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全册导学案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全册导学案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全册导学案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全册导学案

26.1 二次函数及其图像

26.1.1 二次函数

【学习目标】

1. 了解二次函数的有关概念.

2. 会确定二次函数关系式中各项的系数。

3. 确定实际问题中二次函数的关系式。 【学法指导】

类比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来学习二次函数,注意知识结构的建立。 【学习过程】 一、知识链接:

1.若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 和y ,如果对于x 的每一个值, y 都有唯一的值与它对应,那么就说y 是x 的 ,x 叫做 。

2. 形如

___________y =0)k ≠(的函数是一次函数,当______0=时,它是 函数;形如

0)k ≠(的函数是反比例函数。

二、自主学习:

1.用16m 长的篱笆围成长方形圈养小兔,圈的面积y(㎡)与长方形的长x(m)之间的函数关系式为 。

分析:在这个问题中,可设长方形生物园的长为x 米,则宽为 米,如果将面积记为y

平方

米,那么

y 与x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为y = ,整理为y = .

2.n 支球队参加比赛,每两队之间进行一场比赛.写出比赛的场次数m 与球队数n 之间的关系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一根长为40cm 的铁丝围成一个半径为r 的扇形,求扇形的面积S 与它的半径r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是 。

4.观察上述函数函数关系有哪些共同之处?

5.归纳:一般地,形如 ,(,,a b c a 是常数,且 )的函数为二次函数。其中x 是自变量,a 是__________,b 是___________,c 是_____________.

三、合作交流:

(1)二次项系数a 为什么不等于0?

答: 。

(2)一次项系数b 和常数项c 可以为0吗?

答: . 四、跟踪练习 1.观察:①

2

6y x =;②

235y x =-+;③y =200x 2+400x +200;④32y x x =-;⑤

213y x x

=-

+;⑥()2

21y x x =+-.这六个式子中二次函数有 。(只填序号) 2.

2(1)31m m

y m x x -=+-+ 是二次函数,则m 的值为______________.

3.若物体运动的路段s (米)与时间t (秒)之间的关系为252s t t =+,则当t =4秒时,该物体所经

过的路程为 。 4.二次函数

23y x bx =-++.当x =2时,y =3,则这个二次函数解析式为 .

5.为了改善小区环境,某小区决定要在一块一边靠墙(墙长25m )的空地上

修建一个矩形绿化带ABCD ,绿化带一边靠墙,另三边用总长为40m 的栅栏围住(如图).若设绿化带的BC 边长为x m ,绿化带的面积为y m 2.求y 与x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并写出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

26.1.2二次函数

2y ax =的图象

【学习目标】

1.知道二次函数的图象是一条抛物线; 2.会画二次函数y =ax 2的图象;

3.掌握二次函数y =ax 2的性质,并会灵活应用.(重点) 【学法指导】

数形结合是学习函数图象的精髓所在,一定要善于从图象上学习认识函数. 【学习过程】 一、知识链接:

1.画一个函数图象的一般过程是① ;② ;③ 。

2.一次函数图象的形状是 ;反比例函数图象的形状是 . 二、自主学习

(一)画二次函数y =x 2的图象. 列表:

在图(3)中描点,并连线

1.思考:图(1)和图(2)中的连线正确吗?为什么?连线中我们应该注意什么? 答:

2.归纳:

① 由图象可知二次函数

2x y =的图象是一条曲线,它的形状类似于投篮球时球在空中所经过的路线,

即抛出物体所经过的路线,所以这条曲线叫做 线; ②抛物线2x y =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是 ;

2x y =的图象开口_______;

④ 与 的交点叫做抛物线的顶点。抛物线2x y =的顶点坐标是 ;

它是抛物线的最 点(填“高”或“低”),即当x=0时,y 有最 值等于0.

⑤在对称轴的左侧,图象从左往右呈 趋势,在对称轴的右侧,图象从左往右呈 趋势;即

x <0时,y 随x 的增大而 ,x >0时,y 随x 的增大而 。

(二)例1在图(4)中,画出函数22

1x y =,2x y =,2

2x y =的图象.

解:列表:

2x 2,

三、合作交流:

归纳: 抛物线2ax y =的性质

0的增大而 ;在对称轴的右侧,

即x 0时

y 随x 的增大而 。

3.在前面图(4)中,关于x 轴对称的抛物线有 对,它们分别是哪些? 答: 。由此可知和抛物线

2ax y =关于

x 轴对称的抛物线是 。

4.当

a >0时,a 越大,抛物线的开口越___________;当a <0时,a 越大,抛物线的开口越

_________;因此,a 越大,抛物线的开口越________。

四、课堂训练 1.函数2

7

3x y =

的图象顶点是__________,对称轴是________,开口向_______,当x =___________

时,有最_________值是_________. 2. 函数

26x y -=的图象顶点是__________,对称轴是________,开口向_______,当x =___________

时,有最_________值是_________. 3. 二次函数

()23x m y -=的图象开口向下,则m___________.

4. 二次函数y =mx 2

2-m 有最高点,则m =___________.

5. 二次函数y =(k +1)x 2的图象如图所示,则k 的取值范围为___________. 6.若二次函数

2ax y =的图象过点(1,-2)

,则a 的值是___________. 7.如图,抛物线①

2

5x y -=②

2

2x y -= ③

2

5x y =④

27x y =

开口从小到大排列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只填序号)其中关于x

轴对称的两条抛物线是

和 。

8.点A (

2

1

,b )是抛物线

2x y =上的一点,则b= ;过点A 作x 轴的

平行线交抛物线另一点B 的坐标是 。 9.如图,A 、B 分别为

2ax y =上两点,且线段AB ⊥y 轴于点(0,6)

,若AB=6,则该抛物线的表达式为 。 10. 当m= 时,抛物线m

m x

m y --=2)1(开口向下.

11.二次函数

2ax y =与直线32-=x y 交于点P (1,b )

. (1)求a 、b 的值;

(2)写出二次函数的关系式,并指出x 取何值时,该函数的y 随x 的增大而减小.

26.1.3

二次函数

()k h x a y +-=2

的图象(一)

【学习目标】

1.知道二次函数k ax y +=2与2ax y =的联系.

