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未病实践指南 健康生活方式

合集下载

中医院治未病方案

中医院治未病方案

中医院治未病方案引言中医学认为,人体在健康状态下,具有自我调节、自我修复的能力。

为了保障人体的健康,中医学强调从“治未病”的角度出发,通过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和气血调和,提高人体的身体素质,预防未病先防,达到身体健康的目的。

本文将介绍中医院治未病的方案,以帮助人们提升自身的身体抵抗力,远离常见疾病的困扰。

方案一:调整饮食习惯中医学认为,饮食对于人体的健康至关重要。

因此,调整饮食习惯是治未病的关键。

以下是一些中医院推荐的饮食调整方案:1.增加膳食纤维摄入量膳食纤维有助于调节肠道功能,促进排便,预防便秘等肠道问题,并能控制血糖和血脂水平。

食物中富含膳食纤维的有糙米、杂粮、蔬菜和水果等,应该适量增加这些食物的摄入量。

2.合理搭配五味中医学认为,食物的五味对应五脏,合理搭配五味可以促进五脏的平衡。

例如,苦味对应心脏,酸味对应肝脏,甜味对应脾脏,辣味对应肺脏,咸味对应肾脏,所以我们在饮食中要适量摄入不同味道的食物,保持五脏的平衡。

3.避免过食油腻、高糖、高盐食物油腻、高糖和高盐食物会增加胆固醇和血压,导致心血管疾病和代谢性疾病的发生。

因此,我们应该尽量避免过量摄入这些食物。

方案二:调节生活习惯除了饮食习惯,生活习惯也是治未病的重要方面。

以下是一些中医院推荐的生活习惯调节方案:1.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有助于维持人体的生物钟,保持体内的阴阳平衡。

尽量在同一时间入睡和起床,并保持足够的睡眠时间。

2.适宜的运动量适度的运动对于维持人体的健康非常重要。

中医院推荐每天适度的锻炼,可以选择散步、慢跑、太极拳等有氧运动,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和气血调和。

3.情绪调节情绪波动过大或长期处于压力状态会对人体产生负面影响。

中医学认为情绪与脏腑有密切关系,因此保持良好的情绪对于治未病非常重要。

可以通过音乐、阅读、冥想等方式来放松身心,保持平和的情绪状态。

方案三:中药调理中药调理是中医治未病的重要方法之一。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中药调理方案:1.气血调理气血不足是许多疾病的潜在原因。

中医“治未病”与健康生活理念

中医“治未病”与健康生活理念

中医“治未病”的概念与意义
概念
“治未病”是中医预防医学的核心思 想,强调在疾病未发生之前进行预防 ,通过调整生活方式、饮食、运动等 手段,达到保持身体健康的目的。
意义
降低疾病发生率,提高生活质量,节 约医疗资源。
健康生活理念的重要性
01
02
03
促进身心健康
健康生活理念强调全面、 均衡、适度的生活方式, 有助于促进身心健康。
惯。
健康生活理念对中医“治未病”的促进作用
强调预防
01
健康生活理念注重疾病预防,与中医“治未病”思想相契合,
共同推动健康生活方式的普及。
整体观念
02
健康生活理念强调身心并重,与中医整体观念相符,有助于人
们全面认识健康。
自我保健
03
健康生活理念鼓励人们自我保健,学习中医养生知识,提高自
我健康管理能力。
中医“治未病”与健康生活理念
目录
• 引言 • 中医“治未病”的基本原则 • 中医“治未病”的实践方法 • 健康生活理念的实践建议 • 中医“治未病”与健康生活理念的结合 • 结论与展望
01 引言
目的和背景
目的
介绍中医“治未病”的理念,推 广健康生活方式,提高人们的健 康水平。
背景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亚健康状 态越来越普遍,人们对健康的关 注度不断提高。
降低医疗成本,缓解社会压力
通过预防疾病的发生,可以减少医疗资源的消耗,降低医疗成本,同时减轻因疾病带来的社会压 力。
未来发展趋势及挑战分析
发展趋势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中医“治未病”理念将越来越受到重视,未来将与 现代医学理念进一步融合,形成更加完善的健康管理体系。
挑战分析

中医治未病理念如何指导健康服务

中医治未病理念如何指导健康服务

中医治未病理念如何指导健康服务在当今社会,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健康服务的需求也日益多样化。

