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2019年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4山水画的意境知能演练活用

合集下载

2019年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4山水画的意境教案

2019年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4山水画的意境教案

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理清论证思路。

体会山水画的意境美。

2.学习文中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分析其作用。

3.培养审美和鉴赏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形成高雅的艺术情操。

【情境导入】同学们,还记得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的《江雪》吗?(齐背: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首五言绝句描写了冰封雪冻的千山万径,寒江垂钓的孤独渔夫,言简意深,表现了“荒寒”“清寂”的意境。

它带给我们富有独特意境的美的享受,下面我们一起走进《山水画的意境》。

【新课解读】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默读课文,掌握生字新词。

2.了解作者。

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4.什么是“意境”?意境对山水画有何重要性?明确:1.生字:灵魂.(hún)惆.怅(chóu)掠.影(lüè)熟.悉(shú)柏.树(bǎi)宇宙.(zhòu)渲.染(xuàn)意匠.(jiànɡ)真挚.(zhì)碧.空(bì)遥.望(yáo)赋.予(fù)词语:惆怅:伤感,失意。

真挚:真诚恳切,多指朋友之间的感情。

渲染:画国画时用水墨或淡色涂抹画面以加强艺术效果。

比喻夸大地形容。

胸有成竹:画家作画前,对所画的对象已经有了整体把握,非常熟悉。

浮光掠影:比喻印象不深刻,好像水面的光和和掠过的影子一样,一晃就消逝。

朝朝暮暮:每天的早晨和黄昏,指短暂的时间。

富丽堂皇:形容房屋宏伟豪华。

也形容诗文词藻华丽。

金碧辉煌:形容建筑物装饰华丽,光彩夺目。

千方百计:想尽或用尽一切办法。

苦心经营:用尽心思去筹划安排。

身临其境:身体不在那个地方,却仿佛亲自到了那个地方。

2.作者:李可染(1907—1989),江苏徐州人。

中国近代杰出的画家、诗人,齐白石的弟子。

山水画成就最高。

代表画作有《漓江胜境图》《万山红遍》《井冈山》等,代表画集有《李可染水墨写生画集》《李可染中国画集》《李可染画牛》等。

《山水画的意境》精选练习(解析版)

《山水画的意境》精选练习(解析版)

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十四课山水画的意境精选练习一、积累与运用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A.孤帆.(fán) 真挚.(zhì) 朝霞暮霭.(ǎi)B.渲.染(xuàn) 灵魂.(hún) 富丽堂.皇(táng)C.遥.望(yáo) 意境.(jìng) 浮光掠.影(lüě)D.惆.怅(chóu) 造化.(huà) 颐.和园(yì)【答案】B【解析】A项中“帆”应读fān;C项中“掠”应读lüè;D项中“颐”应读yí。

2.下列词语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朴素崇高气势朝朝幕幕B.峨眉夔门气慨胸有成竹C.意匠搏斗图解金碧辉皇D.欲望赋予风暴苦心经营【答案】D【解析】A项中“幕幕”应为“暮暮”;B项中“气慨”应为“气概”;C项中“皇”应为“煌”。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A.这篇散文把桂林山水描写得形象逼真,读完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B.作家必须先胸有成竹....地知道人物的一切,而后设身处地地写出人物的话语来。

C.下岗后,她开了一个小饭馆,整日兢兢业业,惨淡经营....,收入还算不错。

D.不管你腰缠万贯,或是富丽堂皇....;不论你声名显赫,或是默默无闻,幸福对谁都一样,不可能厚此薄彼,嫌贫爱富。

【答案】D【解析】“富丽堂皇”形容建筑物,不能形容人。

4.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在大雪纷飞中,在夕阳残照里,这些绝壁上的松树就像__________的战士,__________的渔夫,__________的隐者,站立出自己的风骨。

大自然叩击着我们的心灵,让我们探求忠诚、勇敢、洒脱的真谛。

A.搏击风浪坚守阵地远离世俗B.坚守阵地远离世俗搏击风浪C.坚守阵地搏击风浪远离世俗D.搏击风浪远离世俗坚守阵地【答案】C【解析】“坚守阵地”的意思是“坚决地保卫着阵地,不让敌人占领”。

