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未病 文档
中医治未病与体质

02
中医治未病理念
未病先防
01
02
03
养生调摄
通过饮食、起居、运动、 情志等方面的调节,增强 体质,提高抵抗力,预防 疾病的发生。
药物预防
根据时令、地域、体质等 因素,选用适当的药物进 行预防,如用中药汤剂、 丸剂、散剂等。
针灸按摩
通过针灸、按摩等手法, 刺激经络、穴位,调节气 血,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
起居有序
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避免过度 劳累和熬夜等不良生活习惯,以 免耗伤气血。
定期复查
对于某些慢性疾病或容易复发的 疾病,应定期复查,及时发现并 处理潜在的问题,防止疾病复发 。
01
饮食调养
疾病痊愈后,仍需注意饮食调养 ,避免食用过于寒凉或温热的食 物,以免损伤脾胃功能。
02
03
情志调护
保持心情愉悦,避免过度忧虑、 愤怒等不良情绪的刺激,以免影 响气血运行和脏腑功能。
定期评估患者的症状改善情况和生活质量变化,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管理策略。
案例三
开展中医体质辨识服务
01
在公共卫生服务中,开展中医体质辨识服务,帮助居民了解自
己的体质类型和潜在的健康风险。
制定针对不同人群的中医养生指南
02
根据不同人群的体质特点和健康需求,制定针对性的中医养生
指南,包括饮食、起居、运动、情志调养等方面的建议。
阳虚质
体型匀称健壮,面色红润,精力充沛, 睡眠良好,二便正常,舌淡红,苔薄 白,脉和缓有力。
肌肉松软不实,平素畏冷,手足不温, 喜热饮食,精神不振,舌淡胖嫩,脉 沉迟。
气虚质
肌肉松软不实,平素语音低弱,气短 懒言,容易疲乏,精神不振,易出汗, 舌淡红,舌边有齿痕,脉弱。
健康管理中医治未病

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避免熬夜;保持饮食均衡,多吃蔬菜水果,少吃油腻食物;适当增加运动量, 如散步、慢跑等;戒烟限酒,远离不良嗜好。
社会支持网络在促进治未病中作用
提供信息支持
通过社交媒体、健康讲座等途径,普及健康知识,提高公众对未 病防治的认识。
提供情感支持
建立互助小组、心理咨询热线等,为有需要的人提供情感支持和心 理援助。
实时监测身体状况
智能化监测设备能够实时 监测身体状况,及时发现 异常情况。
预警功能
设备内置预警算法,能够 在身体出现异常时及时发 出预警。
数据分析
通过对监测数据的分析, 能够评估个人健康状况, 为制定健康管理计划提供 依据。
大数据分析在风险评估和预测中价值
风险评估
通过对大量健康数据的分析,能够评估个人患某 种疾病的风险。
生活方式调整
建议患者调整不良的生活方式,如戒烟限酒、避免熬夜、保 持心情愉悦等,以改善健康状况,预防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03
常见慢性疾病预防策略与实践
高血压预防策略及实践案例分享
限制钠盐摄入
减少烹调用盐,每人每日食盐量以不超过6克 为宜。
01
02
平衡膳食
增加膳食中钾的摄入,如新鲜蔬菜、水果和 豆类等。
提供实际帮助
组织志愿者活动、社区服务等,为弱势群体提供实际帮助和关怀。
感谢您的聆听
Thank you for watching
控制体重
保持正常体重范围,超重和肥胖者应 减轻体重。
03
04
适量运动
进行有氧运动,如步行、慢跑、游泳 、骑车等。
戒烟限酒
不吸烟,限制饮酒量。
05
06
实践案例
中医治未病演示文稿

调
理
1.体质调理:平和质 气虚质 阳虚质 阴虚质 血瘀质 痰湿质 湿热质 气郁质 特禀质 2.食疗与膏方: 3.四季养生与冬病夏治: 4.针灸、火罐与推拿按摩: 5.五禽戏、八段锦、太极拳、气功:
谢 谢
未病
1.“未病”即“疾病未成”,是谓“体内已有病因存在但 尚未致病的人体状态”——疾病前期。 包括了无病期、欲病期、“既病防变”期、愈后防复期。 2.“治未病”的具体内容也就包括了四个方面: 一是未病养生,防病于先;二是欲病就萌,防微杜渐; 三是已病早治,防其传变;四是瘥后调摄,防其复发。 3.中医的健康标准是什么——《内经》提出了一个 “和”即“血和”、“卫气和”、“志意和”“寒温和”。 一是人体机能活动正常,以气血运行和畅为标志; 二是人的精神活动正常; 三是机体能适应外界的环境。 其本质是“和谐”,其内涵更加深刻、丰富。
中医 治 未病
赣州市中医院 陈庆英
1.未病先防:指在疾病尚未完全形成的时候要 及早预防疾病的发生 2.既病防变:指对已经发生的疾病要防止 进一步发展和恶化 3.病愈防复:指疾病痊愈或 稳定后要防止其变化
服务人群
一是关注健康的未病之人;
针对“未病”之人
二是体质偏颇、有疾病易患倾向者; 三是自觉症状明显、但理化指标无异常者; 四是理化检查指标处于临界值、但尚未达到疾病诊断标准者; 五是慢性非感染性疾病需延缓发展、预防并发症者; 六是大病或手术之后的康复者。
亚 健 康 常 见 症 状
