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湛碑

合集下载

沈曾植人物简介介绍与典故

沈曾植人物简介介绍与典故

沈曾植沈曾植(1850--1922),浙江嘉兴人。

字子培,号巽斋,别号乙盫,晚号寐叟,晚称巽斋老人、东轩居士,又自号逊斋居士、癯禅、寐翁、姚埭老民、乙龛、余斋、轩、持卿、乙、李乡农、城西睡庵老人、乙僧、乙穸、睡翁、东轩支离叟等。

他博古通今,学贯中西,以“硕学通儒”蜚振中外,誉称“中国大儒”。

人物生平浙江嘉兴人。

其祖父沈维鐈,进士出身,官至工部左侍郎,人称“小湖先生”。

曾国藩是他的学生,著有《补读书斋遗稿十卷》。

曾五任学政,务尚有用之学,一生校刊之书颇多。

可惜的是沈曾植八岁时,其父沈宗涵逝世,家道衰落。

他从小跟母亲诵读唐诗,通音韵之学。

虽因家贫,而读书之志,未尝一日废过。

在孙春洲、周克生、王楚香、俞幼珊、高儁生、秦皖卿、阮际生、朱厚川、用饬侯、王莘锄、罗吉孙及长兄沈曾棨的指导下,“尽通国初及乾嘉诸家之说”(见王国维(《沈乙庵先生七十寿序》),遂立“修身、治国、平大下(”大志。

他博古通今,学贯中西,以“硕学通儒”蜚振中外,誉称“中国大儒”。

光绪六年 1880)进士,历官总理衙门章京等职。

1901年任上海南洋公学 上海交通大学前身)监督 校长),改革旧貌,成绩卓著。

他也是书法大家。

早精帖学,得笔于包世臣,壮年嗜张裕钊;其后由帖入碑,熔南北书流于一炉。

写字强调变化,抒发胸中之奇,几忘纸笔,心行而已。

受到当时书法界的推崇,海内外求其字者颇多。

沈曾植以草书著称,取法广泛,熔汉隶、北碑、章草为一炉。

碑、帖并治,尤得力于“二爨”,体势飞动朴茂,纯以神行。

个性强烈,为书法艺术开出一个新的境界。

寐叟在临终前数小时仍握笔挥书,写成三联。

甲联书于五尺白冷金笺上:“石室竹卷长三尺,山阴草迹编千文。

”有陈散原、冯梦华、吴昌硕等39人题跋。

乙联写在五尺宣纸上:“岑碣熊铭入甄选,金沙锈断肋薪纰。

”题跋者有马一浮等16人。

沈曾植的书法艺术影响和培育了一代书法家,为书法艺术的复兴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如于右任、李志敏、马一浮、谢无量、吕凤子、王秋湄、罗复堪、王蘧常等一代大师皆受沈书的影响。

辽海高氏宗谱(肆谱序)

辽海高氏宗谱(肆谱序)

