驿路梨花
驿路梨花课文

驿路梨花课文
《驿路梨花》是中国作家彭荆风创作的小说,讲述了一个发生在云南边疆的故事。
以下是这篇课文的简要内容:
在一个叫哀牢山的地方,有一片美丽的梨花林。
解放军为了方便过路人,专门修建了一个小茅屋。
梨花姐妹被解放军的行为感动,也主动照料小茅屋。
后来,梨花姐妹出嫁了,就把照料小茅屋的任务交给了梨花的妹妹。
瑶族老人、解放军战士、梨花姐妹、“我”和老余,都在小茅屋中受过照料,于是大家一起修葺小茅屋,让它能够更好地为过路人提供帮助。
这篇小说通过讲述一个简单而温暖的故事,展现了边疆人民的淳朴善良和助人为乐的美好品质。
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边疆地区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驿路梨花

当代作家。江西人。他只读过两年初中, 1949年参加解放军,随军进驻云南边疆。1952年 开始在报刊上发表作品。1955年出版短篇小说集 《边寨亲人》。 “文化大革命”中,受迫害,坐 了七年监狱。《驿路梨花》一文是作者在打倒 “四人帮”后重新提笔的第一篇作品。
“驿路梨花”出自南宋诗人陆游诗《闻 武均州报已复西京》。诗的最后两句是: “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 驿路,课文指过往行人所走的道路。
6、请你谈谈“驿路梨花”标题的 含义和作用。
作用: 驿路梨花”引用南宋诗人 陆游的诗句,吸引了读者,也是全文 的线索,具有象征意义。
含义:①字面上指自然界的梨花, ②又暗喻了梨花小姑娘的纯洁、美丽, ③象征了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发扬光 大,揭示了人们相互关怀的崇高道德 风尚。
比一比!
上联
根据课文主题对对子:
修葺( qì ):修理房屋。葺,用茅草覆盖房顶。 减损寿命的意思。 折损 : n)子 菌(jù 倚( yǐ )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的思想内容。 2、体会文章立意、构思方面的 特点,把握课文的记叙顺序。 3、理解课文主题,学习和发扬 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速读课文,讨论完成以下表格:
出现 人物 次序
时间顺序: 十多年前解放军建屋- ---梨花照料小屋----梨花 妹照料小屋-----瑶族老人借住后送来米----我和 老余路过这里住宿,修葺小屋. 课文顺序: 我和老余发现屋----瑶族老人送米-----”我们” 一起修葺屋----梨花妹-----[梨花妹说十多年前 解放军建屋------姐姐梨花照料小屋.]
请找出文中的三次悬念,两次误会
讨论以下问题
4、课文中有几处描写梨花的句子?这些 描写各是什么意思?起什么作用?
第15课《驿路梨花》-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2.分类、特点及其作用。
★顺叙法
【特点】 顺叙是按时间的先后顺序来叙述事情,这就跟事情发生发展的实 际情况相一致,所以易于把文章写得条理清楚,脉络分明。运用顺叙,要注意 剪裁得当,重点突出。否则,容易出现罗列现象,犯平铺直叙的毛病,像一本 流水帐,使人读了索然无味。
【作用】使人物、事件的叙述有头有尾、脉络清楚,有较强的时空层次性。
(4)风泼过来像一碗冷水的时候,已经是秋天了。田 地里仰躺着一大片割倒的庄稼,一眼望去顿时空旷了许 多。一种繁华落尽的感觉侵袭过来,我以为母亲的心情 是不能好了。不想回屋后,发现母亲眉宇间竟隐约着几 分喜气。"再等几天,给我拍张照吧。"我先是觉得惊喜 ,因为母亲终于能让心灵从阴影里迈出步来,摊在阳光 下晾晒。同时我也有几分疑惑,母亲究竟在等什么呢? 一天,母亲对我说:"那菊花该开了吧,什么时候开了 ,你就给我照张相。"
(1)插叙;(2)补充交代了老人发现茅屋的经 历,为茅屋主人增添了神秘感,吸引读者阅读兴 趣;(3)使文章故事情节更加完整,增加了文 章故事情节的波澜起伏,使文章可读性增强;
现代文阅读 拓展训练
阅读文章,完成后面几道阅读题。
母亲的菊花
(1)自从去年冬天父亲去世后,母亲便再没有拍过照片 。我知道母亲是怕睹物伤情,因为以前的照片都是他们两 人的合影。
(7)终于有一天,母亲对我说:"替我拍张照吧。"我 默默地拿起相机陪母亲走了出去。在秋天的阳光下,那 些菊花明亮而安详,细长蜷曲的花瓣里涌动着一个个金 黄的漩涡。母亲站在花前仿佛受到感染,我赶紧按下快 门,留住了这永恒的瞬间。以后的日子里,母亲常常捧 着那张照片端详,脸上也有了舒展的笑容。
