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化学九年级总复习教案:第6讲元素
九年级化学第6章知识点

1.元素周期表的组成结构:元素周期表是将化学元素按照一定规律排列得出的表格。
元素周期表由一系列水平排列的周期和一系列垂直排列的族组成。
每个元素都具有一个原子序数(元素序号)和一个原子量,原子序数决定了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元素周期表按照元素的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排列。
2.元素周期表的周期特征:元素周期表的周期性特征是指元素的性质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而发生周期性变化。
周期性特征包括元素的原子半径、电离能、电负性、金属和非金属性质等。
3.元素周期表的族特征:元素周期表的族特征是指具有相似性质的元素分布在同一族中。
元素周期表的族包括有色金属、碱金属、碱土金属、过渡金属、半金属、卤素、气体和惰性气体等。
4.元素周期表的区块划分:元素周期表根据不同的性质,可以划分为s区、p区、d区和f区。
s区包括周期表的第1和第2组,p区包括周期表的13到18组,d区包括周期表的3到12组,f区包括内层电子最后一个电子为f电子的元素。
5.元素周期表中的主族元素和过渡金属:主族元素是指周期数为2到7的s区和p区元素,具有典型性质。
过渡金属是指周期表的d区元素,具有高熔点、高密度、良好的导电性和导热性等特点。
6.元素周期表中的金属和非金属:金属是指具有金属光泽、良好的导电性和导热性的元素,大多数元素都是金属。
非金属是指不具有金属特性的元素,多为气体或者固体。
7.元素周期表中的电负性:元素的电负性是指元素中原子吸取电子的能力。
电负性较大的元素倾向于吸引其他元素的电子而形成阴离子,电负性较小的元素倾向于处于阳离子状态。
电负性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而增加。
8.元素周期表中的原子半径:原子半径是指原子核到外层电子最外层轨道电子的平均距离,是反应原子大小的指标。
原子半径随着周期数的增加而减小,因为电子层的增多使得电子云更加收缩,原子半径随着族数的增加而增大,因为电子层向外扩展。
9.元素的氢化、氧化和硫化物:元素周期表中的元素与氢、氧或者硫可以发生反应生成氢化物、氧化物或者硫化物。
中考化学九年级总复习教案:第6讲元素

第6讲 元素, 元素)1.元素的定义:元素是_质子数__(即_核电荷数__)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元素”是一个描述某一类原子种类的概念。
“一类原子”就是指其_核电荷数__相同,而核内所含_中子数__并不一定相同的一类原子,之所以称为一类,是因为尽管它们的原子质量不同,但化学性质是_相同__的。
2.元素种类:_100__余种(由此组成了几千万种物质)。
3.地壳中含量列前四位的元素(质量分数): 名称_氧__(48.60%),符号_O__。
名称_硅__(26.30%),符号_Si__。
名称_铝__(7.73%),符号_Al__。
名称_铁__(4.75%),符号_Fe__。
, 元素符号)1.元素符号:用元素的拉丁文名称的第一个大写字母来表示元素,如果几种元素名称的第一个字母相同时,可再附加一个小写字母来区别。
应记住教材中出现的三十多种元素符号,并明确元素符号表示的含义:①表示_一种元素__;②表示这种_元素的一个原子__。
例如:H ⎩⎪⎨⎪⎧a.表示 氢元素b.表示 一个氢原子2.书写(1)由一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要大写:如H 、C 、S 、P 、K 。
(2)由两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第一个字母要大写,第二个字母要小写(即“一大二小”),如:Na 、Mg 、Ca 、Zn 、Si 。
注意:a.地壳里含有多种元素,它们在地壳里含量相差很大。
其中氧元素含量最多,其次是硅。
b .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有“气”字头(表示常温下为气态)、“氵”旁(表示常温下为液态)和“石”字旁(表示常温下为固态)的汉字均属非金属元素;而有“钅”字旁的元素属于金属元素(金、汞也为金属元素)。
3.元素、原子、分子、物质之间的关系:4.元素和原子的不同点与联系元素原子不同点 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_化学变化__中的最小粒子 联系元素是同一类原子的总称原子是元素的基本单位友情提示:①元素是以质子数(即核电荷数)为标准对原子分类,只论种类,不讲个数;②质子数是划分元素种类的标准。
九年级化学元素教案设计

教学内容:元素及其性质教学目标:1.理解元素的基本概念;2.掌握元素的分类方式;3.了解元素的性质及周期表的结构。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元素的基本概念和分类方式;难点:元素的性质及周期表的结构。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课件;2.实验器材:若干种元素及其化合物;3.相关教学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元素周期表的图片,引导学生了解元素的概念,以及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并提出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元素?元素在周期表中是如何排列的?二、讲解元素的基本概念(15分钟)1.介绍元素的定义:元素是由同一种原子构成的物质,具有独特的物理和化学性质;2.讲解元素的原子结构,包括原子核、质子、中子和电子的概念;3.引导学生理解元素符号的含义,如H代表氢元素,O代表氧元素等。
