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服务外包中承包商道德风险的成因及防范策略_詹国彬
国企劳务外包面临的风险及防范对策

国企劳务外包面临的风险及防范对策国企劳务外包是指国有企业将一部分非核心业务外包给劳务外包公司或个体工商户进行管理和执行,目的是提高企业运营效率,降低成本,集中资源开发核心业务。
国企劳务外包也面临着一些风险,需要采取相应的防范对策。
本文将从风险分析和对策两方面进行探讨。
一、风险分析1. 市场竞争风险目前劳务外包行业竞争激烈,国企劳务外包公司在进行业务外包时需要面临市场竞争压力。
竞争对手价格战激烈,导致国企劳务外包利润下降,甚至出现亏损情况。
2. 人才流失风险国企劳务外包公司员工多为临时工或短期工,工资待遇较低,无法留住优秀人才。
随着员工的流失,企业面临着人员补充和培训成本增加的风险。
3. 合同履约风险由于国企劳务外包公司可能缺乏资金或者管理经验,不能保证合同中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时间,导致国企核心业务受到影响,进而影响企业整体效益。
4. 法律风险国企劳务外包公司需要遵守相关法律和劳工法规,面临着劳务纠纷或者劳动关系稳定性风险。
合同纠纷和诉讼的发生会给企业带来不小的损失。
5. 安全风险国企劳务外包公司在承担一些劳动密集型和安全风险较高的项目时,可能会出现工伤事故,给公司带来不小的经济和声誉损失。
二、防范对策1. 提升服务质量国企劳务外包公司需要提升服务质量,通过提升员工技能水平和提高服务质量,赢得客户的信任和支持,增加市场份额,降低市场竞争风险。
2. 健全人才培养体系国企劳务外包公司需要建立完善的员工培训与激励机制,提高员工的满意度,留住优秀人才。
加大对员工的培训力度,提升员工的综合素质,降低人才流失率。
3. 健全风险管理体系国企劳务外包公司应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充分考虑风险的可能性和影响程度,及时发现和解决潜在的风险隐患,在合同签订的时候,尽可能的降低违约的风险。
4. 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国企劳务外包公司需要充分了解和遵守国家各项法律法规,包括劳动法律法规、安全生产相关法律法规等,制定各项规章制度,建立健全的企业文化以及法律制度。
服务外包的风险及防范

服务外包的风险及防范【摘要】服务外包在企业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但也伴随着一定的风险。
本文从信息泄露、服务质量、数据安全和不可控制的风险来源等方面分析了服务外包的风险。
为了有效防范这些风险,建议企业建立严格的合同条款,加强监督和管理,并定期评估服务外包商的能力。
通过这些措施,企业可以降低服务外包带来的风险,并保障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服务外包是一把双刃剑,正确的防范措施可以最大程度地发挥其优势,帮助企业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促进企业发展。
【关键词】关键词:服务外包、风险、信息泄露、服务质量、数据安全、不可控风险、合同条款、监督管理、评估能力。
1. 引言1.1 什么是服务外包服务外包,简单来说就是企业将原本由自身的员工完成的工作或业务流程,委托给外部的专业公司或个人来完成。
这样做的目的通常是为了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专注核心业务等方面的考量。
服务外包的范围非常广泛,可以涵盖从IT技术支持、客户服务、财务会计、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的业务。
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今天,服务外包已经成为许多企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外包,企业能够利用全球范围内的人力资源和专业技术,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增强竞争力。
服务外包也为外包商提供了更多的商机和发展空间。
服务外包是一种灵活且高效的商业合作形式,可以带来双赢的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服务外包也伴随着一定的风险和挑战。
企业在选择外包伙伴和管理外包项目时,需要谨慎选择,并建立起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以确保外包项目的顺利进行。