目干涩 头疼 饮食减少 心悸 经前乳胀 搐 带下量多 牙齿松软 下肢无力
身体疼痛 夜尿多 腹胀 失眠 月经失调 皮肤瘙痒 情绪低落
耳鸣 头晕 便稀 咽干 健忘 嗜睡 自汗 盗汗 眼、面肌抽 畏寒 烦躁易怒
健康 与未病的概念
最新中医“治未病”工作汇报-PPT文档

(二)抓住机遇,促进自身发展
▪ 国家实施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是对中医事业的大 力支持与发展,在大环境上为我院中医事业的发展提供 了不可多的机遇,营造了氛围、加大了宣传,提升了中 医药治疗的知名度。抓住此机遇,促使我院在经营上战 略适应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 健康需求,促进我院日后的发展。在实施中医“治未病” 健康工程中,我院将起到弘扬中医文化,减轻人民群众 医药费用负担、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构建和谐社会 的作用,同时也吸引了患者,营造了我院的经营氛围, 增加病源,使我院的经济效益得以提高,最终达到获取 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2
二、制定方案
▪ 医院的有关领导外出参加了上级部门组织 的中医“治未病”相关会议,回院后按照 会议的精神组织相关科室对我院开展中医 “治未病”进行了研讨与论证,制定了 《石家庄市中医院中医“治未病”健康工 作实施方案》。
3
三、工作思路
▪ 在开展中医“治未病”的工作中,经研 究探讨,医院形成主要工作思路如下: 提高认识,坚定信念 抓住机遇,促进自身发展 认真筹划,稳步实施 集中优势,切合实际,内外结合
20
果可靠。
心理咨询:
▪ 神经内科、儿科各一名副主任医师经过两年的成 人教育学习,通过了心理学专业考试,取得了相 应的资格。去年下半年毕业后正值开展“治未病” 工作,分别于神经内科门诊、儿科门诊开展了心 理咨询诊疗业务,同时还与院外专业学会组织联 合面向社会举办了的心理学讲座与咨询。
21
健康宣传(在院内部分):
14
六、工作重点
▪ 探索中医“治未病”在中医院内的科室建 设模式,制定管理制度,在工作摸索出相 应中医“治未病”的预防保健工作制度, 形成作业指导书。
(中医未病疾病预防)健康指导中医操作方案(6种)

(中医未病疾病预防)健康指导中医操作方案(6种)中医未病疾病预防:健康指导中医操作方案(6种)一、引言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对健康问题的关注逐渐提高。
中医作为一种传统的医学体系,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
本文档旨在结合中医的预防理念,提出六种针对未病疾病预防的健康指导中医操作方案,以供参考。
二、中医未病预防理念中医未病预防主要包括“未病先防”和“已病防变”两个方面。
其核心思想是强调个体在健康状态下的养生保健,以及疾病初期的干预治疗,从而达到预防疾病、延缓衰老、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
三、六种中医操作方案方案一:体质调养针对不同体质的人群,采取相应的饮食、运动、药物等调养方法,以达到增强体质、预防疾病的目的。
1. 饮食调养根据体质特点,选择适宜的食物,如气虚质宜多吃补气益气的食物,阳虚质宜多吃温阳助火的食物等。
2. 运动调养选择适合自己体质的运动项目,如气虚质宜选择轻松平缓的运动,阳虚质宜选择温和的运动等。
3. 药物调养在中医师的建议下,选用适合自己体质的中药进行调养。
方案二:情志调养情志调养是通过调整自己的情绪,保持心情舒畅,从而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
1. 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面对生活和工作中的压力和挑战,避免过度的情绪波动。
2. 培养兴趣爱好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如书法、绘画、音乐等,以陶冶情操,调节情绪。
3. 适度社交保持适度的社交活动,与朋友、家人保持良好的沟通,分享快乐与困扰。
方案三:起居调摄起居调摄是指通过调整自己的生活惯,保持生活规律,从而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
1. 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避免熬夜,保持良好的作息惯。
2. 合理饮食均衡摄入营养,避免暴饮暴食,保持健康的饮食惯。
3. 适当运动合理安排运动时间,增加户外活动,提高身体素质。
方案四:中医经络保健通过按摩、拔罐、艾灸等中医经络保健方法,刺激经络,调整气血,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
1. 按摩保健选择适合的按摩手法,按摩相应的穴位,以调节气血,缓解疲劳。
中医治未病修改版

.
