驿路梨花 课文分析
驿路梨花课例分析

《驿路梨花》课例分析一、背景分析《驿路梨花》通过记叙发生在哀牢山路边一所小茅屋的故事,讴歌了以梨花为代表的青年一代的优秀品质,生动地表现了雷锋精神在少数民族地区生根、开花、不断传扬的动人情景,歌颂了各族人民助人为乐的高尚品质。
《新课标》指出:指导学生通过语文基本实践逐渐加深认识学习语文与生活的关系,是贯穿于整个初中语文教学的主线。
初中语文教材第三册继续要求学生认识学习语文与生活的关系,并着重培养阅读记叙文的能力。
第三册第二单元的学习重点是掌握记叙文的一些特点,提高记叙文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本课则是学习记叙文的写作顺序及作者的巧妙构思的重要课文。
二、案例叙述片段一:找出“我”和老余发现小茅屋后,围绕着小茅屋的主人设置了几次悬念,发生了几次误会?究竟谁是小茅屋的主人?【评析】让学生通过比较,体会课文顺叙、倒叙、插叙三序结合的优越性;正是有了课文安排的写作顺序,才能在文中巧妙设置三次悬念,引发两次误会,从而使文章依靠短短的篇幅,形成路转峰回,跌宕起伏之势,引人入胜片段二:如何理解文章标题?【评析】本文的标题“驿路梨花”是由结尾的诗句“驿路梨花处处开”演化而来,通过分析上一环节的问题,学生不难理解它是一语双关,字面上指驿路上的梨花,实则指“梨花”其人、“梨花”精神。
作者用洁白如雪,不虚浮、不艳丽的梨花的具体形象,象征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把本来抽象的社会主义风尚的本质特征鲜明地揭示出来。
片段三:跳读课文,找出文中几次写到“梨花”,将其语句勾出,体会写“梨花”的作用。
【评析】小说的主人公未出场,但课文借洁白美丽的梨花赋予她以鲜明美好的形象,花即是人,人即是花,人花自然结合,题3的设计旨在帮助学生学习这种以花喻人,寓人于花的象征手法。
三、课后反思优点:1.在教学中设计了“学生自读——提问——精读——回答问题”的形式,有助于深入文本,理解文义。
2.问题的设置由浅入深,从内容到写法,能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
驿路梨花赏析

驿路梨花赏析
驿路梨花赏析:小说通过发生在哀牢山深处一所小茅屋的故事,生动地展示了雷锋精神在祖国边疆军民中生根、开花、发扬光大的动人情景,再现了西南边疆少数民族乐于助人、热情好客的淳朴民风,歌颂了互帮互助的良好社会风貌。
作者就是用他那优美的文笔,富有新意的故事,点出了文章的主旨。
作品引用“驿路梨花处处开”的诗句,也达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这儿的梨花,不仅实指梨花姑娘,而且泛指处处为他人着想的精神。
梨花姑娘和其他一些人都是哀牢山的梨花,这梨花没有浓艳的色彩,雪白皎洁,散发着盎然的春意,梨花开放时,茂密繁盛,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它象征着一种利他的品质和精神,一种淳厚朴实的民风,也寄寓了作者的理想。
驿路梨花课文时间顺序

驿路梨花课文时间顺序一、背景介绍1.1 驿路梨花的历史背景1.2 课文的作者与创作背景二、课文内容及分析2.1 课文的题材和主题2.2 课文的时间顺序2.2.1 早晨:驿站前的忙碌2.2.2 中午:酒楼里的宴会2.2.3 下午:湖边的悠闲时光2.2.4 黄昏:满天的梨花飞舞三、驿路梨花的意义与深层内涵3.1 驿站的象征意义3.2 梨花的象征意义3.3 人物形象的塑造与主题表达3.4 人生哲理与思考四、驿路梨花与现实生活的联系4.1 城市化与现代化进程中的变迁4.2 旅行与人生的共通之处4.3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五、结语5.1 总结5.2 对驿路梨花的深度思考5.3 驿路梨花的价值与意义一、背景介绍1.1 驿路梨花的历史背景驿路梨花是一首古代诗词,创作于唐朝盛世。
在唐朝时期,交通运输的重要方式之一是通过驿站进行马匹更换和休息。
驿站不仅是交通的枢纽,也是信息传递的重要场所。
驿路梨花正是以驿站为背景,描绘了驿站前梨花盛开的美景。
1.2 课文的作者与创作背景驿路梨花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杜牧。
他是唐代文学史上有名的诗人之一,以婉约派的作品著称。
