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内科主治医师【必考】症状:咳嗽
中医内科 咳嗽

咳嗽是指肺气上逆作声,咯吐痰液而言,是肺系疾病的主要症状之一。
一般由于感受外邪引起的咳嗽,称为外感咳嗽;因脏腑功能失调,波及于肺以致的咳嗽,称之内伤咳嗽。
本证常见于西医的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炎等疾病。
咳嗽的诊断要点∙临床以咳嗽为主要症状。
∙可伴有胸闷、气促,少数患者可见少量咳血。
外感咳嗽者,可有恶寒、发热、头痛、全身不适等表现。
∙X线胸部检查多无异常,有些可见双肺纹理增粗。
∙需排除肺胀、肺痨、肺痈等病所致的咳嗽。
咳嗽的辨证分析咳嗽的病因有外感、内伤两大类。
外感咳嗽多为风寒、风热、风燥侵袭肺系所致。
内伤咳嗽为脏腑功能失调,内邪干肺,如肝火犯肺、脾失健运而痰浊内生犯肺等,即所谓“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素问、咳论》)之说。
故咳嗽在临床上首先应当辨别外感与内伤咳嗽。
一般外感咳嗽多是新病,起病较急,病程短,初起常伴有寒热、头痛等表证;内伤咳嗽多为久病,反复发作,病程长,可伴见它脏形证,多属邪实正虚。
临证还需注意辨别痰液的色、质、量、味。
咳而少痰,多属燥热、气火、阴虚;痰多的常属湿痰、痰热、虚寒;痰白而稀者属风、属寒;痰黄而稠者属热;痰白而质粘者属阴虚、燥热;痰白清稀透明呈泡沫样者属虚寒;咯吐血痰者多为肺热或阴虚;有热腥味或腥臭气者为痰热;味甜者属痰湿;味咸者则属肾虚。
外感咳嗽治以祛邪利肺,因势利导,忌用敛涩之品,以免留邪;内伤咳嗽治宜祛邪止咳,扶正补虚,标本兼顾,应防宣散太过而伤正。
咳嗽的辨证论治I.外感咳嗽风寒袭肺型【证见】咳嗽声重,喉痒,痰稀色白,可伴有风寒表证。
【治法】疏风散邪,宣肺止咳。
【方药】1.主方杏苏散(吴鞠通《温病条辨》)加减处方:北杏仁12克,苏叶10克,法半夏10克,陈皮6克,生姜6克,前胡10克,桔梗10克,荆芥10克,紫菀12克,甘草6克。
水煎服,每日l剂。
2.中成药(1)蛇胆陈皮末,每次1瓶,每日3次。
(2)通宣理肺丸(片),大蜜丸每次2丸,每日2次。
中医内科学——咳嗽

一.概述
?1. 定义 : ? 咳嗽是指肺失宣降,肺气上逆,以
咳嗽或咳吐痰液的一种肺系病证。咳 嗽是肺系疾病的。 ? 有声无痰称为咳,有痰无声称为嗽 ,有痰有声称为咳嗽。临床上多声痰 并见,通称咳嗽。
2. 历史沿革
(1) 命名:
? 《素问·咳论》脏腑命名
?
