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专题十第29课祭十二郎文学案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蚜20190423190.doc
高二苏教版语文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教案全集:祭十二郎文

祭十二郎文教学目标:1.鉴赏韩愈散文的叙事中抒情的特点。
2.学习本文破骈为散、不拘常格的语言形式。
3.反复诵读,体会文章悲伤凄婉的感情基调。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教学方法:诵读法、自学法、讨论法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上高中后,我们已学过两篇祭悼之文(学生七嘴八舌地回答),即恩格斯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和雨果的《巴尔扎克葬词》。
这两篇文章都是从理性的角度对逝者的一生进行了高度的评价,而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被誉为“祭文中千年绝调”的《祭十二郎文》却是完全从感性的角度,用边泣边诉的方式,抒发了韩愈对侄儿老成之死的至悲至痛的感情。
二、解题1.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南阳(今河南孟县)人,郡望河北昌黎,又称昌黎。
唐德宗贞元八年(792)进士,任汴州、徐州幕府推官。
贞元十八年(802)入国子博士、监察御史,因议赈关中旱,贬阳山(今广东阳山县)令,后入为国子博士,累官至中书舍、邢部侍郎。
819年,因上《论佛骨表》贬潮州刺史。
820年冬入长安,历任国子祭酒、京兆尹兼御史大夫、史部侍郎等。
在文学上,他领导了著名的古文革新运动,反对浮艳华美的骈文,恢复散句单行、自由朴实的秦汉散文艺术,掀起了散文的新高潮,奠定了唐宋八大家古文的基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祭十二郎文》就是一篇破骈为散的祭文。
2.文体介绍及本文与一般祭文的区别。
(1)祭文(悼词)一般先简介死者逝世情况(职务、时间、地点、死因、享年等),表示哀悼之情;然后介绍死者生平事迹,评价其功德贡献;最后向死者亲属表示吊唁慰问,号召生者学习死者的品质精神。
(2)本文既不同于传统祭文,又不同于韩愈本人撰写的其他大量的哀辞、祭文、铭状、碑志。
那些都是应约而写,是念给生者听的。
而本文不为发表,是作者面对死者叙往事诉衷肠的肺腑之言,正所谓“未尝有意为文”却达到了“文无不至”的境界。
高中语文 专题十 第29课 祭十二郎文学案 苏教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苏教

3.敛不凭其棺同“殓〞,译为“给死人穿衣入棺〞
二、古今异义
1.明年丞相薨
古义:第二年今义:今年的下一年
2.几何不从汝而死也
古义:过不了多久今义:几何学的简称
3.吾与汝俱少年
古义:青年男子今义:年少的孩子
4.而齿牙动摇
古义:牙齿松动今义:不稳固,不坚决
5.又可冀其成立邪
文意感知
作者把抒情与叙事结合在一起,联系家庭、身世和生活琐事,反复抒写对亡侄的无限哀痛之情。同时也饱含着自己凄楚的宦海沉浮的人生感慨。全文以向死者诉说的口吻写成,哀家族之凋落,哀己身之未老先衰,哀死者之早夭,疑天理,疑神明,疑生死之数,乃至疑后嗣之成人立业,极写内心的辛酸悲哀。
思维导图
一、通假字
1.远具时羞之奠 同“馐〞,译为“美味食物〞
吾佐董丞相于汴州。(正常语序应为“于汴州佐董丞相〞)
3.宾语前置句
(1)惟兄Leabharlann 是依。(“是〞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正常语序为“惟依兄嫂〞)
(2)吾实为之,其又何尤!(“何尤〞应为“尤何〞)
(3)何为而在吾侧也?(“何为〞应为“为何〞)
1.文章从哪些方面写了韩愈的家境身世?请从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
明确:
少年孤苦
子女年幼
“汝之子始十岁,吾之子始五岁,少而强者不可保,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长吾女与汝女待其嫁〞
2.作者是怎样在这些看似平淡的家境表达中抒发悲情的?
