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族节日简介 怒族传统节日有哪些

合集下载

傈僳族阔时节

傈僳族阔时节

傈僳族节日民俗活动傈僳族节日众多,规模较大的有“阔时节”、“新米节”、“刀秆节”、“火把节”、“收获节”、“澡塘会”、“拉歌节”、“射弩会”等。

“阔时节”,亦作“盍什节”。

“阔时”是傈僳语音译,“岁首”、“新年”之意。

是傈僳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因过去多以对物候的观察来决定日期,故各地没有统一、确定的节期。

一般多在公历12月下旬至第二年1月举行。

1993年12月,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决定,每年12月20至22日为阔时节,以便让各地傈僳族同胞能同迎新年,共庆佳节。

盍什节,也作“阔时节”。

“盍”是年,“什”是“新”的意思,即是新年。

过去,傈僳族在习惯上以十二属相推算日子,一个月份作三二,没有闰月,也不像夏历那样分大小月。

“盍什节”是傈僳族最主要的节日,所以人们从很早就开始进行筹备。

首先准备过年用柴禾,进入十二月中旬,要用十多天砍过年用的柴,最起码也要够十三天所用的。

在二十六、二十七两天(傈僳历时猪日和鼠日)舂醮,准备好13天吃的粮食。

二十八日〈兔日〉杀猪宰羊煮酒,清扫房间。

二十九日〈龙日〉,蒸天雄米饼,这是为死去的祖父母、父母和兄弟等近亲上供用,同时也是过年期间家人食用的糕点。

这种糕饼不同于其他食物,除去婚丧事外,一年就做这一次。

这一天还要采折松树枝,松枝数目要与全家男人人数相同,他们以为松树四季常青,枝上出油,能去疾病。

三十日(蛇日)是除夕,晚上全家人无论有什么事都要回到自己家里。

从除夕开始,禁止到别人家去,即使是分了家的父子兄弟家也不能来往,直到初三后才解除限制。

一、二、三、五、七、九、十三,全家必须吃干饭,认为只有这样才不生病。

十三日结束。

“澡塘赛歌会”,又称“春浴节”,也是傈僳族的传统节日盛会。

现多于傈僳新年的正月举行。

地点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首府六库市以北10余公里处的登埂、马掌河等温泉。

届时,邻近各县、区的群众身着盛装。

携带干粮、行李,甚至炊具纷至沓来。

平时寂静的温泉,此时处处帐篷林立,人头攒动,欢歌笑语,热闹非凡。

浅析怒族仙女节文化

浅析怒族仙女节文化

浅析怒族仙女节文化摘要:民族节日是一个国家民族渊源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特殊意义,并且在固定的日期庆祝或祭祀的日子。

通常祈求丰收,谈情说爱、英雄崇拜、宗教信仰这些传统习俗都与少数民族节日密切相关,其中不仅包含传统民族服饰、饮食、舞蹈还囊括了礼仪、各种独特的风俗习惯和传统文化,在这个特定的日子里充分得到展示和反映。

节日期间,各民族都对自己的社会文化进行充分的反思,同时加以界定,增强个人对本民族历史和传统文化的认同和进一步了解。

关键词:怒族;仙女节;文化前言:在璀璨的历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畴中,中国农历的第三月十五天,在怒族是一年中最具代表性的节日“仙女节”,(,改为。

)“仙女节”这天,怒族百姓手捧着一束赤红杜鹃或其他鲜艳夺目的鲜花,(加:肉、酒和)携带者(删除)祭祀器皿等,在仙人洞(改为:仙女洞)周围聚集各村落居民,一同祭祀“仙女”,(加:接圣水)。

附近村民都非常重视这个节日,都会盛装出席。

村民不仅带来各家诸如杜鹃花之类的花,还带来肉、酒等祭品(删除)。

1.仙女节的历史渊源据传说,很久以前,有一个非常善良和聪明“阿茸”的女孩,当她发现怒江山道口地势非常险峻,村民渡江十分危险,此刻,她下定决心要攻破这个难题,后来她看到蜘蛛拉丝织网,突然产生了灵感,就开始模仿发明,研制出第一条竹编溜索,使怒江两岸百姓渡江更加方便、快捷、安全。

