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九年级下册14《山水画的意境》导学案附答案
部编 九下语文 山水画的意境课件 含(教案+习题)参考资料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
30
声明
本文件仅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以及其他非商 业性或非盈利性用途,但同时应遵守著作权法及其他相关 法律的规定,不得侵犯本司及相关权利人的合法权利。
要苦心经营意匠
学提 会高 欣欣 赏赏 意水 境平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
26
课堂小结
这篇文章是著名画家李可染对中国山水画 意境的阐述,作者认为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 意境的产生有赖于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的产 生源于画家对客观事物身临其境地长期观察和 全面、深刻的认识,对我们欣赏山水画的意境 很有指导意义。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
13
以齐白石画虾为例说明了什么?
只有对客观事物身临其境,长期观 察,才会把握对象的精神实质,赋予对 象以生命。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
14
“对客观对象不熟悉或不太熟悉,就一 定画不出好画”一句阐述了作者怎样的观点?
运用双重否定句,表达肯定的意思。
强调对客观事物的熟悉,才是画好画的 条件,语气肯定,不容置疑。
20
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 山水画有了意境,山水也便有了灵气,产生 了情趣,也就能打动欣赏者,所以说“意境 是山水画的灵魂”。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
21
二、本文探讨山水画的意境,却多以诗词为例; 行文中,还引用了一些人们耳熟能详的词 句。分别找出来,并说说它们的作用和表 达效果。
引用李太白《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诗 句,说明意境是景与情的结合。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
15
作者认为怎样做才能深刻认识对象呢?
要站得高于现实,这样来观察、认 识事物或现实,才可能全面深入。
统编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导学案(含答案)

《山水画的意境》导学案【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整体感知主要内容,理清脉络层次。
2.学习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及类比论证的论证方法。
3.理解文中阐述的意境,并能借此感悟山水画与古诗词的意境美。
、【重难点】1.学习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及类比论证的论证方法。
2.理解文中阐述的意境,并能借此感悟山水画与古诗词的意境美。
【课前预习】1.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排除字词障碍。
给加点字注音并解释词语意思。
惆()怅():。
真挚():。
渲()染:。
胸有成竹:。
朝朝暮暮:。
浮光掠影:。
2.作者名片。
李可染(1907-1989),江苏徐州人。
中国杰出的画家,画家齐白石的弟子。
李可染自幼喜绘画,13岁时学画山水。
43岁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49岁为变革山水画,行程数万里旅行写生。
72岁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画研究院院长。
晚年用笔趋于老辣。
擅长画山水、人物,尤其擅长画牛。
代表画作有《漓江胜境图》《》《井冈山》《李可染水墨写生画集》《李可染中国画集》《李可染画牛》等。
3.熟读课文,回想一下,你有哪些地方没有读懂?请你针对本文的具体内容,提出自己的疑难,用红笔标注在课本上。
【课中思考】1.听读课文,说说什么是“意境”。
要怎样才能获得意境?结合全文进行概括。
是否只要把握了“意境”便能创作出好的山水画作品来?请结合最后两段说说。
2.结合上述分析,请简述本文行文思路,并为本文划分结构。
3.结合第一部分内容说说,在摄影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山水画是否会被取代?4.作者要说的是山水画的意境,为什么要大篇幅地分析诗歌的意境?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作者认为怎样才能获得意境?5.什么是“意匠”?“意境”与“意匠”是什么关系?【课中探究】1.再读课文,说说作者为证明提出的观点,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2.各种艺术门类之间总有一些共通之处,彼此往往能够互相借鉴。
下面这些山水画创作的心得体会,对你的写作有哪些启示?3.运用文中有关的“意境”的论述赏析李可染的《万山红遍》山水画,品味意境。