明确:作者写这篇祭文的目的不在称颂死者,而在于倾吐自己的至痛之情。他紧紧围绕着叔侄间生离死别这个中心,选取那些值得思念、忧戚,或感到遗憾的生活琐事,写来如叙家常,但却充满着生活气息,让人深感真实、可信。作者又不是纯客观的叙事,而是在典型事件的表达中,侧重抒写自己的无比哀痛之情,他以痛惜、遗憾、内疚之情来叙事,叙事中处处含情,使得叙事、抒情水乳交融。作者又充分运用第一人称,尽情地把自己的一切感受都倾注到叙事之中,写得如泣如诉。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祭十二郎文》教案设计

⑤作者好像在向死者话家常,但想到侄儿的生、病、死、葬料理不到又陷入了沉痛的自责,悲愤再一次喷涌而出。“彼苍者天,局其有极!”如果说先前之悲还只是悲侄儿之死,而此时已转而为无限的悔恨和对不公平的上天的诅咒了,并且表示了自己“无意于人世”的沉痛心情。——板书:痛悔之极
【思考2】开篇就说“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乃能衔哀致诚”,为什么要七天才“衔哀致诚”呢?
(1)想打听十二郎的确切死期(2)表明倾诉是在痛定思痛之后进行的(3)在行文结构上,也遥启了后文一大段关于十二郎死期的感慨文字。
【思考3】文末的句式有什么点?作何怀着怎样浓烈的感情结束祭文的?
以问句作结,更进一步扩展和加深了作者的哀思。明知死后无知,还要如此提问,就使作者更加悲痛不已。
②作者在抒悲惨身世中宣泄感情,后自然转入对三会三别的回忆之中。板书:三会三别
③韩愈与老成不期然中已成永别,想起“少青殁而长者存”,他的悲情又陡然而起。令读者仿佛看到作者泪流满面地哭诉到:‘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呜呼!其信然矣!”不愿信其真,又无法否定的无可奈何,抒发了自古以来有过至悲至痛感情的人们的共同感受。板书:疑讯之真
3.评价:《古文观止》“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一面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未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苏轼“读《出师表》不辍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辍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辍泪者,其人必不友”
四、整体感知
(一)诵读全文,正音断句
(2)归纳文章布局特点:
【思考1】本文有“至情之文,千秋绝调”之誉,其蕴含了那些情?(试以四字概括)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祭十二郎文》导学案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祭十二郎文》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6bd9e5f776c66137ef061927.png)
苏教版高二语文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导学案《祭十二郎文》1.理解祭文融抒情于叙事的特点和破骈为散、边泣边诉的语言形式。
2.辨析文言虚词对表达感情的作用。
3.体会课文中的亲情、真情美,学习珍惜生命、关爱亲人。
1.辨析文言虚词对表达感情的作用。
2.体会课文中的亲情、真情美,学习珍惜生命、关爱亲人。
一、导语设计根据现场情景谈话导入。
有一千条理由让你早走,只有一条理由把你挽留,这条理由胜过那一千条理由,那就是我对你的爱。
你在时,我抱你不够,因而觉得时间太少,你走了,我的怀里空了,突然发现时间毫无用处,我不知道拿那么多时间做什么,也许时间只有一个用处,它会帮助我——是帮助我一天天向你走近。
”有谁能告诉我,为什么世界还在,我还在,而你却不在了?这是周国平在《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里写下的一段话,悲莫悲兮生离别,人间最痛苦的事情莫过于此,韩愈也遭遇了丧侄之痛,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韩愈,感受他痛彻心扉的无助之情。
二、检查预习1、知识链接(1)知人论世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唐代著名文学家。
