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横渡长江答案

合集下载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课内阅读练习附答案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课内阅读练习附答案

1课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渡江区域。

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________(A.攻破 B.突破 C.冲破 D.打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

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

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

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

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

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

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

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dū( )战,不起丝毫作用。

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

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

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

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

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jiān( )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zhū()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sài(),封锁长江。

我军前锋,业已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1.请在文中括号内填入适当的汉字。

(2分)2.电文开头的部分在新闻里称为“电头”,它分别交代了、和三个要点。

电头的作用是:表明材料。

(2分)3.用波浪线画出文中的导语部分,并说说导语概述了什么内容。

(3分)答:4.文章是抓住解放军“横渡长江”来写的。

请从文中找出与“横渡”有关的词语。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同步练习新人教版(含答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同步练习新人教版(含答案)

1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一、给下列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二、下列词语中加黑的字的字形、字音、字义都正确的是()A 锐不可当(dǎng阻挡、抵挡)B 馈退(kuì馈败)C 歼灭(jiān消灭)三、填空。

消息,主要包括标题、、导语和主体等几部分。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则消息的导语部分是从至。

主体是从至。

四、阅读。

(一)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

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

这段文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在文中有什么作用?(二)分析下列句中加黑词在句中的含义和作用。

1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百万:不含:均是:2 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21日下午至22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封锁长江。

较为:然:一切:五、选做题。

我们的老顾问余凤英离休了。

她老早就说过,离休的时候要送给我们一件注着特别感情的礼物。

那天她来了,抱着一盆自己亲手栽培的马兰花,把它放在办公室的窗台上,深情地说:“马兰花,一看到它我就不由想起了延安。

”余老太太是个“老延安”,特别喜欢马兰花。

她家的小院里从不种玫瑰,也不种丁香,更不种什么柱顶红之类,却栽种着一簇簇的马兰花。

春天,马兰花蓬蓬勃勃地生长,十分惹人喜爱。

特别是那修长苍劲的叶子,托着盛开的蓝而带有紫纹的花瓣,活似一张张乳燕的小嘴。

花虽不艳,却散发着沁人的清香。

这时候,余老太太的心就像盛开的马兰花,温柔的笑总是挂在饱经风霜的脸上。

你若带孩子到她家作客,她准会拿出好多用马兰花编成的小动物,诸如花蝴蝶、青蛙、鸽子等等。

孩子乐得直跳。

大家都说,余老太太与马兰花有着特别的感情,并把这感情与她不肯随便扔掉半块纸头的老习惯联系在一起。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第【1】篇〗说教学目的:一、了解新闻的特点和结构。

二、体会本文语言简明、准确的特点。

三、了解渡江战役的经过,接受革命教育。

教学设想:一、学生初学新闻这种体裁,有必要弄清楚新闻的基本特点和结构。

二、为了便于学生尽快了解新闻的特点和结构,在教学方法上遵循由感性到理性这样的认识规律,不从知识概念切入,而从对课文内容的复述和概括入手,完成教学内容,达到说教学目的。

三、本文语言简洁、准确,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好教材,因此,语言的学习与训练列为说教学重点之一。

四、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学生自读课文(包括读“预习提示”,以了解背景知识)。

读书时,画出生字词(或自己解决)。

[说明]熟悉历史背景,大致了解全文内容。

二、朗读课文,或听朗读录音。

对照书上的示意图,进一步了解三路大军渡江战役的经过。

提出要求:对照示意图,能够复述渡江战役的大致过程。

三、两位学生一组,彼此照着示意图复述渡江战役的经过。

教师巡视,注意发现复述较好的同学,准备请他(她)上黑板前面复述。

四、教师出示一张较大些的渡江战役示意图(照教材绘制即可),请刚才发现的复述较好的一位同学指图复述,其他同学静听。

然后,指出其复述的不确之处。

[说明]利用复述这一方法,引导学生理清三路大军渡江的情况,从而认清本则新闻主体部分的内容。

学生指图复述时,教师可随之板书如下: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增强学生认识本文内容的条理性。

五、借助问题,传授新闻结构的知识。

1.文中哪两句话概括了同学们刚才复述的内容[参考答案](第1句、第2句)2.有没有哪一句能够概括全文主要内容[参考答案](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师讲知识:1.这则新闻的前两句是“导语”(板书),它一般是对事件或事件中心的概述。

