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大连24中2013届高三历史考前模拟考试试题新人教版
辽宁省大连市达标名校2024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含解析

辽宁省大连市达标名校2024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注意事项1.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填写在试卷及答题卡的规定位置.3.请认真核对监考员在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与本人是否相符.4.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选项的方框涂满、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作答,在其他位置作答一律无效.5.如需作图,须用2B铅笔绘、写清楚,线条、符号等须加黑、加粗.一.选择题(12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48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 1.《甘薯疏》是一本介绍甘薯的益处和种法的书,对中国古代甘薯种植的推广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这本书应该收录在A.《汜胜之书》B.《齐民要术》C.《农书》D.《农政全书》2.讲到“民主”,我们常会提到雅典。
对雅典的民主政治,我们应当有怎样的认识?①雅典自立国以来就有民主的优良传统,历任领袖均能加以发扬②雅典虽然历经不同的政治制度,但最终认为民主政治最为可行③雅典式民主是所有人民都可以参与政治,以投票表决公共事物④当时民主仍有身份限制,公民才有参政的权利,妇女亦被排除A.①②B.①④C.①③D.②④3.如表是轮船招商局改组(1874年)前后上海至各口岸单位吨重运费统计表对如表中运费变化的推论最准确的是A.洋务企业经营状况日趋恶化B.各口岸的近代化程度存在差异C.中日之间经济联系尤为密切D.洋务企业的市场竞争意识增强4.据记载各国输入中国的商品,以1913年为100,1921年增至158.9,1922年又增至165.8。
导致这两年输华商品激增的主要原因是A.“洪宪帝制”结束,中国政局趋于稳定B.工人运动勃兴,对外国商品需求增加C.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打击了亲日派势力D.华盛顿会议重申“门户开放”,列强扩大对华贸易5.“不行黜陟(意为废除、取消)而藩国自析”,西汉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中体现这种特点的政策是A.“削藩”B.颁布推恩令C.创设刺史制度D.推行内外朝制度6.2008年10月,15家主流媒体共同发起的征集“改革开放30周年10大流行语”揭晓,分别是“下海”“下岗再就业”“农民工”“不管白猫黑猫,捉到老鼠就是好猫”“上网”、“①”,“北京奥运”“炒股”、②和“雄起”。
辽宁省大连市2013届高三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理科综合试题(扫描版,详解).pdf

2013年大连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 化学参考答案 一、 7、D 8 D 9 B 10 C 11 B 12 A 13 D 二 26(15分) (1)Y: NO2 H:(各1分) (2 ) 收集气体Y的方法:向上排空气(1分) (3)3Cu+8H ++2NO3-=3Cu2+ +4H2O+2NO(2分) (4 ) 溶液中先有白色沉淀生成,随即变成灰绿色,最后又红褐色沉淀生成,产生无色气体(3分)(答出一点得1分。
其它合理答案参照给分) 2Na2O2+2H2O=4NaOH+O2↑(1分) Fe(NO3)2+2NaOH=Fe(OH)2↓+2NaNO3(1分) 4Fe(OH)2+O2+2H2O=4 Fe(OH)3 (2分) (5)Fe+8NaOH=8Na+Fe3O4+4H2O(2分)因为生成气态Na和固态四氧化三铁,化学平衡向右移动(1分)(其它合理答案参照给分) 27(14分) (1)① CO(NH2)2+NO+NO2=CO2+2N2+2H2O (2分) ②-1627.2KJ·mol-1 (2分) (2)①0.01mol/(L·min) (1分) ②K=10 (2分) 增加 (1分) ③ > (1分) 理由:增加氨气的浓度,此时体系的K′x1,说明时刻粒子已经过了y轴 (2分) 经过y轴时半径与x轴成α角, r2+r2cosα=x1 可得:α=60° (2分) 此处与O点的距离为:y=y1+ r2 sinα=(+)m≈0.27m。
