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观玄道观介绍
中国十大道教宫观洞府

中国十大道教宫观洞府道教是源自我国的本土宗教道观也是道士们修炼的地方,自古以来很多道士都是在各名山大川之中寻求,道法自然。
今天带大家来了解一下中国十大道观洞府。
1. 洛阳老君山金顶老君庙老君山坐落在洛阳有名的十三朝古都。
老君山是世界上公认的道教始祖,老子的归隐修炼的地方也是道教流派全真派的圣地。
2. 绵山大罗宫绵山大罗宫现在是国家5a级景区,据说在春秋时期国子界曾经带着他的母亲隐居在这里。
这座山上曾经有很多道观,在1995年的时候,当地的一位名人又见到了很多神像,这里也被称为天下第一道观。
3. 终南山楼观台终南山楼观台是我国著名的道教圣地,位置在陕西省夜市道教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这里有天下第一福地之称,传说道教始祖老子曾在这里讲授过道德5000言。
4. 武当山净乐宫武当山净乐宫,也是一处非常有名的道家寺院。
在明清时期有很多名人。
都曾在这里写过游记,把这里描绘的非常好。
5. 海南文笔峰玉蟾宫玉蟾宫在海南省的文笔山上,是世界上最大的道教建筑群。
之所以这么宏大,是因为玉蟾宫是道教南宗的实际创始人,因此也被称为道教,南宗宗坛。
6. 昆嵛山神清观这座道观在山东省是全真道教祖师王重阳修行的地方。
也是中国全真道教主流的圣地。
7. 泰山岱庙泰山岱庙的年代非常久远,时见于汉代,时期曾经是历代帝王举行封禅大典和祭祀泰山的地方。
至今为止,仍是有名的道教圣地。
8. 嵩山中岳庙嵩山中岳庙建于秦朝时期,是为了祭祀太室山神所见。
是五岳当中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建筑群。
整个景区的规模十分庞大,有着悠久的历史。
9. 茅山九霄万福宫茅山九霄万福宫也是著名的道教圣地,在江苏省镇江市句容。
西汉时期的著名毛氏三兄弟来山里面采药炼丹,在这里悬壶济世后来因为这三个人把这座山改名为三茅山。
10. 龙虎山正一观龙虎山正一观是有名的正一道祖庭,位置在江西龙虎山是有名的道教。
道观的每一道冠主都是张天师。
湖北值得去的9大道观

湖北值得去的9大道观包括但不限于以下这些:•长春观: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武珞路269号,是武汉著名的道观,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道学渊源,被誉为道教“江南一大福地”。
观内殿堂林立,风景清幽,是修身养性的好地方,同时可以领略博大精深的道教文化。
•紫霄宫:位于湖北省十堰市丹江口市武当山旅游区,是武当山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庙观建筑群之一。
它凭借山势的壮丽,采取欲扬先抑、先疏后密、首尾相顾、遥相呼应的建筑手法,成为我国独具风貌的道教建筑群。
•玉虚宫:位于湖北省十堰市丹江口市武当山镇,是武当山建筑群中最大的宫殿之一。
其主体建筑沿袭了北京故宫的风格,由三重宫墙、三座碑亭、三进院落、三层崇台和一座大殿组成,显得规模宏大,气势雄伟。
•南岩宫:位于湖北省十堰市丹江口市武当山旅游经济特区紫霄村,是武当山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结合得最完美的一处。
它始建于元至元二十二年至元至大三年(1285—1310年),明永乐十年(1412年)扩建。
南岩宫位于独阳岩下,山势飞翥,状如垂天之翼,以峰峦秀美而著名。
•太和宫:位于湖北省十堰市丹江口市武当山金顶景区内,是武当山的最高胜境,无论是道人信士,还是香客游人,只有登上顶峰,走进太和宫,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到了武当山。
