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未病实践指南 未分化关节炎

合集下载

白芍总苷治疗未分化性关节炎的前瞻性研究

白芍总苷治疗未分化性关节炎的前瞻性研究
LI L i SUN U e , Ce, ZHANG Er—z n ho g
( eate tfR em t m,T eFr epe o i l N n ag Ct, a y n 7 0 0 C i Dp r n o hu a i m s h it ol' s t ay n i N na g4 3 1 , hn sP s pao H f y a)
炎 治疗 的理 想 药物 。
关键词
未分化 关节炎; 白芍 总 苷
中图分类号 :R 9 . 1 5 3 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 9 3 (0 0 0 0 3 0 0 5— 34 2 1 )5— 6 9— 2
Tr a m e tf r Und fe e i t d Ar hrtswih t lGl c sde fPa o y e t n o i r nta e t ii t To a u o i so e n
U a bi s tesvr s ee etw r nton esbet td d A w sov u ,h ee i f c ee o f di t ujc s i . o e d f s u nh u e
Ke r s U df r n itd at r i : oa l c sd s o a o y y wo d n i e e t e r i s T t gu o i e f e n a h t l p
Abtat 0bet e T t ytet a e to udf rnie r ri ( A) wt t a g cs e o ao src jci : os d h r t n f n ieet t at is U v u em f ad ht i o l l oi s fpe— h t u d

未分化关节炎中西医浅谈_林慧华

未分化关节炎中西医浅谈_林慧华

穴位贴敷治疗风湿类疾病,在临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23]。再 有推拿、药浴、蜡疗等在生活中也广泛应用,以其效果明显, 副作用少,简便易行,得到了患者及家属的青睐。现代康复 疗法则根据疼痛、功能障碍是影响痹症患者生活质量的两大 因素为依据,通过疼痛评定、关节活动度评定、肌力评定、 痉挛评定等,来制定康复疗法方案,如物理疗法 (physicM therapy ,PT )、作业治疗、康复医学工程等[24],应用在临床。 4 展望
参考文献 [1] Verpoort KN,van Dongen H,Allaart CF,et al. Undifferenti-
at-ed arthritis -disease course assessed in several inception co-horts.Clin Exp Rheumatol,2004,22 (l35):12-17. [2] Stergaard M,Edmonds J,McQueen F,et al.An introduction to the EULAR-OMERACT rheumatoid arthritis MRI reference image atlas[J].Ann Rheum Dis.2005,64(1):3-7. [3] Zeidler H,Werdier D, Klauder A, et al. Undifferentiated
2 转归 2.1 现代医学判断 UA 转归
目前,临床实践中多采用血清标记物测定及影像学技术等 方法评估 UA 的转归。国内外研究均显示抗环瓜氨酸肽(CCP) 抗体在预测 UA 向 RA 转化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7、8]。李中青 [9]等对 162 例 UA 患者进行 3 年随诊,结果 24 例抗 CCP 抗体 阳性 UA 病例最终全部转化成 RA;42 例仍为 UA,58 例症状消 失,另 62 例转化为类风湿关节炎(RA)、骨关节炎等其他疾 病。吴茂春等[10]对 130 例 UA 患者进行抗 CCP 抗体检测,结果 56 例抗 CCP 抗体阳性,且后期诊断为 RA,另 74 例抗 CCP 抗体 阴性患者暂时没有变化。UA 有一定的自限性,在随访期间大多 数 UA 患者症状未变化或自动消失,表明 UA 多数预后良好,但 CCP 抗体阳性的患者多预后不良。且多种抗体联合检测可能会 提高准确性。关晓东等[11]对 192 例 UA 患者进行 12 个月的随访, 发现联合检测血清Ⅰ型胶原吡啶胶联终肽(ICTP)、抗 CCP 抗 体和类风湿因子(RF)三种指标可以有效预测 UA 向 RA 的转化。 和雅等[12]对 106 例 UA 患者进行抗 CCP 抗体、抗角蛋白抗体(AKA) 和 RA33 检测,结果三种抗体联合检测对 UA 向 RA 转化的特异 性为 100%。UA 的病程数天或数年不等,可以进展为其他确定 性的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RA)、系统性红斑狼疮、反应性 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骨性关节炎等,部分患者随访数年仍 不符合 RA 分类标准,也有部分患者长期随访依然不能明确分 类[1、13]。国内外研究显示动态 MRI 在早期发现患者的骨髓水肿, 对 UA 向 RA 转化具一定的价值[14、15]。故血清学检测和影像学 联合给临床判断 UA 的转归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2.2 传统医学判断痹症的转归