(3分) 33.(1)ABD(6分)(2)(9分)解: ①缓慢升温过程中,对A中气体分析 初态: (1分) 升温结束后: (2分) (2分) , (2分) 所以得:T2=450K=177℃ (1分) ②对A气体分析,初末状态体积相同, T3=T2 (2分) 可得再加入的水银高cm (2分) 34.(1)1; 30; 2mx3m或x∈(2,3) (每空2分) (2)(9分) 解: ①由,可求临界角C=45o 由几何关系得光线第一次打到AB边上E点的入射角=60o<45o 所以,光线在该面上发生全反射。
2019-2020辽宁大连二十四中高考历史一轮复习Ⅱ卷模拟题.doc

试卷第1页,总3页…………○…………外…………○…………装…………○…………订…………○…………线…………○…………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内…………○…………装…………○…………订…………○…………线…………○…………绝密★启用前试卷副标题考试范围:xxx ;考试时间:100分钟;命题人:xxx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注意事项:1. 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 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分卷I分卷I 注释一、 选择题(注释)1. 【题文】我国在封建社会初期天文历法成就相对比较突出的原因是A .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B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特殊智慧C .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D .在封建迷信基础上发展而来的2. 【题文】下列中国古代的著名农书,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农书》 ②《齐民要术》 ③《胜之书》 ④《农政全书》A .①②③④B .①③②④C .②④①③D .③②①④3. 【题文】《九章算术》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应用数学著作。
下列有关表述正确的是 ①约成书于西汉②采用十进位值制记数法③是现在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著作④它标志着中国古代以计算为中心的数学形成了完整的体系A .①②③④B .②④C .②③④D .①②④4. 【题文】“人道亲亲也,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收族故宗庙严,宗庙严故重社稷,重社稷故爱百姓……”,材料主要反映了( )A .中国古代的分封制度B .中国古代的宗法观念C .中国古代的礼乐制度D .中国古代的仁爱思想5. 【题文】2009年春节联欢晚会上,周杰伦演唱的《本草纲目》博得阵阵掌声。
小明想了解中国古代中医药的一些治病古方,于是上网搜索,下列搜到的信息不正确的是A .《黄帝内经》奠定了后世中医临床学的理论基础B .《本草纲目》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C .《伤寒杂病论》提出了辩证施治的方法D .中医药学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生态度6. 【题文】关于分封制和郡县制,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分封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B .郡县制的郡守和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命C .都属于古代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D .都是为了巩固统治而实施的试卷第2页,总3页7. 【题文】辛亥革命10周年之际,梁启超撰文写道:“辛亥革命有什么意义呢?简单说……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
辽宁省大连24中高三物理考前模拟考试试题新人教版

辽宁大连24中2013届高三考前模拟考试物理试题本试卷分第I 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其中第Ⅱ卷第33—40题为选考题,其它题为必考题。
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上。