•玄岳门:是武当山古建筑群中的第一道山门,也是进入武当山的第一道门户,被称为仙界第一关。
它位于武当山镇东4000米处,是游览武当山的必经之路。
•五龙宫:全称“大五龙灵应宫”,在五龙峰下。
唐贞观年间,敕建“五龙祠”;宋真宗赐额“五龙灵应之观”。
据载,五龙宫历史上曾有两次大火,一次水灾。
后均复修,最后一次毁于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
现遗存宫门、红墙、碑亭以及神道、神台、香炉、石栏和“天地同流”、“大清道光十二年御赐五龙宫元通万古”等碑刻。
•净乐宫:位居武当山八宫之首,始建于明代永乐11年的武当山净乐宫,因1958年兴修丹江口水库时淹没在水库之中,宫中的牌楼、龟驮碑等一批文物搬迁至丹江口。
昆明白云洞道观主持

昆明白云洞道观主持白云洞道观位于中国云南省的昆明市,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老道观。
作为该道观的主持,我将为你介绍一下白云洞道观的历史、地理特点以及道教信仰的重要性。
白云洞道观建于唐朝时期,已有千年的历史。
道观位于白云山脚下的一个幽静山洞中,因此得名白云洞道观。
洞内清幽宜人,四季常年云雾缭绕,给道观增添了一份神秘之感。
白云洞道观主要供奉道教文化的重要神祇,如太上老君、玉皇大帝等。
道观内部布置简朴,没有金碧辉煌的装饰,却充满了古朴自然的氛围。
每年的重要节日,信众们会在这里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以表达对神灵的虔诚崇拜。
白云洞道观作为昆明市的重要文化遗产,吸引了许多爱好道教文化的游客前来参观。
道观周围的自然环境十分优美,拥有茂密的树林和清澈的泉水。
游客可以在此地感受到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体会到祥和宁静的氛围。
道教信仰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对于人们的思想和生活习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道教主张顺应自然,追求内外兼修的境界。
在白云洞道观中,道士会教授修身养性、观念觉悟等道教智慧,给信徒们以指导和启示。
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心灵渴望内心的平静与寄托。
白云洞道观作为一座古老而神圣的场所,为人们提供了一片宁静的净土。
信众们可以在这里放松心情,重新寻找内心的宁静与平衡。
在中华文明中,道教文化作为重要的传统文化之一,承载着深厚的哲学智慧和民间信仰。
白云洞道观作为道教文化的重要载体,将继续发扬传统、弘扬精神。
我作为白云洞道观的主持,将努力传承和传播道教文化,为更多人带来内心的宁静与慰籍。
总结起来,白云洞道观作为昆明市的一处重要文化遗产,以其美丽的自然环境和深厚的道教文化底蕴吸引着许多游客。
作为主持,我将继续为道观的信众和游客们提供引领和指导,帮助他们获得内心的宁静与平衡。
杭州南宋洞霄宫道观园林理法与布局

杭州南宋洞霄宫道观园林理法与布局武诗婷,王欣,徐煌诚(浙江农林大学风景园林与建筑学院,浙江杭州310000)文章编号:1002-2724(2019)01-0094-07摘要:通过文献整理、图文互证、调查分析等方式,以丰富的文献资料,现存的园林遗迹为基本依据,绘制得到南宋洞霄宫道观建筑群布局分析与园林景点空间分布图。
从文献资料出发,着眼于洞霄宫道观园林对象本身以及其代表的广义的园林文化,全面细致地考察洞霄宫的历史变迁、选址建设、空间布局及造园理念,并从园林史论研究、文化观念以及弘扬传统等层面对洞霄宫道观园林的调查研究做出园林价值评价。