三、讲解元素的分类方式(20分钟)1.介绍元素的分类方式: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和过渡金属元素;2.分别介绍各类元素的性质和特点,引导学生准确区分;3.通过实验展示不同元素的性质,比如金属元素的导电性和非金属元素的化合物易燃性等。
四、讲解元素的性质及周期表的结构(25分钟)1.介绍元素的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如密度、熔点、沸点、导电性、反应性等;2.通过展示周期表的结构,介绍周期表中元素的排列规律及周期性性质;3.强调元素周期性表中的横向周期性和纵向周期性,让学生掌握元素性质变化的规律。
五、小组讨论及总结(15分钟)1.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总结所学内容,并讨论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关问题;2.老师引导讨论,澄清学生对元素的概念丶分类和性质的理解;3.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确保学生掌握。
六、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作业:让学生选择一个元素进行研究,要求写出该元素的基本性质和化学反应,并做一个简单的展示。
七、课堂反思(5分钟)评估学生本节课的学习情况,总结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反思改进。
教学资源:1.《化学科学》九年级教材;2.元素周期表的图片和资料;3.实验器材和化学品;4.课堂PPT课件。
九年级化学元素教案

一、教案主题:九年级化学元素教案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知识。
2. 使学生能够根据元素周期表查找元素的原子序数、相对原子质量、元素符号等。
3. 培养学生运用元素周期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知识,元素周期表的使用方法。
2. 难点: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特点,元素周期律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知识。
2. 采用练习法,让学生通过练习掌握元素周期表的使用方法。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元素周期表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元素周期表。
2. 讲解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知识:介绍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原子序数、相对原子质量、元素符号等。
3. 练习使用元素周期表:让学生分组练习,查找指定元素的原子序数、相对原子质量、元素符号等。
4. 讲解元素周期律:介绍元素周期律的基本原理,引导学生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应用。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元素周期表的重要性和使用方法。
6. 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完成相关练习题。
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观察学生对元素周期表的掌握程度,以及他们在实际问题中运用元素周期表的能力。
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案主题:元素周期律与元素性质七、教学目标:1. 使学生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2. 让学生掌握元素周期律在解释元素性质方面的应用。
3. 培养学生运用元素周期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八、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元素周期律的实质,元素周期律在解释元素性质中的应用。
2. 难点:元素周期律的推理过程,元素周期律在不同周期和族中的应用。
九、教学方法:1. 采用案例分析法,讲解元素周期律的实质和应用。
2. 采用对比法,让学生通过对比不同元素和周期的性质,理解元素周期律的规律。
九年级化学第六章教案范本

九年级化学第六章教案范本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进行教化培育,以现有的经验、学识推敲于人,为其解释各种现象、问题或行为,以增长能力经验。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5篇九年级化学第六章教案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九年级化学第六章教案1教学目标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和组成,初步了解有关氮气和稀有气体的一些主要用途。
2.了解造成空气污染的原因以及如何加强对空气污染的防治。
教学重点1.通过实验了解空气的组成。
2.介绍空气污染的严重危害,以增加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用品水槽、钟罩、燃烧匙、酒精灯、红磷。
教学过程(提问)①下列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电灯发光(物理变化)爆炸(举例说明,既有物理变化又有化学变化)。
②判断下列例子哪个是描述性质?哪个是表述变化的?(讲解)通常镁燃烧,酒精燃烧都是在空气中进行的。