中医的“治未病”理念,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瑰宝,为现代健康服务提供了独特而宝贵的指导。

中医治未病理念强调“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即在疾病尚未发生之前采取措施预防其发生,在疾病已经发生后防止其进一步发展和恶化,在疾病痊愈后防止复发。

这一理念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实践智慧,对于提升健康服务的质量和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未病先防是中医治未病理念的核心。

它要求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注重养生保健,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比如,饮食有节,即合理搭配饮食,不过饥过饱,不偏食挑食。

中医认为,不同的食物具有不同的性味和功效,应根据个人体质和季节变化选择适宜的食物。

起居有常,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有利于身体的修复和调整。

此外,适度运动也是未病先防的重要手段。

运动可以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促进气血流通。

但运动应因人而异,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和强度。

情志调畅同样不可忽视,保持平和的心态,避免过度的喜怒哀乐,有助于维持身心健康。

在健康服务中,运用中医治未病理念进行未病先防,可以通过健康教育、健康咨询等方式,向人们普及养生保健知识。

例如,为公众提供饮食养生的指导,根据不同人群的特点制定个性化的饮食方案;开展中医体质辨识,帮助人们了解自己的体质类型,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调养;举办运动养生讲座,介绍适合不同人群的运动项目和注意事项;提供心理咨询和疏导服务,帮助人们缓解压力,调节情绪。

既病防变是中医治未病理念的重要环节。

当疾病已经发生时,应及时采取措施,防止病情的恶化和传变。

中医认为,疾病的发展和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通过观察疾病的症状、脉象等变化,可以判断病情的发展趋势,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比如,在感冒初期,如果能及时服用解表散寒的中药,往往可以阻止病情的进一步发展;对于患有慢性疾病的患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应定期监测病情,根据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中医治未病理念如何指导健康文化

中医治未病理念如何指导健康文化

中医治未病理念如何指导健康文化在现代社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识的增强,健康文化越来越受到重视。

中医治未病理念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深刻的内涵,对于指导健康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医治未病理念强调“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

未病先防,即在疾病尚未发生之前,采取各种措施预防疾病的发生。

这就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注重养生保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比如,合理饮食,做到饮食有节,营养均衡,避免暴饮暴食和过度节食;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让身体得到充分的休息和恢复;适度运动,增强体质,提高身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的精神压力和情绪波动,因为情志失调也是导致疾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既病防变,是指在疾病已经发生之后,要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防止病情的进一步恶化和传变。

这就需要我们对疾病有足够的认识和警惕,一旦出现身体不适,要及时就医,不要拖延。

同时,在治疗过程中,要遵循医嘱,按时服药,积极配合治疗。

此外,还要注意调整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以促进疾病的康复。

瘥后防复,是指在疾病痊愈之后,要采取措施防止疾病的复发。

病愈后的身体往往比较虚弱,需要一段时间的调养才能恢复正常。

因此,在这个阶段,我们要特别注意饮食、起居和情志的调节,避免劳累和过度消耗,巩固治疗效果,防止疾病卷土重来。

中医治未病理念对于健康文化的指导,首先体现在健康教育方面。

通过宣传中医治未病的理念和方法,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健康的重要性,掌握基本的养生保健知识,从而提高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

例如,开展健康讲座、科普宣传活动,利用互联网、电视、报纸等媒体传播健康知识,让中医治未病的理念深入人心。

在健康管理方面,中医治未病理念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健康管理不仅仅是对疾病的治疗,更重要的是对健康的维护和促进。

可以根据个体的体质差异和健康状况,制定个性化的健康管理方案,包括饮食调理、运动计划、情志调节等方面。

通过定期的健康检查和评估,及时发现潜在的健康问题,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实现对健康的全程管理。