(8)篱下的菊花到底输给了时间,次第在枝头谢了。 当最后一朵美丽也在时光中老去,我惊讶地发现那么多 的黄花竟没有一朵从枝头落下。"宁可枝头抱香死,何 曾吹落北风中!"在我们的生命中总有一些东西是需要 坚守的,正如母亲对父亲的深情。
七年级语文下《驿路梨花》笔记

《驿路梨花》笔记
一、背景与主题
《驿路梨花》是一篇描写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人民学习、工作、生活的文章。
作者通过讲述一个小女孩帮助解放军叔叔的故事,展现了当地人民的善良、勤劳和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
文章主题深刻,语言生动,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二、人物形象
1.小女孩:文章的主人公,聪明、机智、善良,乐于助人。
她通过自己的努
力,帮助解放军叔叔解决了困难,展现出了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的优秀品质。
2.解放军叔叔:他们是来帮助当地人民建设家园的。
虽然遇到了困难,但解
放军叔叔并没有放弃,而是坚定地继续前行。
三、精彩句子
1.远远地看见一座山峰上有一片白色的梨花,像漫天飘洒的雪花,十分美丽。
2.解放军叔叔说:“我们一定要帮助这里的乡亲们建设好家园,让他们过上
幸福的生活。
”
3.小女孩说:“解放军叔叔,您们太辛苦了,我来帮您们挑水吧!”
4.解放军叔叔感动地说:“谢谢你,小姑娘!你真是个好孩子。
”
5.小女孩回答道:“解放军叔叔,这是我应该做的。
”
四、阅读感悟
《驿路梨花》这篇文章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的善良、勤劳和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
同时,也让我认识到了帮助他人、关心他人的重要性。
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学会关爱他人,尽自己所能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只有这样,我们的社会才会更加美好、和谐。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4课《驿路梨花》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导语】《驿路梨花》作者彭荆风,⽂章选⾃1977年11⽉27⽇《光明⽇报》,⽂体为⼩说。
⽂章共37个⾃然段,称呼为第⼀⼈称。
从整体上看是按“我们”的所见所闻的时间顺序组织材料的。
现本⽂⼊选⼈教社新版七年级下册语⽂教材第14课。
下⾯是整理的内容,希望对你们有帮助!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第14课《驿路梨花》课⽂原⽂ ⼭,好⼤的⼭啊!起伏的青⼭⼀座挨⼀座,延伸到远⽅,消失在迷茫的暮⾊中。
这是哀牢⼭南段的处。
这么陡峭的⼭,这么茂密的树林,⾛上⼀天,路上也难得遇见⼏个⼈。
⼣阳西下,我们有点着急了,今夜要是赶不到⼭那边的太阳寨,只有在这深⼭中露宿了。
同⾏⽼余是在边境地区⽣活过多年的⼈。
正⾛着,他突然指着前⾯叫了起来:“看,梨花!” ⽩⾊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梨树林啊! ⽼余说:“这⾥有梨树,前边就会有⼈家。
” ⼀弯新⽉升起了,我们借助淡淡的⽉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着。
⼭间的夜风吹得⼈脸上凉凉的,梨花的⽩⾊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上。
“快看,有⼈家了。
” ⼀座草顶、⽵篾泥墙的⼩屋出现在梨树林边。
屋⾥漆⿊,没有灯也没有⼈声。
这是什么⼈的房⼦呢? ⽼余打着电筒⾛过去,发现门是从外扣着的。
⽩⽔门板上⽤⿊炭写着两个字:“请进!” 我们推开门进去。
⽕塘⾥的灰是冷的,显然,好多天没⼈住过了。
⼀张简陋的⼤⽵床铺着厚厚的稻草。
倚在墙边的⼤⽵筒⾥装满了⽔,我尝了⼀⼝,⽔清凉可⼝。
我们⾛累了,决定在这⾥过夜。
⽼余⽤电筒在屋⾥上上下下扫射了⼀圈,⼜发现墙上写着⼏⾏粗⼤的字:“屋后边有⼲柴,梁上⽵筒⾥有⽶,有盐巴,有辣⼦。
” 我们开始烧⽕做饭。
温暖的⽕、喷⾹的⽶饭和滚热的洗脚⽔,把我们⾝上的疲劳、饥饿都撵⾛了。
我们躺在软软的⼲草铺上,对⼩茅屋的主⼈有说不尽的感激。
我问⽼余:“你猜这家主⼈是⼲什么的?”⽼余说:“可能是⼀位守⼭护林的⽼⼈。
” 正说着,门被推开了。
⼀个须眉花⽩的瑶族⽼⼈站在门前,⼿⾥提着⼀杆明⽕枪,肩上打着⼀袋⽶。
《驿路梨花》完整版

.
