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时期琵琶艺术发展概况

合集下载

从唐诗中看唐代琵琶艺术的发展-最新文档

从唐诗中看唐代琵琶艺术的发展-最新文档

从唐诗中看唐代琵琶艺术的发展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文化艺术发展的黄金时代。

在大唐帝国 将近三个世纪的统治中, 音乐文化获得辉煌的成就, 尤其以歌舞 大曲为主体的宫廷燕乐的高度发展, 即便在当时世界音乐的范围 内也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

据《通典 ?坐部伎》记载:“坐部伎即燕乐,以琵琶为主,故谓之琵琶曲。

”可见,在各种歌舞形式 与乐队中,琵琶均为主奏乐器。

琵琶随着燕乐而兴盛起来。

上至 宫廷,下至民间,成为一种雅俗共赏的乐器,尤其在江陵一代更 为盛行。

于是,琵琶音乐在唐代迎来了自身发展历史上的第一个 高峰,这就促成了琵琶及其演奏艺术的高度发展。

文学源于社会, 社会生活是文学的唯一源泉。

”在唐代这 样一个燕乐的鼎盛时代, 文学作为社会生活的反应, 必然要将音 乐作为其重要的创作素材。

在文学体裁上, 诗作为唐代文学的大 自然而然成为表现琵琶这一音乐艺术的最主要、 最精彩的载 体。

或弹奏乐器,或咏歌唱和,他们中也不乏音乐上的圣手。

诗 人王维就是琵琶演奏的高手,由他作曲并演奏的《郁轮袍》更是 成为流传千古的琵琶名曲。

出于对琵琶的喜爱, 文人必定会在他 们的诗中有所表现。

因此,琵琶又自然的与唐诗产生了密切的联 系。

传统的琵琶曲分为文曲和武曲两类。

“文曲”一般旋律优美 抒情,节奏轻缓,演奏上多注意左手的推拉吟揉技巧的运用。

乐 曲多表现内心细腻的情感和对自然景色的描绘, 代表乐曲如 《春 江花月夜》、《飞花点翠》。

“武曲”则是乐曲情绪激烈,威武 雄壮,节奏复杂多变,旷达而豪放,能造成一种跌宕起伏、颇有 气魄的势态。

无论是文曲还是武曲, 都能表现一定的故事及情节。

可以看出琵琶传统乐曲有着丰富的表现性和深刻的内涵这一特 点,这又恰恰与唐代婉约和豪放的意境传达不谋而合。

宗,唐代的许多文人除了具备高超的文学素质外,般都喜好音乐,歌、诗本为一体。

早在春秋时的《诗经》就具有可奏、可歌的音乐性质。

《楚辞》是在楚国当地民歌基础上形成的,汉代乐府也是当时的乐舞。

琵琶的历史与发展

琵琶的历史与发展

琵琶的历史与发展介绍:琵琶是中国古代一种非常受欢迎的乐器,它在中国音乐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本文将详细介绍琵琶的历史起源、不同时期的发展和演奏技巧。

一、琵琶的起源琵琶起源于中国古代,最早出现在汉朝时期。

据史书记载,最早的琵琶是由来自西域的乐师所带入中国的。

当时的琵琶形状较为简单,只有四根弦,并且是用丝线制作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琵琶逐渐演变成了现在我们所熟悉的形状和构造。

二、琵琶的发展1.魏晋南北朝时期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琵琶逐渐成为宫廷音乐的主要乐器之一。

琵琶的形状和结构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增加了弦数和音域的扩展。

此时的琵琶已经开始在民间音乐中广泛使用。

2.唐宋时期在唐宋时期,琵琶的发展进入了一个高峰期。

在这个时期,琵琶的制作工艺不断改进,琵琶的音质和音量得到了显著提升。

同时,琵琶的演奏技巧也越发丰富多样,琵琶演奏家的地位也逐渐提高。

3.明清时期明清时期,琵琶的发展受到了一些限制,因为当时的统治者对音乐有一定的限制和压制。

然而,琵琶在民间音乐中仍然得到了广泛应用,琵琶的演奏技巧也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三、琵琶的演奏技巧1.指法技巧琵琶的演奏主要依靠指法技巧,包括按弦、拨弦、滑弦、扫弦等。

