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泾阳城市地理研究
白文新

白文新目录基本信息个人履历论文发表基本信息姓名白文新性别男出生年月1957年8月最终学历大学本科职称副教授(硕导)学位学士工作单位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研究方向地理教育、教学与课程论[1]个人履历1982年1月-1993年6月在中学从事地理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从1993年始,在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从事地理课程和地理教学设计、学科教学方法论及地理教育实习组织管理等研究工作。
先后参与教育部和陕西省教育厅3项教改基金项目研究,主持学校基础教育改革项目一项,主持校评建工作“亮点工程”《突出地理教学综合技能培养,学生广受社会欢迎》项目一项。
是校评建项目《进一步提高师范生教学技能与实践》项目组专题研究人员(项目经费50万),完成该项目地理教育专业教学技能培养个案分析研究报告。
2004年来先后参加基础地理教育课程改革国家级培训;赴泾阳、礼泉、黄陵、洛南、西安市碑林区等地作新课程通式培训报告15次。
参加省教育厅组织的7--9年级中学地理教材的审定工作,担任地理学科教材审定组组长。
参加省教育厅组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西安区检查评估工作,分别向雁塔区教育局、碑林区教育局、西安市教育局提交检查评估报告及反馈意见。
2005年11月参加省教育厅组织的基础教育课改及教育质量提升铜川市、宜君县调研工作。
担任主编、副主编分别由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地理教学论》、《地理课程改革新理念》等教材3部,在《人大报刊资料中心》、《中学地理教学参考》、《继续教育学报》、《教育研究与实践》、《教学研究》、《唐都学刊》等刊物发表教学研究论文多篇。
编写《地理微格教学教程》、《中学地理教材分析》讲义两部,对地理教学的方法、理论、教学手段等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取得一些阶段性的成果,多年指导学生教学实践,从1993-2006年学年连续15次获校级教育实习优秀先进集体和教育实习优秀管理人员。
1995-1996学年、2004-2005学年两次获陕西师范大学课堂教学优秀成果奖,2005-2006学年被评为陕西师范大学教书育人先进个人。
明清时期的城市规划与建设

明清时期的城市规划与建设一、背景介绍明清时期,以明朝和清朝为代表的两个朝代,城市规划与建设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与发展。
在这一时期,我国的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建设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具有独特的特点和风貌。
二、城市规划特点1. 明代城市规划明代城市规划以城池布局为基础,城市主要分为内城和外城两个部分。
内城是城市的核心区域,多为皇宫、官衙、寺庙等重要建筑所在地,具有明显的封建特色。
外城则是商业、工业、居民区等集中的地区,配备完善的街道和市政设施。
2. 清代城市规划清代城市规划较明代更趋完善,城市规模进一步扩大。
在清代,官方除了修建宫殿、庙宇等重要建筑外,还大力发展商业街和工业区,形成了以商业繁华、工业发达为特点的城市格局。
三、城市建设成就1. 明代城市建设明代城市建设在工程技术上取得了多项重要成就。
例如,北京的紫禁城是明代城市建设的典范,以其宏伟的规模和精细的建筑工艺,成为我国古代城市建设的杰作之一。
此外,南京的明孝陵、苏州的园林等也是明代城市建设的亮点。
2. 清代城市建设清代城市建设在水利工程上取得了许多成就,例如,南京的夫子庙和苏州的拙政园都依靠灵巧的水利系统,形成了清代城市建设的特色。
此外,清朝统一了单位衡量和货币,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为城市建设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四、城市规划与社会发展明清时期的城市规划和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的发展状况。
当时的规划和建设不仅仅注重美观和实用,更体现了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和统治思想。
城市规划与建设对于社会秩序的维护、经济的繁荣发展等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五、借鉴与反思明清时期的城市规划与建设为今天的城市规划和建设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我们可以借鉴其注重功能布局、合理利用地理条件、注重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经验,使现代城市规划更加科学与人性化。