2、选择题答案使用2B 铅笔填涂,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非选择题答案使用0.5毫米的黑色中性(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5、做选考题时,考生按照题目要求作答,并用2B 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对应的题号涂黑。
二.选择题:本题共8小题,每小题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 15、16、19、21题只有一个选项正确,14、17、18、20题有多个选项正确,全部选对者得6分,选对但不全者得3分,有选错的得0分。
14.在物理学理论建立的过程中,有许多伟大的科学家做出了贡献。
关于科学家和他们的贡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伽利略通过构思的理想实验得出结论: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的原因B .牛顿最早指出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C .美国科学家亨利发现自感现象(因电流变化而在电路本身引起感应电动势的现象),日光灯的工作原理即为其应用之一,双绕线法制精密电阻为消除其影响应用之一D .笛卡尔对牛顿第一定律的建立做出了贡献15.如图所示,从地面上A 点发射一枚远程弹道导弹,假设导弹仅在地球引力作用下,沿 ACB椭圆轨道飞行击中地面目标B ,C 为轨道的远地点,距地面高度为h .已知地球半径为R ,地球质量为M ,引力常量为G .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 .地球球心不一定是导弹椭圆轨道的一个焦点B .导弹在C GM R hC .导弹在C 的加速度等于2()GM R hD .导弹在C 点的加速度大于2()GM R h16.我国“蛟龙号”深潜器进行下潜试验,从水面开始竖直下潜,最后返回水面,速度图象如图所示,则有A .本次下潜的最大深度为6mB .全过程中的最大加速度为0.025m /s 2C .超重现象发生在0—1min 和6—8min 的时间段D .0—4min 和6—l0min 两时间段平均速度大小相等17.如图甲所示,劲度系数为k 的轻弹簧竖直放置,下端固定在水平地面上,一质量为m的小球,从离弹簧上端高h 处自由下落,接触弹簧后继续向下运动。
2013年大连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

2013年大连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参考答案1、D(偷换概念。
原文说,意识如果是一种共性,那么独特意识就是一种个性,并没有说意识具有“共性”和“个性”两个特性。
)2、C(强加因果。
二者并无因果关系。
)3、A(原文“自笛卡尔以来”包括了笛卡尔;原文“这意味着二元论的难题事实上并不成立,或者说应该回归于大脑一元论”,并不能理解成绝对的“终于结束”。
)4、A(败,毁坏。
)5、C(①说的是他高超的射箭技艺,并非“善战”;②表明他坚决与敌作战的决心;④说的是他治理地方事务,并非作战方面的事情。
)6、D(原文“问其下孰敢当者”,是问他的手下,谁敢去抵挡。
)7、(1)只有一个被称作“夜叉”的部将许清的想法与刘锜不谋而合,刘锜非常高兴,(他命令手下)凿沉舟船,以表示自己没有离开的意思。
(译出大意2分,“合”“示”“去”三处各1分。
)(2)刘锜率兵驻扎在扬州,树起大将的旗鼓,军容非常严整,观看的人都大为赞叹。
(译出大意2分,“引”“建”“叹息”三处各1分。
)8、①诗中的白鹭孤单落寞。
(1分)它玉立清波,不愿与白鸥为伴,不能与鱼儿同游,只有惨淡的斜阳陪伴它寂寞的孤影。
(2分)②诗人以白鹭自况(或托白鹭以言志),(1分)来表达自己既不愿隐逸、又无法施展政治抱负的无奈之情。
(2分)9、①“犹”字用得好。
(1分)“犹”是“还”的意思,表示进一步。
(1分)②白鹭本已孤寒,再加上落日余晖的烘托,更增添了凄凉的程度,暗合了诗人孤单落寞的心境。
(3分)①“侣”字用得好。
(1分)“侣”是“陪伴”的意思。
(1分)②本来有人陪伴令人愉悦,可是陪伴白鹭孤影的却并非同伴而是落日余晖,这更突出了白鹭的孤单,亦即诗人的孤单。
(3分)“犹”和“侣”两个词选一个作答即可。
10(1)千万人之心也奈何取之尽锱铢(2)英雄无觅孙仲谋处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3)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11(1)选D给3分,选A给2分,选E给1分,选B、C不给分。
(E项,不是“不允许人”;B项,不是不讲究叙事手法,第四段也没有巧设悬念;C项,小说情节算不上跌宕起伏,也没有一波三折。