中医治未病实践指南

中医治未病实践指南

倾听与理解
耐心倾听患者的诉求和困扰,理解患 者的情绪和感受,给予关心和支持。
认知行为疗法
通过改变患者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 来调整不良情绪和反应,帮助患者建 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
家庭与社会支持
鼓励患者家属参与治疗过程,提供家 庭和社会支持,共同帮助患者恢复健 康。
05
饮食养生与食疗方案
饮食养生原则
中医治未病实践指南演讲人:日Fra bibliotek:目录
• 引言 • 亚健康与中医干预 • 体质辨识与调理 • 情志调养与心理干预 • 饮食养生与食疗方案 • 运动养生与康复锻炼 • 总结与展望
01
引言
目的和背景
预防疾病发生
中医治未病旨在通过早期干预和预防 ,减少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提高健康水平
传承和发展中医药事业
综合干预
未来中医治未病将更加注重综合干预,结合中药、针灸、推拿、饮 食、运动等多种手段,全方位调理人体健康。
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将推动中医治未病的发展,如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 术,提高疾病预测、风险评估的准确性和效率。
提升全民健康素养建议
推广中医治未病理念
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如科普讲 座、健康教育课程等,向公众普
血瘀质
肤色晦暗,舌质紫黯。调理建议:活血化瘀,多食用活血 食物,如山楂、玫瑰花等,适量进行有氧运动。
气郁质
神情抑郁,忧虑脆弱。调理建议:疏肝解郁,多食用行气 食物,如柑橘、佛手等,保持心情愉悦。
特禀质
过敏体质者常见哮喘、风团等。调理建议:避免接触过敏 原,多食用益气固表食物如大枣、燕窝等,加强体育锻炼 增强体质。
适合选择跑步、游泳等中等强 度的有氧运动,以增强心肺功
能,提高身体素质。

中医“治未病”与健康生活理念

中医“治未病”与健康生活理念

中医“治未病”与健康生活理念【正文】中医“治未病”与健康生活理念一、引言中医药是中国传统医药学的代表,拥有源远流长的历史和丰富的理论体系。

中医强调“治未病”,即通过调整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和整体健康状态,预防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结合健康生活理念,我们可以提供一套综合性的指导方案,帮助人们保持身心健康。

二、中医“治未病”的基本概念⒈百病从多元观念看待:中医认为疾病是人体内外环境因素的综合作用结果,早期通过调整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来预防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⒉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包括防虚、防邪、调气、养精等方面,通过调整饮食、起居、运动等生活方式,增强人体抵抗力和自愈能力。

⒊中医药调理:中医认为药物可以通过调整人体内部的阴阳和气血平衡,起到预防疾病的作用。

三、健康生活理念在中医“治未病”中的应用⒈饮食调理:中医强调饮食调理的重要性,建议根据个人体质和季节进行饮食安排。

例如,冬季宜进温热食物,夏季宜进凉爽食物,以保持体内阴阳平衡。

⒉起居调理:中医注重日常作息的合理安排,提倡早睡早起,午睡适量,保持身心合理休息。

⒊运动保健:中医认为适量的运动可以增强人体的体质和免疫力,例如太极拳、气功等运动形式,可以提升身体的防御能力。

⒋心理调节:中医关注情志的平衡,认为过度的精神紧张和情绪波动会影响人体的健康。

因此,通过调节情绪、保持心理平衡来预防疾病的发生。

⒌中药调理:中药具有独特的治疗和调理作用,可以通过药膳、中药汤剂等形式,帮助人们保持健康。

四、附件本文档附带以下内容:⒈中医“治未病”相关研究论文⒉中医养生健康指南⒊中医药调理食谱五、法律名词及注释⒈中医:中国传统医学的一种,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

⒉“治未病”:中医强调预防疾病的理念,通过调整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和整体健康状态,预防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结尾】。

中医治未病实践指南——体质调理

中医治未病实践指南——体质调理

中医治未病实践指南——体质调理
中医治未病是指在人体尚未发生疾病之前,通过科学合理的生活方式和中医药方法进行干预,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提高人体免疫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而体质调理是中医治未病的重要方面,通过调整人体体质,提高人体自身的抵抗能力,进而预防疾病的发生。

1.合理饮食:中医饮食保健强调“五谷为养”,强调多食谷类食物,如稻米、小米、玉米等,以补充充足的营养。

同时,适量摄入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鱼、蛋、豆制品等,保证身体正常的生理功能。

2.按摩保健:中医认为,按摩可以促进经络的畅通,调整体内的阴阳平衡。

常用的按摩方式有推拿、拍打、揉捏等,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选择适合的按摩部位和方法。

