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工开物》两则学案

合集下载

天工开物导学案

天工开物导学案
D.民族唱法一贯强调唱曲要唱情,所以即便一首歌的歌词写得很精彩,且唱出来的情感与歌曲的词意背道而驰,就不但感动不了人,反而会使听众觉得索然无味。
5.填入下面横线中最恰当的一组词语是()
雨,悒郁而又固执地倾泻着。那的细语正编织着一种幻境,使人想起辽阔的江村。小楼一角,雨声,从窗外望去,朦朦胧胧,有如张着纱幕,远山巅水墨画似地逐渐融化,终于跟雨云融合作一处。我又记起故乡的乌篷船,夜雨淅淅地竹蓬,船头水声汨汨。——可是一睁眼我却看见了灰色的壁,灰色的窗,连梦的翅膀也无从回翔的斗室。我独自阑珊地笑了。
《天工开物两则》导学案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反复诵读课文,将课下注释的重点实、虚词标注到课文中,标记勾画重点字词。
2.限时认真、独立完成,书写规范,保证学案完成质量。
3.了解中国科学文化在历史上曾经有过的辉煌,感受科学的价值和魅力;
【学习目标】
1.学习《〈天工开物〉两则》,认识中国古代科技曾经有过的辉煌成就。
《天工开物》书名取自《尚书·皋陶谟》“天工人其代之”及《易·系辞上》“开物成务”,意为以人工技巧开发自然界的有用之物。全书共三卷十八篇,内容以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经验为主,几乎涵盖了当时社会生产的所有领域。每章都用一个出自古代典籍的古雅的文言词语(两个字)命名,体现了丰厚的文化意韵。每章篇首都有“宋子曰”一段作为引言,对本章内容作提要钩沉。上卷六篇,内容包括谷物及其加工、制盐、制糖、制衣及染色等;中卷七篇,内容为手工业技术,包括制陶、铸造、车船、锻造、开矿、制油等;下卷五篇,内容以工业生产为主,包括五金生产、兵器制造、丹青颜料制作、酿酒、珠玉开采等。全书以谷物开篇,以珠玉结束,对这样的编排次序,作者在《天工开物序》中作了说明,就是要体现他“贵五谷而贱金玉”的思想。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设过五经博士、算学博士、医学博士,但从来没有过农学博士、工学博士。宋应星有感于当时富贵子弟把农民视同囚徒,读书的儒生把“农夫”当做骂人的话(原话见《天工开物·乃粒》),著《天工开物》,并把农业冠于全书之首,表现了他关注国计民生的可贵精神。