2022届辽宁省部分学校(大连八中、二十四中等)高三高考模拟联考历史试题及答案

2022年高考联合模拟考试历史试卷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
1.春秋笔法,讲究遣词造句、微言大义,以一字定褒贬。
春秋开篇的经典故事《郑伯克段于鄢》正是春秋笔法的体现。
这一笔法A.体现了克己复礼的主张 B.寄托着孔子的政治思想C.表达对政治变革的赞许 D.反映出儒家的中庸态度2.图1是战国和秦汉北部地区农牧界限分布图,该线以北是游牧区,以南是农耕区。
引发农牧界线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图1A.统一封建王朝的建立 B.政府边疆政策的影响C.北方气候条件的恶化 D.文化融合趋势的加强3.南宋时面食在江南倡行。
临安城内仅面点就50多种,其中大包子、荷叶饼、烧饼、羊肉馒头等都是典型的北方面食,面食地位逐渐提升。
饮食风格的变化突出说明A.人口流动活跃促进文化交融 B.农业生产进步丰富居民生活C.商品经济发展影响消费观念 D.经济重心南移促进城市发展4.清朝士大夫董国英的《传经堂家规》,开篇从“古人薄殓,以示内无可欲,厚葬以示外无可攻,意良善也”说起,丧葬方面要求子孙禁绝奢靡浪费,其他方面要求不应拘泥于古代礼法的范式,要随时根据时代调整。
这可用于说明,清朝A.传统文化的内容不断变化 C.士大夫家风建设的进步性B.士人强调礼法的一脉相承 D.厉行节约已成为社会共识5.有学者认为,明清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的新变化是三位一体的整体”。
下列符合这一特征的是A.民本思想官窑衰落长途贩运B.经济作物民营作坊坊市分区打破C.苏湖熟天下足新式工场飞钱与会子D.农产品商品化自由劳动力工商业集镇6.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晚清学术界出现了一股发掘、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和“民主思想”的风气:以前不受关注的墨子学说受到空前关注,古代大批能工巧匠的名字也突然走到历史前台,频频见于报端。
这主要是由于A.儒学地位的衰落 B.政治改革的冲击C.中西文化的冲突 D.维新思想的影响7.1884年之后,清政府一改之前的伯克制、扎萨克制、军府制等行政体制,以“大一统”的理论指导,实行了行省制度。
辽宁省大连市高三历史第一次模拟考试题(扫描版,大连市一模)新人教版

辽宁省大连市2014届高三历史第一次模拟考试题(扫描版,大连市非选择题部分选考题部分辽宁省大连市2014届高三历史第一次模拟考试题(扫描版,大连市一模)新人教版24C 25 A 26 B 27D 28C 29B 30D 31A 32C 33A 34B 35D40. (1)标准:等级:政治标准阶级:经济标准(2分)原因:宗法分封制崩溃,等级秩序无法继续维持;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新的阶级形成;百家争鸣,“士”阶层兴起。
(6分)(2)民国时期: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中国经济现代化进程加快;民主与科学、马克思主义等思潮兴起。
(6分)新中国成立初期:巩固社会主义制度;(2分)推动社会主义建设开展;(1)对左倾错误产生造成影响。
(1分)(3)社会阶层的划分是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表现。
(2分)追求社会公正是人类的理想。
(1分)在文明演进过程中,由政治决定的等级逐渐消失,而经济决定的阶层不断扩大,这反映了经济发展在文明演进中作用越来越突出。
社会阶层的划分也是社会结构的体现,它能够对人类文明起到推动作用,也能起到阻碍作用,关键看时代的需求。
政治原因造成的社会分层是不合理和不公平的表现,因此人们不能容忍以不公正的制度带来的不平等。
(以上三点中打出2点即可得4分,另其他言之有理亦可。
)41. (1)政策:提出马歇尔计划和建立关贸总协定。
(2分)(2)原因:二战后美国确立世界霸主地位。
(1分)(3)结果:马歇尔计划:促进欧洲经济复兴,促成冷战格局形成,削弱贸易壁垒,促成关贸总协定建立,有利于战后国际经济格局形成。
(4分,答出其中4点即可)关贸总协定:确立国际自由贸易体制,形成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
(2分)(4)评价:体现了拥有经济优势的美国的意志和利益;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最终形成;反映了二战后世界经济向着体系化、制度化的方向发展。
