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性研究
关于历史中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讨论

关于历史中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讨论本文试图探讨历史发展规律中必然性和偶然性这对范畴的含义与关系以增强对历史决定论更深层的认识。
标签:必然性;偶然性;历史进程纵观人类社会发展历程,偶然性和必然性总是被互相联系。
如何看待两者的相互关系,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决定论发展过程中始终存在的基本问题之一。
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历史规律中的必然性和偶然性对历史决定论有更深刻的认识。
一、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相互依存性对于二者之间的关系,学界有许多不同于马恩的声音,例如波普尔在《历史决定论的贫困》一书中便批判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规律理论。
虽然波普尔提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存在大量的偶然性因素”有一定的进步性,但过于强调了历史发展中偶然性与必然性的关系,将两者的对立放大到了否定存在历史发展规律的程度——认为历史规律是一种必然性表现,不会以偶然性的形式表现出来。
他认为,人类历史社会发展与自然界发展不同,社会中人的意志和活动对历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而人的行为是不可把控和估计的因素,这就给历史的发展造成了更多偶然性和随机性。
事实上,马克思主义在肯定历史的必然性的同时并不否认偶然性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马克思主义认为必然性和偶然性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后者是前者的表现形式和补充。
需注意的是历史进程发展中必然性并非是由无数个偶然性构成的,它只是以偶然性形式表达因此,不仅在自然科学领域种偶然性至关重要,在探究历史规律中也要既承认偶然性的作用,又承认必然性的存在,正如庞卓恒先生提到的“必然性在每一个具体历史进程中总是以偶然性的形式表现出来。
”二、必然性与偶然性在事物发展中的相互制约性马克思和恩格斯曾指出:“如果‘偶然性’不起任何作用的话,那么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
这些偶然性本身自然纳入总的发展过程中,并且为其他偶然性所补偿。
”1虽然,他们也认为事物发展的加速和延缓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这种偶然性的,但他们从未把偶然性的作用局限在这一狭小的范围内。
安全事故发生的偶然性和必然性

安全事故发生的偶然性和必然性纵观各类生产事故,分析事故发生的原因,都有它的偶然性,更有它的必然性。
用概率事件分析,它是事物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对立统一。
事故的发生都是与该生产过程相关的各要素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冲突的结果。
这种冲突要素主要有人、物、作业环境、生产管理等,由于某要素或某几种要素存在不安全因素,在特殊条件的激发下发生冲突形成事故。
不安全因素是事故发生的必然性,特殊条件成为事故发生的偶然性。
不安全因素具体表现为人的因素即作业人员违反安全操作规程,物的因素即生产设备及其附属设施不符合规范要求,作业环境性因素即工作的环境条件不符合规范要求,管理性因素即管理行为和规章制度不符合规范要求。
特殊条件即人的失误或自然条件的突然改变产生不安全因素形成对人身或生产构成危害的可能。
只有必然才有偶然,没有必然偶然也就不存在。
如某地勘单位在钻探施工中,由于钻机没有安装防护罩,由于下雪地滑,雇佣民工在工作过程中不慎摔倒,小腿被卷进传动轴,因抢救不及时造成死亡事故。
这起事故中,安全防护设施不全是发生事故的必然,而下雪地滑是发生事故的偶然,如果防护设施齐全,就不会造成伤亡事故。
在另一起交通事故中,由于下雨路滑,汽车车速过快,在拐弯时驾驶员采取措施不当,造成翻车事故。
