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农村移风易俗调研报告
关于农村移风易俗工作开展情况调研报告

关于农村移风易俗工作开展情况调研报告农村移风易俗工作开展情况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和背景近年来,中国农村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一些不良风俗习惯依然存在,严重影响着农村社会的文明建设和发展。
为了加强对农村移风易俗工作的研究和改进,我们进行了一次实地调研。
二、调研方法我们选择了广东省某农村社区作为调研对象,并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法进行数据收集。
我们共发放了100份问卷,其中50份回收,并与20位居民进行了访谈。
三、调研结果1. 农村不良风俗存在普遍性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发现农村社区的不良风俗问题普遍存在。
其中,大量农村居民仍然存在迷信和封建思想,对于丧葬习俗的过分讲究、婚丧嫁娶中的金钱交易等现象屡见不鲜。
2. 农村移风易俗工作开展情况根据访谈结果,我们发现农村移风易俗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积极的进展。
社区居民在政府的倡导下逐渐认识到这些不良风俗对社会发展的负面影响,开始有意识地改变自己的行为习惯。
一些地方政府也积极开展宣传工作,加大行政执法力度,以减少不良风俗的影响。
3. 政府参与度和资源投入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我们发现政府参与度和资源投入是影响农村移风易俗工作的重要因素。
一方面,政府应加强组织协调、宣传教育和法治建设,提高农村居民的法律意识和文明素质;另一方面,政府还应加大扶贫力度,缩小城乡差距,改善农村居民的物质生活条件,使其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移风易俗工作中。
4. 需要创新的工作方法和途径我们认为,农村移风易俗工作需要创新的工作方法和途径。
首先,政府应充分利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先进文化的力量,通过文化活动、文化制品等方式,引导农村居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其次,政府可以建立志愿者团队,发挥其在农村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引领农村居民走上文明的道路。
五、结论和建议通过本次调研,我们对农村移风易俗工作的开展情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我们认为,农村移风易俗工作需要政府、社区和居民共同参与,需要政府加大资源投入和宣传教育力度,同时也需要居民自觉改变不良风俗习惯。
移风易俗实践调研报告范文

移风易俗实践调研报告范文摘要:本次调研旨在了解我国移风易俗实践的现状和效果,通过对不同地区和群体的调查,发现了一些移风易俗的成功案例和存在的问题。
本报告总结了调研结果,并提出了一些改进措施,以促进我国移风易俗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1. 引言移风易俗是指通过改变人们的观念和行为习惯,促进社会风气的良好转变。
在当今社会,移风易俗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工作,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由于我国地域广大、人口众多,移风易俗的实践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难。
因此,本次调研旨在了解我国移风易俗工作的进展情况和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以促进移风易俗事业的健康发展。
2. 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覆盖了不同地区和不同群体。
调研内容主要包括移风易俗的认识程度、实践情况、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建议等方面。
3. 调研结果3.1 移风易俗的认识程度通过对受访者的问卷调查,我们发现绝大多数人对于移风易俗的概念和意义并不陌生,但具体的实践内容和方法却存在一定的认知差距。
需要加强对移风易俗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的认识程度。
