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 语文《驿路梨花》
七下语文《驿路梨花》朗读+知识点+课件+教案

七下语文《驿路梨花》朗读+知识点+课件+教案一、教学内容《驿路梨花》选自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
本节课主要围绕该篇文章进行教学,内容包括:文章的朗读、生字词的学习、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主题思想的把握、写作特色的鉴赏。
二、教学目标1. 熟练朗读《驿路梨花》,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题思想。
2. 学习并掌握文章中的生字词,提高语文素养。
3. 鉴赏文章的写作特色,培养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文章的主题思想、写作特色。
难点:文章结构的分析、梨花意象的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课件:包括文章内容、生字词、主题思想、写作特色等。
2. 朗读录音设备。
3. 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2. 朗读: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跟读,注意字音、语调、节奏。
3. 生字词学习:讲解文章中的生字词,让学生做好笔记。
5. 写作特色鉴赏:讲解文章的写作特色,如描绘手法、修辞手法等,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6. 例题讲解:针对文章内容设计例题,进行讲解,巩固所学知识。
7.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当堂完成,检验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1. 文章主题:驿路梨花2. 生字词3. 文章结构4. 主题思想5. 写作特色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根据文章内容,结合自己的感受,以“我心中的梨花”为题,写一篇作文。
答案示例:我心中的梨花读完《驿路梨花》,我感受到了梨花之美。
它不仅仅是一种花卉,更是一种象征。
文章中的梨花代表着美好、希望和坚守。
在我的心中,梨花也是如此。
……2. 课后阅读:推荐阅读《梨花颂》,深入理解梨花意象。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找出不足之处,以便改进。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学会发现美、欣赏美,提高审美能力。
同时,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丰富知识储备。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中关于文章主题思想和写作特色的掌握。
2. 教学难点中的文章结构分析和梨花意象的理解。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驿路梨花》课件(共47张PPT)

喂!你们谁是梨花啊?
茅屋定是你们的啦?
错啦!茅屋不是我们修的!
是他们修的小茅屋呀!
这才是梨花! 可你见不着喔!
她出嫁了
真是驿路梨花处处开呀!
人 出现 物 顺序
所做 好事
“我”和 老余
1
瑶族老人 2
给房顶加草,挖 排水沟
专门运粮食
一群姑娘 3
照管小屋
做好事 时间
一天早晨
同上、前天 晚上
姐姐出嫁后
“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 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身穿着花衫的哈尼小姑娘 在梨花丛中歌唱……”——先写花,后写人,把花和人 自然地结合在一起。
“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 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 开。’”——“驿路梨花”双关花和人,实际上 赞颂的是世代相传的雷锋精神。
以花写人,以花映人,写出了花的美,更突 出了人的精神美。
主旨归纳
通过叙述一群哈尼族小姑娘在解放军全心全意 为人民群众服务的思想影响下,甘当无名英雄, 热情帮助有困难过路群众的事迹,显示了社会主 义祖国处处有温暖的动人场面,歌颂了各族人民 之间互相关心爱护的生动的精神面貌。
结构梳理
驿路梨花
梨花 发现小屋
1、谈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如何实实在在地把梨花的精神传递下去? 小茅屋的真正主人是谁?
“两动”是动眼,动脑;“四不”是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瑶族老人是专门运粮食的。 按时间的顺序小茅屋的建造和照料过程应该是怎样的?