同样,下雨路滑与车速过快是事故发生的必然,驾驶员采取措施的失误是偶然,如果不下雨或车速慢一点,事故也不会发生。
因此,在通常情况下,不安全因素只表现为一种危险,只有在突发的不安全条件的激发下才造成事故,只要不存在不安全因素,就是有突发的不安全条件,也不会造成事故。
就象你在钻塔上安装了合格的避雷器就不怕打雷,你使用了安全照明电压就不怕触及用电器。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只要控制住任何一方面因素,就可以控制住事故的发生。
安全事故的防范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首先把重视人的生命视作企业安全管理的第一需要。
其次始终把做好广大职工安全思想教育作为安全工作的重点,加强安全培训,提高职工的业务能力和工作责任感,通过考核奖惩激发职工遵章守纪的自觉性,消除职工在安全生产上的麻痹大意思想和侥幸心理,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操作,把安全生产放在第一位。
关于社会发展中历史偶然性和必然性的几点思考

关于社会发展中历史偶然性和必然性的几点思考摘要:社会历史发展的偶然性和必然性具有非常复杂的关系,必须具有复杂的思维方法,才能对二者的关系正确认识和把握。
首先,要承认是由多个社会因素影响和制约一个历史事件,是众多因素相互交互的结果;其次,对历史发展的偶然性和必然性进行探讨和研究,就需要充分考察历史事件;最后,充分认识到必然性与偶然性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二者之间是相互补充、相互依存的关系,对二者之间关系的复杂性充分把握,对构建和谐社会意义重大。
关键词:必然性;偶然性;社会发展;思考马克思主义历史决定论对社会发展的必然性给予充分肯定,同时也承认了社会发展的偶然性。
它深入研究了偶然性的历史作用,指出正是因为这些偶然性,从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加速和延缓。
而历史发展的客观趋势和一般规律,就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正是在偶然性和必然性的辩证统一中,历史才不断演进和发展进步。
关于历史发展的偶然性和必然性,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历史必然性是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是一个有机整体,彼此相互联系、相互依存,是有规律的进行历史整体的变更。
经过科学研究,马克思揭示出有一种必然联系和必然规律存在于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它们具有一般、客观的规律和联系,而不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可见,对历史必然性进行探索,就需要对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高度认可,并在联系中对历史规律正确把握。
只要在历史发展规律中,纳入全部的历史事件,并用历史发展规律加以说明,就能对历史的必然性进行总结。
当然,必须基于对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才能发现历史必然规律。
经过艰苦探索,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进行了总结,即社会历史发展的基础就是物质资料的生产,而人类历史前进的最终决定力量,就是生产力的发展。
历史的向前发展是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推动的。
这种历史发展的必然性,既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必然与偶然的关系

必然与偶然的关系什么叫必然?必然又叫必然性它是指客观事物变化发展中不可避免的一定要发生的确定不移的趋向。
必然性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居于支配的地位规定着事物发展的前途和方向。
必然性是由事物内部的、主要的原因决定的,亦即是由事物内部的基本矛盾决定的,因而它是一种确定性趋势,就是说,在发展方向上它具有“一向性”: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那什么又叫偶然?偶然又叫偶然性它是指客观事物变化发展中并非是不可避免地必定发生的而是可能出现也可能不出现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的不确定的趋向。