1.2 服务外包的背景随着服务外包的广泛应用,一些潜在的风险也随之出现。
企业在与外包公司合作时可能面临着信息泄露风险、服务质量风险、数据安全风险等问题。
这些风险可能会给企业带来损失和影响,因此企业在进行服务外包时需要认真考虑并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以确保外包合作能够顺利进行并取得预期的效果。
2. 正文2.1 服务外包的风险服务外包的风险包括信息泄露风险、服务质量风险、数据安全风险和不可控制的风险来源。
公共服务外包中承包商道德风险的成因及防范策略_詹国彬

摘要:作为一种新型的治理工具,合同外包为改善公共服务绩效带来希望的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而服务承包商道德风险问题便是其中之一。
为此,应该从强化政府监管机制、优化合同激励机制、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和建立责任追究机制等策略入手,构建一个综合性的道德风险防范框架,以约束和控制服务承包商道德风险的发生。
关键词:公共服务合同外包承包商道德风险新世纪以来,随着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持续深入,转变政府治理模式、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呼声甚嚣尘上,合同外包日益成为一种广为流行的治理工具。
随着这一治理工具在公共管理领域的持续扩散,由合同外包所引发的委托代理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担忧,作为委托人的政府与代理人的服务承包商在价值与目标追求上存在着天然的偏差与不一致性,作为代理人的服务承包商极有可能会利用其信息优势而产生谋取自我利益的不道德行为,引发了服务外包中承包商的道德风险问题(詹国彬,2015),最终侵蚀和损害到公共服务供给中理应恪守的公共利益,致使改革结果背离改革的初衷与目标。
有鉴于此,本文试图从道德风险视角考察合同外包中服务承包商道德风险的成因,提出风险防范策略以期规避和控制道德风险的发生,为改善公共服务合同外包的绩效提供新的思路与路径。
(一)公共服务外包中承包商道德风险的成因由于我国政府开展服务外包的历史较短,受服务外包法规与政策的不完善性、服务外包市场发育程度较弱以及服务承包商行业自律的缺失等因素之影响,道德风险问题因此显得愈发严峻。
1.信息不对称问题致使政府监管乏力。
合同外包的引入必然在公共服务供给过程中带来了新的委托代理问题,而信息不对称问题给政府的监管增加了困难。
诸如隐瞒负面信息、释放虚假信息、提高服务价格、降低服务质量等不良现象时有发生。
对于政府而言,即便是那些更易于明确的职能,或是因为自愿限制,或是因为对合同管理不熟悉,政府部门仍然很难对其外包绩效进行监督,因为合同外包使得政府要面对的是一个不具有隶属关系的服务承包商,这种监督的难度往往比预想的要困难得多,监督不力往往会使合同外包的结果大打折扣。
政府公共服务委托外包的风险及其规制

政府公共服务委托外包的风险及其规制郑旭辉【摘要】作为政府履行公共职能的创新机制,公共服务委托外包在公共治理领域越来越普及。
委托外包有助于解决政府财政困难、促进国家行政运行效率和公私合作,提高公共服务质量等功能。
但委托外包过程中也会出现公私利益冲突、私人垄断、机会主义、权力寻租和管制俘获等问题。
政府应采取明确民营化的界限、明确受委托人的资质标准、发挥法律的程序控制功能和加强政府的监管责任等多重手段对公共服务委托外包的过程进行规范。
%As an innovative mechanism to fulfill public functions, contracting out government services becomes increasingly popular in the field of public management. Contracting out government services can solve financial difficulties of government and promote administrative efficiency,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 and quality of public services. However, contracting out government services can also lead to interests conflict of public–private, private