默读课文,然后划分段落层次。
全文以“我”和老余的见闻为主线展开情节,可划为5部分。
第一部分(1--8)主要写“我们”在梨树林中发现小 屋。 第二部分(9--12):主要写“我们”水足饭饱之后, 怀着满意的心情猜测。 第三部分(13--27):我们和老猎人的误会 第四部分(28--36):遇到梨花妹妹,梨花妹妹 讲出小屋的来历。 第五部分(37):热情赞美,结束全篇。点题点人。
作用: 能使文章的层次同事件发展的 过程基本一致,容易把事件记 叙得有头有尾,脉络清晰。
.
2、倒叙: 倒叙:是根据表达的需要,把事件
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断提在前 边叙述,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原 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 作用: 能造成悬念,增强文章的吸引力, 使文章引人入胜。
.
3、插叙:
• 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 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 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 节相关的内容,然后再接着叙述原来 的内容。例如《驿路梨花》
花,共有几件好事?
.
• 二个误会 • 三个悬念 • 四写梨花
• 五件好事
哈尼族 主要聚居在云南省
.
两个误会
• 你能找出这两次误会在什么 地方吗?
.
我、老余,见到小茅屋。
? 茅屋主人是谁
.
不是他。瑶族老人是专门运粮食的。 主人是他??
.
喂!你们谁是梨花啊?
茅屋定是你们的啦?
.
是他们修的小茅屋呀!
.
1、根据课文内容填写下面表格。
“我” 和老余
瑶族老 人
哈尼小 姑娘
修葺小茅屋 给房顶加草 挖排水沟
向哈尼小姑娘学习, 十年后的某
驿路梨花原文课文

驿路梨花原文课文:山,好大的山呵! 起伏的青色群山一座挨一座,延伸到远方,消失在迷茫的暮色中。
这是哀牢山②南段的最高处。
这么陡峭的山,这么茂密的树林,走上一天,路上也难得遇见几个人。
夕阳西下,我们有点着急了,今夜要是赶不到山那边的太阳寨,只有在这深山中露宿了。
同行老余是在边境地区生活过多年的人。
正走着,他突然指着前面叫了起来:“看,梨花!”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呵!老余说:“这里有梨树,前边就会有人家。
”一弯新月升起了,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
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
“快看,有人家了。
”一座草顶、竹篾泥墙的小屋出现在梨树林边。
屋里漆黑,没有灯也没有人声。
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老余打着电筒走过去,发现门是从外扣着的。
白木门板上用黑炭写着两个字:“请进!”我们推开门进去。
火塘③里的灰是冷的,显然,好多天没人住过了。
一张简陋的大竹床铺着厚厚的稻草。
倚在墙边的大竹筒里装满了水,我尝了一口,水清凉可口。
我们走累了,决定在这里过夜。
老余把电筒在屋里上上下下扫射了一圈,又发现墙上写着几行粗大的字:“屋后边有干柴,梁上竹筒里有米,有盐巴,有辣子。
”我们开始烧火做饭。
温暖的火、喷香的米饭和滚热的洗脚水,把我们身上的疲劳、饥饿都撵走了。
我们躺在软软的干草铺上,对小茅屋的主人有说不尽的感激。
我问老余:“你猜这家主人是干什么的?”老余说:“可能是一位守山护林的老人。
”正说着,门被推开了。
一个须眉花白的瑶族老人站在门前,手里提着一杆明火枪,肩上扛着一袋米。
“主人”回来了。
我和老余同时抓住老人的手,抢着说感谢的话,老人眼睛瞪得大大的,几次想说话插不上嘴。
直到我们不作声了,老人才笑道:“我不是主人,也是过路人呢!”我们把老人请到火塘前坐下,看他也是又累又饿,赶紧给他端来了热水、热饭。
老人笑了笑:“多谢,多谢,说了半天还得多谢你们。
”看来他是个很有穿山走林经验的人。
驿路梨花-课文原文

驿路梨花山,好大的山啊!起伏的青山一座挨一座,延伸到远方,消失在迷茫的暮色中。