肺咳、心咳、肝咳、脾咳、肾咳
或愈而复发,喉痒而咯痰不畅者。
止嗽散
止嗽散用百部菀,白前桔草荆陈研 ,
宣肺疏风止咳痰,姜汤调服不必煎 。
加减:
1.夹痰湿,咳而痰粘,胸闷,苔腻者 —半夏、厚朴 、茯苓以燥湿化痰;
2.若风寒外束,肺热内郁,俗称“ 寒包火证 ”,而 见咳嗽音哑,气急似喘,痰液粘稠,口渴,心 烦,或有身热者,生石膏、桑白皮、黄芩以解 表清里,或用 麻杏石甘汤 。
三.诊断要点
1. 症状: 咳嗽,或伴有咳痰。 2. 病史:
外感咳嗽多起病急,病程短,常伴恶寒发热等表证; 内伤咳嗽多为久病,常反复发作,病程较长,常伴其他
脏腑失调的症状。 3. 体查:听诊可闻及两肺呼吸音增粗,或伴有干湿啰音 4.血常规化验,胸部x线检查等,有助于诊断。
四.鉴别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断
1.感冒:感冒表证明显,咳嗽较轻,咳嗽则咳嗽较 重,表证轻。
舌象:舌质红,舌苔薄黄。 脉象:浮数或浮滑。 病机: 风热犯肺,肺失清肃 审证要点: 咳嗽痰黄伴风热表证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化痰。 方药:桑菊饮加减。
桑菊饮 —— 桑叶、菊花、薄荷辛凉解表,宣透风热; 连翘、芦根 ---清热生津; 杏仁、桔梗、甘草 ---宣肺祛痰止咳; 亦可加前胡、牛蒡子以增强宣肺之力。
? (3)痰质: ? 痰液稀薄属 风寒、虚寒 ? 痰液浊厚属 湿热 ? 痰粘稠属热、燥、阴虚 ? (4)痰味: ? 有热腥气或腥臭气为 痰热 ? 味甜属脾,味苦属 肝,味咸属肾
内科主治医师考试教材讲义之呼吸系统相关专业知识

呼吸系统慢性支气管炎一、临床表现缓慢起病,病程长,反复急性发作而病情加重。
主要症状为咳嗽、咳痰,或伴有喘息或气急。
早期多无异常体征,急性发作期可在背部或双肺底听到干湿啰音,咳嗽后可减少或消失。
如合并哮喘可闻及广泛哮鸣音并伴呼气期延长。
二、诊断依据咳嗽、咳痰,或伴有喘息,每年发病持续3个月,并连续2年或2年以上,并排除其他可以引起类似症状的慢性疾病。
【鸿雁记忆技巧】家里有个妻管严、3个月才让抽1次烟、持续了2年多三、辅助检查1.X线检查早期无异常。
反复发作者表现为肺纹理增粗、紊乱,呈网状或条索状、斑点状阴影,以双下肺野明显。
2.肺功能早期无异常。
小气道阻塞时,最大呼气流速-容量曲线在75%和50%肺容量时,流量明显降低。
3.实验室检查(1)血液检查细菌感染时偶出现白细胞总数和(或)中性粒细胞增高。
(2)痰液检查可培养出致病菌。
涂片可发现革兰阳性菌或革兰阴性菌。
四、治疗(一)急性加重期的治疗1.控制感染经验性选用抗生素,一般口服,病情严重时静脉给药。
2.镇咳祛痰可选用复方甘草合剂、盐酸氨溴索、桃金娘油、右美沙芬等。
3.平喘支气管扩张剂。
(二)缓解期治疗1.戒烟,避免吸入有害气体和其他有害颗粒。
2.增强体质,预防感冒。
3.反复呼吸道感染者,可试用免疫调节剂或中医中药。
支气管哮喘一、概念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如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T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平滑肌细胞、气道上皮细胞等)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
主要特征包括气道慢性炎症,气道对多种刺激因素呈现的高反应性,广泛多变的可逆性气流受限以及随病程延长而导致的一系列气道结构的改变,即气道重构。