monopoly, opportunism, rent-seeking and regulatory capture. The Government should take some measures such as defining of boundaries of privatization of government services and qualification standards of the entrustee, exerting control of legal procedures and strengthening government’s responsibilities to regulate contracting out government services.【期刊名称】《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3(000)003【总页数】8页(P63-70)【关键词】政府公共服务;民营化;委托外包;法律规制【作者】郑旭辉【作者单位】福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福建福州,35010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C93-05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现代国家兴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公共行政变革,通过在公共服务领域打破政府垄断,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将原有由政府承担的部分公共职能推向市场,充分发挥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从而达到改善与提升公共服务的目的。
我国政府公共服务外包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政府公共服务外包的问题及对策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公共服务外包作为一种新的政府服务提供方式被西方各国广泛采用。
近些年,我国各个地方政府针对这种新的政府服务方式展开了一系列尝试,同时也在实施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不过其中的各类问题依然存在。
本文旨在总结当今我国在社会政府服务外包中所取得的成效以及存在的突的出问题,并针对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标签:政府;公共服务;外包[一、政府公共服务外包的内涵(一)政府公共服务外包的定义在当前国外的学术界,对于“政府公共服务外包”这一概念还没有形成一个确切的定义。
就我国学术界而言,学者们对“政府公共服务外包”的概念也没有达到完全的一致,但是在本质上,其观点并没有存在太大的差异。
在表现形式上,政府公共服务外包就是政府公共服务的一种供给方式,其意义就是政府部门将公共事务交付给具有一定资质与经验的社会组织来完成,包括原来由政府部门直接生产的、为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提供的服务等。
政府或第三方按照先前合同签订的标准和要求进行评估,评估合格后将一定的费用支付给第三方。
(二)政府公共服务外包的类型根据不同的维度可以将公共服务外包划分为不同类型,在本文中主要根据两个维度进行划分。
第一个维度是外包服务的性质是面向政府内部还是面向社会公众,前者称为间接的公共服务,后者是直接的公共服务;第二个维度是承接的主体是营利性组织还是非营利性组织,前者具有一定的营利性,后者则主要是非营利性或公益性。
根据这两个维度,我们可以将公共服务外包划分为四种类型。
这四种类型的服务外包分别为:第一类为商务性外包,主要由营利性组织承接,面向政府内部的服务。
第二类为特许性外包,主要由营利性组织承接、面向社会公众的服务。
第三类为定制性外包,主要由非营利性组织承接,面向政府内部的服务。
第四类为公益性外包,主要由非营利性组织承接,面向社会大众的服务,这类服务的公共性最强。
本文的公共服务外包主要讨论的是第二类特许性外包和第四类公益性外包这两种服务外包类型。
服务外包的风险及防范

服务外包的风险及防范【摘要】服务外包在当今经济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也伴随着一定的风险。
