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节日习俗论文
传统文化传承的议论文800字5篇

传统文化传承的议论文800字5篇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春节,是我国最传统的节日,也是我最喜欢的节日,每年农历的正月初一,便迎来了春节。
春节习俗众多,便也给我们带来了许多乐趣。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文化传承的议论文,方便大家学习。
传统文化传承的议论文1我国有各种各样的传统节日,其中有过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在这些节日中,我最喜欢的是过春节。
传说海里有一个怪兽,叫“年”,它一到除夕就会上岸伤人,所以人们都怕它。
但是有一位老爷爷,在除夕的早时晨,在自家的门上贴了红纸,到了晚上,“年”冲进院子,看见红纸,怪叫了一声,就猛冲了进来,这时,发出了鞭炮的响声,“年”吓得仓皇而逃。
进“年”就这样来了。
过大年了,大家都穿了新衣服,大人们都在超市是办年货,我也在超市挑选我喜欢的食物,有灯芯糕、虾米、糖,还买了心爱的书本。
奶奶准备了丰盛的食物,准备做团圆饭了,我们一家人一边吃团圆饭,一边说说笑笑,我特别高兴,因为过了年,我又长大一岁了,也长高了。
大家吃饭后,一边看春节晚会,到了12点,人们开始放鞭炮了,鞭炮的颜色可多了,有红的、白的、紫的,金光闪闪,热闹非凡,我得了奶奶给我的超极大的大红包,心里乐开了花。
中国的传统节日真让人幸福呀!我们要好好的继承下去。
春节前夕的扫尘开始了,“咚、咚、咚,”一大清早我和妈妈摆这忙那的,忽然,妈妈说到:“是不是人少了点?我们去叫奶奶吧!”我一蹦三尺高。
最后,我们分好了工。
妈妈拖地,我擦桌子,爸爸在收拾屋子里的东西,奶奶在打扫墙角上的小蜘蛛网,你忙你的,我忙我的。
不一会儿,终于把屋子收拾干净了。
此时,我心里充满了喜悦。
“笃笃笃”有客人来了呀!门铃的声音清晰的响了起来。
“妈妈,有客人来了”我小声对妈妈说。
我连忙打开门,呀!是最心疼我的爷爷,我忙伸出我的“攒钱手”对着爷爷不自然地笑了笑。
在我身边的妈妈看出了我的心思,一把拽过我说:“小孩伸什么手?嘴巴才靠得住,用得长久呢!”我恍然大悟,赶紧说:“祝爷爷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呀!我爱您!”“好!好!呵呵!”爷爷摸着胡子笑呵呵地说,顺手又从口袋里拿出一个画着娃娃脸的小红包,放在了我手心里,像个老顽童似的走了。
高中生中国传统文化议论文三篇

高中生中国传统文化议论文【三篇】【篇一】春节俗称“年节”,是中华民族最隆中的传统佳节汉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年(农历正月初一为“岁首”(即“年”),年节的日期由此固定下来,延续至今。
年节古称“元旦”。
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开始采用公历(阳历)计年,遂称公历1月1日为“元旦”,称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
岁时节日,亦被称为“传统节日”。
它们历史悠久、流传面广,具有极大的普及性、群众性、甚至全民性的特点。
年节是除旧布新的日子。
年节虽定在农历正月初一,但年节的活动却并不止于正月初一这一天。
从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小年节起,人们便开始“忙年”:扫房屋、洗头沐浴、准备年节器具等等。
所有这些活动,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即“辞旧迎新”。
人们以盛大的仪式和热情,迎接新年,迎接春天。
在民间,一直都有一个关于“年”的传说故事。
传说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
“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
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
有一年除夕,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
乡亲们一片匆忙恐慌景象,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
”老婆婆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
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
“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
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
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
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
“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
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
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
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议论文【五篇】