中医“治未病”干预操作方案

中医“治未病”干预操作方案

中医“治未病”干预操作方案
中医“治未病”是指预防和干预疾病发生的一种方法,通过调整人体
的阴阳平衡,提高自身免疫力和抵抗力,达到防病延年的目的。

下面是一
个中医“治未病”干预操作方案的示例,包括中医养生、饮食调理、运动
锻炼、情绪调节等几个方面。

一、中医养生:
1.调整作息时间:合理规划工作和休息的时间,保证每天有足够的休
息时间。

2.定时放松:每天坚持进行放松训练,如冥想、瑜伽、太极拳等。

3.经络保健:按摩经络,可以通过推拿、针灸、艾灸等方法来调理经络。

二、饮食调理:
1.增加抗氧化剂摄入:多吃新鲜的水果和蔬菜,如草莓、蓝莓、猕猴
桃等。

2.合理搭配食物:多吃杂粮、蔬菜、豆类等碱性食物,减少肉类和咖
啡因的摄入。

3.饮水注意:保持每天足够的水分摄入,养成良好的饮水习惯。

三、运动锻炼:
1.适度有氧运动:每天坚持适度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游泳等。

2.增加力量训练:适度的力量训练可以增强肌肉的力量和骨骼的稳定性。

3.保持运动频率:每周至少进行3-4次运动,每次30-60分钟。

四、情绪调节:
1.学会放松:学习各种放松技巧,如深呼吸、冥想、听音乐等。

2.保持积极的情绪:遇到困难和挫折时,采取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

通过上述中医“治未病”干预操作方案的实施,可以有效预防和干预疾病的发生。

然而,每个人的身体状况和养生需求都不一样,所以在实施中需要根据个人情况进行调整和个性化的改进。

此外,中医“治未病”需要长期坚持,并结合医学调养的特点,以达到最佳效果。

“治未病”思想应成为预防骨性关节炎中医护理的重要策略

“治未病”思想应成为预防骨性关节炎中医护理的重要策略

“治未病”思想应成为预防骨性关节炎中医护理的重要策略摘要】骨关节炎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随着我国老全面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开始,骨性关节炎的发病率也不断上升,且具有很高的致残率,但目前对骨性关节炎的防治却没有获得足够的重视。

中医“治未病”的学术思想是中医预防医学思想的高度概括,将其预防医学思想与骨关节炎的防治结合起来具有显著的现实意义。

在调治骨关节炎方面提出:“未病先防”应普及骨关节炎的健康素质教育、进行正确的功能锻炼及活动、重视养生固本;“既病防变”强调应及时诊治,以防它变;“瘥后康复”强调采取适当的护理干预方法以巩固疗效,预防复发。

【关键词】骨性关节炎治未病预防思想中医护理【中图分类号】R2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3)52-0274-01“治未病”思想是中医预防医学的精髓与核心,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和中华文明的结晶,经过历代医家的不断探究,学术内涵日益充实、完善,对中医学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历史性推动作用;其关于预防、保健、治疗、康复为一体的综合防治理念、方法和手段与现代医学的三级预防思想有着异曲同工之处[1、2],对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权益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是一种以关节软骨的变性、破坏及骨质增生为特征的慢性关节病,最终导致关节畸形和功能丧失的一种疾病。

多见于中老年人,女性多于男性,好发于负重较大和活动较多的关节。

由于其高发病率、高致残率,严重危害到患者生命质量,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和公共卫生问题。

本文以中医“治未病”思想为指导,从多方面探讨OA的防治策略。

1 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特点及流行病学研究1.1临床特点骨性关节炎是一种严重危害生活质量的慢性、退行性关节疾病。