3.运动调理:中医认为,适量运动可以增强体质,促进血液循环,提高人体的免疫力。

适合的运动方式包括散步、太极拳、气功等,可以根据个人情况进行选择。

4.药膳调理:中医药膳是中医调理体质的重要方法,通过食用一些药物和食材配制而成的食物,可以起到调节体质的作用。

如麻油鸡、生姜猪蹄等,都属于常见的药膳。

5.睡眠调理:中医强调充足的睡眠对于调理体质来说非常重要。

合理安排作息时间,保证每天充足的睡眠时间,有助于恢复体力和调整体内的阴阳平衡。

6.精神调节:心理状况对身体的健康有着重要影响。

中医认为,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有助于提高人体的抵抗力。

总之,体质调理是中医治未病的重要环节之一,通过合理饮食、按摩
保健、运动调理、药膳调理、睡眠调理和精神调节等方法,可以提高人体
的自身免疫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这些方法简单易行,适合大众普遍推广,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实践。

中医治未病的实践与疗养模式探索

中医治未病的实践与疗养模式探索

中医治未病的实践与疗养模式探索中医治未病的实践与疗养模式探索是一种通过预防和调节身体健康的综合性医疗模式,旨在找到身体和心理的平衡,从而避免疾病的发生。

该模式利用中医独特的理论和方法,注重个体化的健康管理,强调以人为本的医疗观念,有助于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

中医讲究的是整体观念,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

中医理论认为,人体内部的平衡是健康的基础。

因此,中医治未病的实践与疗养模式侧重于预防疾病而非治疗疾病。

这一模式注重养生,鼓励人们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调节饮食结构,锻炼身体,保持心理平衡等。

通过细致入微的调理,增强人体免疫力,提高自身的抵抗力,从而防止疾病的发生。

中医治未病的实践与疗养模式探索旨在提供一种综合性的医疗服务,包括草药疗法、按摩、拔罐、针灸等多种治疗手段。

其中,中草药疗法是中医治未病模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药治未病的理论认为,中草药具有调节机体功能、增强人体免疫力的作用,有助于恢复和维持人体的健康平衡。

中草药可以根据个人体质、病症和季节等因素进行选择,以达到预防疾病和调理健康的目的。

另外,中医的针灸疗法也在中医治未病的实践与疗养模式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针灸是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增强人体的自愈能力。

中医理论认为,在针灸过程中,通过刺激穴位,可以调整人体表里的阴阳平衡,促进气血的运行,以达到预防疾病的效果。

在中医治未病模式中,还有一项重要的实践与疗养手段是按摩。

按摩是利用手法对身体进行刺激,通过按摩经络、促进经络的畅通,增强人体的免疫力、改善血液循环等,以达到调理身体和预防疾病的效果。

除了传统中医疗法外,现代科技也为中医治未病提供了新的途径。

例如,中医辨证论治的远程诊疗模式,通过互联网技术实现了医生和患者之间的远程沟通。

患者可以通过在线咨询、上传病情资料等方式,得到中医医生的远程诊断和治疗建议。

这种模式不仅方便了患者,也提高了中医资源的利用效率,拓宽了患者获取中医医疗服务的途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治未病实践指南健康生活方式1 范围本本标准规定了一般成人人群中医健康生活方式指导意见,不包括婴幼儿、儿童、孕产期妇女及老年人。

对于疾病状态人群,亦可采用本指南,但需在各类疾病临床治疗的基础上施行。

推荐全国各级综合性医院、中医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健康管理中心在进行中医、中西医临床医疗、教学、科研时可实施本标准。