30
秋天宜食
➢ 荤菜:猪肉、螃蟹、鹌鹑和鹌鹑蛋、鲤鱼、虾 ➢ 蔬菜:胡萝卜、冬瓜、藕、银耳、芋艿、南瓜、
黄花菜、黄豆、黄豆芽、豆浆、豆腐、木瓜 ➢ 瓜果:梨、柿子、橘子、芦柑、金橘、柚子、
荸荠、香蕉、甘蔗、石榴、无花果、橄榄 ➢ 食品:菌类(香菇、蘑菇)、海带、紫菜、牛
• 2、有科学家认为,一般哺乳动物最高寿命约相当于它的性成熟期的8至 10倍,人的性成熟期是14至15岁,据此推算,人的自然寿命应该为110 至150岁。
• 3、从胚胎细胞分裂次数来分析,人类胚胎细胞分裂的次数是50次,而平 均每次分裂周期是2 4年,因此人的自然寿命应该是120年。
• 4、人的怀孕期平均为266天,以自然界在发展过程中的结构或组织的变 异时间推算,人的自然寿命的最高点为167岁。
.
23
什么是养生的基本原则呢? 答曰:顺时养生。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 天法道,道法自然。”
《黄帝内经》说得好: “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
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 如是则避邪不至,长生久视。”
.
24
所以,懂得顺时养生的基本原理,具备了这种大智 慧,方可称为“智者”,才可入养生的上乘之境。
的重要内容。
.
50
—膏方、药酒、药茶
.
51
膏方、药酒、药茶具有祛病除疾、滋补强 身、抗衰益寿的功效,是中华文化之瑰宝, 应该在民众间加以宣传、普及,为中华民 族的健康强盛作出贡献。
.
12
• 全世界大约只有5%的人群 能达到世界卫生组织的健康
标准;所以大部分的普通我
们所说的“没病”的人更要 注意自己的身体健康。
中医“治未病”知识读本

中医“治未病”知识读本主编:ddd泰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二零一六年)目录第一部分“治未病”基本概念 (1)第二部分“治未病”的古今见解 (3)第三部分“治未病”与体质辨识 (7)第四部分“治未病”与健康教育指导 (11)第五部分“治未病”与中医干预 (15)第一部分“治未病”基本概念一、什么是“未病”?“未病”是指未来可能发生的疾病。
“未病”有以下三层含义:1.“未病”为“无病”,即机体尚未产生病理信息的健康状态。
2.“未病”为病而未发,即健康到疾病发生的中间状态,此时机体已有潜在的病理信息,但尚未有临床表现的状态,也就是说明病理信息的发展仍处于潜伏期。
3.“未病”可以理解为已病而未传变,根据疾病传变规律及器官相关法则,身体的某一器官已有疾病,会波及到其它器官使之发病,所以要尽早防止疾病的传变,中医学中典型的例子就是“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二、什么是“治未病”?治未病是指通过治理调养体质,增强个体抗病能力,防止疾病发生、发展的方法。
治未病包含三层意思:1.未病先防预防“病前病”——可能发生的疾病,“治其未生、治其未成、治其未发”;2.既病防变预防“病中病”——已经发生的疾病,“治其未传”;3.病愈(瘥后)防复预防“病后病”——疾病痊愈后,“瘥后防复”三、哪些人需要“治未病”?1.中医体质偏颇人群:根据2009年中华中医药学会颁布的《中医体质分类判定标准》,健康体检人群中体质辨识结果偏颇体质者。
2.亚健康人群:处于亚健康状态者,表现为一定时间内的活力降低、功能和适应能力减退的症状,但不符合现代医学有关疾病的临床或亚临床诊断标准。
亚健康状态涉及的范围主要有以下两方面:一是机体或精神、心理上的不适感或表现,如疲劳、虚弱、情绪改变,或易感冒、胃肠功能失调、睡眠质量下降等;二是与年龄不相符的组织结构或生理功能的表现,如记忆力减退、性生活质量下降等。
3.病前状态人群:病前状态是指具备与具体疾病相关的风险因素,或出现理化指标异常,但未达到相关疾病的诊断标准,容易向疾病状态转归的一种疾病前持续状态。
中医基础理论之治未病

2
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 概括,包括病因、病理和病位等方面的情况。
3
治则和治法是根据患者的证候表现制定相应的 治疗原则和方法,强调个体化治疗。
天人合一
01
天人合一是指自然界与人类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影响,强调天道 与人道的统一性。
02
中医认为自然界的气候、环境、阴阳消长等变化对人体的生理
和病理有着重要的影响。
天人合一的理论对于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03
脏腑经络
01
脏腑经络是中医对人体内部结构和功能的基本认识,是中医基础理论的核心内 容之一。