杜牧以其细腻的描写和婉约的意境,赢得了后世读者的赞美。
二、课文内容及分析2.1 课文的题材和主题驿路梨花以驿站为背景,描绘了驿站前梨花盛开的美景。
课文主题是诗人对梨花景色的赞叹和感叹,表达了诗人对美的追求和对时光流转的思考。
2.2 课文的时间顺序2.2.1 早晨:驿站前的忙碌课文开篇描写的是驿站的早晨景象,人们匆匆忙忙地开门迎接新一天的到来。
驿站前的梨花以白色的花瓣点缀,形成与烟雾融为一体的美景。
2.2.2 中午:酒楼里的宴会驿站中的客人在中午时分聚集在酒楼里享受美食,边吃边谈笑,愉快地度过午时时光。
外面的马车继续启程,驶往下一个驿站。
2.2.3 下午:湖边的悠闲时光下午的时光,诗人来到湖边的小路上散步,感受着湖水的波澜和微风的轻拂。
湖边的梨花如同烟雾一般飘散在空气中,给人一种恬静和悠闲的感觉。
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十五课《驿路梨花》课堂笔记

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十五课《驿路梨花》课堂笔记一、课文概述《驿路梨花》是明代文学家杨慎的一篇游记性散文,描写了作者在一条花道上看到了别样的梨花,引发他的回忆和感慨,在文中诉说着对人生的思考和对自然的赞叹,是一篇具有旅游特色的散文。
二、文本分析1. 文章结构《驿路梨花》分为三部分,分别是景点介绍、梨花分析和作者感慨。
整篇文章通过描写花道和梨花,引发作者的思考和回忆,最终反映出人与自然的关系。
2. 文学特色(1)修辞手法文章中运用了大量的叙事和描写手法,如对景描写、抒情描写和议论描写等,语言简练、贴切而生动,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2)意境绘制作者通过描写梨花的美丽和变幻,展示出大自然的神奇和美丽,同时将自然美融入到人的情感中,表达了对自然的赞叹和感慨。
三、思想感悟1. 爱的力量在文章中,作者描绘了花道两旁散落的梨花,它们无声地开放着,迎接着人们的到来。
这种纯粹而无私的爱,使作者感叹道:“天地皆可爱,人间皆可爱,唯有人心难爱。
”爱是一种无声的力量,它可以改变人的心态,带来感动和美好。
2. 对自然的热爱在文中,作者对自然的美丽和神奇表达了极大的热爱和赞叹。
他认为自然的美丽是无以伦比的,是任何人都无法企及的。
同时,他也呼吁人们应该对自然有更多的了解和保护,以便我们能够更好地享受自然带给我们的美好。
3. 对人性的反思在文章中,作者通过描绘梨花的变幻,引发了他的人生反思。
他认为人生就如同梨花的生命一样,短暂而脆弱,我们应该珍惜它,过好每一天。
此外,作者也深刻地反思了人们的深层次情感,认为人们对于真正的爱有着太多的迷茫和局限,应该更加直面内心,寻找本真的爱。
四、教学建议1. 教学目标本次课程的主要教学目标是:(1)理解《驿路梨花》这篇文学作品的结构和主旨;(2)领略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性的深刻反思;(3)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提高其文学素养;(4)激发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和保护意识,培养其珍惜生命的态度。
课文驿路梨花赏析作文

课文驿路梨花赏析作文先来说说这故事的情节吧,那可真是一波三折,像坐过山车一样刺激!作者带着我们在那山间小路上一路走,一路遇见各种人和事,就跟解谜似的。
一会儿是瑶族老人,一会儿是哈尼小姑娘,每次都以为找到了“梨花主人”,结果又有新的转折,让人的好奇心一直被勾着,直到最后才恍然大悟,原来这是大家共同的善举。
这种情节设置,就像一个高明的魔术师,把我们的心思耍得团团转,却又让我们乐在其中。
再讲讲这文中的人物,那一个个都是活灵活现,仿佛能从书里走出来跟咱们打招呼。
瑶族老人的热情诚恳,哈尼小姑娘们的天真善良,还有“我”和老余的那种好奇与感激,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没有一个是模糊的脸谱化形象。
感觉作者就像是个超级画师,几笔下去,一个生动的人物就出现在眼前了。
还有那环境描写,简直绝了!山间的美景在作者笔下仿佛一幅徐徐展开的画卷,洁白的梨花,清幽的山谷,让人心生向往。