他生活在中唐时期,在文学方面影响很大,他的主要贡献是与柳宗元一起倡导了“古文运动”,主张恢复先秦、两汉的优秀散文传统,摒弃南北朝以来矫揉造作的骈体文;他主张文章要有充实内容,学习古文应“顺其意而不顺其辞”,“惟陈言之务去”,力求“文从字顺”,这些主张是进步的、积极的,并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
宋代欧阳修、“三苏”、曾巩、王安石,明清两代归有光、唐顺之、方苞、姚鼐等许多著名散文家都继承了韩、柳的文学传统或明显受其影响,在各自的散文创作中取得了辉煌成就。
(2)创作背景《祭十二郎文》写于德宗贞元二十年(804)五月(一说贞元十九年),时韩愈三十八岁,在京师任职。
十二郎即韩愈的侄子韩老成。
十二,排行,属家族大排行。
郎,当时对年轻男子的称呼,又称郎子。
韩愈的父亲韩仲卿有三子:韩会、韩介、韩愈。
韩会无子,以韩介的次子老成为嗣子。
韩愈三岁而孤,由大哥韩会和大嫂郑氏抚养。
《祭十二郎文》导学案(苏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

《祭十二郎文》导学案(苏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祭十二郎文》导学案(苏教版高二选修)1导学案题目:《祭十二郎文》导学案(苏教版高二选修)一、引言《祭十二郎文》是一篇鲜明的革命文艺作品,它是鲁迅最具代表性的一篇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本导学案旨在通过对《祭十二郎文》的深入学习,加深学生的思考和理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文化修养。
二、文本分析1.文本概述《祭十二郎文》是鲁迅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讲述了村民为了祭奠因报仇而被官方处死的十二郎,而产生的一系列反抗斗争的故事。
本文通过笔墨蕴含的劳动阶级智慧,抨击了黑暗的农村生活和封建官僚的残暴行为,展现了人民群众对黑暗生活的反抗和斗争精神。
2.文本特点(1)独特的笔墨:《祭十二郎文》的笔墨独特,采用了鲁迅一贯的骨感笔法,描写了乡村生活的丑陋和封建官僚的残暴,生动地表现了重重困难和艰辛的生活现实。
(2)深刻的思想内涵:《祭十二郎文》的思想内涵深刻,揭示了中国农村社会的黑暗和邪恶,展现了人民群众的反抗斗争精神。
(3)强烈的审美价值:《祭十二郎文》的审美价值高,深受读者喜爱,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三、文本解读1.深入解读(1)祭十二郎:祭十二郎是村民对受到冤屈而被官方处死的十二郎进行纪念的仪式。
十二郎被冤杀的原因是他为保护自己的土地而与官府发生争执。
为了表彰十二郎的公正和勇气,村民们开始了祭拜仪式,而这个仪式后来演变成了一场反抗斗争。
(2)反抗:小说通过村民的反抗斗争展现了人民群众对黑暗生活的反抗和斗争精神。
村民们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坚定地站在自己的立场上,不让自己受到欺凌和侮辱。
他们凭借着智慧和勇气,与封建官僚进行斗争,揭露了官僚集团的丑恶面目。
(3)人性的深度揭示:小说中的人物性格鲜明,具有极强的真实性和代表性。
鲁迅通过塑造小说中的人物,体现出人性的种种弱点和缺陷,以期引发人们对人性的思考和反思。
2.文本背景《祭十二郎文》描绘的是中国农村社会黑暗而凄凉的生活场景,与中国革命斗争时代相呼应。
高中语文专题十第29课祭十二郎文学案苏教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蚜

祭十二郎文
祭文是古人为祭奠去世的亲朋好友而写的文章,用来表
达对亲友逝世的哀痛惋惜之情,并祈请逝者的灵魂来享用祭
品。
祭文是由祭奠者自己来撰写的,因此含有更多的真情实
意。
自唐宋八大家开始,祭文成为一种极富抒情色彩的文体,
在对逝者悼念追忆的同时,作者往往不由自主地抒发对生死
的感慨,坦陈对命运的思考。
祭文大都纡徐委婉,情韵悠长。
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和王安石的《祭欧阳文忠公文》堪称
祭文中的精品。
第29课祭十二郎文
走近作者
韩愈(见《原毁》)
相关背景
这是韩愈在贞元十九年(803)为悼念他的侄子老成而写的一篇“衔哀致诚”的祭文。
韩愈三岁丧父,一直依靠兄嫂抚养。
不久,兄又死于南方,寡嫂携年幼的韩愈叔侄回到故乡河阳,艰难度日。
这时,兄弟辈只剩韩愈一人,子侄辈只有老成一人,“两世一身,形单影只”!韩愈视长嫂如母,和比自己小几岁的侄子情同手足。
后来,又一同移居宣州,孤苦伶仃,一家人相依为命。
韩愈19岁来到京师谋生,25岁中进士后便在朝廷和地方任职,而老成则一
直羁留在南方,他们叔侄每隔数年才得相见一面。
韩愈本以为彼此都还年轻,指望着将来生活稳定后,便接侄子来同住。