新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四单元 阅读 14 山水画的意境》研讨课件_1

新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四单元  阅读  14 山水画的意境》研讨课件_1
作者大篇幅的分析诗歌的意境,是因 为二者是相通的,是想更直接的让人体 会到“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从而 更好的领会山水画的意境之美。
探究:3.“意境的产 生,有赖于思想感情,而 思想感情的产生,又与对 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度有 关。”作者是如何论述此 观点的?你认为这个观点 正确吗?
这个观点正确 作者以白石老人画虾为例来论证他的观点。 例如,齐白石画虾,就是在长期观察中,在不断表现的 过程中,对虾的认识才逐渐深入了,也只有当对事物的 认识全面了,做到“胸有成竹”,才能把握对象的精神 实质,赋予对象以生命。我们不能设想齐白石画虾,在 看一眼画一笔的情况下能画出今天这样的作品来,而是 对虾的精神状态熟悉极了,虾才在画家的笔下活起来的。 对客观对象不熟悉或不太熟悉,就一定画不出好画。
山水画的意境
李可染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中国的山水画有的表现高山大川的 雄浑厚重,有的表现小桥流水的清秀恬 淡,有的是表现山间云雾缭绕,小路曲 折蜿蜒······这些都带给我们富 有独特意境的美的享受,意境是山水画 的灵魂,对意境的营造是山水画家毕生 追求的艺术境界,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 李可染的《山水画的意境》这篇课文
探究:4.请你理解“无论写诗、作画, 都要求站得高于现实,这样来观察、认识现 实,才可能全面深入”一句的深刻含义。
写诗,写的是生活;绘画,绘的是风 景。它们都基于现实,以现实为原材料。 然而,它们融合了写作者与绘画者自身 的情感以及体悟,因此,它们又必然高 于现实。这就是说,不论是诗还是绘画, 最终都会成为客观的景物与主观情感相 融合的意境。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
拓展延伸
请你从诗歌意境的角度, 再赏析一首自己喜欢的古 诗词。
板书设计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同步练习14山水画的意境(含答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同步练习14山水画的意境(含答案)

14山水画的意境知能演练活用夯基达标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灵魂.(hún)赋予.(yù)颐.和园(yí)B.夔.门(kuí) 渲.染(xuàn) 暮霭.(mài)C.惆怅.(zhàng) 气概.(gài) 真挚.(zhì)D.意境.(jìng) 茂盛.(shèng) 搏.斗(bó)2.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这篇散文把桂林山水描写得形象逼真,读完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B.在青山绿水间浮光掠影....,在名篇佳作中流连忘返,都能让我们领悟美的真谛。

C.失败者之所以失败,就在于他们面对困难时总是千方百计....地找借口,而不是找方法。

D.对于这场比赛,主教练虽然说不上是胸有成竹....,但是起码可以算得上是心中有数。

3.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在我们的日常语言中,真、善、美这三个词常常是相提并论的。

仔细寻思后不难发现,自然的根本性质是真,人生的根本意义为善,艺术的根本价值在于美。

如此看来,真、善、美之间似乎并没有直接的联系,但是在审美的意义上,自然于潜移默化中感发和着人的情性与思绪,也安顿和抚慰着人的心灵;人则通过审美的思维方式达到情景交融、物我统一的和谐境界。

可以说,一片自然山水就是一个人诗意栖居的心灵寓所与精神家园。

更为重要的是,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一道的风景,具有审美价值,而且整个审美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在于人的生存境况,并努力成就自由完美的人生,使人生得以丰富地展开。

A.涤荡独到观照B.激荡独特观照C.涤荡独特关照D.激荡独到关照4.根据课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优秀的诗人和画家都很明确写景就是为了写情这一关键,因此,创作时着力夸张渲染自己的思想感情,不太追求描摹景物的真实度。