2.掌握二次函数k ax y +=2的性质,并会应用;

【学法指导】

类比一次函数的平移和二次函数2ax y =的性质学习,要构建一个知识体系。

【学习过程】 一、知识链接:直线

12+=x y 可以看做是由直线x y 2= 得到的。

练:若一个一次函数的图象是由x y 2-=平移得到,并且过点(-1,3)

,求这个函数的解析式。 解:

由此你能推测二次函数

2x y =与22-=x y 的图象之间又有何关系吗?

猜想: 。 二、自主学习

(一)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画出二次函数

2

x y =,

12+=x y ,12-=x y 的

图象.

2.可以发现,把抛物线

2x y =向______平移______个单位,就得到

抛物线

12+=x y ;把抛物线2x y =向_______平移______个单

位,就得到抛物线12

-=x y .

3.抛物线

2x y =,12+=x y ,12-=x y 的形状_____________.开口大小相同。

三、知识梳理:(一)抛物线k ax y +=2特点:

1.当0a

>时,开口向 ;当0a <时,开口 ;

2. 顶点坐标是 ;

3. 对称轴是 。 (二)抛物线

k ax y +=2与2y ax =形状相同,位置不同,k ax y +=2是由2y ax =

平移得到的。(填上下或左右) 二次函数图象的平移规律:上 下 。

(三)a 的正负决定开口的 ;a 决定开口的 ,即

a 不变,则抛物线的形状 。

因为平移没有改变抛物线的开口方向和形状,所以平移前后的两条抛物线a 值 。 三、跟踪练习: 1.抛物线22x y =向上平移3个单位,就得到抛物线__________________;

抛物线

22x y =向下平移4个单位,就得到抛物线__________________.

2.抛物线

232+-=x y 向上平移3个单位后的解析式为 ,它们的形状__________,当

x = 时,y 有最 值是 。

3.由抛物线

352-=x y 平移,且经过(1,7)点的抛物线的解析式是 ,是把原抛物线向

平移 个单位得到的。

4. 写出一个顶点坐标为(0,-3),开口方向与抛物线2x y -=的方向相反,形状相同的抛物线解析

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抛物线

142+=x y 关于x 轴对称的抛物线解析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二次函数k ax y +=2

()0≠a 的经过点A (1,-1)、B (2,5).

⑴求该函数的表达式;

⑵若点C(-2,m ),D (n ,7)也在函数的上,求m 、n 的值。

26.1.3

二次函数

()k h x a y +-=2

的图象(二)

【学习目标】

1.会画二次函数2)(h x a y -=的图象;

2.知道二次函数

2)(h x a y -=与2ax y =的联系. 3.掌握二次函数2)(h x a y -=的性质,并会应用;

【学习过程】

2017-2018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数学课本知识点归纳

2017-2018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数学课本知识点归纳 第二十一章 二次根式 一、二次根式 1.二次根式:把形如)0(≥a a 的式子叫做二次根式, “ ” 表 示二次根号。 2.最简二次根式:若二次根式满足:①被开方数不含分母;②被开方数中不含能开得尽方的因数或因式。这样的二次根式叫做最简二次根式。 3.化简:化二次根式为最简二次根式(1)如果被开方数是分数(包括小数)或分式,先利用商的算数平方根的性质把它写成分式的形式,然后利用分母有理化进行化简。(2)如果被开方数是整数或整式,先将他分解因数或因式,然后把能开得尽方的因数或因式开出来。 4.同类二次根式:几个二次根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以后,如果被开方数相同,这几个二次根式叫做同类二次根式。 5.代数式:运用基本运算符号,把数和表示数的字母连起来的式子,叫代数式。 6.二次根式的性质 (1))0()(2≥=a a a )0(≥a a (2)==a a 2 )0(<-a a

(3))0,0(≥≥?=b a b a ab (乘法) (4))0,0(≥≥=b a b a b a (除法) 二、二次根式混合运算 1.二次根式加减时,可以把二次根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再把被开方数相同的最简二次根式进行合并。 2.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与实数中的运算顺序一样,先乘方,再乘除,最后加减,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的(或先去括号)。 第二十二章一元二次方程 一、一元二次方程 1、一元二次方程 含有一个未知数(一元),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二次)的整式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2、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0(02≠=++a c bx ax ,其中2ax 叫做二 次项,a 叫做二次项系数;bx 叫做一次项,b 叫做一次项系数;c 叫做常数项。 二、降次----解一元二次方程 1.降次:把一元二次方程化成两个一元一次方程的过程(不管用什么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都是要一元二次方程降次) 2、直接开平方法 利用平方根的定义直接开平方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的方法叫做 直接开平方法。直接开平方法适用于解形如x 2 =b 或b a x =+2)(的一元

九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最新人教版)

九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最新人教版)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www.5y kj.co m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人教版 数学教案 九年级上册 XX—XX学年度第一学期 学校: 班级:九(3)班 教师: XX—XX学年度第一学期九年级数学教学进度表 周序 日 期 教学工作内容及课时安排 8.24—8.30 21.1一元二次方程2 21.2降次——解一元二次方程2 2 8.31—9.6 21.2降次——解一元二次方程5

3 9.7—9.13 21.3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及数学活动2 《一元二次方程》单元小结与练习3 4 9.14—9.20 21.1二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5 5 9.21—9.27 21.2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2 21.3实际问题与二次函数2 《二次函数》单元小结与练习1 6 9.28—10.4 23.1图形的旋转2 23.2中心对称3 7 0.5—10.11 23.3课题学习图案设计2 《旋转》单元考及讲评3 8 0.12—10.18

24.1圆5 9 0.19—10.25 24.2点、直线、圆和圆的位置关系5 0 0.26—11.1 期中考复习 1 1.2—11.8 期中考试与试卷分析 2 1.9—11.15 24.3正多边形和圆2 24.4弧长和扇形面积2 13 1.16—11.21 24.4弧长和扇形面积2 《圆》单元考及讲评3 14 1.23—11.29 25.1随机事件与概率4 5

