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学海堂文人群体群聚组合的地域因缘

合集下载

2023年三校生高考语文试卷

2023年三校生高考语文试卷

2023年三校生高考语文试卷三校生培训学校满分100分,时间150分钟现代文阅读(共26分)(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13分)明清两代,文人的聚合倾向十分显著,所谓作家往往都是某种配合体名义下的作家,而地域性文学社群丛生是一个尤其突出的文化现象。

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将地域社群作为明清诗文研究的主要维度之一,而把大量的作家及其创作放到地域社群的语境中去考察,由此形成对明清诗文发展的某种特殊机制的认识。

地域社群有别于一般平常意义上的社团流派,明清两代,以诗文创作为内容的文学社团流派其数甚多,台阁派、茶陵诗派、前七子、后七子、唐宋派、神韵派、性灵派、格派遣、肌理派、桐城派等多为文学史论及。

这些社团流派大部分为“泛地性”,领袖人物地位较高,往往通过文学活动创造了主流话语,数量较为有限。

综观明清两代诗文创作群体,为数众多的是地域文学社群。

⑵与一般意义上的社团流派相比,地域文学社群具有一些不同的特征:其成员往往限于一个区域或郡邑,活动多在地方基层;参与者身份不等,但在文学活动中一般以“自然文化人”出现;召集者多为一地之望重者,其中不乏一时文坛领袖;维系社群存在的除文化精神外,更多的是遵守社约举行的社集活动;人际之间往往同仁相得,相互标榜,竞文才风流,少异同纷争。

这样的文学社群分布很广,但以南方集聚较密,尤其江南最为集中。

除大型社团如南社、鸿笔文社等外,一般规模在数人到数十人不等,结社频度高,衍生性强,名家参与,群从踊跃,形成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宏大壮丽的社会基层文学景观。

⑶有两点可以看出明清文人参与社群活动的热情,一是一人加入多个社团,一是一个社团世代延续。

前者以鄞县钱光绣最为典型,钱氏竟参加了六个地方的八个社团。

这种情况在社团活动极为活跃的江南区域绝不是个别现象。

其他区域这样的情况同样存在,与明代公安派袁氏兄弟相关的社群就至少有阳春社、南平社、蒲桃社、金粟社等数个。

至于社团存续时间,虽然有崇祯十四年常熟钱方明招诸友于红豆山庄结临社,活动时间仅三天这样极端的例子,但如无锡碧山吟社跨越两个朝代、延续数代人的例子也并不少见。

学海堂名词解释

学海堂名词解释

学海堂名词解释近几年,学海堂名词已经逐渐成为学习、讨论及翻译的重要词汇。

学海堂名词,也称为「学海堂词」、「儒学海堂」、「儒家海堂」,是总结中国古代儒家学术思想的名词性词汇,由明清儒家学者潘恕(公元1584-1636)在《学海堂论》中收集而来。

学海堂名词主要收录了宋代以前的儒家学术思想,其中大多数名词出自儒家学者们的著作,如《论语》、《中庸》等,但也有一些晚元朝以后的词语,如“道德经”。

学海堂名词分为四大类:格言、定辞、术语和常语。

格言是指宋朝以前的名言,定辞是指政治、礼仪、宗教等方面的词语,术语是指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术语,而常言则是指生活中常用的词语。

学海堂名词主要用于学术研究和翻译,能帮助读者理解儒家思想的早期历史发展,也有助于增强读者对古典文学的理解。

同时,学海堂名词也可以作为现代语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来支持日常语言交流。

除了用于学术研究和翻译,学海堂名词还在日常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实用价值。

如“知行合一”、“以德服人”等格言,不仅能够启示读者的行为,也能够令读者认识到某些基本的道理。

此外,学海堂词语也可以用来提升学生们的文学素养,令读者对古典文学有更深刻的了解。

学海堂名词不仅涵盖了古代儒家学术思想,也涵盖了现代语言中的很多概念,可以说是连接了中国古代和现代之间的桥梁。

今天,学海堂词语已被广泛用于文学之中,也被用于商业和其他社会文化活动中,它们不仅蕴含了深厚的文化积淀,也传递了一种更丰富的情感性,对读者来说绝对是一种愉悦的享受。