临床主要症状为:疼痛、僵硬、关节乏力和失用。

体征:压痛、畸形、骨擦音、活动受限等表现。

本病具有病情复杂、病程漫长、难治愈、健康损害和社会危害严重等特点,易造成伤残,影响劳动能力和生活质量,且医疗费用极其昂贵,增加了社会和家庭的经济负担。

中医“治未病”干预操作方案

中医“治未病”干预操作方案

中医“治未病”干预操作方案
一、依据中医论治未病思路,提出操作方案
1、坚持服药
早期未病不仅可以通过中药常规治疗方式做好补充和调节,而且还可
以通过中药来进行辨证论治,以调节机体平衡,处理未病状态。

具体方法
是根据患者的不同标志,采用合理的药物和剂量,以达到调节内分泌和激素,增强免疫力和抑制病理变化的作用。

2、健康饮食
坚持健康的饮食结构是预防和治疗疾病的重要措施之一,早期未病也
不例外。

要注意把握主食、添加食品的比例,注意每日膳食的搭配,可以
以蔬菜、水果、肉类、蛋白质和谷薯类等为主。

同时,要拒绝吃油炸食品、垃圾食品、面包和糖类等加工食品。

3、适当活动
早期未病中,可以适当活动来调节机体的健康。

可以通过健身操,跑步,游泳,舞蹈,散步等活动来达到此目的。

在选择的运动形式中,要根
据自身条件和体质情况选择比较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而不是过度拘泥。

4、足够睡眠
良好的睡眠是未病状态的保健的重要措施,它不仅可以增强机体免疫力,还可以减轻未病状态。

因此,在健康保健中,建议每天保证7-8小时
的睡眠,使自己保持充足的睡眠,从而达到调节未病状态的作用。

中医治未病实践指南

中医治未病实践指南

倾听与理解
耐心倾听患者的诉求和困扰,理解患 者的情绪和感受,给予关心和支持。
认知行为疗法
通过改变患者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 来调整不良情绪和反应,帮助患者建 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
家庭与社会支持
鼓励患者家属参与治疗过程,提供家 庭和社会支持,共同帮助患者恢复健 康。
05
饮食养生与食疗方案
饮食养生原则
中医治未病实践指南演讲人:日Fra bibliotek:目录
• 引言 • 亚健康与中医干预 • 体质辨识与调理 • 情志调养与心理干预 • 饮食养生与食疗方案 • 运动养生与康复锻炼 • 总结与展望
01
引言
目的和背景
预防疾病发生
中医治未病旨在通过早期干预和预防 ,减少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提高健康水平
传承和发展中医药事业
综合干预
未来中医治未病将更加注重综合干预,结合中药、针灸、推拿、饮 食、运动等多种手段,全方位调理人体健康。
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将推动中医治未病的发展,如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 术,提高疾病预测、风险评估的准确性和效率。
提升全民健康素养建议
推广中医治未病理念
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如科普讲 座、健康教育课程等,向公众普
血瘀质
肤色晦暗,舌质紫黯。调理建议:活血化瘀,多食用活血 食物,如山楂、玫瑰花等,适量进行有氧运动。
气郁质
神情抑郁,忧虑脆弱。调理建议:疏肝解郁,多食用行气 食物,如柑橘、佛手等,保持心情愉悦。
特禀质
过敏体质者常见哮喘、风团等。调理建议:避免接触过敏 原,多食用益气固表食物如大枣、燕窝等,加强体育锻炼 增强体质。
适合选择跑步、游泳等中等强 度的有氧运动,以增强心肺功
能,提高身体素质。

中医治未病实践指南——体质调理

中医治未病实践指南——体质调理

中医治未病实践指南——体质调理
中医治未病是指在人体尚未发生疾病之前,通过科学合理的生活方式和中医药方法进行干预,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提高人体免疫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而体质调理是中医治未病的重要方面,通过调整人体体质,提高人体自身的抵抗能力,进而预防疾病的发生。

1.合理饮食:中医饮食保健强调“五谷为养”,强调多食谷类食物,如稻米、小米、玉米等,以补充充足的营养。

同时,适量摄入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鱼、蛋、豆制品等,保证身体正常的生理功能。