辽海⾼⽒宗谱(肆谱序)譜序敬讀前两譜序前譜系我世祖⽂增之九世孫国明等所序原為各本其⽀以作两譜⽽考其本源皆我始祖⾼湛⾼展⾼瞻之苗裔也謹將同宗事實⽽詳序之恭稽我始祖兄弟三⼈籍隷⼭東登州蓬萊縣屬⾼家莊處兹於前清康熙年間開辟東省⼟地我始祖⼦侄⽂增⽂捷⽂顯等先后來奉⽂增率⼦有賢有有德有仁有智⾼五同⽂捷率⼦⾼六⾼七⾼⼋等落於遼陽⾼家嶺⼦處⽂顯率⼦有增落居海城⾼湛屯各⾃辟地數百萬畝均⼊漢軍厢⽩旗籍當時⼈尚樸實專司農業雖系同宗⽽各處⼀⽅不相往來是以後世⼦孫亦即各命其名居遼陽者則以有世中起單字天克⽂輔邦國單字従等字命名迨⾄道光⼗年七⽉間我世祖⽂增⼋世孫⽂彩與九世孫國明等因其名排不⼀擬添以鳳紀兆元德廣維盛功安賢昌孔名延年等⼗六字繼續排之居海城者則以有應顯登永國連起等字命名迨⾄道光⼆⼗六年七⽉間我世祖⽂顯九世孫德慶與⼗世孫萬芳等亦因名排已竣擬添以萬殿奎元光明振⼠等⼋字繼續排之同⼀宗譜⽽前後編終命名不⼀者何實因本⽀蕃殖各宗其祖無怪乎後⼈視為两姓也泰本世祖⽂顯⼗⼀世孫對於世祖⽂增後世事實時常考求未敢分為两户何也溯我世祖⽂增⽂顯本系始祖⼦侄到奉辟地雖各領⼀⽀别⽅居住⽽實同籍蓬萊同隷⼀旗若⾮同宗何従⽂字次輩均以有字定名耶或謂由有字⽽後輩名因何不同泰想⽂有⼆字系在⼭東時先⼈所定故同⾃有字以後遷居奉天居不同室隨⼈⽽名故不同不然何⽂增之後輔字輩則以克⽂邦等字命名者國字輩則以單字従等字命名者,即如⽂顯之後孔字輩有命萬字殿字輩有命恩字奎字輩有命慶字者表⽽視之固屬错雜⽽根據先⼈譜册統系井然毫無差謬况世祖⽂增之後鳳輩與世祖⽂顯之後萬輩本為同輩先⼈証明於前吾⼈當公認於後若以命名不⼀不求飮⽔思源視為異宗未免向隅雖然命名⼀事與種族関系頗重亦不可胡亂為之我宗居奉⾄今⼆百余年⼦孫蔓延僉稱遼海⼤族若不統⼀命名相沿⽇久必⾄致輩數不⿑泰睹民國時局國能以五族共和為國⽽家獨不能以同宗為家乎興念及此仍即重修譜册公同議定擬由世祖⽂增⽂顯⼆⽀盛⼠字輩以後均遵我⼋世祖⽂彩所定功安賢昌孔名延年⼋字名之但此⼋字僅能遞傳數輩恐不敷⽤泰惟萬世統⼀起⾒再續擬英才鍾毓⽃柄其權克迺純粛志則昭前同休寰陸本⽀⼤傳等⼆⼗四字繼之合併前定⼋字共計三⼗⼆字作為旋盤每盤再以吉⼆等字代之馀可類推周⽽復始傳流不息不但命名統⼀⽽且後世永久遵守法制云爾謹將先⼈已定名字計有⼗七輩列後┏⽂增┓克國┓┃┃之后名字有世中起单天⽂单┣鳯紀肇元德廣維盛┣⽂捷┛字輔字┃┃邦従┛湛┫始祖⾼展┫瞻┫┃孔恩慶