关键词:洞霄宫;道观园林;南宋临安;理法布局中图分类号:TU986.4文献标识码:AGarden Criteria and Layout of the Cave and Cloud Taoist Temple of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in HangzhouWU Shiting ,WANG Xin ,XU Huangcheng(The school of landscaps Architecture ,Zhejiang A δF University ,Zhejiang Hangzou 310000)Abstact:Based on abundant documents and existing garden relics,the layout analysis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map of the Taoist architectural complex of the Cave and Cloud Temple in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are drawn by means of document arrangement,mutual evidence between pictures and texts,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The study starts from the documents and literature and focuses on the Cave and Cloud Taoist Temple garden and the generalized botanical garden culture it prehensive and detailed researches are performed on the historical changes,space layout,site selection,construction and landscape concept of the Cave and Cloud Temple.The garden landscape value assessment of the Cave and Cloud Temple is mad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garden history research,cultural concept and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promotion.Keywords:the Cave and Cloud Temple;Taoist garden;Lin ’an City of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criteria and layout山东林业科技2019年第1期总240期杂匀粤晕阅韵晕郧FOREST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9.No.1收稿日期:2018-09-11作者简介:武诗婷,浙江农林大学风景园林与建筑学院,风景园林专业,研究生在读。
中国十大知名道观

中国十大知名道观道教文化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两千年,是发源于我国的传统宗教文化。
多年的道教文化发展在我国各地留下了不少印记,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形形色色的道观。
小编搜罗了我国著名的十大道观,以此向道教文化致敬。
《释名》云:“观者,于上观望也”。
观就是古代天文学家观察星象的“天文观察台”。