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不回视。 驿路( )
陡峭( )
误认为梨花的妹妹就是梨花
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充满朝气”写出了哈尼小姑娘的活力, “不由得”写出了作者被这种情景所感动,
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十五课《驿路梨花》课堂笔记

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十五课《驿路梨花》课堂笔记一、课文概述《驿路梨花》是明代文学家杨慎的一篇游记性散文,描写了作者在一条花道上看到了别样的梨花,引发他的回忆和感慨,在文中诉说着对人生的思考和对自然的赞叹,是一篇具有旅游特色的散文。
二、文本分析1. 文章结构《驿路梨花》分为三部分,分别是景点介绍、梨花分析和作者感慨。
整篇文章通过描写花道和梨花,引发作者的思考和回忆,最终反映出人与自然的关系。
2. 文学特色(1)修辞手法文章中运用了大量的叙事和描写手法,如对景描写、抒情描写和议论描写等,语言简练、贴切而生动,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2)意境绘制作者通过描写梨花的美丽和变幻,展示出大自然的神奇和美丽,同时将自然美融入到人的情感中,表达了对自然的赞叹和感慨。
三、思想感悟1. 爱的力量在文章中,作者描绘了花道两旁散落的梨花,它们无声地开放着,迎接着人们的到来。
这种纯粹而无私的爱,使作者感叹道:“天地皆可爱,人间皆可爱,唯有人心难爱。
”爱是一种无声的力量,它可以改变人的心态,带来感动和美好。
2. 对自然的热爱在文中,作者对自然的美丽和神奇表达了极大的热爱和赞叹。
他认为自然的美丽是无以伦比的,是任何人都无法企及的。
同时,他也呼吁人们应该对自然有更多的了解和保护,以便我们能够更好地享受自然带给我们的美好。
3. 对人性的反思在文章中,作者通过描绘梨花的变幻,引发了他的人生反思。
他认为人生就如同梨花的生命一样,短暂而脆弱,我们应该珍惜它,过好每一天。
此外,作者也深刻地反思了人们的深层次情感,认为人们对于真正的爱有着太多的迷茫和局限,应该更加直面内心,寻找本真的爱。
四、教学建议1. 教学目标本次课程的主要教学目标是:(1)理解《驿路梨花》这篇文学作品的结构和主旨;(2)领略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性的深刻反思;(3)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提高其文学素养;(4)激发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和保护意识,培养其珍惜生命的态度。
《驿路梨花》七年级语文课件

课文分析
悬念及其作用
悬念指作者为了激活读者的“紧张与期待的心情”,在艺术处理上采取
一种积极手段。
阅
读
作用:①使故事情节跌宕起伏,环环相扣。②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使
答 题
读者不由自主进入文章所创设的情境中。
笔
设置悬念的方法:倒叙法、误会法、先抑后扬法。
记
例如本课中,围绕“小茅屋的主人到底是谁”,作者设计了两次误会、
随堂测试
1. 下列加下划线字注音及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C ) A. 晦涩(huì) 竹篾(miè) 妥帖 B. 商酌(zhuó) 聚拢(lǒng) 陡峭 C. 譬如(pì) 拖沓(dà) 恍惚 D. 繁碎(suì) 村寨(zhài) 教诲
随堂测试
2. 下列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B ) A. 晶莹 迁徒 夕阳 边境 B. 露宿 竹篾 蔑视 瑶族 C. 火枪 幕色 稻草 折损 D. 雷锋 作楫 屋梁 漆黑
介 绍 作者
彭荆风
1929年生,江西萍乡人,作家。 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边寨亲人》《驿路梨 花》,长篇小说《鹿衔草》,与人合写电影文 学剧本《边寨烽火》《芦笙恋歌》等。
写 作 背景
这篇文章写于1977年。 “文化大革命”后,党中央重新发出了学习雷锋的号召。 作者曾随军在云南生活多年,有感于这里的淳朴民风和 人们热情好客、乐于助人的精神品质,写下了与此相关 的人和事。
➢ 表现瑶族老人的真挚坦诚,知恩图报的美好品德。
课文分析
我们正在劳动,突然梨树丛中闪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走在前边的约莫十四 五岁,红润的脸上有两道弯弯的修长的眉毛和一对晶莹的大眼睛。
吓得小姑娘们像小雀似的蹦开了,接着就哈哈大笑起来:“老爷爷,你给我 们行这样大的礼,不怕折损我们吗?”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驿路梨花》课件(共28张PPT)

驿路梨花的三种含义
①自然界中的梨花 ②梨花姑娘 ③梨花精神,即雷锋精神
1、齐读最后一段 2、“处处开”的仅是梨花吗?