这是哀牢山南段的最高处。
这么陡峭的山,这么茂密的树林,走上一天,路上也难得遇见几个人。
夕阳西下,我们有点着急了,今夜要是赶不到山那边的太阳寨,只有在这深山中露宿了。
同行老余是在边境地区生活过多年的人。
正走着,他突然指着前面叫了起来:"看,梨花!"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老余说:"这里有梨树,前边就会有人家。
"一弯新月升起了,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
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
"快看,有人家了。
"一座草顶、竹篾泥墙的小屋出现在梨树林边。
屋里漆黑,没有灯也没有人声。
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老余打着电筒走过去,发现门是从外扣着的。
白木门板上用黑炭写着两个字:"请进!"我们推开门进去。
火塘里的灰是冷的,显然,好多天没人住过了。
一张简陋的大竹床铺着厚厚的稻草。
倚在墙边的大竹筒里装满了水,我尝了一口,水清凉可口。
我们走累了,决定在这里过夜。
老余用电筒在屋里上上下下扫射了一圈,又发现墙上写着几行粗大的字:"屋后边有干柴,梁上竹筒里有米,有盐巴,有辣子。
"我们开始烧火做饭。
温暖的火、喷香的米饭和滚热的洗脚水,把我们身上的疲劳、饥饿都撵走了。
我们躺在软软的干草铺上,对小茅屋的主人有说不尽的感激。
我问老余:"你猜这家主人是干什么的?"老余说:"可能是一位守山护林的老人。
"正说着,门被推开了。
一个须眉花白的瑶族老人站在门前,手里提着一杆明火枪,肩上扛着一袋米。
"主人"回来了。
我和老余同时抓住老人的手,抢着说感谢的话;老人眼睛瞪得大大的,几次想说话插不上嘴。
直到我们不做声了,老人才笑道:"我不是主人,也是过路人呢!"我们把老人请到火塘前坐下,看他也是又累又饿,赶紧给他端来了热水、热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小姑娘的了讲述出了房子的来历,请结合相关内容思考谁是小茅屋的主人?
明确:文中出现的人物都可以算是小茅屋的主人。
解放军叔叔(建造)小茅屋,梨花姑娘(照料)小茅屋,哈呢小姑娘(照管)小茅屋,瑶族老人受益之后,送来同样也算(照管)了小茅屋,“我”和老余(修茸)小茅屋,我们都为小茅屋做出了贡献,因此,我们都是小茅屋的主人。
2.文中有哪些地方写了梨花?请找出来,加以赏析,然后交流:
明确:三处。
第一处:“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为实写,这句话写出了梨花盛开的特点,写出了梨树林给人的整体感觉。烘托出我和老余有了希望时的心情;为下文投宿小茅屋做铺垫。
第二处第27段:我梦在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为虚写,从嗅觉的角度写出了梨花林之美,用自然美,衬托人物美;为后文是自然界的梨花与人物梨花相映生辉埋下伏笔。
驿路(yìlù):驿道。
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的结构
学法指导:理解文章整体结构,要注意通过文章的结构特色、文中提示思路的词语或句子加以理解。小说的一般结构方式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1.抽同学叙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2.请同学们划分段落,概括大意:
第一部分(1—8):“我”与老余困窘时见到小屋。
第二部分(9—12):“我”与老余猜测小屋的主人。
白发将军亦壮哉,西京昨夜捷书来。胡儿敢作千年计,天意宁知一日回。
列圣仁恩深雨露,中兴赦令疾风雷。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
武均州即武钜,当时任均州知府兼安抚使,诗中“白发将军”就是指陆游。西京,即洛阳。公元1161年12月,武钜率军抗击金兵,收复洛阳,陆游得到这个消息写了这首充满激情的诗。末联两句是说,可以预料到来年寒食节,祭扫宋先帝陵墓的使者,将通过梨花盛开的驿道而到达洛阳。
2.学了本文后你有哪些与众不同的收获?
