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驿路梨花》导学案及答案
驿路梨花处处开学案(含答案)

《驿路梨花》导学案第一课时一、知识链接1、关于作者:彭荆风,当代作家,江西萍乡人。
1929年生,1949年夏参加人民解放军,1950年春随军进入云南。
三十多年来,他一直生活在云南边寨,熟悉当地少数民族的生活,写了许多反映边疆生活的作品。
如短篇小说集《边寨亲人》、《卡瓦部落的火把》,后来的长篇小说《鹿衔草》,中篇小说《蛮帅部落的后代》、《爱与恨的世界》、《绿色的网》等,在"四害"横行期间,他被投入囚牢;在牢房中,还坚持写作。
"四人帮"垮台后,彭荆风同志的作品才重见天日。
《驿路梨花》是作者坐了七年监狱以后重新提笔的第一篇作品。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位作家对党的无比信赖,对新生活的无比热爱。
确如作者在《驿路梨花》一书的后记中所写:"我热爱生活,……尽管我的功力有限,我还是要尽力为欢乐的生活奏乐。
"2、写作背景:《驿路梨花》写于1977年5月。
当时,我经历了“文革”7年牢狱之灾后,出狱已近两年。
那是5月间的一个下午,我午睡刚醒,慵倦地躺在床上读《宋诗选》,当读到陆游“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的诗句时,那美丽的意境使我联想起了过去在滇西南边地大山深处见过的大片梨花林,以及与梨花有关的许多特异人事,那都是我长久难以忘怀的美好生活。
这时候,一种想用文笔描述那和谐过去的创作愿望也油然而生,我忙披衣起床抓过纸笔来写作。
情之所钟,使我的思绪完全进入了诗情画意的梨花林,以及那些朴实的哈尼族、瑶族人当中,也就写得很快,一个下午就完成了这篇《驿路梨花》。
3、有关梨花的诗句(摘抄2句写于课本之上)。
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
——刘方平《春怨》海棠未雨,梨花先雪,一半春休。
——王雱《眼儿媚•杨柳丝丝弄轻柔》一别如斯,落尽梨花月又西。
——纳兰性德《采桑子•当时错》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
——晏殊《破阵子•春景》黄昏庭院柳啼鸦,记得那人,和月折梨花。
——陈亮《虞美人•东风荡飏轻云缕》移舟去。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驿路梨花》第一课时(导学案部编版)

第15课《驿路梨花》导学案1.继续学习略读,粗知故事梗概。
2.把握文章的记叙顺序,分析、理解文章构思的特点及表达效果。
3.初步感知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
1.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
2.熟练阅读课文,自学字词。
◆活动一:导入新课,检查预习1.根据课前查阅资料,交流作者及写作背景信息。
(1)写作背景《驿路梨花》一文是作者在粉碎“四人帮”后重新提笔的第一篇作品。
作者从1950年春,随军进入云南,三十多年间,大部分时间都在那里生活。
1977年秋,那时党中央重新提出了学习雷锋的号召。
作者想起了边疆许许多多朴实的人和事,想起了曾经见过的那深山大岭里的小茅屋,默默为茅屋打柴、背水的哈尼族人,以及为了后来的旅客,临行前都要给小茅屋做点事的人。
想起这些,一股无形的力量让作者拿起笔来,写下了这篇文章。
(2)走进作者彭荆风(1929—2018),作家。
江西萍乡人。
1949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2年开始在报刊上发表作品。
