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全册物理15.1两种电荷说课稿-精选学习文档
九年级物理全册 15.1 两种电荷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两种电荷教案(一)教学目的1.知道什么叫物体带电和摩擦起电。
2.知道什么实验事实使人们认识到自然界有两种电荷;知道正、负电荷是如何规定的;知道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3.知道验电器的构造和原理,会用验电器判断物体是否带电。
4.知道电量及其单位。
(二)教具玻璃棒两根,橡胶棒两根,丝绸一块,毛皮一块,支架两个,验电器一个,验电一个,碎纸屑若干。
(三)教学过程1.复习提问(1):日常生活中,当空气干燥时用塑料梳子梳头发,会出现什么现象?答:头发会随梳子“飘”起来。
提问(2):如果我们身上穿了几件化纤毛衣,在晚上脱衣时,有时会发出响声,甚至出现火花。
你有过这种体会吗?你知道上面提到的两种现象发生的原因吗?答:摩擦起电。
教师总结:同学们在小学自然课的学习中已经了解了一些关于摩擦起电的知识。
摩擦起电的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又是经常可以看到的。
那么,带了电的物体具有哪些性质?头发为什么会随梳子飘起来?在这一节里,我们将继续进行学习和讨论。
2.进行新课(1)物体带电与使物体带电的方法演示实验:①用毛皮摩擦橡胶棒,然后把棒靠近纸屑,验电羽等轻小物体,观察现象。
②用丝绸摩擦玻璃棒,然后将棒靠近纸屑,验电羽等轻小物体,观察现象。
我们看到,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都具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物体具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或说物体带了电荷。
习惯上把带了电的物体叫做带电体。
在空气干燥的时候,用塑料梳子梳头发,头发会随着梳子飘起来,就是因为梳子带了电,能吸引头发的缘故。
使物体带电的方法:①摩擦起电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摩擦起电,这种方法简单、常见。
下面请同学们举出几个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摩擦起电的例子。
②接触带电除摩擦外,用接触的方法也可以使物体带电。
演示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甲接触没有被摩擦过的橡胶棒乙,然后用乙去靠近纸屑、验电羽,观察橡胶棒乙能够吸引纸屑、验电羽等轻小物体,这说明橡胶棒乙通过接触橡胶棒甲而带了电。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15.1两种电荷 教案

2.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学情分析
本节课中的摩擦起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学生在小学曾经学过,但是时间已久,学生印象不深。因此本节课主要任务就是唤起学生的记忆,通过实验使学生对电学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使他们认识两种电荷以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由于电荷的抽象性,所以学生对两种电荷的认识特别是如何推断出只有两种电荷是一个难点。
学生动手操作实验2:
实验现象:
摩擦过的物体
现象
玻璃棒
玻璃棒
橡胶棒
橡胶棒
玻璃棒
橡胶棒
结论1:相同带电体靠近相互排斥
2:不同带电体靠近相互吸引
学生动手操作实验3:
把通过摩擦的其它带电体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
(毛皮摩擦的橡胶棒)分别靠近。
实验现象:
摩擦过的物体
现象
气球摩擦毛皮
玻璃棒
橡胶棒
塑料摩擦有机玻璃尺
玻璃棒
专项活动*
自制支架:水壶盖的手柄(必须是金属的,而且是圆头,重心要
低),玻璃板。比用线悬挂等方法好。
其它
说明:当天气潮湿时,实验前必须把器材烘干,可用投影仪,
否则摩擦起电不明显。
教学目标及教学设计理念
(一)知识与技能:
知道摩擦起电现象,知道两种电荷及它们间的相互作用,知道电量及其单位。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学习电学的浓厚兴趣,发展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2.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的能力及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3.锻炼学生积极参与、亲自动手操作、大胆思维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动手操作实验1:
用塑料尺子(玻璃棒、橡胶棒、塑料圆珠笔)在干燥、清洁的头发(丝绸、毛皮、塑料袋)上摩擦后,塑料尺子(玻璃棒、橡胶棒、塑料圆珠笔)吸引轻小物体。
人教版九年级全册物理15.1两种电荷说课稿