2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规范。

2.1体质偏颇人群定义为体质辨识除外平和体质的人群。

2.2小劳之术定义为运动量不大的锻炼。

3 健康生活方式指导原则分类中医健康生活方式,主要原则为“和于阴阳,调于四时”,遵循中医三因制宜理论,强调天人相应观点。

根据现代医学分类,将主要指导原则分为饮食、起居、心理及运动四方面。

4 饮食4.1 食饮有节4.1.1饮食有节律三餐定时,早餐安排在6:30-8:30,午餐在11:30-13:30,晚餐在18:00-20:00。

早餐用餐时间以15-20分钟为宜,午餐及晚餐用餐时间以30分钟左右为宜。

每周至少5天,做到进食时间相差1小时以内。

4.1.2饮食有节制饮食量有节制。

饮食分配遵循早餐吃好,午餐吃饱,晚餐清淡并要少原则。

早餐提供能量占全天总能量25%-30%,午餐占30%-40%,晚餐在30%-40%,根据职业、劳动强度和生活习惯适当调整。

谨和五味,清淡饮食:(1)少油:烹调用油每天不超过25-30克。

(2)低盐:食盐摄入量每天5-6克。

(3)每天足量饮水:每天最少饮水1200ml,高温或强体力劳动条件下适当增加。

(4)进食以下食物时应适量:辛辣类食物、生冷类食物、发物类食物、海腥类食物、油腻类食物、咸品及甜品。

常见种类见附件A。

(5)饮酒适量,成年男性每日摄入酒精量不超过25克,女性不超过15克。

4.2 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1)营养均衡,食物种类多样:(2)谷类为主,粗细搭配。

一般成年人每天摄入谷类约250g~400g为宜。

(3)多吃蔬菜水果和薯类。

每天摄入蔬菜300g~500g,水果200g~400g为宜。

(4)若无脾虚不运之证,每天吃奶类、大豆或其制品。

每天平均饮奶300ml,每天摄入30g~50g大豆或相当量的豆制品。

常吃适量的鱼、禽、蛋和瘦肉。

4.3 体质偏颇人群饮食指导根据九种体质进行体质分类,对偏颇体质人群的饮食指导原则为:(1)气虚质宜补气健脾,忌苦寒。

(2)阳虚质宜补阳,温补脾肾,避免寒凉。

(3)阴虚质宜甘凉滋润,避免性温辛燥。

(4)痰湿质宜健脾利湿,避免肥腻。

(5)湿热质宜清热健脾利湿,避免肥腻、甜腻,避免燥热、辛辣。

(6)血瘀质宜活血化瘀,避免苦寒、辛热。

(7)气郁质宜疏肝理气,避免酸涩、粘腻、寒凉。

(8)特禀质宜补益脾肾,避免进食过敏食物种类。

常见食物种类、性味及体质宜忌见附录。

5 起居5.1 起居有常(1)作息应有规律。

(2)白天工作学习劳作及运动,夜晚休息睡眠,避免熬夜或昼夜颠倒。

5.2 不妄作劳(1)避免整体或身体局部的过劳与过逸。

(2)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5.3 虚邪贼风,避之有时(1)根据气候变化适时增减衣物。

(2)在流行病高发的时间及地区,应避免接触传染源。

5.4 睡眠春季应“夜卧早起,广步于庭”,夏季应“夜卧早起,无厌于日”,秋季应“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冬季应“早卧晚起,必待日光”。