这不仅是写景,更是在营造一种氛围,一种美好、宁静又充满希望的氛围。
就好像在告诉我们,在这么美的地方,发生这么美的事,那是再自然不过啦。
最让我感动的,还是这文章里传递出的那种温暖人心的力量。
大家都在默默地为他人付出,不图回报,就像那驿路上的梨花,洁白无瑕,香气四溢。
这种人与人之间的善良和互助,让整个世界都变得美好起来。
读完这篇文章,心里就像被阳光照过一样,暖洋洋的。
驿路梨花-观评课报告

《驿路梨花》评课稿1《驿路梨花》教材分析《驿路梨花》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二篇课文,第四单元的主题为修身正己,学习这些课文,要注意从不同角度感受中华美德以及时代对这些美德的呼唤。
《驿路梨花》这篇小说运用多种表现手法,歌颂了一种“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美好道德。
文章通过记叙发生在哀牢山一所小茅屋的故事,讴歌了以梨花为代表的青年一代的优秀品质,生动地表现了雷锋精神在少数民族地区生根、开花、不断传扬的动人情景,歌颂了各民族团结友爱,助人为乐的高尚品质。
老师在这次教学中教态自然,语言亲切,组织教学的能力很强,是一位素质较高的教师。
教学思路清晰,开课时教师一下子调动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揭示了课题。
通过学生自由读与默读,让学生进行自主的体会,强调学生的自我体验。
以读为纽带,贯穿整篇课文,让学生在读中理解、感悟,为后面的说、写打下基础。
精心的教学设计,合作探究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有助于培养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课堂中,老师充分调动学生的合作学习精神。
老师充分发挥课件的优势,利用图、像的感染作用与形象性,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并且超越了文本的局限性。
又进行了拓展延伸把文本与情感比较完美地结合起来,创设的情境真实,把学生引入了一个美好的情境,进入了课文中,自然而然地使学生进行了情感双方的内心体验,进入了课文丰富的感情世界。
最后老师的“心动不如行动”体验了课文的内含,又让学生在课文原有材料基础上进行拓展,使得生成与发掘成为学生的自主行为,使得教材内容和体现的内含在课堂上得以延伸,使得课堂教学的功能出现了倍增效应。
这节课上出了课堂的厚度和深度板书设计体现了智慧和艺术,匠心独运是亮点,也是美点。
驿路梨花情节赏析

驿路梨花情节赏析《驿路梨花情节赏析》嘿,你可曾读过《驿路梨花》这篇文章呀?那真的是太精彩啦!就好像是在你面前展开了一幅美丽而温暖的画卷。
故事一开始,我们就跟着作者在那驿路上行走,就像我们自己也在那山路上摸索一样。
你说这感觉奇妙不奇妙?走着走着,突然出现的小茅屋,就像是沙漠中的绿洲,给人惊喜呀!那小茅屋虽然简陋,但却充满了温暖和善意。
你想想看,那屋里的东西摆放得整整齐齐,这说明了啥?说明之前住过的人都很珍惜这里呀!这就好像我们生活中的一些小细节,看似不起眼,却能让人感受到满满的爱意。
还有那哈尼小姑娘,多可爱呀!她就像一朵盛开的梨花,纯洁又美丽。
她给我们讲述了小茅屋的来历,原来呀,这背后还有那么多感人的故事呢!那些解放军叔叔为了方便过路人,修建了这小茅屋,后来又有人不断地来照料它。
这就像是一场爱心接力赛,一棒接着一棒,永不停息。
这让我想起了我们生活中的那些善良的人们,他们不也是这样默默地传递着爱和温暖吗?每个人都贡献出自己的一点力量,就能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再看看那梨花,开得那么灿烂,那么洁白。
它们不就像是那些善良的心灵吗?在这驿路上绽放着光芒。
每次读到关于梨花的描写,我都觉得心里暖暖的,好像那梨花的香气都飘进了心里。
故事里的人物虽然都很平凡,但他们的行为却那么伟大。
他们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但就是这些小小的善举,却让人感动不已。
这就好像我们身边的那些普通人,也许他们做的事情不大,但却能给人带来很大的温暖。
哎呀呀,这《驿路梨花》真的是太让人喜欢啦!它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美好,看到了善良的力量。