偶然性则是由事物的次要的、外部的原因亦即事物的非基本矛盾的作用造成的事物发展过程表现出的摇摆和偏差,因而它是一种非确定性趋势,在发展方向上它具有“多向性”:虽然种豆必然得豆,但结豆的多少、豆粒是否饱满等等则是不确定的。
由此可见,必然与偶然是统一的,在偶然性中隐藏着必然性而任何偶然性又总是服从于必然性的。
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没有脱离偶然性的纯粹必然性。
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补充和表现形式任何偶然性都服从于内部隐藏着的必然性没有脱离必然性的偶然性。
在人生的历程中没有单纯的必然也没有单纯性的偶然性在偶然性中隐藏着必然性而必然性又通过偶然性来表现和实现二者是结合在一起发生作用的。
如球王贝利他的千球破门记录有其必然性而这种必然性又是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的。
他在各场球赛中有时可能进一个球有时又可能进两个球三个球;有时近攻入网有时远射破门。
贝利的每一个球怎样进每一场进几个球和在第几分钟进球这些都是偶然性但是如果没有高超的技艺这些偶然性就不会发生.所以必然性支配着偶然性偶然性又表现着必然性。
再者譬如自然规律人的衰老等等这是必然性而某一个人什么时候生病生什么病一生要生几次并等等这些又是偶然性。
又譬如大发明家其发明虽然存在着某种机遇性偶然性,但这与他们长期刻苦的钻研是分不开的可谓“长期积累,偶然得之”.所以,偶然性与必然性的结合是辩正的结合能动的结合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必然性和偶然性

感谢观看
THANKS
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哲学意义
指导实践
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哲学思考可以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帮 助人们认识和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更好地应对未 来的挑战。
推动科学发展
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哲学思考可以推动科学的发展,帮助科 学家认识和揭示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内在规律和本质特 征。
促进人类文明进步
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哲学思考可以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帮 助人们更好地认识和把握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和未来趋势, 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VS
偶然性则是指在一定条件下,某种现 象或结果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受 多种因素的影响。偶然性是必然性的 表现形式,它是由事物的内在矛盾所 引起的,是必然性的附属品。
偶然性表现必然性
偶然性虽然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但它 的发生和发展总是受到必然性的制约。 在一定条件下,偶然性可以表现出某 种趋势或规律,这种趋势或规律就是 必然性。
04
必然性和偶然性在现实生活
中的应用
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
科学发现
科学发现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结合。科学家通过系统的观察、实验和分析,揭示了自然界中的规律和原理,这些 规律和原理是必然存在的。然而,科学家在实验过程中可能会得到意想不到的结果,这些结果可能会成为新的科 学发现,这是偶然性的体现。
技术发明
偶然性