(提问)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板书)第一节空气一、空气的组成和用途(演示)实验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提问)①实验现象②为什么红磷燃烧时只消耗钟罩内气体的1/5,而不是全部呢?(阅读)课本有关内容,并简介人类对氧气的认识过程。
(板书)二、空气的污染和防治1.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①煤燃烧产生的烟雾②石油化工排放的烟雾③汽车排气形成的烟雾2.造成污染的主要气体是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氮等。
3.防止和减少空气污染的方法①工业三废的回收与处理②提高汽油、柴油质量(讲解)1.由于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多,造成“温室效应”对自然界的影响。
2.臭氧“空洞”的形成──对自然界的影响等。
[作业] 略九年级化学第六章教案2教学目的1.使学生了解空气的组成,空气的污染和防止污染;了解稀有气体的化学特性和用途。
2.通过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
3.通过人类认识空气的简史介绍,使学生认识到进行科学探索,必须具有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重点和难点了解空气的组成;了解空气污染给人类带来的危害,以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中考化学九年级总复习【第6讲】《元素》教案

第6讲 元素, 元素)1.元素的定义:元素是_质子数__(即_核电荷数__)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元素”是一个描述某一类原子种类的概念。
“一类原子”就是指其_核电荷数__相同,而核内所含_中子数__并不一定相同的一类原子,之所以称为一类,是因为尽管它们的原子质量不同,但化学性质是_相同__的。
2.元素种类:_100__余种(由此组成了几千万种物质)。
3.地壳中含量列前四位的元素(质量分数): 名称_氧__(48.60%),符号_O__。
名称_硅__(26.30%),符号_Si__。
名称_铝__(7.73%),符号_Al__。
名称_铁__(4.75%),符号_Fe__。
, 元素符号)1.元素符号:用元素的拉丁文名称的第一个大写字母来表示元素,如果几种元素名称的第一个字母相同时,可再附加一个小写字母来区别。
应记住教材中出现的三十多种元素符号,并明确元素符号表示的含义:①表示_一种元素__;②表示这种_元素的一个原子__。
例如:H ⎩⎪⎨⎪⎧a.表示 氢元素b.表示 一个氢原子2.书写(1)由一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要大写:如H 、C 、S 、P 、K 。
(2)由两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第一个字母要大写,第二个字母要小写(即“一大二小”),如:Na 、Mg 、Ca 、Zn 、Si 。
注意:a.地壳里含有多种元素,它们在地壳里含量相差很大。
其中氧元素含量最多,其次是硅。
b .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有“气”字头(表示常温下为气态)、“氵”旁(表示常温下为液态)和“石”字旁(表示常温下为固态)的汉字均属非金属元素;而有“钅”字旁的元素属于金属元素(金、汞也为金属元素)。
3.元素、原子、分子、物质之间的关系:4.元素和原子的不同点与联系素种类的标准。
质子数相同的原子和单核离子都属同一种元素,如Na 与Na +都属钠元素,但质子数相同的Na+与NH 4+不属于同一种元素;③同种元素的原子可以是不同种原子,如碳元素有三种不同中子数的碳原子:12,6)C 、13,6)C 、14,6)C 。
【中考试题研究】2015辽宁省中考化学总复习课件:第6讲 元素

【例 2】硅元素在现代信息技术产业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它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 是( A ) A.硅原子的质子数为14 B.硅元素属于金属元素 C.地壳中含量最高的元素是硅 D.硅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28.09 g
解析:观察硅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单元格可知,硅原 子的原子序数为14,而质子数=原子序数=14,A正确;硅 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B错误;地壳中含量最高的元素是氧 ,硅处于第二位,C错误;相对原子质量不是以“g”为单位
(1)在元素周期表中,每一种元素均占据一格。对于每一 格,均包含元素的原子序数、元素符号、元素名称、相对 原子质量等内容。此外,在周期表中,还用不同的颜色对
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做了区分。
(2) 周期表每一横行叫做一个 __ 周期 __ , 共有 __7 个 __ 横 行,即__7个__周期。 (3)周期表中有__18个__纵行,除第__8、9、10__行三个 纵行共同组成一个__族__外,其余15个纵行,每一个纵行 叫做__一族__,共有16个族。
考点2 元素符号) 1.元素符号:用元素的拉丁文名称的第一个大写字母 来表示元素,如果几种元素名称的第一个字母相同时 , 可再附加一个小写字母来区别。应记住教材中出现的三 十多种元素符号,并明确元素符号表示的含义:①表示 __一种元素__;②表示这种__元素的一个原子__。 例如:
a.表示 氢元素 H b.表示 一个氢原子