作品有《鹿衔草》《断肠草》《蛮帅部落的后代》《绿色的网》《驿路梨花》等。
2.预习检查,夯实基础陡峭露宿喷香暮色掩映驿路菌子麂子撵走修葺竹篾寨子香气四溢恍惚着急晶莹◆活动二:初读课文,理清情节1.浏览课文,勾画文中人物及事件。
要求:在这片梨花掩映之下有一间小茅屋,请同学们浏览课文,找出文中与小茅屋有关的人物,并说说他们之间发生了哪些事。
(1)略读要求①按照每分钟400字的速度阅读课文,限时5分钟读完。
②略读时要注意不能指读,必须默读,可以扫读。
③勾画出文中出现的人物,并概括他们与小茅屋之间的事件以及他们做这些事情的目的,填写下面表格。
(2)根据略读要求,进行阅读,找出人物,概括事件,填写表格。
2.根据要求,复述课文故事。
要求:阅读完文章,同学们知道了文章中出现的人物和事件,那同学们能按照一定的顺序复述这些故事吗?(1)请同学们根据表格填写的内容,按照以下两种顺序,复述文章故事。
①按照课文叙述的顺序复述。
第15课 驿路梨花 (驿路梨花处处开 雷锋精神代代传)导学案 解析版

第15课驿路梨花导学案学习目标1.运用略读的阅读方法,勾画人物,粗知故事。
2.按时间顺序还原故事,感受作者巧用悬念和误会及插叙的写法,学习作者的巧妙构思。
3.品读课文,探寻“梨花之美”,弘扬雷锋精神。
教学难点:按时间顺序还原故事,感受作者巧用悬念和误会及插叙的写法,学习作者的巧妙构思。
教学重点:品读课文,探寻“梨花之美”,弘扬雷锋精神。
一、自学指导——预习与交流(夯实基础知识)任务一字词清单任务二文学常识作者简介彭荆风(1929—2018),江西萍乡人,作家。
其作品多描写边疆战斗生活和少数民族风俗人情,具有鲜明的边疆特色。
代表作有小说《鹿衔草》《驿路梨花》等。
背景链接作者1950年春随军进入云南,在西南边疆四十余年,足迹踏遍云贵高原。
1977年秋,党中央重新提出学习雷锋精神。
作者想起边疆许多朴实的人和事,想起深山大岭里的小茅屋及默默为小茅屋做事的人,一股无形的力量使他拿起笔来,写下了这篇文章。
二、自学指导——合作与探究任务一理清文章结构理清文章思路。
第一部分(1~8):“我们”在梨树林中发现小屋。
第二部分(9~12):小屋帮助“我们”解除饥饿和疲劳。
第三部分(13~27):瑶族老人述说小屋主人名叫梨花。
第四部分(28~36):梨花妹讲出小屋的来历。
第五部分(37):热情赞美,结束全文。
任务二初读课文,理清情节1.浏览课文,找出文中与小茅屋有关的人物,并概括他们与小茅屋之间的事件以及他们做这些事的目的。
2.分别以“我”和老余的行踪,小茅屋的建造、照料、维护的过程先后为序,梳理故事情节,并揣摩本文记叙顺序的妙处。
以“我”和老余的行踪为序:以小茅屋的建造、照料、维护的过程先后为序:任务三欣赏构思1.本文构思巧妙,层层设置悬念和误会。
找找看,文中描写了几次误会,设置了几个悬念?学习任务单[参考答案]①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②碰见瑶族老人,认为他是小茅屋的主人。
③解放军淋雨露宿,学雷锋精神2.设置这些误会悬念有什么好处?通过悬念和误会的安排与展开,使文章波澜起伏、扣人心弦,增强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驿路梨花 导学案3

驿路梨花导学案3驿路梨花导学案3益陆利华指导案例3学习目标1.了解文章的叙述顺序,以及文章在概念、概念、描述等方面的特点。
2.学会用花来比较人,把人放在花里。
学习重点:学习课文中记叙的顺序,学习作者精巧的构思。
学习难点:体会文中的语言以及插叙部分。
课前预习:学习指导:自己阅读课文,查字典,解决生词和生词,并记住它们。
1、了解作者:彭荆风,代作家。