没想到老成竟突然病死,他悲痛欲绝,为悼念老成写了这篇情真意深的《祭十二郎文》。
高中语文 祭文《祭十二郎文》 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一切最动人的文字都是 从心底里流淌出来的。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祭十 二郎文》就是一篇字字含泪,句句动情的抒情散 文,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不绝,成了祭文中的 “千古绝调”。 大家在读课文时要注意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 深挚感情。
作者与背景
•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孟县) 人,祖籍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 称韩吏部。自幼孤苦好学,锐意上进,贞观八年 (792)中进士。元和十二年(817)迁刑部侍郎。 因阻谏唐宪宗奉迎佛骨贬潮州刺史。穆宗时,官至 吏部侍郎。韩愈一生,在政治、文学方面都有所建 树,而主要成就是文学。他反对魏晋以来的骈文, 提倡古文,进行长期的激烈斗争。“韩愈奋不顾流 俗,犯笑侮,收召后学”; 由于他和柳宗元等人的 倡导,终于形成了唐代古文运动,开辟了唐宋以来 古文的发展道路,韩愈也成了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 人物。其文众体兼长,多有创新,语言自由朴实。
省(xǐng)坟墓 窆(biǎn)不临其穴
归取其孥(nú) 尚飨(xiǎng)
第一部分,写两人之间的深厚情谊。1—3段
先从身世和家世的不幸,写幼时孤苦 相依;后叙两人的三别三会,终于不得会 合而成永别,使作者悔恨无穷,抱憾终生。
☆第二部分,写十二郎之死。
先写对十二郎之死的悲痛,再详叙死 因和死期。
时幼小,当不复记忆,吾时虽能记忆,亦
未知其言之悲也。 通“逝”
宾语前置
惟兄嫂是依——只有依靠兄嫂了
注意:
“惟(唯)……是……” 为语句的一种固定,古今汉语中 常见。如:唯你是问,唯才是用, 唯 贤是举,等等。
离开
吾年十住九了,一始年 来京城,其后四 探望
年,又归视汝.又四年,吾往河阳省坟墓
妻子儿女 的统称
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专题十第29课祭十二郎文学案苏教版

祭十二郎文祭文是古人为祭奠去世的亲朋好友而写的文章,用来表达对亲友逝世的哀痛惋惜之情,并祈请逝者的灵魂来享用祭品。
祭文是由祭奠者自己来撰写的,因此含有更多的真情实意。
自唐宋八大家开始,祭文成为一种极富抒情色彩的文体,在对逝者悼念追忆的同时,作者往往不由自主地抒发对生死的感慨,坦陈对命运的思考。
祭文大都纡徐委婉,情韵悠长。
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和王安石的《祭欧阳文忠公文》堪称祭文中的精品。
第29课祭十二郎文走近作者韩愈(见《原毁》)相关背景这是韩愈在贞元十九年(803)为悼念他的侄子老成而写的一篇“衔哀致诚”的祭文。
韩愈三岁丧父,一直依靠兄嫂抚养。
不久,兄又死于南方,寡嫂携年幼的韩愈叔侄回到故乡河阳,艰难度日。
这时,兄弟辈只剩韩愈一人,子侄辈只有老成一人,“两世一身,形单影只”!韩愈视长嫂如母,和比自己小几岁的侄子情同手足。
后来,又一同移居宣州,孤苦伶仃,一家人相依为命。
韩愈19岁来到京师谋生,25岁中进士后便在朝廷和地方任职,而老成则一直羁留在南方,他们叔侄每隔数年才得相见一面。
韩愈本以为彼此都还年轻,指望着将来生活稳定后,便接侄子来同住。
没想到老成竟突然病死,他悲痛欲绝,为悼念老成写了这篇情真意深的《祭十二郎文》。
文意感知作者把抒情与叙事结合在一起,联系家庭、身世和生活琐事,反复抒写对亡侄的无限哀痛之情。
同时也饱含着自己凄楚的宦海沉浮的人生感慨。
全文以向死者诉说的口吻写成,哀家族之凋落,哀己身之未老先衰,哀死者之早夭,疑天理,疑神明,疑生死之数,乃至疑后嗣之成人立业,极写内心的辛酸悲痛。