02
脏腑包括五脏、六腑和奇恒之腑,经络是人体内运行气血的通道,包括经脉和 络脉。
03
脏腑经络在中医的生理、病理和诊法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是中医治疗疾 病的基本原理和依据。
《中医基础理论之治未病》
xx年xx月xx日
contents
目录
• 治未病概述 • 治未病的中医理论基础 • 治未病的实践与应用 • 治未病的现代研究与未来发展 • 结论与讨论 • 参考文献
01
治未病概述
治未病的定义
治未病是一种预防疾病的理念和方法,强调在疾病未发之时 采取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发展和传变。
04
治未病的现代研究与未来发 展
治未病的现代科学研究
现代医学对治未病的研究
从生理、病理、免疫和分子生物学等方面探讨治未病的作用机制,证实治未病对 预防和治疗疾病的重要意义。
现代中药药理学对治未病的研究
研究中药的活性成分和作用机制,为治未病的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治未病在未来的应用前景
治未病在公共卫生领域的应用
中西医结合治疗在心血管、肿瘤、内分泌等领域已有广泛应用,且取得良好 疗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上的“未病”与现代医学里的“亚健康”是一回事吗?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的有关健康的概念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不虚弱,而且是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能力上三方面的完美状态。
”根据这个健康的权威定义,亚健康就是不健康,但又区别于西医针对疾病的定义。
与此相对应,亚健康是指人体处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一种状态。
处于亚健康状态者,不能达到健康的标准,表现为一定时间内的活力降低、功能和适应能力减退的症状,但不符合西医学有关疾病的临床或亚临床诊断标准(2006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亚健康中医临床指南》)。
临床上存在着以疲乏无力、精力不够、肌肉关节酸痛、心悸胸闷、头晕头痛、记忆力下降、学习困难、睡眠异常、情绪低落、烦躁不安、人际关系紧张、社会交往困难等种种躯体或心理不适为主诉来就诊的人群,通过运用现代的仪器或方法检测却未发现阳性指标,或者虽有部分指标的改变,但尚未达到西医学疾病的诊断标准,这种处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亚健康”状态,得到国内越来越多学者的认同与重视。
亚健康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其概念很宽泛,我们对亚健康的定义采取西医学对疾病定义的方法进行描述,实质上采用的是排除法。
在中医学上,健康是指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以及机体与外界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平衡。
健康意味着形体、精神心理与环境适应的完好状态。
阴阳双方,对立制约,互根互用,相互转化,消长平衡,处在永恒的运动之中。
因此,健康是一个动态的概念。
亚健康的发生是机体的“阴平阳秘”正常生理平衡被破坏,引起“阴阳失调、气血失调、脏腑功能失和”所致,发生的原因多见于先天不足、劳逸失度、起居失常、饮食不当、情志不遂、居处不慎、年老体衰等。
中医学在《黄帝内经》时代就提出了“治未病”的预防思想。
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因此,亚健康虽属现代新概念,但其理念早在古代就有体现。
由于中医关于“病”的概念涵盖了西医学的疾病和亚健康状态,所以中医“治未病”中的“病”不仅仅是指西医学所言“病”的概念,其中包含了一部分不能达到西医疾病诊断的“亚健康”状态。
中医关于“治未病”的含义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①未病养生,防病于先;②欲病救萌,防微杜渐;③已病早治,防其传变;④愈后调摄,防其复发。
虽然中医学的“未病”不等同于西医学的亚健康,但是可以应用中医学“治未病”的理论指导亚健康的中医药干预。