指在一定条件下,某一事件或现象可 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结果具有不 确定性。
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哲学关系
相互依存
必然性和偶然性是相互依存的, 没有必然性就没有偶然性,没有 偶然性也就没有必然性。
相互转化
在一定条件下,必然性可以转化 为偶然性,偶然性也可以转化为 必然性。
相互补充
论恩格斯关于历史发展是必然性与偶然性辨证统一的思想观-最新文档资料

论恩格斯关于历史发展是必然性与偶然性辨证统一的思想观恩格斯通过对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动力因素辨证关系以及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辨证关系的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到目前为止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辨证统一。
他说:“在所有这样的社会里,都是那种以偶然性为其补充和表现形式的必然性占统治地位。
在这里透过各种偶然性来为自己开辟道路的必然性,归根到底仍然是经济的必然性”,“经济条件归根到底还是具有决定意义的,它构成一条贯穿于全部发展进程并唯一能使我们理解这个发展进程的红线。
”[1]能把恩格斯的思想概括为“辨证决定论”吗?恩格斯的观点有宿命论色彩并且有十九世纪的有历史局限性吗?首先,我们来看恩格斯关于偶然性与必然性的一般论述。
恩格斯对于历史必然性与偶然性关系的论述正是基于偶然性与必然性一般关系的论述的,忽视了这一联系就不可能正确理解恩格斯关于历史必然性与偶然性关系的观点。
恩格斯在《自然辨证法》中首先批判了形而上学关于偶然性与必然性关系的错误观点。
形而上学把偶然性与必然性割裂起来、对立起来,怎么也不能理解偶然的东西是必然的,而必然的东西又是偶然的,把必然性和偶然性当作永远互相排斥的两个规定,一个事物,一个关系,一个过程要么是偶然的,要么是必然的。
这种观点要么把必然性降低为偶然性的产物,要么抬高必然性根本拒斥偶然性,或者把因果关系与必然性关系等同,从而陷入了机械的决定论。
与形而上学不同,黑格尔提出了辨证的偶然性与必然性的观点。
“黑格尔提出了前所未闻的命题:偶然的东西正因为是偶然的,所以有某种根据,而且偶然的东西正因为是偶然的,所以它也就没有根据;偶然的东西是必然的,必然性自己规定自己为偶然性;而另一方面,这种偶然性又宁可说是绝对的必然性。
”[2]黑格尔的命题在当时被当作文字游戏,当作自相矛盾的荒唐话而不予理睬。
而恩格斯恰好是批判继承了黑格尔的辨证法,批判继承了黑格尔的偶然性与必然性理论,这从恩格斯的概括中已可以看出这点。
安全事故发生的偶然性和必然性

安全事故发生的偶然性和必然性纵观各类生产事故,分析事故发生的原因,都有它的偶然性,更有它的必然性。
用概率事件分析,它是事物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对立统一。
事故的发生都是与该生产过程相关的各要素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冲突的结果。
这种冲突要素主要有人、物、作业环境、生产管理等,由于某要素或某几种要素存在不安全因素,在特殊条件的激发下发生冲突形成事故。
不安全因素是事故发生的必然性,特殊条件成为事故发生的偶然性。
不安全因素具体表现为人的因素即作业人员违反安全操作规程,物的因素即生产设备及其附属设施不符合规范要求,作业环境性因素即工作的环境条件不符合规范要求,管理性因素即管理行为和规章制度不符合规范要求。
特殊条件即人的失误或自然条件的突然改变产生不安全因素形成对人身或生产构成危害的可能。
只有必然才有偶然,没有必然偶然也就不存在。
如某地勘单位在钻探施工中,由于钻机没有安装防护罩,由于下雪地滑,雇佣民工在工作过程中不慎摔倒,小腿被卷进传动轴,因抢救不及时造成死亡事故。
这起事故中,安全防护设施不全是发生事故的必然,而下雪地滑是发生事故的偶然,如果防护设施齐全,就不会造成伤亡事故。
在另一起交通事故中,由于下雨路滑,汽车车速过快,在拐弯时驾驶员采取措施不当,造成翻车事故。
同样,下雨路滑与车速过快是事故发生的必然,驾驶员采取措施的失误是偶然,如果不下雨或车速慢一点,事故也不会发生。
因此,在通常情况下,不安全因素只表现为一种危险,只有在突发的不安全条件的激发下才造成事故,只要不存在不安全因素,就是有突发的不安全条件,也不会造成事故。
就象你在钻塔上安装了合格的避雷器就不怕打雷,你使用了安全照明电压就不怕触及用电器。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只要控制住任何一方面因素,就可以控制住事故的发生。