部编九下语文14 《山水画的意境》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14 《山水画的意境》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一、默读课文,说说作者为什么认为“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意匠与意境是什么关系。
参考答案:作者认为,意境是山水画创作中“最重要的问题”,是景与情的结合。
山水画不是对“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更重要的还是表现人对自然的思想感情”,因而是山水画的灵魂。
一个山水画家,对所描绘的自然景物,“一定要有强烈、真挚、朴素的情感”;木然地画画,对外物“没有深刻感受”,笔下的事物都会成为“死的标本”,缺乏情趣,没有画意,自然感动不了人。
意匠和意境是山水画创作的两个关键问题。
“意匠即表现方法、表现手段的设计,简单地说,就是加工手段”,“为了传达思想感情,要千方百计想办法”,就需要意匠,“有了意境,没有意匠,意境也就落了空”。
二、本文探讨山水画的意境,却多以诗词为例;行文中,还引用了一些人们耳熟能详的语句。
分别找出来,并说说它们的作用和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1)引用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和毛泽东《十六字令三首》,旨在具体阐释艺术作品是如何通过写景充分表达人的思想感情,从而创造出意境的。
这些诗词大家耳熟能详,有景物描写,景与情融合无间,具有很好的示范作用。
(2)引用古人“缘物寄情”的名句,旨在说明古人在景物描写中融会个人感情的写作手法,对意境进行阐释。
引用名句,既有较强的说服力,同时又使得行文典雅,富有知识性。
(3)引用毛泽东《沁园春·雪》,旨在证明艺术家写诗、作画,都会站得高于现实,因而更能全面深入认识现实。
这也是一首大家耳熟能详的诗词,以此为例具有典范性;同时,引用领袖的诗词,既符合当时的社会形势,又贴近现实,富有时代性。
(4)引用四川人对于四川景物的概括(峨眉天下秀,夔门天下险,剑阁天下雄,青城天下幽),意在说明“每一处风景都有其各自不同的特色”。
三、各种艺术门类之间总有一些共通之处,彼此往往能够互相借鉴。
下面这些山水画创作的心得体会,对你的写作有哪些启示?1.对客观对象不熟悉或不太熟悉,就一定画不出好画。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山水画的意境》导学案(内含2课时)

《山水画的意境》导学案第一课时导学目标:1.积累重点字词,理解文章内容。
2.走进作者,了解其“意境”观。
学法指导:反复朗读理解文章内容,重点词句细品味,体会“意境”。
知识积累:一、走进作者李可染,江苏徐州人,画家,以山水画成就最高。
二、字词积累(利用工具书或注解扫清字词障碍!)1、重点字jìng hún chóu chàng ( ) ( ) ( ) chóng意()灵()()真挚赋予夔门()高2、形近字概( ) 暮( ) 惆( ) 掠( )慨( ) 幕( ) 稠( ) 惊( )3、重点词[惆怅][真挚][渲染][身临其境][胸有成竹][浮光掠影]课堂导学:1.在文中找出作者原话,说说什么是“意境”。
2.要怎样才能获得意境,请你结合全文做简要概括。
3.是否只要把握了“意境”便能创作出好的山水画作品来,请结合最后两段做简要说明。
4.请简述本文行文思路,并为本文划分结构。
随堂检测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形和注音全都正确的-项是( )A.意镜( jìn) 气概( gài) 风暴( bào) 渲染( xuàn)B.灵魂( hún) 暮霭(hé) 汲取(jí) 创意( chuàng)C惆怅( chàng) 借鉴( jiàn) 朴素(sù) 契约(qiè)D.造化( zào) 横倒( héng) 茂盛( mào) 真挚( zhìi)2.下面加点的成语运用有误的项是( )A.最近到沿海地区,虽然只是浮光掠影地看看,但那里的变化,却给我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
B.要深人全面地认识对象,必须身临其境,长期观察。
C.经过长期的准备,他对如何赢得这场比赛早已胸有成竹。
D.这座画院虽然不及某些艺术殿堂那么金碧辉煌,但也令人神清气爽。
《山水画的意境》导学案【部编版九下第14课】

描绘huì脍炙人口kuài
崇高chóng鬼鬼祟祟suì
搏斗bó溥仪pǔ渊博bó
广陵líng棱锥léng欺凌líng
惆怅chóu稠密chóu承蜩tiáo
烟花yān咽喉yān胭脂yān
真挚zhì电掣chè擎起qíng
感慨kǎi灌溉gài气概gài
惨淡cǎn渗透shèn掺和chān
淡薄dàn啖荔枝dàn谈话tán
课后读读写写:
意境jìng惆怅chóu真挚zhì渲染xuàn身临其境lín胸有成竹xiōng
朝朝暮暮zhāo浮光掠影lüè
补充:
气概gài赋予fù暮霭ǎi崇高chóng筼筜yún夔门kuí金碧辉煌bì
2、多音字、形近字注音:
多音字:
别:惜别bié别扭biè
作:作画zuò作坊zuō
单:简单dān单县shàn
背景:1954年,已成为美院教授的李可染,为求创新,镌“可贵者胆”“所要者魂”两方印章。长途写生,历时三月余。1956年,他再次长途写生,历时八个月,行程数万里,作画近二百幅,探索以西方的观察方法,运用中国传统工具创作山水画。历尽艰辛,终有所成,本文就是他对自己的探索之路所做的总结。
二、基础知识:
1、生字词注音:
4.作者引用杜甫诗句“意匠惨淡经营中”“语不惊人死不休”,是为了说明什么?