六、结语明清时期的城市规划和建设是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史上的重要篇章,它不仅为城市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我们今天的城市规划和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商业、环境与乡村经济结构变化——对清代三原、泾阳的分析

首先 , 对其原有农业( 狭义) 的影响, 使其两县从事农业
种植的人口明显减少, 农业发展不很充分。
其次, 对原有染料作物红花种植的影响。清代随着三原 商业的发展, 使成为东南各省布匹远销西北的集散中心, 布
由于三原、 泾阳两县商业的繁荣, 于是从事商业的人明
三原则是东南各省布匹远销西北的集散中心, 是西北药材外
、
商业发展对其原有乡村经济结构的影响
三原县在明代初期的商业就已十分发达 , 小长安” 有“ 之 运的集散地, 还是本地及渭北周围地区商品外销的基地。 称。到明朝后期, 商业发展更为繁荣,集四方商贾重赀, 陕西回民起义后, “ 昏 泾阳的破坏程度较大, 商业发展不如以前,
21 0 0年 第 8期 总第 23期 0
兰
州
学
刊
No O 2Ol .8 O
L nz o u a a h u x e k n
C n r No 2 3 . e  ̄. . 0 e
商 业 、 境 与 乡 村 经 济 结 构 变 化 环
对 清代 三原 、 阳的分析 泾
刘炳 涛
( 复旦 大学 历史 地理研 究 中心 , 上海 20 3 ) 0 4 3
[ 摘要] 文章 以清代 三原、 泾阳两县 商业 的发展为切入点 , 探讨商业发展 、 环境对其 乡 经济结构的影响 。经分析 , 村 认为
三原、 泾阳商业的发展 对其 乡村经济结构 变化的影 响是 多方 面的, 但是 影响程度 并不深刻 , 而且具有 区域性、 时段 性 的特 点。 造成这种经济结构特点的原 因也是 多方面的, 中三原 、 其 泾阳两县的商 业发展 类型和 环境是其 主要 原 因, 并且 商业对 乡村经 济结构的影响要 以地理环境为基础 , 并受制于社会 环境。对这 两县 分析得 出的结论, 或许 能够 充分 利用环境 , 更好地 定位现 代城 市商业发展的类型 , 而更好地带动 乡村经济的发展 。 从 [ 关键词】 商业 ; 环境 ; 乡村 经济结构
泾阳传统PPT课件

泾阳剪纸
剪纸是中国传统的民间艺术,泾阳剪 纸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精湛的技艺而闻 名。
泾阳剪纸的题材广泛,包括花卉、动 物、人物和历史故事等,反映了人们 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传统文化的热 爱。
泾阳剪纸的特色在于其细腻的线条和 丰富的图案,常常用于装饰门窗、墙 壁和礼品包装等方面。
泾阳剪纸的制作过程需要经过多道工 序,包括设计、绘图、剪切和粘贴等 ,每道工序都需要精湛的技艺和经验 。
ABCD
社火表演通常在春节、元 宵节等传统节日期间举行 ,以庆祝丰收、祈求平安 。
泾阳社火具有浓郁的地方 特色,是泾阳人民传承中 华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 重要载体。
泾阳庙会
泾阳庙会是当地传统的宗教祭祀活动,通常在农历的特 定日子举行。
除了宗教活动外,庙会还有各种商贩和小吃摊点,供人 们购物和品尝美食。
04
CATALOGUE
泾阳传统建筑
泾阳古民居
01
建筑风格
泾阳古民居多采用传统四合院布 局,青砖灰瓦,木梁雕花,具有 浓郁的西北民居特色。
建筑材料
02
03
文化内涵
主要采用木材、砖石等传统材料 ,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 念。
建筑装饰多采用寓意吉祥的图案 和雕刻,如蝙蝠、鱼、莲花等, 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泾阳锅盔
历史渊源
泾阳锅盔源于唐代,是陕西地区的传 统小吃。
制作过程
泾阳锅盔采用优质小麦粉、油、盐等 为原料,经过和面、揉面、发酵、煎 烤等工序制作而成。
品质特点
泾阳锅盔色泽金黄,口感酥脆,香脆 可口,是泾阳地区人民喜爱的特色小 吃。
文化意义
泾阳锅盔是泾阳地区传统文化的重要 组成部分,也是中国面点文化中的瑰 宝。
泾阳南塬蒋刘4#滑坡特征及成因机制

泾阳南塬蒋刘4#滑坡特征及成因机制许强;魏勇;彭大雷;郭晨;巨袁臻【摘要】On March 6,2016,a small-scale loess landslide with an estimated volume of 2 × 104 m3 occurred in the Jiangliu village in the southern tableland of Jingyang county.Based on the site geological investigation,combined with the low-altitude photogrammetry and 3D laser scanning,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failure mechanism of the landslide is analyzed.