(1)睡眠长度:成人睡眠时间应保证7-9小时。

建议午睡,午睡时间为30分钟左右。

(2)入睡时间:夜间睡眠时间建议在22:00-23:00。

(3)起床时间:春夏可早起,秋冬可较晚起床,差异在半小时之内。

(4)睡眠环境:卧室面积在15平方米左右,保持安静、光线暗,空气清新。

(5)睡眠用具:①床:床高略低于膝关节,床垫软硬程度以木板床上铺10厘米棉垫为标准。

②褥:宜厚而松软,选料采用纯棉,应常常清洗晾晒。

③被:宜宽大轻便,柔软干燥,填充物采用纯棉或丝绵,应常常清洗晾晒。

④枕:高度为使头与躯干保持水平为宜,即仰卧时高一拳,侧卧时高一拳半。

需略有弹性,填充物需质地松软,应常常晾晒和更换枕芯。

5.5 戒烟6 心理6.1 恬淡虚无,淡泊名利,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

6.2 精神内守,情绪稳定,减少外界干扰。

6.3 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乐观自足。

6.4 通过兴趣爱好调节情绪,培养自身高雅的情趣爱好,发展1-2项,并坚持实施。

7 运动7.1 运动频率:每天运动,或每周在5次以上。

7.2 运动时间:每次运动时间不少于30-60分钟。

7.3 运动量:尽量达到每日6000步的运动量。

7.4 运动强度:以达到微微出汗的程度为标准,运动后不出现疲劳。

7.5 运动注意事项:(1)循序渐进(2)贵在坚持。

(3)运动须进行准备活动、整理活动、充足睡眠和营养补充。

(4)动静结合:动以炼形,静以养神。

(5)老年人及慢性疾病患者在运动前需评估身体状况,选择适合运动。

7.6 运动种类提倡“小劳之术”,可选用导引、太极拳、八段锦、易筋经、五禽戏、六字诀、步行、跑步、游泳、骑自行车、跳绳、健身操等。

(D级推荐) [1-4]8 简易养生保健方法8.1 叩齿法每天清晨睡醒之时,把牙齿上下叩合,先叩臼齿30次,再叩前齿30次。

8.2 闭口调息法经常闭口调整呼吸,保持呼吸的均匀、和缓。

8.3 咽津法每日清晨,用舌头抵住上颚,或用舌尖舔动上颚,等唾液满口时,分数次咽下。

8.4 搓面法每天清晨,搓热双手,以中指沿鼻部两侧自下而上,到额部两手向两侧分开,经颊而下,可反复10余次,至面部轻轻发热为度。

8.5 梳发用双手十指插入发间,用手指梳头,从前到后按搓头部,每次梳头50~100次。

8.6 运目法将眼球自左至右转动10余次,再自右至左转动10余次,然后闭目休息片刻,每日可做4~5次。

8.7 凝耳法两手掩耳,低头、仰头5~7次。

8.8 提气法在吸气时,稍用力提肛门连同会阴上升,稍后,在缓缓呼气放下,每日可做5~7次。

8.9 摩腹法每次饭后,用掌心在以肚脐为中心的腹部顺时针方向按摩30次左右。

8.10 足心按摩法每日临睡前,以拇指按摩足心,顺时针方向按摩100次。

附录A(资料性附录)应适量进食的食物种类A.1 辛辣类包括辣椒、胡椒、生姜、大蒜、韭类、花椒、青葱、芥末、酒类等。

A.2 生冷类包括西瓜、梨子、柿子、菠萝、香蕉等生冷水果,萝卜、白菜、苦瓜、竹笋、蚕豆等寒凉蔬菜,冰棒、冰淇淋、冷藏饮料等冷冻食品。

A.3 发物类包括鹅肉、牛肉、猪头肉、公鸡肉、狗肉、虾、蟹、竹笋、芥菜、乌榄、木薯、南瓜、韭菜等。

A.4 海腥类包括虾、蟹、螺、贝类、带鱼、海鳗、乌贼、鱿鱼等水产品。

A.5 油腻类包括猪油、猪肉、牛肉、羊肉、动物内脏和油炸、烧烤食品。