总之,学海堂词语既有着悠久的源头,又与现代语言有着深刻的联系,它们不仅可以作为学习的助手,也可以作为读者的引导,在一定程度上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些古老而又极具诗意的词语。

明清时期的文人雅集与文化交流

明清时期的文人雅集与文化交流

明清时期的文人雅集与文化交流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两个重要时期,这段时间内产生了许多优秀的文人雅集,并促进了文化交流的繁荣。

文人雅集是一种特殊的社交形式,主要由文人士子们组成,他们聚集在一起,共同欣赏文学、音乐、绘画等艺术作品,交流思想、情感和文化观念。

这些雅集的形成和发展,既反映了时代的社会背景和文化风尚,也成为了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途径。

一、明清时期文人雅集的发展背景明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稳定时期,社会经济繁荣,文化发展达到了一个高峰。

文人阶层兴起,他们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专注于文化艺术的追求。

同时,明代社会秩序相对宽松,文人们可以相对自由地组织雅集,追求个性化的创作和交流。

清代是明代的延续,然而在清朝初期,由于满族的入主,文人的社会地位受到了一定的挑战。

为了寻求文化认同和精神寄托,许多文人士子利用雅集的形式来凝聚自己的文化身份,同时也通过雅集来表达自己的政治抱负和社会理想。

二、明清时期著名的文人雅集1. 芳泽雅堂:芳泽雅堂是明代著名的文人雅集,由文学家杨慎所创办。

雅集以文学创作为重点,汇聚了当时众多的文人才子,如文震亨、王守仁等。

芳泽雅堂提倡文化品位和修身养性,对后来的文人雅集影响深远。

2. 东坡会:东坡会是宋代文人苏轼创办的雅集,但在明清时期仍然有许多文人加入。

东坡会以文学评论和交流为主题,主张吟诗作对、议论文学和艺术,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氛围。

3. 海魂社:海魂社是清代著名的文人雅集,由袁枚、纳兰性德等人组成。

海魂社以纳兰性德的词作和文学评论为主要内容,成员间以诗词和书信往来为交流方式,对清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明清时期文人雅集的特点1. 彰显社交文化:文人雅集是文人们展示自己才华和追求高雅生活的重要途径。

雅集汇聚了一批有相似志趣的人,他们可以通过艺术交流和诗文创作来展现自己,并从中获得社交认同和满足感。

2. 促进思想交流:在文人雅集中,不仅有文学创作和艺术欣赏,还有各类学术讨论和文化交流。

高考历史专项复习《辛亥革命》十年真题

高考历史专项复习《辛亥革命》十年真题

高考历史专项复习《辛亥革命》十年真题2023年1.(2023年全国甲卷)清末,陈去病在《论戏剧之有益》一文中说:“此其奏效之捷,必有过于劳心焦思,孜孜矻矻以作《革命军》《驳康书》《黄帝魂》《落花梦》《自由血》者殆千万倍。

”他号召青年人投身戏剧。

这反映出()A.传统戏曲的演出逐渐衰落B.戏剧开始由愉悦达官显贵转向民众C.戏剧成为宣传革命的手段D.反清书籍宣传革命思想的作用弱化2.(2023年新课标卷)1910年,长沙爆发抢米风潮。

具有地方议会性质的湖南谘议局致电军机处,请求朝廷撤换处置失当的巡抚,谘议局议长和士绅联名致电湖广总督瑞澂。

瑞澂认为该士绅等“迹近干预”,上奏朝廷:“巡抚乃系疆臣,用舍尤应钦定。

”这表明()A.新政强化了清廷权威B.谘议局架空了督抚权力C.地方势力控制了官场D.士绅阶层民主意识增强3.(2023年浙江卷1月)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

据载,宋教仁曾谓:“改总统制为内阁制,则总统政治上之权力至微,虽有野心者,亦不得不就范。

”下列各项中,与宋教仁限制总统权力意图相吻合的是()①临时大总统代表政府总揽政务②临时大总统统帅全国陆海军队③参议院行使立法权并可弹劾临时大总统④临时大总统发布命令须由国务员副署才能生效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2022年1.(2022年重庆卷)晚清时期,歌谣体童蒙读物《最新妇孺唱歌书》中写道:“万国通商口岸通,铁车轮舶疾如风。