【导语】中国是个古⽼的国家,传统⽂化更是源远流长,丰富多彩。
⽆忧考为⼤家提供《关于中国传统⽂化议论⽂【五篇】》,欢迎阅读。
关于中国传统⽂化议论⽂篇⼀ 传统⽂化如同民族的灵魂,蕴含着不屈的希望与⼒量;传统⽂化是民族发展的原动⼒,给⼈们勇攀⾼峰的⽃志与毅⼒;传统⽂化仿佛是⼀座沟通世界的桥梁,传递给世界温暖与⾊彩。
因此,我想说:让我们共同守护我们的传统⽂化吧! 最近名为“全世界最有影响⼒的前⼗⼆名⽂化⼤国”的调查结果已经揭晓。
中国以拥有众多的优秀传统⽂化位居第⼆名,这个好消息令⼤家欢欣不已。
但当我们静下⼼来与拥有众多备受欢迎的现代⽂化的美国作⽐较时,我们的优势在于我们历史悠久的传统⽂化。
然⽽在我们的传统⽂化被很多外国朋友欣赏的时候,我们⾃⾝是否⾜够重视它呢?如果我们不能很好地传承传统⽂化,这难道不是我们民族的悲哀吗? 现实情况值得社会担忧。
如今很多国⼈特别是青少年朋友,他们对外来⽂化有⾼度的认同。
于是我们不再对“哈韩”、“哈⽇”感到⼤惊⼩怪,不再对好莱坞影⽚感到陌⽣。
其实,感受、学习外国⽂化的精华并没有错。
但过分的关注与模仿必将导致对传统⽂化的漠视。
可以说,外来⽂化已经对我们的传统⽂化产⽣了冲击。
这种现状值得我们关注。
令⼈欣慰的是,越来越多的⼈已经懂得守护我们的传统⽂化的重要性。
例如作家冯骥才实地考察并⽤所写⽂章表达了呼吁⼈们保护传统⽂化的迫切⼼声。
他说:“民间艺术是民族情感与精神的载体之⼀,普查与记录是为了见证与记载⼀种历史精神。
”是啊。
倘若我们失去了珍贵的传统⽂化,我们的内⼼会不会时常感受到⼀种不能诉说的苦衷呢?更让我们感到欣慰的是政府的未⾬绸缪。
为了引导⼈们重视传统⽂化,国家设⽴了清明、端午、中秋三个传统节⽇,守护传统⽂化的决⼼不⾔⽽喻。
是的,我们不想再看到⾃⼰的传统节⽇被别的国家抢先申请注册的事情重演。
为此,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守护我们的传统⽂化。
让它在世界的舞台上展现耀眼的光彩。
随着全社会对传统⽂化的关注度与⽇俱增,我们理应满怀信⼼并且坚信:懂得守护我们的传统⽂化的民族会永远屹⽴在世界的前列,拥有勃勃⽣机。
传统文化议论文(集合15篇)

传统文化议论文(集合15篇)传统文化议论文1关于清明的来历: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
“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
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
“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
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
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仿佛有了这雨,清明才更能显得出它淡淡悲凉和丝丝忆念的味道来。
是清明成全了这场雨,更是这雨衬托了清明。
望着飘洒的细雨,才更能引得人们心中那种淡淡的雨是清明最真的代表,它承载着思念;承载着泪水;承载着一切。
在以前,扫墓时的情景。
我拿来一些水果和一些猪肉,拿来一个篮子在下面铺了一张干净的报纸,然后小心翼翼的把水果和猪肉平铺在里面。
最后,我把篮子放在车子的后备箱中。
还拿了些鞭炮、香、等等。
一切准备就绪,我们全家就坐上了车子。
在坑坑洼洼的山路上车子不停的颠簸,这时我想起了后备箱中的佳肴非常担心,心急如焚。
我叫爸爸开慢些特别是有坑的地方。
我们就慢慢悠悠的坐车。
经过半个小时的颠簸,我们终于到了前辈们的坟前,我拿出水果和一些贡品放好,拿香深深的鞠了一个躬,拜了几拜。
高中生传统文化议论文800字【三篇】_高中议论文作文_

高中生传统文化议论文800字【三篇】【篇一】人们常说:“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故事源远流长。
”看完了以上的精美展示,相信大家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
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我国的传统节日,无一不是从古代发展过来的。
从这些流传至今的节日风俗里,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精彩画面。
其实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正是我们经常耳熟能详的传统节日。
比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等,都是我们所熟知的节日。
在xx大中说过:“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传统文化中有很多优秀的东西,我们需要坚守的是传统文化中那些优秀的富有民族精神的东西,物质文化如国画、书法、碑刻,精神文化如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
这些都是我们应该坚守的。
然而,随着社会的变革,一个严峻的现实是,我们很多传统节日都被冷落了,诚然,圣诞节、复活节等“洋节”的到来带给了我们新鲜活跃的西方文化,拓宽了我们的视野,丰富了我们的见闻,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如今的人们,尤其是年轻人,似乎对“洋节”过分偏爱从而忽视了我们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
在这个农业文明向城市文明、工业文明转化的时代,传统节日仪式上的淡化虽难以避免,但节日若是被人们淡忘,甚至寻觅不到一息对传统节日的记忆,那将是危险的。