不同的指法可以产生不同的音效和音色。

2.演奏风格琵琶的演奏风格多种多样,包括古典、民间、流行等。

不同的风格要求演奏者具备不同的技巧和表现力。

3.配合其他乐器演奏琵琶在合奏中通常与其他乐器一起演奏,如二胡、笛子、古筝等。

演奏者需要与其他乐器协调配合,形成和谐的音乐效果。

四、琵琶的现代发展随着时代的变迁,琵琶在现代音乐中的应用也在不断扩展。

现代琵琶已经融入了流行音乐、爵士乐等不同的音乐风格中,琵琶演奏家也在不断创新和尝试。

总结:琵琶作为中国古代的一种乐器,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发展。

从起初的简单形状到现代的多样化发展,琵琶在音乐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通过不断的改进和创新,琵琶的音质和演奏技巧得到了提升,琵琶的地位也得到了进一步的肯定。

琵琶的历史与发展

琵琶的历史与发展

琵琶的历史与发展琵琶是中国古代传统乐器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发展。

本文将详细介绍琵琶的起源、演变和发展情况。

一、琵琶的起源琵琶起源于古代波斯(现今伊朗)的一种乐器,称为“筚篥”(bi li),最早出现在公元前2世纪。

筚篥由两片竹片制成,形状类似于现代的箫。

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筚篥传入中国,并逐渐演变为今天我们所熟知的琵琶。

二、琵琶的演变1. 魏晋南北朝时期(3世纪-6世纪)在这个时期,琵琶逐渐进入中国音乐舞台。

当时的琵琶形状较小,弦数较少,通常为四弦。

它被广泛用于伴奏和独奏,成为古代宫廷和民间音乐的重要乐器之一。

2. 唐宋时期(7世纪-13世纪)在唐宋时期,琵琶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琵琶的形状逐渐变大,弦数增加到十二弦。

琵琶的音域扩展,演奏技巧也更加丰富多样。

此时的琵琶在宫廷音乐和民间音乐中都有重要的地位,成为乐队和戏曲演奏中的主要乐器。

3. 元明清时期(13世纪-20世纪)在元明清时期,琵琶的形状和结构基本定型。

琵琶的弦数增加到十六弦,琴身也更加精致和装饰华丽。

琵琶的演奏技巧进一步发展,琵琶曲也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演奏体系。

在明清时期,琵琶成为宫廷音乐和戏曲演奏中不可或缺的乐器。

三、琵琶的发展1. 现代琵琶20世纪初,随着西方音乐的传入,琵琶也开始与西方乐器进行交流和融合。

琵琶的演奏技巧和曲目也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

现代琵琶通常有26根弦,音域更加广阔,演奏技巧更加复杂多样。

2. 琵琶的国际传播随着中国文化的全球传播,琵琶也逐渐走出国门,受到了世界各地音乐家和乐迷的喜爱。

现在,琵琶已经成为国际音乐舞台上的重要乐器之一,许多外国音乐家也开始学习和演奏琵琶。

四、结语琵琶作为中国古代传统乐器之一,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和丰富的发展,承载着丰富的音乐文化和艺术价值。

它不仅在中国音乐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也在国际音乐舞台上展现着自己的魅力。

希望琵琶的历史与发展能够得到更多的关注和传承,让这一古老而美妙的乐器继续在世界范围内发扬光大。

【隋唐音乐】琵琶、琴及器乐合奏的发展.doc

【隋唐音乐】琵琶、琴及器乐合奏的发展.doc

【隋唐音乐】琵琶、琴及器乐合奏的发展琵琶是一种弹弦乐器的通称。

唐代所谓的“琵琶”,是专指三国魏晋以后经由西域传入的“胡琵琶”。

至于汉代流传下来的琵琶,此时概称为“阮”或“阮咸”。

胡琵琶有两种形制:一为曲项琵琶,简称“琵琶”,有四根弦、四个柱(柱,即“相”。

音位的标志),音箱呈梨形,曲项,用拨子弹奏。

一为五弦琵琶,简称“五弦”,有五根弦,四个柱,形制与曲项琵琶相同而略小,原来也用拨子弹奏,在南北朝后期已有人改用手指弹奏了。

唐代盛行的琵琶,主要是曲项琵琶。

这种琵琶不仅用作大曲伴奏乐队里的领奏乐器,还经常用于独奏。

白居易的《琵琶行》诗对当时琵琶独奏技法作了精采的描述: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两三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撚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么》,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滩。