A.6 咸品包括食盐、酱油、豆酱、鱼露、腌咸菜、腌咸萝卜、腌咸鸭蛋等。

A.7 甜品包括白糖、红糖、各种糖果、糕饼、甜食,以及含糖多的荔枝、龙眼、甘蔗等水果。

附录B(资料性附录)常见食物种类、性味序号食物种类居民膳食指南分类中医营养学分类味性作用别名1 粳米谷类与薯类谷类与薯类甘平补虚大米2 籼米谷类与薯类谷类与薯类甘温止泻南米3 糯米谷类与薯类谷类与薯类甘温补益止泻4 粟米谷类与薯类谷类与薯类甘凉除热小米5 小麦谷类与薯类谷类与薯类甘平虚烦6 大麦谷类与薯类谷类与薯类甘凉健脾利水7 燕麦谷类与薯类谷类与薯类甘平滑肠降血脂8 荞麦谷类与薯类谷类与薯类甘寒降低血糖血压血脂9 玉米谷类与薯类谷类与薯类甘平利水10 高粱谷类与薯类谷类与薯类甘温安神化痰11 青稞谷类与薯类谷类与薯类咸平防癌,降低血糖血压血脂莜麦12 薏苡仁谷类与薯类谷类与薯类甘微寒利湿,抗癌13 甘薯谷类与薯类谷类与薯类甘平通便14 山药谷类与薯类谷类与薯类甘平健脾降糖15 马铃薯谷类与薯类谷类与薯类甘平健脾16 黄豆豆类和坚果豆类甘平解毒消肿17 豆腐豆类和坚果豆类甘凉清热解毒18 豆浆豆类和坚果豆类甘平补益19 豆芽豆类和坚果豆类甘凉清热利湿20 黑豆豆类和坚果豆类甘平补益乌发益肾21 绿豆豆类和坚果豆类甘凉清热解暑22 赤小豆豆类和坚果豆类甘平利水消毒23 白扁豆豆类和坚果豆类甘平健脾消暑24 蚕豆豆类和坚果豆类甘平健脾解毒,炒熟食用25 豌豆豆类和坚果豆类甘平利水解毒26 豇豆豆类和坚果豆类甘咸平健脾消食27 刀豆豆类和坚果豆类甘温温中28 白菜蔬菜水果及藻菌类叶茎苔甘凉生津29 甘蓝蔬菜水果及藻菌类叶茎苔甘平利湿热补虚30 水芹蔬菜水果及藻菌类叶茎苔甘凉利水解毒水芹31 旱芹蔬菜水果及藻菌类叶茎苔甘凉平肝清热通便旱芹32 芫荽蔬菜水果及藻菌类叶茎苔辛温发表开胃序号食物种类居民膳食指南分类中医营养学分类味性作用别名33 菠菜蔬菜水果及藻菌类叶茎苔甘平养血平肝润燥34 苋菜蔬菜水果及藻菌类叶茎苔甘凉解毒清热35 空心菜蔬菜水果及藻菌类叶茎苔甘寒解毒凉血36 茼蒿蔬菜水果及藻菌类叶茎苔甘凉利水安神37 莴苣蔬菜水果及藻菌类叶茎苔甘凉利尿清热生菜、莴笋38 韭菜蔬菜水果及藻菌类叶茎苔辛温温中,行气,散瘀39 芥菜蔬菜水果及藻菌类叶茎苔辛温行气雪里红40 芸苔蔬菜水果及藻菌类叶茎苔甘辛平解毒散血油菜41 莼菜蔬菜水果及藻菌类叶茎苔甘寒利水水葵42 竹笋蔬菜水果及藻菌类叶茎苔甘凉化痰消食发疹43 香椿蔬菜水果及藻菌类叶茎苔苦平解毒44 茴香菜蔬菜水果及藻菌类叶茎苔辛甘温理气散寒45 金针菜蔬菜水果及藻菌类叶茎苔甘凉解郁清热黄花菜46 洋葱蔬菜水果及藻菌类叶茎苔辛温理气降血脂47 百合蔬菜水果及藻菌类叶茎苔甘寒养阴润肺安神48 茭白蔬菜水果及藻菌类叶茎苔甘寒解毒除烦49 萝卜蔬菜水果及藻菌类根茎类甘辛凉消食化痰利尿50 胡萝卜蔬菜水果及藻菌类根茎类甘辛平健脾养肝51 莲藕蔬菜水果及藻菌类根茎类甘寒清热凉血52 芋艿蔬菜水果及藻菌类根茎类甘辛平健脾散结解毒芋头53 茨菇蔬菜水果及根茎类甘凉凉血散结解毒序号食物种类居民膳食指南分类中医营养学分类味性作用别名藻菌类54 荸荠蔬菜水果及藻菌类根茎类甘凉清热化痰马蹄55 黄瓜蔬菜水果及藻菌类根茎类甘凉清热利水解毒56 冬瓜蔬菜水果及藻菌类根茎类甘淡微寒利尿清热57 苦瓜蔬菜水果及藻菌类根茎类苦寒清热解毒58 丝瓜蔬菜水果及藻菌类根茎类甘凉清热化痰59 南瓜蔬菜水果及藻菌类根茎类甘平健脾解毒60 葫芦蔬菜水果及藻菌类根茎类甘淡平利水散结61 番茄蔬菜水果及藻菌类根茎类甘酸微寒健胃消食凉血解毒62 