┓┗⽂顯之后名字有應顯登永国连起┃元光明振⼠萬殿奎┛谨将所拟永久统⼀名字计有三⼗⼆字列后增盛世祖⽂⼆⽀字以后名字:顯⼠功安賢昌孔名延年英才锺毓⽃柄其權克迺純肅志則昭前同休寰陸本⽀⼤傳謹將三⼗⼆字作為旋盤使⽤之法繪圖說明於後按上列吉代旋盤系由盛⼠字輩以後⽤之即以功字為始按世排之若將此三⼗⼆字排完再由功字起⾸作為⼆代旋盤以此類推永無間斷雖⾄千百万輩亦有遵循不紊也此法係採擇孔聖譜序⽽定理合聲明谨将先⼈各坟墓坐落考求列后始祖⾼湛⾼展⾼瞻⾼⽂增墓在⼭东原籍⾼有贤未详⾼有德未详⾼有仁墓在辽阳县屈家崴⼦⾼有智墓在辽阳县⾼家岭⼦⾼五未详⾼⽂捷墓在⼭东原籍⾼六墓在辽阳县⾼⼒冲⾼七未详⾼⼋未详⾼⽂显墓在海城⽢泉铺⾼有增墓在海城⽢泉铺长⾼应举墓在海城县⽢泉铺次⾼应登墓在辽阳县贺郎沟三⾼应礼墓在海城县⽢泉铺四⾼应魁墓在海城县炒铁河五⾼应亮墓在海城县炒铁河六⾼常留墓在海城县⽢泉铺遼陽縣屈家崴⼦⽼墳新墳⼄⼭⾟向⾟卯⾟⾣分⾦丁⼭癸向庚⼦庚午分⾦海城縣⽢泉鋪⽼墳墳在三截地⾟⼭⼄向⾟⾣⾟卯分⾦坐雷⼭⼩過六⼆⽘奎宿六度向⾵澤中孚九五⽘⾓宿五度仁谨将我⼆世祖⾼有之后除仍居原处外兹将其后迁移他处者列后增⼆世祖⾼有仁⾧⼦⾼世⽂━━中印中先中⾦居辽阳县下达拉河次⼦⾼世武━━中仕中会中义居辽阳县商家台三⼦⾼世福━━中功居辽阳县上达拉河中朝居辽阳县⽜蹄埃中升居辽阳县下达拉河中成居辽阳县⽔沟四⼦⾼世禄━━中伯中明中元中奎居辽阳县⼤甸⼦五⼦⾼世祥━━中玳拨補铁岭驻防⽢泉铺左侧门碑碑⽂追溯我始祖⾼公諱有增率⼦六⼈⾃⼭東移居斯⾢克勤克儉耕讀為業數⼗年間相繼殁焉歲次清康熙⼰巳擇建斯⼟為佳城今越三百余年麟之趾跡遍遼海世⼈咸稱望族者實⾮過譽祖德無疆祖訓永垂是以⼦⼦孫孫在官者⼼存君國在野者志在聖賢良有以也於此數百年之間九世孫德慶等本孝思維則於道光廿六年修墓⼀次勒⽯註譜⽽有稽矣迨今伏臘祭祀雖未失儀⽽專司守護時常乏⼈⽇久年湮碑銘殘缺界⽯傾圮忘祖之罪誰能辞乎乃有⼗⼀世孫殿禎殿璽殿敬等熱⼼負責不憚勞瘁復於民國⼗五年間赴吾族所居各地廣為⼈説我同宗皆爭先輸助以盡孝忱集資五佰余圓修葺⼀切净⼟果現莊嚴得置⼗九亩祭⽥加之墳馀收⼊可⾜蒸嘗獻饗也特銘此碑以啟後昆飮⽔思源之⼼兹兹弗忘復誡後嗣⼦孫無替引之於百世之後云尔⼗⼀世孫恩泰敬撰⼗⼆世孫荣慶書丹⼤满洲国康德五年岁次戊寅⼗⽉初⼀⽇敬⽴西林吉⽼兵注:上⽂系《⾼⽒宗亲谱册》民国六年,即1917年的“谱序”,原⽂为竖排。