水泉冷涩弦疑绝,疑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进,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划,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舟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这首诗生动地描述了演奏者内心的感情和演奏技巧。

诗人从“急雨”、“私语”、“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幽咽泉流”、“银瓶乍破水浆进,铁骑突出刀枪鸣”等千变万化的声音里体会到演奏者内心的“不得意”与“无限事”,反映出当时琵琶的独奏水平已达到相当的高度。

不过,这种琵琶由于只有四个柱,其音域较窄,又是由拨子弹奏,技巧不会像手指弹奏那样复杂,因此,其表现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据现有资料,至晚在唐乾宁四年(公元897)以前,曲项琵琶除四个柱以外,已使用了“品”。

“品”的使用使琵琶的音域大为扩充,同时,结合了盛唐以来已经使用的用手指弹奏——“搊弹”的演奏方法,大大提高了琵琶的艺术表现力。

据白居易《代琵琶弟子谢女师曹供奉寄新调弄谱》诗,知道唐代已经有了琵琶谱,可惜这种乐谱并没有流传下来,其具体情况不得而知。

唐琵琶的源与流

唐琵琶的源与流

艺术鉴赏·127·唐琵琶的源与流乔会丽(河南博物院,河南 郑州 450000)摘 要:琵琶,是由西域传入我国的一种马上弹拨类乐器,分为曲项与直项两种。

四弦四柱,用拨子演奏。

曲项多为四弦,直项多为五弦。

至唐中后期出现了竖抱与手指弹奏的方法。

由于竖抱和手指弹奏的出现,琵琶在左右手的演奏技法上也有了很大的解放。

而在琴弦的材质上也由皮弦、筋弦等,逐渐出现了蚕丝弦、缠弦等。

也正是由于出现了竖弹,琵琶在琴柱上也有了改变,在原来的基础上又增加了柱与品,逐渐地形成了现在的七柱二十四品或二十五品的琵琶。

关键词:琵琶 直项 五弦 四弦一、引言“琵琶”有“批把”与“枇杷”的写法,前者既是有两种弹奏的动作,亦有象声意义而得名,最早见于史载的是东汉刘熙的《释名》:“批把,马上所鼓也。

推手前曰批,引手却曰把,象其鼓时,因以为名也。

”大约至魏晋时,又根据我国琴、瑟等弹奏乐器的用字习惯,把这两字的挑手旁或木字旁去掉,增加两个“王”并列的“琴”子头,正式变动词为名词,成为“琵琶”两字而沿用至今。