洲名澳亚欧非美,人种棕黄黑白红。

世界群推老帝国,舞台谁是主人翁。

诸君准备新人格,革命风潮逼远东。

”这首歌谣()A.可能出现于洋务运动中B.反映出国人抛弃了改良道路C.可能是立宪派的宣传品D.反映出清末西学东渐的深化2.(2022年天津卷)我国很多省份出版过论述20世纪初某一历史事件的著作,其核心内容包括各省革命团体的民族民主革命宣传活动、武装斗争和各地新政府的建立等。

这些著作主要反映了()A.义和团运动的社会影响B.辛亥革命的发展特点C.新文化运动的历史作用D.五四运动的重要意义3.(2022年江苏卷)1911年刚过暑假,正在中学读书的茅盾发现,学校里的许多教员剪了辫子,变成了光头。

(最全)尔雅网课《中国历史人文地理(上)》章节测试及期末考试答案

(最全)尔雅网课《中国历史人文地理(上)》章节测试及期末考试答案

班级:默认班级成绩:100.0分一、单选题(题数:50,共50.0 分)1关于中国的历史地理学,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1.0分)1.0 分A、历史文献延续时间长B、历史文献覆盖范围广C、历史文献保存情况不好D、历史文献记录内容丰富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2()之后调整行政区划,出现市管县。

(1.0分)1.0 分•A、六十年代•B、文化大革命•C、改革开放•D、九十年代后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3从()以后到清朝,新疆地区都没有再直接由中央政府统治过。

(1.0分)1.0 分•A、黄巾起义•B、靖康之乱•C、安史之乱•D、五胡乱华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4海上丝绸之路逐步替代了传统的陆路丝绸之路的原因是()。

(1.0分)1.0 分•A、河西走廊战乱不断•B、海上丝绸之路成本低•C、海上丝绸之路载货量大且安全•D、以上都对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5自公元()后期以来,西藏就是中国的领土。

(1.0分)1.0 分•A、11世纪•B、12世纪•C、13世纪•D、14世纪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6下列关于地中海特点的说法中,说法正确的是()。

(1.0分)1.0 分•A、地中海基本是一个封闭的内陆海•B、地中海的海域里有众多岛屿、半岛、海湾•C、地中海周围集中了最多的古代文明、群星灿烂•D、以上都对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7中国古时在首都的选择与维持上考虑的因素不包括()。

(1.0分)1.0 分•A、军事因素•B、经济因素•C、政治因素•D、人口因素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8()山多地少,人们选择做师爷而非经商作为出路。

(1.0分)1.0 分•A、徽州•B、山西•C、湘西•D、绍兴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9最早考察中国西部后提出“丝绸之路”这一概念的地理学家是()。

(1.0分)1.0 分•A、英国人•B、中国人•C、法国人•D、德国人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10下列选项中,属于历史地理学的学科构成的是()。

湖北省新高考联考协作体2023届高三4月联考

湖北省新高考联考协作体2023届高三4月联考

湖北省新高考联考协作体2023届高三4月联考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据考古发掘,姜寨聚落总体布局分为居住区、窑场和墓地三个部分(如右图)。

居住区位于中央,居住区内的房屋规划整齐,环壕内环绕的房屋建筑群由大、中、小型三种房子组成5个单元,每个单元的小型房屋围绕大、中型房屋,房址的门均朝向中心广场,周围有壕沟和墓地。

古村落如此布局根源于A.私有制水平的提高B.商品经济不断发展C.原始农耕经济的出现D.防御外敌入侵的需要2.东汉末年,民间兴起了乡间清议品评并形成了一种传统。

到了曹魏时期出现“吏部不能审定核天下人才士庶,故委中正铨第等级,凭之授受”。

这可用于说明A.选官制度改变利于激发官民责任感B.九品中正制标准是门第C.曹魏统治者重视乡论与德行的考察D.曹魏亟需人才巩固政权3.遭遇自然灾害时,孝文帝开仓赈恤;对于鳏寡孤独以赐粟(或谷)帛为主,还有免除“杂徭”;对于贫老和“不能自存者”,赐给衣服布帛、粮食或田地等;特别困难的病患专门设立医治场所,派专门的医师救护。