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需要优秀传统文化滋养,不尊重不善待传统文化,难免逐渐丧失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在迈向现代化的进程中,如何坚守传统文化,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重视的课题。
每一个佳节都寄托着华夏儿女源自民族本性的希望和祝愿。
在中国,每个传统节日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寓意,每个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都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里面所蕴含的是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类智慧的结晶。
当下,只要我们记住传统节日内涵,牢记传统节日所蕴含的深刻韵味,改变传统节日的庆祝方式未尝不可。
当然,坚守中国传统文化内涵意在守住中国民族文化的深刻内涵,这并不意味着墨守陈规或固步自封,而应是呼应时代、顺应发展要求、创新形式和突破。
谈中国节日习俗论文

谈中国节日习俗论文篇一:中国民俗风情论文中国民俗风情民俗,就是民间的风俗,是创造于民间又传承于民间的具有世代相习的传承性事象,包括思想和行为,是广大劳动人民所创造、传承的民间社会生活文化,是传统文化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
不同地区、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民俗风情,不同的民俗风情有各自不同的特色,这样的特色体现在各地居民的节日、婚恋、礼节、饮食、建筑服饰、民间喜好和禁忌等表现民俗风情的主要方面。
饮食习俗,包括居家饮食习俗、节日饮食习俗、待客饮食习俗、饮食、礼俗等。
各民族饮食习俗的交流促进了中华饮食文化的发展。
少数民族的,独特食俗常因地区和民族的不同而产生差异,从而形成丰富多彩、异彩纷,呈的饮食习俗。
民居建筑,建筑是一种文化,代表着一个民族、一个地域文化的具体,写实,有强烈地表现性;民居,就像人的服饰。
服饰,是文明的产物,而建筑是文明的“服饰”。
一个文明的民族和社会,总会把它的精神凝结在,它最坚固也是最庞大的创造物——建筑之上的。
所以说,民居,是一道永远的风景,值得观赏。
服饰和衣着穿戴,它不仅仅是一个民族的标志,除了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外,还有审美、研究民族发展、民族文化的价值,而且还是一个民族,经济、文化发展的象征。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服饰和相关的制作工艺及艺术趣味,形成了各民族自己绚丽多彩的独特服饰,构成了一座独特、美丽的五彩“花廊”。
每个地区,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喜好和禁忌,在语言行动上,在现实生活中,随处可见。
节日习俗是构成民族特色的要素,反映着本民族物质生活和社会的各个方面和民族文化的特有风貌和丰富内涵。
同汉族杂居的少数民族也过汉族的节日,但他们也有自己的节日,而且节日民俗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我国的传统习俗有很多。
一.传统节日:除旧布新迎春节,新腊共食腊八粥,爆竹声中一岁除,大红春联颂吉祥,贴福字、剪窗花、蒸花馍、挂年画,正月初一大拜年,载歌载舞庆新春,正月十五闹元宵,二月初二龙抬头,风光烟火清明日,清明时节话插柳,避毒赏游端午节,温情脉脉七夕节,情意绵绵中秋节,火把燃放激情秋,五彩浪漫重阳节。
传统文化议论文15篇

传统文化议论文15篇传统文化议论文1传统代化,形成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发展历史当中,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优秀的传统代化,就更是中华民族宝贵的财富。
然而,人类进入21世纪以后,工业与商业的全球化正逐渐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行为方式,消解着传统代化的精髓,传统代化濒临消失。
首先是传统节日。
传统节日,是传统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继承与发扬传统代化的一种良好方式。
然而在现在,随着西方圣诞节,情人节等一系列节日的广泛传播,传统节日却渐渐被淡化了。
鲜少有人在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在重阳节登高插茱萸;在中秋节赏月,庆团圆;在腊月初八熬一锅热腾腾的腊八粥祈平安。
在西方节日被人们热火朝天的庆祝之时,谁还会想起这些内涵丰富,意义非凡的传统节日,与习俗呢?恐怕,早已将它们抛之脑后了吧?其次是传统的歌舞。
凤阳花鼓,云南花灯,东北秧歌等早已被人们认为是俗不可耐,在公园中看到老年人扭秧歌时,还有许多的年轻人加以嘲讽,而西方传入的街舞,雷鬼等舞蹈却被年轻人大加追捧,成为他们的心头大爱。
而在一些摇滚,Rap等流行歌曲广为传唱的同时,中国的一些民间音乐以及国粹京剧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冷落。
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人抛弃了传统歌舞,转而奔向了流行音乐与舞蹈的怀抱。