后来,她在山上凿了一个洞引出山泉水,为村民提供日常饮水饮用和农田灌溉,由于她有闭月羞花之貌,貌似仙女,而且聪颖过人,附近村民都将她当作仙女一样崇拜。

当地头领垂涎于“阿茸”这个女孩(删除)的美貌,想要她当自己的妾侍。

(改为:想将她纳为小妾,“)阿茸”为了逃避头领的逼婚,隐藏山洞而亡。

(加:“阿茸”)尸身化为岩石守候泉眼,从此岩石流淌过得(改为:的)泉水,(,删除)甘甜无比,能治各种疑难杂症。

(另起一段)怒族人为了纪念这位可爱善良,不屈不挠的姑娘,(加:怒族人民将每年农历3月15日定位怒族的“仙女节”,共延续祭拜3天)(删除)把她的死去日期定为“仙女节”,每年都到山洞后祭拜。

少数民族怒族民俗文化科普介绍PPT教学课件

少数民族怒族民俗文化科普介绍PPT教学课件
发型
怒族男子的发型通常为短发或光头, 而女子则留有长发,通常将头发盘在 头顶上。
怒族服饰的文化内涵
传统工艺
怒族服饰制作精细,反映 了怒族传统的手工艺水平 。
民族文化
怒族服饰是怒族文化的重 要组成部分,体现了怒族 的民族特色和文化传统。
社会地位
在怒族社会中,服饰也是 显示个人社会地位的一种 标志,不同身份的人在穿 着上会有所不同。
怒族的民间音乐舞蹈
音乐风格
怒族民间音乐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主要包括山歌调和师公调两大类。山歌 调包括“若柔调”、“达比亚调”等, 曲调优美动听,反映了怒族人民劳动、 生活和爱情的主题。师公调包括“念诵 调和包括做公德动作的歌唱”,其主要 作用是传教、祭祀和娱乐。
VS
舞蹈特点
怒族舞蹈具有深厚的生活基础和群众性, 表现了怒族人民的生产、生活和宗教信仰 。舞蹈动作粗犷奔放,热情豪迈,具有浓 厚的民族特色和地方色彩。常见的怒族舞 蹈有“咕噜舞”、“若登舞”等。
怒族的传统服饰
01
02
03
麻布长衫
怒族男子传统服饰,用麻 布制作,长及膝盖,衣袖 较宽松,下摆较紧。
麻布长裙
怒族女子传统服饰,用麻 布制作,长及脚踝,裙摆 宽松。
皮制服饰
在冬季,怒族人会使用皮 制服饰来保暖,包括皮制 长袍、皮制长裤等。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族的妆容与发型
红色染齿
怒族男女都会在青年时期将牙齿染成 红色,这是怒族人的标志之一。
绘画
怒族绘画以色彩鲜艳、构图巧妙、寓意深刻而著称。他们使用毛笔、炭笔等工具 在纸上、布上或墙上绘制各种图案,如山水、花鸟、人物等,具有浓厚的民族特 色。
怒族的陶艺与木工
陶艺
怒族人民有着悠久的陶艺传统,他们使用粘土和釉料制作出各种实用的陶器,如罐子、锅子、坛子等。同时,他 们还制作出各种精美的装饰品,如花瓶、小雕塑等。