读着读着,你就会觉得心里充满了阳光,就好像自己也变成了那驿路上的一朵梨花,散发着清香,给人带来希望。
总之,《驿路梨花》就是一篇让人回味无穷的好文章,它的情节就像一首优美的旋律,萦绕在我们的心间。
让我们都像故事里的那些人一样,做一个善良的人,让这个世界因为我们而变得更加美好吧!。
七年级语文下《驿路梨花》赏析

《驿路梨花》赏析《驿路梨花》是一篇富有诗意的散文,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西南边疆的美景,展现了当地少数民族的生活风貌,以及他们热情好客、乐于助人的品质。
一、语言优美,情感丰富作者在文章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使得语言优美、生动。
同时,作者的情感也贯穿始终,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表达了对祖国边疆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二、情节紧凑,结构完整文章通过回忆往事、描绘景物、讲述故事等方式,情节紧凑、自然。
同时,文章的结构也十分完整,从开始的“我”和老余行走在哀牢山路上,到后来的发现小茅屋、遇到哈尼族小姑娘,再到最后得知小茅屋的主人是谁,整个故事情节连贯、有序。
三、人物形象鲜明,个性突出文章中的人物形象鲜明,个性突出。
哈尼族小姑娘是一个热情好客、乐于助人的形象,她的出现给“我”和老余带来了温暖和帮助。
解放军战士则是一个为人民服务的形象,他们不畏艰险、勇往直前,为了人民的利益而奋斗。
这些人物形象的刻画使得整个故事更加生动、感人。
四、主题深刻,意义深远《驿路梨花》的主题深刻,意义深远。
通过讲述一个小女孩帮助解放军叔叔的故事,展现了当地人民的善良、勤劳和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
同时,也表现了“我”和老余在困境中得到帮助的主题,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和互助。
这个主题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对于现代社会中的人们来说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综上所述,《驿路梨花》是一篇非常优秀的散文,它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同时也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
通过阅读这篇文章,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西南边疆的风土人情和当地人民的品质和精神风貌,同时也能够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和互助的重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驿路梨花轻松学习梨花,洁白如雪,香气四溢。
想到它,我们就会想到“纯洁”,会想到“美丽”;想到它,我们会感到一股扑面的春的气息!同学们,今天就让我们共同来学习一篇充满温馨的文章——《驿路梨花》。
这一课我们分二个课时进行学习。
第一课时一、作者简介彭荆风,当代作家,江西萍乡人。
1929年生于1949年夏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
1950年随军进入云南,三十多年来,他一直生活在云南边塞,熟悉当地少数民族的生活,写了许多反映边疆生活的作品。
在“四人帮”横行期间,他被投入囚牢;在牢房中,还坚持写作。
“四人帮”垮台后,彭荆风同志的作品才重见天日。
《驿路梨花》是作者坐了七年监狱以后重新提笔的第一篇作品。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位作家对党的无比信赖,对新生活的无比热爱。
确如作者在《驿路梨花》一书的后记中所写:“我热爱生活……尽管我的功力有限,我还要尽力为欢乐生活奏乐。