二、病因、发病机制(一)病因哮喘是具有多基因遗传倾向的疾病,并受环境因素的影响较大。
(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目前可概括为气道免疫-炎症机制、神经调节机制及其相互作用。
气道炎症是导致气道高反应性的重要机制之一。
三、临床表现1.症状:(1)典型表现:发作性伴有哮鸣音的呼气性呼吸困难或发作性胸闷和咳嗽是其主要症状。
中医内科学-咳嗽

第一节咳嗽咳嗽是由六淫外邪侵袭肺系,或脏腑功能失调,内伤及肺,肺气不清,失于宣肃所成·,临床以咳嗽、咯痰为主要表现。
若咳与嗽分别言之,则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
一般痰声多并见,难以截然分开,故以咳嗽并称。
咳嗽是内科病证中最为常见的,发病率高,以慢性支气管炎为例,患病率为3%~5%,50岁以上患病率可急剧上升至10%~15%,尤以寒冷地区发病率更高。
中医中药治疗咳嗽有较大优势,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
《内经6Z才咳嗽的成因、症状及证候分类、病理转归及治疗等问题作了较系统的论述,如《素问·宣明五气》说:“五气所病……肺为咳。
”《素问·咳论》认为咳嗽系由“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
又说:“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强调了肺脏受邪以及脏腑功能失调均能导致咳嗽的发生。
对咳嗽的分类,以脏腑命名,分为肺咳、心咳等五脏咳,以及胃咳、胆咳等六腑咳。
并描述了各种咳嗽的证候特征。
隋代《诸病源候论·咳嗽候》有十咳之称,除五脏咳外,尚有风咳、寒咳、支咳、胆咳、厥阴咳等。
明代张景岳将咳嗽分为外感、内伤两类。
至此,咳嗽的辨证分类渐趋完善,切合临床实用。
咳嗽既是独立性的证候,又是肺系多种疾病的一个症状。
本篇是论述以咳嗽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疾病。
若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炎等以咳嗽为主症者,可参考本节内容辨证论治。
其他疾病兼见咳嗽的,可与本篇联系互参。
(证候特征)肺气不清,失于宣肃,上逆作声而引起咳嗽为其证候特征。
咳嗽、咯痰是本证的主要症状。
由于病因和机体反应性的不同,则出现相应的症状和特征。
风寒犯肺,早期咽痒作咳而咳嗽声重,气急,咯痰清稀呈泡沫状,或鼻塞流清涕,苔薄白,脉浮;若从热化,则痰和鼻涕由白转黄;风热犯肺,常见咳嗽痰黄而稠,气粗,或咽痛,口渴,或流黄涕,苔薄黄,脉浮数;燥邪伤肺,则干咳无痰或少痰,鼻咽干燥,舌红干少津,脉数;痰湿蕴肺,则咳声重浊,胸闷气憋,痰多色白粘稠,舌苔白腻,脉濡滑;痰热郁肺,则咯痰黄稠,胸闷气促,舌苔黄腻,脉滑数;肝火犯肺,则气逆咳嗽,咳引胁痛,苔黄少津,脉弦数;肺阴亏耗,则干咳无痰,或见咯血,舌红少苔,脉细数。
中医内科主治考试-内科 2咳嗽