1.30—1 2.6 25.2用列举法求概率3 25.3用频率估计概率1 6 2.7—12.13 25.4课题学习及数学活动2 《概率初步》单元考及讲评2 7 2.14—12.20 九年级数学下册内容 8 2.21—12.27 九年级数学下册内容 9 2.28—1.3 九年级数学下册内容 20 .4—1.10 期末考复习 21 .11—1.17 期末考复习及考试

新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复习提纲

用心 爱心 专心 九年级(上)数学复习1 第二十一章 二次根式 ?知识网络图表? ?习题练习? 1. 2)x > 2. 已知0=,求x 、y 的值。 3..已知0b > 4. 若a b == a 、 b 表示为多少? 5. - 6. 式子=x 的取值范围是多少? 7.当x=_____时 3的值最小,最小值是:_______. 8.在实数范围内分解因式:425x - 9.计算 2 1)+++ (2).22-?+-- 10.等式 :x y -=中的括号内应填入:________ 11.下列二次根式中,最简二次根式是( ) 12.下列各式中, ( ) 13. = 成立,则x 的取值范围为( ) A.2x ≥ B.3x ≤ C.23x ≤≤ D.23x << 14.计算 结果是:( ) A. 15. 数5- 的整数部分是x, 小数部分是y, 则x-2y 的值是( ) A.1- B.1- 1 D.1--16. 已知a b = = ( ) A.5 B.6 C.3 D.4 17. 若 2 x -有意义,则x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 18.实数a 在数轴上的位置如图,化简 :1a -+ 19. 0=

九年级(上)数学复习2 第二十二章一元二次方程? ? 1.下列关于x的方程中:①20 ax bx c ++=,②2560 k k ++=,③3 1 342 x x --=,④ 22 (3)20 m x ++-=.是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的是:______(只填序号) 2.关于x的方程1 (3)50 a a x x - -++=是一元二次方程,则a =_______. 3.如果210 x x +-=,那么代数式32 27 x x +-的值为:____________. 4.已知m是方程210 x x --=的一个根,则代数式2 m m -的值为多少? 5.用配方法解方程2410 x x ++=,经过配方得:_____________ 6.对于二次三项式21036, x x -+小明同学得出如下的结论:无论x取何值什么实数时,它的值都不可能等于 11。你是否同意他的说法?并说明你的理由。 7.已知实数x满足2 4410 x x -+=,则代数式 1 2 2 x x +的值为:_____________. 8.等腰三角形的底和腰是方程2680 x x -+=的两根,则这个三角形的周长是:_________. 9.已知下列n(n 为整数)个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 () () () 2 2 2 2 10 201 2302 (1)0 x x x x x x n x n n -= +-= +-= ??????????????????? +--= (1)请解上述一元二次方程(1),(2),….(n); (2)请你指出这个n 个方程的根具有什么共同特点,写出一条即可。 10.已知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2(1)20 x m x m --++=, (1)若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求m 的值。 (2)若方程的两实数根之和等于292 m m -+ 11.若一元二次方程20(0) ax bx c a ++=≠有一个根是1,则a b c ++=_____ 12.请你写出一个根x=2,另一个根满足11 x -<<的一元二次方程:_____________ 13.如果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20 x px q ++=的两根为: 12 3,1 x x ==那么这个一元二次方程是( ) A. 2340 x x ++= B. 2430 x x -+= C. 2430 x x +-= D. 2340 x x +-= 14.如果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2690 kx x -+=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那么k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 15.解方程(1) 2 42560 x-= (2)26100 x x --= (3) 2 541 x x -=- 16.求证:不论x取任何实数,代数式2 485 x x ++的值总大于零. 17.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20 x px q ++=的两根 12 2,1 x x ==,则分解因式的结果为:______________ 2

九年级下册数学29.3 课题学习 制作立体模型(导学案)

29.3 课题学习制作立体模型 一、导学 1.课题导入 问题:怎样由视图转化为立体图形? 这节课我们通过动手实践来体会这个过程. 2.学习目标 (1)体验平面图形向立体图形转化的过程. (2)体会用三视图表示立体图形的作用. (3)进一步感受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 3.学习重、难点 重点:根据三视图制作立体模型. 难点:具体操作. 4.自学指导 (1)自学内容:教材P105~P106. (2)自学时间:30分钟. (3)自学方法:准备刻度尺、剪刀、小刀、胶水、硬纸板、马铃薯等参与活动. (4)课题活动参考提纲: ①以硬纸板为主要材料,分别做出下面的两组三视图所表示的立体模型. 图1 图2 ②按照下面给出的两组三视图,用马铃薯做出相应的实物模型. 图3 图4

③下面每组平面图形都是由四个等边三角形组成. a.其中哪些可以折叠成多面体,把上面的图形描在纸上,剪下来,叠一叠,验证你的答案; b.画出由上面图形能折叠成的多面体的三视图,并指出图中是怎样体现“长对正,高平齐,宽相等”的; c.如果上图中小三角形的边长都是1,那么对应的多面体的表面积是多少? cm2) ④下面的图形由一个扇形和一个圆组成. a.把上面的图形描在纸上,剪下来,围成一个圆锥. b.画出由上面图形围成的圆锥的三视图. c.如果上图中扇形的半径为13 cm,圆的半径为5 cm,那么对应的圆锥的体积是多少? 1 ×π×52cm3). 3 ⑤结合具体实例,写一篇介绍三视图、展开图的应用的短文. 二、自学 学生结合自学指导进行自学. 三、助学 1.师助生: (1)明了学情:观察学生具体操作中的情况. (2)差异指导:根据学情进行个别指导或分类指导. 2.生助生:小组内相互交流、研讨、总结、归纳. 四、强化 1.由三视图想象实物形状.