读写结合。
学法指导:找出文中最主要的写作手法,体现作者是如何表达的,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1.你认为文中最主要的写作手法是什么?作者是如何运用的?有怎样的表达效果?对你的写作有怎样的借鉴作用?
明确:
2.模仿彭荆风的《驿路梨花处处开》写一篇文章。
五、总结固趣
文章以梨花为线索,以物喻人的形式,在寻找小茅屋主人的曲折情节中,再现了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热情好客,乐于助人的纯朴民风,讴歌了以梨花为代表的青年一代的优秀品质。
明确: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热情好客,乐于助人的纯朴民风,讴歌了以梨花为代表的青年一代的优秀品质,也表现了雷锋精神的传承与发扬。
2.本文的中心思想对你有何启示?
第三步,选读相关内容,个性解读,读写结合。
一、个性解读。
学法指导: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知识等对作品作个性解读。
四、课堂探究:
1.你对本文有哪些与众不同的理解?
三、理解课文表达的中心
学法指导:理解中心,要找出文章的写作重点和文章中对整体内容进行抒情或议论的部分;指导学生结合上述内容,根据作者的写作背景、意图等概括出文章的中心,并理解含义;理解这个中心的深刻或新颖之处,并理解这个中心在原文中是如何表达出来的;指导学生理解这个中心对自己的启示。
1.本文表达了怎样的中心?
5.迅速浏览课文,看看我们应该怎样理解标题:
明确:标题“驿路梨花”;一语双关,既写小屋外边的自然界的梨花,更写小屋主人梨花姑娘;还写出了梨花精神,即雷锋精神。
结尾引陆游的诗“驿路梨花处处开”:表达了对梨花姑娘的赞美之情,称颂梨花姑娘的精神也就是雷锋精神正在发扬光大。补充资料:
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宋)陆游
六、布置作业:
1.预习《最苦与最乐》,要求能概述文章内容,拟出不懂或有质疑之处。
2.课外阅读彭荆风的文集。
教案来源:(自撰、挂图、资料收集等)
小四楷体
板书
设计
作业
设计
基础套餐:己
营养套餐:
教学反思
三、总结固趣:
1.本节课你有怎样的收获?
2.本节课按教学目标来检查,你还有哪些内容没有掌握?应怎样弥补?
四、布置作业
深入阅读课文,并对课文作个性理解。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聚
一、情景激趣
作者介绍写作背景与写作目的时说:《驿路梨花》写于1977年5月。当时,我经历了“文革”7年牢狱之灾后,出狱已近两年。那是5月间的一个下午,我午睡刚醒,慵倦地躺在床上读《宋诗选》,当读到陆游“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的诗句时,那美丽的意境使我联想起了过去在滇西南边地大山深处见过的大片梨花林,以及与梨花有关的许多特异人事,那都是我长久难以忘怀的美好生活。这时候,一种想用文笔描述那和谐过去的创作愿望也油然而生,我忙披衣起床抓过纸笔来写作。情之所钟,使我的思绪完全进入了诗情画意的梨花林,以及那些朴实的哈尼族、瑶族人当中,也就写得很快,一个下午就完成了这篇《驿路梨花》。我这篇对善良、朴实、美好歌颂的《驿路梨花》,也是让人们用过去与“文革”对比,以鞭笞丑恶。
4.让学生找出文中运用悬念之处,体会其妙处,然后交流:
明确:悬念一:
第4段,下文老余的话,情绪发生了变化,也产生了疑问:有了梨花就会有地方住宿,可是屋里漆黑,没灯也没人,这是什么人的屋子呢?
悬念二:
瑶族老人讲述自己的经历,悬念产生:究竟谁是小屋的主人呢?
悬念三;
29、30段,当我们争着感谢小姑娘时,遭到拒绝,产生疑问,解放军为什么要盖这个小茅屋呢?进而点明文章主旨:为了方便过路人,是雷锋叔叔教我们这样做的。
第三部分(13-27):“我们”与老猎人之间的误会。
第四部分(28—37):遇到梨花的妹妹得知真相。
2.本文的写作顺序有何特点?