史载汉武帝在甘泉造“延寿观”,以后,建“观”迎仙蔚然成风。
据传,最早住进皇家“观”中的道士是汉朝的汪仲都。
他因治好汉元帝顽疾而被引进皇宫内的“昆明观”。
从此,道教徒感激皇恩,把道教建筑称之为“观”。
道观作为道家供奉修行的地方,也体现了当时中国建筑艺术的精湛。
道观是要保持的清静、整洁和庄严。
道观是中国道教供奉神像和进行宗教活动的庙宇。
源于中国本土的道教同儒教、佛教一起,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历史当中,对中华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北京白云观道教全真第一丛林——北京白云观,位于西便门外二里许,是道教全真三大祖庭之一;自元以降,久为全真“第一丛林”。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道教协会、中国道教学院及中国道教文化研究所等全国性道教组织、院校和研究机构先后设在这里。
在广大道教徒的心目中,它有着崇高的地位。
同时,它又以收藏道教文物最丰富,保存最完整而吸引着国内外大批信徒和游人。
2-武汉长春观武汉长春观位于武昌大东门东北角双峰山南坡。
此处西接蛇山尾部,山势至此伏而又起,观内崇奉道教全真派,以其创始人重阳祖师门人邱处机道号“长春于”命名。
该观始建于元代,为邱处机门徒所建,以纪念邱处机在元军南下时“一言止杀”济世救民之劝德。
长春观建后屡遭兵毁,清同治二年(1863年)依明代形式重建,使“庙貌森严,回复壮观”;1931年再次修缮,布局重臻完善。
全观面临武珞路,背依双峰山,依山而筑,层层递进,错落有致。
中为5重大殿,现存4重,依次为灵宫殿(供奉镇守山门之神王灵富)、太清殿(供奉太上老君)、七真殿(供奉丘处机等七位真人)、三皇殿(供奉伏羲、神农、轩辕像)。
关于南京方山洞玄观的若干问题

一
5 7—
2 0 1 6年第 5期 总第 1 1 期
史 志 学 刊
J o u m ̄ o f Hi s t o r y a n d C h o mg r a p h y
N0. 5 . 2 01 6
S e ia f lNo . 1 l
葛洪《 抱朴子》 、 梁代 陶弘景所撰《 吴太极左宫葛仙公之碑 》 亦只字未提 , 后者仅云 : “ 孙权虽爱赏仙异 , 而内怀 猜害。翻琰之徒 , 皆被挫斥。敬惮仙公 , 动相谘禀。” 【 这 就不能不让人对这个传说 的可信性产生怀疑 。
而从早期道教建筑的名称演变看 , “ 洞玄观” 一名之由来也不会太早。 如所周知 , 汉代修道之所称“ 治” , 至 晋或称“ 庐” , 或称“ 治” , 或称“ 靖” 。 至东晋 , 始用“ 馆” 指称道舍 , 南朝仍称“ 馆” 。 “ 观” 之名称初用于北朝 。 至唐 代, 才不用“ 馆” 字, 而多以“ 观” 字代之 , 大道观则称“ 宫”  ̄ l r v x  ̄ , - 2 6 8 ) 。就此而言 , “ 洞玄观” 之名不可能是孙吴所起。 又须重视的是洞玄观与南朝道观崇虚馆的关系。据道书记载 , 南朝泰始三年( 4 6 7 ) , 宋明帝礼聘道教宗 师陆修静来都建康 ( 今南京 ) 讲道 , 并为之辟建崇虚馆。 此崇虚馆 , 《 宋书》 卷二十九《 符瑞志下》 有记 : “ 泰始七 年( 4 7 1 ) 四月戊 申夜 , 京 邑崇虚馆堂前有黄气 , 状如宝盖 , 高十许丈 , 渐有五色。 道士陆修静以闻。” 可惜文 中 没有说 明崇虚馆的位置。至齐代永明年间( 4 8 3 -4 9 3 ) , 因文惠太子之东田小苑“ 弥亘华远 , 壮丽极 目” , 有僭 越之嫌疑 , 齐武帝大怒 , 乃改 “ 以东田殿堂为崇虚馆” [ 9 ] ( P 4 0 删 。此次改造的崇虚馆 , 由庾杲之撰写碑文【 ・ 0 t o 6 , 其 位置所在的东 田就在建康东郊钟 山南麓的蒋陵里 , 可见南齐的崇虚馆与方山的洞玄观无关 。
转载十大洞天34福地