肺系疾病-咳嗽一、A11、下列选项中,不属外感与内伤咳嗽鉴别要点的是A、属实属虚的不同B、咳痰的多少C、感邪的不同D、起病的缓急E、病程的长短2、本虚之内伤咳嗽的治疗应A、急则治标B、标本同治C、祛邪扶正D、扶正治标E、扶正补虚3、最早将咳嗽分为外感、内伤的著作是A、《诸病源候论》B、《脾胃论》C、《证治准绳》D、《景岳全书》E、《医学入门》4、燥伤肺津,久则肺阴亏耗,故有种说法是:燥咳每成A、痨B、喘C、虚D、哮E、悸5、外感咳嗽的病机是A、邪实正不虚B、邪不实正虚C、邪实正虚D、邪实E、正虚6、治疗咳嗽初起,最易“闭门留寇”的药物是A、镇咳药B、通下药C、苦寒药D、清热药E、收涩药7、“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出自A、《医学三字经》B、《河间六书》C、《素问·咳论》D、《诸病源候论》E、《景岳全书》二、A3/A41、患者白某,男性,38岁。
上气咳逆阵作,咳时面赤,咽干口苦,常感痰滞咽喉而咯之难出,量少质黏,咳时引痛,症状可随情绪波动而增减,舌红,舌苔薄黄少津,脉弦数。
<1> 、其诊断为A、痰热郁肺之咳嗽B、痰湿蕴肺之咳嗽C、肝火犯肺之喘证D、肝火犯肺之咳嗽E、风热犯肺之咳嗽<2> 、其治法是A、健脾燥湿,化痰止咳B、解郁化痰,宣肺止咳C、清肺泻肝,顺气降火D、清热肃肺,豁痰止咳E、疏风清热,肃肺止咳<3> 、其首选方剂是A、黛蛤散合泻白散B、沙参麦冬汤C、桑白皮汤D、桑杏汤E、逍遥散2、患者钱某,女性,58岁。
干咳,少痰色白,声哑,口咽干燥,神疲渐瘦,伴有潮热,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
<1> 、此患者应诊断为咳嗽A、痰湿蕴肺证B、痰热郁肺证C、肺阴亏耗证D、风热犯肺证E、肝火犯肺证<2> 、上述咳嗽其治则为A、养阴清肺,化痰止咳B、补益肺肾,化痰止咳C、清肺润燥,化痰止咳D、疏风清肺,润燥止咳E、滋阴润肺,化痰止咳<3> 、其治疗应首选的方剂是A、麦门冬汤B、沙参麦冬汤C、百合固金汤D、清燥救肺汤E、竹叶石膏汤3、患者赵某,男性,30岁。
中医内科学—咳嗽(2)

类证鉴别
2、肺虚咳嗽当与肺痨、肺痿相鉴别:严 格讲肺痨、肺痿均属肺虚咳嗽之中,然 肺痨咳嗽以咳嗽伴有消瘦、咳血、潮热、 盗汗为特征,而肺阴虚咳嗽不一定都是 肺痨;肺痿是因肺脏的慢性虚损所致的 肺叶痿弱不用。临床以咯吐唾沫为主症, 咳嗽并非必见。无论虚寒或虚热肺痿病 情均较重,且病程长。
类证鉴别
3、与喘证鉴别
喘证也可以兼有咳嗽症状,但是主要以呼吸困难,甚 则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为特征。咳嗽日久 不愈,可转变为喘证。
4、与肺胀鉴别
肺胀是多种慢性肺系疾病反复迁延而致,除咳嗽症状 外,并有胸部膨满,喘咳上气,烦躁心慌,甚则肢体 浮肿,面色晦暗等,病机为肺脾肾功能失调,痰浊、 水饮与瘀血互结,病情缠绵,经久难愈。
4、“清”:清法指用清肺化痰,清肺泻火, 清暑益肺等方药治疗咳嗽的方法。常用药物一 般有桑皮、栀子、生石膏、寒水石、黄芩、知 母、青黛、滑石、板蓝根、大青叶、鱼腥草、 锦灯笼等。
5、“润”:润法是运用生津润肺、滋阴润肺, 润燥化痰等方药治疗咳嗽的方法。常用药物一 般有麦冬、沙参、阿胶、天冬、梨及梨皮,生 地、元参、杏仁泥、柿霜等。
《诸病源候论·咳嗽候》有十咳之称,除五脏咳外,尚 有风咳、寒咳、久咳、胆咳、厥阴咳等。
《景岳全书·咳嗽》中,首次执简驭繁地把咳嗽归纳为 外感、内伤两大类,论述了外感咳嗽和内伤咳嗽的病 理过程,丰富了辨证论治的内容。
在分类上,有繁有简,明李挻以因分证,《医学入门》 曰咳嗽诸证,有风嗽、寒嗽、湿嗽、热嗽、郁嗽、劳 嗽、食积嗽、气嗽、痰嗽、干嗽、血嗽、酒嗽、久嗽、 夜嗽、天行嗽共15种;张景岳在《景岳全书》中提纲 挈领提出咳嗽一证,“诸家立治太繁、以余观之,止 惟二证,一曰外感,一曰内伤,而尽之矣。”以后医 家多拥景岳之说,如叶天士亦云“咳嗽一证,有外感 内伤之分,阴阳虚实之别。”