《两种电荷》说课稿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五章电流和电路中的第一节两种电荷,本章是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电学知识的基础,学生对本章技能的掌握将直接影响到下面各章电学知识的学习。
第一节两种电荷是同学们第一次接触陌生而神秘的电学,如何使同学们对电荷一见钟情是我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同时本节课是第二节电流和电路学习的基础,本节中“摩擦起电”和元电荷中的“原子结构”主要为下节课引入“电流”做准备,演示实验“电荷在导体中定向移动”是为下节“电流的形成”留下伏笔,所以本节课的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到第二节电流和电路的顺利学习。
基于以上认识,按照大纲要求,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1、认识摩擦起电现象,了解电荷的种类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2、了解验电器的原理及其作用,了解电荷量及其单位。
3、了解原子结构,认识元电荷,自由电子和电荷的移动。
4、让学生在认识自然中只有两种电荷的过程中,感受人们所用的推理方法,让学生在实验过程,学习观察实验现象,并能从实验现象中归纳简单的物理规律。
5、激发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乐学、乐思、乐做,能主动利用简易器材动手做静电小实验。
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摩擦起电现象,和了解自然界中只存在两种电荷及它们之间的作用规律。
这节课的难点呢,从我这几年的教学来看,应该是元电荷的认识与初步了解摩擦起电现象的原因。
为了实现以上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解决难点,我还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直观的观察材料,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法学法:(1)学生分析我教的是八年级学生,他们已具有一定的理解、分析、归纳、判断、动手操作的能力,本节课在继续抓好这些训练的同时,加强推理判断能力及微观物体的想象能力。
(2)教法、学法为更好贯彻新课程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我采用了以下教法:多媒体演示法、模型法、实验法、探究教学法、讲授法。
采用的学法:类比法、阅读法、诱导法、提问法、讨论法、推理判断法、分析归纳法。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全一册说课设计 15.1两种电荷说课稿 (2)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全一册说课设计第1节两种电荷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电荷及其守恒定律,本节教材是人教版高中新课标物理选修3-1第一章第1节的内容。
我将从学习任务分析、学习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等方面阐述教学设计。
本节由电荷、电荷守恒定律、元电荷三部分内容组成,它们是本章的预备性知识,关于静电现象方面的知识,初中已有介绍,而高中更侧重从物质微观结构的角度认识物体带电的本质。
对于静电感应现象要做好演示实验,使学生清楚地知道什么是静电感应现象,并在此基础上,知道感应起电与摩擦起电和接触起电一样,不是创造电荷,而是使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这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从而对电荷守恒定律有进一步的认识。
我们知道各种守恒定律都是物理学的基本定律,它们不是科学家盲目摸索中得来的,守恒始终是物理学家追求的目标,本节要进一步突出守恒的思想。
另外教材中还安排了元电荷与比荷这两个概念的介绍,这是基于今后的学习需要。
学生在初中学习过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电荷量的概念、摩擦起电等,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应在初中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充分利用形象直观的静电演示实验,尽量让学生参与到实验的操作与思考中来。
并且经过高一一学年的学习,已有一定的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已掌握一定的科学方法和实验技能。
因此我将本节课的重难点确定为结合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的具体情景,理解电荷守恒定律是。