历代碑刻东魏楷书《高盛碑》

历代碑刻东魏楷书《高盛碑》

历代碑刻东魏楷书《高盛碑》
《高盛碑》,又称魏侍中黄钺大师录尚书事文懿公高公碑。

此碑同《高肃碑》、《高翻碑》合称“磁州三高”。

从明清以来,磁州有三高之说。

这三高不是指地方上有名望不做官的人而言,是特指我国东魏、北齐时代高氏家族中的三名成员。

据《增补校碑随笔》“侍中黄镇太尉录尚书事高翻”条目中解:“高翻、高盛,与北齐兰陵王高肃碑通称磁州三高”。

《高盛碑》于光绪廿五年(1899)出于磁县,仅存额及碑之上半。

民国三年高世异刻跋于左侧,云:盆生之名,魏志无征,观其学行,梗槃要自,彪炳一时。

惜乎碑残文断,不足以补史缺而广宗(上直下心)也。

甲寅立秋日宗胄世异识于磁署。

其称宗胄,世异亦高姓也。

历来著录家未言明损泐情形,曾见未刻跋本,存字与跋后本无异。

国之瑰宝山西交城石壁玄中寺碑刻研究——凤凰涅盘的唐《高氏碑》

国之瑰宝山西交城石壁玄中寺碑刻研究——凤凰涅盘的唐《高氏碑》

【亮鉴】Refreshing Appreciation在中国佛教史——净土宗史上独树一帜的玄中寺(图1),地处山西省吕梁山交城县的秀丽山川。

玄中寺创建于北魏延兴二年(472),净土法门初传中土,便是由玄中寺昙鸾、道绰、善导三位祖师集众念佛,弘宣法化,使净土一系发扬光大,蔚为一宗。

玄中寺成为中国佛教净土宗祖庭,横流中华大地。

因山形如壁,峡谷幽静,唐元和七年(812)甘露又降,赐名龙山石壁永宁寺。

经唐、宋、元、明、清、民国(殿宇倾毁严重)直至新中国成立,修辑更迭,历久弥新。

在玄中寺前院西侧,有金泰和四年(1204)元在钊法师住持下,按旧藏《石壁寺铁弥勒像碑》墨本,命净悟、净演二师书碑并加跋文,汾州刻工李元甫摸刻的《石壁寺铁弥勒像颂并序》碑,背阴有元钊法师阴刻人物像及功德主名录。

刻工李元甫技艺精湛,高超复制出原碑特征,此碑尚属珍品,乃玄中寺的镇寺之宝。

此碑通高250厘米,面宽95厘米,厚24厘米,材质为青石(石灰岩),有断裂破损痕迹,且拓损较重,遭“三火三刻”,凤凰涅槃,可谓国之瑰宝。

原碑系唐代开元二十九年(741)创立,前濮州鄄城县尉林谔撰,太原府参军房嶙妻渤海高氏书,朝议郎太原府司录参军常山苏倇题额。

碑文字体刚劲秀丽,为唐代女书法家、太原参军房嶙之妻渤海高氏所书,简称《高氏碑》。

本文呈现采集到的金代《石壁寺铁弥勒像颂并序》碑刻现存文物拓片数据影像(图2),并详细列出《高氏碑》原碑文的内容。

1 受历代名家和世人共识推崇的《石壁寺铁弥勒像颂并序》《石壁寺铁弥勒像颂并序》内容如下:大唐太原府交城县石壁寺铁弥勒像颂并序前濮州鄄城县尉林谔撰太原府参军房嶙妻渤海高氏书朝议郎太原府司录参军常山苏倇题额维佛曰觉,是法曰空,镕范所谓敬田,薰崇可兼意境。

自西林宴灭,东夏闻教,纳群动故广辟度门,诣真宰即密传智印。

功应沙劫,化慈金界,支提所以列寰宇,建葺所以遍山林。

石壁寺者,晋之西山,旧号石壁谷。

隋隶西寿阳县,唐改寿阳为文水,先朝分置交城而立寺焉。

高湛和陆贞在历史上的真实情况

高湛和陆贞在历史上的真实情况

高湛和陆贞在历史上的真实情况高湛(537年-568年),小字步落稽,河北景县人,北齐第四任皇帝(561年-565年在位),东魏权臣高欢第九子,高洋同母弟,母娄氏。