B.无论写诗还是作画,要创作出融思想性和艺术性于一体的作品,不能仅靠长期观察来反映现实,还应该站到高于现实的层面。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4《山水画的意境》教案2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4《山水画的意境》教案2新人教版
-游戏互动:设计“寻找山水画中的意境”等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山水画的意境美。
3.教学媒体和资源
- PPT:制作内容丰富、图文并茂的PPT课件,将抽象的山水画理论具体化、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视频:播放与山水画相关的纪录片、画家创作过程等视频资料,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山水画的魅力。
-项目导向学习:设置创意绘画项目,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通过绘制山水画作品,提升他们的创意表达和审美能力。
2.教学活动
-角色扮演:学生扮演不同历史时期的画家,介绍自己所属画派的特点和代表作品,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对山水画发展历程的理解。
-实验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山水画基本技法的实操练习,如皴法、点苔法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技法要领。
-意境的分类:雄浑、疏朗、幽深、淡远等。
-意境的营造:通过景物选择、构图设计、笔墨运用等手法,创造出具有诗意的山水画面。
4.不同历史时期、画派的山水画特点
-唐代山水画:以青绿山水为主,色彩鲜艳,气势雄浑,代表画家有李思训、吴道子等。
-宋代山水画:注重写实,构图严谨,笔墨细腻,代表画家有范宽、郭熙等。
举例:通过分析《富春山居图》等名作,学生能了解到山水画的构图法则、笔墨技巧,以及如何通过画面布局和意境传达画家的情感。
2.教学难点
-意境的理解:学生往往难以深入理解山水画中“意境”的内涵,需要通过实例分析、比较、联想等方法,帮助学生把握画面的意境。
-技法的掌握:山水画的技法多样,如皴法、点苔法等,学生可能难以区分和掌握。教师需通过直观演示、步骤分解等方式,降低学习难度。
-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估他们对山水画技法和意境的理解与应用。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分享学习心得,以便发现教学中可能存在的不足。

新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四单元 阅读 14 山水画的意境》研讨课教案_20

新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四单元  阅读  14 山水画的意境》研讨课教案_20

14.中国画的意境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把握本文的写作脉络,理清文本思路内容。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诗词和山水画作品的欣赏,感受山水画的意境;初步理解意境营造是画家追求的艺术境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识意境的本质,培养传统审美情趣;从品味意境,享受意境,到用笔墨大胆、自由地表现意境。

学习重点:1.了解什么是意境。

理清意境与意匠的关系。

2.理清文章论证思路,学习层层深入的论证方式。

学习难点:能够体会“意境”的本质,提高自己艺术鉴赏的能力。

课时安排:1课时教法与学法:讨论法、浏览法、朗读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学习法。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今天我们来学习14课《山水画的意境》。

它的作者是国画大师李可染老先生,他的画充满了雄奇、壮观、理想化的色彩,充分体现了他所谓的意境——情景交融。

今天,让我们走进这篇文章。

真正体会山水画的灵魂。

下面请同学们欣赏李可染老先生的山水画《万山红遍》,说说自己的感受。

教师点拨明确:这幅画的题目出自毛泽东词作《沁园春·长沙》中的名句“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描写了漫山皆红的壮丽景象。

“万山”意境辽阔深远,“遍”字把秋色写得更红火、更热烈、更有丰收后喜悦的气氛。

过渡语:我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可见就是这个道理,下面我们就在文章中见证这一点。

二、整体感知(一)浏览课文,整体把握内容,回答下列问题1.阅读课文,说说什么是“意境”。

明确: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

2.要怎么样才能获得意境?结合全文概括。

明确:首先,要仔细观察对象,深刻认识对象,从而产生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

然后感情与画作结合在一起,将对象的精神实质表现出来,从而形成意境。

3.是否只要把握了“意境”便能创造出好的山水画作品来?请结合最后两段说说。

明确:作者认为除了意境之外,还需要有意匠。

意匠即表现方法、表现手段的设计,简单地说,就是加工手段。

有了意境,没有意匠,意境也就落了空。

新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四单元 阅读 14 山水画的意境》教案_19

新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四单元  阅读  14 山水画的意境》教案_19

14 山水画的意境
李可染,画家。

师从齐白石,担任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
系教授,山水画成就最高。

课文节选当代著名画家李可染的《漫谈山水画》一文。

该文是孙美兰根据李可染在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的讲课笔记整理的,最初发表于《美术》1959年第5期。

2.文体及学习目标
本文谈论山水画创作中的意境问题,属于文艺论文,本文的学习目标有:
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的观点,学习思辨的方法
其次,发现疑难问题,独立思考,有自己的见解
最后,还要学习文中介绍的文艺欣赏方法,迁移运用到自己的欣赏实践中。

三、速读课文,了解作者观点
1.这篇文章谈论的是山水画的创作和鉴赏方法。

请大家速读课文,思考下几个问题:
①关于山水画创作,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②他提到了哪两个重要的概念,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提示:阅读的过程中,圈划出每段的关键词句。