”二、基础知识(1)应掌握的字(给括号前的字加拼音)简陋( ) 恍惚( ) 驿( )路修亨( )菌( )子竹篾( ) 麂( )子撵( )走朝( )气红润( ) 着( )想(2)应掌握的词修茸:修理房屋。
葺,用茅草覆盖房顶。
修长:长。
修,也是长的意思。
陡峭:形容山势直上直下。
迷茫:广阔而看不分明的意思简陋:房屋设备简·单粗陋,不完备。
香气四溢:指香气浓郁,向四面飘散。
溢,水满外流。
折损:因过分尊敬或优待而承受不起。
三、课文内容分析1.默读课文,然后划分段落层次。
全文以“我”和老余的见闻为主线展开情节,可分五部分第一部分(1—8自然段),写“我”和老余见到小屋。
第二部分(9—12自然段),写“我”和老余水足饭饱之后,怀着满意的心情猜测。
第三部分(13-27自然段),写“我们”和老猎人之间的误会。
第四部分(28—36自然段),写“我们”遇到梨花的妹妹。
第五部分(37自然段),最后点题点人。
2.用计时阅读法快速阅读课文,然后不看原文,填写下面的表格。
3.跳读课文,找出本文表示时间的词语.,体会本文的记叙顺序。
明确:表示时间的词语有“暮色,夕阳西下、一弯新月、这天夜里、第二天早上”。
从全文整体结构看,全文按时间顺序组织材料,采用的是顺叙,其中老人打猎迷路,夜宿茅屋,解放军盖小屋,梨花姐妹照料小茅屋又是插叙。
如果从小茅屋建造和保持的过程来看,文章又是倒叙。
4.课文中出现的这许多人物都和深山中梨树林边的小茅屋有密切联系,读(9-11自然段),思考并回答,作者是怎样对小屋进行细致描写的?对小茅屋的这些描写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对小屋的描写是由远而近,由外及里。
外部:草顶、竹篾泥墙(远看);门外扣着,“请进”两字用黑炭写在白木门板上(近观)。
使我们可以想见小屋主人一颗赤诚的心,火一般的热情,细心体贴。
内部:先写火塘(室内.地上挖的小坑,围上砖石,可在其中取暖);再写大竹床,虽然简陋,却铺着厚厚的稻草;然后写倚在墙边的大竹筒,里面装着清凉可口的水;最后写墙上几行大字:“屋后有干柴,梁上竹筒里有米、有盐巴、有辣子。
”这些都表明茅屋的主人是那么热心,想得那么细致、周到。
作者对小茅屋作如此细致的描绘,正是为表达中心思想服务的,为表现小茅屋主人的高贵品格服务的。
5.精读课文,然后分组讨论:“我”和老余发现小茅屋后,围绕着小茅屋的主人是谁设置了几次悬念,发生了几次误会?设置了三次悬念。
第一次悬念是:“我们”正焦急时发现小茅屋,却没有人,没有灯。
“我们”产生这样的疑问: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第二次悬念是:“我们认为瑶族老人是主人”。
而老人说:“我不是主人”。
到底谁是主人呢?第三次悬念是:当“我们”要感谢哈尼小姑娘时,她说:不要谢我们,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
”解放军叔叔为什么盖房子呢?两次误会第一次:“我们”认为瑶族老人是“主人”时,他说不是。
第二次:“我们”和瑶族老人认为哈尼小姑娘是主人,然而又不是。
四、总结、扩展1.《驿路梨花》这篇文章,从整体上看是按“我们”的所见所闻的时间顺序组织材料的,是顺叙,在顺叙过程中又有插叙;如果按小茅屋的产生及迁延过程看,又是溯源的倒叙,恰似倒卷珠帘。
在情节的安排上,作者巧妙地设置悬念和误会,使情节富有戏剧性。
整篇文章,短短的篇幅,·却形成了路转峰回,跌宕起伏之势,读来很有味道。
2.如果按照小茅屋的出现、发展过程,情节该如何安排?首先由学生列出写作提纲,然后口头作文。
解放军过夜盖茅屋个哈尼姑娘梨花照料小屋-妹妹接替姐姐照料小屋-瑶族老人借住送米个“我们”投宿小茅屋。
第二课时梨树林旁那草顶泥墙的小屋,不知给多少焦急劳累的路人带来了温暖和惬意;时间流淌,岁月更迭,围绕着这间普通而又神奇的小屋,也不知有多少雷锋的故事在代代相传。
那么这小茅屋的主人到底是谁呢?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驿路梨花》。
一、课文内容分析1.提问:文中写了不少人物,他们在情节发展和表现中心思想时起什么不同的作用? 他们都具有什么精神?明确:(1)贯穿全文的是“我”和老余。
(2)最先砍树割草盖房子的是解放军。
(3)没有出场,但全文着力写了她的感人事迹的是梨花。
(4)介绍梨花助人为乐,纯洁无私的高尚品德的关键人物是瑶族老人、梨花妹妹。