本文从信息泄露、服务质量、价值观不一致以及合同方面等多个方面对服务外包的风险进行深入剖析,并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
建立有效的监管机制、加强供应商管理以及规范合作关系被认为是防范服务外包风险的重要手段。
只有在积极应对各种风险的情况下,企业和组织才能够确保服务外包的稳定性和持续发展。
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不断完善服务外包的管理方式和相关政策,将为企业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和优势,也有利于整个服务外包行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服务外包、风险、防范、信息泄露、服务质量、价值观、合同、监管机制、供应商管理、合作关系、规范。
1. 引言1.1 服务外包的定义服务外包的定义并不限于某一种形式或范围,可以涵盖各种行业的业务,例如信息技术、人力资源、财务会计、客户服务等。
在服务外包的实践中,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和资源情况,选择合适的外包方式和合作伙伴,以达到最佳的效益与效果。
服务外包的定义与内涵随着市场和技术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变化,但其核心理念始终是通过委托外部专业机构来完成某项业务或服务,以实现效益最大化。
1.2 服务外包的发展背景服务外包的发展背景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当时随着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企业开始将非核心业务外包给专业服务提供商,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并专注于核心竞争力。
随着服务外包市场的不断扩大和壮大,越来越多的公司加入了这一行列,并且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泛,涵盖了从客户服务、人力资源管理、财务会计到IT开发等各个方面。
服务外包的发展背景得益于全球化的趋势,使得企业可以将非核心业务交由全球范围内更具竞争力的服务商来承担,从而降低成本并提高效率。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服务外包行业也在不断创新和改进,为企业提供了更加多样化和专业化的服务选择。
服务外包的发展背景可以看作是全球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企业在追求效益最大化和核心竞争力的与专业服务提供商合作共赢的结果。
我国企业承接服务外包的风险及防范

我国企业承接服务外包的风险及防范作者:左显兰来源:《北方经济》2012年第04期【摘要】根据企业的服务外包接包过程和服务外包风险来源拟订了企业承接服务外包的综合分析框架。
在此框架下,对企业接包的五个风险来源:源于接包项目的风险、源于发包商的风险、源于接包商的风险、源于交易过程的风险、源于外部环境的风险。
本文就在接包执行过程中的风险因素展开了具体分析,并针对这些风险因素提出了具体防范措施。
【关键词】接包企业发包企业服务外包风险防范服务外包风险,从接包企业角度来看,是指接包方在承接服务外包过程中,由于内部原因、外部原因和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存在,使其未达到预期赢利或虽达到预期赢利,但服务令客户不满意给接包企业带来的损失,前者是显性风险,后者是隐性风险。
用公式表示为:V=C1×P1+C2×P2其中,V是接包商的风险;C1是未达预期盈利所导致的损失;P1是接包方未达到预期盈利的可能性;C2是发包商不满意所导致的损失;P2是发包商不满意的可能性。
一企业承接服务外包的风险分析框架根据企业的接包过程和企业接包的风险来源,我们拟订接包企业承接服务外包的风险综合分析框架(见表1):接包过程有战略决策和具体实施两个阶段:战略决策主要包括是否愿意提供服务外包和承接什么业务的服务外包。
我们假定一般情况下,接包企业都是愿意提供外包服务的,所以战略风险着重分析企业接包项目的战略选择。
具体实施分为合同签订和合同执行两个阶段。
接包企业的风险来源主要是从构成企业服务外包微观系统因素入手,其因素有:发包商、承包商、发(接)包项目、承包商与承包商之间的交易过程和外部环境。
将接包过程和接包企业的风险来源结合起来,就构成了表1所示的接包企业服务外包风险综合分析框架。