《天工开物》两则同步学案2012学生____龚德国

《天工开物》两则同步学案2012学生____龚德国

《天工开物》两则同步学案一.疏通课文稻凡稻种最多。

不粘者,禾曰秔.(jīng),米曰粳.(jīng);粘者,禾曰稌.(tú),米曰糯.( nuî南方无粘黍,酒皆糯米所为)。

质本.(本来)粳而晚收带粘(俗名婺.(wù)源光之类),不可为.(酿)酒,只可为粥者,又一种性也。

凡稻谷形.(外形)有长芒、短芒(江南名长芒者曰浏阳早,短芒者曰吉安早),长粒、尖粒、圆顶、扁面不一。

其中米色有雪白、牙黄、大赤、半紫、杂黑不一。

湿种之期,最早者春分以前,名为社种(遇天寒有冻死不生者),最迟者后于清明。

凡播种,先以稻、麦稿包浸数日,俟.(等到)其生芽,撒于田中,生出寸许(左右),其名曰秧。

秧生三十日,即.(就)拔起分栽。

若田亩逢早干、水溢,不可插秧。

秧过期老而长节,即.(即使)栽于亩中,生谷数粒,结果..(长出谷粒)而已。

凡秧田一亩所生秧,供移栽二十五亩。

凡秧既.(已经)分栽后,早者七十日即收获(粳有救公饥、喉下急,糯有金包银之类。

方.(方言)语百千,不可殚.(尽)述),最迟者历夏及冬二百日方收获。

其冬季播种,仲夏即收者,则广南之稻,地无霜雪故也. 凡稻旬日..(十天)失水,即愁早干。

夏种冬收之谷,必山间源水不绝之亩,其谷种亦耐久,其土脉亦寒,不催苗也。

湖滨之田,待夏潦.(lǎo洪水)已过,六月方.(才能)栽者。

其秧立夏播种,撒藏高亩之上,以待时也。

南方平原田多一岁两栽两获者。

其再.(第二次)栽秧,俗名晚糯,非粳类也。

六日刈.(yì割)初禾,耕治老稿田,插再生秧。

其秧清明时己偕.(一起)早秧撒布。

早秧一日无水即死,此秧历四、五两月,任从烈日旱干无忧,此一异.(奇特的稻种)也。

凡再植稻,遇秋多睛,则汲.(jí)灌与稻相终始。

农家勤苦,为春酒之需也。

凡稻旬日失水则死期至,幻出..(育出)早稻一种,粳而不粘者,即高山可插,又一异也。

香稻一种,取其芳气,以供贵人,收实甚少,滋.益.(营养)全无,不足尚.(崇尚)也。

初中历史教资天工开物教案

初中历史教资天工开物教案

初中历史教资天工开物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天工开物》的作者和书籍内容
2. 学习掌握《天工开物》对中国古代科技的重要意义
3. 能够在课后对《天工开物》的内容进行简单的总结和归纳
教学重点:
1. 了解《天工开物》的作者和书籍内容
2. 掌握《天工开物》对中国古代科技的重要意义
教学难点:
1. 理解《天工开物》对中国古代科技的重要性
2. 能够在课后对书籍内容进行简单总结和归纳
教学准备:
1. 课件PPT
2. 教材《天工开物》
3. 板书
教学过程:
一、导入: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出《天工开物》这本书,并简要介绍作者和书籍内容。

二、讲解:介绍《天工开物》对中国古代科技的重要意义,以及书中对一些重要发明的记
录和描述。

三、讨论:分组或全班讨论《天工开物》的内容,探讨其中涉及的发明和创新对中国古代
科技的影响。

四、活动: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和学习,用自己的话简单总结和归纳《天工开物》的内容。

五、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表扬表现突出的学生。

六、作业: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在课后继续对《天工开物》的内容进行深入了解和总结。

教学反思: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天工开物》的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能够认识到这本书在中国古代科技史上的重要地位。

同时,通过讨论和总结,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在以后的教学中,可以通过更多的案例和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和体验天工开物的魅力。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八单元⑧《天工开物》两则 优质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八单元⑧《天工开物》两则 优质教学设计

《天工开物》两则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结合注解,翻译全文;.进一步打文言基础,诸如文中的文言实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

2、过程与方法:查阅资料,合作探究,了解中国古代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封建时代文人关注民生问题,献身科技事业的伟大精神,认识中国古代科技曾经有过的辉煌成就。

学情分析本文是学生接触中古古代科技的唯一一篇课内作品,学生在有了基本文言基础的同时,对本课文的理解应相对较容易。

重点难点文言实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初步研读理解课文;2、了解《天工开物》的写作背景及特色;重点梳理课文,借助参考书,翻译并梳理写作思路难点注意重点字句的翻译【导入】一、知识链接1、宋应星及《天工开物》的简介宋应星(公元1587—约1666年),字长庚,南昌奉新北乡(今宋埠乡)人。

中国明朝著名科学家、诗人。

着有《天工开物》。

此书几乎论述了工农业所有部门的技术,反映了我国当时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许多生产技术和经验,对研究明代的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具有很高的价值,被欧洲学者称为“技术的百科全书”。

全书共十八卷,包括种植、纺织、染色、粮食加工、熬盐、制糖、烧制陶瓷、冶铸、制造车船、锤锻、烧制灰硫、榨油、造纸、采矿、兵器、颜料、酿酒等诸多内容。

宋应星无论是对操作技术还是对工具本身都尽可能用数字进行精确的描述。

《天工开物》是保留我国科技史料最丰富的一部书,它更多地着眼于手工业,反映了我国明末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生产力状况。

它也表明这个时期我国的科学技术已经比欧洲落后了。

同一时期的伽利略已经用实验和数学相结合的方法发现了许多重要的定律了,而中国还停留在以收集整理资料为主的阶段。

2、背景简介:明代是我国古代农业、手工业、商业都比较发达的阶段,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明代中期后,部分地区,不少行业中还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在农业中,耕地面积扩大,作物品种得到改良和增加,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和总产量都有了明显提高。