答:引用杜甫的两句话,充当道理论据,论述了意匠在诗歌、绘画中的重要作用,说明了意境和意匠是相互补充的,使文章更具说服力。
5.请结合文章最后两段说说是否只要把握了“意境”就能作出好的山水画作品来。
答:光有了意境不够,还要有意匠。意匠即表现方法、表现手段的设计,简要地说,就是加工手段。有了意境,没有意匠,意境也就落了空。
6.作者要说的是山水画的意境,为什么要在第一篇幅分析诗歌的意境?
人教部编版九下语文:配套导学案 14《山水画的意境》学生版

《山水画的意境》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能够把握文章内容,了解作者观点。
2.能够体会“意境”的本质,提升传统审美情趣。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欣赏山水画,谈谈自己的感受)
二.作者简介
【李可染】(1907—1989),江苏徐州人。
中国近代杰出的画家、诗人,画家齐白石的弟子。
72岁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画研究院院长。
晚年用笔趋于老辣。
擅长画山水、人物,尤其擅长画牛。
三.整体感知
1.阅读课文,说说什么是“意境”。
2.要怎样才能获得意境?结合全文进行概括。
3.是否只要把握了“意境”便能创作出好的山水画作品来?请结合最后两段说说。
四.细读感悟
探究:1.在摄影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山水画是否会被取代?请结合本文观点简要分析。
探究:2.作者要说的是山水画的意境,为什么大篇幅分析诗歌的意境?
探究:3.“意境的产生,有赖于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的产生,又与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度有关。
”作者是如何论述此观点的?你认为这个观点正确吗?请结合你的个人经历简要说明。
探究:4.请你理解“无论写诗、作画,都要求站得高于现实,这样来观察、认识现实,才可能全面深入”一句的深刻含义。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14《山水画的意境》学生版-导学案.doc

《山水画的意境》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能够把握文章内容,了解作者观点。
2.能够体会“意境”的本质,提升传统审美情趣。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欣赏山水画,谈谈自己的感受)
二.作者简介
【李可染】(1907—1989),江苏徐州人。
中国近代杰出的画家、诗人,画家齐白石的弟子。
72岁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画研究院院长。
晚年用笔趋于老辣。
擅长画山水、人物,尤其擅长画牛。
三.整体感知
1.阅读课文,说说什么是“意境”。
2.要怎样才能获得意境?结合全文进行概括。
3.是否只要把握了“意境”便能创作出好的山水画作品来?请结合最后两段说说。
四.细读感悟
探究:1.在摄影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山水画是否会被取代?请结合本文观点简要分析。
探究:2.作者要说的是山水画的意境,为什么大篇幅分析诗歌的意境?
探究:3.“意境的产生,有赖于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的产生,又与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度有关。
”作者是如何论述此观点的?你认为这个观点正确吗?请结合你的个人经历简要说明。
探究:4.请你理解“无论写诗、作画,都要求站得高于现实,这样来观察、认识现实,才可能全面深入”一句的深刻含义。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山水画的意境》学习任务单(公开课导学案)及作业设计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
《山水画的意境》学习任务单
【学习任务】
1.自读课文,标注字音、理解词语。
2.抓住核心概念、圈画关键句、画思维导图。
3.理解核心概念、灵活运用。
【学习准备】
准备课文,准备笔,一边读课文,一边听讲,一边在课文旁边做笔记。
【学习方式和环节】
观看视频课学习,适时控制播放,按老师指令完成相应的课上学习任务。
学习环节主要有:
作者介绍→夯实字词基础→抓住核心概念→梳理文章结构→理解核心概念→迁移运用→课堂小结。
【作业设计】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真挚.(zhì)夔.门(kuí)掠.影(luè)
B、惨.淡(cǎn)暮霭.(ǎi)赋予.(yù)
C、渲.染(xuàn)惆怅.(chánɡ)沁.园春(qìn)
D、熟.悉(shú)朝.暮(zhāo)颐.和园(yí)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气概金壁辉煌孤帆远影
B.博斗富丽堂皇朝朝暮暮
C.祟高情寓于景苦心经营
D.遥望身临其境耳熟能详
3.作者要说的是山水画的意境,为什么要在开头大篇幅分析诗歌的意境?