3.2 移风易俗的实践情况调研结果显示,不同地区和不同群体的移风易俗实践存在一定的差异。
一些地区和群体在移风易俗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如加强社会公德、规范交通秩序等;但也有一些地区和群体在移风易俗方面存在较大的困难,如封建迷信依然存在、道德失范等。
需要进一步加强对不同地区和群体的指导和支持,推动移风易俗工作的全面发展。
3.3 移风易俗存在的问题调研发现,移风易俗工作中存在一些普遍性的问题。
首先,一些地方政府和部门对于移风易俗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工作推进缓慢;其次,一些人对于移风易俗的态度消极,缺乏参与的积极性;再次,一些地区和群体的传统习俗和观念难以改变,阻碍了移风易俗工作的进行。
需要加强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和解决,提出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4. 改进建议基于调研结果,本报告提出以下改进建议:4.1 加强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的认识程度和参与度;4.2 增加政府和社会力量的投入,加强对移风易俗工作的支持和指导;4.3 推动法律法规的完善,加强对封建迷信等不良习俗的打击;4.4 加强跨部门、跨地区的合作,形成合力,推动移风易俗工作的全面发展。
关于推动农村移风易俗工作的调研报告

关于推动农村移风易俗工作的调研报告【调研报告】一、调研背景农村移风易俗工作是推动农村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方面,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
为了解农村移风易俗工作的现状和问题,本次调研旨在从多个层面进行全面深入的调研,探索推动农村移风易俗工作的有效途径和措施。
二、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取了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相结合的方式,旨在获取全面准确的数据资料和真实有效的口述材料。
三、调研内容和结果1.调研对象本次调研的对象为农村居民、村干部、农村妇女和青少年。
2.调研内容(1)农村移风易俗的现状:调查农村居民对农村文化习俗的认同程度和对问题习俗的态度。
(2)农村移风易俗的推动方式:调查村干部在推动农村移风易俗工作中的作用和措施。
(3)农村移风易俗的影响因素:调查农村妇女和青少年对乡村传统文化的认知水平和改变态度。
3.调研结果(1)农村移风易俗的现状:大部分农村居民对本地传统文化习俗有较高的认同度,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习俗,如铺张浪费、过度消费等。
(2)农村移风易俗的推动方式:村干部在农村移风易俗工作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通过宣传教育、示范引领等方式推动居民改变不良习俗。
(3)农村移风易俗的影响因素:部分农村妇女和青少年对乡村传统文化的认知水平较低,需要加强教育和宣传工作,提升他们的文化素质。
四、调研分析1.现状分析农村移风易俗工作在改变不良习俗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习俗需要改变。
2.存在问题(1)农村居民对本地传统文化习俗的依赖度较高,对新思想和新习俗接受度较低。
(2)农村妇女和青少年的文化素质较低,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知程度较有限。
3.原因分析(1)农村社会传统文化习俗的根深蒂固,改变需要时间。
(2)农村妇女和青少年受到教育和文化环境的限制,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有限。
五、调研建议1.深入开展农村移风易俗的宣传教育工作,加强对农村居民的引导,提高他们对新思想和新习俗的接受度。
2.加强对农村妇女和青少年的教育,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和认知水平。
农村移风易俗调研报告

农村移风易俗调研报告移风易俗,成语,改变旧的风俗适应。
出处:《荀子乐论》:乐者,圣人之所乐也,而能够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
如下是给大伙儿整理的,希翼对大伙儿有所作用。
篇一:农村移风易俗调研报告我村有四千多人口,居住在较为分散的六个自然角降里,长期以来,在旧传统妨碍下,乡里的习俗较多,民情民意复杂,难以统一,一些别文明的习俗妨碍制约着人的经济,文化日子,妨碍着漂亮乡村建设进程,乡村移风易俗倡议书。