根据三维教学目标及新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要求,结合当前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现有的知识水平,通过课本的学习来实现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自然界存在两种电荷,并且只存在两种电荷。
2.理解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3.说出让物体带电的三种起电方式。
4.掌握电荷守恒定律5.说出元电荷和比荷的概念,知道电荷量不能连续变化。
(2)过程与方法1.经历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的实验过程,了解是物体带电的方法,能从微观结构的角度认识物体物体带电的本质。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两种电荷》说课稿

《两种电荷》说课稿1教学目标1、认识摩擦起电的现象,了解电荷的种类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2、了解验电器原理、作用,了解电荷量及其单位。
3、了解原子结构,认识元电荷,自由电子和电荷的移动,导体和绝缘体。
2学情分析[教材分析]本节教学内容有:摩擦起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验电器,电荷量及其单位,元电荷,电荷在导体中定向移动,导体和绝缘体等。
[教学对象分析]本节课中的摩擦起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学生在小学自然常识课中学过,初中阶段应在这基础上,通过实验分析,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自然界有两种电荷”。
通过课本图15.1—3所示的演示实验,使学生知道验电器带电的多少与箔片张开的角度大小相应,从而引出电荷量的概念。
关于元电荷及原子的知识,要求学生了解即可。
最后一部分“电荷在导体中定向移动”用演示实验及画图讲解。
3重点: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电荷量及其单位,电荷的定向移动。
难点:认识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讲授】两种电荷第一节两种电荷[教材分析]本节教学内容有:摩擦起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验电器,电荷量及其单位,元电荷,电荷在导体中定向移动,导体和绝缘体等。
[教学对象分析]本节课中的摩擦起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学生在小学自然常识课中学过,初中阶段应在这基础上,通过实验分析,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自然界有两种电荷”。
通过课本图15.1—3所示的演示实验,使学生知道验电器带电的多少与箔片张开的角度大小相应,从而引出电荷量的概念。
关于元电荷及原子的知识,要求学生了解即可。
最后一部分“电荷在导体中定向移动”用演示实验及画图讲解。
[教学内容]1、摩擦起电现象。
2、两种电荷的规定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3、用验电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4、电荷及其单位。
5、原子结构,电荷的定向移动,导体和绝缘体。
[教学目标]1、认识摩擦起电的现象,了解电荷的种类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2、了解验电器原理、作用,了解电荷量及其单位。
《两种电荷》教案及说课稿

《两种电荷》教案【教学内容】本节课教学内容主要分为以下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摩擦起电现象;第二部分: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及两种电荷规定方法;第三部分:验电器及电荷量;第四部分:原子及其结构;第五部分:电荷的定向移动、导体和绝缘体。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认识摩擦起电的现象;②通过实验探究知道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③知道验电器的原理及其作用,电荷量的概念及其单位;③知道原子结构,知道摩擦起电的原因;④认识导体和绝缘体,了解电荷的定向移动和自由电子。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实验活动感受摩擦起电,知道带电体的性质;②通过自主探究知道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③小组合作,完成简易器材的制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能主动利用简易器材动手做实验,学会分享与评价;②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科学态度,鼓励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学重难点】重点: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电荷量及其单位。