导语在新闻的开头,一般不长,往往是一两句话,有时也用一段话。

2.新闻报道的主要内容,称为“主体”,刚才同学们复述内容就是这则新闻的“主体”。

贵州黔东南州2020中考语文模拟测试卷(解析版含答案)

贵州黔东南州2020中考语文模拟测试卷(解析版含答案)

本试题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选择题(21分,每小题3分)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倒坍.(dān)啮.齿(niè)一哄.而散(hòng)B.箴.言(zhēn)静谧.(mì)乳臭.未干(chòu)C.哂.笑(shěn)恫.吓(dòng)强.词夺理(qiǎng)D.连翘.(qiáo)吮.吸(yǔn)断壁残垣.(yuán)【答案】C考点: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

能力层级为识记A。

2.下列对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羁.绊(约束)迥.乎不同(差得远)头晕目眩.(昏花)B.臆.测(主观)断章取.义(截取)正襟危.坐(危机)C.亵.渎(轻慢)略胜一筹.(筹码)童心未泯.(丧失)D.诘.责(质问)巧妙绝伦.(同类)相得益彰.(明显)【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所学积累,分析每组词的意思,根据词义判断加点字的含义,判断正误。

B 项中“危”理解错误,“危”的意思为“正”。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

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5月20日,黔东南州第九届运动会青少年组足球赛暨校园足球三级联赛开幕式在榕江举行。

B.在创建“书香校园”活动中,专门开辟了“走进经典名著”、“我与文学巨匠对话”等专题栏目。

C.“贵州环雷公山超100公里跑国际挑战赛”是目前中国唯一的一个多地点、多赛段、三日赛程的超长跑国际挑战赛之一。

D.凯里市2016年将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和举措,全面实施“十百千万计划”,加快推动电子商务。

【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前后矛盾等。

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

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

本题用反选排除法,B缺少主语,C“唯一”与“之一”矛盾,D“创新”与“举措”动宾搭配不当,答案为A。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阅读及答案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阅读及答案

(一)(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1、这部分内容从结构上看是_____,在文中的作用是_____。

2、“(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是电头,交代了通讯社的名称、地点和时间,能否删去?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概括写出人民军队所向无敌、战绩辉煌的两个短语是____和____。

4、“百万”是夸张吗?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一句中的“(不含)”、“均”有何表达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导语部分,回答下列问题:(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6、导语的电头所写内容包括;这些内容说明,。

7、导语点明新闻人物是,其中“百万”说明了,。

将“大军”改为“解放军”行不行?为什么?。

8、导语点明的事件是,“横渡”写出了怎样的气势:。

9、导语在新闻中的作用是。

10、“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中“不含”的意思是。

去掉可以吗?为什么?11、“……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中的“均”,在这里表示的意思是,它在这里的作用是。

(三)阅读下段文字,回答问题。

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

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

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

12、这段文字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13、这段话分几层?层意是什么?14、文中“此种情况”的“此”,在词类划分中属词,它具体指。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案精选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案精选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国现代史》教材第四章第一节《解放战争》,详细内容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历史事件。

通过对该事件的讲述,使学生了解我国解放战争时期的重要历史,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军为新中国成立付出的努力。

二、教学目标1. 了解《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背景、过程及意义。

2. 掌握解放战争时期我国军事战略的基本特点。

3.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历史意义。

重点:掌握解放战争时期我国军事战略的基本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地图、黑板、粉笔。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长江图片,引入本节课主题。

2. 讲解:介绍《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背景、过程及意义。

3. 实践情景引入:播放相关纪录片,让学生感受当时的历史氛围。

4. 例题讲解:分析渡江战役中人民解放军的战术特点。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解放战争时期我国军事战略的基本特点。

7. 互动:邀请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进行课堂讨论。

六、板书设计1.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2. 主要内容:a. 背景介绍b. 渡江战役过程c. 历史意义d. 军事战略特点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请简述《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背景、过程及意义。

b. 分析解放战争时期我国军事战略的基本特点。

2. 答案:a.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背景:国共内战进入战略决战阶段,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军展开渡江战役。