皇建二年(561年),受遗诏即位。

河清四年(565年),传位于太子高纬,自为太上皇帝。

天统四年(568年),因酒色过度而死,时年三十二。

年号太宁、河清,谥号武成帝,庙号世祖。

早年经历高湛幼时仪表瑰杰,深得父亲高欢喜爱。

东魏元象年间,封长广郡公;北齐天保初年,进爵长广王。

与兄长常山王高演一起谋划诛杀杨愔等人,废掉皇帝高殷。

高演继位后,高湛进位为右丞相,权倾朝野。

不久高演患重病,高湛与族侄高元海及高归彦等人密议,准备发兵篡位,巫师占卜,说“不利举事,静则吉”,高湛才未举事篡逆。

高演临死时为了不让自己的儿子高百年落得高殷的命运(高殷乃高洋之子,因父死而继位,高洋临终前命高演辅助高殷。

不久,高演通过发动政变,废杀侄儿高殷),决定传位于弟高湛。

登基皇建二年(561年),高演驾崩,高湛遗诏入继大统,改元太宁,是为武成帝。

封孝昭帝太子高百年为乐陵郡王。

立妃胡氏为皇后,子高纬为皇太子。

诛杀功臣,宠信奸佞文宣帝高洋在位时,囚禁了兄弟永安王高浚与上党王高涣。

文宣帝亲临狱所,高浚与高涣为歌,高洋怆然而泣,将要赦免他俩。

时为长广王的高湛因与高浚不和睦,趁机说:“猛兽安可出穴。

”文宣帝默然。

高浚呼高湛小字:“步落稽,皇天见汝!”后来高浚与高涣遇害。

即位初,高湛把迎立他有大功的族叔祖平秦王高归彦外放为冀州刺史。

不久,高归彦在冀州造反,高湛派大军围城,擒获高归彦,押至邺城,“载以露车,衔枚面缚,并子孙十五人皆弃市”。

群臣之中,高湛最宠信侍中和士开。

和士开先祖本是西域胡商,原姓素和,后来留居临漳,渐渐定居中原。

高湛未即位时喜好握槊(一种棋戏),和士开善于此道,于是两人便为好友。

“加以倾巧便僻,又能善谈胡琵琶,因致亲宠”。

当时,和士开奉承高湛:“殿下非天人也,是天帝也。

企业展厅解说词

企业展厅解说词

企业展厅解说词企业展厅解说词企业展厅解说词尊敬的各位专家、领导:上(下)午好!首先我对各位的到来致以最诚挚的欢迎!各位在来德州之前,想必已经对德州扒鸡早有耳闻了吧?接下来,由我带领大家一起来探寻德州扒鸡的历史渊源。

德州扒鸡文博馆始建于201X年8月,总面积近3000平方米,共分为四个展厅:历史篇、发展篇、成就篇和德宝馆。

第一展厅我们现在看到的是第一展厅,是以人物雕像、彩绘壁画以及老照片的形式展示了德州历史的风土人情及美食文化,其主题为历史篇。

首先,正中央的人物雕塑群再现了1956年公私合营,成立德州扒鸡食品公司的情形。

当时同义合扒鸡联营社、德州火车站扒鸡小卖所和肉食经营商会的56位扒鸡传人,一并加入了国营食品公司,并在这里建立了扒鸡加工厂,从而开始了扒鸡生产经营的新纪元。

前面的这两位塑像就是为张树林和崔长清两位师傅量身打造的(他们时任扒鸡联营社经理、副经理)。

右手边的人物仿铜塑像是在德州这片沃土上孕育出来的名人雅士,分别是弯弓射日的英雄后羿;他是夏代时期的德州人,这位带有传奇色彩的部族首领,代表着整个中华民族的力量和勇气。

这位是汉代文学家东方朔,或许大家最熟悉的还是他与卓文君那段传颂千古的“凤求凰”的浪漫故事,其实他在词赋辩论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

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所书的东方朔画赞碑现存于德州陵县文博苑内。

他就是一代儒学大师董仲舒,西汉时期广川人,众所周知,他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对两千余年封建社会以儒学为正统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这位是为官清廉治学严谨的康熙启蒙老师田雯,清顺治十八年考中进士,曾任江南学政、江宁巡抚、刑部右侍郎、户部左侍郎等官职。

德州吕家街人。

此人为官非常富有开拓精神,深受康熙皇帝的赏识,他在文学上的成就也很高,被誉为康熙朝的一代文宗。

右侧墙上的老照片为德州的历史遗迹。

这张为永庆寺藏经楼,旧址为现今德州一中的位置,原为古佛寺,始建于唐贞观年间,殿宇巍峨,堪称巨刹,佛殿前有清乾隆皇帝御书的汉满蒙藏四种文字的四面碑,1928年,该寺遭到破坏。