(3分,每点1分)45. (1)地方学校未设教导官员;太学对教导官员选择不严;教学内容缺乏实践,忽视实用;(6分)(2)核心思想:实用主义(实用原则)(2分)意义:有利于教育体系的完善;(2分)有利于人才的选拔;(2分)有利于变法的推行;(2分)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1分)。
2024辽宁省大连市高三下学期适应性测试历史试题及答案

2024年大连市高三适应性测试历史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天下”一词屡见于先秦典籍。
《尚书·尧典》曰:“昔在帝尧,聪明文思,光宅天下”;《诗经·小雅》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可见先秦的“天下”一词A.具有国家的含义B.指汉族生活地区C.区分内夷和外夷D.包含中国和邻国2.汉代每年正月举行盛大朝会,朝贺献礼后皇帝置酒宴饮,“诸侍坐殿上皆伏抑首,以尊卑次起上寿……御史执法,举不如仪者,辄引去。
竟朝置酒,无敢欢哗失礼者”。
此举旨在A.加强对官吏控制B.丰富君臣政治生活C.强化君主的权威D.巩固上下尊卑关系3.北魏孝文帝时,面对“争讼迁延、连纪不判、良畴委而不开”的现象,大臣李世安建议“所争之田宜限年断,事久难明则悉属今主,以使土不旷功,人罔游力”,随后建议被采纳。
这有利于A.打击鲜卑贵族利益B.确立土地私有制C.加速北方统一进程D.提高土地利用率4.有学者指出:纵观封建王朝,当一个政权的领土包括农业区和牧业区,国民有多种成分、疆域有新的扩展时,就会在某些政区实行特殊的政策。
以下可以佐证材料观点的史实有①西汉的郡国并行制②唐代设置羁縻州③辽代南、北面官制④金朝猛安谋克制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5.“风教”是传统儒学提倡的治化之道,强调德行操持以醇厚世风、彰行教化。
清初思想家唐甄主张:以富民为先,从尧舜风教之治;以勤俭为守,兴布衣德政之教;以谨省为要,尚君子为学之风。
这体现了 A.为政以德的治国理念 B.农商并重的经济主张 C.治国富民的政治思想D.经世致用的治学态度6.1894—1897年,居住在湖北的西方人设立了宜昌书信馆,开通邮政业务并发行邮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辽宁大连24中2013年高三模拟考试 历 史 试 题
第I卷 本卷共3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学者雷海宗指出:春秋时代的战争都有各种繁文缛节,大国相互之间并无吞并的野心,对小国也多只求服从,不求占领。到战国时期,战争的目的在乎攻灭对方。这种变化说明 A.分封制进一步崩溃 B.宗法制崩溃 C.“仁政”思想消失 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确立
25.1975年在陕西岐山董家村出土的铜器中,有裘卫四器的铭文记载:共王三年,裘卫用价值八十朋的一块玉璋,租得矩伯的十田;共王五年,裘卫用自己的五田与邦君的四田相交换;共王九年,矩伯取裘卫一辆车子和车马的饰件,裘卫另外送给矩妻四卷帛,矩伯便把一片土地和林木送与裘卫。下列对此解读最准确的是 A.西周商品经济繁荣 B.铭文是研究西周历史的主要史料 C.分封制瓦解 D.我国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被破坏 26.吕思勉先生把古代中国划分为“部落时代”、“封建时代”“郡县时代”这三个先后相继的时代。这样划分所依据的角度是 A.社会经济形态 B.地方行政组织 C.专制集权的程度 D.生产力的发展阶段 27.历史学家黄仁宇认为:“新朝代首先遇到的第一个大问题是帝国跨地过广,不能全部由中央集体管制,于是采取了一种‘斑马式’的省级组织。有些地区秦朝所设郡县原封不动地任其存在,其他地区则派遣新任命的王侯,世守为业。”这一做法 A.造成地方势力威胁中央统治 B.为后世完善地方行政提供了经验 C.加强了皇帝的君主专制权力 D.正确吸取了前朝灭亡的历史教训 28.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萧功秦教授指出,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的意识。其中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指的是 A.明末清初的“工商皆本”的意识 B.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C.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的主张 D.辛亥革命的民主共和的思想 29.晚清时期,中国女报介绍西方的杰出女性时,逐渐从贤妻、孝女转向女爱国者、女政治家。这种变化表明 A.革命取代改良成为主流思潮 B.西方正进行资产阶级革命 C.中国女性的政治地位已与男性完全平等 D.女报逐渐担当起国民教育的职责 30.新文化运动初期,陈独秀在《青年杂忠》上撰文指出:“所谓立宪政体,所谓国民政治,果能实现与否,纯然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其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为唯一根本之条件。„„共和立宪而不出于多数国民之自觉与自动,皆伪共和也,伪立宪也。” “吾 国年来政象,惟有党派运动,而无国民运动也。”对以上言论理解正确的是 A.反对文化领域的复古逆流 B.国民的民主意识是共和立宪的根本保2