过程: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在长江南北两岸同时发起进攻,4月23日占领南京,标志着国民党政权的覆灭。

意义: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基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

b. 解放战争时期我国军事战略的基本特点: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实行运动战、阵地战相结合的战术,充分发挥人民解放军的主动性、灵活性和顽强性。

最新《新闻两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原我军解放南阳)课后题及答案

最新《新闻两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原我军解放南阳)课后题及答案

《新闻两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原我军解放南阳)课后题及答案《新闻两则》研讨与练习说明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一、阅读新闻,要注意它的六要素(也就是记叙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试分别理清这两篇新闻的六要素。

设题意图是让学生运用新闻六要素知识整体把握两则新闻的内容。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长江战线事件发生的原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作战。

经过与结果: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三十万人全部渡过,占领长江南岸。

西路军三十五万渡过三分之二,已占领广大南岸阵地。

东路军三十五万已渡过大部,经过整天激战,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南岸阵地,控制江阴要塞,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人物:中原我军时间:1948年11月4日下午地点:南阳事件发生的原因:蒋军因全局败坏,被迫将整个南部战线近百个师的兵力集中于以徐州为中心和以汉口为中心的两个地区。

在我强大的野战军和地方军配合打击之下,困守南阳的蒋军,不得不被迫弃城南逃。

经过与结果:自去年七月,南阳人民解放军开始向敌后进军,大量歼敌,扩大并巩固了根据地,壮大了人民武装,彻底孤立了敌人,南阳守敌王凌云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从此河南全境除若干据点外,全部为我解放。

二、阅读新闻,还要注意它的结构的五个部分,即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导语是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主体是新闻的躯干,它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背景指的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背景和结语有时可以暗含在主体中。

说说《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导语是什么,从哪几方面总领了全文;它的主体部分分几个层次,是怎样衔接在一起的。

基础训练(含单元评价卷)语文八年级上册答案

基础训练(含单元评价卷)语文八年级上册答案

第一单元1 新闻两则第一课时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预习反馈一、1.溃 2.签 3.督二、1.锋利无比,不可抵挡,形容我军英勇善战。

2.已经。

三、1.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2.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四、1.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2.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3.第一层:(二十日夜起——已渡过三十万人):写中路军渡江的时间、地点、人数。

第二层:(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不起丝毫作用):写西路军渡江的情况,并加以评价。

第三层:(汤恩伯认为——结束):写东路军渡江情况。

感知探究一、1.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所以先说。

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敌军抵抗甚为微弱,而东线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所以西路军接着中路军说。

最后说东路军激战,这样文章既合情理,又可掀起高潮。

2.这篇新闻,作者很注意一层与一层之间的衔接。

中路和西路,都从时间说起,中路一层开头是“二十日夜起”,西路一层开头是“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这样并列,层次分明,又紧相衔接。

说了西路战况之后,又合起来有所议论,议论最后一句“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话题从“西面”转向“东面”,很巧妙很自然地转到了下一层。

因此,全文非常流畅,一气呵成。

3.例如,“冲破”与“突破”词义有所区别,“冲破敌阵”“突破安庆、芜湖线”“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都运用得非常准确。

另外,一个词往往还有程度的差别。

有时需要说明程度,表达才算准确。

例如,“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一句中的“较为”一词就十分准确。

二、1.“均是”两个字概括了战线之长、胜利之大,洋溢着革命的豪情2.“至发电时止”用语确切,便于读者理解。

“余部”是军事术语,用在报道战况中,既准确又得体。

3.“督战”“丝毫”两词充满嘲讽意味,形象地勾画出汤恩伯的狼狈相。

三、1.不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导读单答案
1.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导语: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主体:20日夜起,——————课文最后。

第一层:(20日夜起——已度过三十万大军):写中路军渡江的时间、地点、人数。

第二层:(21日下午五时起——不起丝毫作用):写西路军渡江的情况,并加以评价。

第三层;(汤恩伯认为——结束):写东路军渡江情况。

2. 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所以先说。

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敌军抵抗甚为微弱,而东线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所以西路接着中路说,合在一起,可以议一议。