[vip专享]2018年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大纲《中医内科学》
![[vip专享]2018年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大纲《中医内科学》](https://img.taocdn.com/s3/m/a32b7af6caaedd3382c4d347.png)
2018年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大纲《中医内科学》 2018年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大纲《中医内科学》已经正式公布,为帮助广大考生清晰了解2018年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内科学》大纲信息,润德教育整理了考试大纲内容,请参加2018年中医执业医师考试的考生参考: 第一单元肺系病证 细目一:感冒 要点: 1.感冒的概念 2.感冒的病因病机 3.感冒的诊断与病证鉴别 4.感冒的辨证论治 5.感冒的转归预后 6.感冒的预防调护 细目二:咳嗽 要点: 1.咳嗽的概念 2.咳嗽的病因病机 3.咳嗽的诊断与病证鉴别 4.咳嗽的辨证论治 5.咳嗽的转归预后 6.咳嗽的预防调护 细目三:哮病 要点: 1.哮病的概念 2.哮病的病因病机 3.哮病的诊断与病证鉴别 4.哮病的辨证论治 5.哮病的转归预后 6.哮病的预防调护 细目四:喘证 要点: 1.喘证的概念 2.喘证的病因病机 3.喘证的诊断与病证鉴别 4.喘证的辨证论治 5.喘证的转归预后 6.喘证的预防调护 细目五:肺痈 要点: 1.肺痈的概念 2.肺痈的病因病机 3.肺痈的诊断与病证鉴别 4.肺痈的辨证论治 5.肺痈的转归预后 细目六:肺痨 要点: 1.肺痨的概念 2.肺痨的病因病机 3.肺痨的诊断与病证鉴别 4.肺痨的辨证论治 5.肺痨的转归预后 6.肺痨的预防调护 细目七:肺胀 要点: 1.肺胀的概念 2.肺胀的病因病机 3.肺胀的诊断与病证鉴别 4.肺胀的辨证论治 5.肺胀的转归预后 细目八:肺痿 要点: 1.肺痿的概念 2.肺痿的病因病机 3.肺痿的诊断与病证鉴别 4.肺痿的辨证论治 5.肺痿的转归预后 第二单元心系病证 细目一:心悸 要点: 1.心悸的概念 2.心悸的病因病机 3.心悸的诊断与病证鉴别 4.心悸的辨证论治 5.心悸的转归预后 细目二:胸痹 要点: 1.胸痹的概念 2.胸痹的病因病机 3.胸痹的诊断与病证鉴别 4.胸痹的辨证论治 5.胸痹的转归预后 6.胸痹的预防调护 细目三:真心痛 要点: 1.真心痛的概念 2.真心痛的辨证论治 细目四:不寐 要点: 1.不寐的概念 2.不寐的病因病机 3.不寐的诊断与病证鉴别 4.不寐的辨证论治 5.不寐的转归预后 6.不寐的预防调护 细目二:眩晕 要点: 1.眩晕的概念 2.眩晕的病因病机 3.眩晕的诊断与病证鉴别 4.眩晕的辨证论治 5.眩晕的转归预后 6.眩晕的预防调护 细目三:中风 要点: 1.中风的概念 2.中风的病因病机 3.中风的诊断与病证鉴别 4.中风的辨证论治 5.巾风的转归预后 6.中风的预防调护 细目四:癫狂 要点: 1.癫狂的概念 2.癫狂的病因病机 3.癫狂的诊断与病证鉴别 4.癫狂的辨证论治 5.癫狂的转归 6.癫狂的调护 细目五:痫病 要点: 1.痫病的概念 2.痫病的病因病机 3.痫病的诊断与病证鉴别 4.痫病的辨证论治 5.痫病的预防调护 细目六:痴呆 要点: 1.痴呆的概念 2.