魏碑精品高贞碑

魏碑精品高贞碑

魏碑精品高贞碑
《高贞碑》,全称《魏故营州刺史侯高君之碑》。篆书题额,北
魏正光四年(公元523年)刻。碑文计二十四行,每行四十六字,北
魏孝明帝正光四年立石,此碑距杨守敬考证,认为是在乾隆末年于山
东省德县出土的,此碑始由陆耀《金石续篇》介绍于世,后孙星衍的
跋语。碑文记载了他一生中的功德。
魏碑风格多样,朴拙险峻,舒畅流丽。极有名的如《郑文公碑》、
《张猛龙碑》、《高贞碑》、《元怀墓志》及《张玄墓志》,已开隋、
唐楷书法则的先河。清代中期倡导'尊碑抑帖',冲破'馆阁体'的束缚,
碑学兴起,书风为之一变。
魏碑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朝文字刻石的通称,与南朝碑刻相比,
清朝书论家刘熙载认为'南书温雅,北书雄健';与唐楷相比,唐楷注重
法度,用笔和结体趋于规范统一,魏碑则用笔任意挥洒,结体因势赋
形,不受拘束。
魏碑书法笔划严谨、朴厚灵动,丰腴不失于板刻,上承汉隶,下
开唐楷,兼有隶楷两体之神韵。
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所说:北碑当魏世,隶楷错变,无体
不有,综其大致,体庄茂而宕以逸气,力沉著而出以涩笔,要以茂密
为宗。
书法的最高境界在于入门而取形,出门而取神。

中国书法史

中国书法史

《中国书法史》一、概述中国五千年璀璨的文明及无与伦比的丰富文字记载都已为世人所认可,在这一博大精深的历史长河中,中国的书画艺术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艺术语言再现了这一历时性的嬗变过程。

而具有姊妹性质的书画艺术在历史的嬗变中又以其互补性和独立性释读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内涵。

由于书、画创作所采用的工具与材料具有一致性。

《历代名画记》中谈论古文字、图画的起源时说:“是时也,书、画同体而未分,象制肇创而犹略,无以传其意,故有书;无以见其形,故有画”。

书画虽然具有同源的可比性,但以后的发展状况是以互补的独立性发展变化的。

中国书法艺术的形成、发展与汉文字的产生与演进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连带关系。

那么究竟什么是“书法”呢?我们可以从它的性质、美学特征、源泉、独特的表现手法方面去理解。

书法是以汉字为基础、用毛笔书写的、具有四维特征的抽象符号艺术,它体现了万事万物的“对立统一”这个基本规律又反映了人作为主体的精神、气质、学识和修养。

中国文字起源甚早,把文字的书写性发展到一种审美阶段——融入了创作者的观念、思维、精神,并能激发审美对象的审美情感(也就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书法的形成)。

有记载可考者,当在汉末魏晋之间(大约公元2世纪后半期至4世纪),然而,这并不是忽视、淡化甚至否定先前书法艺术形式存在的艺术价值和历史地位。

中国文字的滥觞、初具艺术性早期作品的产生,无不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和时代性。

就书法看,尽管早期文字——甲骨文,还有象形字,同一字的繁简不同,笔画多少不一的情况。

但已具有了对称、均衡的规律,以及用笔(刀)、结字、章法的一些规律性因素。

而且,在线条的组织,笔画的起止变化方面已带有墨书的意味、笔致的意义。

因此可以说,先前书法艺术的产生、存在,不仅属于书法史的范畴,而且也是后代的艺术形式发展、嬗变中可以借鉴与思考的重要范例。

中国的历史文明是一个历时性、线性的过程,中国的书法艺术在这样大的时代背景下展示着自身的发展面貌。

在书法的萌芽时期(殷商至汉末三国),文字经历由甲骨文、古文(金文)、大篆(籀文)、小篆、隶(八分)、草书、行书、真书等阶段,依次演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湛碑》
《高湛碑》又称《高湛墓志》,全称《魏故假节督齐州诸军辅国
将军齐州刺史高公墓志铭》,东魏元象二年(公元539年)十月刻,清
乾隆十四年(1749年)山东德州运河岸崩时出此石。楷书25行,行
27字。书法秀劲温雅,字形方扁,运笔雅正含蓄。此志曾归德州封
大受,与北魏《高庆碑》、《高贞碑》齐名,合称“德州三高”。中国
国家图书馆所藏。此处所收入的是中国国家图书馆所藏的本子,上
钤“贾氏金石”白文方印,后有吴荣光、汪鸣相、胡仁颐等人题跋。
据方若、王壮弘《校碑随笔》云,此志出土时几无损字,初拓本首
行“魏”字、“遐流”二字不损,后损字日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