转载]道家十大洞天我要推荐2010-5-24 1:12:43 丨分类:旅游收藏洞天福地就是道教地上仙境,它包括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和七十二福地。
洞天福地多系实指,与现实中的山川对应。
历代道士多往其间建宫立观,精勤修行,留下不少人文景观、历史文物和神话传说。
《天地宫府图》云:“十大洞天者,处大地名山之间,是上天遣群仙统治之所。
”东晋道经《道迹经》罗列了十大山洞及与此相应的十大洞天,后为唐司马承祯《上清天地宫府图经》和杜光庭《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等道书所据。
第一、王屋山洞。
位于河南省济源市西北40公里处的王屋山,又名:“天坛山”。
山名之由来,有谓“山中有洞,深不可入,洞中如王者之宫,故名曰:王屋”。
主峰之巅有石坛,据说为轩辕黄帝祭天之所。
汉魏时列为道教十大洞天之首,为“天下第一洞天”号曰:小有清虚之天。
” 传说中的“愚公移山”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第二、委羽山洞。
位于浙江省黄岩市南约二公里处。
据《典岩县志》记载:汉高祖刘邦后裔刘奉林在此修道成仙。
仙鹤白日飞升,三绕其山,鹤坠羽翮,故而得名委羽山。
山间林茂竹翠,草花飘香,溪水潺潺,百鸟争鸣,宛如仙境。
唐代已成道教胜地;宋代达鼎盛时期,时山间道观之中藏经千卷,四季云游道士不绝。
元时委羽山遂渐成为全真道场。
山中著名道教名胜古迹有大有宫、大有空明洞等;到黄岩旅游,不去“第二洞天”是件憾事。
第三、西城山洞。
在青海洮州卫西南二百五十里(又名:西倾山)。
《禹贡》:西倾因桓是来《寰宇记》:桓水自吐谷浑界流入洮州境。
是也。
一名嵹台山,又为强山,亦曰西强山,或谓之马寒山。
刘宋景平中,吐谷浑王阿豺升西强山,观垫江源,即此山也。
《唐六典》:陇右道名山曰西倾今临洮府西南百五十里有西倾山,巩昌府漳县西北八十里亦有西倾山。
为:“天下第三洞天”也。
(一说重庆西城山) 第四、西玄山洞,古称:“西岳”,即陕西华阴县华山,是我国著名的五岳之一。
位于陕西省华阴市境内,距西安120公里,秦、晋、豫黄河金三角交汇处,南接秦岭,北瞰黄渭,扼大西北进出中原之门户,素有“奇险天下第一山”之称。
中国历代著名道观、道长简介(三)

三、全国十大著名道观1、北京白云观见中国历代著名道观、道长简介(二):道教两大祖庭2、武汉长春观位于武昌大东门东北角双峰山南坡,黄鹄山(蛇山)中部,观内崇奉道教全真派,以其创始人王重阳门人邱处机道号“长春子”而得名。
是我国道教著名十方丛林之一,为历代道教活动场所,称“江南一大福地”。
历史上著名的江西的庐山也设有长春观的下院。
该观被武汉市列为一级文物保护单位。
武昌长春观长春观历史悠久,道学源远流长。
相传古代,此地为湖汊,因多松树而称之为“松岛”。
楚地崇巫,故秦汉以后,此地设有“先农坛”、“神祗坛”、“太极宫”,为王侯祭祀天地、祖先之地。
据传道教始祖老子曾应弟子之邀赴庐山“会五老”,曾经过鄂州双峰山麓的“长松岛”。
后人附会此“松岛”即是“长松岛”,并建“老子宫”以纪念。
长春观一带在三国时是一片茂密的竹林,被称为“紫竹岭”。
《二十四孝》中孟宗“哭竹生笋”的故事就发生在长春观旁的螃蟹甲,长春观东院亦有孟宗祠亦纪念此事。
《鄂州志》中还言:“时有黄鹤飞腾于紫竹间”。
观旁的白鹤井有白鹤泉一口,是仙鹤们饮水之处。
又称吕仙炼丹井。
此井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修长江大桥后被封,但仍存。
北宋期间,双峰山建有元庆观,嗣承龙虎山阁皂派符箓金丹教义,为天师道道场。
南宋的朱熹在他的《鄂州社稷坛记》中真实地记载了这里设坛祭祀的情景:鄂州“城东黄鹄山,废营地一区。
东西十丈,南北倍差,按政和五礼画为四坛”。
元初,全真教龙门派创始人丘处机,因助元太祖成吉思汗平定天下有功,多次受封赏,并掌管天下道教。
