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3-1 古诗二首 蜂(教案)
古诗《蜂》教案

古诗《蜂》教案教案标题:古诗《蜂》教案教案目标:1. 通过学习古诗《蜂》,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2. 帮助学生理解和欣赏古诗的意境和艺术特点。
3. 提高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感和修辞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古诗《蜂》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2. 学习古诗的朗读和表达技巧。
3. 分析古诗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1. 理解古诗《蜂》中的隐喻和象征意义。
2. 运用适当的语调和语气进行朗读和表达。
教学准备:1. 古诗《蜂》的课文材料。
2. 录音设备或多媒体设备。
3. 课堂展示材料,如图片或视频。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忆或讨论关于蜜蜂的相关知识,激发学生对蜜蜂的兴趣。
2. 准备一段关于蜜蜂的视频或图片,展示给学生观看,引发学生对蜜蜂的联想和想象。
二、朗读与理解(15分钟)1. 教师朗读古诗《蜂》,并让学生跟读。
2. 分段解读古诗,帮助学生理解诗中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3. 引导学生分析古诗中的隐喻和象征意义,如“雄风”、“腾蜂戏蝶”等。
三、朗诵与表达(20分钟)1. 教师示范正确的朗读技巧,包括语调、语气和停顿等。
2. 学生分组进行朗读练习,互相指导和纠正。
3. 鼓励学生进行情感表达,表演古诗《蜂》中的情景和意境。
四、修辞手法分析(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古诗《蜂》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
2. 学生自主或小组合作完成修辞手法分析,展示给全班。
五、总结与拓展(10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重点,强调古诗《蜂》的意境和修辞特点。
2. 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阅读和欣赏古代诗歌,培养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教学延伸:1. 邀请学生选择其他古代诗歌进行朗读和表达。
2. 组织学生进行古代诗歌朗诵比赛,展示他们的朗读和表达能力。
3. 鼓励学生创作自己的古诗或现代诗歌,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教案评估: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和表现情况。
三年级语文教案《蜜蜂》

三年级语文教案《蜜蜂》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诗歌《蜜蜂》,使学生了解蜜蜂的生活习性和重要性,培养学生对自然生态的关注和保护意识。
2.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培养学生对勤劳、团结和奉献精神的认识,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珍惜生命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
1. 背诵诗歌《蜜蜂》;
2. 理解蜜蜂的生活习性和重要性。
三、教学难点
1. 理解蜜蜂的生活习性和为人类的生活带来的益处;
2. 培养学生对自然生态的关注和保护意识。
四、教学准备
1. 课件:包括诗歌《蜜蜂》的文字和图片资料;
2. 实物:蜜蜂模型或图片;
3. 其他:诗歌背诵材料、板书等。
五、教学过程
1. 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回想生活中蜜蜂的形象,激发学生对蜜蜂的好奇心。
2. 诗歌朗诵
让学生分组进行诗歌《蜜蜂》的朗诵,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节奏感。
3. 诗歌欣赏
通过展示诗歌《蜜蜂》的图片和相关资料,让学生感受诗歌中描
述的蜜蜂形象。
4. 听说训练
老师播放与蜜蜂有关的声音,让学生听后猜测是哪种昆虫的声音,激发学生的观察和联想能力。
5. 师生互动
老师与学生互动,引导学生发表对蜜蜂的看法和认识,鼓励学生
带着问题去观察蜜蜂。
六、课堂小结
通过这堂课的学习,希望让学生了解蜜蜂的生活习性和为人类带来
的益处,培养学生对自然生态的关注和保护意识,从而培养出团结、
勤劳和奉献的品质。
愿学生在以后的生活中能够爱护周围的小生命,
珍惜与大自然和谐共存的机会。
长春版三年级语文上册 3-1 古诗二首《蜂》【第2课时】【新版】

《蜂》一诗表达了作者对蜜蜂和像蜜蜂一样的劳 动者辛勤劳作的高尚品格的赞美,也表达了诗人对不 劳而获的人的痛恨和不满。
串珠问题: 1.一想:从哪里可以可看出蜜蜂十分忙碌?