【参考答案】
1.D(A lüè;B yǔ;C chàng)
2.D(A 壁碧;B 博搏;C 祟崇)
3.诗中描写的自然景物与山水画中描绘的景色都包含了作者的感情,写诗、作画都需营造意境,寓情于景。
相对于山水画,人们更熟悉古诗中的意境,以广为人知的诗歌意境为例,能更好地诠释山水画的意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4《山水画的意境》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把握文章内容,了解作者观点。
2.品味山水画的意境,能够体会“意境”的本质,提升传统审美情趣。
【学习重点】
感受山水画的意境之美,使学生了解中国山水画是怎样表现意境的。
【学习难点】
了解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在思想、技巧和形式上的不同点,学会运用笔墨表现意境。
第一课时
【导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不少中国古典诗词,也屡次提到了“意境”一词,同学们能结合我们所学过的诗词解释一下什么是意境吗?
提示:如《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构成了一种雄浑的意境。
二、自主学习
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的生字词。
(chóu chàng) chóng(崇)高真挚.(zhì) 朝朝mùmù(暮暮) 惆怅
..
浮光掠.影(lüè) 搏斗.(dòu) 渲.染(xuàn) é(峨)眉
富丽堂huáng(皇) 金碧辉huáng(煌)
2.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
身临其境:意为仿佛自己到了那个境地中去了,泛指听课、看书等时非常专注以至于好像亲身处在所描述的境地一样。
身,亲自;临,到、进入;境,境界、地方。
胸有成竹:强调画家作画前,要对所画的对象有整体的把握,非常熟悉。
浮光掠影:比喻印象不深刻,好像水面的光和掠过的影子一样,一晃就消逝。
意匠惨淡经营中:下笔之前竭力构思。
形容艺术创作的艰苦。
语不惊人死不休:作诗或写文章不搜寻到惊人的妙语不肯罢休。
形容写作时在语言上下苦功夫。
3.作者链接
李可染(1907—1989),江苏徐州人。
中国近代杰出的画家、诗人,画家齐白石的弟子。
李可染自幼即喜绘画,13岁时学画山水。
43岁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49岁为变革山水画,行程数万里旅行写生,晚年用笔趋于老辣,擅长画山水、人物,尤其擅长画牛。
三、合作探究
1.说说什么是“意境”。
(用原文句子回答)
【交流点拨】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
2.要怎样才能获得意境?请你结合全文做简要概括。
【交流点拨】首先,要仔细观察对象,深刻认识对象,从而产生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
然后将这种思想感情与画作结合在一起,将对象的精神实质表现出来,从而形成意境。
3.是否只要把握了“意境”便能创作出好的山水画作品来,请结合最后两段做简要说明。
【交流点拨】作者认为除了意境之外,还需要有意匠。
意匠即表现方法、表现手段的设计,简单地说,就是加工手段。
有了意境,没有意匠,意境也就落了空。
4.结合上述分析,请简述本文行文思路,并为本文划分结构。
【交流点拨】全文可划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作者先点出“意境”一概念,并做出解答;第二部分,作者谈及获得意境的方法,即通过深刻观察对象以把握住对象的精神实质,激发出绘画者本身的思想感情并融于画作之中才能创作出有意境的作品。
此外,还指出绘画时要站得高于现实,才可能全面深入。
最后还谈到想要表达出意境,还需要有与其相辅相成的山水画要素,即意匠。
四、交流展示
展示山水画图片与山水摄影图片。
请同学们结合第一部分内容,说说在摄影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山水画是否会被取代。
【交流点拨】山水画不是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其更重要的是表现人对自然的思考感悟。
可见,山水画具有其精神实质,这也就意味着它永不会为山水摄影所取代。
五、当堂达标: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B )