茄子蔬菜水果及藻菌类根茎类甘凉清热解毒消肿63 辣椒蔬菜水果及藻菌类根茎类辛热温中散寒下气消食64 荠菜蔬菜水果及藻菌类野菜类甘淡凉平肝清热65 苦菜蔬菜水果及藻菌类野菜类苦寒清热解毒66 苜蓿蔬菜水果及藻菌类野菜类苦涩平清热解毒利湿退黄67 马齿苋蔬菜水果及藻菌类野菜类酸寒清热解毒凉血利湿68 马兰头蔬菜水果及藻菌类野菜类辛凉凉血解毒69 枸杞菜蔬菜水果及藻菌类野菜类甘苦凉平肝补虚70 木耳蔬菜水果及藻菌类食用菌甘平补气养血降压抗癌71 银耳蔬菜水果及藻菌类食用菌甘淡平滋补生津润肺养胃72 蘑菇蔬菜水果及藻菌类食用菌甘平健脾平肝发物73 香菇蔬菜水果及藻菌类食用菌甘平健脾抗癌序号食物种类居民膳食指南分类中医营养学分类味性作用别名74 梨蔬菜水果及藻菌类水果甘酸凉清肺化痰生津75 桃蔬菜水果及藻菌类水果甘酸温生津活血润肠76 杏蔬菜水果及藻菌类水果甘酸温润肺生津止渴77 橘蔬菜水果及藻菌类水果甘酸平润肺理气和胃78 橙蔬菜水果及藻菌类水果酸凉和胃理气解鱼蟹毒79 柚蔬菜水果及藻菌类水果甘酸寒消食化痰醒酒80 柑蔬菜水果及藻菌类水果苦酸凉清热生津利尿醒酒81 柠檬蔬菜水果及藻菌类水果甘酸凉生津和胃安胎82 梅子蔬菜水果及藻菌类水果酸涩平生津止血止泻83 李子蔬菜水果及藻菌类水果甘酸平清热消积84 苹果蔬菜水果及藻菌类水果甘酸凉生津除烦醒酒85 葡萄蔬菜水果及藻菌类水果甘酸平补气血强筋骨利小便86 樱桃蔬菜水果及藻菌类水果甘酸温补脾益肾润肤养颜87 草莓蔬菜水果及藻菌类水果甘酸凉清热消食88 柿子蔬菜水果及藻菌类水果甘涩凉清热润肺89 桑葚蔬菜水果及藻菌类水果甘酸寒滋阴养血生津润肠90 石榴蔬菜水果及藻菌类水果甘酸涩温生津涩肠91 山楂蔬菜水果及藻菌类水果甘酸温消食散瘀92 香蕉蔬菜水果及藻菌类水果甘寒清热润肺滑肠93 荔枝蔬菜水果及藻菌类水果甘酸温养血健脾润肤94 龙眼肉蔬菜水果及水果甘温补脾安神序号食物种类居民膳食指南分类中医营养学分类味性作用别名藻菌类95 枇杷蔬菜水果及藻菌类水果甘酸凉润肺止渴96 橄榄蔬菜水果及藻菌类水果甘酸涩凉润肺生津解毒97 杨梅蔬菜水果及藻菌类水果甘酸温生津消食解酒98 沙棘蔬菜水果及藻菌类水果酸涩温止咳化痰健胃消食活血99 刺梨蔬菜水果及藻菌类水果甘酸涩平健胃消食100 猕猴桃蔬菜水果及藻菌类水果甘酸凉解热止渴健胃通淋101 椰子浆蔬菜水果及藻菌类水果甘凉生津利尿止血102 西瓜蔬菜水果及藻菌类水果甘寒清热生津利尿103 甜瓜蔬菜水果及藻菌类水果甘寒解暑利尿香瓜104 甘蔗蔬菜水果及藻菌类水果甘寒清热润燥解毒105 菱角蔬菜水果及藻菌类水果甘凉健脾止渴解毒106 大枣豆类和坚果干果甘温补脾胃安神107 板栗豆类和坚果干果甘咸平健脾益肾108 芡实豆类和坚果干果甘涩平固肾健脾109 白果豆类和坚果干果甘苦涩平敛肺缩尿110 花生豆类和坚果干果甘平健脾润肺111 胡桃仁豆类和坚果干果甘涩温补肾润肺112 黑芝麻豆类和坚果干果甘平补益肝肾养血润肠113 海松子豆类和坚果干果甘温润燥养血祛风松子114 向日葵籽豆类和坚果干果甘平透疹止痢115 猪肉动物性食物畜肉甘咸平补肾滋阴养血116 牛肉动物性食物畜肉甘温补脾益气血117 羊肉动物性食物畜肉甘温温中补肾118 狗肉动物性食物畜肉咸温补脾肾119 驴肉动物性食物畜肉甘酸平补血益气120 鹿肉动物性食物畜肉甘温益气助阳121 兔肉动物性食物畜肉甘凉补脾凉血122 鸡肉动物性食物禽肉甘温温中益气123 乌骨鸡动物性食物禽肉甘平补肝肾退虚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