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化学总复习教学案(第三单元课题1 水的组成)

合集下载

初中化学《水的组成》教案

初中化学《水的组成》教案

初中化学《水的组成》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水是什么,认识水的性质和重要价值;2.了解水的组成;3.学会通过实验探究水的组成;4.能够用简单的语言描述水的组成。

二、教学重点1.水的组成的概念;2.实验探究水的组成;3.液态水和固态水的区别。

三、教学难点1.通过实验了解水的组成;2.掌握描述液态水和固态水的特点。

四、教学内容1. 水的性质和重要价值(1)水的性质1.无色透明,无味,无臭;2.密度大,二氧化碳可溶于水中,成为碳酸;3.具有良好的溶解性。

(2)水的重要价值1.生命必需品:人体70%是水,没有水,生命无法维持;2.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必需品:农业、工业和人类生活都需要水;3.环境维护和保护:水源保护是维持环境生态平衡的重要措施。

2. 水的组成(1)实验实验一:电解水材料与器材:电池、电线、两个碗、两根铁丝、蓝色和红色的碘液、针管、硫酸、盐和阳极等。

操作步骤:1.把电池和盐放在两个碗里;2.用铁丝或钢丝连接阳极和负极,放在蓝色碘液中;3.把阳极和负极插入蓝色碘液中,使它们彼此分开;4.在阳极上加点硫酸或盐;5.放红碘液在阴极和阳极之间,用针管吸取气体泡在水中;6.分别用碘液对电解后的两种气体进行测试。

结论:在电解水的实验中,我们发现水分解成为了氧气和氢气。

因此,可以得出水的组成为氧气和氢气。

(2)液态水和固态水的区别1.在室温下,液态水是流动的,而固态水是固定的,不流动;2.液态水是透明的,而固态水通常呈现白色;3.液态水的分子之间的空隙比固态水要大。

3. 教学设计(1)导入通过图片和视频,让学生了解水的分子运动、液态水和固态水的外观和性质。

(2)理论讲解讲解水的性质和重要价值以及水的组成的概念。

(3)实验探究通过电解水实验探究水的组成。

(4)课堂练习老师出题,学生作答,测试学生掌握情况。

(5)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用自己的话简单描述水的组成。

4. 教学评价(1)自我评价教师应当评估自己的教学效果,找出教学上存在的问题,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

《水的组成》化学教案1

《水的组成》化学教案1

《水的组成》化学教案《水的组成》化学教案《水的组成》化学教案1 2、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才能。

如在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堂中学生上台展示预习的内容,在课中实验活动探究中,让学生组成学习小组,学生来展示自己当堂所学,给学生展示自己的舞台,同时分成小组,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集体观念。

另外,让学生课堂上有充分的时间参与训练,并且尽可能让全体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使学生人人动脑、动口、动手,参与本质性教学活动。

3、运用科学探究的手段来攻破教学难点。

水的组成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本节课对课本的实验[3-1]利用多媒体展示出来(实验室中水电解器上的电极有问题不能做实验),这样全体学生都能看到,防止了演示实验时有一局部同学看不到的敝处,而且现象比拟明显,还节省了时间,当然不能用多媒体演示代替实验。

这个探究过程中贯穿以“提出问题—作出猜测—设计实验—进展实验—表达与交流—得出结论—知识应用”的科学探究环节,学生对这个探究实验很感兴趣,参与度较高,他们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展开探究,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此过程培养了学生的思维才能、合作才能、表达才能、动手才能和应用才能,进步了科学素养。

4、注重拓宽学生的视野,进步学生的科学素养。

展示我们的地球,同时展示没有水的火星,在强烈的比照下,让同学们体会到水对我们地球上一切生命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命的一种情感。

此外,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仍存在需要改良的地方,尤其是在学生进展了探究活动后,应对学生的探究过程进展学习过程性评价,让学生客观地认识到自身的优势与有待进步的方面,发挥评价的诊断功能。

例如,在课堂达标检测中,有的学生的正确率不高,未能当堂及时给与指正和评价,这些存在的问题假设能及时向学生指出,那么更有利于他们下一阶段的开展。

二、教学施行过程中的反思整节课的教学过程顺畅,教学节奏还行,语言的感染力有点欠缺,需要找到学生的学习兴趣所在,进步他们的课堂参与度。

以下两个方面也有待改良:《水的组成》化学教案2 目的要求1、知识与技能:认识水的组成。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课题1教案《水的组成》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课题1教案《水的组成》