2.按摩保健:中医认为,按摩可以促进经络的畅通,调整体内的阴阳平衡。

常用的按摩方式有推拿、拍打、揉捏等,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选择适合的按摩部位和方法。

3.运动调理:中医认为,适量运动可以增强体质,促进血液循环,提高人体的免疫力。

适合的运动方式包括散步、太极拳、气功等,可以根据个人情况进行选择。

4.药膳调理:中医药膳是中医调理体质的重要方法,通过食用一些药物和食材配制而成的食物,可以起到调节体质的作用。

如麻油鸡、生姜猪蹄等,都属于常见的药膳。

5.睡眠调理:中医强调充足的睡眠对于调理体质来说非常重要。

合理安排作息时间,保证每天充足的睡眠时间,有助于恢复体力和调整体内的阴阳平衡。

6.精神调节:心理状况对身体的健康有着重要影响。

中医认为,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有助于提高人体的抵抗力。

总之,体质调理是中医治未病的重要环节之一,通过合理饮食、按摩
保健、运动调理、药膳调理、睡眠调理和精神调节等方法,可以提高人体
的自身免疫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这些方法简单易行,适合大众普遍推广,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实践。

中医治未病标准化工作指南

中医治未病标准化工作指南

中医治未病标准化工作指南
中医治未病标准化工作指南是为了推进中医治未病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和科学化而制定的指南。

该指南包括了中医治未病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以及实施中医治未病的基本流程和标准化操作规范。

该指南的主要内容包括:
1.中医治未病的基本理论:包括中医理论、慢性病防治理论、体质论等,以及中医治未病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2.中医治未病的方法和技能:包括中医诊断方法、中药治疗、针灸治疗、推拿治疗、气功调理等。

3.中医治未病的基本流程:包括患者评估、治疗计划的制定、治疗过程的监测和调整等。

4.中医治未病的标准化操作规范:包括诊断标准、治疗规范、药物使用规范、针灸操作规范等。

该指南的制定旨在推动中医治未病工作的规范化,提高中医治未病的临床应用水平,促进中医药的传统优势在预防和治疗慢性病方面的发挥,更好地为人民群众的健康服务。

- 1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治未病实践指南未分化关节炎
1 范围
本《指南》提出了未分化关节炎的诊断、辨证、治疗、预防和调护的建议。

本《指南》适用于18周岁以上人群未分化关节炎的诊断和防治。

本《指南》适合中医科、风湿病科、免疫科、感染疾病科等相关临床医师适用。

2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未分化关节炎Undifferentiated arthritis
未分化关节炎是指以关节疼痛、肿胀为主要临床表现,但无其他已知疾病诊断,不考虑病程长短的一类疾病。

中医无未分化关节炎病名,根据其临床表现属于“痹证”范畴。

3 临床诊断
3.1 西医诊断
参照2007 年欧洲抗风湿病联盟(EULAR)提出的关于未分化关节炎诊治的12项建议。

3.1.1 病史
本病患者大都有关节炎,同时除外类风湿关节炎等诊断明确的风湿类疾病。

3.1.2 临床表现
本病患者关节炎的特点是一定存在关节肿胀,伴疼痛或晨僵。

3.1.3 实验室检查
血清学指标:本病无特异性实验室指标,急性期可有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升高或正常;类风湿因子(RF)和抗核抗体(ANA)一般为阴性。

3.1.4 放射学检查
本病患者关节炎发作时可作关节超声或核磁检查,以明确其关节滑膜的变化情况。

3.2 中医诊断
3.2.1 中医病名诊断
未分化关节炎数中医“痹证”范畴,是由于人体正气不足,风、寒、湿、热、燥等外邪侵袭,出现以肢体关节肌肉等疼痛、重浊、麻木、肿胀、屈伸不利,甚则以关节变形,或累及脏腑为特征的一类病症的总称。

3.2.2 中医证候诊断
未分化关节炎中医证候诊断主要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得到的临床信息进行辨证,并将中医辨证体系中的八纲辨证、脏腑辨证、气血津液辨证相结合,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内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994年)[8]、《中医内科学》[6]、《中西医结合内科学》[7]、《实用中医风湿病学》[9],最后通过专家共识法制订,临床常见证候如下:
风湿痹阻证:关节肿胀、疼痛,痛处游走不定,舌质淡红,苔白腻,脉濡或滑。