二接包企业承接服务外包的具体风险分析结合上述分析框架,下面我们将对接包企业的风险展开具体分析:1.源于接包项目的战略风险目前,国际服务外包向中国的转移,不仅规模巨大,而且种类繁多,如果企业不加选择地承接服务项目,或者承接了与企业自身能力不相匹配的服务外包,那么,企业有可能因为服务质量的下降而失去市场机会,甚至拖垮整个企业。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外包的风险及防范策略分析

文化和价值观冲突风险
价值观和理念差异
服务提供商与公共部门可能存在 企业文化和价值观方面的差异, 这种差异可能导致双方在合作过 程中产生分歧,影响服务效果。
团队协作受阻
文化和价值观的差异还可能导致 双方团队成员在协作过程中产生 摩擦,降低团队协作效率,进而 影响人力资源服务的整体质量。
管理和监控不到位风险
服务质量下降:如果公共部门对外包出 去的人力资源服务管理和监控不到位, 可能导致服务提供商提供的服务质量下
降,无法满足公共部门的需求。
潜在的法律风险:管理和监控不到位还 可能使公共部门面临潜在的法律风险, 如服务提供商违反法律法规、侵犯员工 权益等行为,可能对公共部门造成负面
影响。
为防范这些风险,公共部门应采取相应 的策略,如加强服务提供商的信息披露 要求、确保合同明确双方责任和义务、 建立有效的监控机制等,以确保人力资
• 专业外包公司助力人力资源管理提升
• 某市政府部门通过与专业的人力资源外包公司合作,成功提升了人力资源管理效率。外包 公司提供了全面的人员招聘、培训、薪酬管理等一体化服务,确保了政府部门人力资源的 优化配置,实现了工作与管理的双重提升。
成功案例介绍
案例二:某公共事业单位通过外包改善员工福利
• 员工福利得到显著改善,工作效率提升
失败案例分析
案例二:某公共机构外包后服务质量下降 • 外包公司服务质量不达标,影响公共机构正常运转 • 某公共机构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外包后,外包公司的服务质量
未能达到预期标准,包括招聘周期过长、员工培训不足等问题 ,严重影响了公共机构的正常运转和服务质量。
05
CATALOGUE
结论与建议
研究结论汇总
发展趋势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加剧,外包已经成为企业提 高效率、降低成本、增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同时,公 共部门也逐渐采用外包方式,以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作为一种新型的治理工具,合同外包为改善公共服务绩效带来希望的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而服务承包商道德风险问题便是其中之一。
为此,应该从强化政府监管机制、优化合同激励机制、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和建立责任追究机制等策略入手,构建一个综合性的道德风险防范框架,以约束和控制服务承包商道德风险的发生。
关键词:公共服务合同外包承包商道德风险新世纪以来,随着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持续深入,转变政府治理模式、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呼声甚嚣尘上,合同外包日益成为一种广为流行的治理工具。
随着这一治理工具在公共管理领域的持续扩散,由合同外包所引发的委托代理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担忧,作为委托人的政府与代理人的服务承包商在价值与目标追求上存在着天然的偏差与不一致性,作为代理人的服务承包商极有可能会利用其信息优势而产生谋取自我利益的不道德行为,引发了服务外包中承包商的道德风险问题(詹国彬,2015),最终侵蚀和损害到公共服务供给中理应恪守的公共利益,致使改革结果背离改革的初衷与目标。
有鉴于此,本文试图从道德风险视角考察合同外包中服务承包商道德风险的成因,提出风险防范策略以期规避和控制道德风险的发生,为改善公共服务合同外包的绩效提供新的思路与路径。
(一)公共服务外包中承包商道德风险的成因由于我国政府开展服务外包的历史较短,受服务外包法规与政策的不完善性、服务外包市场发育程度较弱以及服务承包商行业自律的缺失等因素之影响,道德风险问题因此显得愈发严峻。
1.信息不对称问题致使政府监管乏力。
合同外包的引入必然在公共服务供给过程中带来了新的委托代理问题,而信息不对称问题给政府的监管增加了困难。
诸如隐瞒负面信息、释放虚假信息、提高服务价格、降低服务质量等不良现象时有发生。