二、隋唐琵琶的型质特点与地位(一)琵琶出现的时代琵琶,最早出现在秦汉时期。

在秦汉至隋唐的一段时期,它代表各种弹拨乐器的总称或泛称。

琵琶其实是属于外来乐器的一种,因为我国很早就进入了农耕文明社会,我们本土的乐器基本是坐着演奏的,像琴和瑟。

所以像刚才讲到的刘熙所指的“马上乐器”,在当时基本都是外来乐器。

在秦汉时期,(这里的秦不是秦始皇的秦,而是东晋十六国的苻秦之秦。

)有一种琵琶被称为秦汉子,当时也是在汉代经西域传入我国的也叫直项琵琶。

到了晋代,又出现一种秦汉子,这就是阮咸也就是现在民作交响乐中用到的阮。

也是在武则天时期,蜀人蒯朗使古墓中得之,晋竹林七贤图阮咸所弹。

也是唯一一个以人名命名的乐器。

隋唐时期经丝绸之路又传入我国了一种曲项琵琶,渐渐地直项琵琶与曲项琵琶,成为唐代重要的代表乐器。

五弦琵琶稍小与曲项琵琶一样,是随着龟兹乐引进而来的。

民乐之王:琵琶

民乐之王:琵琶

民乐之王:琵琶King of the Folk Music-PipaGUO Yan-ling一、琵琶艺术的传入及发展琵琶有民乐之王的美称。

以其优美的音色及丰富的演奏技巧始终为广大音乐爱好者所推崇,它是一种从西域传到中国的弹拨乐器,据说是在东汉时期引进中国,早期的琵琶个子小,曲颈,用一个拨子弹奏,横抱,适合在马上弹奏,所谓“推手为批,引手为扒”所以名为批扒(琵琶)。

在唐朝时,这种曲颈琵琶非常流行,可以边舞边弹,敦煌壁画的反弹琵琶描述的就是这种情景。

当时上至宫廷乐队,下至民间演唱都少不了琵琶,随成为当时非常盛行的乐器,而且在乐队处于领奏地位。

这种盛况在我国古代诗词中有大量记载。

例如唐代诗人白居易在他的著名诗篇《琵琶行》中非常形象地对琵琶演奏及其音响效果这样的描述;:“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描绘出了唐代琵琶精髓的演技。

琵琶是我国民族器乐中最灿烂的一颗明珠,也是唐代时期演奏艺术发展中的一个最具有改革创新的一种弹拨乐器。

它巧妙地将传统直项琵琶与外来曲项琵琶相结合,保留曲项琵琶梨形的形制特点和发音特点,逐步舍弃曲项琵琶用拨子弹奏,沿用直项琵琶用手指弹奏之方法,由横弹琵琶改成竖弹琵琶。

唐代后期四个音位增至十六个(即四相十二品)。

同时它的颈部加宽,下部共鸣箱由宽变窄,便于左手按下部音位。

由于以上这两项改革,琵琶演奏技法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据统计琵琶的指法共有五六十种。

琵琶传统上是五声音阶,到了民国时期,已开始按照十二平均律增加琴码,目前标准的琵琶已有六相二十四品,琵琶表现力和适应力大大加强,不仅可以演奏传统乐曲,而且还可以演奏西洋和现代作品,并且有利于与交响乐队合作。

为后来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

到了二十世纪中后期,琵琶艺术又有了更新的发展,在琵琶制作方面,原来用的丝质弦改成了尼龙钢丝弦,加大了琵琶音量和共鸣。

由于这些改革和大胆地吸收与合理的取舍,所以在琵琶演奏艺术上无论是音色还是表现力上都获得了新的飞跃和发展,使得琵琶的音域更加宽广,富有弹性,音色更加优美动听!载入史册的琵琶演奏名家不计其数。

隋唐时期琵琶艺术发展概况

隋唐时期琵琶艺术发展概况

隋唐时期琵琶艺术发展概况彭 娟(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2013级研究生)【中图分类号】J6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091-02琵琶在隋唐时期进入了发展的第一个高潮,从宫廷到民间,这一乐器都广受欢迎。

隋唐时期为琵琶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其一隋唐时期丝绸之路的交流,中原与西域诸国文化交流为琵琶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其二,统治阶级对于琵琶的推崇;其三隋唐时期琵琶记谱法得到发展,唐代燕乐半字谱承担了琵琶曲流传的载体。