不仅如此,曾经在民间大放异彩的民间艺术也面临着失传的危险;传统的绘画书法也受到了一定的冲击;传统思想道德正在被人遗弃。
这许许多多的社会现象,不禁令人堪忧。
传统代化濒临消失,而我们却不加以挽救,而还是为了各种外来的代化,节日,兴奋不已。
在我看来,在这样下去,不用多久,传统代化就会完全消失,不复存在。
为了不使我们中国人遗憾,后悔,我们每个人应该成为传统代化的传播者和建设者,努力使传统代化重新绽放光彩,恢复生机与活力,为我们将来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传统代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为了传统代化的恢复与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使其重新发出夺目的光芒。
传承传统文化高中议论文7篇

传承传统文化高中议论文7篇传承传统文化高中议论文【篇1】中国传统节日多种多样,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中国的传统节日,无一不是从古代发展而来的。
从这些流传至今的节日风俗里,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精彩画面。
过好传统节日就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是文化自信的一部分,更是对中华儿女身份的重要认同。
过好中国节,保证传统是前提。
传统既是文化、习俗既是文化,传统文化蕴含在生活之中,也体现在每个传统节日里。
传统节日之所以和平常的日子不一样就在于这一天就要做和平常不一样的事情。
春节,我们要阖家团圆,辞旧迎新;清明,我们要踏青郊游,追思故人;端午,我们要划龙舟,吃粽子;中秋,我们要团团圆圆,赏月吃月饼等等。
传统活动和习俗的继承是中国节是还是中国节的保证。
过好中国节,生活热情是关键。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的生活也日益富裕,现在我们不用等春节才能有新衣服穿,想吃月饼、粽子超市里随时可以买,好像年味变淡了,节日放假也变得没那么期待了。
其实传统节日还是那个传统节日,变得是我们。
我们习惯了平平淡淡的生活,每天过的如出一辙,生活变成了复制粘贴,我们变得不知道如何打扮自己的生活。
传统节日其实是平淡日子的一个突破口,我们在这些日子里可以有更多的仪式感,只需要我们对自己的生活多那么些热情。
过好中国节,文化自信是根本。
文化自信更多的是自我认同,我以我是中华儿女为豪,我的行为习惯是符合中华儿女的设定要求的。
中华儿女的样子就是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有着从古代流传下来的一些生活习惯,过着古代流传下来的传统节日的人的样子。
只有发自内心的认同,才会觉得传统节日是我们理所当然应该过的。
中国的传统节日市中国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过好中国传统节日就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我们要以高度的文化自信,辅以自身对生活的热情,过最地道的中国节。
传承传统文化高中议论文【篇2】阳光洒落在幽静的花园里,梧桐叶斑驳的影子落在我身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节日习俗论文
摘要:文化是人类,或者一个民族、一个人群共同具有的符号、价值观及其规范,它实质上是与人类联系在一起的。
任何一种民族文化,都有它发生、发展的历史,都有它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先辈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曾长期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
本文以春节和端午节的习俗活动为例,讨论传统节日习俗的形成以及转化的原因,以及如何弘扬传统文化,这对保护中国传统文化,重构中国传统文化,使中国传统文化深入民心,并且走出国门,成为中国先进文化的一部分,成为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节日习俗春节端午节弘扬
文化是人类,或者一个民族、一个人群共同具有的符号、价值观及其规范,它实质上是与人类联系在一起的。
任何一种民族文化,都有它发生、发展的历史,都有它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先辈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曾长期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
本文以春节和端午节的习俗活动为例,讨论传统节日习俗的形成以及转化的原因,以及如何弘扬传统文化,这对保护中国传统文化,重构中国传统文化,使中国传统文化深入民心,并且走出国门,成为中国先进文化的一部分,成为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具有重要的意义。
节日习俗是展现民族文化的重要窗口,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反映着民族的历史风貌和社会生活,在增强国威,加强民族凝聚力等方
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 春节、端午节的习俗的形成