痴呆的病因病机 3.痴呆的诊断与病证鉴别 4.痴呆的辨证论治 5.痴呆的预防调护 第四单元脾胃病证 细目一:胃痛 要点: 1.胃痛的概念 2.胃痛的病因病机 3.胃痛的诊断与病证鉴别 4.胃痛的辨证论治 5.胃痛的转归预后 6.胃痛的预防调护 细目二:痞满 要点: 1.痞满的概念 2.痞满的病因病机 3.痞满的诊断与病证鉴别 4.痞满的辨证论治 5.痞满的转归预后 6.痞满的预防调护 细目三:呕吐 要点: 1.呕吐的概念 2.呕吐的病因病机 3.呕吐的诊断与病证鉴别 4.呕吐的辨证论治 5.呕吐的预防调护 细目四:噎膈 要点: 1.噎嗝的概念 2.噎嗝的病因病机 3.噎嗝的诊断与病证鉴别 4.噎嗝的辨证论治 5.噎嗝的转归预后 6.噎嗝的预防调护 细目五:呃逆 要点: 1.呃逆的概念 2.呃逆的病因病机 3.呃逆的诊断与病证鉴别 细目六:腹痛 要点: 1.腹痛的概念 2.腹痛的病因病机 3.腹痛的诊断与病证鉴别 4.腹痛的辨证论治 5.腹痛的转归预后 6.腹痛的预防调护 细目七:泄泻 要点: 1.泄泻的概念 2.泄泻的病因病机 3.泄泻的诊断与病证鉴别 4.泄泻的辨证论治 5.泄泻的转归预后 6.泄泻的预防调护 细目八:痢疾 要点: 1.痢疾的概念 2.痢疾的病因病机 3.痢疾的诊断与病证鉴别 5.痢疾的转归预后 6.痢疾的预防调护 细目九:便秘 要点: 1.便秘的概念 2.便秘的病因病机 3.便秘的诊断与病证鉴别 4.便秘的辨证论治 5.便秘的转归预后 6.便秘的预防凋护 细目二:黄疸 要点: 1.黄疸的概念 2.黄疸的病因病机 3.黄疸的诊断与病证鉴别 4.黄疸的辨证论治 5.黄疸的转归预后 6.黄疸的预防调护 细目三:积聚 要点: 1.积聚的概念 2.积聚的病因病机 3.积聚的诊断与病证鉴别 4.积与聚的主症特点和病机的异同点 5.积聚的辨证论治 6.积聚的转归预后 细目四:鼓胀 要点: 1.鼓胀的概念 2.鼓胀的病因病机 3.鼓胀的诊断与病证鉴别 4.鼓胀的辨证论治 5.鼓胀的转归预后 6.鼓胀的预防调护 细目五:疟疾 要点: 1.疟疾的概念 2.疟疾的病因病机 3.疟疾的诊断与病证鉴别 4.疟疾的辨证论治 5.疟疾的转归预后 6.疟疾的预防调护 第六单元肾系病证 细目一:水肿 要点: 1.水肿的概念 2.水肿的病因病机 3.水肿的诊断与病证鉴别 4.水肿的辨证论治 5.水肿的转归预后 6.水肿的预防调护 细目二:淋证 要点: 1.淋证的概念 2.淋证的病因病机 3.淋证的诊断与病证鉴别 4.淋证的辨证论治 5.淋证的转归预后 6.淋证的预防调护 细目三:癃闭 要点: 1.癃闭的概念 2.癃闭的病因病机 3.癃闭的诊断与病证鉴别 4.癃闭的辨证论治 5.癃闭的常用外治法 6.癃闭的转归预后 细目四:关格 要点: 1.关格的概念 2.关格的病因病机 3.关格的诊断与病证鉴别 4.关格的辨证论治 5.关格的转归预后 6.关格的预防调护 第七单元气血津液病证 细目一:郁证 要点: 1.郁证的概念 2.郁证的病因病机 3.郁证的诊断与病证鉴别 4.郁证的辨证论治 5.郁证的预防调护 细目二:血证 要点: 1.血证的概念 2.血证的病因病机 3.血证的诊断与病证鉴别 4.血证的辨证论治 5.血证的转归预后 6.血证的预防调护 细目三:痰饮 要点: 1.痰饮的概念 2.痰饮的分类 3.痰饮的病因病机 4.痰饮的诊断与病证鉴别 5.痰饮的辨证论治 6.痰饮的转归预后 细目四:消渴 要点: 1.消渴的概念 2.消渴的病因病机 3.消渴的诊断与病证鉴别 4.消渴的辨证论治 5.消渴的转归预后 6.消渴的预防调护 细目五:自汗、盗汗 要点: 1.自汗、盗汗的概念 2.自汗、盗汗的病因病机 3.