怒族

怒族

妇女用珊瑚、玛瑙、 料珠、贝壳、银币 等穿成漂亮的头饰 和胸饰,戴在头上 和胸前。耳上戴珊 瑚一类的耳环,喜 欢用青布或花头巾 包头。
饮食 怒族习惯于日食两 餐。其主食绝大部 分以玉米为主。玉 米的食用方法从爆 米花逐渐发展为煮 焖成咕嘟饭(类似 玉米面稠糊)、包 谷稀饭,做成包谷 粑粑,石板粑粑最 有特色。少数信奉 喇嘛教的怒族也吃 酥油糌粑。
• 山林节:
• 居住在云南省兰坪县菟峨区的怒族(自称“若 柔”人)为祭祀树林而过的节日。
• 节期一般在树木枝叶茂盛的六、七月间举行。 祭礼时要阖族参加,并排除其他民族的成员。
• 他们集中到山上一片被视为“神林”的树林前, 由巫师主持,杀黑羊祭祀,求神保护森林,免 除各种虫灾、火灾等危害,使林木长得树高干 粗。祭毕,就地烹羊同享。
初一凌晨,年轻的小伙子要抢先去井里打吉 祥水,并给长辈拜年请安,长辈要拿出酒、 油茶、麻花等进行招待。烧好的第一顿饭要 先给牛和狗分出一份面饼和肉汤,因牛不吃 荤,主人要用手掰开牛的双唇灌进去。过年 期间,杀猪宰羊,要相互送礼,邀乡里亲朋 好友,共同聚餐,酒菜丰盛,情趣盎然。
仙女节 又称“鲜花节”,是居住在贡山一带的怒族 的传统节日,节期为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至 十七日。节日这天一早,怒族群众穿上盛装, 带上早已准备好的祭品和野餐,手捧一束束 鲜花,前往村寨附近的溶洞去祭祀,朝拜他 们心目中的英雄——“仙女”——阿茸,并举 行聚餐和各种娱乐活动。人们边吃边喝、边 唱边跳,整个山谷都沉浸在古朴而隆重的节 日气氛中。
• 怒族男女均 喜饮酒,并 喜欢豪饮。 而且饮酒必 歌,每饮必 醉 • 咕嘟酒 饮用 时,对入蜂 密,清醇香 甜、开胃可 口。
同心酒
三 江 并 流
怒族住房分木板房 及竹篾房两种,在 木桩上铺设木板或 竹篾席建成。 一般都为两间,外 间待客,并设有火 塘,火塘上安置铁 三角架或石三角架, 供烧饭之用。内间 为主人卧室及储藏 粮食,不许外人进 入。

怒族文化简介

怒族文化简介


怒族的服饰

怒族妇女善于织麻布,因 此怒族男女均喜欢穿用麻布织 的衣服。 • 成年男子喜欢在腰间佩挂 砍刀,中老年男女均以布绑小 腿下部。妇女一般穿衣长到踝 的麻布袍,在头部和胸部、佩 戴、珊瑚、马瑙、贝壳,等装 饰品。 • 年轻姑娘喜欢在衣服边上 绣上各色花边,外面加一条围 裙,头披栏式竹楼,俗称“千 脚落地”,修建时依地势竖 若干木柱,用竹蔑固定地板、 墙面和房顶。楼下关牲畜, 楼上住人。
另一种为垛木平顶房, 以榫卯结构的木屋架支撑, 以圆木两头加卡榫相叠为墙, 开有小窗,用薄石板盖顶。

结束语

现在,怒族人民和全国其他民族一道, 正在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着美好富裕的幸福 生活 。
• 怒族饮食每日两餐, 主食以玉米为主,制作方 法从爆米花逐渐变为煮焖 成咕嘟饭、包谷稀饭。 特色制作包谷粑粑、 石板粑粑。贡山怒族咕嘟 酒最有特色,饮用时对入 蜂蜜,清醇香甜,开胃可 口。 怒族典型食品:漆油 焖鸡,烧羊肚,漆油茶, 咕嘟酒等。
咕嘟饭 漆油茶


石板粑粑
咕嘟酒
怒族的建筑
• “怒人居山巅”、“覆 竹为屋,编竹为垣”,这是 古人对怒族居住生活的描述。


怒族的节庆
• 怒族的传统节日有过年、 鲜花节和山林节,其中以过 年的节日气氛最浓,即隆重 又古朴。 每年的农历三月十五是 怒族的鲜花节,这天一早 怒 族群众穿上盛装,手捧鲜花 朝拜他们心目中的英雄—— “仙女”——阿茸。并举行各 种娱乐活动,边吃边喝、边 唱边跳,整个山谷都沉浸在 古朴而隆重的节日气氛中。
怒族文化简介
一年三班
怒族文化简介
• • • • • 某同学:怒族的分布 某同学:怒族的节庆 某同学:怒族的服饰 某同学:怒族的饮食 某同学:怒族的建筑