安全事故的防范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首先把重视人的生命视作企业安全管理的第一需要。
其次始终把做好广大职工安全思想教育作为安全工作的重点,加强安全培训,提高职工的业务能力和工作责任感,通过考核奖惩激发职工遵章守纪的自觉性,消除职工在安全生产上的麻痹大意思想和侥幸心理,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操作,把安全生产放在第一位。
关于必然性和偶然性及其关系问题——马克思博士论文和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比较

个人中心我的主页好友消息站内消息:无新消息提醒互动请求:无新消息提醒系统通知:1条新vickie_i|装扮|设置|退出爱你不是浑闲事孤独的重量~~~~~~~~~~~~~~~~~~~~~~~昨天的我不是今天的我,今天的我不是明天的我,我是我,我又不是我......~~~~~~~~~~~~~~~只要“在”,便有资格“在手”。
~~~~~~~~我的忧愁随草绿天涯~~~~~~~~~~~~~开心足矣主页博客相册个人档案好友查看文章关于必然性和偶然性及其关系问题——马克思博士论文和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比较2007年09月22日星期六14:14【原文出处】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原刊期号】199404摘要必然性与偶然性是哲学上的一对重要范畴,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此都有论述,但完整的唯物辩证法观点的确立主要见于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
对马克思和恩格斯各自论述比较的目的,是为了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一些过程,并获取一些对现实有指导意义的启示。
关键词马克思;恩格斯;必然性;偶然性;唯物辩证法必然性与偶然性是唯物辩证法的重要范畴之一,它揭示了事物发展中的两种不同趋势。
所谓必然性是指客观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合乎规律的、确定不移的趋势,是在一定条件下的不可避免性和确定性。
偶然性则与之相反,是指事物发展的必然过程中呈现出来的某种摇摆、偏离,是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的不确定的趋势。
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它们之间的统一首先表现在两者总是互相联系、互相依存的,没有纯粹的偶然性,也没有纯粹的必然性。
其次表现在两者能够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过渡、相互转化。
两者在事物的联系和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
事物发展的原因是复杂而非单一的,往往是内部和外部、主要的和次要的等多种原因综合起作用的结果。
必然性产生于事物内部的主要原因,而偶然性则产生于事物外部的次要原因。
因此,前者在发展过程中居于支配地位,决定事物发展的前途和方向,后者一般只居于从属的地位,对发展的必然过程起着促进或延缓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性研究摘要:必然性与偶然性是从本质因素和非本质因素的方面来反映事物间不同类型联系的一对哲学。
二者紧密联系,不可分割。
本文拟以犬戎灭西周对秦的影响为例试析二者之间的关系问题。
整个西周时期,秦人生活于西方边陲,以游牧渔猎为生,发展远远落后于东方诸国,被视为“蛮夷之帮”,难以融入“中国文化圈”,但是公元前771年犬戎灭西周,就使得衰微的周王室不得不求助于秦人的帮助,这样,秦人参与护送平王东迁,成为“勤王之师”,地位提高,同时也揭开了秦人发展的序章,为秦人政治地位的提高、军事能力的增强、经济发展、文化的进步提供了机会。
关键词:西周;犬戎;秦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现实世界中的任何事物、任何关系、任何过程都具有必然和偶然的双重属性。