3.元素、原子、分子、物质之间的关系:
4.元素和原子的不同点与联系
元素 __质子数__(即__核电荷 不同点 数__)相同的一类原子的 总称 联系 原子 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元素是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原子是元素的基本单位
友情提示:①元素是以质子数(即核电荷数 )为标准对原 子分类,只论种类,不讲个数;②质子数是划分元素种类
九年级化学元素教案

九年级化学元素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元素的概念,理解元素在物质中的存在形式。
2. 使学生了解元素的分类,掌握常见元素的性质和用途。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元素的概念与元素的存在形式2. 元素的分类及其特点3. 常见元素的性质与用途4. 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知识5. 元素实验操作技巧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元素的概念、元素的分类、常见元素的性质与用途、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知识。
2. 难点:元素实验操作技巧。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元素的概念、分类、性质、用途及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知识。
2. 采用实验法,让学生动手进行元素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3. 采用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元素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自然界中的物质,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由哪些基本组成单位构成。
2. 新课导入:介绍元素的概念,解释元素在物质中的存在形式。
3. 知识讲解:讲解元素的分类及其特点,举例说明常见元素的性质与用途。
4. 课堂互动: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常见的元素及其作用。
5. 总结讲解:介绍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知识,强调元素实验操作技巧。
7. 课后反思: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验报告,总结课堂教学的优点和不足,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元素概念的理解,通过课堂提问和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估。
2. 评价学生对元素分类和性质的掌握,通过实验报告和课堂讨论来进行评估。
3. 评价学生对元素周期表的认识,通过周期表填空和问题解答来进行评估。
4. 评价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通过实验过程中的操作规范性和实验结果的正确性来进行评估。
七、教学资源1. 教材:九年级化学教材。
2. 实验器材:试管、烧杯、滴定管等。
3. 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等。
4. 网络资源:化学元素周期表、相关科普文章等。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元素的概念和存在形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6讲元素, 元素)1.元素的定义:元素是_质子数__(即_核电荷数__)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元素”是一个描述某一类原子种类的概念。
“一类原子”就是指其_核电荷数__相同,而核内所含_中子数__并不一定相同的一类原子,之所以称为一类,是因为尽管它们的原子质量不同,但化学性质是_相同__的。
2.元素种类:_100__余种(由此组成了几千万种物质)。
3.地壳中含量列前四位的元素(质量分数):名称_氧__(48.60%),符号_O__。
名称_硅__(26.30%),符号_Si__。
名称_铝__(7.73%),符号_Al__。
名称_铁__(4.75%),符号_Fe__。
, 元素符号)1.元素符号:用元素的拉丁文名称的第一个大写字母来表示元素,如果几种元素名称的第一个字母相同时,可再附加一个小写字母来区别。
应记住教材中出现的三十多种元素符号,并明确元素符号表示的含义:①表示_一种元素__;②表示这种_元素的一个原子__。
例如:H ⎩⎪⎨⎪⎧a.表示 氢元素b.表示 一个氢原子2.书写(1)由一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要大写:如H 、C 、S 、P 、K 。
(2)由两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第一个字母要大写,第二个字母要小写(即“一大二小”),如:Na 、Mg 、Ca 、Zn 、Si 。
注意:a.地壳里含有多种元素,它们在地壳里含量相差很大。
其中氧元素含量最多,其次是硅。
b .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有“气”字头(表示常温下为气态)、“氵”旁(表示常温下为液态)和“石”字旁(表示常温下为固态)的汉字均属非金属元素;而有“钅”字旁的元素属于金属元素(金、汞也为金属元素)。