对于政府而言,即便是那些更易于明确的职能,或是因为自愿限制,或是因为对合同管理不熟悉,政府部门仍然很难对其外包绩效进行监督,因为合同外包使得政府要面对的是一个不具有隶属关系的服务承包商,这种监督的难度往往比预想的要困难得多,监督不力往往会使合同外包的结果大打折扣。
因此,成功的合同外包离不开政府强有力的监管,而信息不对称问题则加大了监管难度,道德风险由此加剧。
2.服务外包合同的不完备性与模糊性。
无论合同起草者如何仔细,有些任务很难通过以契约的方式加以确定(例如,提供优质的保健或为囚犯提供安全的环境)。
因为任何契约都不可能明确地预见服务承包商可能碰到的所有情况。
相反,契约只能是一个框架,是一套指导将来拾遗补阙的默认规则,决定了合同条款是具有模糊性的,这种模糊性无疑为违背契约精神提供了可能性。
退而言其次,即便合同外包过程中政府与服务承包商签订了一份包含大量书面条款的合同,如何解释这些条款可能会导致政府与服务承包商之间存在难以调和的冲突,某些冲突最终只能选择在法院的司法裁决中得到解决,这种解决方式不仅要耗费时间、人力、财力等成本,还需要面对司法裁决的不确定性,显然这是合同外包双方均不乐意发生的一种情形。
毫无疑问,合同的不完备性与模性不可避免地助推了道德风险的发生。
3.服务外包合同设计中激励机制的缺失。
地方政府推行公共服务合同外包主要是基于经济动因、财政动因、管理动因和政治动因等因素之影响,当政府出于经济动因而实施服务外包时,往往会把主要精力与目光专注于服务成本的节约上,结果促成政府偏爱和青睐于低报价的承包商,使得许多地方政府在合同设计和签订的过程中更倾向于采用成本+固定费用的合同,旨在把服务外包的费用压缩到最低程度,服务承包商因此被迫承担更多的风险。
这种服务外包的理念和制度设计容易造成外包中激励机制的缺失,过多地考虑了政府的利益,容易陷服务承包商于非常不利的境地。
在承担责任与回报不成正比的情况下,部分服务承包商很可能出于自身利益或者对承担风险的担忧而在公共服务供给过程中产生投机行为。
有资料表明,激励机制的缺失极易助长承包商以极低的价格投标,期望一旦进入签订合同阶段,便通过要求提升报价“有所斩获“(意指多于低报价的补偿),这种做法在美国被称为“滚雪球”合同。
此外,我国政府目前在合同外包过程中惯常采用的是短期合同,没有形成公共服务供给的长效机制。
短期合同的普遍采用虽然在促进竞争和重新选择服务承包商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并不有利于服务购买市场的可持续发展,服务承包商出于眼前利益的考虑容易采取一些非正常的手段,诸如向政府官员行贿以延期订单,或者创造一些本来非必须的公共服务项目游说政府部门投资。
无论如何,上述情形的出现都将致使合同外包的结果偏离改革的预期目标。
4.服务外包中的竞争性和契约化程度较低。
由于我国政府推行公共服务合同外包的历史尚短,目前仍处在探索阶段,尚未建起来一套较为完备的合同外包程序,程序安排的不到位为道德风险埋下了隐患。
具体而言,表现为:一是公共服务外包中的竞争性较低。
据统计:截至2014年6月底,我国社会组织的总量已达到56.1万个。
但是,许多社会组织普遍存在规模参差不齐、专业人才缺乏、运作资金不足、管理不规范等问题,这不仅严重影响和削弱了社会组织承接公共服务的能力,也使得政府在合同外包过程中引入竞争变得困难重重,不得不面对有限竞争甚至是没有竞争的外包环境,客观上助长了道德风险发生的几率。
二是合同外包的契约化程度较低。
由于我公共服务外包中承包商道德风险的成因及防范策略*詹国彬*本文得到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公共服务合同外包的理论、实践与反思”(14FGL012)、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公共服务合同外包的风险及其控制机制研究”(2014M560491)和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八批特别资助项目“公共服务合同外包的绩效以及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2015T80632)的联合资助。
公共服务外包中承包商道德风险的成因及防范策略短论--180《管理世界》(月刊)2016年第5期国不少社会组织都是由政府部门设立和培育起来的,行政化色彩浓厚成为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
一些地方政府在推动服务外包中更多的是采用谈判或是委托的方式交给其关系密切的社会组织,结果导致政府与社会组织之间并不是独立运作、完全的契约关系。
这种定向购买的方式由于公开透明度低而更容易诱发服务承包商产生道德风险;同时,契约关系的不完备也容易导致政府与服务承包商在责、权、利等方面的划分不清,进一步助长社会组织做出有违诚实与可靠原则的行为,因为环境允许服务承包商这样做且能逃脱相应的惩罚(吕外,2014)。