孝文帝的这些措施A.顺应了民族交融的趋势B.由政府主导并且具有针对性C.巩固了全国统一的局面D.缩小了北魏社会的贫富差距4.学者颜元曾评论道:“朱子遗风至今日,衣冠文士羞与武夫齿,秀才挟弓矢出,乡人皆惊,甚至子弟骑射武装,父兄便以不才目之,长此不返,四海溃弱。

”“宋元来儒者,却习成妇女态,甚可羞。

”据此可知,颜元A.反对理学对士人的消极影响B.强调“存天理,灭人欲”C.倡导提高妇女的社会地位D.赞同宋代重文轻武政策5.清朝时期,广州的行商是一个地域色彩较浓厚的行业,但不少著名行商的资本是来自福建、浙江;四川井盐中,从事制盐的企业主大多是湖南、湖北、陕西和广东的客籍商人;在矿业中,云南铜矿在它的兴盛时期,厚积资本进行开采的,多为三江、两户、川广富商大贾。

据此可推断出,清代A.政府专营政策有所放松B.商业资本流动的广泛性C.手工业分工现象较明显D.区域经济差异日益淡化6.从1861年至1910年,上海对外贸易值从0.74亿海关两增长到3.78亿海关两,但其占全国外贸总值的比重却从60%下降至45%左右。

群聚方式与晚清文学主体身份的变革

群聚方式与晚清文学主体身份的变革
林七 贤 ; 或聚 居庙 堂之 上 , 明初 三杨 ; 如 或游 历 江 湖 之外 , 如永 嘉 四灵 。他 们 的生 存 方式 徘 徊 在 “ 善 ” 独 和
“ 济” 兼 之间 , 始终 是一 种静 态 的 、 中和 ” 以“ 为美 学 特征 的 生存 体 验 。然 而 , 了 晚清 , 识分 子 的群 聚方 到 知 式 发生 了根本 性 的改 变 , 批知 识分 子 从 乡村 走 向都 市 , 主 动 或 被 动地 依 存 于新 兴 的大 众 传媒 和社 团 大 或

个 士人人 生 意义 的价值 要求 , 千年来 不 曾改 变 。生活 在清代 中晚 之 际的梅 曾亮抒 写 心 志道 : 士之 生 数 “
[ 收稿 日期 ]2 0 0 9—1 4 2一l [ 作者简介 ]胡碟( 9 2一) 男 , 18 , 湖北孝感人 , 汕尾职 业技 术 学院 中文系教 师, 士, 硕 主要从事 文学理论 与批评
21 0 0年 4月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 学版
Hu nt s& S ca ce c sJ un lo ia nv ri ma i e i o il in e o r a fHan n U ies y S t
Ap . 01 r2 0 V0 _ No. l28 2
第2 8卷 第 2期
变革 发生 的原 因 , 是 晚清知 识分 子群 聚方 式 的改变 。 却


群聚方式 : 从切磋酬 唱到传媒社 团
文人 群 聚结社 是文 学发 展史 上常 见 的 文学 现 象 , 理论 上 言 , 从 这是 文 学 走 向 自觉 的 必然 结 果 。古 代 文人 群 聚的方 式多 种 多样 , 或聚集 在某 一政 治或 文化 集 团周 围 , 建 安七 子 ; 隐遁 山林 , 如 或 幽居 田园 , 如竹

论晚清皖中地域文学体貌生成与时局映射——以“合肥三家”为中心

论晚清皖中地域文学体貌生成与时局映射——以“合肥三家”为中心

第41卷第6期2020年12月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Huaibei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Vol.41No.6Dec.2020收稿日期:2020-10-20基金项目:2020年度安徽省社会科学创新发展研究课题攻关研究项目(2020CX123)作者简介:史哲文(1989—),男,安徽合肥人,安徽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博士,安徽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合肥学院环巢湖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