一、琵琶乐人隋唐琵琶演奏家层出不穷,《乐府杂录》中记载的琵琶第一手康昆仑与他的老师段善本之间的故事是我们最为熟悉的关于唐代琵琶乐人的事迹。

贞元中有康昆仑第一手,始遇长安大旱,诏移两市祈雨。

及至天门街,市人广较胜负,及斗声乐。

即街东有康昆仑琵琶最上,必谓街西无以敌也,遂请昆仑登彩楼,弹一曲新翻《雨调十要》。

其街西亦建一楼,东市大调(qiào)之。

及昆仑度曲。

西市楼上出一女郎,抱乐器,先云:“我亦弹此曲,兼移在枫香调中。

”及下拨,声如雷,其妙入神。

昆仑即惊骇,乃拜请为师。

女郎遂更衣出见,乃僧也。

盖西市豪族厚赂庄严寺僧善本,以定东鄙之胜。

翌日,德宗召入,令陈本艺,异常嘉奖,乃令教授昆仑。

段奏曰:“且请昆仑弹一调”。

及弹,师曰:“本领何杂?兼带邪声。

”昆仑惊曰:“段师乃神人也!臣少年初学艺时,偶于邻舍女巫授一品弦调,后乃易数师。

段师精鉴如此玄妙也!”段奏曰:“且遗昆仑不近乐器十余年,使忘其本领,然后可教。

”诏许之。

后果尽段之艺。

[1]由于段安节著《乐府杂录》时已是唐代后期,距离唐贞元年间已有一百余年的历史,加之此段史料传奇性色彩浓厚,难以令人确信它全是确凿史实。

但从这段文字记载中可以看出:唐代已有演奏竞赛的风习;康昆仑和段善本都是十分杰出的琵琶演奏家;当时的琵琶这件乐器无论在宫廷还是在民间都是十分受欢迎的。

除了《乐府杂录》的记载,唐诗中也有大量关于这一时期的琵琶演奏家的记载,如:贺怀智、段善本、康昆仑、曹善才、李管儿、曹纲等都在唐诗中有出现。

琵琶的历史与发展

琵琶的历史与发展

琵琶的历史与发展琵琶是一种古老而优美的乐器,起源于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发展。

本文将详细介绍琵琶的历史起源、演变发展以及其在不同时期的特点和影响。

一、琵琶的历史起源据史书记载,琵琶最早浮现在中国古代的西汉时期,大约在公元前2世纪摆布。

当时,琵琶被称为“琵琶筝”,是一种四弦乐器,形状类似于现代的琵琶。

琵琶筝的浮现主要源于西域(今天的新疆地区)与中国的文化交流,后来逐渐传入中原地区,成为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

二、琵琶的演变发展1. 隋唐时期:在隋唐时期,琵琶经历了一次重要的改革与发展。

当时的琵琶筝逐渐演变为七弦琵琶,琴身也逐渐变大。

隋唐时期的琵琶在社会上得到广泛的推广与使用,成为宫廷乐队和民间艺人常用的乐器之一。

2. 宋元明清时期:在宋元明清时期,琵琶的形状和结构进一步完善,琴身也更加精致。

此时的琵琶已经成为民间音乐演奏的主要乐器之一,琵琶曲也开始有了一些独立的曲目和演奏技巧。

3. 近现代:进入近现代,琵琶在音乐界的地位逐渐下降,受到了西方音乐的冲击。

但是,在中国传统音乐中,琵琶仍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同时,琵琶也逐渐开始与其他音乐风格相结合,如流行音乐、爵士乐等,展现出更加丰富多样的音乐表现形式。

三、琵琶在不同时期的特点和影响1. 古代:在古代,琵琶被广泛应用于宫廷音乐和民间音乐中。

它以其独特的音色和表现力,成为表达情感和故事的重要工具。

在古代文人墨客中,琵琶也被视为一种高雅的艺术形式,被用来伴奏诗词、赋曲。

2. 现代:进入现代,琵琶逐渐与其他音乐风格相结合,如与交响乐队的合作、与流行音乐的融合等。

这使得琵琶在现代音乐中的表现形式更加多样化,也吸引了更多年轻人的关注和爱慕。

3. 国际影响:琵琶作为中国传统乐器之一,也在国际舞台上展示了其独特的魅力。

在世界各地的音乐节和演出中,琵琶演奏家展示了琵琶的技巧和音乐表现力,吸引了许多外国观众的爱慕和欣赏。

总结:琵琶作为中国传统乐器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隋唐时期琵琶艺术发展概况
作者:彭娟
来源:《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6年第04期
【中图分类号】J6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091-02
琵琶在隋唐时期进入了发展的第一个高潮,从宫廷到民间,这一乐器都广受欢迎。