明确:顺序与插叙相结合。全文从整体上按照时间的先后记述了“我”和老余从夕阳西下到第二天早上一连串的经历,是顺叙。在“我们”投宿在小屋的所见所闻当中,通过瑶族老人的讲述交代了老人在山中迷路奇遇小屋的过程以及关于小屋的主人是梨花的传说;又通过哈尼小姑娘的讲述揭示了小屋的来历和小屋主人是谁的谜底,这两段内容是插叙。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看能否体会作者在文中表现的写作意图,看能否体会作者通过设置悬念所产生的引人入胜的效果:
二、探究生趣
第二步,精读课文,深入理解文意。
1.文章开头连用“挨”“延伸”“消失”三个动词、用“陡峭、茂密”两个形容词,表现了怎样的内容?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作者由近及远,写出了山之高,之大,之多,山的险峻。着意渲染我和老余找不到住处的着急心情。这些都为后文写发现小茅屋做铺垫。
绍兴三十一年七月十二日,陆游升迁大理司直兼宗正簿,任玉牒所史官。他的工作主要是为皇家纂修“玉牒”,以编年之体叙帝系而记其历数,凡政令、赏罚、封域、户口、丰凶、祥瑞之事皆须记载。九月间,完颜亮的大军自北南下了,一边分兵进攻川陕和荆襄两路,一边自己率领六十万军队直逼淮水清河口,号称百万。南宋刘錡的军队在皂角林和金人遭遇,打了个胜仗;而在广大沦陷区,爱国群众纷纷组织乡兵与金人作战,在正规军的配合下,十二月间,收复了高州、长水县、永宁县、寿安县,并终于攻克洛阳,极大地鼓舞了人心。当陆游听到收复西京的消息,异常高兴,立即作诗一首《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白发将军亦壮哉,西京昨夜捷书来,胡儿敢作千年计,天意宁知一日回。列圣仁恩深雨露,中兴赦令疾风雷,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剑南诗稿》卷一)
补充资料:
顺叙,是指按照事件发展的时间先后次序来叙述。采用此法,容易把事件记叙得有头有尾,脉络清晰。
倒叙,是根据表达的需要,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断提在前边叙述,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倒叙能造成悬念,增强文章的吸引力,使文章引人入胜。
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然后再接着叙述原来的内容。插叙的内容应能对中心内容起补充、解释或衬托作用。
1952年开始发表作品。大多描写边疆战斗生活和少数民族风俗人情,具有鲜明的边疆特色,受到好评。
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是他1977年写作的表现边疆少数民族风俗人情的佳作。
二、探究生趣
第一步,泛读课文。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用[ ]标出倒叙的内容,用()标出插叙的内容,用波浪线标出设置悬念的内容,用序号标出意义段,用着重号标出表现主旨的语句,批注自己的阅读体会,列出不懂之处。
课题
4单元14课(节)《驿路梨花》
主备教师
陈伟霞
教学课时
使用时间
上课教师
了解作者,积累相关语言。
2.了解记叙顺序与设置悬念的手法。
3.理解作者在文中表现的对雷锋精神的传承与发扬。
教学重点
理解作者在文中表现的对雷锋精神的传承与发扬。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在文中表现的对雷锋精神的传承与发扬。
在阅读的过程中,校正读音,积累语言:
迷茫(mímáng):①广阔而看不清的样子。②形容生活或者工作不知道该如何进展,没有方向感。
恍惚(huǎng hū):①精神不集中,神志不清。②指神思不定、慌乱无主。
修葺(xiūqì):修理(建筑物)。
晶莹(jīng yíng):形容光亮而透明,多数是指露珠等球型物体。晶:光亮透明。莹:光亮透明。
教学准备
(课件、挂图、资料收集等)小四宋体
教学过程
个性化修改
第一课时
一、情景激趣:
彭荆风(1929——),靠自学成为作家。解放前只读过初中两年就因家贫失学,进报社当学徒、校对、记者、副刊编辑,在云贵高原各少数民族地区工作过多年,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离开文坛22年,“文革”中坐牢7年。
《今夜月色好》获全国第八届优秀短篇小说奖;报告文学《解放大西南》获第五届鲁迅文学奖(2007—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