难点:认识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
【教学器材】带小孔的矿泉水瓶、水槽、小泡沫颗粒、玻璃棒(附丝绸)、橡胶棒(附毛皮)、学生用静电实验盒(15套)、塑料尺、旋转架(2个)、自制验电器(2款)、实验室用验电器(2个)、带绝缘柄的金属棒。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开场语:前面我们学习了声学、光学和力学的知识,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学习有关电的知识。
提到电,同学们并不陌生,日常生活中的电灯、电扇、电视都要用到电。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电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也越来越重要,因此了解一些电的知识是十分必要的。
学生讨论身边的电现象:当空气干燥时用塑料梳子梳头发,为什么头发会随梳子“飘”起来?如果我们身上穿了化纤衣服,衣服会粘在皮肤上;在晚上脱衣时,有时会发出响声,甚至出现火花;干燥的冬季,碰到门把手,经常有类似“针扎”的感受……引导学生活动:先用塑料尺靠近碎纸屑,看有什么现象?然后和头发摩擦后,再靠近碎纸屑,看有什么现象?教师演示:和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去吸引头发,和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去靠近水流。
物理九年级全一册15.1两种电荷 教案-物理九年级全册

15.1 两种电荷1.观察摩擦起电现象。
2.了解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的规律。
3.知道闪电是一种瞬间发生的大规模放电现象。
4. 通过实验活动,观察摩擦起电现象,探究电荷间相互作用的规律,揭示闪电的奥秘。
消除对“电”的神秘感,并对自然现象亲近的情感和探究的愿望。
教学重点:两种电荷及电荷间相互作用的规律。
教学难点:解释摩擦起电的原因静电球、日光灯管、丝绸、玻璃棒、毛皮、橡胶棒、轻小物体、验电器、起电机、等一、新课引入观看新闻(视频),感受一下闪电的神奇与壮观实验1:感受静电塑料尺摩擦头发后带电吸引小纸屑(师生共同完成)实验2:观看闪电视频,提出问题:闪电是怎样产生的呢?电是什么?二、新课教学(一)电是什么活动1:体验摩擦起电现象,了解电是什么。
1.实验:摩擦起电。
2.让摩擦过的物体接近轻小物体,谈谈有什么发现?摩擦过的物体能吸引轻小物体。
总结:摩擦可以使物体带电,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举列:生活中摩擦起电的一些实例:(1)用塑料梳子梳干燥头发时,发现梳子能吸引头发;(2)电风扇的扇叶与空气摩擦起电,致使扇叶的表面吸附灰尘3.两种电荷:正电荷: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相同,叫正电荷;负电荷:与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相同,叫负电荷。
分析摩擦起电实质:原子结构:原子核(正电)核外电子(负电)正负电荷数相等一般呈电中性(正负电荷数相等)摩擦起电就是抢夺电子的过程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使物体显示出带电的状态。
得到电子带负电失去电子带正电(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实验引导)再让学生观察摩擦过的橡胶棒吸引纸屑实验,问:纸屑只有被吸引吗?用摩擦过的橡胶棒去吸引悬挂的小球,发现:小球先被吸引,接触后被弹开。
1.活动2、探究电荷间的相互作用①将两根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相互靠近,描述观察到的现象。
②将两根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互靠近,描述观察到的现象。
(3)将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与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互靠近,描述观察到的现象。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全一册 15.1两种电荷(教案)

两种电荷教学目标1.从实验探究中,领会物体带电的概念。
2.知道电荷有两种,和两种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3.通过大量事例认识电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拉近了物理学与生活的距离,感知物理就在我们身边学情分析学生在小学和生活中已经有了摩擦起电的概念,从生活入手,通过实验,能够轻松的进入电学学习。
重点难点重点:1.从实验探究中,领会物体带电的概念。
2.知道电荷有两种,和两种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难点:两种电荷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原子及其结构。