A.灵魂(hún) 惆怅(zhōu) 金碧辉煌(huáng)
B.真挚(zhì) 崇高(chóng) 浮光掠影(lüè)
C.气概(kài) 横倒(dǎo) 朝霞暮霭(ǎi)
D.赋予(yǔ) 渲染(xuān) 苦心经营(yíng)
(解析:A.“惆”应读作“chóu”;C.“概”应读作“gài”;D.“渲”应读作“xuàn”。
)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我们所有大教堂的财宝加在一起,也许还抵不上东方这座了不起的富丽堂皇的博物馆。
B.这篇散文把桂林山水描写得形象逼真,读完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C.昨天去张家界游玩,我们浮光掠影地看了个够,还在“农家乐”品尝了当地的美食。
D.听证会上,面对专家们略带挑剔的提问,刘工程师胸有成竹,对答如流。
(解析:C.“浮光掠影”比喻印象不深刻,好像水面的光和掠过的影子一样,一晃就消逝。
不合语境。
)
六、分层作业设计
1.必做题:配套练习1、2、3、4
2.选做题:课后研讨与练习一、二。
第二课时
一、导入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十年寒窗,伴着馥郁的书香,我们一天天长大了。
请你坦诚地告诉大家,你喜欢读书吗?读书的过程你有哪些感悟?
二、合作探究
1.作者要说的是山水画的意境,为什么要在第一部分大篇幅分析诗歌的意境。
【交流点拨】按照作者的观点,“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两句,完全描写自然的景色,然而就在这两句里,使人深深体会到诗人与朋友的深厚友情。
描写自然的景色与绘出景色无异,且作者提到“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可见诗歌中的意境与山水画的意境是相通的,并无二致。
因此,作者在这里以已经学习过的诗歌意境为例,也就能更好地诠释山水画的意境。
2.“意境的产生,有赖于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的产生,又与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度有关。
”作者是如何论述此观点的?你认为这个观点正确吗,请结合你的个人经历做简要说明。
【交流点拨】作者以齐白石画虾为例来论证他的观点。
这个观点正确,如我们知道松树的耐寒可以象征它的坚忍,而当我们在雪地里认真观察,会发现只有松树傲然长青,松针贯穿积雪依然向上,此刻,我们会真正感受到这种坚忍的品质是那样真实。
3.请你理解“无论写诗、作画,都要求站得高于现实,这样来观察、认识现实,才可能全面深入。
”一句的深刻含义。
【交流点拨】写诗,写的是生活;绘画,绘的是风景;它们都基于现实,以现实为原材料。
然而,它们融合了诗人与绘画者自身的情感以及体悟,因此,它们又必然高于现实。
这就是说,不论是高明的诗还是绘画,最终都会成为客观的景物与主观情感相融合的意境。
三、板书设计
四、当堂达标:
1.(2019·攀枝花)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B )
A.中华民族之所以成为伟大的民族,靠的是悠久的历史文明造就的。
B.阳光明媚、四季花香的攀枝花,正张开热情的双臂迎接着八方来客。
C.“世界园艺博览会”5月在中国北京举行,每天参观的人数超过10万左右。
D.我省要全面加强森林生态文明建设,提高森林资源开发利用的效率和范围。
(解析:A.句式杂糅,删掉“靠的”或“造就的”;C.语义矛盾,删掉“左右”或将“超过”改为“在”;
D.搭配不当,可删掉“范围”。
)
2.(2019·长沙)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D )
①人们在生活中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过重的负荷会让人疲惫不堪。
②只有卸下自己身上过重的负担,将压力释放,才能享受生活中的诗意。
③在美妙的意境中,人们不仅能感受到艺术的美,而且还能感悟到人生的哲理。
④在喧嚣匆忙的世界里,我们也需要凡事留有余地,需要给生活留白。
⑤中国画中常常留出大大小小的、各式各样的空白,显示出丰富而美妙的意境。
⑥留白,是中国画的一种布局。
它既是一种艺术的美,又是一种人生的智慧。
A.③⑤④①②⑥B.④⑤③①②⑥
C.⑥⑤③④②①D.⑥⑤③④①②
五、分层作业设计
1.必做题:配套练习1、2、3、4
2.选做题:课后研讨与练习一、二。
【反思与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