从诗中的“不论平地与山尖”“尽被占”可 以看出蜜蜂十分忙碌。
2.二探:《蜂》这首诗赞美了蜜蜂的什么品质? 这首诗赞美了蜜蜂辛勤劳动的高尚品质。
下边 “口”要扁宽。
易读错字
lùn
xiàn
不论 不限
多音字
zhàn(占优势)
jǐn(尽管)
占
尽
zhān(占卜)
jìn(尽情)
理解词语
山尖:山峰。 占:占其所有。 甜:醇香的蜂蜜。
我们已经了解了作者和字词,为了更 深入地理解古诗,老师送给大家一把金钥 匙,这就是核心问题和串珠问题。让我们 带着这些问题理解词句。
理解: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诗人用疑问句结尾,话锋一转,提出一个耐人 寻味的问题:蜜蜂的这般辛劳到底又是为了谁呢?
积累
请你再写出几句关于昆虫的诗句。
示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相信你还能说出 更多这样的诗句, 试一试吧!
核心问题: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课文结构
处处:平地 山尖 辛勤劳作 时时:尽被占
采百花:酿蜂蜜
蜂
所忙为谁:为谁辛苦为谁甜
课文主旨
《蜂》一诗描绘了蜜蜂辛勤酿蜜的画面,并以蜜 蜂为喻,表达了对辛勤劳作的劳动人民的赞美和对不 劳而获者的痛恨和不满。
推荐阅读
咏蜂 (明)吴承恩 穿花度柳飞如箭,粘絮寻香似落星。 小小微躯能负重,器器薄翅会乘风。
1 古诗二首
第二课时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蜜蜂》

教案一:《蜜蜂》
教学目标:
1.了解蜜蜂的特点和生活习性;
2.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3.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1.掌握课文的内容和语调;
2.学习并正确运用相关词汇;
3.通过描绘和比较运用的手法,引起学生对蜜蜂的兴趣。
教学准备:
1.课文《蜜蜂》的课本;
2.音乐设备;
3.相关图片或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
Step 1 导入新课
1.教师播放一段描绘蜜蜂的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
2.提问学生:“大家知道蜜蜂是什么样的动物吗?它们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对蜜蜂进行简单描述。
3.教师出示一张蜜蜂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说出自己的感受。
Step 2 阅读课文
1.教师引导学生读课文标题,并预测一下课文内容。
2.阅读课文《蜜蜂》,并逐段让学生朗读。
3.分组合作,将课文内容填入提供的表格中,包括蜜蜂的特点、生活习性等。
Step 3 情感态度培养
1.教师播放儿童歌曲《蜜蜂飞过来》,激发学生的情感。
2.学生表演小组活动:让学生分为蜜蜂家族的不同角色,进行小组表演。
Step 4 词汇学习
1.课堂上教师板书生词,学生跟读并背诵。
2.配合图片或手势解释词义,让学生猜测和记忆。
3.设计相关练习,让学生巩固所学词汇。
Step 5 小结与评价
1.教师帮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并发放小测验。
2.针对学生的表现和答题情况进行评价。
3.鼓励学生,加强对学习内容的记忆和巩固。
教学延伸:。
2024年古诗《蜂》教案优质7篇

(出示第一首诗 《别董大》)
二、 学习第一首诗《别董大》
1、指生读诗 (2名)
2、从哪个字能看出这是一首送别诗?(别)
师:谁送谁呢?(高适送董大)
3、介绍两个人物
师:谁能间单介绍两个人物? (生介绍)
4、品读前两句的诗意
师:现在我们知道了是高适送自己的好友董大,那么当时的景色如何呢?诗中是怎样描绘的? (板书 景)
生:(有感情朗读《别董大》)
师:试人以自己的豪情抹去了好友的愁绪,以激励的语言帮好友去掉阴霾,拨云见日,一扫眼前的凄凉景象,让我们真的感到了友情的力量。
二、学习〈〈送元二使安西〉〉
出示〈〈送元二使安西〉〉
1.指名读诗(2名)
2.有了上首诗的基础,你从这首诗的题目中了解到了什么?