教学过程1【讲授】预习预习要求阅读课本32页至35页内容,请自主完成下列问题,如果你觉得还有需要补充的内容和疑问,请记录下来,预备组内交流。
1、小实验:准备一堆小纸屑,用一把塑料梳子快速的梳头几下,然后把梳子靠近这堆小纸屑,观察会出现什么现象?2、仔细观察电视机的屏幕,会发现屏幕上蒙有一层灰土,结合前面做的实验,你能总结出什么结论?2【活动】感受摩擦起电一:引入新课利用生活离不开的电引入电学的学习。
动动手:利用身边的东西摩擦,靠近小纸屑或者头发,看看会发现什么现象?橡胶棒/塑料尺/塑料梳子/气球/吸管等物品经过摩擦都可吸引纸屑/纸巾/头发等学生经过实验可以直观的感受到物体经过摩擦后变成带电体,可以吸引轻小物体。
联系上一节课的知识让学生理解物体经过摩擦后能量的转化3【活动】两种电荷间的相互作用二:自制小教具感受电荷的相互作用1.利用纸巾摩擦相同吸管带上同种负电荷,感受同种电荷的相互作用力。
2.让丝绸摩擦玻璃棒,玻璃棒带上正电荷,将玻璃棒靠近纸巾摩擦的吸管,向学生展示异种电荷的相互作用力总结:一起学习正电荷,负电荷,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4【活动】自主学习三:了解原子及其结构,更好的理解摩擦起电学生自主学习,了解原子及其结构,更好的理解摩擦起电。
通过画丝绸和玻璃棒、毛皮和橡胶棒的电子转移图,更直观的理解摩擦起电的实质:电荷的转移。
四:练习巩固1.带正电的玻璃棒慢慢靠近悬挂着的通草球时,发现球被排斥,这说明通草球()A.一定带负电 B.一定带正电.C.一定不带电. D.可能不带电,也可能带正电.2.甲、乙、丙三个带电小球,已知甲、丙互相吸引,乙、丙互相排斥,乙球带负电,则()A.甲球带负电,丙球带负电B.甲球带负电;丙球带正电C.甲球带正电,丙球带负电D.甲球带正电,丙球带正电3.有甲、乙、丙、丁四个带电小球,已知甲和乙互相吸引,丙和丁互相吸引,甲和丙互相排斥,丙球带负电,则()A.甲带正电. B.乙带正电C.丁带正电. D.乙带负电4.有两个完全相同的验电器,分别带有等量的异种电荷,如果把它们的金属球互相接触一下,验电器金属箔的张角将()A.不变 B.变大一些C.变为零 D.变小一些,但不为零4.验电器的金属箔原来是张开的,用绸子摩擦过的玻璃棒去靠近验电器的金属球时,可观察到验电器的金属箔闭合后又张开了,则能说明()A.两片金属箔原来均带负电,后来带正电B.两片金属箔原来均带正电,后来带负电C.两片金属箔在玻璃棒靠近前后一直均带负电D.两片金属箔在玻璃棒靠近前后一直均带正电5.原子的中心是______,带______电,核外有绕核运动的______,带______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两种电荷》说课稿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五章电流和电路中的第一节两种电荷,本章是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电学知识的基础,学生对本章技能的掌握将直接影响到下面各章电学知识的学习。
第一节两种电荷是同学们第一次接触陌生而神秘的电学,如何使同学们对电荷一见钟情是我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同时本节课是第二节电流和电路学习的基础,本节中“摩擦起电”和元电荷中的“原子结构”主要为下节课引入“电流”做准备,演示实验“电荷在导体中定向移动”是为下节“电流的形成”留下伏笔,所以本节课的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到第二节电流和电路的顺利学习。
基于以上认识,按照大纲要求,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认识摩擦起电现象,了解电荷的种类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2、了解验电器的原理及其作用,了解电荷量及其单位。
3、了解原子结构,认识元电荷,自由电子和电荷的移动。
4、让学生在认识自然中只有两种电荷的过程中,感受人们所用的推理方法,让学生在实验过程,学习观察实验现象,并能从实验现象中归纳简单的物理规律。
5、激发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乐学、乐思、乐做,能主动利用简易器材动手做静电小实验。
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摩擦起电现象,和了解自然界中只存在两种电荷及它们之间的作用规律。
这节课的难点呢,从我这几年的教学来看,应该是元电荷的认识与初步了解摩擦起电现象的原因。
为了实现以上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解决难点,我还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直观的观察材料,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法学法:
(1)学生分析
我教的是八年级学生,他们已具有一定的理解、分析、归纳、判断、动手操作的能力,本节课在继续抓好这些训练的同时,加强推理判断能力及微观物体的想象能力。
(2)教法、学法