人教九年级下册数学-相似三角形的应用举例导学案

27.2.3 相似三角形的应用举例青海一中李清 〔学习设计〕

例 5:已知左、右并排的两棵大树的高分别是AB=8m和 CD=12m,两树的根部的距离BD=5m,一个身高1.6m的人沿 着正对这两棵树的一条水平直路L从左向右前进,当他与 左边较低的树的距离小于多少时,就不能看到右边较高的 树的顶端点C? 分析:, AB l CD l ⊥⊥?AB∥CD,?AFH∽?CFK。 ? FH AH FK CK =,即 8 1.6 6.4 512 1.610.4 FH FH - == +- ,解得FH=8。 数学建模的关键 是生活中的实际 问题转化为数学 问题,转化的方法 之一是画数学示 意图,在画图的过 程中可以逐渐明 问题中的数量关 系与位置关系,进 而形成解题思路。

【素材积累】 1、不求与人相比,但求超越自己,要哭旧哭出激动的泪水,要笑旧笑出成长的性格。倘若你想达成目标,便得摘心中描绘出目标达成后的景象;那么,梦想必会成真。求人不如求己;贫穷志不移;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失意不灰心;得意莫忘形。桂冠上的飘带,不是用天才纤维捻制而成的,而是用痛苦,磨难的丝缕纺织出来的。你的脸是为了呈现上帝赐给人类最贵重的礼物——微笑,一定要成为你工作醉大的资产。 2、不求与人相比,但求超越自己,要哭旧哭出激动的泪水,要笑旧笑出成长的性格。倘若你想达成目标,便得摘心中描绘出目标达成后的景象;那么,梦想必会成真。求人不如求己;贫穷志不移;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失意不灰心;得意莫忘形。桂冠上的飘带,不是用天才纤维捻制而成的,而是用痛苦,磨难的丝缕纺织出来的。你的脸是为了呈现上帝赐给人类最贵重的礼物——微笑,一定要成为你工作醉大的资产。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21.1 一元二次方程 知识点一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 等号两边都是整式,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一元),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二次)的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注意一下几点: ①只含有一个未知数;②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③是整式方程。 知识点二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一般形式:ax2 + bx + c = 0(a ≠ 0).其中,ax2是二次项,a是二次项系数;bx是一次项,b是一次项系数;c是常数项。 知识点三一元二次方程的根 使一元二次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解,也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根。方程的解的定义是解方程过程中验根的依据。 21.2 降次——解一元二次方程 21.2.1 配方法 知识点一直接开平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1)如果方程的一边可以化成含未知数的代数式的平方,另一边是非负数,可以直接开平方。一般地,对于形如x2=a(a≥0)的方程,根据平方根的定义可解得x1=a,x2=a . (2)直接开平方法适用于解形如x2=p或(mx+a)2=p(m≠0)形式的方程,如果p≥0,就可以利用直接开平方法。 (3)用直接开平方法求一元二次方程的根,要正确运用平方根的性质,即正数的平方

根有两个,它们互为相反数;零的平方根是零;负数没有平方根。 (4)直接开平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是:①移项;②使二次项系数或含有未知数的式子的平方项的系数为1;③两边直接开平方,使原方程变为两个一元二次方程; ④解一元一次方程,求出原方程的根。 知识点二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通过配成完全平方形式来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叫做配方法,配方的目的是降次,把一个一元二次方程转化为两个一元一次方程来解。 配方法的一般步骤可以总结为:一移、二除、三配、四开。 (1)把常数项移到等号的右边;⑵方程两边都除以二次项系数; ⑶方程两边都加上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把左边配成完全平方式;⑷若等号 右边为非负数,直接开平方求出方程的解。 21.2.2 公式法 知识点一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1)一般地,对于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如果b2-4ac≥0,那么方程的两个 根为x= a ac b b 2 4 2 - ± - ,这个公式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利用求根公式,我们可以由一元二方程的系数a,b,c的值直接求得方程的解,这种解方程的方法叫做公式法。 (2)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的推导过程,就是用配方法解一般形式的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过程。 (3)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具体步骤: ①方程化为一般形式:ax2+bx+c=0(a≠0),一般a化为正值②确定公式中a,b,c 的值,注意符号; ③求出b2-4ac的值;④若b2-4ac≥0,则把a,b,c和b-4ac的值代入公式即可求解,

(完整)最新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学期教学计划

九年级数学下学期教学计划 (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 一、基本情况分析 1.学生情况 本学期我继续授九(1)(2)班的数学课。通过一个学期的努力多数同学学习数学的兴趣渐浓,学习的自觉性明显提高,学习成绩在不断进步,但是由于一些学生数学基础太差,学生数学成绩两极分化的现象没有显著改观,给教学带来很大难度。设法关注每一个学生,重视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是教学的首要地位。 2.学习内容分析 本期教学进程主要分为新课教学和总复习教学两大阶段。新课教学共分四章。第一章《反比例函数》、《相似》、《锐角三角函数》、《投影与视图》。总复习是本期教学的一个重点。通过系统的总复习使学生全面熟悉初中数学教学内容,在牢固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能娴熟的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本学期就将开始进入专题总复习,将九年制义务教育数学课本教学内容分成代数、几何两大部分,其中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六大版块即:“实数与统计”、“方程与函数”、“解直角三角形”、“三角形”、“四边形”、“圆”是学业考试考中的重点内容。在《课标》要求下,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当前课堂教学的目标。在近几年的中考试卷中逐渐出现了一些新颖的题目,如探索开放性问题,阅读理解问题,以及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应用问题。这些新题型在中考试题中也占有一定的位置,并且有逐年

扩大的趋势。如果想在综合题以及应用性问题和开放性问题中获得好成绩,那么必须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和知识迁移能力。因此在总复习阶段,必须牢牢抓住基础不放,对一些常见题解题中的通性通法须掌握。学生解题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审题不清,不能正确理解题意; (2)解题时自己画几何图形不会画或有偏差,从而给解题带来障碍; (3)对所学知识综合应用能力不够; (4)几何依然对部分同学是一个难点,主要是几何分析能力和推理能力较差。 (5)阅读理解能力偏差,见到字数比较多的解答题先产生畏惧心理。 (6)不能对知识灵活应用。 二、学习目标 师生共同努力,使绝大多数学生达到或基本达到《课标》的要求,注重基础训练,顾及多数人的水平和接受能力,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 三、为提高学习质量设想采取的措施 1.让数学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新课标”强调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我觉得这是“新课标”的一大特色,所以在今后的数学教学中,我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创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下册全册课堂同步导学案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下册全册课堂同步导学案 第二十六章反比例函数 26.1 反比例函数 26.1.1 反比例函数 一、课前预习 1.什么是函数? 2.什么是一次函数? 3.什么是正比例函数? 4.乘法表中乘积为12的两个因数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二、创设情境 1.问题1 京沪线铁路全程为 1463 km,某次列车的平均速度v(单位:km/h) 随此次列车的全程运行时间t(单位:h)的变化而变化. 问题2 某住宅小区要种植一块面积为1000m2的矩形草坪,草坪的长 y(单位:m)随宽x(单位:m)的变化而变化. 问题3 已知北京市的总面积为1.68×104km2,人均占有面积 S(单位:km2/人)随全市总人口n(单位:人)的变化而变化. 三、形成概念 反比例函数定义: 四、概念辨析 下列函数中哪些是反比例函数?并说出它的k。哪些是一次函数? ;; ; ; ;;