3.品读诗意,比较不同之处
秋暝》等。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与孟浩然合称"王孟"。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2、李白,中国伟大的诗人,被后人尊称为“”,与杜甫并称为“李杜”。终身不得志,在其诗中表达出追求自由和对未来积极向上的精神。
3、岑参(约715~770)边塞诗人。原籍南阳(今属河南),迁居江陵(今属湖北)。出身仕宦家庭。早岁孤贫,遍读经史。
“昌黎先生”。杰出的_______。
(二)学习《竹里馆》
1、读:读古诗
老师配乐范读,学生学读,指名读
2、解:解诗意
参照课文旁批,理解诗意
译诗:月夜,独坐幽静的竹林里。
我弹着琴还不时地吹着口哨。
竹林很深,没有人知道,
只有那天晚上的月亮将我相照。
3、悟:悟情感
思考:1、诗人独自生活在这里,他每天都做什么事?他的.生活是怎样的?他是个什么人?作者写了哪些景,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传达出诗人怎样的的心境?
《蜂》语文教案范文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蜂》。
(2)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诗歌的主题和意境。
(3)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学会欣赏和评价诗歌,提高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2)培养学生对勤劳、奉献精神的赞美之情。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蜂》的朗读与背诵。
(2)诗歌内容的分析和理解。
(3)诗歌中修辞手法的识别和运用。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抽象的意境和深层情感的理解。
(2)修辞手法的深入分析和运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诗歌,复习诗歌的朗读和欣赏方法。
(2)简要介绍诗人罗隐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蜂》,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让学生结合诗歌内容,思考诗歌的主题和意境。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欣赏:(1)引导学生欣赏诗歌中的美,培养审美情趣。
(2)引导学生评价诗歌,提高鉴赏能力。
四、作业布置:1. 朗读并背诵诗歌《蜂》。
2. 写一篇关于诗歌《蜂》的赏析文章。
五、教学反思:1. 学生对诗歌《蜂》的朗读和背诵情况。
2. 学生对诗歌内容和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情况。
3. 学生在合作探讨和诗歌欣赏中的表现。
4. 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
2. 使用案例分析法,以诗歌《蜂》为例,分析其中的修辞手法和意境,让学生学会欣赏和评价诗歌。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七、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诗歌《蜂》的朗读和背诵情况,以及对其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蜂》语文教案范文

《蜂》语文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蜂》。
(2)理解诗歌《蜂》的主题思想和意境。
(3)分析诗人运用象征、拟人等修辞手法的作用和效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和评价诗歌的美学价值。
(3)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2)培养学生珍惜生命、热爱生活的积极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诗歌《蜂》。
(2)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意境。
(3)分析诗人运用象征、拟人等修辞手法的作用和效果。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象征、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2)诗歌意境的感悟和描绘。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课文《蜂》的文本。
(2)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
(3)多媒体教学设备。
2. 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蜂》。
(2)搜集与课文相关的资料。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播放与蜜蜂相关的音频或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关注蜜蜂。
(2)学生分享预习过程中搜集到的与蜜蜂相关的资料。
(3)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蜂》的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蜂》,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学生通过注释和查阅资料,理解诗歌中的生僻词语。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蜂》的主题思想和意境。
(2)各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人运用象征、拟人等修辞手法的作用和效果。
(2)学生举例说明诗歌中的象征、拟人手法,并分享自己的感悟。
5. 情感体验(1)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2)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中大自然景象的描绘和感悟。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蜂》的主题思想、意境和修辞手法。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诗歌《蜂》。
2. 结合课文内容,创作一幅描绘蜜蜂采蜜的绘画作品。