处处开的不仅仅是梨花,而是助 人为乐的梨花精神,即雷锋精神, “处处开”就是雷锋精神处处得到 了发扬光大,加深了主题。
那么,你能在课文中寻找到对“雷锋精神”传承的事例 吗?
1 我”和老余修葺小茅屋,向哈尼族小姑娘学习,方便过路 的人
老余 给房顶加草 为群众着想
天早上
挖排水沟
2 瑶族老 专门送粮食 方便过路人
人
来
同上,及前 一天晚上
3 一群哈 常来照管小 向解放军和姐姐学 前几年,姐
尼小姑 茅屋
习,
姐出嫁后
娘
接姐姐的班
4 解放军 建造小茅屋 向雷锋学习,方便 十多年前路
过路人
过时
5 梨花姑 照料小茅屋 向解放军学习,方 解放军盖小
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驿路梨花》
难点名称:分析、理解“梨花”在文中 的不同含义及作用,理解用《驿路 梨花》作标题的妙处。
目录
CONTENTS
导入知识讲解课堂练习 Nhomakorabea小节
2
作者简介:
“驿路梨花”出自南宋诗人陆游诗《闻武均州报 已复西京》。诗的最后两句是:“悬知寒食朝 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 驿路,课文指过往行人所走的道路。
课时目标
1.进一步学习略读的阅读方法,粗知故事梗概。 2.理清文章的记叙顺序,分析、理解文章的构 思特点及表达效果。 3.分析、理解“梨花”在文中的不同含义及作用, 理解用《驿路梨花》作标题的妙处。 4.学习心怀善良、感恩与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
1、给下列红色字注音:
喷香
竹篾
七年级语文下《驿路梨花》全解

《驿路梨花》全解
一、标题解读
《驿路梨花》中的“驿路”是指古代传递政府文书等用的道路,沿途没有换马或休息的驿站,这里指过往行人所走的道路。
“梨花”既指梨树所开的花,也指哈尼族小姑娘,同时还象征雷锋精神和边疆少数民族淳朴的民风。
二、文章主旨
本文围绕哀牢山里的一所小茅屋展开故事,生动地展示了雷锋精神在祖国边疆军民中生根发芽、发扬光大的动人情景,再现了西南边疆少数民族乐于助人、热情周到的淳朴民风,歌颂了互帮互助的良好社会风貌。
三、字词学习
1.字音字形:18个字音字形需要掌握。
2.词语释义:包括“竹篾”、“恍惚”、“香气四溢”、“修葺”等词语的含义,
需要进行理解和学习。
四、思维导图
《驿路梨花》中有三处悬念,从而引起读者的关注,并急切期待解决的后果,以便吸引和集中观众的注意力与观赏兴趣。
五、写作手法
1.悬念设置:文章通过设置悬念,引发读者的好奇心和阅读兴趣。
2.比喻手法:文章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手法,将抽象的事物具象化,有助于
读者理解和感受文章的情感和意境。
3.人物描写:文章中的人物形象鲜明,通过具体的描写和刻画,使读者能够
深入了解人物的性格和特点。
4.语言运用:文章的语言优美、生动,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使文章更具艺术感染力。
5.结构安排:文章的结构紧凑、合理,情节发展自然、流畅,符合逻辑顺序,
使得整个故事情节完整、连贯。
七年级语文下《驿路梨花》笔记

《驿路梨花》笔记
一、背景与主题
《驿路梨花》是一篇描写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人民学习、工作、生活的文章。
作者通过讲述一个小女孩帮助解放军叔叔的故事,展现了当地人民的善良、勤劳和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
文章主题深刻,语言生动,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二、人物形象
1.小女孩:文章的主人公,聪明、机智、善良,乐于助人。
她通过自己的努
力,帮助解放军叔叔解决了困难,展现出了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的优秀品质。
2.解放军叔叔:他们是来帮助当地人民建设家园的。
虽然遇到了困难,但解
放军叔叔并没有放弃,而是坚定地继续前行。
三、精彩句子
1.远远地看见一座山峰上有一片白色的梨花,像漫天飘洒的雪花,十分美丽。
2.解放军叔叔说:“我们一定要帮助这里的乡亲们建设好家园,让他们过上
幸福的生活。
”
3.小女孩说:“解放军叔叔,您们太辛苦了,我来帮您们挑水吧!”