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gricultural irrigation are the fundamental conditions for the landslide.The softening effect of water logged zone at the foot of slope,a shorter distance with the irrigation canal,and the spring thaw of the frozen loess directly caused the landslide.The cushion effect and guided function of the saturated loess at the bottom of the deposition are the main factor for the remote movement of the landslide.This kind of landslides frequently occurs in recent years.It is the main type of loess landslide evolution at its late stage.This kind of landslides is special and usual and they are worthy of examining a further study.%2016年3月6日,泾阳南塬蒋刘村发生了约2×104 m3的小型黄土滑坡.滑坡发生后,在对滑坡现场进行详细的地质调查基础上,结合无人机航测和三维激光扫描综合手段,对滑坡的基本特征及成因机理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长期引水灌溉是滑坡发生的基本条件;坡脚滞水软化作用、与灌溉渠较短的渗透距离、坡脚冻结黄土春季解冻是导致滑体发生的直接原因;底部饱和泥化黄土的铺垫及导流作用,是导致其滑程较远的根本原因.该类滑坡近几年来发生频率较高,为泾阳南塬滑坡演化后期的主要发生类型,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值得深入研究.【期刊名称】《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年(卷),期】2018(045)001【总页数】9页(P123-130,143)【关键词】黄土滑坡;冻融作用;渗透距离;泾阳【作者】许强;魏勇;彭大雷;郭晨;巨袁臻【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 610059;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610059;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610059;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610059;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61005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42.22;P642.13+1泾河南岸黄土塬区滑坡地质灾害时常发生,特别是1976年泾河下游南岸黄土塬区开始引宝鸡峡水进行农业灌溉以来,该区域滑坡更是频繁发生,曾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经济财产损失[1~2]。
泾阳县

历史沿革
地名由来
建置沿革
地名由来
行政区划
区划沿革
区划详情
区划沿革
清以前区划 泾阳县行政区划,唐以前无资可考。唐天授二年(697年),辖5乡18里。据宋《长安志》载,全县共分6乡, 每乡管1里,即瑞宁乡管神狐里,永顺乡管藕南里,会仙乡管仙洞里,广吉乡管张良里,河池乡管养生里,宜善乡 管辅政里。元时泾阳县政区有所增加,至明洪武二年(1396年),全县共辖8乡48里。 清代区划 清雍正十年(1732年),撤宜善乡之仁和里、广吉乡之安化里、瑞宁乡之永章里及顺德里,其余未变,全县 共辖8乡44里。其后政区稳定。光绪十六年(1890年),在泾河南岸设临泾分乡、瑞安分乡,其时全县辖10乡、 44里,至宣统年间政区一直未变。 民国区划 泾阳县行政区划图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南京临时国民政府成立,泾阳县行政区划承袭清制。 民国八年(1919年),改10乡为10个乡治局。 民国十五年(1926年),改10个乡治局为10个区。
人口
人口
截至2021年末,泾阳县常住人口32.17万人(含共管区)。出生率5.08‰,死亡率5.06‰,人口自增率 0.02‰。城镇化率为34.13%。
截至2021年末,泾阳县户籍人口人(不含共管区),比上年末减少847人。按城乡划分,城镇人口人,占总 人口的19.6%;乡村人口人,占80.4%。按性别分,男性人,占51.24%;女性人,占48.76%;按年龄分,0-17岁 人口人,占18.8%,18-34岁人口人,占22.5%,35-59岁人口人,占38.6%,60岁以上人,占比20.1%。全年出生 人口2452人,死亡人口2161人,迁入人口1049人,迁出人口2187人。
整体简介