综合多数学者的意见,根据亚健康状态的临床表现,可以将其分为以下几类:1、以疲劳,或睡眠紊乱,或疼痛等躯体症状表现为主;2、以抑郁寡欢,或焦躁不安,急躁易怒,或恐惧胆怯,或短期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能集中等精神心理症状表现为主;3、以人际交往频率减低,或人际关系紧张等社会适应能力下降表现为主。
以上3条中的任何一条持续发作3个月以上,并且经系统检查排除可能导致上述表现的疾病者,目前可分别被诊断为处于躯体亚健康、心理亚健康、社会交往亚健康状态。
临床上,上述3种亚健康表现常常相兼出现。
无疾病是对“未病”最直观的理解,从《黄帝内经》开始人们就注意到无疾病时“治未病”的重要意义。
现阶段没有疾病并不意味着以后也没有疾病,只有通过养生保健,如顺应四时、调畅情志、起居有常、饮食有节等才能保持这种状态,此谓“治未病”。
对此中医历代文献均有记载。
如《素问·上古天真论》中黄帝听说上古时代的人能够健康活到一百岁,就请教岐伯其原因何在。
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意思是说,懂得养生之道才能够形体与精神都很健旺,不仅可以预防疾病,而且可以延年益寿,活到天赋的自然年龄。
并进一步指出:“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指出没有疾病的人如果不遵守养生之道,也会很快出现疾病或衰老,不能享尽天年。
同时,人们已经认识到无疾病,除了躯体无疾病外,还包括精神方面也要健康。
如《灵枢·百病始生》说:“喜怒不节则伤脏。
”《素问·上古天真论》让人们“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调畅情志,淡泊名利,保持心情愉快。
对于“未病”是无疾病状态的认识,继《黄帝内经》之后的医家也多有论述。
西汉《淮南子·卷十六》说:“良医者,常治无病之病,故无病;圣人常治无患之患,故无患。
”晋代葛洪在《抱朴子·地真》中指出:“是以圣人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不迫于既逝之后。
”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中云:“治未病之病,内外百病皆悉不生,祸害灾害亦无由作。
”这里的“无病之病”“无患之患”均属于“未病”之没有疾病状态,但已不是健康状态了。
“亚健康”与“未病”的关系一、亚健康状态属于中医未病学研究范畴未病思想已经存在两千多年,中医未病学来源于中医传统理论,近年作为一门学科提出并得到广泛认可。
亚健康是现代社会的产物,是在新的健康概念和医学模式基础上提出的新理念,不论是中医提出的未病学还是西医提出的亚健康,均是人们对疾病的被动防御向主动出击的转变,是人们对健康追求的方法和手段,体现了更加积极的预防医学观。
因此,二者之间存在密切关系。
亚健康概念的提出体现了古代“上工治未病”的防病思想,属于未病学的研究范畴。
亚健康状态与中医未病学中的潜病未病态和欲病未病态的内涵接近,使中医未病学的内涵更加丰富,外延更加宽泛。
二、中医未病学对于亚健康的研究与干预具有指导作用(一)理论指导作用未病学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理论丰富,“上工治未病”思想已经被广泛接受,“天人相应”“形神合一”等均是中医学从整体观出发而建立的独特理论。
亚健康的理论基础也是从整体出发,注重生理、心理、社会、环境在亚健康形成中的作用。
对于临床常见的亚健康状态,用现代手段无法解释,用中医辨证思维可以发现其病因病机,并可以中医“治未病”的原则进行辨证论治。
应用阴阳五行学说解释人、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符合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理念。
中医辨证施治重视情志、环境、生活习惯等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预后方面所起的作用,这种从整体上调理为主,强调人是一个整体,注重精神调养的整体思维治疗模式对亚健康的研究和干预起到了很好的理论指导作用。
例如,亚健康状态常见精神不振、周身不适、工作和学习效率低下、烦躁不安、抑郁易怒等情志变化,微观检测可以无异常。
未病学则可借助望、闻、闷、切,以司外揣内、取类比象等传统方法对偏离健康的信息进行搜集与分析,判断是肝气郁结还是气机郁滞,然后以中药、针灸、推拿、导引等予以治疗,以恢复常态,达到“阴平阳秘”。
(二)实践指导作用未病四态的辨识是以中医诊法与辨证理论为基础的,对亚健康状态的判断要借助未病学的一些思想和中医辨证的方法,做出不同亚健康中医证候类型诊断,以指导临床干预。