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区别是相对的。
从特定层次、特定关系上来看是由非本质的因素产生的偶然联系,从另一种层次、另一种关系上看可能是由本质因素所决定的必然联系。
反之亦然。
在一定条件下,非本质的因素由于自身的积累和条件的改变会转化为本质的因素,由这种因素所决定的不确定的、偶然的联系就转变为必然的联系;本质的因素也会因自身的演化和条件的改变不再有根本性的意义,由这种因素所决定的确定的、必然的联系就转变为偶然的东西。
正确认识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对于科学研究和人们的实践活动都有重要的意义。
在秦的发展统一历程过程中,既有秦人自身的努力这一必然性因素,同时也有诸如犬戎灭西周这一外部因素的影响。
秦在西周时被视为“蛮夷之帮”,春秋初期建国,但是经过短短百年的发展,到战国末叶,便以秋风扫落叶之势,一举荡平东方六国,统一天下。
其间缘由固然众多,但中国历史历来讲求“天人合一”以及“天时、地利、人和”,笔者认为,公元前781年犬戎灭西周,就为秦人提供了“天时”,使秦人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得到提高,为秦的强大打下了基础,在秦的发展史中占有重要地位。
一、秦人政治环境得到改善,政治地位提高西周时,秦人地位低下。
当西周建国后,秦人作为战败者被放逐,不久又因参与武庚叛乱,而被赶到了更为偏远的西方边陲,与戎狄为伍,几乎完全割断了与东方诸国的关系。
直到周孝王时,秦人首领非子才因“好马及畜”、“马大蕃息”[1](P.267),而被封为“附庸”,地位有了稍微的提高,不过仍然受到诸国轻视。
而要实现政权的强大无非有两张方式,一是通过自身改革,一是通过武力抢夺外部资源。
不过这对于当时的秦来说都不现实。
一方面,由于地理环境的限制,秦人难于发展农业,也不具备吸引东方人才的环境,因而要通过内部自觉的改革来增强实力在短时间内是不可能的。
此外,秦人参与武庚叛乱失败后,非常服从西周王室的统治,因此就不能像戎狄那样通过不断骚扰中原地区而抢取大量物资、劳动力,以及占领东方肥沃的土地,从而扩张势力。
可见当时的秦人难以有实力和机遇走出西方边陲。
但是,公元前781年,犬戎进犯西周王室则为秦提供了这样的机会。
西周末叶,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已经名存实亡,烽火戏诸侯事件发生以后,周幽王更变成了孤家寡人,失去了诸侯的扶持。
因此,平王东迁时除了得到晋国护送外,其他大诸侯国均未参与。
在此情况下,周平王不得不求助于秦与郑。
这样秦即可以名正言顺的挥师东进,开始渗入政权的高层,秦人对于周而言也不再是与戎狄杂居的“蛮夷之帮”,而是有作战能力且可为己所用的一支军事力量了,秦的角色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为了进一步笼络秦人,周平王正式封秦襄公为诸侯,这样秦由“附庸”一跃成为周王钦定的诸侯国,政治地位明显提高。
且周王的许诺,即为秦占据岐以西之地提供了合理的理由与保证,使秦可以“尊王攘夷”为旗号,拓展地盘而不必担心违背礼乐制度或引起其他诸侯国的不满而背负受敌,因此在得到封赐后不久,秦襄公便率领族人全力与戎狄作战,成为“勤王”的一支中坚力量。
可见,对西周来说的一场浩劫却为秦势力东进、参与王室事务提供了机会,使秦的政治地位得到提高,成为与齐、晋地位平等的诸侯,其实力亦让东方诸国侧目。
《国语·郑语》记载,司徒郑桓公问史伯说:“姜,赢其孰兴?”史伯对曰:“夫国大而有德者近兴。
秦仲,齐侯,姜,赢之隽也,且大,其将兴乎?” 史伯将秦与齐并论便是很好的例证。
二、检验、锻炼了秦的军事力量,提高了秦兵的作战能力秦襄公虽然封为诸侯,但要真正获得岐以西的土地,就必须首先驱逐戎狄的势力,才有可能建国。
西周时期,秦人与戎族杂居,生存环境严峻,因此“休习战备,高上力气,以射猎为先”,形成了尚武的传统。
且由于长期生活于草原,以游牧为生,故而秦人多牛马和车。
秦人既有尚武传统,又有马车等战斗装备,具备了与戎狄作战的条件。
但是,要将这些优势条件转变成现实的战斗力则需要实战地磨练,且当时戎狄的作战能力非常强,因此开始在对戎狄的战争中,秦兵很难占到先机,一直到秦襄公去世(公元前766年),才“伐戎而至岐”,不久,秦文公即位,据史书记载,文公“居西垂宫”,可知秦的势力又退回到西垂故地,即,终秦襄公一代,秦对戎狄的战争并未取得实质性进展,所获甚微。
但是敌人的强大、长期惨烈的战斗,也极力刺激和促进着秦国战斗力的增强,并使秦人形成了上下同心,齐心作战的精神,形成了敢于作战、不畏艰险的英勇气概。
朱熹在《集传》评论道:“西戎者,秦之臣子与不共戴天之仇也。