; ;. 五、例题探究 例1.当m =时,关于x的函数y=(m+1)是反比例函数? 例2.已知y是x的反比例函数,并且当x=2时,y=6. (1)写出y关于x的函数解析式;(2)当x=4时,求y的值. (3)当y =8 时,求x的值. 例3.画出的图像.(思考:画出的图像)

六、拓展练习 1.已知y与x2成反比例,并且当x=3时,y=4. (1)写出y关于x的函数解析式; (2)当x=1.5时,求y的值; (3)当y=6时,求x的值. 2.已知y-1与成反比例,且当x=1时y=4,求y与x的函数表达式,并判断是哪类函数? 26.1.2 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第1课时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学习目标: 1.能用描点法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 2.掌握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并会用性质解决问题. 学习重难点: 重点: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难点: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性质,并能灵活运用 学习过程: 一、温故知新 1.反比例函数的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是 ____________ _______;解析式中自变量x的取值能为0吗?为什么?_______________ _______。 2.一次函数和二次函数的图象分别是,它们性质分别是: 。 3. 画函数图象的一般步骤是(1);(2);(3)。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一元二次方程 易错点: a≠0 和a=0 方程两个根的取舍 知识点一: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等号两边都是整式,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一元),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二次)的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注意一下几点: ①只含有一个未知数;②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③是整式方程。 知识点二: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一般形式:ax2 + bx + c = 0(a ≠0).其中,ax2是二次项,a是二次项系数;bx是一次项,b是一次项系数;c是常数项。 知识点三: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使一元二次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解,也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根。方程的解的定义是解方程过程中验根的依据。 降次——解一元二次方程 配方法 / 知识点一:直接开平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1)如果方程的一边可以化成含未知数的代数式的平方,另一边是非负数,可以直接开平方。一般地,对于形如x2=a(a≥0)的方程,根据平方根的定义可解得x1=a,x2=a -. (2)直接开平方法适用于解形如x2=p或(mx+a)2=p(m≠0)形式的方程,如果p≥0,就可以利用直接开平方法。 (3)用直接开平方法求一元二次方程的根,要正确运用平方根的性质,即正数的平方根有两个,它们互为相反数;零的平方根是零;负数没有平方根。 (4)直接开平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是:①移项;②使二次项系数或含有未知数的式子的平方项的系数为1;③两边直接开平方,使原方程变为两个一元二次方程;④解一元一次方程,求出原方程的根。 知识点二: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通过配成完全平方形式来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叫做配方法,配方的目的是降次,把一个一元二次方程转化为两个一元一次方程来解。 配方法的一般步骤可以总结为:一移、二除、三配、四开。 (1)把常数项移到等号的右边; (2)方程两边都除以二次项系数; (3)) (4)方程两边都加上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把左边配成完全平方式; (5)若等号右边为非负数,直接开平方求出方程的解。 公式法 知识点一: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1)一般地,对于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如果b2-4ac≥0,那么方程的两个根为 x= a ac b b 2 4 2 - ± - ,这个公式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利用求根公式,我们可以由一元二方程的系数a,b,c的值直接求得方程的解,这种解方程的方法叫做公式法。 (2)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的推导过程,就是用配方法解一般形式的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 0)的过程。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数学活动(导学案)

数学活动 ——利用测角仪测量物高 一、导学 1.活动导入 请同学们准备如下学具:半圆形量角器一个,细线一根,小挂件(或其他小重物),软尺一个. 这节课我们利用测角仪测量物高. 2.活动目标 (1)能自制测角仪,根据实际情况设计测量物高的方案. (2)能运用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根据测量的数据计算物高. 3.活动重、难点 重点:自制测角仪,测量物高. 难点:测量活动. 二、活动过程 1.活动指导 (1)活动内容:教材P81活动1、2:制作测角仪,测量树的高度;利用测角仪测量塔高. (2)活动时间:45分钟. (3)活动方法:完成活动参考提纲. (4)活动参考提纲: ①自制测角仪: 把一根细线固定在半圆形量角器的圆心处,细线的另一端系一个小挂件,如图1、2所示,制成的一个简单测角仪. 图1 图2 图3 ②探索测角仪的使用方法:如图3所示,仰角的度数是多少? ③测量原理探讨:

a.测量底部可以到达的物体的高度,如图4: b.测量底部不可以直接到达的物体的高度,如图5: ④探讨测量方案,设计活动报告: a.测量树高 (底部可以到达的物高),如图6: b.测量塔高(底部不可到达的物高),如图7: 图6 图7 ⑤活动实施: a.设计测量方案. b.实际测量,记录数据. c.整理数据计算物高. d.填写活动报告. 课题 测量示意图 测量数据 测量项目第一次第二次平均值 计算过程 结论 3.助学