①详见陈诗《皖雅初集》、李家孚《合肥诗话》、王揖唐《今传是楼诗话》、马祖毅《皖诗玉屑》等文献。

论晚清皖中地域文学体貌生成与时局映射——以“合肥三家”为中心史哲文(安徽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安徽合肥230051)摘要:地域诗歌体派的形成标志地方诗坛的成熟,晚清安徽诗坛出现不少文学群体,其中徐子苓、王尚辰、戴家麟三人通过谭献选辑《合肥三家诗录》被建构为一个地域诗歌体派,即“合肥三家”。

“合肥三家”具有个性与共性的统一,三人诗作品格沉郁雄奇,以唐为好,内容注重表现时兴事物,又记录咸同战局,反映出咸同时期地方诗坛诗学、风格、内容的多重变化。

同时,也反映出安徽作为时局变动的核心区域之一,在淮军崛起、桐城式微与地缘聚合、文化向心的分与合中孕育出庐州文学板块,昭示清代安徽文学史中一个变奏。

关键词:清诗总集;地域文学;合肥三家;淮军中图分类号:I2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0683(2020)06-0101-07鸟瞰文学史演进历程,历代文坛诗脉壮大与延续,一个重要表现是文学流派的成熟与流衍:“流派论的提出,既是文学创作成熟的标志,也是文学研究成熟的表征。

”[1]清诗体派的地域特色突出,在上层诗家形成一时之体的同时,地方诗界也存在一地之派,呈现出大家巨擘与地方诗群同时共通的态势。

清代安徽诗人辈出,诗歌成就斐然,前人多有阐论,但依然有不少诗人诗派虽在当时颇有影响,却未被后世熟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下 表 对 学 海 堂 一 至 四集 所 收 录 的 : 的 籍 上子
贯进 行 统计 和分类 。虽 然仅 仅是 针对 学海 堂集 中 收 录 的士 子情 况 进行 分 析 , 不 能 代 表所 有 应 学 并 海 堂课 的士子 的籍贯 情 况 , 由此 所 反 映 出来 的 但 情况 是具 有一 定代 表性 的。


地 缘
“ 君亭 畔漪 漪 竹 , 有清 风似 昔年 。 [民 国 此 可 ”]
时 期 , 世 文人 追思 学海 堂 , 限感 慨 。学海 堂 的 后 无 此君亭 , 证着学海堂的沧桑 , 见 每一 位 学 海 堂 人
学海堂文人群体是在多方力量 的推动下 , 逐 渐 完 成 的 身 份 认 定 , 海 堂 的 官 学 身 份 、 方 缙 学 地 绅商贾的支持 、 学术 的吸引力……都是不可忽略 的 因素 , 地 域 的纽 带 无 疑是 铺 展 和 联结 起 这 一 而 群学 人最 为 天然且 坚 韧 的因素 。同宗 、 同邑 、 同师 门、 同年 生 、 同岁 友 …… 地 域 机 缘 生 发 的 自然 联
翁筱 曼
( 华南师范大学 中国现当代散文研 究中心 ,广东 广州 5 0 0 ) 0 6 1