二、基础知识:1.在下面添加一些标点符号露宿延伸陡峭漆黑简陋撵走悠闲照料........修葺红润修长晶莹折损恍惚.......二、形似字组词翟(钱)陡(涂)静(涂)陡(突然)修(天鹅绒)麂皮。
复音语音群词宿菌薄露累课堂学习一、初步感知:学习指导:阅读课文,圈出关键词,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
速读课文,找出文中出现人物及所做好事。
从“我”和老余的视觉角度来看,人物以什么次序出现?二、总体看法:学法指导:自读课文,概括每段主要内容,理清作者思路。
仔细阅读课文,找出“我”和老余。
找到小屋后,他们在小屋主人周围设置了几个悬念。
发生了多少误会?谁是小屋的主人?合作探究三、关键段落:学法指导:朗读重点段落,画出相关语句,小组讨论分析解决问题。
跳过课文,找出课文中多次书写的“梨花”,勾选其句子,实现书写“梨花”的功能。
四、阅读练习:然后小女孩告诉我们房子的起源。
十多年前,一群中国人民解放军路过,在森林里过夜。
半夜雨下得很大。
他们认为在这里有一间小屋可以让路人避风避雨会很好。
第二天早上,他们砍树和草来盖房子。
她的姐姐碰巧过山来捡真菌,好奇地问解放军的叔叔:“你打算在这里住很长时间吗?”解放军说:“不,我们是为了方便路人。
雷锋同志教我们这样做的。
”她姐姐非常感动。
从那时起,他经常利用砍柴、收集真菌和寻找草药的机会来照顾小屋。
原来她不是梨花。
我问:“梨花在哪里?”“几年前,我在山的另一边结婚了。
”不用说,姐姐出嫁后,是小姑娘接过任务,常来照管小茅屋。
看着这群精力充沛的哈尼族女孩和白色的梨花,我不禁想起了一首诗:“驿道上到处都是梨花盛开。
(完整版)《驿路梨花》导学案

《驿路梨花》导学案答案三、整体感知1234(三)理出文章思路:发现小茅屋---投宿小茅屋---遇见瑶族老人,听他讲述---修葺小茅屋---听梨花妹妹讲述小茅屋的来历文中的这些情节是由什么串连起来的呢?我和老余的所见所闻5(四)解放军砍树割草,盖小茅屋;梨花照料小茅屋;梨花妹妹常来照管小茅屋;瑶族老人专门送粮食来;“我”和老余投宿、修葺小茅屋。
全文从整体上按照时间的先后记述了“我”和老余从夕阳西下到第二天早上一连串的经历,这是顺叙的记叙顺序。
在“我们”投宿在小屋的所见所闻当中,通过瑶族老人的讲述交代了老人在山中迷路奇遇小屋的过程以6及关于小屋的主人是梨花的传说;又通过哈尼小姑娘的讲述揭示了小屋的来历和小屋主人是谁的谜底,这两段内容是插叙的记叙顺序。
合作交流一、景物描写1)开头连用三个动词“挨”“延伸”“消失”,描写山势,紧接着又用“陡峭、茂密”,由近及远,写出了山之高,之大,之多,山的险峻。
7着意渲染我和老余找不到住处的着急心情。
这些都为后文写发现小茅屋做铺垫。
2)第四段,文章中第一次出现梨花,实写a)写出了梨花林的优美、柔和、舒适和清幽的环境特点,把读者引入充满诗情画意的优美意境;b)烘托出我和老余有了希望,得到安慰时的心情;c)为下文投诉小茅屋做铺垫;83)第27段,我梦在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第二次写梨花,虚写a)从嗅觉的角度写出了梨花林之美,b)用自然美,衬托人物美;c)为后文是自然界的梨花与人物梨花相映生辉埋下伏笔。
4)第37段,结尾处在写梨花,实写内容上:实写梨花,点题点人物,借花喻人,比喻助人为乐的美好心灵,比喻雷锋精神9结构上:照应题目,深化中心二、悬念设置悬念一:第4段,下文老余的话,情绪发生了变化,也产生了疑问:有了梨花就会有地方住宿,可是屋里漆黑,没灯也没人,这是什么人的屋子呢?悬念二:第三部分瑶族老人讲述自己的经历,悬念产生:究竟谁是小屋的主人呢?悬念三;29、30段,当我们争着感谢小姑娘时,10遭到拒绝,产生疑问,解放军为什么要盖这个小茅屋呢?进而点明文章主旨:为了方便过路人,是雷锋叔叔教我们这样做的。
14《驿路梨花》导学案导学案附答案