(1)师助生: ①明了学情:了解学生是否能制作测角仪、设计测量方案,并积极参与活动. ②差异指导:全班学生每6人一组分组活动,指导学生制作测角仪、设计测量方案,督促学生认真完成活动. (2)生助生:小组内互相交流. 4.强化 (1)底部可以到达的物高的测量原理. (2)底部不可到达的物高的测量原理. 三、评价 1.学生学习的自我评价: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有哪些不足? 2.教师对学生的评价: (1)表现性评价:从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动手操作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 (2)纸笔评价:活动报告评价检测. 3.教师的自我评价(教学反思). 本课时的数学活动是利用测角仪测量物高.整个活动过程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指导学生利用半圆形量角器、细线、小挂件制作一个简单的测角仪,对于在活动过程中有问题的学生及时给予帮助,增强与学生的互动和交流,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利用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进行解答. 一、基础巩固(60分) 1. (20分)某校九年级四个数学活动小组参加测量操场旗杆高度的综合实践活动,如图是四个小组在不同位置测量后绘制的示意图,用测角仪测得旗杆顶端A的仰角记为α,CD为测角仪的高,测角仪CD的底部C处与旗杆的底部B处之间的距离记为CB,四个小组测量和记录数据如下表所示:

2020最新人教版九年级数学大纲

2020人教版九年级数学教学大纲 第一章《二次函数》 平面直角坐标系。常量。变量。函数及其表示法。 具体要求: (1)理解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有关概念,并会正确地画出直角坐标系:理解平面内点的坐标的意义,会根据坐标确定点和

由点求得坐标。了解平面内的点与有序实数对之间一-一对应。 (2)了解常量、变量、函数的意义,会发现、提出函数的实例,以及分辨常量与变量、自变量与函数。 (3)理解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和函数值的意义,对解析式为只含有一个自变量的简单的整式、分式.二次根式的函数,会确定它们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和求它们的函数值。 (4)了解函数的三种表示法,会用描点法画出函数的图象。 (5)通过函数的教学,使学生体会事物是互相联系和有规律地变化着的,并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2.正比例函数和反比例函数 正比例函数及其图象。反比例函数及其图象。具体要求: (1)理解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的概念,能够根据问题中的条件确定正比例函数和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 (2)理解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的性质,会画出它们的图象,以及根据图象指出函数值随自变量的增加或减小而变化的情况。 (3)理解待定系数法。会用待定系数法求正、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 3. - -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次函数。一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图象解法。 具体要求: (1)理解一次函数的概念,能够根据实际问题中的条件,确定一次函数的解析式。 (2)理解一次函数的性质,会画出它的图象。 △(3)会用图象法求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近似解。 (4)会用待定系数法求一次函数的解析式。 4.二次函数的图象 二次函数。抛物线的顶点、对称轴和开口方向。 △一元二次方程的图象解法。 具体要求: (1)理解二次函数和抛物线的有关概念,会用描点法画出二次函数的图象,会用公式(不要求掌握公式推导过程和记忆公式)确定抛物线的顶点和对称轴。 * (2)会用配方法确定抛物线的顶点和对称轴。 (3)会用图象法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近似解。 * (4)会用待定系数法由已知图象上三个点的坐标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新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九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金羊九年制学校徐润平 一、指导思想 在教学中努力推进九年义务教育,落实新课改,体现新理念,培养创新精神。 通过数学课的教学,使学生切实学好从事现代化建设和进一步学习现代化科学技术所必需的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努力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是初中学习过程中的关键时期,学生基础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将来是否能升学。3班、4班比较,3班优生稍多一些,学生非常活跃,有少数学生不上进,思维不紧跟老师,4班学生单纯,有部分同学基础较差,问题较严重。要在本期获得理想成绩,老师和学生都要付出努力,查漏补缺,充分发挥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的主体作用,注重方法,培养能力。 三、教材分析 本学期教学内容共计五章,知识的前后联系,教材的教学目标,重、难点分析如下: 1、理解二次根式的概念及其性质,掌握二次根式的加、减、乘、除运算法则,会运用它们进行实数的简单四则混合运算。 2、认识一元二次方程及其有关概念,掌握配方法、公式法和因式分解法等方法解方程。经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作用,进一步提高在实际问题中运用方程的基本能力。 3、通过具体实例认识旋转,探索它的基本性质,欣赏旋转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探索图形之间的变换关系,灵活运用轴对称、平移、旋转的组合进行图案设计。 4、理解圆及其有关概念,理解弧、弦、圆心角的关系等性质特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 5、通过实例进一步丰富对概率的认识,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四、提高学科教育质量的主要措施: 1、认真做好教学六认真工作。把教学六认真作为提高成绩的主要方法,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钻研新教材,根据新课程标准,扩充教材内容,认真上课,批改作业,认真辅导,认真制作测试试卷,也让学生学会认真学习。 2、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因斯坦如是说:激发学生的兴趣,给学生介绍数学家,数学史,介绍相应的数学趣题,给出数学课外思考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3、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构建,营造民主、和谐、平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分享发现快乐的高效的学习课堂,让学生体会学习的快乐,享受学习。引导学生写小论文,写复习提纲,使知识来源于学生的构造。 4、引导学生积极归纳解题规律,引导学生一题多解,多解归一,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提高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这是提高学生素质的根本途径之一,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处于一种思如泉涌的状态。 5、运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指导教学,积极更新自己脑海中固有的教育理念,不同的教育理念将带来不同的教育效果。 6、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良好习惯。这些习惯包括①认真做作业的习惯包括作业前清理好桌面,作业后认真检查;②预习的习惯;③认真看批改后的作业并及时更正的习惯;④认真做好课前准备的习惯;⑤在书上作精要笔记的习惯;⑥妥善保管书籍资料和学习用品的习惯;⑦认真阅读数学教材的习惯。 7、开展分层教学,布置作业设置A、B、C三类分层布置分别适合于差、中、好三类学生,课堂上的提问照顾好好、中、差三类学生,使他们都等到发展。 8、进行个别辅导,优生提升能力,扎实打牢基础知识,对差生,一些关键知识,辅导差生过关,为差生以后的发展铺平道路。