《天工开物》两则同步学案2012学生 龚德国

《天工开物》两则同步学案2012学生    龚德国

《天工开物》两则同步学案一.疏通课文稻凡稻种最多。

不粘者,禾曰秔.(jīng),米曰粳.(jīng);粘者,禾曰稌.(tú),米曰糯.( nuî南方无粘黍,酒皆糯米所为)。

质本.(本来)粳而晚收带粘(俗名婺.(wù)源光之类),不可为.(酿)酒,只可为粥者,又一种性也。

凡稻谷形.(外形)有长芒、短芒(江南名长芒者曰浏阳早,短芒者曰吉安早),长粒、尖粒、圆顶、扁面不一。

其中米色有雪白、牙黄、大赤、半紫、杂黑不一。

湿种之期,最早者春分以前,名为社种(遇天寒有冻死不生者),最迟者后于清明。

凡播种,先以稻、麦稿包浸数日,俟.(等到)其生芽,撒于田中,生出寸许(左右),其名曰秧。

秧生三十日,即.(就)拔起分栽。

若田亩逢早干、水溢,不可插秧。

秧过期老而长节,即.(即使)栽于亩中,生谷数粒,结果..(长出谷粒)而已。

凡秧田一亩所生秧,供移栽二十五亩。

凡秧既.(已经)分栽后,早者七十日即收获(粳有救公饥、喉下急,糯有金包银之类。

方.(方言)语百千,不可殚.(尽)述),最迟者历夏及冬二百日方收获。

其冬季播种,仲夏即收者,则广南之稻,地无霜雪故也. 凡稻旬日..(十天)失水,即愁早干。

夏种冬收之谷,必山间源水不绝之亩,其谷种亦耐久,其土脉亦寒,不催苗也。

湖滨之田,待夏潦.(lǎo洪水)已过,六月方.(才能)栽者。

其秧立夏播种,撒藏高亩之上,以待时也。

南方平原田多一岁两栽两获者。

其再.(第二次)栽秧,俗名晚糯,非粳类也。

六日刈.(yì割)初禾,耕治老稿田,插再生秧。

其秧清明时己偕.(一起)早秧撒布。

早秧一日无水即死,此秧历四、五两月,任从烈日旱干无忧,此一异.(奇特的稻种)也。

凡再植稻,遇秋多睛,则汲.(jí)灌与稻相终始。

农家勤苦,为春酒之需也。

凡稻旬日失水则死期至,幻出..(育出)早稻一种,粳而不粘者,即高山可插,又一异也。

香稻一种,取其芳气,以供贵人,收实甚少,滋.益.(营养)全无,不足尚.(崇尚)也。

天工开物两则 教案

天工开物两则 教案

天工开物两则教案教案标题:天工开物两则教学目标:1. 了解和理解古代中国的科技发展历程,包括《天工开物》中所涉及的两个典故。

2. 学习相关的科技词汇,并能运用于日常生活和学习中。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分析力和创新思维,通过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

教学重点:1. 学习了解《天工开物》中所涉及的两个典故。

2. 掌握相关的科技词汇,理解其意义并正确运用。

教学准备:1. 《天工开物》相关典故的资料和内容摘要。

2. PPT幻灯片展示和多媒体设备。

3. 学生实践活动所需材料。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引入本课的主题:“天工开物两则”,引发学生对古代科技的探究兴趣。

2. 通过展示几个现代科技产品的图片,和学生一起讨论这些产品是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的。

步骤二:学习《天工开物》典故(15分钟)1. 介绍《天工开物》的背景和重要性,引导学生了解该书是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重要文献。

2. 分别讲解两个典故,包括物理学家张衡的“浑天仪”和工程师吴思恩的“汉钟”。

3. 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方式展示相关实物和原理,增加学生的理解和兴趣。

步骤三:讨论和思考(10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古代科技成果在当时的重要意义和影响。

2.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展开讨论。

步骤四:学习科技相关词汇(15分钟)1. 教授与本课相关的科技词汇,如“浑天仪”、“汉钟”等。

2. 解释词汇的意义和用法,并进行示范。

步骤五:实践活动(20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典故进行深入研究。

2. 要求学生根据所选典故,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或制作一个模型或展示物品,以展示其原理和应用。