(二)公共服务外包中承包商道德风险的防范策略1.强化公共服务合同外包的监管机制。
从实践看,要有效地防范和控制道德风险,首先就必须建立起全程化和动态化的评估监督体系,围绕外包项目的申请、立项、招标、订约、实施、评估、反馈、改进等环节对服务外包实施全程化和动态化的监督,建立严格的评估监督体系。
同时,要把内部监督与外包监督有机的结合起来。
外部监督包括独立于政府之外的专业监督机构、群众监督和新闻媒体监督等;内部监督则包括:一是政府内部财政部门对服务外包资金的来源与使用进行监督;二是政府监管部门对于外包后服务的水平、质量、满意度进行监督。
需要加以指出的是,建立与完善合同外包监督机制固然是加强监管的基本前提,但执行和落实好监管职能的关键在于提高政府的公共管理能力。
只有切实增强政府公共管理能力,才能在合同外包过程中充当名副其实的“精明买主”,履行好监管职责。
2.优化公共服务合同外包的激励机制。
合同的本质并非在于把政府和承包商的关系看作是对抗性的关系,成功地合同外包旨在建立和维持一种有效的提供服务的运作,它着眼于向那些想在合同中获得好处的民众提供优质服务(菲利普,2007)。
从公共治理的视角看,政府与服务承包商在理想的状态下应该是一种合作伙伴关系,不能仅仅局限于短期利益的考量,而必须致力于培养一种长期的、休戚与共的“生命共同体”关系,通过持续的默契培养和信任投资来最终达成(K.Cherrett,1994)。
公共服务外包过程中,政府必须精心构建和设计出相应的激励与惩罚措施,以期引导、约束和控制服务承包商的行为。
一个好的制度安排是按照奖优罚劣的原则,既能激发好的绩效,又能阻止差的绩效。
将激励和制裁加在一起,其恰当的平衡点应该是委托人能够以最低的成本从代理人那里获得最想得到的行为(凯特尔,2009)。
为此,建议在合同外包激励机制的构建中引入绩效合同的理念,通过良好的制度设计为服务承包商提供这样一些选择,如果承包商可以设法在节约成本的情况下完成合同,那么他们就可以共享节约下来的资金。
运用“收入共享”旨在扭转那种政府和承包商一旦确定合同的最初条款便不再寻求改进的倾向。
当然,这样的条款确保任何收入共享建立在实际节约而非估计节约的基础之上。
3.积极倡导和引入服务外包的竞争机制。
美国学者Donahue(1989)的研究表明,真正导致合同外包能够带来效率的改进和成本节约的因素在于竞争,一旦离开竞争,私人组织会像最没有效率的政府一样浪费。
考虑到竞争机制之重要性,合同外包过程中应千方百计地引入竞争机制,以充分发挥竞争机制的效用。
为此,一要倡导公开化竞争招标并签订服务合同。
政府必须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公开条例》将服务外包的信息和资金预算等情况向社会公开,通过竞争招标方式鼓励潜在的承包商积极参加竞标,只有通过公开竞争招标的方式才能最大程度地促进服务购买中的竞争,同时也将有助于减少服务购买中的随意性以及降低寻租、腐败等问题发生的几率。
当然,为确保合同外包的公平性与公正性,政府对参与竞标的服务承包商的资质、能力与信誉等要加以严格考察;一旦确定服务承包商后,合作双方理应就服务外包中的权利、义务关系以及服务的细则、标准等事宜签订相应的外包合同(Robert,2011)。
通过服务合同的签订尽可能地减少服务承包商的机会主义行为,同时也为责任追究和争议的解决提供一个客观的依据。
二要加大扶持和培育社会组织力的度,在社会组织员工培训、技术改进、设施建设、战略制定、政策规范等方面给予指导和帮助,引导社会组织通过组织建设和内部管理的优化,不断增强其承接政府公共服务的能力。
4.建立公共服务合同外包的责任追究机制。
合同外包在我国政府改革领域的成效已经初步彰显,并呈现出持续扩散之态势。
在此背景下,如何强化政府的公共责任意识,保证公共财政支出的有效性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不仅有助于降低服务购买的相关风险,更关系到社会公众的公共利益(王聪聪、许婕,2013)。
为此,必须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责任追究机制,以推动政府部门在公共服务合同外包中始终把财政支出的有效性问题作为中心目标加以关注,切实提高公共服务合同外包的绩效。
各级政府在开展公共服务外包的过程中应该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要求,结合本部门具体情况和服务购买项目的特性,制定明确、具体和富于可操作性的责任追究制度,把责任落实到具体的部门、组织和岗位上,督促相关人员有职必履、有责必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