春节是我国最大、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据史料记载,我国的春节已有3000多年的悠久历史,从历代过节情况来看,年节风俗活动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洁祭祖称”,包括拜天地及祖宗、还有家人亲友间的拜年活动,主要表达人们对天地养育之恩的谢意,对祖先的怀念和尊敬,对乡亲邻里的祝贺,是中华民族重视伦理人情的体现,也是宗法观念在人们心理上的反映。
二是“进酒降神”,如放爆竹、贴春联、喝椒柏酒、跳灶神之类。
这些习俗是人们想营造出过年热闹的气氛来辞旧迎新。
俗话说:人多才热闹。
春节自古以来也就是一家团圆的节日,回家的节日。
然而,在春节来临之际,当前都市里却有大量的“留守族”。
他们打电话祝福代替了回家看父母,自然家里过年就热闹不起来。
而这些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的节日习俗也被人们能省则省,使年味儿淡了许多,人们过年的喜悦心情也淡了许多。
端午节是中国人最熟悉的节日之一,却也是中国人最陌生的传统节日之一。
说熟悉,因为在中国几乎没有人不知道五月初五为端午节。
说陌生,因为现在已经很少有人知道端午节究竟应该怎样过。
我国民间过端午节的主要是赛龙舟,吃粽子,小孩佩戴香囊驱邪,插艾和草蒲,饮雄黄酒。
但现在赛龙舟在一些地方还在举行,粽子吃得却不那么讲究了,也看不见小孩佩戴香囊,更很少有人去插艾和草蒲,饮雄黄酒。
取而代之是逛街购物,旅游出行。
传统文化所
蕴含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又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和变异性,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根据和现实基础。
2 中国传统节日的转化及其原因
从春节和端午节便可以看出,中国的传统节日正在进行着转化。
究其原因,有以下三点:(1)政府不够重视。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这些闪烁着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政府更多强调的是发展经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而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保护和发扬我们的传统文化,没有利用政府的力量让人们明白中国传统文化的珍贵之处,从而使很多传统的节日习俗流失了。
(2)物质条件的改善改变了人们的观念。
以前过年过节都是非常热闹的事情,临近节日的时候,每家每户都忙碌着准备过节的物品,尤其是过年,家家户户都忙着洗蒸笼、蒸年糕、炸煎堆,大人会专门挑一个日子去集市办年货,小孩子可以跟着去凑热闹顺便央求父母给买几件新衣服。
而如今随着物质条件的改善,穿新衣、吃年糕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人们都不再亲自蒸年糕,因为这些繁琐的工作可以交给专门的糕点店去代劳,这说明人们不再像以前那样重视春节,那样重视我们的传统文化,功利主义、个人主义以及享乐主义在整个社会占了上风。
(3)西方文化的冲击。
近代以来,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加深,西方文化渗透并影响着中国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了相当大的冲击,在先进与落后的比较中,人们普遍认可西方文化
的先进性,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落后性采取否定的态度。
因此,现在越来越多的民族传统节日被淡化了。
3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近年来,用本国文化打造软实力,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重视。
中西文化频繁交流的今天,保护中国传统文化,重构中国传统文化,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更显重要。
那么如何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呢?从我国的实践看,有三个途径:一靠宣传。
我觉得用现代传播媒介宣传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普适性宣传,将传统文化融人文学艺术、影视戏剧中,渗透在网络、文化交流、旅游观光中,面向社会大众,重新唤起社会大众了解传统历史和文化的热情。
通过这些媒介宣传,使中国传统文化民间化、大众化、全球化。
同时应该向儿童普及一些传统文化,将一些传统经典纳人学校教育,特别是传统经典中对人的道德修养教育。
迅速国际化及经济快速发展的形势下,迫切需要寻找一种能凝聚国民思想的教育载体。
此外,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丰富,特别是青年一代,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就像到了一个十字路口,不知道何去何从、如何选择,迫切需要引导。
一个民族要立于世界,必须要有自己的文化,而传统节日就是这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时代的发展中,许多民俗文化不应只是“古化石”或“历史残留物”,国人有必要保护好、发扬好传统文化,把传统文化从历史引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