人教九年级下册数学-平行投影与中心投影导学案

29.1 投影 李度一中陈海思 第1课时平行投影与中心投影 【学习目标】 (一)知识技能: 1.了解投影的有关概念,能根据光线的方向辨认物体的投影。 2.了解平行投影和中心投影的区别。 3.了解物体正投影的含义,能根据正投影的性质画出简单平面图形的正投影。(二)数学思考:在探究物体与其投影关系的活动中,体会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相互转化关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解决问题:通过对物体投影的学习,使学生学会关注生活中有关投影的数学问题,提高数学的应用意识。 (四)情感态度: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意识,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学习重点】 了解正投影的含义,能根据正投影的性质画出简单平面图形的正投影。 【学习难点】 归纳正投影的性质,正确画出简单平面图形的正投影。 【学习准备】手电筒、三角尺、作图工具等。 【学习过程】 【情境引入】 活动1 设问:你注意观察过周围物体在日光或灯光下的影子吗?影子与物体有着怎样的联系呢?教师展示实物及图片,学生观察、思考,感知物体与投影之间的关系。

学生讨论、发表观点;教师归纳。 总结出投影、投影线、投影面的概念。 总结:一般地,用光线照射物体,在上,得到的叫做物体的投影,叫做投影线,投影所在的叫做投影面。【自主探究】 活动2 教师给学生展示一组阳光下的投影图片,设问:下列投影中,投影线、投影面分别是什么?这些投影线有何共同特征?学生观察、思考、归纳,教师指导。 归纳总结:由形成的投影叫做平行投影。 试举出平行投影在生活中的应用实 例。。 活动3 出示一组灯光下的投影,学生观察投影线、投影面分别是什么?这些投影线有何共同特征?学生分析、回答。 归纳总结:由发出的光线形成的投影叫做中心投影。 试举出中心投影在生活中的应用实 例。。 活动4 出示教材88页练习:将物体与它们的投影用连接起来。 【合作探究】 活动5: 问题1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期末试卷及答案

九年级上期数学期末检测 一、精心选一选(每小题3分,共30分) 1、下列函数中,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是x ≥2的是( )。 A. y=x --2 B.y= x x 2- C.y=2 4x - D.y=2 1--x 2.如图中∠BOD 的度数是( ) A .55° B .110° C .125° D .150° 3.如图,⊙O 是△ABC 的内切圆,切点分别是D 、E 、F ,已知∠A=100°,∠C=30°,则∠DFE 的度数 是( ) A.55° B.60° C.65° D.70° 第2题 第3题 4.有一个不透明的布袋中,红色、黑色、白色的玻璃球共有40个,除颜色外其它完全相同。小李通过多次摸球试验后发现其中摸到红色、黑色球的频率稳定在15%和45%,则口袋中白色球的个数很可能 是( ) A .6 B .16 C .18 D .24 5.化简x x 1 - 得( )。 A.x -- B.x - C.x - D.x 6.一元二次方程ax 2+bx+c=0中,若a >0,b <0,c <0,则这个方程根的情况是( )。 A.有两个正根 B.有两个负根 C.有一正根一负根且正根绝对值大; D.有一正根一负根且负根绝对值大。 7.在⊿ABC 中,∠A =50°,O 为⊿ABC 的内心,则∠BOC 的度数是( )。 A.115° B.65° C.130° D.155° 8.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k-1)x 2-2x +3=0有两不等实根,则k 的取值范围是( )。 A.k < 34 B.k <34 且k ≠1 C.0

北师大版下册数学九年级第1章导学案全集

1.1 锐角三角函数 第1课时正切与坡度 学习目标: 1.经历探索直角三角形中边角关系的过程.理解正切的意义和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2.能够用tanA表示直角三角形中两边的比,表示生活中物体的倾斜程度、坡度等,外能够用正切进行简单的计算. 学习重点: 1.从现实情境中探索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 2.理解正切、倾斜程度、坡度的数学意义,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学习难点: 理解正切的意义,并用它来表示两边的比. 学习方法: 引导—探索法. 学习过程: 一、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1、你能比较两个梯子哪个更陡吗?你有哪些办法? 2、生活问题数学化: ⑴如图:梯子AB和EF哪个更陡?你是怎样判断的? ⑵以下三组中,梯子AB和EF哪个更陡?你是怎样判断的?

二、直角三角形的边与角的关系(如图,回答下列问题) ⑴Rt △AB 1C 1和Rt△AB 2C 2有什么关系? ⑵ 2 2 2111B AC C B AC C 和有什么关系? ⑶如果改变B 2在梯子上的位置(如B 3C 3)呢? ⑷由此你得出什么结论? 三、例题: 例1、如图是甲,乙两个自动扶梯,哪一个自动扶梯比较陡? 例2、在△ABC 中,∠C=90°,BC=12cm ,AB=20cm ,求tanA 和tanB 的值. 四、随堂练习: 1、如图,△ABC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你能根据图中所给数据求出tanC 吗?

2、如图,某人从山脚下的点A走了200m后到达山顶的点B,已知点B到山脚的垂直距离为55m,求山的坡度.(结果精确到0.001) 3、若某人沿坡度i=3:4的斜坡前进10米,则他所在的位置比原来的位置 升高________米. 4、菱形的两条对角线分别是16和12.较长的一条对角线与菱形的一边的夹角为θ,则 tanθ=______. 5、如图,Rt△ABC是一防洪堤背水坡的横截面图,斜坡AB的长为12 m,它的坡角为45°,为了提高该堤的防洪能力,现将背水坡改造成坡比为1:1.5的斜坡AD,求DB的长.(结果保留根号) 五、课后练习:

新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全书教案》 第二十一章二次根式 教材内容 1.本单元教学的主要内容: 二次根式的概念;二次根式的加减;二次根式的乘除;最简二次根式. 2.本单元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次根式是在学完了八年级下册第十七章《反比例正函数》、第十八章《勾股定理及其应用》等内容的基础之上继续学习的,它也是今后学习其他数学知识的基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二次根式的概念. (2a≥02=a(a≥0(a≥0). (3(a≥0,b≥0; a≥0,b>0a≥0,b>0). (4)了解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并灵活运用它们对二次根式进行加减. 2.过程与方法 (1)先提出问题,让学生探讨、分析问题,师生共同归纳,得出概念.?再对概念的内涵进行分析,得出几个重要结论,并运用这些重要结论进行二次根式的计算和化简.(2)用具体数据探究规律,用不完全归纳法得出二次根式的乘(除)法规定,?并运用规定进行计算. (3)利用逆向思维,?得出二次根式的乘(除)法规定的逆向等式并运用它进行化简.(4)通过分析前面的计算和化简结果,抓住它们的共同特点,?给出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利用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来对相同的二次根式进行合并,达到对二次根式进行计算和化简的目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培养学生:利用规定准确计算和化简的严谨的科学精神,经过探索二次根式的重要结论,二次根式的乘除规定,发展学生观察、分析、发现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 1a≥0a≥0)2=a(a≥0); (a≥0)?及其运用. 2.二次根式乘除法的规定及其运用. 3.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 4.二次根式的加减运算. 教学难点 1a≥0)2=a(a≥0(a≥0)