隋唐时期为琵琶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其一隋唐时期丝绸之路的交流,中原与西域诸国文化交流为琵琶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其二,统治阶级对于琵琶的推崇;其三隋唐时期琵琶记谱法得到发展,唐代燕乐半字谱承担了琵琶曲流传的载体。

一、琵琶乐人
隋唐琵琶演奏家层出不穷,《乐府杂录》中记载的琵琶第一手康昆仑与他的老师段善本之间的故事是我们最为熟悉的关于唐代琵琶乐人的事迹。

贞元中有康昆仑第一手,始遇长安大旱,诏移两市祈雨。

及至天门街,市人广较胜负,及斗声乐。

即街东有康昆仑琵琶最上,必谓街西无以敌也,遂请昆仑登彩楼,弹一曲新翻《雨调録要》。

其街西亦建一楼,东市大诮(qiào)之。

及昆仑度曲。

西市楼上出一女郎,抱乐器,先云:“我亦弹此曲,兼移在枫香调中。

”及下拨,声如雷,其妙入神。

昆仑即惊骇,乃拜请为师。

女郎遂更衣出见,乃僧也。

盖西市豪族厚赂庄严寺僧善本,以定东鄙之胜。

翌日,德宗召入,令陈本艺,异常嘉奖,乃令教授昆仑。

段奏曰:“且请昆仑弹一调”。

及弹,师曰:“本领何杂?兼带邪声。

”昆仑惊曰:“段师乃神人也!臣少年初学艺时,偶于邻舍女巫授一品弦调,后乃易数师。

段师精鉴如此玄妙也!”段奏曰:“且遗昆仑不近乐器十余年,使忘其本领,然后可教。

”诏许之。

后果尽段之艺。

[1]
由于段安节著《乐府杂录》时已是唐代后期,距离唐贞元年间已有一百余年的历史,加之此段史料传奇性色彩浓厚,难以令人确信它全是确凿史实。

但从这段文字记载中可以看出:唐代已有演奏竞赛的风习;康昆仑和段善本都是十分杰出的琵琶演奏家;当时的琵琶这件乐器无论在宫廷还是在民间都是十分受欢迎的。

除了《乐府杂录》的记载,唐诗中也有大量关于这一时期的琵琶演奏家的记载,如:贺怀智、段善本、康昆仑、曹善才、李管儿、曹纲等都在唐诗中有出现。

《全唐诗》[2]卷421元稹的《琵琶歌》:“玄宗偏许贺怀智,段师此艺还相匹。

”“段师弟子数十人,李家管儿称上足”。

卷419元稹《连昌宫词》:“初过寒食一百六,店舍无烟宫绿树,半夜月高弦索鸣,贺老琵琶定场屋。

”……
二、琵琶演奏方法
古代琵琶的弹奏方法究竟是用手弹的,还是用拨子弹的,不同种类琵琶不一。

后汉刘熙《释名》:“批把,马上所鼓也。

推手前曰批,引手却曰把,像其鼓时,因以为名也。

”东汉应劭《风俗通义》卷六“枇把”条目:“谨按:此近世乐家所作,不知谁也。

以手批把,因以为名。

长三尺五寸,法天地人与五行;四弦象四时。

” [3]这两条记载都表明了阮咸类琵琶是以手弹。

《通典》:“五弦琵琶,稍小,盖北国所出。

旧弹琵琶,皆用木拨弹之,大唐贞观中始有手弹之法,今所谓搊琵琶者是也。

风俗通所谓以手琵琶之,知乃非用拨之义,岂上代固有搊之者?手弹法,近代已废,自裴洛儿始为之。

”裴洛儿即使裴神符,是一位知名的琵琶家,唐代贞观时期的人。

文中“旧弹琵琶”中的“琵琶”应是指四弦琵琶。

由此可知:贞观之前,琵琶用木拨弹,贞观时期的裴洛儿改为手弹。

白居易《琵琶行》中,“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白居易笔下的“琵琶女”弹奏琵琶是是用拨子弹奏的,《琵琶行》写于元和十年,说明在唐代中晚期依然有用拨子弹琵琶。