4.解放军叔叔感动地说:“谢谢你,小姑娘!你真是个好孩子。
”
5.小女孩回答道:“解放军叔叔,这是我应该做的。
”
四、阅读感悟
《驿路梨花》这篇文章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的善良、勤劳和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
同时,也让我认识到了帮助他人、关心他人的重要性。
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学会关爱他人,尽自己所能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只有这样,我们的社会才会更加美好、和谐。
七年级语文下《驿路梨花》赏析

《驿路梨花》赏析《驿路梨花》是一篇富有诗意的散文,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西南边疆的美景,展现了当地少数民族的生活风貌,以及他们热情好客、乐于助人的品质。
一、语言优美,情感丰富作者在文章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使得语言优美、生动。
同时,作者的情感也贯穿始终,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表达了对祖国边疆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二、情节紧凑,结构完整文章通过回忆往事、描绘景物、讲述故事等方式,情节紧凑、自然。
同时,文章的结构也十分完整,从开始的“我”和老余行走在哀牢山路上,到后来的发现小茅屋、遇到哈尼族小姑娘,再到最后得知小茅屋的主人是谁,整个故事情节连贯、有序。
三、人物形象鲜明,个性突出文章中的人物形象鲜明,个性突出。
哈尼族小姑娘是一个热情好客、乐于助人的形象,她的出现给“我”和老余带来了温暖和帮助。
解放军战士则是一个为人民服务的形象,他们不畏艰险、勇往直前,为了人民的利益而奋斗。
这些人物形象的刻画使得整个故事更加生动、感人。
四、主题深刻,意义深远《驿路梨花》的主题深刻,意义深远。
通过讲述一个小女孩帮助解放军叔叔的故事,展现了当地人民的善良、勤劳和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
同时,也表现了“我”和老余在困境中得到帮助的主题,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和互助。
这个主题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对于现代社会中的人们来说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综上所述,《驿路梨花》是一篇非常优秀的散文,它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同时也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
通过阅读这篇文章,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西南边疆的风土人情和当地人民的品质和精神风貌,同时也能够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和互助的重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讲教育信息】
一. 教学内容:
《驿路梨花》
二. 教学重点:
1. 了解本文的叙述顺序。
2. 学习本文围绕“谁是小茅屋的主人”巧设悬念的构思方法。
三. 教学难点:
1. 理解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2. 了解本文以花喻人、以花喻雷锋精神的写作手法。
【学习提示】
一. 基础知识及其运用:
1. 给加点字注音:
陡峭(qiào)着急(zháo)露宿(lù)喷香(pèn)
菌子(jùn)麂子( jǐ) 撵走(niǎn)修葺(qì)花丛(cóng )2. 根据注音写汉字:
晶yíng(莹)bì(避)风yì(驿)路立jí(即)
竹miè(篾) 火táng(塘) 打rǎo(扰)
香气四yì(溢)
3. 形似字注音组词:
篾(miè)竹篾莹(yíng)晶莹
蔑(miè) 蔑视营(yíng)军营
葺(qì)修葺拢(lǒng)聚拢
茸(róng)茸毛扰(rǎo)打扰