怒族节日作文模板英语

怒族节日作文模板英语

怒族节日作文模板英语英文回答:The Nu People's Festivals。

The Nu people are an ethnic minority group living in the mountainous regions of Yunnan Province, China. They have a rich and vibrant culture, including a number of traditional festivals.The Torch Festival。

The Torch Festival is the most important festival of the Nu people. It is celebrated on the 24th day of the 6th lunar month and lasts for three days. The festival is said to have originated in the ancient practice of burning torches to keep away wild animals and evil spirits. Today, the Torch Festival is a time for the Nu people to come together and celebrate their culture.During the festival, the Nu people gather in their villages and build large bonfires. They then dance and sing around the fires, and drink rice wine. The festival is also a time for the Nu people to exchange gifts and share stories.The Lusheng Festival。

关于傈僳族传统节日

关于傈僳族传统节日

关于傈僳族传统节日傈僳族在我国少数民族中并不算很大的族群,对于傈僳族的民族文化你可否了解呢?一个民族的文化无非就是体现在他的穿着,饮食,文字还有节日上,下面由店铺给大家整理了傈僳族传统节日相关知识,希望可以帮到大家!傈僳族传统节日1.刀竿节刀竿节,是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碧江、福贡、沪水一带傈僳族人民的传统节目,每年农历二月初八举行,历时一天。

刀等节由来已久,相传明朝外敌入侵云南边界,当时的兵部尚书王骥奉命率兵前往,在滇西北战场上,依靠当地傈僳族人民团结战斗,一很快取得了胜利。

不料班师回朝途中,于二月初八日被奸佞所害。

为了纪念反侵略的英烈,当地人民以上刀竿来表示保卫祖国疆土、反对入侵者的决心,定此日为刀等节。

爬刀竿前一天晚上,在广场中央燃起四准通红的炭火。

五个保悍而又灵巧的中年男子赤脚在火堆中间跳跃,时而腾空,时而落下,时而扑向火海,时而翻滚前进,无数金光灿烂的火星,在他们的身边脚下飞舞。

他们用双手捧起通红的火球;先6快地在脸上“擦洗”一下,然后在手上飞快地把功揉搓。

周围的观众在欢呼声中欣赏院火的绝技。

节日里,妇女们穿着镶花边的黑色上衣和点缀着各种银饰物的花裙,佩戴耳环、项链等首饰,风采过人。

男人穿着麻布短衣裤,腰系红黄长带,)小腿系吊简,腰佩长刀,肩挎箭包,英姿勃勃。

节目的广场上,坚趄两根二十米高的树干,四周用藤蔓拉紧固定,树杆上厂插有三十六把明晃晃的长刀,作为向上攀登的横档,刀刃向上,寒光逼人,谓之“刀竿午间。

鞭炮齐鸣,锣鼓震天”。

身穿大红抱、头缠红布包头、赤脚的五名“玩火者”,齐涌至等下,围绕刀竿唱歌跳舞,将斟满的白酒一饮而尽,纵身飞上刀竿。

双手紧提刀面,运足气的脚掌斜置在锋利的刀刃上,勇敢、灵巧地向上攀登。

全场鸦雀无声,大家屏住。

呼吸仰面观看。

对他们的气功绝技赞叹不已。

僻僻叭叭的鞭炮声来自竿项优胜者,响彻云霄。

全场欢呼跳跃,争相向爬杆者敬献美酒。

对歌、跳舞、荡秋千活动为节日增添了浓郁的气氛。

民族风情:怒族概述(习俗信仰禁忌等)

民族风情:怒族概述(习俗信仰禁忌等)

民族风情:怒族概述(习俗信仰禁忌等)概述:有27万多人,是我国人口比较少的民族之一。

除少数居住在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的兔峨乡之外,多数以小聚居形式,分布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泸水、福贡、贡山三县,断断续续绵延500多公里,直到西藏自治区察隅县察瓦龙乡的南端,与傈僳族、藏族、白族等民族杂居。