泾阳县位于关中平原,泾河腹地的下游,是咱们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地原点所在地。
大地原点亦称大地基准点,是国家地理坐标——经纬度的起算点和基准点。
泾阳县总面积78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8万亩,全县辖13镇,人口53万多。
自战国末期设县以来,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以三辅名区、京畿要地为华夏瞩目。
泾阳北依嵯峨、仲山,南临北蟒古塬,地势西北高东南低。
滔滔泾水自西北向东南穿境而过,同时泾阳也是关中天水经济区、西咸新区核心区域,属西安半小时经济圈,交通便捷,航空、铁路、公路纵横交错,网络齐备,与西安、咸阳两大城市血脉相连,其经济发展潜力巨大,是西安北部的一颗璀璨明珠。
泾阳有丰富的资源,是陕西粮棉的生产基地之一,粮食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经济作物以棉花为主,油菜、芝麻、大麻、瓜类次之。
经济林主要有苹果、柿子、红枣。
除了这些以外,我们泾阳也是全省最大的奶蓄生产基地和鲜奶销售市场,同时蔬菜也是我县在西北地区是最大的生产基地。
全县已形成了云阳、扫宋、蒋路、龙泉、燕王五个种植过万亩的蔬菜大乡,30个500亩以上的蔬菜大户。
全县主栽品种有黄瓜、西红柿、西葫芦、板椒、蘑菇、甘蓝、大白菜等50余种。
全县已形成专业蔬菜批发市场6个,其中云阳蔬菜批发市场占地150亩,日交易量500吨,日交易额40万元,是西北地区最大的蔬菜批发市场。
有独特的区位和便利的交通,其生态地理环境绝佳。
,县城东南10里有巍巍崇文塔,当地传说泾阳西部山脉像笔架,崇文宝塔像巨笔,若以泾水为墨,象征着这是一片“文脉”繁盛之地。
泾阳地处关中——泾阳,有丰富的资源和充足的发展空间,是西安咸阳国际化大都市的战略前沿,具有发展互补配套产业的天然优势,是名副其实的大西安“后花园”。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驻足泾阳县城东部的“郑国广场”,厚重的历史与园林艺术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诉说着泾阳从古到今关于“水”的故事,传递着这片被“水”托起的土地的闪光资讯,预示着新泾阳面向新时代的宏阔胸襟。
陕西泾河泾阳段约1400年来漫滩相沉积与洪水变化研究的开题报告

陕西泾河泾阳段约1400年来漫滩相沉积与洪水变化
研究的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
泾河是黄河的一条重要支流,在陕西的泾阳段上有着独特的自然和
人文景观,同时也是周秦汉晋等时期发展的重要区域。
泾河流域是陕西
省内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区之一,其水文气象变化深刻影响着当地
经济社会发展。
然而,泾阳段泾河漫滩相的沉积及其与洪水变化的相互
影响研究较少,对于了解泾河流域漫滩相及其演化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内容
本研究将对泾阳段泾河漫滩相沉积进行野外考察和室内分析,结合
区域气候、地质地貌、及现代流域环境变化的数据,研究泾河流域洪水
变化与漫滩沉积的相互关系。
具体的研究内容包括:(1)野外考察泾阳段泾河漫滩相的分布、厚度、物源及岩石特征等;(2)室内分析泾阳段泾河漫滩相的粒度组成特征、岩石成分、矿物组成及沉积环境;(3)整合现代气候、地质地貌、及现代流域环境变化数据,恢复陕西泾河泾阳段约1400年来的洪水历史,分析洪水历史与泾河漫滩相沉积之间的相互关系。
三、研究意义
通过本次研究,可以更深入地认识泾阳段泾河漫滩相的沉积特征、
演化过程及其与区域洪水变化的关系,为泾河流域水资源管理及防洪工
程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本研究还可为陕西省内地区古地理、古环境、古气候学等领域的学者提供数据基础,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相
关科学支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金项 目: “ 十二五 ”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 ( 2 0 1 2 B A J 1 0 B 0 8 ) 作者简介 : 娄娟娟 ( 1 9 8 8 一) , 女, 河南安 阳人 , 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 发展研究 院硕士研 究生。
低, 城北 有 仲山 、 嵯峨 山 , 南 临泾河 , 坐 山面水 , 地理 位 置优 越 , 泾 阳的得 名 就是 由于 “ 泾水 在 县 南 五里
… …
县在其北故名” _ 2 J 。关 于 泾 阳县 的地 形 地 势
条件 , 历代县志都有所记载 , 其 中乾隆年间《 泾阳 县志》 载: “ 峨仲耸于北 , 泾水绕其南 , 带文川 , 襟西 城, 背丰稔 , 面毕原 , 平 畴旷衍 , 村落相连。有河渠
第2 8卷
包括 泾 阳在 当时所 处 的交 通 区 位条 件 和 经 济发 展