思维导图一、通假字1.远具时羞.之奠同“馐”,译为“美味食物”2.皆不幸早世.同“逝”,译为“逝世”3.敛.不凭其棺同“殓”,译为“给死人穿衣入棺”二、古今异义1.明年..丞相薨古义:第二年今义:今年的下一年2.几何..不从汝而死也古义:过不了多久今义:几何学的简称3.吾与汝俱少年..古义:青年男子今义:年少的孩子4.而齿牙动摇..古义:牙齿松动 今义:不稳固,不坚定5.又可冀其成立..邪 古义:成长立业今义:组织机构等筹备成功,开始存在 三、一词多义1.省⎩⎪⎨⎪⎧①不省.所怙动词,知道②汝来省.吾动词,看望③省.徭役,减征赋(《三国志》)动词,减少2.致⎩⎪⎨⎪⎧①乃能衔哀致.诚动词,表达②将成家而致.汝动词,使……来③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劝学》)动词,达到④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兰亭集序》)名词,情趣,兴致⑤致.食客三千人(《魏公子列传》)动词,招纳3.诚⎩⎪⎨⎪⎧①诚.知其如此假设连词,如果,果真②所谓天者诚.难测,而神者诚难明矣副词,实在,确实4.知⎩⎪⎪⎪⎪⎨⎪⎪⎪⎪⎧①而寿者不可知.矣动词,预知②死而有知.名词,灵魂③盖东野之使者不知.问家人以月日动词,知道④子产其将知.政矣(《左传》)动词,主持⑤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孙子兵法》)动词,了解⑥其真不知.马也(《马说》)动词,识别⑦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名词,知识⑧悲歌辞旧爱,衔泪觅新知.(《咏双燕》)名词,知己,朋友⑨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劝学》)同“智”,名词,智慧5.就⎩⎪⎨⎪⎧①既又与汝就.食江南动词,趋,赴②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动词,就职上任③金就.砺则利(《劝学》)动词,接近④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报任安书》)完成,成功6.其⎩⎪⎨⎪⎧①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 是……还是②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副词,表示反问③吾其.无意于人世矣副词,表揣测④围之不继,吾其.还也(《左传》)副词,表婉商⑤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副词,表示期望四、词类活用 1.名词活用 (1)名词作状语①东.亦客也在东边②莫如西.归向西③恐旦暮..死早晚(2)名词作动词①吾书.与汝曰写信②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继承……的事业2.动词活用(1)动词作名词而视.茫茫视力(2)动词的使动用法①将成家而致.汝使……来②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使……夭亡3.形容词活用(1)形容词作状语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在远方(2)形容词作动词强者夭而病者全.乎保全(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长.吾女与汝女待其嫁养育五、文言句式1.省略句(1)从嫂归葬(于)河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祭十二郎文祭文是古人为祭奠去世的亲朋好友而写的文章,用来表达对亲友逝世的哀痛惋惜之情,并祈请逝者的灵魂来享用祭品。
祭文是由祭奠者自己来撰写的,因此含有更多的真情实意。
自唐宋八大家开始,祭文成为一种极富抒情色彩的文体,在对逝者悼念追忆的同时,作者往往不由自主地抒发对生死的感慨,坦陈对命运的思考。
祭文大都纡徐委婉,情韵悠长。
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和王安石的《祭欧阳文忠公文》堪称祭文中的精品。
第29课祭十二郎文走近作者韩愈(见《原毁》)相关背景这是韩愈在贞元十九年(803)为悼念他的侄子老成而写的一篇“衔哀致诚”的祭文。
韩愈三岁丧父,一直依靠兄嫂抚养。
不久,兄又死于南方,寡嫂携年幼的韩愈叔侄回到故乡河阳,艰难度日。
这时,兄弟辈只剩韩愈一人,子侄辈只有老成一人,“两世一身,形单影只”!韩愈视长嫂如母,和比自己小几岁的侄子情同手足。
后来,又一同移居宣州,孤苦伶仃,一家人相依为命。
韩愈19岁来到京师谋生,25岁中进士后便在朝廷和地方任职,而老成则一直羁留在南方,他们叔侄每隔数年才得相见一面。
韩愈本以为彼此都还年轻,指望着将来生活稳定后,便接侄子来同住。
没想到老成竟突然病死,他悲痛欲绝,为悼念老成写了这篇情真意深的《祭十二郎文》。
文意感知作者把抒情与叙事结合在一起,联系家庭、身世和生活琐事,反复抒写对亡侄的无限哀痛之情。
同时也饱含着自己凄楚的宦海沉浮的人生感慨。
全文以向死者诉说的口吻写成,哀家族之凋落,哀己身之未老先衰,哀死者之早夭,疑天理,疑神明,疑生死之数,乃至疑后嗣之成人立业,极写内心的辛酸悲痛。