刚刚我们粗略了解了一下作者的观点,接下来我们进一步走进文中,看看作者是如何论述自己的观点的。

四、细读课文,梳理作者论证思路
1.请大家根据每段的关键词句,用思维导图来或提纲来梳理一下这篇文艺论文的论证思路。

思维导图:
2.重点阅读“意境的部分”。

新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四单元 阅读 14 山水画的意境》教案_12

新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四单元  阅读  14 山水画的意境》教案_12

14.山水画的意境教学目标:1.把握本文的写作思路,把握文本内容。

2. 了解“景”“情”“意境”等核心概念的关系,理解作者的观点。

3.品味山水画的意境,认识“意境”的本质,培养传统审美情趣。

4. 借鉴文中的理论方法,学习鉴赏文学作品和山水画作。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课前播放”山水画意”视频)课堂小游戏:请同学们根据画面中的景物来猜诗。

1.“小桥流水人家”2.“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3.“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二、认识作者李可染(1907—1989),江苏徐州人。

中国近代杰出的画家、诗人,画家齐白石的弟子。

李可染自幼即喜绘画,13岁时学画山水。

43岁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49岁为变革山水画,行程数万里旅行写生,晚年用笔趋于老辣,擅长画山水、人物,尤其擅长画牛。

接下来我们来欣赏几幅李可染的作品。

(PPT展示李可染画作)三、整体感知,把握文本行文思路1.为了论述有关艺术原理,作者在文中举了哪些例子?请用横线划出这些例子,并简要概括例子的内容,看看他们分别阐述了什么问题?2.大家讨论交流,一共有哪些例子及其阐述道理。

大屏幕展示每个例子对应代表图。

3.先从第一个例子开始,第一个例子是什么?哪位给大家介绍一下?阐述了什么艺术原理?板书(景情)通过写景,却充分表现人的思想感情。

(学生齐读)4.第二个例子是什么?阐述了什么原理?(教师范读)归纳:这两个例子放在开头部分,共同解决了什么是意境、以及为什么要有意境的问题。

这两个问题的解决,又很好的论证的中心论点: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

板书(意境)5.第三个例子是?对应的艺术原理是?为了帮助大家更深入了解,展示齐白石的画作《虾》、播放画虾的视频。

6.第四个例子是?毛泽东《沁园春·雪》。

其传达的原理是?要站得高于现实。

高在哪里?千里、万里。

7.第五个例子在哪?这个例子在写什么?看屏幕,读“凡数万本,始得其真”,理解长期观察,融于画作,但要抓精神实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能演练活用夯基达标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灵魂.(hún) 赋予.(yù) 颐.和园(yí)B.夔.门(kuí) 渲.染(xuàn) 暮霭.(mài)C.惆怅.(zhàng) 气概.(gài) 真挚.(zhì)D.意境.(jìng) 茂盛.(shèng) 搏.斗(bó)2.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篇散文把桂林山水描写得形象逼真,读完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B.在青山绿水间浮光掠影....,在名篇佳作中流连忘返,都能让我们领悟美的真谛。

C.失败者之所以失败,就在于他们面对困难时总是千方百计....地找借口,而不是找方法。

D.对于这场比赛,主教练里皮虽然说不上是胸有成竹....,但是起码可以算得上是心中有数。

3.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在我们的日常语言中,真、善、美这三个词常常是相提并论的。

仔细寻思后不难发现,自然的根本性质是真,人生的根本意义为善,艺术的根本价值在于美。

如此看来,真、善、美之间似乎并没有直接的联系,但是在审美的意义上,自然于潜移默化中感发和着人的情性与思绪,也安顿和抚慰着人的心灵;人则通过审美的思维方式达到情景交融、物我统一的和谐境界。

可以说,一片自然山水就是一个人诗意栖居的心灵寓所与精神家园。

更为重要的是,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一道的风景,具有审美价值,而且整个审美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在于人的生存境况,并努力成就自由完美的人生,使人生得以丰富地展开。

A.涤荡独到观照B.激荡独特观照C.涤荡独特关照D.激荡独到关照4.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优秀的诗人和画家都很明确写景就是为了写情这一关键,因此,创作时着力夸张渲染自己的思想感情,不太追求描摹景物的真实度。

B.无论写诗还是作画,要创作出融思想性和艺术性于一体的作品,不能仅靠长期观察来反映现实,还应该站到高于现实的层面。

C.意境和意匠是山水画的两个关键,没有意境,画画时力量无处使,没有意匠,意境就会落空。

因此,二者不可偏废。

D.齐白石画画很讲究手段,杜甫作诗“语不惊人死不休”,可见,表现方法、手段对艺术家创造出感人至深的作品至关重要。

课内品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8题。

①怎样才能获得意境呢?我以为要深刻认识对象,要有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

②意境的产生,有赖于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的产生,又与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度有关。