4. 解释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修葺:修理房屋。
葺,用茅草覆盖房顶。
折损:因过分尊重使人承受不起,客套话。
驿路:这里指过往行人所走的道路。
迷茫:广阔而看不清楚。
恍惚:不真切,不清楚。
简陋:简单粗陋不完备。
延伸:延长伸展。
二. 文学常识:
彭荆风,1929年生,江西萍乡人,作家。
1952年开始在报刊发表作品,1955年出版短篇小说集《边寨亲人》。
1956年与人合写电影文学剧本《边寨烽火》与《芦笙恋歌》,文革后出版作品有长篇小说《鹿衔草》,中篇小说《蛮帅部落的后代》《爱与恨的边界》《绿色的网》,短篇小说集《驿路梨花》等。
三. 课文讲解:
全文从结构上可以分为五部分:
第一部分:(1—8)写我们深山行,在梨树林中发现茅屋。
文章开头描写山的高、多、险,为后文“我”和老余天黑后找不到住处的焦急心情作铺垫。
他们该怎么办呢?读到这里我们也不禁为他们担心。
“看,梨花! ”老余叫了起来。
梨花出现说明离人家就不远了。
梨花给人带来希望和安慰。
作者对梨花林进行了诗情画意的描写。
有人家么?这里设了第一个悬念。
很快就看见了一座小茅屋,可它的主人是谁呢?作者设了第二个悬念。
很自然地引入下文。
第二部分:(9—12)我们投宿小茅屋,猜测小茅屋的主人。
这部分对小茅屋的环境描写,足见主人的热情周到。
我们在感激主人的同时自然地想到:主人是谁呢?这是第三个悬念。
第三部分:(13——27)写瑶族老人述说小茅屋的主人是梨花。
我们以为瑶族老人就是小茅屋的主人,可他却回答不是,又一个悬念产生了。
老人说有一个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是主人。
于是作者便梦见梨花在梨树林中漫步。
第四部分:(28—36)写梨花妹妹讲述小茅屋的来历。
在我们修葺小茅屋时来了一群哈尼小姑娘。
原来小茅屋是解放军叔叔为方便过路人建造的,梨花来照料小茅屋,梨花出嫁后由梨花妹妹等哈尼小姑娘接管照料。
到底谁是小茅屋的主人呢?这层层悬念我们应该解开了——凡是照料过小茅屋的人都是小茅屋的主人。
第五部分:(37)引用诗句点题。
“驿路梨花处处开”,意思是雷锋精神处处发扬光大。
结构上照应了题目,内容上深化了中心。
结尾再一次写到梨花,是以花喻人,以花喻雷锋精神,给人以无限美的感受。
写作特点:
1. 构思新颖。
作者在行文构思上巧设悬念,以“谁是小茅屋的主人”为悬念,推进情节的发展,引人入胜。
2. 结构巧妙。
小说以“我”和老余的见闻为线索,采用顺叙方式组织材料,通过人物的叙说把十几年的事情浓缩在一晚一晨之间,也就是顺叙之中有插叙。
这样就显得全文结构紧凑。
3. 以花喻人,以花喻精神。
作者三次描写梨花,第一次描写梨花,因为它给人以希望,同时又衬托了小茅屋的温馨。
第二次梦见梨花,是虚写,人与花交相辉映,以梨花的洁白衬托人物美丽的心灵。
第三次写到梨花,花与人结合在一起,以大自然之美衬托人物精神之美,可谓新颖别致,匠心独运,堪称是寓情于景之妙笔。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40分钟)
一. 基础知识及其运用
1. 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
A. 驿路(yì)骚动(sāo )枉然(wǎng)
B. 简陋(lòu) 曲折(qǔ) 无碍(ài )
C. 广袤(mào)菌子(jūn) 外敷(fū)
D. 含混(hǔn) 露宿(xǐu) 寂寥(liáo)
2. 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
A. 松弛随声附和悠扬精明
B. 惊讶天涯海角谦虚姿式
C. 时晨小心翼翼占据天籁
D. 信服满院狼籍琐屑毅力
3. 多音字注音组词:
()宿舍()折服
宿()一宿折( ) 折腾
()星宿()折本
二. 阅读现代文:
第二次冒险
①退休教授安道特是个言语不多的人,然而谈及他1944年春,就会激动得滔滔不绝,我们也会听得入迷。
②那是在大规模反攻的前夜。
盟军向德军控制的法国诺曼底地区空投了伞兵,安道特就是其中之一。
不幸,他在远离预定地点好几英里的地方着陆。
差不多天亮了,那些记熟了的标志,他一个也没有找到,也见不到自己的伙伴。
③他懂得,必须马上找地方隐蔽起来。
在熹微的晨光里,他看见不远处有一栋小小的、红色屋顶的农家住宅。
他不知道住在里边的人是亲盟国的呢,还是亲德国的,但是总得碰碰运气。
他朝那住宅奔去,一边温习着出发前学会的几句法语。
④听到敲门声,一个年约30岁的法国女人——她长得并不漂亮,但是眼光善良而镇定——开了门。
她的丈夫和三个幼小的孩子坐在饭桌旁边,惊异地盯着他。
⑤“我是一个美国兵。
”伞兵说,“你们愿意把我藏起来吗?”