3.元素、原子、分子、物质之间的关系:4.元素和原子的不同点与联系友情提示:①元素是以质子数(即核电荷数)为标准对原子分类,只论种类,不讲个数;②质子数是划分元素种类的标准。
质子数相同的原子和单核离子都属同一种元素,如Na与Na+都属钠元素,但质子数相同的Na+与NH4+不属于同一种元素;③同种元素的原子可以是不同种原子,如碳元素有三种不同中子数的碳原子:12,6)C、13,6)C、14,6)C。
, 元素周期表简介)1.元素周期表的结构(1)在元素周期表中,每一种元素均占据一格。
对于每一格,均包含元素的原子序数、元素符号、元素名称、相对原子质量等内容。
此外,在周期表中,还用不同的颜色对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做了区分。
(2)周期表每一横行叫做一个_周期__,共有_7个__横行,即_7个__周期。
(3)周期表中有_18个__纵行,除第_8、9、10__行三个纵行共同组成一个_族__外,其余15个纵行,每一个纵行叫做_一族__,共有16个族。
2.元素周期表的意义(1)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知识的重要工具;(2)为寻找新元素提供了理论依据;(3)由于在元素周期表中位置越靠近的元素,性质越相似(或说具有规律性),可以启发人们在元素周期表的一定区域寻找新物质(如农药、催化剂、半导体材料等)。
【例1】(2018,泰安)元素在自然界里分布不均匀,如智利富藏铜矿、澳大利亚多铁矿、我国山东富含黄金,但从整个地壳中元素的含量来看,最丰富的金属元素是( )A.O B.Si C.Al D.FeC 解析:地壳中元素含量由多到少的顺序为O、Si、Al、Fe、Ca,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为Al。
【例2】(2018,威海)C12和C14是碳元素的两种不同的原子,二者的不同点有( )①原子中的电子数②原子核内的中子数③原子核内的质子数④原子的质量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D 解析:决定元素种类的是核电荷数即质子数,C12与C14都是碳元素,它们是因为中子数不同导致原子种类不同,但质子数都相同,对于原子来说,核电荷数=质子数=原子序数=核外电子数,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所以C12与C14的原子核内中子数不同,原子质量也不同,故选D。
【例3】(2018,安徽)砷化镓(GaAs)是一种“LED”绿色节能光源材料,镓元素的相关信息如图。
下列有关镓的说法错误的是( )A.原子的核电荷数是31 B.元素符号是GaC.属于金属元素 D.相对原子质量为69.72 gD 解析:本题考查元素周期表的有关知识,难度较小。
元素周期表每个格中各部分表示的含义是:左上面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在原子中,原子序数=质子数,A项正确;右上角的字母为元素符号,B项正确;中间的汉字表示元素名称,其偏旁带有“钅”,可判断该元素为金属元素,C项正确;最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原子质量没有单位,故D项说法错误。
【例4】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试根据图示回答相应问题:(1)图甲是铯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则铯元素属于__________(填“金属”或“非金属”)元素,该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___________。
(2)图乙为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X、Y、Z代表三种不同元素,以下_____判断正确。
A.原子序数:Z>YB.核外电子数:X=YC.Y和Z处于同一周期(1)金属55 (2)AC 解析:(1)铯的偏旁是“钅”,铯是金属元素,从表中可知,铯的原子序数为55,其核外电子数也为55;(2)同一周期中,原子序数依次递增,故Z>Y,A、C正确;X、Y是不同种元素,其质子数不相同,故核外电子数不相同,B不正确。
1.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右图是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从图中获得的正确信息是( D ) A.该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数是19B.该元素属于金属元素C.该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为19.00%D.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9解析:根据原子中,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9,则原子核外电子数是9,故A错误,D正确;根据元素周期表中单元格的信息,该元素的名称是氟,属于非金属元素,故B错误;根据元素周期表中该元素的信息,可知它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9.00,故C错误。
2.(2018,泉州)硒在光照下导电能力提高近千倍,可用作静电复印硒鼓的材料。
元素周期表中“硒”的信息如右图所示。
下列关于硒元素说法错误的是( C )A.是非金属元素B.原子序数为34C.相对原子质量为78.96 gD.元素符号为Se解析:根据元素周期表中获取的信息,该元素的名称是硒,属于非金属元素,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34,该元素的元素符号是Se,故A、B、D正确;C选项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是“1”而不是“g”,故错误。