要深入全面地认识对象,必须身临其境,长期观察。

例如,齐白石画虾,就是在长期观察中,在不断表现的过程中,对虾的认识才逐渐深入了,也只有当对事物的认识全面了,做到“全马在胸”“胸有成竹”“白纸对青天”“造化在手”的程度,才能把握对象的精神实质,赋予对象以生命。

我们不能设想齐白石画虾,在看一眼、画一笔的情况下能画出今天这样的作品来;而是对虾的精神状态熟悉极了,虾才在画家的笔下活起来的。

对客观对象不熟悉或不太熟悉,就一定画不出好画。

③写景是为了要写情,这一点,在中国优秀诗人和画家心里一直是很明确的。

无论写诗、作画,都要求站得高于现实,这样来观察、认识现实,才可能全面深入。

例如毛主席的《沁园春·雪》开头几句“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就充分体现了诗人胸怀和思想的崇高境界。

④中国画不强调“光”,这并非不科学,而是注重表现长期观察的结果。

拿画松树来说,以中国画家看来,如没有特殊的时间要求(如朝霞暮霭等),早晨8点钟或中午12点,都不是重要的。

重要的是表现松树的精神实质。

像五代画家荆浩在太行山上描写松树,朝朝暮暮长期观察,画松“凡数万本,始得其真”。

过去见一位作者出外写生,两个礼拜就画了一百多张,这当然只能浮光掠影,不可能深刻认识对象,更不可能创造意境。

如果一位画家真正力求表现对象的精神实质,那么一棵树,就可以唱一出重头戏。

记得苏州有四棵古老的柏树,名叫“清”“奇”“古”“怪”,经历过风暴、雷击,有一棵大树已横倒在地下,像一条巨龙似的,但是枝叶茂盛,生命力强,使人感觉很年轻的样子。

经过两千多年,不断与自然搏斗,古老的枝干坚如铁石,而又重生出千枝万叶,使人感觉到它的气势和宇宙的力量。

一棵树、一座山,观其精神实质,经过画家思想感情的夸张渲染,意境会更鲜明;木然地画画,是画不出好画的。

每一处风景都有其各自不同的特色,如同人的性格差异一样。

四川人说:“峨眉天下秀,夔门天下险,剑阁天下雄,青城天下幽。

”这话是有道理的。

我们看颐和园风景,则是富丽堂皇,给人金碧辉煌的印象。

一个山水画家,对所描绘的景物,一定要有强烈、真挚、朴素的感情,说假话不行。

有的画家,没有深刻感受,没有表现自己亲身感受的强烈欲望,总是重复别人的,就谈不到意境的独创性。

⑤肯定地说,画画要有意境,否则力量无处使,但是有了意境不够,还要有意匠;为了传达思想感情,要千方百计想办法。

意匠即表现方法、表现手段的设计,简单地说,就是加工手段。

齐白石有一印章“老齐手段”,说明他的画是很讲究意匠的。

5.以下论述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画家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现深厚的思想情感,山水画如果没有了意境,也就没有了灵魂。

B.齐白石对虾的精神状态熟悉极了,虾才在他的笔下活起来,可见,画家对客观对象的认识、感悟越是深刻,画出的画越是传神。

C.山水画画家不仅注重表现“光”,而且注重准确表现景物的精神实质,赋予对象以生命,木然地画画,客观景物就会成了标本。

D.山水画创作中,画家表达自己亲身感受的愿望越是强烈,对所描绘的景物的思想感情越是真挚、朴实,意境也就越是鲜明。

6.第①段以问句开头,有什么好处?7.试简要分析“对客观对象不熟悉或不太熟悉,就一定画不出好画”这句话的表达效果。

8.“有的画家,没有深刻感受,没有表现自己亲身感受的强烈欲望,总是重复别人的,就谈不到意境的独创性”,这句话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课外拓展类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9~12题。

用文化滋养时代的心灵李洪兴①我们离经典有多远?2018年的第一天,不少人走进国家图书馆稽古厅,一睹文津阁《四库全书》真容。

原稿原书原函,离人们只有最后一层专藏库玻璃门的距离。

参观之余,领一页字帖,坐在展厅里一笔一画地抄写书中内容,文韵也随着人群流动。

文化的书函,在这样一次“观四库、抄经典”的读者体验活动中被打开。

②读者、观众与经典的距离,已经越来越近。

故宫打开《千里江山图》卷轴,中国美术馆展示徐悲鸿的“奔马”与“战马”,国家典籍博物馆将鲁迅生前收藏的大量中外美术类书刊整理陈列……在不同场地以适宜的方式择精品而展,成了打开文化的一种共同选择。