最后说东路激战,文势也涌起高潮。

主体,三路三个层次,看三个层次的衔接,一气呵成。

中路和西路,都从时间说起,这样并列,层次分明,又紧相衔接。

说了西路战况之后,又合起来有所议论,议论最后一句是“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

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话题从“西面”转向“东面”,很巧妙很自然地转到了下一层。

可见,作者是很注意一层与一层之间的衔接的,所以全文流转顺畅,一气呵成。

3. 1、语言的准确、概括。

(所谓准确,就是要准确反映事实。


①例如“九江(不含)”一词,准确表明当时九江尚未解放的状况,避免了歧义。

又如“我东路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精确到日到时。

②再如“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准确表现了我军指挥部运筹帷幄,指战员胸有成竹的状况。

③还有全文最后,就分别用了“歼灭”及“击溃”(不是笼统地说“消灭”或说“打垮”)“占领”并“控制”(后者比前者又进了一步,江阴要塞已为我所用),对长江是“封锁”(不准船只自由通航),对铁路则用“切断”(堵住了敌人从铁路逃跑的退路)。

这些动词用得非常准确,这就有助于“真实”地反映战况,又能恰切表明我军锐不可当的气势。

④“突破”准确表现了战斗过程;(“越过”的对象是静态的,)“渡至”,准确表现了水战进军的特点;(“到达”,泛,)“24小时内”,时限明确,(“共”,时限不明,一般化,)“即已”,准确表现了神速特点。

(“现在”,时界相对模糊,)“至发电时止”,时界更为确切;“余部”,军事术语,准确得体,(“剩下的”,表达内容模糊。


⑤用词准确还表现在对某些概念的适当限制上,如说西路军所遇之抵抗是“甚为微弱”,而东路军所遇之抵抗则“较为顽强”,这就非常恰切地表现了敌我双方较量的程度,既不一味地夸大自己,也不一味地贬抑敌人,而能恰到好处地表现(或正面或反面)我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的坚强意志和英雄气概。

2、语言鲜明、富有感情色彩。

①“结果就在21日那一天”,尽管时间表述明白,但一般化“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

充满嘲讽蔑视的语气,“正是……那一天”既对“督战”“认为很巩固”构成强烈讽刺,又证实了的确“不起丝毫作用”。

敌人“不料”,我军“突破”,“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对比鲜明,既可见敌人狼狈,又可见我军神勇。

感情色彩鲜明。

②第4小题①句,对战况、战果的介绍比较笼统,不够准确之外,也不够鲜明。

而②句中,“整天激战”介绍了战况,“歼灭及击溃”更鲜明的报道了敌军惨败状况,“广大地区”既准确说明了并非全境,又鲜明指出了大局已定,“控制江阴要塞”鲜明的表述出“封锁长江”的确凿态势,更切实可信。

将“东路军”改为“我军”在不影响准确明了的前提下,自然融入了亲切自豪的感情色彩。

③鲜明生动,富于感情色彩的例子在文中还很多。

例如“百万大军”、“1000余华里”、气势豪迈,排山倒海,“冲破”、“横渡”、“突破”,胜利豪情,激动人心;又如我军的
“英勇善战”、“锐不可当”与敌军的“纷纷溃退,毫无斗志”,赞扬与藐视之情,对比鲜明;再如“歼灭”、“击溃”、“占领”、“控制”、“封锁”、“切断”一系列动词,鲜明的写出了我军一个又一个战果,富有动态,正如大军如潮,铁流难当的形势,雄阔有力,激情昂扬。

本文这种语言特点既是消息的要求,也是本文报道内容的需要。

训练单答案
1.交代了通讯社名称、发电时间及记者姓名。

2.导语
3.“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在升空1分12秒后突然爆炸,机上七名宇航员全部罹难。

4.因为阿波罗飞船的爆炸是在发射台上,并没有升空;而“挑战者”号是升空后在空间爆炸的,所以说是“发生在空间的第一次大灾难”。

5.概述“挑战者”号爆炸情况及事故严重的程度。

6.在搜集和彻底研究全部数据之前,美国宇航局官员对造成这一悲剧的原因不作任何推测,不表示任何看法。

7.两种:燃料箱尾部断裂;助推器燃料外泄。

8.“据……专家说”“可能”“有的专家认为……的迹象”等词语表明事故原因未有定论,只是推测。

9.报道事故原因的调查情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