证 C.反对国民党实行一党专政 D.发动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国民大革命运动 31.1955年,我国政府在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报告中说:“要解决社会主义的经济任务,就不仅要发展以重工业为基础的工业体系,而且要把包括农业在内的国民经济转移到大生产的技术基础上来,把包括多种经济成份的国民经济改变成为单一的社会主义经济。”这表明当时的中国 A.开始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B.经济中的“左”倾错误已经抬头 C.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已基本建立 D.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并举 32.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舒尔茨认为:“小农的经济行为,绝非西方社会一般人心目中那样懒惰、愚昧,或没有理性。事实上,他是一个在传统农业的范畴内,有进取精神并对资源能作最适度运用的人”。按照其观点,可能对下列哪一历史事件评价相对较高 A.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运动 B. 中国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中国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苏联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 33.16 世纪,有威尼斯人说“除了失去自由以外,这大概是威尼斯共和国所听到的最坏的消息。“最坏的 消息”应该是 A.新航路开辟 B.文艺复兴 C.宗教改革 D.工业革命
34.法国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一书中认为:美国联邦制是“为了把因国家之大而产生的好处和因国家之小而产生的好处结合起来” 对作者观点理解最全面的是 A.联邦制加强了中央政府权力 B.三权分立实现了分权制衡 C.地方各州自治权力不断增强 D.中央政府集权与州政府分权有机结合,维护共和政府 35.“资本主义的基本逻辑——资本积累、竞争和利润最大化,已经从意识上渗透进世界每一个角落。甚至于在资本主义经济的最外围,一切经济活动也都是按这一逻辑来进行的。”材料认为经济全球化的内涵是 A.由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世界经济全球扩张进程 B. 国际金融资本和信息在全球范围内的大规模流动 C. 资本主义生活方式对非西方世界的影响 D.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政治法律制度和思想观念的世界蔓延 第II卷 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36-41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做答。第42-48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做答。 40.(25分)城市自产生以来,就一直是文明的要素和载体。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城市的发展原因、发展动力,城市的功能、结构,城市的地位、作用都有明显的差别。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以来十万人口以上的大都市只有十来座,宋代发展到四十余座,洛阳、扬州、杭州、广州、鄂州、成都等都是当时繁华的大都市。 ——据张莹《论宋代城市发展及其影响》 材料二 近代以来,中国的封闭状态被打破,被纳入了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圈,开埠通商城市获得优先发展,部分城市成为区域性甚至全国性的经济中心城市,如上海、天津、广州、南京、汉口等大城市。 ——据何一民《从农业时代到工业时代:中国城市发展研究》 3