虽然只是吉光片羽,却也让人们在“拈花”之间,感受到穿越千年、跨越万里的经典散发出的文化的沁人芳香。

③藏,是为了存,也是为了传。

这个传,不仅是传诸后世,也是传诸众人。

一位学者在美国考察时,佛利尔美术馆馆长允许他在库房里对感兴趣的玉器进行测量线绘,并赠送了一些玉璧的原版彩色照片。

这位学者想在自己的书中使用相关素材,便致信征询,馆长表示“很高兴在你的书里用了一些佛利尔收藏玉器(照片)”。

无论是历史文物还是经典文本,最珍贵的莫过于其历史与文化价值,倘若不能被更多人欣赏、研究、传承,也就很难实现“价值外溢”,更谈不上价值增值。

④当前,我们的文化视野不断打开,但文物的“开放度”依旧有待提升。

例如,有的场所作为历史遗迹,长期以“保护”的名义被“铁将军”把门;有的文保建筑,明明是开放的,普通群众却“没资格”进入;有的文物,被一些单位藏着掖着,生怕失去了研究的“首发权”。

“文化遗产有自己的生命历程、自己的责任……服务于当下和未来,这样才是有尊严。

”就像故宫博物院,开放区域越来越大,展出文物越来越多,文创形式也越来越丰富,才无愧于近600年的积淀。

可以说,从实物到数字,从文物修复到展示,开放的文化有着更大的辐射力,从“馆舍天地”走向“大千世界”,才能涵养出真正的文化自信。

⑤面对文明的瑰宝、文化的结晶,人们会有一种与时间对话、与历史握手的感受。

这是一代代人传承、发展着的文化,在最鲜活心灵中的投射,促人思考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根本性问题。

这样的震撼,很多人感受得到,却表达不好。

现代景观社会,各种“奇观”炫目,目迷五色却难以静心,思想容易扁平化。

这个时候,让现代人有更多机会近距离接触、感受这些文明的宝藏,有利于形成自己的文化观念、审美趣味,让心灵和生活都更加丰盈;更有利于涵养时代的文化水位,让时代和社会都更加丰厚。

这又何尝不是美好生活、全面发展所需?⑥《文心雕龙》有言:“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

”在古人看来,人可以用内心感知天地之道、世界万物,当“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时,便容易产生文学、艺术,最终积累成文化、文明。

但别忘了,对世界的审美感知、对文化的一次触摸不能空无对象。

只有真正推开文化的大门、打开经典的书函,让更多的人走进去,才能在新时代实现“美美与共....”。

(选自《人民日报》2018年1月16日,有删改)9.第①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10.第②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11.第④段中将故宫博物院和有的场所、文保建筑、一些单位放在一起写,有什么作用?请加以分析。

12.结合全文,说说最后一段中加点词语“美美与共”的内涵。

综合性学习13.“倡君子之风,行君子之道”,君子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千锤百炼的文化基因,影响着一代代的中华儿女。

某班开展以“根植君子品格,传承中华瑰宝”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与。

(1)明代黄凤池辑有《梅竹兰菊四谱》,从此,梅、兰、竹、菊被称为“四君子”,世人常用“四君子”来寓意圣人高尚的品德。

请仿照示例,选择其中一种写出其象征意义。

示例:竹——筛风弄月,潇洒一生,清雅淡泊,为谦谦君子。

(2)光明网曾经以“说说我眼中的君子文化”为主题进行采访,下面是网友的一段话,请根据提示进行修改。

【A】如今我们生活水平提高了,吃穿普遍不用愁了,但社会风气中出现的一些,让人深思。

我认为,【B】我们应该用君子的处世态度,重拾君子文化的精髓,对待困难和是非。

【C】工作中四处碰壁、人际关系上遭遇不顺等困境,几千年前的人们也都曾体验经历过,他们给出了智慧的答案,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等。

我们不妨尝试着把传统的君子文化运用到生活与事业上,培养自己强大的内心,端正自己的人生态度。

①【A】句成分残缺,应在“”后加“”。

②【B】句语序不当,应修改为。

③【C】句语意重复,应将“”或“”删去。

(3)通过这次活动,大多数同学都认为在人际交往中应当培养个人的君子气质,提升个人的人格修养,为人坦率,做事诚实,但小明同学认为这样做会让自己吃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