14《驿路梨花》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积累重点词语;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2.理清文章的记叙顺序,分析文章构思的特点;体会以“驿路梨花”为标题的妙处。
【学习重点】弄清文章巧妙的构思,象征手法的运用和梨花的深刻含义。
【学习难点】理解文章的主题,学习以梨花姑娘为代表的青年一代的优秀品质,弘扬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
第一课时【导学过程】一、导入世间花朵千万,作者为何单单描写梨花这一朵,是因为朵朵梨花洁白,树树梨花灿烂?我想,原因不仅仅是这些,美丽的外在固然让人喜欢,品质、精神才是永恒的存在。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彭荆风的笔伐走进哀牢山,走向驿路梨花海,看一看它养了谁的眼睛,暖了谁的心田,魅力何在!二、自主学习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陡峭.(qiào)着.急(zháo)露.宿(lù)喷.香(pèn)菌.子(jùn)麂.子( jǐ) 撵.走(niǎn)修葺.(qì)(2)根据注音写汉字:晶yíng(莹)bì(避)风yì(驿)路立jí(即)竹miè(篾) 火táng(塘) 打rǎo(扰) 香气四yì(溢)2.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修葺:修理房屋。
葺,用茅草覆盖房顶。
驿路:这里指过往行人所走的道路。
恍惚:不真切,不清楚。
香气四溢:指香气浓郁,向四面飘散。
溢,水满外流。
3.作者简介彭荆风,1929年生,江西萍乡人,作家。
1952年开始在报刊发表作品,1955年出版短篇小说集《边寨亲人》。
1956年与人合写电影文学剧本《边寨烽火》与《芦笙恋歌》,文革后出版作品有长篇小说《鹿衔草》,中篇小说《蛮帅部落的后代》《爱与恨的边界》《绿色的网》,短篇小说集《驿路梨花》等。
4.背景链接文革时期,作者被投入囚牢;在牢房中,还坚持写作。
“四人帮”垮台后,他的作品才重见天日。
《驿路梨花》是作者坐了七年监狱以后重新提笔的第一部作品。
驿路梨花导学案(1)

驿路梨花导学案(1)驿路梨花导学案①以为瑶族老人是小茅屋的主人②以为哈尼小姑娘是小茅屋的主人2.写出课文中的三处悬念:①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②到底谁是房子的主人呢?③解放军为什么盖房子呢?3.写出课文中人物所做的五件好事:①我和老余给房顶加草,挖排水沟②瑶族老人专门运粮食③一群小姑娘照管小屋④解放军叔叔割草砍树盖小屋⑤梨花姑娘照料小屋4.按时间的顺序小屋的建造过程和照料过程是怎样的?十多年前解放军路过这里并建造了小茅屋,方便过路人——哈尼族姑娘梨花照料小茅屋——梨花出嫁后梨花妹妹继续照料小茅屋——瑶族老人借住后送来大米——“我们”路过这里住宿,修葺了小茅屋。
5.按课文的顺序小屋的建造过程和照料过程又是怎样的?“我”和老余发现小茅屋——瑶族老人为小屋送米——“我们”一起修葺小茅屋——梨花妹妹照看小茅屋——梨花妹妹说十多年前解放军路过这里并建造了小茅屋——姐姐梨花照料小茅屋。
6.这样的写法叫做:巧设悬念,其作用是:使文章波澜起伏,引人入胜7.找出本文表示时间的词语:暮色,夕阳西下,一弯新月,这天夜里,第二天早上(顺叙);上个月,几年前,十多年前(倒叙)8.思考:小屋的主人是谁?为什么?9.从全文整体结构看,全文按照时间顺序组织材料,采用的是顺叙。
其中老人打猎迷路夜宿茅屋,解放军盖茅屋,梨花姐妹照料小茅屋是插叙。
