,会造成实验结果偏大的是▲ ;偏小的是▲ ;
①反应结束后,没有通空气;①称量C装置前,没有通空气;
①没有A装置;①没有D装置;
①稀盐酸滴加速率太快;①C装置中NaOH溶液浓度过大;
(6)为精确测定n的值,在老师指导下,小组同学称取13.8 g MgCO3·nH2O进行热重分析,
并绘制出如图所示的热重曲线示意图。

则:①t2
℃时,剩余固体为▲ (填化学式
...);
①最终剩余的4.0 g物质是▲ (填化学式
...);
③MgCO3·nH2O完全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