在干预方法上,未病学的“未病”与西医学的治病有本质的差异,中医不是针对病因的治疗,而是擅长对机体整体功能状态的调理,除了治疗器质性病变,对功能性和心因性病变的治疗也有独到之处。
亚健康多处于有或即将有功能性和心因性改变,故用“治未病”的方法可以起到很好的作用。
中医有“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以及“因时因人因地制宜”等治疗干预法则;方药上有理气活血、滋阴温阳等,并针对不同反应状态,建立起相应的方药理论,以调整阴阳、扶正祛邪等思想,运用综合调理的方法,消除异常、失调的病理状态,使之恢复正常协调的生理状态,通过调整以提高机体的抗病力和康复力。
对亚健康状态的干预也不例外,干预亚健康状态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从健康到亚健康的预防;二是从亚健康到疾病的预防,此即所谓“未病先防,欲病救萌,防微杜渐”的“治未病”思想,纠正亚健康状态,使机体重新恢复常态(以平为期)。
例如,素体虚弱易于感冒、慢性咽部不适、情绪低落等难以明确其临床病理意义,可在中医辨证施治理论的指导下加以调理和保养,临床可起到很好的干预作用。
三、亚健康的研究可丰富和发展中医未病学特定的历史时期势必催生出特定的新生事物,亚健康就是当代医学萌发的新生事物中的一朵奇葩。
亚健康概念的提出,虽然刚短短十几年,但已被人们广泛重视与接受。
学术界对亚健康的研究越来越活跃,从CNKI上可以查到的相关学术论文已达400多篇,其中2005年一年就有160余篇,2006年有190余篇;对亚健康的关注与政府的重视密不可分,国家“十一五”期间多项医药卫生科技项目都将未病和亚健康列入专项研究内容,这就预示着亚健康研究的新趋势,将进一步触发未病学发展以及预防医学、临床医学的重大变革。
(一)亚健康状态相关理论的研究可促进中医未病学认识的深化“上工治未病”已经提出几千年,一直到目前仍然是一种很新的理念,怎样将这种朴素而先进的理念与当代先进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有机结合,使其在疾病预防和保健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一直是广大医学工作者考虑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亚健康和未病学的提出正是顺应了上述需求。
亚健康状态的研究融入了中西医研究的精华,故对促进未病四种状态的深入理解和认识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亚健康是建立在“四位一体”(生理、心理、社会适应能力和道德)现代健康概念和新的医学模式(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基础之上的新的科学探索与实践,通过对亚健康状态的研究可为中医宏观辨证提供可靠的微观依据,提高辨证和治疗的客观化,使中医未病学成为能够看得到的、更容易被世人接受的科学体系。
(二)亚健康状态综合干预策略和实践模式的建立将促进中医未病学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变亚健康状态综合干预策略和未病学实践模式是两个急需研究解决的热点问题。
亚健康不但是理论问题,更重要的是一个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深化的实践科学。
之所以亚健康一经提出就受到各方面关注,就是因为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的健康需求也越来越高,求医看病不再是人们获取健康的唯一途径,而预防保健、提高生活质量、延长健康寿命是当代人追求的目标。
如何使大众获取健康知识和健康技能,如何使医务工作者从以往以查体看病为主向预防保健与治疗相结合的新的医疗行为转变,则成为当务之急。
深化对亚健康综合干预措施的研究和相关产品的研发和利用,一方面可以满足广大亚健康人群的健康需求,另一方面,也可为最终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亚健康和未病调治模式提供依据,已经公布的《亚健康中医临床指南》正是在这方面进行的有益探索。
医务工作者在实践中逐步认识到,在尚未搞清楚亚健康确切原因而又无特效西药的情况下,寻求中医干预是目前最可行的方案之一。
中医学的认识论、方法论注重研究人体的功能反应状态,认为机体是一个自调节、自平衡、自恢复、自建设的动态巨系统,正常情况下维持人体阴阳气血、升降出入的相对平衡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