襄公上承天子之命,率其国人往而征之,故其从役者之家人先夸车甲之盛如此,而后及其私情。
盖以义兴师,则虽妇人亦知勇于赴敌而无怨矣”,可谓一语见地。
秦与戎战争之激烈、秦人斗志之顽强,秦人上下同仇其忾之士气,正可从中得见一斑。
而正是凭借着此种精神,秦兵终于在秦文公的带领下,战胜了戎族的首领“丰王”,并真正控制了岐以西的地区,取得了对戎狄战争的初步胜利。
秦人用了20年的时间与戎狄作战,终于控制了岐以西地区,其过程虽然惨烈,但是秦人逐渐将其善于游猎的传统淋漓尽致的发挥到作战中,极大的锻炼了秦兵的战斗力,形成了不畏苦战的作战风格。
三、秦人生活的地理环境得到改善,农业获得巨大发展,综合实力增强所谓“地理环境”,不是指一般的地理面貌,而是指人类社会生存于其中的自然环境,包括气候、土壤、地形地貌、植被、水文以及自然灾害等等,它自身的这些特性对经济与社会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对此列宁在《普列汉诺夫〈马克思主义的基本问题〉一书批注》中进行了准确的表述。
他指出:“在马克思看来,地理环境是通过在一定地方、在一定生产力的基础上所产生的生产关系来影响人的,而生产力的发展的首要条件就是这种地理环境的特性”,“地理环境的特征决定着生产力的发展,而生产力的发展又决定着经济关系的以及随在经济关系后面的所有其他社会关系的发展”。
特别在古代社会,由于技术、交通工具等多重因素的限制,人们对自然的依赖和被动适应程度,更远远高于今日,几乎人类的所有生产生活活动都深深的印上了它的痕迹,所以地理环境更具重要性。
因此,农业要快速发展就需要具备两个重要条件,即优越的地理环境与高水准的劳动力。
秦自参与武庚叛乱失败后,就被赶到黄土高原,以后随着周边境的不断扩展,秦人的活动范围亦渐行渐西,直至到了今甘肃天水附近,班固在《汉书·地理志》中写道:“天水、陇西、山多林木,民以板为室屋”,可知这些地区在历史时期山岭连绵,平原甚少,布满了森林与草原。
加之生活于此的多为西北游牧民族,没有开垦林地,种植农业的传统,秦人生活于此,受其影响,亦是长于游牧、渔猎,在农作物的种植技术方面则非常欠缺,与西周那种“薄言采芑,于彼新田,于此菑亩”的先进耕作水平相比更是相差甚远。
但是当秦国通过几十年的努力终于控制了岐一带地区后,其农业的发展环境则发生了巨大变化。
周原土地肥沃,易于耕作,是关中最富庶地区之一。
它位于陕西省关中平原的西部,东西延袤70余公里,南北宽达20余公里,地势大体平衍,土壤肥沃,不似现在沟壑众多,分离破碎。
原上河流已基本形成,但尚未受到过多侵蚀,谷地尚浅,原上河流如渭河、千河、漆水河则自成体系,纵横交错,各河谷中也有淙淙泉水,易于生产生活使用。
[2](P.167)竺可桢先生则指出,那个时代的岐周至丰京间的广大地区,不像现在这样干旱,而是湿润暖和,降水量充足。
这都说明此地区适宜农业经营,而农业上的发展则有利于积蓄更多的物质财富,从而增强综合实力。
且周原一带是西周兴旺的故地,古公覃父带领周人定居于此便“乃慰乃止,乃左乃右,乃疆乃理,乃宣乃亩”[3](P.89),划定疆界,开垦田地,使此地得到开发,直到西周灭亡,周原也一直都受到王室重视,故而农业尤为发达,仅《诗经》中就记载了黍,稷,稻,禾,桑等农作物,以及杏,梅等果树。
因此,秦国得到此地后,其农业发展平台就得到了巨大提高;除此之外,秦国劳动力的水平也大大提高,因为秦国吸收了众多具有“先王遗风,好稼穑,殖五谷”的“周余民”。
所以,秦人控制岐以西地区后,不仅具备了充实的粮食储备,而且车马等军事装备也有了充足的保障,秦的整。
综上可以看出,在戎狄灭亡西周之际,秦人抓住机会,开始其东进步伐,其间虽然困难重重,但是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诸方面都得到了提高,为秦以后的强大奠定了基础。
诚如汤恩比在《历史研究》中提到的:“文明透过某种‘生力’而趋于成长,‘生力’使文明自一个挑战走向另一个更高层的挑战,而这种成长必须兼顾内外两个层面。
外在层面的成长是借由不断克服外在环境而呈现出来的;在内在层面,成长则是一种不断的‘自决’与‘自明’,以及不断的自我提升……挑战经常不完全是自外冲入,有时候是自内发生的。
胜利也常不是表现在克服外在的障碍或征服逆境上,而是表现在内在的自明及自决。
”西周末叶的秦人正是抓住时机,通过不断克服外在挑战,以及自觉的自我提升而逐渐强大,一步步地走出西方边陲,开始踏入东方舞台。
参考文献[1]司马迁.史记·秦本纪[M].北京:中华书局,1959.[2]史念海.河山集[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1981.[3]程俊英.诗经注译·小雅·采芑[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