(5)修茸,照料小茅屋的人是“我”和老余,瑶族老人、哈尼小姑娘、梨花:为后人方便补充柴米的过路人。
这些人都具有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
2.速读课文,思考分析文中直接描写了哪些人物?间接描写了哪些人物?“我”和老余、瑶族老人、哈尼小姑娘(梨花妹妹)。
这些人物是通过语言、行动、肖像描写等来反映精神面貌的,所以是直接描写。
解放军,梨花没有出场,而是通过梨花妹妹,瑶族老人的口头介绍写出了他们感人事迹和高尚品德的,所以属于间接描写。
3.请大家思考到底谁是小茅屋的主人。
建造者和照料者都是小茅屋的主人。
因为本文把雷锋精神作为一种不断传递、不断发扬的运动过程加以展示,展现了雷锋精神经久不衰的生机和世代相传的过程。
而建造、照料小茅屋的行动,正是雷锋精神的具体体现,所以建造者和照料者都是小茅屋的主人。
4.跳读课文,找出文中几次写到“梨花”,将其语句勾出,同桌讨论写“梨花”的作用。
文章三次写到“梨花”。
(1)开头写“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o”此为实写,以自然环境美烘托出不平常的小屋。
把读者带人优美意境之中。
(2)中间写“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身穿着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此为虚写。
着意以自然美,衬托人物美,使自然界的梨花和人物梨花相映生辉。
(3)结尾:“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再次人花相映,使主题得以升华。
由此可见,这“梨花”是边疆洁白盛开的花,是哈尼小姑娘梨花,更是雷锋精神的象征。
读三次描写“梨花”的语句,从朗读中体会以梨花的自然美来烘托人物心灵美的神韵。
5.讨论、分析、理解标题本文的标题“驿路梨花”是由结尾的诗句“驿路梨花处处开”演化而来的,它是一语双关,字面上指驿路上的梨花,实则指“梨花”其人、“梨花”精神。
作者用洁白如雪,不虚浮、不艳丽的梨花的具体形象,象征雷锋精神,把本来抽象的社会主义风尚的本质特征鲜明地揭示出采。
(二)总结、扩展1.本文通过记叙哀牢山路边一所小茅屋的故事,讴歌了以梨花为代表的青年一代的优秀品质,生动地表现了雷锋精神在少数民族地区生根、开花、不断传扬的动人情景,歌颂人民助人为乐的高尚品质。
2.“学习雷锋”这是无数作品一再表现的主题,深刻体会《驿路梨花》揭示主题的新的高度和深度。
“一篇作品能否给人留下较深的印象,关健在于作品是否有特色和新意。
”《驿路梨花》在立意上做到了以下两点。
(1)把雷锋精神作为一种不断传扬,不断传递的运动过程。
(2)把雷锋精神同生活中的美好形象、美好心灵融为一体。
《驿路梨花》的清新、深远的立意,就是这样从作者的独到见解中提炼出来。
从而突破了一般的赞颂雷锋做好事的局限。
活动:请我们的家长一同参与。
设置情境假如今天,你作为记者来到了哀牢山,看到了这样的情景。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哀牢山地区也逐渐繁荣起来。
梨花姐妹在驿站开起了一家旅店。
旅店并不豪华,却也整洁、温馨。
条件当然比小茅屋强得多了。
路人到这里,不用再拖着疲惫的身体去烧水做饭了,梨花姐妹为旅客热情的服务:滚烫的洗脚水、可口的饭菜,抒情的音乐,驱走了路人们旅途的劳累。
人们尽情地观赏着哀牢山优美的景色。
梨花姐妹为旅客着想,免费赠送旅客哀牢山地形图,免得旅客迷路。
小店的生意很红火,梨花姐妹劳、动致富了。
她们的孩子不再是背着竹筐拾菌子,而是背着书包走进了学校。
现在,请你以记者身份采访梨花姐妹,让她们谈一下此时心中所想。
(由学生扮演梨花姐妹)同家长们就“梨花开店”展开讨论。
(各抒己见,不强求一致。
)引导:雷锋精神应该发扬传递,同样,勤劳致富也无可非议。
梨花姐妹的小旅店使路人更方便、更受益、更温馨,同时又增加了梨花姐妹的收入,一举两得,其间并不矛盾。
她们的后代背着书包走进了学校,有了学习的机会。
“知识是第一生产力”有了知识她们才有可能在将来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更大力量。
这何尝不是“驿路梨花处处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