为更好贯彻新课程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我采用了以下教法:多媒体演示法、模型法、实验法、探究教学法、讲授法。
采用的学法:类比法、阅读法、诱导法、提问法、讨论法、推理判断法、分析归纳法。
教学过程:
(1)动手操作,引入新课。
先放有关静电现象的图片,使学生感受电的新奇和神秘,激发兴趣,进而告诉大家,我们自己也可以发电,学生兴趣大增,引导学生做摩擦过的塑料笔杆吸引碎纸屑的实验,引出摩擦起电现象,提问:生活中摩擦起电现象有哪些呢?安排学生分组讨论,回答,最后总结被摩擦过的物体都带了电荷。
(2)实验探索,引导学生。
让同学们用丝绸跟玻璃棒摩擦,橡胶棒跟毛皮摩擦,都可以吸引碎纸屑,证明都可以带电,由此提问: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与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电荷相同吗?如何进行推理判断呢?要求学生说出实验步骤和推导过程,实验过程中,学生好玩难以控制,采用比赛方式比哪组最先发现规律,当堂给予奖励,比如公开上课做实验的机会等,另外对学生实验过程中发现的任意一条规律都要进行评价,学生根据实验插图,实验好做,但推理过程所有学生就未必想得清楚,学生代表发言后,在老师的诱导下,让同学们一起正确说出推理的过程,此时学生已必然发现了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另外告诉大家摩擦过的物体所带的电荷要么跟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所带电荷相同,要么跟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相同,得出结论: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
接下来提问:一个物体是否带电如何来检验呢?有的同学会说:看它能不能吸引轻小物体。
非常好,予以鼓励。
那么有没有仪器来快速检测物体是否带电呢?引出验电器,引导学生注意观察验电器的结构,让学生用带电体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观察金属箔张开的现象,提问:验电器的工作原理是什么呢?分组讨论,学生代表发言,总结出验电器的工作原理,再问不同带电体接触金属球,使金属箔张七角度相同吗?张角大小不同,说明什么问题呢?引出电荷量的概念,介绍电荷量的单位:库仑。
承上启下,问题引路。
在前面,我们共同学习了摩擦起电现象,那么摩擦为什么能使物体带电呢?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从物质的结构说起,物质的结构属于微观问题,学生第一次接触比较陌生,形象比喻,如果把原子比做一个直径为100m的大球,原子核带正电、负电、以及元电荷的概念、符号、大小,提问:既然原子带在正电荷和负电荷,为何原子对外不显带电的性质呢?让同学们根据原子结构示意图观察、讨论,说出结论。
通过原子结构和元电荷的学习,思考:为什么能使物体带电?这个问题同学们没有相关的的知识经验,因此讲解为主,诱导为辅。
关于“电荷在导体中定向移动”演示实验,同学们先猜想:相同的两个验电器A、B,A带电,B不带电,用金属棒把A、B连接起来,会出现什么现象呢?然后通过实验验证大家的猜想,接下来提问: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问题?
根据大家发言,总结出电荷在金属杆上有了定向移动,由此引出导体的概念。
提问:若在验电器A、B之间架上玻璃棒或像胶棒,B验电器金属箔会张开吗?让学生作出猜想,动手做,验证猜想,由此引出绝缘体概念。
最后提问:金属为什么能够导电呢?
由同学们阅读课文可以得出金属导电靠“自由电子”的答案。
分层训练,提问能力。
第一层:基本性练习,巩固基础知识,获取反馈信息。
把一个带电体靠近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时,它们相互排斥,则这一带电体的带电情况是。
第二层:综合性练习,目的在强化所学知识,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两个轻小物体靠近时互相吸引,则()
A、两个物体必定带同种电荷。
B、两个物体必定带异种电荷。
C、两个物体都不带电。
D、至少有一个物体带电。
第三导:发展性练习。
通过一个难度的习题,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以及对知识的整合再应用能力。
3、甲、乙、丙三个轻质小球,其中任意两个靠近均相互吸引,已知甲球带正电,则乙球不可能。
若丙球能吸引不带电的轻小物体,则乙球一定。
以上环节的教学,着重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变教师的“讲”为“导”,变学生被动地“听”为主动的探索,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板书设计:
第一节两种电荷
一、电荷
1、摩擦起电现象。
2、电荷间相互作用规律。
同种电荷互相排斥
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3、电荷单位库仑C
二、元电荷
原子核原子核带正电核外电子带负电
元电荷e
e=1.6×10-19C
三、电荷的定向移动导体
绝缘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