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课题一水的组成【目标要求】【知识与能力】1.通过电解水的实验了解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

2.了解单质和化合物的概念及区别。

【过程与方法】通过电解水的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归纳和运用知识等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电解水的实验对学生进行物质可分性教育,培养他们实事求是的态度2.在教学中渗透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从而启发学生的思维。

3.保持对生活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重点:1. 电解水的实验,确定水的组成2. 单质和化合物的概念及区别。

难点:1.了解人类认识物质世界的过程和方法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归纳总结能力。

【课题分析】本课题从人类认识水的组成的简要史实引入并展开,通过水的电解实验和对实验现象的讨论和分析介绍了水的组成,说明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

在认识了水的组成的基础上,又学习了一种新的物质——氢气,并结合前一单元所学氧气的知识,从组成上区别归纳出单质、化合物的概念。

在课题之后还提供了稍详细些的资料——水的组成揭秘,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人类认识水的组成的系统知识。

【实验准备】:小试管、酒精灯、火柴、木条、电解用水、水电解器、直流电源课时:二课时第一课时:(参考课件3.1/3.1a)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上一单元我们学习了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空气,自然界中还有什么物质与人类活动、生产密切相关呢?俗话说“不吃一月,无水一周”,今天开始学习自然界中的水。

水是我们最熟悉,也是地球上分布最广的物质之一。

水究竟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是单质还是化合物呢?水的组成又如何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2.讲授新课:一、水的组成下面我们用实验来回答这个问题。

【演示实验】在水电解器玻璃管里注满水[这里的水含有5%~15%氢氧化钠溶液(或1∶10的硫酸溶液)],接通直流电,一个电极接电源正极,另一个电极接电源负极。

1.现象:(负氢——父亲)(1)两极都产生无色的气体,与电源正负极相连的电极上产生的气体体积比约为1:2。

水的组成教学设计(1)

水的组成教学设计(1)

《水的组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水的组成。

(2)区分单质和化合物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
(1)结合资料,从人类认识水的组成的过程中体会科学探究和思维方法,认识实验探究和创新思维的重要性。

(2)充分讨论,提高观察、分析、归纳实验现象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逐步建立认识人类物质世界的过程和方法,增强科学探究的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水的组成
难点:对单质和化合物概念的理解
教学准备
电解水实验的仪器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课题1 水的组成
一、水的组成
1.电解水的实验:
(1)现象:两极出现气泡,V正极︰V负极=1︰2 (2)电解水的文字表达式:水通电氢气+氧气
(H
2O)(H
2
)(O
2

2.小结: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二、单质和化合物
1.单质:O
2、H
2
、N
2
2.化合物:H
2O、CO
2
、Fe
3
O
4
、Al
2
O
3
、P
2
O
5
练习:(略)
作业:课后习题1、2、3。

2024最新-水的组成教学设计 《水的组成》教学设计(最新4篇)

2024最新-水的组成教学设计 《水的组成》教学设计(最新4篇)

水的组成教学设计《水的组成》教学设计(最新4篇)问学必有师,讲习必有友,该页是可爱的小编为家人们找到的《水的组成》教学设计(最新4篇),欢迎阅读。

《水的组成》教学设计篇一一、教材分析初中化学第三章“水氢”的内容可划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为水和氢气,第二部分为原子结构知识的扩展。

对于第一部分而言,教材第一节以水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为题,讨论了水与工农业生产等的紧密关系,在学生了解了水污染产生的严重后果和防止水源污染的重要意义之后,就应该对水作进一步认识,但教材只讲了水的物理性质和水的组成,把水的化学性质分散到以后的其他章节中去,而把本节重点放在分析水的组成。

教材的编排还注重了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本节是在学习了原子、分子、元素、单质、化合物等概念基础上编排的,因此,通过本节的学习,巩固和加深了这些知识。

通过实验现象引出的氢气,又为学习氢气的性质作出铺垫。

二、教学目标①知识目标:a、使学生了解水的物理性质;b、通过电解水的实验,使学生认识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了解水的化学式;c、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分子、原子等概念及相互关系,并可进一步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

②能力目标:a、培养学生的观察探究能力;b、培养学生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分析探究能力。

③德育目标:a、通过电解水的实验对学生进行物质无限可分性教育,培养实事求是的态度;b、通过观看有关水资源和水的污染的录像,增强环保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①教学重点:电解水的实验和根据实验现象分析确定组成水的成分元素。