所以,为响应党实现中国梦的号召,全面贯彻十八届一中全会以来的文件精神,推进漂亮乡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特作以下移风易俗的改革倡议:一、巡境日每年正月初六为我村的旧俗巡境日。
在崇尚科学文明的新阶段下,建议把这生活改为民俗文化节,经过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活动,活跃乡村喜庆气氛,增进村民的友谊与团结。
二、佛生日全村原有的大小佛生日共计10个,其中全村参与的圣祖妈生日、大人公生日、相公生日、普渡计4个,资料共享平台《乡村移风易俗倡议书》。
届时宴请来宾,歌舞昇平,果然喧闹非凡。
殊别知这样繁多的节日给村民造成了人力、精力、财力的白费。
过多饮酒,也给交通安全造成隐患。
由此,建议村民每个佛生日庆祝丰俭自酌,但请客全年只要一次,定于八月初一,其余只上香烧金钞票,别用请客。
三、嫁女嫁女按原俗,嫁女的家要组织多人挑着糖果饼干到家家户户分发,虽是分享婚庆欢跃,但最后糖果饼干也很少人吃,难免产生别必要的白费。
我们觉得这些人力、财力能够节省起来,用于捐助公益。
诗口角降先行一步,破除那个旧俗。
家宇、章枝、家计、香银等同志婚庆新办。
倡议全村学模范,树新风。
四、丧事简办旧俗:如逢丧事,亲朋好友、左邻右舍、奔丧吊唁,送帛金几许,亦为人之常情。
但是,丧家回礼,又是毛巾、胖皂、甚至雨伞等东西,造成白费。
建议丧家只回赠毛巾一条,文明节俭。
鼓舞丧家把节余下来的钞票捐助教育、慈悲、投入公益事业建设,造福眼力、更故意义。
关于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工作的调研报告两篇

关于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工作的调研报告两篇关于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工作的调研报告两篇篇一《荀子·乐论》曰:“乐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导之以礼乐而民与睦。
”每逢新春佳节,长年奔波在外的乡党们,都会夹挤在千百万迁徙的队伍里,像候鸟一样回到父母妻子、亲朋好友的身边,回到梦牵魂绕、有着万般乡愁与记忆的故乡。
为了进一步推进全县干部群众移风易俗确立文明新风,引导建立勤俭节约、文明高尚的生活方式,笔者借假日走亲访友之机,对农村移风易俗推动工作情况调研报告如下:一、背景近几年,伴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人民群众生活质量普遍提升,但日常生活中的客事办理名目也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负担越来越重,封建迷信、互相攀比、大操大办、借机敛财等陈规陋习普遍存在,且有愈演愈烈之势,不可避免地演变为文明社会进程中的一项隐隐的“痛点”,也成为部分群众屡屡返贫的主要原因之一。
遏制婚丧陋习与不良社会风气,推进农村社会风气向善向上向好改变,切实饯行社会核心价值观,势将成为不可逆转的浩荡洪流。
二、突出问题(一)婚嫁方面:一是彩礼过重。
一般多达几万到十几万不等。
还要置办时尚家俱、电器,有的还提出购买汽车与单元房等等要求;二是讲排场,比阔气,迎亲要用高档小轿车,少则七、八辆,多则数十辆,还存在很大的交通安全隐患;三是待客中的不文明现象严重。
打麻将者通宵达旦,酗酒划拳现象经常发生,不文明的闹婚行为越演越烈,不但增加事主负担,还容易滋生一些社会问题。
(二)丧葬方面:一是由于受“入土为安”封建思维的影响,绝大多数干部群众对殡仪制度改革持观望态度,墓葬规格愈高占地愈多;二是丧事自入殓到出殡时间以风水先生测定为准,孝子孝女和主要亲属被要求披麻戴孝日夜守灵,吊唁人员络绎不绝、花圈泛滥,造成很大的浪费与环境污染隐患;三是邀请“乐人(龟兹)”多在20-40口左右,表演节目少有把关,宣扬迷信与低俗文化的迹象时有发生。
(三)奢华宴席:在婚丧嫁娶客事操办过程中,宴席铺张浪费现象十分严重,全鸡、全鱼、带把肘子缺一不可,烟酒的档个不断攀升,每桌酒菜价值均在400-800元之间,宴席数量也多在60-150桌之间,给事主造成较大经济负担。
农村移风易俗调研报告(推荐阅读)

农村移风易俗调研报告(推荐阅读)第一篇:农村移风易俗调研报告农村移风易俗调研报告移风易俗,成语,改变旧的风俗习惯。
出处:《荀子乐论》:乐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
如下是给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作用。
篇一:农村移风易俗调研报告我村有四千多人口,居住在较为分散的六个自然角落里,长期以来,在旧传统影响下,乡里的习俗较多,民情民意复杂,难以统一,一些不文明的习俗影响制约着人的经济,文化生活,影响着美丽乡村建设进程,乡村移风易俗倡议书。