步骤六:总结与评价(10分钟)1. 学生小组展示他们的实践活动成果。

2. 回顾本课所学的知识点,总结重点内容,并进行互动讨论。

3. 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鼓励。

拓展活动:1. 鼓励学生进一步了解和探索其他古代科技成果,并进行分享交流。

2. 分组开展科技创新比赛,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创新科技想法和设计方案。

《天工开物》两则同步学案2012 龚德国

《天工开物》两则同步学案2012    龚德国

《天工开物》两则同步学案一.疏通课文稻凡稻种最多。

不粘者,禾曰秔.(jīng),米曰粳.(jīng);粘者,禾曰稌.(tú),米曰糯.( nuî南方无粘黍,酒皆糯米所为)。

质本.(本来)粳而晚收带粘(俗名婺.(wù)源光之类),不可为.(酿)酒,只可为粥者,又一种性也。

凡稻谷形.(外形)有长芒、短芒(江南名长芒者曰浏阳早,短芒者曰吉安早),长粒、尖粒、圆顶、扁面不一。

其中米色有雪白、牙黄、大赤、半紫、杂黑不一。

水稻的品种最多。

不粘的稻叫秔,米叫粳米。

粘的稻叫稌稻,米叫糯米(南方没有粘黄米,酒都是用糯米造的)。

本来属于粳稻但晚熟而带粘性的米俗名为“婺源光”一类的,不能用来造酒,而只可以煮粥,这又是一种稻。

稻谷在外形来看,有长芒、短芒(江南将长芒稻称为“浏阳早”,短芒的叫“吉安早”)和长粒、尖粒以及圆顶、扁粒的不同。

其中稻米的颜色还有雪白、牙黄、大红、半紫和杂黑等等。

第一段:稻的种类。

分别从粘性、功用、稻谷形状和色泽几个方面加以说明湿种之期,最早者春分以前,名为社种(遇天寒有冻死不生者),最迟者后于清明。

凡播种,先以稻、麦稿包浸数日,俟.(等到)其生芽,撒于田中,生出寸许(左右),其名曰秧。

秧生三十日,即.(就)拔起分栽。

若田亩逢早干、水溢,不可插秧。

秧过期老而长节,即.(即使)栽于亩中,生谷数粒,结果..(长出谷粒)而已。

凡秧田一亩所生秧,供移栽二十五亩。

浸稻种的日期,最早在春分以前,称为“社种”(这时遇到天寒,有冻死不生的),最晚是在清明以后。

播种时,先用稻、麦秆包住种子在水里浸几天,待生芽后撒播在田里,长到一寸左右高,称做秧。

稻秧长到三十天后就要拔起分栽。

若稻田遇到干旱或积水过多,都不能插秧。

育秧期已过而仍不插秧,秧就要老而长节,即使栽到田里也不过长几粒谷,只能算是长出谷实而已。

一亩秧田所育出的秧,可供移栽二十五亩。

第二段:水稻的育种分秧:第一步湿种,第二步播种,第三步分栽。

人教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天工开物》两则 学案

人教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天工开物》两则 学案

《天工开物》两则学案学习目标1、掌握字词等文言知识。

2、学习《〈天工开物〉两则》,了解封建时代文人冲破科举考试的束缚,转而关注民生问题,献身科技事业的伟大精神,认识中国古代科技曾经有过的辉煌成就。

重点难点1、掌握文中重要文言词语,提高文言阅读能力;2、了解中国科学文化在历史上曾经有过的辉煌,感受科学的价值和魅力;学习过程作者简介宋应星(1587—?),字长庚,奉新人。

明代科学家。

万历四十三年(1615)考中举人。

但以后五次进京会试均告失败。

五次跋涉,见闻大增,他说:“为方万里中,何事何物不可闻。

”他在田间、作坊调查到许多生产知识,鄙弃那些“知其味而忘其源”的“纨绔子弟”与“经士之家”。

在担任江西分宜县教谕(1638—1654)年间写成了《天工开物》。

宋应星一生讲求实学,反对士大夫轻视生产的态度。

宋应星除著《天工开物》外,还有《卮言十种》《画音归正》《杂色文》《原耗》等著作,多已失传。

近年来,在江西省发现了宋应星四篇佚著的明刻本:《野议》《论气》《谈天》和《思怜诗》。

整体感知明代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在宋元的基础上有了很大的进步。

农作物的耕种栽培技术更加成熟,特别是以长江流域为中心的水稻种植,提供了一多半的全国口粮。

其他油料作物、经济作物也普遍推广,桑蚕养殖、甘蔗加工、棉花生产都空前繁盛,万历以后从国外引进的玉米、甘薯、花生、西红柿等农作物新品种,增强了对气候、地况的适应性,扩大了食物种类。