故选C。
3.铝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如图为铝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和原子结构示意图,由此不能得到的信息是( A )A.铝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B.铝原子的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均为13C.铝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6.98D.在化学变化中铝原子可失去3个电子变成Al3+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A.空气中氮气的体积分数为21%B.人体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氢元素C.海洋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是氧元素D.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硅元素5.某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如右图所示,该元素符号为Br。
(1)其中x=_7__,Br属于_非金属__(填“金属”或“非金属”)元素。
(2)如下图所示的微粒中,具有相对稳定结构的是_C__(填字母,下同),与Br化学性质相似的是_E__。
6.用化学用语填空。
(1)2个氟原子:_2F__;(2)硫酸亚铁中的阳离子:_Fe2+__;(3)某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为,该粒子的核外电子数为_12__;(4)地壳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_Al__。
2020年中考化学模拟试卷一、选择题1.甲、乙、丙、丁4种物质在密闭容器里反应,质量变化如下。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乙一定是与该反应无关的杂质B.甲是一种化合物C.丙、丁在反应中的质量比是16:13D.该反应是化合反应2.规范的实验操作是获得实验成功的重要保证.如图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A.闻气体气味B.加热液体C.验证质量守恒定律D. CO2的性质实验3.某反应前后分子变化的微观示意图如下。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该反应前后原子个数不变B.该反应前后分子个数不变C.参加反应的“”和“”分子个数比为2:3 D.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4.下列图形表达正确的是()A.向一定量的AgNO3和Cu(NO3)2的混合溶液中不断加入铁粉B.室温下,向一定质量的饱和石灰水中加生石灰C.常温下,向pH=10的NaOH溶液中不断加入水稀释D.足量的镁、铁与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的稀盐酸充分反应5.2019年3月30日,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木里县发生森林大火,火灾夺走了30位救火英雄的生命。
下列关于森林火灾应急处理措施或原因不合理的是()A.砍掉或清理大火面前的干枯树枝、树叶等可燃物,达到隔离可燃物的目的B.火灾初期,可选用覆土法,达到隔绝空气的目的C.飞机播撤干冰,达到降低可燃物着火点的目的D.紧急疏散火灾周围地区的人群及贵重物品,达到减少损失的目的6.某溶液含有Cu(NO3)2和AgNO3,现向其中加入一定量的锌粉进行处理,并绘制参加反应的锌与溶液中溶质种类的关系图(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Cu的活动性比Ag强,只用盐酸无法探究两者活动性强弱B.当溶质种类为1种时,金属单质种类可能为1种C.c~d间(不含两点)的溶液中金属离子为Zn2+、Cu2+D.从m1变化到m2时,溶液中硝酸铜的质量分数变大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红磷在氧气中能燃烧,在空气中不能燃烧B.将一缕头发点燃后能闻到烧焦羽毛的气味C.镁条在氧气中燃烧时,火星四射,生成白色固体D.木炭伸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剧烈燃烧,发出白光8.下列各组物质中,存在如图所示的一步转化关系的是A.A B.B C.C D.D9.下列对有关事实的解释,错误的是A.酒精需要密封保存--酒精分子在不停运动B.稀有气体能做保护气--稀有气体原子最外层达到稳定结构C.过氧化氢分解属于化学变化--过氧化氢分子本身发生变化D.稀盐酸和稀硫酸都能使石蕊溶液变红--两种溶液中都存在酸根离子10.能区别硝酸银、盐酸、氢氧化钾三种溶液的一种试剂是()A.MgCl2溶液B.FeCl3溶液C.NaNO3溶液D.K2SO4溶液11.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A.硫在氧气中燃烧B.过滤C.稀释浓硫酸D.除去CO中CO212.烟道气中含有大量CO2,CO2经“捕捉”后可用于生产甲醇(Z),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一个Z分子中含有6个原子B.参加反应的X与Y的质量比为22:1C.反应中生成的Z与W的分子个数之比为1:1D.参加反应的Y的质量等于生成的Z和W中氢元素的质量之和13.高氯酸钾(KClO4)可用作火箭推进剂,其溶解度如下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