湿热痹阻证:关节肿痛,触之灼热或有热感,或口渴不欲饮,或有发热,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寒湿痹阻证:关节疼痛,局部肿胀,屈伸不利,得寒痛剧,得热痛减,皮色不红,舌胖,舌质淡暗,苔白腻或白滑,脉弦缓或沉紧。

痰瘀痹阻证:关节肿痛,晨僵,屈伸不利,痛有定处,入夜尤甚,或面色晦暗,舌暗紫,苔白厚或厚腻,脉沉细涩或沉滑。

气血两虚证:关节肿痛,或肢体麻木,少气乏力,自汗,心悸,头晕目眩,面黄少华,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肝肾不足证:关节肿痛,屈伸不利,或腰膝酸软,或潮热、盗汗,或关节发凉,或畏寒喜暖,舌淡红,苔白薄,脉沉弱或细弱。

3.3 鉴别诊断
未分化关节炎需同多种风湿性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痛风性关节炎、脊柱关节病和结缔组织病等疾病的关节炎相鉴别。

4 临床治疗与推荐建议
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核心原则,本指南的辨证论治是指对未分化关节炎患者通过四诊合参,收集患者病史、症状、舌脉等临床资料,根据中医理论进行综合分析,辨别证候,并根据证候拟定治疗方法。

本病辨证准确,治法对证,选方切合病机,方可取得较好的疗效。

4.1 辨证论治
4.1.1风湿痹阻证
治法:祛风除湿,通络止痛。

方剂:羌活胜湿汤加减。

药物组成:羌活、独活、防风、桑枝、川芎、秦艽、威灵仙、青风藤等。

(推荐强度:弱推荐,证据级别:V级)
4.1.2湿热痹阻证
治法:清热祛湿,活血通络。

方剂:宣痹汤(出自《温病条辨》)合三妙散(出自《医学正传》)加减。

药物组成:防己,生薏苡仁,萆薢,桑枝,防风,秦艽,牛膝,羌活,忍冬藤,黄柏,甘草。

(推荐强度:弱推荐,证据级别:V级)
4.1.3 寒湿痹阻证
治法:温经散寒,祛湿通络。

推荐方药:乌头汤(出自《金匮要略》)合防己黄芪汤(出自《金匮要略》)加减。

制川乌(或制附片),桂枝,白芍,麻黄、生黄芪,白术,当归,生苡仁,羌活,防己,生甘草。

(推荐强度:弱推荐,证据级别:V级)
中成药:风湿骨痛胶囊。

(推荐强度:弱推荐,证据级别:V级)
4.1.4 痰瘀痹阻证
治法:活血行瘀,化痰通络。

推荐方药:双合汤(出自《万病回春》)加减。

桃仁、红花、生地、川芎、当归、鸡血藤、陈皮、半夏、防风、白芥子、僵蚕。

(推荐强度:弱推荐,证据级别:V级)
4.1.5气血两虚证
治法:益气养血,活络祛邪。

方剂:黄芪桂枝五物汤(出自《金匮要略》)加减。

药物组成:黄芪、白芍、桂枝、熟地黄、当归、白术、羌活、独活、秦艽、鸡血藤、生姜、大枣、炙甘草等。

(推荐强度:弱推荐,证据级别:V级)
4.1.6肝肾不足证
治法:补益肝肾,舒筋止痛。

方剂:独活寄生汤(出自《备急千金要方》)加减。

药物组成:独活、防风、秦艽、茯苓、当归、熟地黄、白芍、杜仲、牛膝、桑寄生等。

偏阳虚者,加肉桂、党参、菟丝子、肉苁蓉等;偏阴虚者,加山萸肉、女贞子、旱莲草等。

(推荐强度:弱推荐,证据级别:V级)
4.2 对症治疗
4.2.1中药静脉输液
根据病情选择具有活血通络、消肿止痛、调节免疫作用等(如血必净注射液、红花黄色素氯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