农业的发展,为手工业生产提供了充足的原料和市场,江、浙、皖一带的纺织业、印染业非常发达,松江的织造、芜湖的浆染,闻名全国。

另外,南北方的瓷器生产也盛况空前,特别是江西景德镇,连绵十几里,烟火十万家,雇工数万人,形成了大规模工场手工业的格局。

明代的造纸业也进入了集约化生产阶段,从造纸原料到名牌产品都越来越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

其他,如采矿、冶金及金属加工工业也快速发展,永乐年间河北遵化的官营铁厂,工人就有2 500人之多;广东佛山的民营铁厂,“凡一炉场环而居三百家”(屈大均《广东新语》卷十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工开物》学案
主备:审核:高二语文组
学习目标:
1. 进一步打文言基础,诸如文中的文言实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

2. 把握说明文的特点:被说明对象的特征,说明方法,说明顺序等。

3. 学习《〈天工开物〉两则》,了解封建时代文人冲破科举考试的束缚,转而关注民生
问题,献身科技事业的伟大精神,认识中国古代科技曾经有过的辉煌成就。

学习重点: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记忆。

对文章整体内容的把握。

助学资料:
1、社会背景:明代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鼎盛时期,生产力水平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农业和手工业的繁荣,带动了商品经济的发达,促进了思想解放运动,古老的封建坚冰开始松动、融化。

虽然作为封建王朝统治工具的程朱理学仍在思想领域占据统治地位,但逞日趋没落之势。

一些开明知识分子,一些忧国忧民的有识之士,有感于社会的动乱,吏治的黑暗,开始意识到寻章摘句、死背经书、空谈性命的虚无。

他们经过艰难的抉择,把注意力转向对当时生产技术的总结和对自然现象的探索上,于是出现了一批科学家和科技著作。

如被誉为“东方医学巨典”的《本草纲目》(李时珍),古代农业科学的集大成之作《农政全书》(徐光启),科学与艺术融会贯通的《乐律全书》(朱载堉)等,而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也是其中的佼佼者。

英国著名科学史家李约瑟认为,明代科学家的科学活动虽然不一定与西方科学有联系,但其学术水平足以与之匹敌。

2、《天工开物》见课本69页阅读指南
3、作者简介:
宋应星,字长庚,江西奉新县人,生时明万历十五年(1587)。

万历四十三年他和他的哥哥床应升同时考中举人,以后屡试不第。

崇祯七年任江西分宜县教谕,由于对经义八股文不感兴趣,因而把主要精力放在深入调查研究在当时被称为实学的科技知识上,并着手撰写《天工开物》一书,花了整整三年时间,到崇祯十年(1637)终于完成了这部伟大的科技史名作。

第一课时
A级任务《稻》
一、通读全文,给下列字词读音
秔()粳()粘()稌()糯()婺()俟()殚()潦()刈()
二、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质.()本粳而晚收带粘凡稻谷形.()有长芒、短芒
湿种
..()
..()之期名.()为社种
俟.()其生芽若田亩逢旱干、水溢
..()
秧生三十日即.()拔起分栽结果
..()而已
凡秧既.()分栽后凡稻旬日
..()失水
待夏潦.()已过撒藏高亩之上,以.()待时。

其再.()栽秧六月刈.()初禾
任从
..()烈日旱干无忧幻.()出旱稻一种
滋益
..()全无不足尚.()
三、翻译句子,并探究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1、若田逢旱干、水溢,不可插秧。

2、生谷数粒,结果而已。

3、夏种秋收之谷,必山间源水不绝之亩。

4、其再栽秧,俗名晚糯,非粳类也。

B级
文段是从哪些方面说明稻的?
第二课时展示
第三课时
A级任务《治铁》
一、通读全文,给下列字注音。

炽()枵()淬()
二、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取己炒熟铁为.()之以为
..()受锤之地
非无稽
..()之说也其炎更烈于.()煤
炭居.()十七也别.()有铁炭一种
入火挥槌.()泥滓成枵.()而去
取其神气为媒合
..()水火未济.()
其质.()未坚入清水淬.()之
中国则惟.()事.()冶铸也
三、翻译下列句子,并探究句式特点
1、谚云:“万器以钳为祖”,非无稽之说也。

2、凡山林无煤之处,锻工先择坚硬条木,烧成火墨(俗名火矢,扬烧不闭穴火),其炎更烈于煤。

3、涂上黄泥于接口之上。

4、历岁之久,终不可坚。

B级
中国古代焊接铁器的方法与西方国家有什么不同?具体怎么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