②教学难点:用分子、原子的知识解释电解水,即从宏观现象转向微观分析。

四、说教法和学法本节课坚持“教与学、知识与能力的辨证统一”和“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的原则,博采演示教学法、课件展示教学法、探究教学法等诸方法之长,努力做到教法、学法的最优组织,并体现以下特点:⒈、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探究能力:重点改进了演示实验,利用实物投影将实验投在屏幕上,将实验加以放大,实验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包括实验装置、步骤、现象都展现在每一个学生眼前,使实验效果更清晰、更直观,让每个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得出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突出了重点。

《水的组成》教学设计(精选9篇)

《水的组成》教学设计(精选9篇)

《水的组成》教学设计(精选9篇)《水的组成》教学设计篇1课型:试验探究课课时:1课时学问目标:1、了解水的物理性质2、通过电解水的试验,了解水是由氢、氧两种无素组成的,它的化学式是H2O科学素养目标:初步培育同学钻研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依据电解水的试验确定组成水的成分元素,引出氢气试验器村,同学电源1只,霍夫曼水电解器1只,玻璃水槽1个,长导线2根,小试管两支,酒精灯1个,火柴1盒,木条1根。

教学过程:复习争论:讨论性学习,调查本县的空气,水源等污染状况,同学们调查状况如何,相互展现成果,污染现状如何,污染缘由有哪些,应如何消退或削减污染。

参考要点:①污染形势较为严峻。

②污染缘由a工业“三废”b农业生产上不合理施用农药,化肥的污染。

c生活上的污染③消退或削减污染的建议a严控工业“三废”b严控农业上的污染c严控生活上的污染设问导入:水是由哪些元素组成的?它属于纯洁物还是混合物?是单质还是化合物?叙述:水在地球上分布很广,地球表面积的约3/4为水掩盖,地球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可以被称之为“水球”。

水与我们人类的关系特别亲密,例如,人体含水约占人体质量的2/3,这就需要我们搞清晰有关水的学问,今日,我们一起来讨论水的组成。

板书课题:水的组成叙述:下面大家一起来观看玻璃水槽中的水你能得出哪些有关水的物理性质?同学争论:小组汇报要点:1、无色无味液体2、在/0/KPa时,凝固点是O℃沸点是100℃3、40℃时密度最大,为1g/cm34、水结成冰时,冰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同学试验:讨论水的组成(试验3-1)经过试验,同学得到下列结论给水通电一段时间后,正负极产生气体体积大约为1:2同学如若测得数字误差较大,应要求他们重做,以培育严谨的科学态度。

同学试验:(试验3-2)验证正负极气体的属性,推断是何种气体。

要点:正极气体具有助燃性,是氢气,负极气体能燃烧,是氢气电解水的表达式:水通电,氧气+氢气属于分解反应,同学结合上述试验结论争论水的组成。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单元复习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单元复习教学设计

自然界的水复习(一)重点、难点突破1.水的组成由电解水生成氧气和氢气,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等实验都能证明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

(1)水的电解实验:水在直流电的作用下电解,与电源负极相连接的电极上产生的气体具有可燃性,该气体在氧气或空气中燃烧的唯一生成物是水,可推知该气体是氢气;与电源正极相连接的电极上产生的气体具有助燃性,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可推知是氧气。

由此可知,水在通电的情况下发生分解反应,生成氢气和氧气,说明水中含有氢氧两种元素。

即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构成水的粒子是水分子H2O,一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2)水的性质:①水的物理性质:通常情况下是无色无味液体;4℃时密度最大,为1g/cm3;一个大气压下,沸点100℃,熔点(结冰点)0℃。

②水的化学性质:通电后水会分解生成氢气、氧气。

2. 自然界中的水:纯水与天然水:纯水是无色、无臭、清澈透明的,构成粒子是水分子,是纯净物;天然水(例如矿泉水、河水、海水等)里含有许多可溶性和不溶性杂质,是混合物。