自汗、盗汗的诊断与病证鉴别 4.自汗、盗汗的辨证论治 细目六:内伤发热 要点: 1.内伤发热的概念 2.内伤发热的病因病机 3.内伤发热的诊断与病证鉴别 4.内伤发热的辨证论治 5.内伤发热的转归预后 细目七:虚劳 要点: 1.虚劳的概念 2.虚劳的病因病机 3.虚劳的诊断与病证鉴别 5.虚劳的转归预后 细目八:癌病 要点: 1.癌病的概念 2.癌病的病因病机 3.癌病的诊断与病证鉴别 4.癌病的辨证论治 5.癌病的转归预后 6.癌病的调护 细目九:厥证 要点: 1.厥证的概念 2.厥证的病因病机 3.厥证的诊断与病证鉴别 4.厥证的辨证论治 第八单元肢体经络病证 细目一:痹证 要点: 1.痹证的概念 2.痹证的病因病机 3.痹证的诊断与病证鉴别 5.痹证的转归预后 6.痹证的预防调护 细目二:痿证 要点: 1.痿证的概念 2.痿证的病因病机 3.痿证的诊断与病证鉴别 4.痿证的辨证论治 5.痿证的转归预后 6.痿证的调护 细目三:颤证 要点: 1.颤证的概念 2.颤证的病因病机 3.颤证的诊断与病证鉴别 4.颤证的辨证论治 细目四:腰痛 要点: 1.腰痛的概念 2.腰痛的病因病机 3.腰痛的诊断与病证鉴别。
中医内科学咳嗽辨证论治举例

中医内科学咳嗽辨证论治举例1. 表型咳嗽:表型咳嗽是指咳嗽声音响亮,咳嗽频率高,伴有胸闷气急的症状。
中医认为,表型咳嗽多属于外感风寒、风热等外邪侵袭所致。
治疗方案为解表散寒或清热解毒,如使用麻黄汤加减、银翘散等。
2. 肺热咳嗽:肺热咳嗽是指咳嗽声音尖锐,咳嗽频率高,伴有咳痰黄稠、口干咽燥等症状。
中医认为,肺热咳嗽多属于肺热病变所致,治疗方案为清热化痰,如使用川贝炖梨、百合薏米煮鸭肺等。
3. 肺寒咳嗽:肺寒咳嗽是指咳嗽声音低沉,咳嗽频率较低,伴有咳痰清稀、畏寒等症状。
中医认为,肺寒咳嗽多属于肺寒病变所致,治疗方案为温肺化寒,如使用沙参麦冬汤、炙黄芪煮鸡蛋等。
4. 肺燥咳嗽:肺燥咳嗽是指咳嗽声音干燥,咳嗽频率较高,伴有咳痰少、口干咽燥等症状。
中医认为,肺燥咳嗽多属于肺燥病变所致,治疗方案为润肺止咳,如使用玉竹百合炖梨、沙参蒸梨等。
5. 肺虚咳嗽:肺虚咳嗽是指咳嗽声音低沉,咳嗽频率较低,伴有咳痰清稀、气短懒言等症状。
中医认为,肺虚咳嗽多属于肺气虚弱所致,治疗方案为补益肺气,如使用养阴清肺汤、补肺汤等。
6. 气滞咳嗽:气滞咳嗽是指咳嗽声音响亮,咳嗽频率高,伴有胸闷气急等症状。
中医认为,气滞咳嗽多属于气机不畅所致,治疗方案为疏肝理气,如使用柴胡疏肝汤、逍遥散等。
7. 痰湿咳嗽:痰湿咳嗽是指咳嗽声音低沉,咳嗽频率较低,伴有咳痰黏稠、口苦腻等症状。
中医认为,痰湿咳嗽多属于湿浊内停所致,治疗方案为化痰降湿,如使用半夏泻心汤、苓桂术甘汤等。
8. 脾胃虚弱咳嗽:脾胃虚弱咳嗽是指咳嗽声音低沉,咳嗽频率较低,伴有食欲不佳、腹胀便溏等症状。
中医认为,脾胃虚弱咳嗽多属于脾胃失调所致,治疗方案为健脾益气,如使用理中丸、参苓白术散等。
9. 肾阳虚咳嗽:肾阳虚咳嗽是指咳嗽声音低沉,咳嗽频率较低,伴有畏寒肢冷、腰膝酸软等症状。
中医认为,肾阳虚咳嗽多属于肾阳虚弱所致,治疗方案为温肾壮阳,如使用金匮肾气丸、牛鞭补肾汤等。
10. 心肺不交咳嗽:心肺不交咳嗽是指咳嗽声音低沉,咳嗽频率较低,伴有心悸气短、胸闷不适等症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年内科主治医师【必考】症状:咳嗽
2018年内科主治医师考试时间在5月份,考生要好好备考,争取一次性通过考试!小编整理了一些内科主治医师考试的重要考点,希望对备考的小伙伴会有所帮助!最后祝愿所有考生都能顺利通过考试!更多精彩资料关注医学考试之家!