丘处机仿佛教创十方丛林制度,派弟子至荆湖之地的武汉创办道教丛林,在松岛修建长春观。
丘处机号长春子,全真派北七真中称长春真人,弟子遂将此观定名长春观,以祭奉其师。
丘处机在元军南下时“一言止杀”、济世救民,因此也得民众拥戴。
每年农历正月十九为长春真人圣诞,长春观要举行隆重盛大的丘祖会,武汉民俗称之为“迎春会”,也称“燕九节”。
《桃花扇》作者孔尚任为此作有《燕九竹枝词》:“才是星桥又步云,真仙不遇心如结”,描绘了这一盛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方山洞玄观座落的方山位于江苏南京市江宁大学城西南方向,与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一路之隔。
海拔208米,为华东地区唯一的火山地貌区。
从500万年前喷发,到3000年前太伯奔吴,到太平天国忠王被捕,再到中华民国蒋介石自选墓地于此,方山历经春秋变幻,阅尽历史沉浮。
一序方山民间流传,远古时方山地区是一片大海,海龙王有九个王子,十分顽皮,搅得水府、天界都不得安宁。
玉帝把他们抓住,关在一个玉匣里,交由太白金星看管。
这九位龙子被关得不耐烦,在匣中喧闹不已。
太白金星只好带着匣子去找玉帝,途中不慎,跌落人间,成为今日的方山。
九位龙子变成了方山周围的九个山岭,围绕着方山。
早在3100年前黄河流域的部族首领古公太父的儿子太伯和中庸来到江宁天印山(今方山),当时江宁一带的原始森林里遍地鳄鱼、螃蟹,人们过着纯朴的原始生活,太伯的到来带来了黄河流域先进的农耕技术,带领江宁百姓过上了富足的农耕生活,于是方山百姓推举太伯为王。
也许太伯奔吴的故事已为大家熟知,但是3100年前方山的开国大典恐怕就鲜为人知了。
江宁方山先民尊吴太伯为首领,建立了吴国。
它是传说中南京第一个被人工改造过的山,秦始皇凿山通淮泄王气,晋宋时人就认为是在这儿。
传说往往是历史的影子,方山至少在东吴——六朝的第一个朝代,就被纳入“誓把山河重安排”的宏大工程之中。
南京被定为一国之都,作为中枢,它需要一个能顺畅联结王朝各个部分的交通体系。
南人以舟为车,水路交通自然是首选。
南京向北,有天堑长江,同时也是黄金水道,再向北有邗沟和巢湖两条水路,一东一西沟通江淮;南京向南,则是水路交通的薄弱环节,金陵地势高于三吴的太湖流域,没有河流通航。
通过人工改造,将南京与太湖水系的河道串连成线,成为弥补天然缺陷的唯一选择。
吴人把工程起名为“破岗渎”,这个是真正的凿山断垄。
方山是破岗渎的终点,山南筑有方山埭。
埭就是横截河道的土坝。
破岗渎中间高,两头低,要通过沿途上下十四埭,太湖船才能层层抬升至句容,再下航方山,经秦淮河入城,最后走运渎入吴宫。
过埭时,用牛牵绳引船,要缴牛埭税,有点像现在的高速公路收费站,在方山设有津主一人负责管理。
所以古人相送,关系近、感情好的也就送到方山,由于方山距城有四十里,大多还要住一晚才依依惜别。
迎来送往,客货中转,方山便热闹起来。
相传,晋元帝时,南京老百姓因为大官张廷尉私建大门侵占民宅,到处打官司无人敢理,后来听说另一个高官贺司空出城,便跑到方山拦住他告状,张廷尉吓坏了,赶紧拆掉大门,还亲自去方山请罪。
晋成帝逝世,名士阮裕自会稽晋京,千里赴丧,不见京中名流,事毕就打道回府,众人齐追至方山,不及而返。
这两件事都记在《世说新语》里,所以方山津是东南方向出入京城的必经之地,与著名的石头津南北相对。
王彪之、谢灵运也都有方山送别诗为证:与诸兄弟方山别诗晋王彪之脂车总驰轮。
泛舟理飞棹。
丝染墨悲欢。
路歧杨感悼。
邻里相送至方山宋谢灵运祗役出皇邑,相期憩瓯越。
解缆及流潮,怀旧不能发。
析析就衰林,皎皎明秋月。
含情易为盈,遇物难可歇。
积疴谢生虑,寡欲罕所阙。
资此永幽栖,岂伊年岁别。
各勉日新志,音尘慰寂蔑。
谢灵运此去就任永嘉太守,其永嘉山水诗是中国诗风的一大转折。
“析析就衰林,皎皎明秋月”两句已见山水寄情之端。
过往的人多了,方山之奇便为人所注意,六朝人又爱山水泉林之幽隐。