净化水的方法有沉淀、吸附、过滤、消毒、蒸馏等。

自来水厂的净水步骤是:沉淀、吸附、过滤、消毒。

(1)沉淀:在实际净水的沉降过程中,常常加入一类叫做“絮凝剂”的物质,例如“明矾”,其作用是促进不溶物沉淀。

(2)吸附:加入活性炭作为吸附剂,可以除掉污水的异味和颜色。

该过程是物理变化的过程。

(3)过滤:实验所需仪器:漏斗、铁架台、烧杯、玻璃棒。

所需用品:滤纸。

操作注意事项:一贴,两低,三靠。

一贴:滤纸用水润湿,紧贴漏斗内壁,不留气泡。

两低:滤纸边缘略低于漏斗边缘;漏斗内液面要低于滤纸边缘。

三靠:倾倒液体的烧杯尖嘴要紧靠玻璃棒的中部;玻璃棒下端要轻靠三层滤纸处;漏斗下端的尖嘴要紧靠下面烧杯的内壁。

(4)消毒:自来水厂消毒剂有:氯气、一氧化二氯等。

该过程发生了化学变化。

蒸馏是净化程度最高的净水方法,通过蒸馏得到的水是纯净水。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水的组成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水的组成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水的组成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水的组成和结构,掌握水的化学式。

2.培养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水组成的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水的组成和结构。

2.难点:电解水实验的操作和结论。

三、教学准备1.教学工具:PPT、实验器材、实验试剂。

2.教学资源:网络资源、教材。

四、教学过程1.导入利用PPT展示一幅水分子结构图,引导学生观察水分子由哪些原子组成。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水是由哪些原子组成的吗?2.知识讲解讲解水的化学式H2O,让学生了解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组成。

讲解水的结构,展示水分子结构模型,让学生直观地理解水分子的空间结构。

讲解水的性质,如无色、无味、无臭,以及水的沸点、冰点等。

3.实验探究分组进行电解水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观察电解过程中正负极产生的气体。

记录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得出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结论。

实验结束后,组织学生讨论实验结果,分享实验心得。

4.巩固知识通过PPT展示一些水的化合物,如水蒸气、冰、水滴等,让学生判断它们是否属于水的组成。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进行点评,纠正错误。

5.拓展延伸介绍水在自然界中的循环,如蒸发、降水、径流等。

讲解水的重要性,如人体水分平衡、农业灌溉、工业用水等。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复述水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实验结论。

强调水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提醒学生节约用水。

五、作业布置2.完成教材课后练习题。

六、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讲解、实验和讨论等多种方式,让学生掌握了水的组成和性质。

2.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积极参与,对电解水实验产生了浓厚兴趣,有助于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

3.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高他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不足之处:课堂时间紧张,部分学生未能充分参与讨论,今后需在课堂管理上多加注意。

重难点补充:1.重点:“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平时喝的水,它的化学式是怎样的吗?对,H2O,这个式子代表了水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组成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年中考化学总复习教学案
知识·巧学·升华
一、水的组成
1.水的物理性质
纯净的水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的液体。

在压强为101千帕时,水的凝固点是0 ℃,沸点是100 ℃。

4 ℃时水的密度最大,为1 g·cm-3。

水结冰时体积膨胀,所以冰的密度比水小,冰浮在水面上。

2.水的组成
水是由氢和氧两种元素组成的。

水在历史上曾经被认为是一种元素,电解原理的发现终于证明,水是一种化合物。

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电解水实验证明,水分子可以分解成两种新的分子。

[实验探究]电解水实验
(1)实验装置如下图所示。

通电分解水的简易装置
(2)实验现象与电源相连的两极上都有气泡产生,且与电源正极相连的一端产生的气体体积小,与负极相连的一端产生的气体体积大,体积比约为1∶2。

(3)气体检验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乙管中的气体,发现木条复燃,证明是氧气。

用燃着的木条检验甲管中的气体,能燃烧,火焰是淡蓝色,是氢气。

(4)实验结论水在通电条件下,发生分解反应产生氢气和氧气。

水(H2O)−−
−通电氢气(H2)+氧气(O2)
−→
要点提示
正极得氧,负极得氢。

若将图中正、负极反接,左边试管得氧,右边试管得氢。

实验中,电源要用直流电。

干电池就是一种直流电源。

家庭各种电器如电视、冰箱用的是交流电。

水的导电能力较弱,反应较慢。

电解水时在水里加入少量的硫酸或氢氧化钠溶液,能增强水的导电性。

二、氢气
1.物理性质
氢气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气体,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得多,是相同条件下密度最小的气体,所以命名为氢气。

2.化学性质
氢气具有可燃性,在空气(或氧气)中燃烧时,放出大量的热,产生淡蓝色火焰,在其火焰上方罩一冷而干燥的烧杯,烧杯内壁有水雾出现。

(需要注意的是,混有一定量空气或氧气的氢气遇明火会发生爆炸,因此,点燃氢气前,一定要验纯。

)
3.氢气的检验
用排水法或向下排空气法收集一试管氢气,用拇指堵住试管口,靠近火焰,然后移开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