材料三 英国的城市兴起与繁荣是其他任何一个国家所不能比拟的,曼彻斯特在产业革命刚开始时(1760年),人口仅万余人,到了19世纪中叶,人口已达到40万,成为一个比较典型的工业城市。1800年,伦敦人口已超过200万,成为当时欧洲最大的城市,到1900年人口达到了453.6万。 ——据鲍宗豪《中西方城市文明比较研究》 (1)阅读材料一 ,简要分析宋代大都市发展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概述近代中国城市发展出现的新变化,简要分析其原因。(10分)
(3)根据材料三,简述18、19世纪英国城市发展的原因。简要说明欧洲近代城市发展对社会产生的影响。(8分)
(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迅猛发展,简要分析其原因。(4分) 41.(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文明并不是死的东西,而是不断变化发展着的。变化发展着的东西就必然要经过一定的顺序和阶段,即从野蛮进入半开化,从半开化进入文明。现在的文明也正在不断发展进步中。欧洲目前的文明也是经过这些阶段演变而来的。现在的欧洲文明,仅仅是以现在人类的智慧所能达到的最高程度而已。 虽然现在称西洋各国为文明国家,这不过是在目前这个时代说的,如果认真加以分析,它们缺陷还非常多。„„只是大体上看来,西洋各国有朝向文明方面发展的趋势,而决不可认为目前已经尽善尽美了。既然不能以西洋文明为满足,那么,我们就可以舍弃西洋文明而不效法它吗?如果这样,我们将要处于何等地位呢?既不能安于半开化,更不能退回野蛮的地位。要摆脱这两个落后地位就必须另寻出路。所以,现在世界各国,即使处于野蛮状态或是还处于半开化地位,如果想使本国文明进步,就必须以欧洲文明为目标,确定它为一切议论的标准,而以这个标准来衡量事物的利害得失。有人说,世界各国彼此分立,各自形成独特的体制,人情风俗也互有差异,国体政治也各有不同,现在为追求本国的文明,而完全以欧洲为衡量利害得失的标准,岂不是不合理吗?应该适当地汲取外国文明,研究本国的人情风俗,根据本国的国体和政治制度,选择其合乎国情者,当取则取,当舍则舍,这样才能调和适宜。我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这样。 汲取欧洲文明,必须先其难者而后其易者,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按照这个顺序做,虽然有困难,但是没4
有真正的障碍,可以顺利达到目的。倘若次序颠倒,看来似乎容易,实际上此路不通。” ——摘编自(日本)福泽谕吉《文明论概略》(1875) 运用文明史观并结合所学评材料中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45.(15分)[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给了一般人民以恰好足够的权力,亦不使他们失掉尊严,也不给他们太多;即使那些既有势力而又豪富的人们,我也设法不让他们受到损害。我手执一个有力的盾牌,站在两个阶级的面前,不许他们任何一方不公平地占有优势。” ——梭伦 材料二 梭伦把他个人一度掌握的很大权力和权威用在了制定和落实法律制度上。他更注意的不是他在权位上会怎样,而是他不在会怎样。他不期望为雅典人制定“最好的法律”,而只是制定“他们愿意接受的最好的法律”。他也不主张数量和状态的平等,而主要是在法律面前的平等。正如他所说的:“我制定法律,无贵无贱,一视同仁,直道而行,人人各得其所。” ——何怀宏《梭伦改革的两点启示》 (1)根据材料一指出梭伦调解社会矛盾的指导思想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梭伦改革中有哪些政策能体现这一思想?(6分)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梭伦“制定和落实法律制度”的看法。(6分) 46.(10分)【历史——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组成国民议会之法国代表认为,无视、遗忘或蔑视人权是公众不幸和政府腐败的唯一原因,所以决定把自然的、不可剥夺的和神圣的人权阐明于庄严的宣言之中。„„法律是公共意志的表现。全国公民都有权亲自或经由其代表去参与法律的制定。法律对于所有的人,无论是施行保护或处罚都是一样的。 ——法国《人权和公民权宣言》 (1)据材料,概括《人权和公民权宣言》中关于人权和公民权的主张。(6分)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这些主张在当时有怎样的进步意义?(9分) 47.(10分)【历史——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