元嘉末,尚书令何尚之辞官后即僦居方山,还写了《退居赋》以明其志。
方山这么好,于是皇帝也来凑热闹,齐武帝就梦想着要在这儿建离宫,大诗人王融、沈约都有《侍游方山应诏》诗,估计和此事有关:侍游方山应诏王融巡躅望登年,怅饮临秋县。
日羽镜霜浔,云旗落风甸。
四瀛良在目,八寓婉如见。
小臣窃自嘉,预奉栢梁讌。
侍游方山应诏沈约清汉夜昭晳,扶桑晓陆离。
发歌摐阳下,建羽朝夕池。
摐金浮水若,耸跸诏山祗。
一沾九霄露,藜藿终自知。
后来的朱洪武,晚年也动过方山的心思,“命户部于正阳门外距板桥五里度地,自牛首山接方山,西傍河涯为上林苑,户部为图以进,寻以妨民业止之。
”方山的繁荣与南京的地位休戚相关,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隋文帝统一南北后,对南京做了两件坏事。
一件是六朝台城平荡为农田;还有一件才是真正的“辣手摧花”,废弃破岗渎,南京从此像被人挑了筋,切断了与三吴腹心之地的紧密联系。
后来南唐建国,因为太湖一带基本为吴越控制,东南水路依旧不通。
南宋初年,金兀术就为这个吃了大亏,他领着载满财货的船队从江南返回时,只能绕道镇江,结果困在到处都是芦苇、港汊的黄天荡,差点被韩世忠包了饺子。
到了朱元璋,破岗渎已经无法恢复,只好在溧水另开胭脂河,才解决与苏南的交通难题。
方山也留下了抗日战争初期的国军地下工事。
当时,保卫南京的外廓阵地在江宁镇、牛首山、方山、淳化镇、汤山、龙潭一线,形成东南向的弧线,由永久性钢筋混凝土工事、铁丝网、防战车战壕等组成。
方山地区尤为坚固,地下工事出入口在山腰的尽头,居高临下,背靠绝壁,易守难攻。
在1937年12月的南京保卫战期间,俞济时七十四军负责牛首山、方山、淳化一线。
以秦淮河为界,方山、淳化守军为王耀武五十一师,牛首山守军为冯圣法五十八师。
驻方山的是五十一师三O二团,团长程智。
五十一师防区,特别是淳化为日军重点攻击区域。
据参战日军评价,淳化一带工事极为坚固,但配备兵力极少,日军“伤亡不断,最后连前进都很困难了”。
当时淳化守军仅为三O一团,对抗的却是吉住良辅第九师团的三个联队及机械化部队,以步兵、炮兵、坦克、工兵、飞机协同的立体作战。
三O一团血战三日,团长纪鸿儒以下伤亡一千四百余人,没有后退一步,后因邻近的汤水(今汤山)失守,被迫奉令撤退。
方山在淳化之西,当面之敌为日军一一四师团的奥旅团(一二八旅团),奥少将先进至方山东北,后又转回秦淮河西岸的师团主力方面,绕来绕去始终没敢直接攻坚。
程智后来在收复南京城西南赛公桥(今赛虹桥)的战斗中阵亡。
五十一师在南京保卫战中共计伤亡七千八百余人,四个团长一死三伤,其中三O五团团长张灵甫是在支援淳化的战斗中负重伤,三O六团团长邱维达是在中华门以西的城墙上负伤。
二方山洞玄观的昨天、今天、明天天下名山道佛占,方山素来是一座宗教名山,千百年来为佛道两教竞相开发。
尤其是道教,因为开教祖师“二葛三张”中的葛玄首创洞玄观于山南,葛洪后来又在此隐修,故有特殊地位。
具有1800余年历史的方山古洞玄观,是东吴开国皇帝孙权敕建的皇家道院,是南都道教的发源地,历史上规制很高,规模宏大,信众广远,信徒众多。
在中国道教历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相传为葛玄白日飞升处。
东吴赤乌二年(239)建,名洞玄观。
据有关史料记载:早在秦始皇时,有善望气的道士称,“五百年后金陵有天子气”。
于是秦始皇东游“以厌当之”,改金陵为秣陵,即阻断秦淮河水流向,以坏金陵风水(秦淮河名即因秦始皇而来)-《景定建康志》。
而“帝王气”聚方山,秦始皇选择凿方山“断其气”。
《舆地记》记载了此事,“今方山石硊,是其所断之处。
淮水之流,经其下焉。
”与此同时,秦始皇还亲登祖龙顶,“执‘驱山铎’鞭方山、碎天印、断石垄,以泄王气”。
如今环绕南京城,天下闻名的秦淮河,即因当年秦始皇为破金陵王气、凿通方山引淮水入南京而得名。
至东晋时,道教开教祖师“二葛三张”中的葛玄首创洞玄观于方山山南,这是江东最早的道教宫观。