水平。
件, 总结 泾河航 运不 畅 的原 因是 由于泾 河 中“ 有 数 处 滚沙胶 泥之处 , 惟 因本 地 水共 不谙 舟 楫 , 见 即惊 恐 退避 , 以致 不 得 畅 行 ” , 因使 “ 民间 自备 船 只 , 觅
泾 阳地处关 中平 原 , 地 形平坦 , 陆路 交通便 利 , 自古 以来 就是 连接 西北和东 南 的交通要 道 , 交 通位 置 十分 重要 。“ 泾阳、 三原 一带 是 清代 西 北 商 贸 的 重 要通 道 , 向东可 通 过 当 时秦 、 晋 两 省 的交 通 要 冲 大庆关 , 到达 华北 、 华 中、 东 南地 区 ; 向西北 可 通过 甘肃 、 外 蒙 以 至 俄 国。 ” _ 6 J 3 酡《 陕 西 古 代 道 路 交 通
陕西省内的商品流通 , 甚至是整个西北地区与东南
地区之间的商 品流通 等方面职能” …, 经济繁荣 ,
辉煌一时。而经济 的繁荣 和发展也促使泾阳县城 日 趋繁华 , 城内的空间布局也 日 益合理与完整 。这
一
时 期 的泾 阳城虽然 规模 不大 , 但椭 圆形 的城 市形
态 以及众 多书 院 的存 在 使 得 明清 时 期 的 泾 阳县 城 别具 特色 。笔 者欲 通 过对 明 清 时期 泾 阳 城 的空 间
之绕 , 有岩寨 之 险 ……” 泾 阳位 于关 中平原 的核 心地 区 , 气 候带 上属 于 暖温 带半湿 润 的季风气 候 区 , 四季分 明 , 温 和多雨 , 光 照充 足 , 优 越 的气候 条件 为其农 业发 展提 供 了基 本条件。 泾 阳城 内及 其周边 水 资源 丰富 , 无 论是 地下水
( 陕西师范大学 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 院, 西安 7 1 0 0 6 2 ) 摘 要: 泾 阳县位于今陕西省咸 阳市 中部 , 地 处关 中平原 的核 心 区域 。明清时期 , 泾 阳凭借其特 殊的地理 位置 和便利
的交通条件 , 文化兴盛 、 经济繁荣 , 辉煌一时 。城 内的空间结构布局也形成 了 自己独特 的特 点。文章在文献 资料的基础上 ,
是 影 响城市 发 展 演变 的重 要 因 素 。明 清 时期 泾 阳
城的兴起和发展离不开其 优越 的 自然条件和 良好
的人 文地理 条件 。
1 . 泾阳城 的 自然环境
土黄壤 。郑 白之沃 , 甲于关辅 , 泾水环绕于东南 , 清 冶交流于西北 , 沃野膏腴 , 所在 皆是。使其 因地制 宜, 耕耘尽力 , 何至卒遇荒歉 。 ” _ 5
通 过实地考察 , 复原 了明清时期泾 阳城的空间布局 , 并 对其 空间结构特 征及影 响 因素进 行 了简要 探析 , 以期 为现代泾 阳城 市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 : 明清 ; 泾阳 ; 城市地理 中图分类号 : K 9 2 8 文献标 志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9— 5 1 2 8 ( 2 0 1 3 ) 0 3— 0 0 4 9—0 7
、
泾阳城发展 的历史地理基础
任何 一 座 城市 的兴起 和发 展 都是 由一 定 的历 史条 件下 的地 理环境 因 素所决定 的 , 这种 地理 因素 包 括 自然地 理 条件 和人 文 地 理 环境 。 自然 环 境 是
一
个 城市 兴起 和发展 的物 质基 础 , 人 文地 理环 境则
2 . 泾 阳城 的人 文地理 条件
泾 阳城 的兴 建 及 发展 与 时期 泾 阳城 的兴 起 和发 展 除 了受 当地 自 然 条件 的影 响外 , 还 受 人 文地 理 因素 的 影 响 , 主要
环境条件有很 大的关 系。泾阳地势西北高 、 东南
娄娟娟 : 明清 泾 阳城 市 地 理研 究
结构的探究, 为泾阳县在提升其历史文化功能 以及 合理利用与有效保护其历史文化资源等方面提供 参考。
一
和地表水都很 充足。泾阳的水资源主要包括 以河 流为 主 的地 表水 和地 下水 。泾 阳周 围河流 众多 , 城
南 有 泾河 , 城 北有 清河 和治 河等 。泾 阳城地 下水水 位较 浅且水 质 较 好 , “ ( 泾 阳饮 水 ) 概 用井 水 , 井 深 约二 丈五尺 许 , 水 极佳 良” C 4 1 4 2 。 泾 阳境 内的土壤类 型 主要 为黄壤 , 是 由渭河及 其 支 流泾河 冲积 沉 淀 而成 , 土 质肥 沃 , 对 农 业 生 产 十分有 利 。对 于这 里 的土 壤 和 农业 发 展 的优 越条 件 史料 早有 论及 : “ 泾 阳为 雍 州 区域 , 厥 田上 上 , 厥
2 0 1 3年 3月
渭南师 范学院学报
J o u r n  ̄ o f We i n a n No r m ̄ Un i v e  ̄i t y
Ma r .201 3
第2 8卷 第 3期
V0 1 . 2 8 No . 3
【 秦地文化研究】
明清泾 阳城市地理研 究
娄 士 蜀娟
泾 阳县位 于今陕 西省 成 阳市 中部 , 地 处关 中平 原 的核 心 区域 。泾 阳县 北依 仲 山 、 嵯峨山 , 南 临泾 河, 坐 山 面水 , 地 理位 置 极佳 。 明清 时期 泾 阳凭 借 其与 西安 府和 三原县 相邻 , 有着 优越 的连 接西 北和 东南 的交 通 区位优 势 , 与“ 三 原 和西 安 共 同 承担 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