怒族有自已的语言,怒族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

怒族人无自已的文字,解放后使用汉语。

怒族有分别以支系名称命名的怒苏语、阿龙语、阿侬语和若柔语,但没有文字历史:怒族的历史,在唐代古籍《蛮书》中就有记载。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怒族人民居深山,住竹楼,刀耕火种,狩猎,用黄连、黄蜡、兽皮、竹器、麻布等土特产与其他民族交换生产、生活用品,社会生产力发展迟缓。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人民政府的大力扶持下,生产得到发展,生活不断改善。

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他们的商品观念不断增强,出现了饲养商品牛的专业户、宰牛经营户、村寨集市和以经营为主的"生意人"。

怒族人民认真学习科学技术,发挥资源优势,朝着不断繁荣富强的广阔道路前进。

宗教信仰:怒族过去崇拜图腾,信万物有灵。

部分怒族信仰喇嘛教或天主教。

生活习俗:怒族的房屋为干栏式,多依山而建。

主要分木板房和竹篾房两种。

贡山地区的怒族多住木板房或半土墙半木房。

这种房子比较宽大,一般是垛圆木为墙,屋顶覆盖薄石板。

石板约0.5公尺见方,由屋檐铺起,第一块平铺,第二块压着第一块的上边,第三块压着第二块的上边......一直覆盖到屋脊;福贡和泸水地区的怒族住竹篾房。

这种房子较矮小,多用竹篾笆做外墙和隔墙,用木板或石板覆顶。

这两种房屋一般都为两层,楼上又多分成两间,外间待客,并设有火塘,火塘上安置铁三角架或石三角架,供炊事之用。

内间为卧室兼储藏室;楼下存放农具杂物或关牲畜。

楼板用木板或竹篾席制成,铺设在架在斜坡地上的许多木桩上即可。

这些木桩和房柱,如同千百只脚一样,支撑着整个房屋。

因此,人们常常将这种房屋称为"千脚落地的房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
怒族节日简介 怒族传统节日有哪些

导语:
一、鲜花节 每年的农历三月十五日,是云南省贡山独龙族怒
族自治县的怒族人民的最隆重的传统节日--鲜花节。鲜花节这一天早上,
怒族人家都早
一、鲜花节
每年的农历三月十五日,是云南省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的怒族人
民的最隆重的传统节日--鲜花节。鲜花节这一天早上,怒族人家都早早
地起来准备去参加节日的活动。人人都认真地打扮起来,特别是姑娘
们都穿起了他们民族的节日盛装,然后带上她们早已准备好的祭品和
野餐所需要的各种食物,手捧一束束的鲜花,一家家、一伙伙地从家
里出来,从寨子里出来,翻山越岭到捧打乡吉母登寨附近的仙女洞或
丙中洛乡附近的贡当崖仙女洞。各个村寨的人都来了,仙女洞前好不
热闹。
由于有一部分怒族人是信仰藏传佛教的,所以在仙女洞前的祭台四
周挂着许多经幡、唐卡。祭台上摆满了各种祭品,祭台前两侧坐着穿
红黄教服的老人。他们吹唢呐、打鼓、敲锣、念经。祭台旁边有一个3
米来高的烧香台,台上插着松枝、鲜花和各种颜色的彩旗,长长的竹
杆尖上插着一个个老玉米。松枝象征着吉祥如意、万古长青,玉米象
征五谷丰登、年年有余,鲜花是敬献给仙女阿茸的。
祭祀后,在鼓乐声中朝拜者手持鲜花,绕着祭台和烧香台走一圈,
并把鲜花插在烧香台的竹杆丛中。祭祀活动结束之后,人们又到仙女
洞,向仙女敬鲜花、喝仙水。
整个祭祀活动之后,人们一家家或亲朋好友围坐在山坡上,将准备
好的食物摆在铺有松针的地上,吃喝起来。他们边吃边喝边唱,兴起
时又踏起欢快的舞步,山坡上充满了古朴而隆重的节日气氛。晚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