《蜂》语文教案范文

《蜂》语文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蜂》。
(2)理解课文《蜂》的基本内容,把握诗意的表达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通过分析课文《蜂》的意象和语言特点,学习诗歌的表达技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歌的美,培养热爱文学的情感。
(2)领悟到诗人对蜜蜂的赞美,培养对劳动者的尊重和热爱。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蜂》。
(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诗意的表达和修辞手法。
2. 教学难点:(1)分析课文《蜂》的意象和语言特点。
(2)领悟诗人对蜜蜂的赞美之情。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蜂》的作者罗隐及其文学地位。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题目“蜂”,提问:“你们对蜜蜂有什么了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蜂》,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3. 合作探究(1)分组讨论:课文《蜂》中的意象和语言特点。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课堂拓展(1)学生分享自己了解到的蜜蜂的相关知识。
(2)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看待劳动者,培养尊重和热爱劳动的情感。
四、作业布置1. 熟读并背诵课文《蜂》。
2. 结合课文《蜂》,写一篇关于劳动者的小作文。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学生对课文《蜂》的理解和欣赏能力是否得到提高,以及作业的布置和批改是否合理等。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对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和改进。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互动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
3. 启发引导: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启发学生自主探究,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春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
《蜂》教案
教材分析
《蜂》一诗,借对蜜蜂辛勤劳作的描写及其意义的反思,赞颂那些象蜜蜂一样贡献了一生,不求名利,为人类所造福的劳动者。
教学目标:
1、读懂古诗,了解古诗所描写的劳动情景,从中感受劳动者无私奉献、团结向上的精神。
2、体会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本课生字、词,理解诗句的意思。
4、有感情地背诵这首古诗。
教学重点
1、了解古诗所描写的劳动情景,从中感受劳动者无私奉献、团结向上的精神。
2、体会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了解古诗所描写的劳动情景,从中感受劳动者无私奉献、团结向上的精神。
教学准备
作者简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
小蜜蜂为酿蜜而劳苦一生,积累甚多而享受甚少,古今中外,多少文人墨客为之赞叹。
为赞美蜜蜂,诗人罗隐也创作了一首优美的诗。
板书题目:《蜂》,并指读。
(点评:创设良好的古诗文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
2、简介作者
(二)自读诗文,启迪质疑
1、用学过的方法,自读,思考:
1)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2)罗隐在赞美蜜蜂什么?
3)学生小组试讲,逐句理解。
2.精读训练,连贯讲诗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1)自由读全诗,连贯讲诗意。
2)思考议论,加深理解。
3)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①轻声自读,思考,蜜蜂在那儿采蜜?
②想象前两句诗中蜜蜂到处辛勤采蜜的情景,体会蜜蜂的辛苦。
提示:无论是平原田野还是崇山峻岭,凡是鲜花盛开的地方,都是蜜蜂的领地。
这里作者运用“不论”、“无限”、“尽”等词,写出了蜜蜂辛勤采蜜的情景。
③蜜蜂这样辛勤采蜜是为了谁?进一步通过朗读,揣摩、体会。
提示:“采得百花”已显示了蜜蜂的“辛苦”,“成蜜”二字虽具“甜”
意。
但末二句的反问“为谁辛苦”?“为谁甜”?,言下之意非常明显,蜜蜂把辛苦归自己、甜蜜属别人。
(点评:设置问题情景,通过朗读、揣摩、品味,不禁为蜜蜂短暂的生命而惋惜,为蜜蜂不知疲倦地辛勤劳作而感动,更为蜜蜂无私奉献的崇高品质而震撼。
在这一环节,我为学生搭建了一个激发智慧、释放思想的展示平台。
)
④说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这种感情作者是如何表达的?朗读体会。
⑤有感情地朗读,想象情景。
⑥赞美蜜蜂。
老师为同学们搭建一个才艺展示台,同学们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赞美。
可以送它一句格言,为它唱一首歌,或者创作一首诗歌。
(点评:这一环节,让学生尽情地展示自己的才能。
此时,学生的心灵迸发出了创作的火花,他们为蜜蜂送上了一首首赞歌,送上了一句句诗句。
这种融理解、创造于一体的语文实践,富有很强的感染力,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
(三)巩固练习。
同学们,此时,你就是罗隐笔下的小蜜蜂,你和伙伴们是怎样在百花中到处飞翔、辛勤采蜜的?
先小组讨论,再集体讨论。
(点评:雨果说:“想象是人类思维中最美的花朵。
”的确,想象是会飞的思维,想象是创造的雏形。
课堂教学中解放学生的思想,为
他们插上想像的翅膀,在创新的王国,自由驰骋。
通过这样一种别出心裁的教学方式,不仅让学生掌握了整首诗的内容,而且更好地带学生进入到诗的意境之中。
)
(四)师小结
蜜蜂采花酿蜜一生,也是贡献了一生,不求名利,为人类所造福。
蜜蜂的这些贡献,不求名利,蜜蜂的博采和精心酿造,也是同学们应该具备的,只有这样,我们方能如蜜蜂一样,酿造出香甜美味之蜜。
(集体品读)
三、升华感悟
同学今天学的真不错,同学们学了这首古诗后还有什么收获?