从唐诗中,可以看出当时琵琶的一些演奏技法。

白居易《琵琶行》:“轻拢慢抹复挑”,《唐语林》载“曹刚善拨若风雨”,“裴新奴长对拢捻”等等都具体而形象的描绘了当时那些复杂多变的演奏技法。

从弹奏的姿态来看,类似于今天的右手手法有弹、挑、扫、佛、轮、抹等。

左手技法有推、拉、按、捻、揉等。

三、琵琶的运用
从宫廷到民间,琵琶在这一时期都是十分受欢迎的,具体从隋唐宫廷燕乐、民间音乐中能体现出来。

1、七部乐、九部乐、十部乐中的琵琶
《隋书·音乐志》[4]《旧唐书》[5]《新唐书》[6]中各乐部使用琵琶情况[7]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
四弦琵琶和五弦琵琶是隋唐燕乐中使用最为多的琵琶种类。

其中四弦琵琶在燕乐、清商、西凉、高昌、龟兹、疏勒、安国、天竺、扶南、高丽这几部乐部中有使用。

五弦琵琶在燕乐、清商、西凉、高昌、龟兹、疏勒、安国、天竺、高丽中有运用。

同时,从上表中发现,除隋代清商伎和《旧唐书》记载的高丽乐中只使用到了四弦琵琶,其他乐部四弦与五弦琵琶都同时存在于同一乐部。

中国本土乐器秦琵琶,在宫廷燕乐中的使用仅见于唐代清商乐,而从西域传入的四弦琵琶和五弦琵琶在宫廷燕乐中占有重要地位。

这种现象说明了当时各种琵琶类型的流传情况,四弦、五弦琵琶在宫廷燕乐中使用更为普遍。

唐代九部乐、十部乐中的燕乐部为唐代新加入的乐部,琵琶是使用尤为丰富,包括了大琵琶、小琵琶、大五弦、小五弦,这说明唐代统治者对琵琶的喜爱,从琵琶、五弦大小的区分又可得知,当时的琵琶形制有大小区分。

在清商乐这一乐部中,隋代清商乐使用的是四弦琵琶,而在唐代清商乐中使用的是秦琵琶,这一现象不知是由隋代到唐代这一乐部中使用乐器的替换,还是记载的失误。

2、二部伎中的琵琶
唐坐部伎、立部伎[8]中所使用的乐器及其组合形式,由于文献记载较模糊且数量较少,历来的研究也较为薄弱。

现能查到有明确记载的是坐部伎“燕乐”中使用了琵琶类乐器为大琵琶、大五弦琵琶、小五弦琵琶[9]。

3、民间音乐
琵琶在唐代民间是十分受欢迎的乐器,从琵琶的发展在唐诗中的描述可以窥见当时琵琶的流传。

《全唐诗》卷563裴诚《新添声杨柳枝词》:“思量大是恶姻缘,只得相看不得怜。

愿作琵琶槽那畔,得他长抱在胸前。

”《全唐诗》卷876《江陵语》:“琵琶多余饭甑,措大多于鲫鱼。

”卷199岑参《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

”这些诗句中可看出琵琶当时在民间得流行盛况。

参考文献:
[1]段安节.《乐府杂录》琵琶条.中华书局.1985年
[2]《全唐诗》第六册.卷四二一.元稹二十六.中华书局点校本.1999.1(2008重印)
[3]应劭.《风俗通义》自《四部备要》第六十三册.中华书局影印本.1989年3月,卷六.批把条
[4]《隋书·志第十·音乐下》.中华书局.
[5]《旧唐书·志第九·音乐二》.中华书局.
[6]《新唐书·礼乐志第十一》.中华书局.
[7]据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第215页《隋、与唐、对照表》增加而成。

[8]立部伎有八曲,依次为:《安乐》、《太平乐》、《破阵乐》、《庆善乐》、《大定乐》、《上元乐》、《圣寿乐》、《光圣乐》;坐部伎有六曲,依次为:《讌乐》、《长寿乐》、《天授乐》、《鸟歌万岁乐》、《龙池乐》、《小破阵乐》
[9]《旧唐书·音乐二·卷三十三》.中华书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