因此,为响应党实现中国梦的号召,全面贯彻十八届一中全会以来的文件精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特作以下移风易俗的改革倡议:一、巡境日每年正月初六为我村的旧俗巡境日。
在崇尚科学文明的新时期下,建议把这日子改为民俗文化节,通过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活动,活跃乡村喜庆气氛,增进村民的友谊与团结。
二、佛生日全村原有的大小佛生日共计10个,其中全村参与的圣祖妈生日、大人公生日、相公生日、普渡计4个,资料共享平台《乡村移风易俗倡议书》。
届时宴请宾客,歌舞昇平,果然热闹非凡。
殊不知如此繁多的节日给村民造成了人力、精力、财力的浪费。
过多饮酒,也给交通安全造成隐患。
由此,建议村民每个佛生日庆祝丰俭自酌,但请客全年只要一次,定于八月初一,其余只上香烧金钱,不用请客。
三、嫁女嫁女按原俗,嫁女人家要组织多人挑着糖果饼干到家家户户分发,虽是分享婚庆喜悦,但最后糖果饼干也很少人吃,难免产生不必要的浪费。
我们觉得这些人力、财力可以节约起来,用于捐助公益。
诗口角落先行一步,破除这个旧俗。
家宇、章枝、家计、香银等同志婚庆新办。
倡议全村学榜样,树新风。
四、丧事简办旧俗:如逢丧事,亲朋好友、左邻右舍、奔丧吊唁,送帛金几许,亦为人之常情。
然而,丧家回礼,又是毛巾、肥皂、甚至雨伞等东西,造成浪费。
建议丧家只回赠毛巾一条,文明节俭。
鼓励丧家把节余下来的钱捐助教育、慈善、投入公益事业建设,造福家乡、更有意义。
推进农村移风易俗情况汇报

推进农村移风易俗情况汇报近年来,我国农村移风易俗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为了更好地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工作,我们对当前情况进行了全面汇报。
一、目前农村移风易俗工作取得的成绩。
1. 政策法规的完善。
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农村移风易俗的政策法规,为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2. 社会宣传的深入。
各级媒体广泛宣传农村移风易俗的重要性,引导农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3. 村级组织的积极参与。
村级组织在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工作中发挥了积极作用,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
4. 农民群众的自觉响应。
越来越多的农民群众意识到传统陋习的弊端,积极参与到移风易俗的行动中来。
二、当前农村移风易俗工作存在的问题。
1. 一些地方对农村移风易俗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工作推进缓慢。
2. 一些传统陋习仍然顽固存在,如封建迷信、男尊女卑等观念根深蒂固。
3. 农村基层组织力量薄弱,缺乏有效的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工作的有效途径和措施。
4. 一些农村移风易俗工作缺乏长效机制,仅仅停留在临时性的宣传教育阶段,难以形成持久的影响。
三、下一步工作的重点和措施。
1. 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完善农村移风易俗的相关法律法规,为工作提供更加有力的法治保障。
2. 加强宣传教育力度,利用各种媒体平台,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引导农民群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3. 强化村级组织的作用,充分发挥村级干部和村民委员会的作用,组织开展农村移风易俗的实际行动。
4. 积极引导农民群众参与,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农村移风易俗活动,提高农民群众的参与度和获得感。
5. 建立长效机制,加强对农村移风易俗工作的监督和评估,形成长效机制,确保工作取得可持续的成效。
通过以上汇报,我们对当前农村移风易俗工作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同时也明确了下一步工作的重点和措施。
我们相信,在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农村移风易俗工作一定会取得更大的成绩,让农村焕发出崭新的风貌。
农村移风易俗工作开展情况调研报告三篇