长春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
第3单元知识小结
一、易读错的字
饮.(yǐn )水清露.(lù )玲珑.(lóng )
印.(yìn )上单调.( diào ) 苇.( wěi)秆
腹.(fù)部解闷.(mèn ) 撞疼.(téng )
清脆.(cuì) 锐.(ruì) 利饲.(sì) 养
二、易写错的字
限:左边的双耳刀先写横撇弯钩,再写竖。
露:上面的雨字头第三笔是横钩,不要写成横折钩。
紧:下面是“糸”,不要多写一撇。
具:里面共有三横。
暖:左边是日字旁,右边不要写成“爱”。
三、会写词语
占有 非常 饮水 无论 无限 梧桐
清露 容易 希望 鲜艳 锐利 紧紧地
斗一斗 丰富 玩具 责打 暖和 胆子
四、多音字
调⎩⎪⎨⎪⎧diào (单调)tiáo (调节) 闷⎩⎪⎨⎪⎧mèn (解闷)mēn (闷热)
斗⎩⎪⎨⎪⎧dòu (斗争)dǒu (斗胆)
五、形近字
⎩⎪⎨⎪⎧饮yǐn (饮水)吹chuī(吹风) ⎩
⎪⎨⎪⎧限xiàn (无限)很hěn (很多) ⎩
⎪⎨⎪⎧鲜xiān (鲜艳)洋yáng (海洋) ⎩⎪⎨⎪⎧锐ruì(锐利)脱tuō(脱下) ⎩⎪⎨⎪⎧桐tóng (梧桐)洞dòng (大洞) ⎩
⎪⎨⎪⎧责zé(责任)贫pín (贫苦) ⎩⎪⎨⎪⎧贴tiē(贴上)站zhàn (站台) ⎩⎪⎨⎪⎧苇wěi (苇秆)伟wěi (伟大)
⎩⎪⎨⎪⎧唤huàn (呼唤)换huà
n (交换) ⎩⎪⎨⎪⎧容róng (容易)客kè(客人) 六、近义词
喜欢—喜爱 灵活—灵巧 注视—凝视
锐利—锋利 希望—盼望 古怪—奇怪
暖和—温暖 勇猛—勇敢 责打—责怪
七、反义词
灵活—呆板陡峭—平坦美丽—丑陋
希望—失望高兴—伤心
八、词语搭配
1.动词搭配:
(栖息)在苇秆上(抓)住苇秆
(贴着)水面(注视着)水面
(露出)水面(吹)了个小泡泡
(蹬开)苇秆(飞)过去
(叼起)小鱼(捉)翠鸟
2.修饰语搭配:
(红色)的小爪子(橄榄色)的头巾
(翠绿色)的花纹(浅绿色)的外衣
(赤褐色)的衬衫(陡峭)的石壁
(美丽)的羽毛(又尖又长)的嘴
(锐利/透亮灵活)的眼睛
九、词语归类
1.与鸟有关的词语:
一飞冲天鹏程万里百鸟朝凤一鸣惊人一石二鸟惊弓之鸟飞禽走兽鸟语花香
笨鸟先飞展翅高飞小鸟依人莺歌燕舞
鸟尽弓藏
2.描写声音的词语:
丰富多腔长短不同粗细各异变化多端
十、句子积累
1.拟人句:它们的头撞在门上、桌腿上和彼此的头上,撞疼了也不哭。
2.比喻句:(1)头上的羽毛像橄榄色的头巾,缀满了翠绿色的花纹。
背上的羽毛像浅绿色的外衣。
腹部的羽毛像赤褐色的衬衫。
(2)翠鸟蹬开苇秆,像箭一样飞过去,叼起小鱼,贴着水面往远处飞去
了。
3.双重否定句:可是,及至它听到点老鼠的响动啊,它又多么尽职,屏息凝视,一连就是几个钟头,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
十一、考点提示
1.背诵:古诗《蝉》《蜂》和《惠崇春江晓景》。
2.抓住动物的外形特点,按顺序写一个片段。
3.《翠鸟》作者写翠鸟的外形,抓住了哪些特征?
作者抓住了翠鸟的外形特征来写,重点写了翠鸟的羽毛颜色非常鲜艳,分别从头、背、腹部毛色的不同来写,还抓住了翠鸟的眼睛、嘴巴及爪子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