以后东晋道教理论家、炼丹术家、医药学家葛洪也曾来方山,用葛玄亲建的洗药池等物继续炼丹修道,终于练成精丹,成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化学家,“精丹练成亏葛洪”一直被后人和中医铭记,为传统中医和养生作出了重大贡献。
葛洪还留下一首描写洗药池的诗:“洞阴冷冷,风珮清清。
仙居永刼,花木长荣。
”南朝宋时,陆修静于方山筑崇虚馆参研道经,以致最终完成对南天师道的改革,成为一代道教宗师。
到唐贞观六年,还并栖岩观于方山洞玄观,扩大了它的规模。
宋代杨修有《洞玄观》诗:“葛玄功行满三千,白日骖鸾上碧天。
留得旧时坛宇在,后人方信有神仙。
”宋改崇真观。
元至元二年(1336),遭兵燹,独存葛玄遗像。
明洪武年间重建,成化、万历年间重修。
有山门、三清殿、仙公殿等,道院4房,正殿奉葛仙公像。
有仙翁洗药池、炼丹井、药臼等名胜。
明时,洞玄观属朝天宫管辖。
正统十二年,曾受赐《道藏》一部。
民国时衰落,是全国历史最悠久的道观之一。
据传古洞玄观全盛时有一宫、三观、六殿、九台、十八堂。
此外,洞玄观有一传家宝龟蛇玄武青铜器在明代被张三丰借于武当展示,六百年再没回祖地洞玄观,现存于武当博物馆,成为该馆镇馆之宝。
该古遗址已被列入《南京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新发现目录》。
1800年过去了,葛玄在方山所用煮药铛、药臼等今已难觅,但洞玄观遗址、炼丹井、洗药池尚存。
在方山南麓的方山大庙也为古洞玄观的一部分,它的原形已经不存,现只留下几间小庙宇和大片荒草洼地。
据说方山大庙全盛时有99间庙宇殿堂。
而佛教的开发则晚于道教,除南朝居士、僧侣的隐居,可考的最早寺庙当在宋代。
最有名的是南宋时由钟山迁来的六朝名刹定林寺,屡毁屡建,历经坎坷,旧迹唯存八百年的定林寺斜塔。
此外,方山地区还有郊坛、东霞寺、祖龙顶、石龙池、仙人床、仙人棋、天印湖、龙藏浦等一系列人文,生态景观。
其中仙人床、仙人棋位于方山顶上。
相传在石龙池旁有两仙人对弈,有一樵夫在旁观棋,一局终结,樵夫斧柄已朽,回村后,村人已不认识,原来“洞中方一刻,世间越百年”,现只留下仙人床、仙人棋。
方山的泉水是品茗的佳物,明代人在《金陵琐事》中记了金陵二十四处可烹茶的名泉,方山以八卦泉、葛仙翁丹井独占两席。
为了充分挖掘方山丰富历史文化的旅游资源,同时满足南京地区广大道教信众的宗教需要,即填补了长期以来本地区没有固定的道教活动场所的空白。
南京市江宁区人大常委会社会事业工作委员会向区人大提出的建议中指出:“在重点突破上,要着重加快方山火山地质公园和方山洞玄观道教宫观建设的审批工作,充分利用它的山水资源和名胜古迹。
”时值盛世,国泰昌隆,在省、市、区政府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下,经江苏省宗教局批准将方山洞玄观正式恢复为宗教活动场所。
在南京市江宁高新区的支持关心下,经有关部门的审批,方山洞玄观于2014年12月27日举行隆重地开工大典。
然复建洞玄观工程规模宏大,耗资甚钜,实非一地一家之力可成。
故仰望海内外人士、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十方信众广种福田,普结道缘;必使众生灭罪无量,获益无穷。
功在当代、泽及后人,凡基梁之献,砖瓦之资,皆莫大功德。
期望四方有识之士,乐善好施,聚沙成塔,共襄盛举。
捐款采取多种形式:各地大德善信对恢复洞玄观工程项目捐款由捐款者自由挑选,可捐建房屋一间,也可捐建一根柱子,也可捐建一根横梁,或捐建自已喜欢的项目,凡无偿捐建的项目一律在捐建物上刻名永久纪念,流芳百世,神灵佑之(捐款项目祥见附表)。
捐款在500元人民币以上者,在工程完工之日,南京方山洞玄观将刻石碑铭功,以记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