(cough)是一种突然的、暴发式的呼气运动,其本质是一种保护性反射。
⑵引起咳嗽的三种常见刺激类型为:物理性、炎症性和心因性。
⑶小于3周的为急性咳嗽,3~8周的为亚急性咳嗽,常见原因为感冒后咳嗽(又称上气道综合征);病程超过8周,而胸片没有异常者常见原因为:咳嗽变异型哮喘(CVA)、胃食管反流性咳嗽(GERC)。
急性起病的咳嗽往往提示急性呼吸道感染。
反复发生、冬春季加重是慢性支气管炎诊断的重要特征。
一、常见病因(了解):
①呼吸道疾病:以呼吸道感染最为常见;②胸膜疾病,如胸膜炎、自发性气胸;
③心血管疾病,如二尖瓣狭窄引起的左心衰(肺水肿);右心或体循环静脉栓子脱落造成肺栓塞;
④药物所致咳嗽(ACEI类、β受体阻滞剂);心因性咳嗽(焦虑等)。
二、临床表现及伴随症状:(掌握)【痰的性质为常考点】
1、①咳嗽声音嘶哑见于声带炎症、肿瘤压迫喉返神经;
②鸡鸣样、犬吠样咳嗽,连发性剧咳伴高调吸气回声,见于百日咳;
③金属音咳嗽见于纵隔肿瘤、主动脉瘤或支气管癌直接压迫气管;
④干咳或刺激性咳嗽常见于急性或慢性咽喉炎、胸膜炎。
⑤亚急性咳嗽的常见原因为感冒后咳嗽、细菌性鼻窦炎、哮喘。
2、①浆液性血性泡沫痰(粉红色泡沫痰)最常见于肺水肿(急性左心衰);
②咳嗽伴大量脓痰见于支气管扩张症、肺脓肿、肺囊肿合并感染和支气管胸膜瘘,且排痰与体位有关;痰分层现象见于支气管扩张(四层)、肺脓肿(三层);
③日咳数百至数千毫升白色泡沫痰,提示细支气管肺泡癌;④铁锈色痰主要提示肺炎球菌肺炎;
⑤黄绿色或翠绿色痰提示铜绿假单胞菌;⑥痰白黏稠且牵拉成丝难以咳出提示真菌(念珠菌)感染。
⑦砖红色胶冻样痰见于克雷伯杆菌肺炎(X线示多发蜂窝状阴影)。
⑧微黄奶酪见于肺结核干酪性肺炎。
⑨大量水样痰液,内含粉皮样物,提示肺棘球蚴病(包虫病)。
3、①咳嗽伴杵状指(趾)见于支气管扩张症、慢性肺脓肿、支气管肺癌、脓胸(常考)。
②带有臭味的脓性痰见于肺脓肿。
③痰有恶臭气味,提示厌氧菌感染。
③果酱样痰见于肺吸虫病(诊断学铁锈色血痰)。
4、咳嗽伴双肺有哮鸣音见于哮喘、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心源性哮喘;局限性分布的吸气性哮鸣音见于气道狭窄,如支气管肺癌。
5、①咳嗽、咳痰经常发生于早晨起床时,见于慢支、慢性肺脓肿、空洞性肺结核、支气管扩张。
②咳嗽常发生于夜间,见于肺淤血、咳嗽变异型哮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