新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第一次月考试题

邹城市五中2010-2011学年度九年级数学试题 亲爱的同学们: 这是你们进入九年级以来的第一次月考,为了理想我们必须拼搏! 一个阶段的紧张学习,你们辛苦了!但前面的路还很长,还需要我们共同努力,面对今天的考试,请你们认真、仔细,放下思想包袱,认真答好每一道题,如果你考好了,请你不要骄傲,如果没考好,请你相信老师会做你的坚强后盾! 祝同学们考试成功! 一、细心选一选(每小题3分,共36分,把答案填入下面的表格中) 1、计算82- 的结果是( ) A 、6 B 、22 C 、2 D 、2 2、若使二次根式x 2-在实数范围内有意义,则x 的取值范围是( ) A 、x ≥2 B 、x >2 C 、x <2 D 、x ≤2 3、如果x =32+ ,y= 23- ,则xy 的值是( ) A 、1 B 、526-- C 、-1 D 、5 4、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2 5x 25x 10-+=的根的情况是( ) A 、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B 、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C 、无实数根 D 、无法确定 5 已知2x =是一元二次方程2 20x m x ++=的一个根,则m 的值是( ) A :-3 B :3 C :0 D :0或-3 6、下列四个式子中,正确的是 ( ) (A )x x x 3.09.03 = (B )ab b a 2332=? (C )392 -=-x x (D )()222 -=- 7、下列方程中,是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的是( ) A 、 2 1120x x + -= B 、2 ax bx c=0++ C 、3x x-1x x 7+2()+6=3 D 、2 5x 4=4、 8、用配方法解方程2 x 2x 50--=时,原方程应变形为( ) A 、()2 x 16+= B 、()2 x 16-= C 、()2 x 29+= D 、()2 x 29-= 9、若13-m 有意义,则m 能取的最小整数值是( ) A 、m=0 B 、m=1 C 、m=2 D 、m=3 10、方程5)3)(1(=-+x x 的解是 ( ); A 、3,121-==x x B 、2,421-==x x C 、3,121=-=x x D 、2,421=-=x x 11、(2010甘肃兰州) 上海世博会的某纪念品原价168元,连续两次降价a %后售价为128元. 下 列所列方程中正确的是 A .128) % 1(1682 =+a B .128)% 1(1682 =-a C .128)% 21(168=-a D .128)% 1(1682 =-a 12. (2010 福建莆田)在某次聚会上,每两人都握了一次手,所有人共握手10次,设有x 人参加这次聚会,则列出方程正确的是( ) A . (1)10x x -= B. (1)102 x x -= C. (1)10x x += D. (1)102 x x += 二.耐心填一填(每题4分,共24分) 13、观察分析下列数据,寻找规律:0, 3,6,3,23,15,32 那么第10个数据是 ; 14、在实数范围内分解因式 =-72 x ; 15、若3的整数部分是a ,小数部分是b ,则=-b a 3 16.若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长均满足方程2 680x x -+=,则此三角形的周长为 . 17.已知21,x x 是方程0432 =-+x x 的两个根,那么:=+2 2 1 2 x x 18、若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2 kx 2x 10--=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则k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努力解一解(共60分,解答应写出文字说明或推演过程) 19、计算 :(每题4分,共8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数学公式汇总

第二十一章 二次根式 1、一个正数有两个平方根;在实数范围内,负数没有平方根。 2、一般地,我们把形如 (a ≥0)的式子叫做二次根式,“ ”称为二次根号。 3、a (a ≥0)是一个非负数.当a 为带分数是,要把a 改写成假分数,即53 22要写成 53 8 4、二次根式的性质:(a )2=a (a ≥0), 2 a =a (a ≥0) 5、用基本运算符号(基本运算符号包括加、减、乘、除、乘方和开方)把数和表示数的字母连接起来的式子,我们称这样的式子为代数式。 6、二次根式的乘法规定:a ×b =ab (a ≥0,b ≥0) 7、二次根式的除法规定:b a =b a (a ≥0, b >0) 8、最简二次根式条件:①被开方数不含字母;②被开方数中不含能开得尽方的因数或因式。 9、二次根式加减法法则:先将二次根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再合并同类二次根式 10、同类二次根式即指被开方数相同的最简二次根式 11、平方差公式:a 2-b 2=(a+b)(a-b) 完全平方公式:(a ±b )2=a 2±2ab+b 2 12、二次根式除法没有分配率,任何非零数的零次幂都是1,(ab )m =a m b m 第二十二章 一元二次方程 1、 等号两边都是整式,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的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2、 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ax 2 +bx+c=0(a ≠0),其中ax 2 是二次项,a 是二次项系数;bx 是一次项,b 是一次项系数;c 是常数项。 3、 使方程左右两边的值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这个方程的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解也叫一元二次方程的根。 4、 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 (1) 直接开方法:如果方程能化成x 2 =p 或(mx+n )2 =p(p ≥0)的形式,那么可得x=p ± 或mx+n=p ± (2) 配方法:步骤:第一步,把方程化成一般形式(二次项系数是1);第二步,把常 数项移到方程的右边;第三步,配方,方程的左右两边同时加上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第四步,把方程左边写成含有未知数的代数式的平方的形式,即(x-k )2 =h(h ≥0);第五步,用直接开平方法解方程。 (3) 公式法:Δ=b 2-4ac 叫做方程ax 2 +bx+c=0(a ≠0)根的判别式。当Δ>0时,方程 ax 2 +bx+c=0(a ≠0)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当Δ=0时,方程ax 2 +bx+c=0(a ≠0)有两个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