10.本文以我和老余一早一晚的见闻为线索。
11.本文的明线人物有:我,老余,瑶族老人,梨花姐妹,这属于直接描写。
暗线人物有:解放军,梨花,这属于间接描写。
12.课文有几处描写梨花的语句,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13.引用陆游诗做结尾有什么好处?照应开头,呼应题目,深化主题。
比喻助人为乐的美好心灵,暗示雷锋精神就像洁白的梨花,在祖国的大地处处开放。
,由此联系到小茅屋是雷锋精神的见证,人们的行动是雷锋精神的体现,洁白朴素的梨花是雷锋精神的象征。
15.归纳本文的主旨:。
14驿路梨花基础导学答案

14 驿路梨花一、加点字注音迷茫.(máng)迷惘.(wǎng)陡.峭(dǒu )山寨.(zhài )露宿.(sù)星宿.(xiù)花瓣.(bàn )辩.论(biàn)分辨.(biàn )竹篾.(miè)蔑.视(miè)黑炭.(tàn )低碳.(tàn)简陋.(lòu )撵.走(niǎn )扛.着(káng )杠.杆(gàng)扛.鼎(gāng )屋梁.(liáng)高粱.(liáng)麂.子(jǐ)麋.鹿(mí)糜.烂(mí)风靡.(mǐ)一时挨.着寨子(āi )挨.打(ái )恍惚..(huǎng hū)修葺.(qì)毛茸茸.(róng)作揖.(yī)晶莹.(yíng )荧.光(yíng)萤.火(yíng )折.损(zhé)折.耗(shé)菌.子(jù)驿.路(yì)络.绎(luò)选择.(zé)木铎.(duó)二、根据意思写出词语或成语1、山势坡度很大,直上直下的。
(陡峭)2、广阔而看不清楚(迷茫)3、闲适而自得(悠然)4、光亮而透明(晶莹)5、修qì:修理(建筑物6、修长:细长7、香气四溢.:香气浓郁,四面飘散 8、huǎng hu:(记得、听得、看得)不清楚,不真切。
三、文学常识或文化常识积累1、《驿路梨花》作者彭荆风。
他在本文的结尾引用了宋代(南宋)代著名诗人陆游的诗句:“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
”,这句话在结构上起照应题目作用,在内容上起点明中心、深化主题、增添诗意、明确寓意作用。
2、本文在结构文章,编织故事上的最大特色是设置悬念;从结构上看,课文是按顺叙顺序组织材料的,但从局部来看,课文是按插叙组材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驿路梨花课文精讲
〖主干知识〗
1、给下边加点字注音。
驿路()花瓣()喷香()撵走()麂子()
修葺()好奇()干草()陡峭()
2、在括号中填上适当的量词。
一()山一()米一()新月一()人家
一()梨树林一()门一()夜风一()明火枪
3、解释下边各词在文中的意义。
①延伸:
②迷茫:
③简陋:
④悠闲:
⑤恍惚:
⑥暮色:
⑦红润:
⑧漫步:
⑨晶莹:
⑩折损:
4、文学常识填空。
《驿路梨花》一文的作者是_____,江西萍乡人,作家,主要作品有______、_______《鹿衔草》等。
5、《驿路梨花》一文如果全按时间先后顺序来写事情的发生、发展过程,人物的出现依次应该是:解放军——梨花姑娘——哈尼小姑娘————和。
〖点击思维〗
1、注意“麂”不要读成“lù”;“陡”和“徙”“徒”写法相近,但读音完全不同;“喷”“好”“干”都是多音字,在此处应分别怎么读?
2、量词是指代表事物单位的词语,一般都是约定俗成的说法。
如:可以说“一杆枪”“一枝枪”“一把枪”等,但不能说“一个枪”。
3、要在通读文章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加以推测、解释,不能仅仅看词语的字面意思。
4、彭荆风在1956年与人合写了电影文学剧本《边塞烽火》《芦笙恋歌》,后拍成了电影,受到好评,你看过这两部电影吗?