农村移风易俗工作开展情况调研报告三篇精选农村移风易俗工作开展情况调研报告(一)按照镇人大xx年工作安排,2月12日至2月22日,第一代表小组成员就本镇移风易俗开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走访。
本次调研活动集中针对:移风易俗是什么?到底移什么风易什么俗?本镇移风易俗工作开展的方法、步骤,特点以及达到的效果,通过实地走访、入户调查、集中讨论,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比较全面的了解了目前本镇移风易俗工作开展的情况。
总的来看:全镇移风易俗工作正在有序开展,宣传效果渐入民心,对精神文明建设起到了推动作用,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一、关于“移风易俗”移风易俗,成语,意指改变旧的风俗习惯。
出处:《荀子·乐论》:“乐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
”新中国移风易俗活动起源于1952年爱国卫生运动,七十年代后扩展到改变旧的风俗习惯,特别是红白事的新事简办。
反对索要彩礼,反对大操大办,提倡勤俭节约。
风俗本是一国一民族或地区族群传承性的生活文化,一种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社会上,它展现为五彩缤纷的风土人情。
风俗的多样性,往往是因自然条件和人性的不同而造成的行为规范差异,我国自古以来就有“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的精辟见解。
但是,随着时光流逝,时代发展,当时流行的时尚、习俗久而久之会发生变迁,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求不断增高,生活趋于安逸,原有风俗中的不适宜部分,逐渐显现出来,基本已成为加重群众负担的另一主要形式。
近年来,各类媒体相继报道了各地不良的社会风气及风俗习惯,发人深思。
典型的案例有:我国某地农村出现的天价彩礼事件,彩礼三斤一响,万紫千红一片绿:“三斤”,即百元人民币要称三斤;“一响”小轿车;“万紫千红一片绿”,即一万张面值五元的钞票,一千张面值100元的大红票子,加上一堆面值50元的钞票,算下来光彩礼钱的几十万。
拿目前陕西脱贫的标准3015元来算,彩礼钱既是脱贫标准的100倍以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X农村移风易俗调研报告
XX农村移风易俗调研报告一:近年来,我县经济快速发展,群众生活明显改善,一些陈规陋习有所抬头,特别是在婚丧嫁娶等喜庆事宜的操办方面,出现了互相攀比、大操大办、铺张浪费、收钱敛财的不正之风。
这种不良的社会风气,带来的是表面繁华,满足的是短暂虚荣,但脱离了基本国情、背离了优良传统,于党于国、于家于己,都有百害而无一例。
一些党员干部借婚丧嫁娶之名盲目攀比借机敛财,讲排场、比阔气,份子钱越随越多,酒席越摆越贵,场面越来越大。
浪费了人财物力,损害党的形象、违背党的性质宗旨,群众深恶痛绝。
虽然发生在少数干部身上,但如果任其传播蔓延,就会像无形的墙隔开党和群众,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县委对此高度重视,为了解县乡镇婚丧嫁娶情况的现状,摸清群众心态,狠刹部分党员干部铺张浪费之风,倡导勤俭节约的优良风尚,提出有效整改措施,推动社会各方面齐抓共管,县专门就此项工作作了安排部署,分县委办公室、县纪委两个调研组,分赴9个乡镇开展专题调研。
3月19 日至21 日上午,县纪委调研组来到XX镇开展调研工作,采取入户调查、电话询问、发放调查问卷、分析典型个案和召开调研会等方式展开调研工作。
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3月19日上午,县纪委调研组分赴张巧、洼刘、大高和
XX四个村对10户近期办理婚丧事宜的村民进行了走访,召开关于农村婚丧嫁娶调研活动座谈会,与多名群众代表、村支部书记和镇领导干部进行了深入交流,分发调查问卷55份,对5个典型个案进行了具体分析,对XX镇婚丧嫁娶事宜操办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
现将村民基本信息和座谈会参加人员基本信息附录于下:
入户调查村户人员基本信息
村名
户主姓名
家庭基本情况
走访基本情况
XX
王希国
四口人,贫困
儿子结婚,花销六万五
XX
刘余杰
五口人,普通
儿子结婚,花销八万
XX
张云林
三口人,普通
母亲去世,花销两万XX
张玉海
五口人,较为贫困
儿子结婚,花销四万XX
高蕴琦
四口人,富裕
闺女出嫁,陪送车一辆XX
张峰山
四口人,富裕
父亲去世,花销三万XX
常三清
五口人,普通
儿子结婚,花销五万XX
常流河
四口人,贫困
儿子结婚,花销四万五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