要: 围绕着学海堂聚合起来的学海堂文人群体 , 确立 了新的身份认同与主流文化 圈的构成 , 象征着 晚清
广东学术格局 的新变。在学海堂文人群体群聚组合的过程 中, 地域 的纽带是铺展和联结起这一群学人最 为天 然 且坚韧的因素 。考察学海堂人的籍贯 、 师从、 交游等 , 归结 出地缘 、 血缘 、 学缘这三个基本 的因缘关系 , 探析地域机缘
生发的牵绊对于学海堂文人群体聚合与发展产生 的影响 , 并借此一窥晚清省城学术文化生态的融构 。
关键词 : 晚清 ; 海堂; 学 文人群体 ; 地域 因缘
中图 分 类 号 :2 66 I 0.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1 4 2 (0 10 — 0 7 0 10 — 2 5 2 1 )5 0 5 — 7
型文人群体 的形成与演变更是 推动文学发展 的
重要 力量 。
晚清 广 东 文 化 圈 呈 现 出 以 学 海 堂 为 中心 不 断 增强 凝 聚 力 , 并进 一 步 向珠 三角 以至 全 国发 散
而扩 大影 响力 的态势 。围绕 着学 海 堂聚合 起来 的 学海堂文人群体 , 确立 了新的身份认 同与主流文 化 圈的构成 , 征着 晚 清广东 学术 格局 的新变 , 象 并 历史 地 承 担起 近 代 文化 转 型 期 承前 启 后 的 重任 , 既对前代的地域文化传统进行了集 大成与重构 , 又开辟 了近代广 东 学术走 在 全 国前列 的先 行者 道 路, 构筑着 新 的岭南 文化形态 和新 的学术 风气 。
磨批评提升的励志诤言。笔者 以容肇祖先生《 学 海堂考》 中所提供 的丰富资料为基础[, 再结合相 关 的地 方志 记 载 , 对学 海 堂人 的籍 贯 、 从 、 游 师 交 等 方 面进 行 考 察 , 归结 出地缘 、 血缘 、 缘 这三 个 学 基 本 的因缘 关 系 , 对学 海 堂 文 人群 体 千 丝 万缕 的 联 系 进行 梳 理 , 一个 侧 面 观察 地 方 学 术 圈与 地 从 域传统文化格局之 间的互动 , 也借此一窥晚清省 城 学术 文化 生态 的融 构 。
物 以类 聚 、 以群 分 , 体 性 是 人 类 社 会 性 人 群 的一 种表 现形 式 , 是 社会 文 明发展 的基 本架 构 。 也 在 中国古 代 文学 学 术漫 长 的发 展历 程 中 , 种 类 各
系与 缠绕 的牵 绊 , 同声 同气增 进 学 识 的 强大 动 是 力 , 如 切 如 磋 辩 论 交 流 的学 术此 留下 了或 深或 浅 的足迹 。有 的只是 学海 堂
的一个过客 , 有的终其一生都以学海堂为 自己的 归依 ; 的跟 随父 亲或 祖父 的学 术路径 来 到这 里 , 有
有 的则 沿 着 同 乡者 的脚 步而 来 , 的 由友 人 的推 有 荐 、 学 界 赞誉 的 指 引 前 来 ; 的 由岭 北 翻 越 大 受 有
5 8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 卷 第 7
21 年) 0 1
庾岭 , 远万里 。因此 , 海堂人 的地缘 可 以从 三 不 学 个 不 同 的 角度 解 读 : 其 , 于 一地 ; 二 , 自 聚 其 来 地 ; 三 , 籍一 地 。 其 落

学 海堂 人 的第 二层 地缘 。
收 稿 日期 :0 10 — 2 2 1 - 4 1
作者简介 : 翁筱曼( 90 )女 , 18 一 , 广东潮安人 , 文学博士 , 华南师范大学 中国现 当代散文研究中心研究 人员 。
基金项 目: 广东省哲 学社会科 学规划项 目( DIY W0 )广 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发展 “ G OZ 9; 十一 五” 规划 2 1 00年度课题( 0 2 ) 1Q 4
第2卷 第5 7 期
汕头 大学 学报 ( 文社 会科 学版 ) 人 SATUUIESYORA (UAIE & OILC NEB OTL) HNO VRI UNLHMN I SC I CS I NHY N TJ TS A S E M
V17 o 01 o2. .21 . N5
晚清学海堂文人群体群 聚组合 的地域 因缘
由上 表可 见 , 海 堂 人 以珠 江 i 角洲 地 区的 学
南 国海 滨 的广 州 , 秀 山 上 的 学 海 堂 , 这 越 是 群 学 人结 下 的第 一层 地缘 。 广 州 作 为 一 省 之 都 会 、 治 的 中心 , 仅 商 政 不 旅辐辏 , 车水 马龙 , 是 岭南一 地 的文化 中心 。三 亦 年一 度 的 乡试带 来 了省城 士 子 的频 繁 流 动 , 考 备 应 考 考 后 等放 榜 , 科举 之 路 上 翘首 以盼 的 士子 充 塞着 省 城 , 各式 各 样 的交 流 与 聚会 营 构 着浓 郁 的 文 学学 术 氛 围 ; 化 资 源 、 南 之 外 的 学 术 风 气 文 岭 与 文学 动 向 , 以此 为 中心 向岭南 其 他 地 区及 相 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