5、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理清作者的记叙顺序。
【规律方法】
〖理清结构〗
“我”和老余
瑶族老人
梨花和梨花妹妹
解放军
〖语言特色〗
《驿路梨花》的语言美主要体现在这两个方面:
其一,描述语言中蕴含了作者深浓的情感,并为情节的发展作好有力的铺垫。
如:“山,好
大的山呵!起伏的青色群山一座挨一座,延伸到远方,消失在迷茫的暮色中。
”第一句就用反复的手法,感叹的语调描绘了山之大。
又用“挨”、“延伸”、“消失”几个动词,由远及近描写了山之险,山之多。
从语句中我们可以体味到,作者在赞叹边陲山区美景的同时,难以掩饰的“日暮途穷”的焦急心情,为下文小茅屋的出现作了有力的铺垫。
其二,引用古诗词托物寓意,妙语双关。
如文章结尾的引用语“驿路梨花处处开”,就出自宋代诗人陆游的《闻武均报已复西京》一诗。
文章题目也化用了此句。
文中对梨花的描写和对梨花姑娘的间接描写,其主旨都是在赞美一种精神,赞美一种洁白如雪,不虚浮不艳丽而又无比高尚,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
请看下边的句子“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呵!”,“我望着这群充满了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这种妙语双关的语句,把一种抽象的社会主义高尚的精神文明实质,以具体形象的事物表现出来。
其语言耐人咀嚼,余歆隽永,给人留下了丰富的想像空间。
〖把握重点〗
理解本文叙述故事、结构篇章的特点和表现作用,是本课的学习重点。
本文所写的故事,前后延续了十几年,时间跨度大,如果按一般的写法,容易写得庞杂拖沓。
为此,作者避开一般的叙述,而是把笔墨集中到一个晚上和一个早上“我们”的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上,细致地表现了小茅屋作为助人为乐的象征所给予人们的方便和温暖。
同时,文章在记叙过程中不断设置悬念,有节奏地穿插有关小茅屋的建造和照料过程,使得有关小茅屋的故事得到全面而细致的表现。
这样就使文章结构紧凑而不拖沓,材料丰富而不庞杂,文章浓缩而又疏密有致,文字少而容量大。
这样,悬念的设置就紧紧抓住了读者的心,引人入胜。
由于对材料的巧妙安排,使得情节常常是出人意外而又在情理之中,富于戏剧性。
比如文章一开始,深山月夜,梨树林边,当用炭写着“请进”的小茅屋出现的时候,就给全文笼罩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这一悬念恰好是读者的疑问,也正好从此领起全文。
围绕“谁是主人”这个问题,文章分两层来回答。
第一层写瑶族老人,从而引出梨花姑娘;第二层从哈尼小姑娘的出现,引出解放军建造小茅屋的过程。
这两层,实际上是“设悬──释悬──推出新悬念”的过程,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构思巧妙而新颖。
〖攻克难点〗
领悟作者旧主题翻出新意的写法是本文的一个难点。
作者说过:“一篇作品能否给人留下较深刻的印象,关键在于作品是否有特色和新意。
”“学习雷锋”是一个很早就有的主题,许多作品都表现过这一主题,但作者独出心裁,不落窠臼,以新的角度和新的深度表现了这一主题。
第一,作者把雷锋精神作为一种不断发扬、不断传递的过程加以展示,展现了这种精神经久不衰的生机和世代相传的生命力。
如果作者只从一般的“学习雷锋”这个角度处理文中所选题材,固然未尝不可,但是很难写出新意。
而作者的目光并没有停留在这些相对独立的事件上,而是抓住它们之间连续十几年从未中断的内在联系,将这些事例勾连在一起,揭示出更深一层的主题。
第二,作者善于把雷锋精神同生活中的美好现象、美好心灵融为一体来写,把方便过往客人的深山茅屋作为雷锋精神的见证,把建造、照料小茅屋的行动作为雷锋精神的体现,把洁白、朴素的梨花作为雷锋精神的象征。
这就把雷锋精神同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优秀品质结合了起来,突破了一般的学雷锋做好事的窠臼,使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质询疑点〗
文章写出“我”在这天夜里做了个在梨树中看到梨花姑娘的梦境,这有何用意?
“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环境是多么美好;“一个身穿着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美好的环境烘托出梨花姑娘,自然界的梨花衬托着梨花姑娘,表现出梨花姑娘的无限美丽。
情深才会成梦,这看到梨花姑娘的梦境描写,表现了“我”对她的衷心赞美。
〖主干知识〗
1、yìbàn pēn niǎn jǐqìhào pūdǒu
2、座袋弯户片扇阵杆
3、①延伸:延长,伸展。
②迷茫:广阔而看不清的样子。
③简陋:(房屋、设备等)简单粗陋。
陋,指住的地方狭小。
④悠闲:闲适自得。
⑤恍惚:这里指梦中看得不真切的样子。
⑥暮色:傍晚昏暗的天色。
⑦红润:红而滋润,多指皮肤。
⑧漫步:没有目的而悠闲地走。
⑨晶莹:光亮而透明。
⑩折损:这里指对方礼节过重,自己承受不起。
4、彭荆风《边塞烽火》《芦笙恋歌》
5、瑶族老人我和老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