⑥“赶快,你得赶快! ”做丈夫的说着,把这个美国人推进壁炉边的一个大碗橱里,“砰”的一声关上橱门。
⑦几分钟后,六个德国冲锋队员闯了进来。
他们已经看到这伞兵的降落。
这是附近唯一的房子。
他们搜查得很彻底,转眼之间就把这个伞兵从碗橱里搜了出来。
⑧无须履行手续,德国人依照惯例,把女主人的丈夫当场枪毙了。
女主人和孩子放声大哭起来。
如何处置俘虏安道特,德国兵却有一场争议。
由于谁也说服不了谁,只得暂时把他推进一间棚屋里,把门闩了。
⑨这间棚屋,有一个小小的窗口,越过田野就是树林。
安道特蜷身挤出窗口,向树林奔去。
⑩从当时的情况看来,逃跑几乎是没有希望的,他刚跑进树林,就听到周围追兵的叫嚷声。
他们有条不紊地搜索着。
抓住他只不过是时间问题。
(11)但伞兵没有失望。
他一回头又跑进田野,穿过院子。
院子里还躺着那个被害者的尸体。
这个美国兵再次敲响了他们家的门。
(12)女主人很快地出来。
她脸色苍白,泪流满面,笔直地注视着这个美国青年的眼睛。
他刚才的到来,使她失去了丈夫,孩子们失去了父亲。
(13)“当然,快! ”她毫不迟疑地把他送回壁炉边的碗橱里。
(14)德国冲锋队员再没有来到这户农家搜查。
1. 说出安道特的“那回遭遇”发生的时间和地点。
(2分)
答:时间是,地点在。
2. 写出一个与第①段中“言语不多”近义的成语。
(1分)
答:。
3. 第②段中“那时候”是指的时候。
(1分)
4. 第(10)段“从当时的情况看来,逃跑几乎是没有希望的”一句中的“当时的情况”是指:①②
③其作用是:【】(3分)
A. 概括文章内容
B. 从一个侧面表现女主人的崇高品质
C. 过渡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D. 直接点明文章中心
5. 说出女主人主要的性格特点。
(2分)
答:
6. 说出“言语不多”的安道特谈及他1944年春的“那回遭遇”就会激动得“滔滔不绝”的原因。
(1分)
答:
7. 从安道特和女主人两方面写出“第二次冒险”的含义。
(2分)
答:①②
【试题答案】
一. 1. A 2. A
3. 多音字注音组词:
(sù)宿舍(zhé)折服
宿(xiǔ)一宿折( zhē) 折腾
(xiù)星宿(shé)折本
二.
1. 1944年春(或大反攻的前夜)诺曼底一个法国农舍
2. 沉默寡言
3. 安道特着陆
4. (1)德国兵有条不紊地搜索着(2)唯一的农舍外是一片田野,天已经亮了(3)B
5. 镇定、坚强善良、勇敢
6. 法国人民的大无畏牺牲精神使他深受感动。
7. 安道特在女主人家被捕出逃后,又一次到女主人家避难;女主人在因救助安道特而丈夫遭枪杀后,又一次将安道特藏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