思维导图一、通假字1.远具时羞之奠同“馐”,译为“美味食物”2.皆不幸早世同“逝”,译为“逝世”3.敛不凭其棺同“殓”,译为“给死人穿衣入棺”二、古今异义1.明年丞相薨古义:第二年今义:今年的下一年2.几何不从汝而死也古义:过不了多久今义:几何学的简称3.吾与汝俱少年古义:青年男子今义:年少的孩子4.而齿牙动摇古义:牙齿松动今义:不稳固,不坚定5.又可冀其成立邪古义:成长立业今义:组织机构等筹备成功,开始存在三、一词多义1.省2.致3.诚4.知5.就6.其四、词类活用1.名词活用(1)名词作状语①东亦客也在东边②莫如西归向西③恐旦暮死早晚(2)名词作动词①吾书与汝曰写信②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继承……的事业2.动词活用(1)动词作名词而视茫茫视力(2)动词的使动用法①将成家而致汝使……来②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使……夭亡3.形容词活用(1)形容词作状语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在远方(2)形容词作动词强者夭而病者全乎保全(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长吾女与汝女待其嫁养育五、文言句式1.省略句(1)从嫂归葬(于)河阳。
(省略介词)(2)未可以(之)为信也。
(省略宾语)2.状语后置句吾佐董丞相于汴州。
(正常语序应为“于汴州佐董丞相”)3.宾语前置句(1)惟兄嫂是依。
(“是”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正常语序为“惟依兄嫂”)(2)吾实为之,其又何尤!(“何尤”应为“尤何”)(3)何为而在吾侧也?(“何为”应为“为何”)1.文章从哪些方面写了韩愈的家境身世?请从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
明确:少年孤苦“吾少孤”“惟兄嫂是依”“零丁孤苦”“两世一身,形单影只”“在孙惟汝,在子惟吾”为谋生聚少离多“其后四年,而归视汝”“又四年……遇汝从嫂丧来葬”“又二年……汝来省吾,止一岁”“吾去汴州,汝不果来”“吾佐戎徐州……汝又不果来”未老先衰“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吾自今年来,苍苍者或化而为白矣,动摇者或脱而落矣,毛血日益衰,志气日益微”子女年幼“汝之子始十岁,吾之子始五岁,少而强者不可保,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长吾女与汝女待其嫁”2.作者是怎样在这些看似平淡的家境叙述中抒发悲情的?明确:作者写这篇祭文的目的不在称颂死者,而在于倾吐自己的至痛之情。
他紧紧围绕着叔侄间生离死别这个中心,选取那些值得怀念、忧戚,或感到遗憾的生活琐事,写来如叙家常,但却充满着生活气息,让人深感真实、可信。
作者又不是纯客观的叙事,而是在典型事件的叙述中,侧重抒写自己的无比哀痛之情,他以痛惜、遗憾、内疚之情来叙事,叙事中处处含情,使得叙事、抒情水乳交融。
作者又充分运用第一人称,尽情地把自己的一切感受都倾注到叙事之中,写得如泣如诉。
3.本文写得至悲至痛,思考作者在悲侄儿之死的同时,还抒发了哪些悲愤?明确:(1)悲叹家族人丁不兴。
封建社会门第家族观念极强。
韩愈出身于小官吏家庭,家庭浓厚的儒学思想深深影响了他,而人丁不兴,使他尤其看重家族成员。
然而父母早亡,兄殁南方,两世一身等久已令他体会到家境凄凉之悲了,而如今侄儿又撒手西去,儿子、侄孙尚年幼,韩氏能支撑门面的只有韩愈自己,家庭之事连个商量之人也找不到。
这无限的孤独怎不使他悲从中来,进而想到“无意于人世”。
(2)悲叹自己仕途失意。
韩愈19岁便离家到京城求发展,但却多次应考落第,25岁中进士后还要到处请求权贵援引举荐,29岁才开始入仕途。
到35岁写作本文之时的几年间,却辗转迁徙,京城、汴州、徐州、宣城四处漂泊。
他饱读诗书,才华出众,却不得施展,内心自然郁郁寡欢,而此时又得侄儿突然去世的消息,悲痛之中情不自禁地蕴含了自身无限的酸楚。
于是他便喊出了“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的肺腑之言。
4.文章第五段中“邪”“也”“乎”“矣”用法,在表达思想感情上有什么作用?明确:作者悲伤之情无法抑止,又希望“传之非真”,因此在本段连用三个“邪”字,三个“也”字,表示不愿相信十二郎的死是真的。
三个“乎”字,表示虽不愿相信而事实俱在的矛盾心情。
后连用五个“矣”字,表明作者在理念上感到丧报书信决非误传之后的不情愿又无可奈何的心情。
写法鉴赏1.不拘常格的文章体式本文一改过去祭文一般是结合对死者功业德行的颂扬,抒发对死者的悼念哀痛之情的惯例,一反传统祭文以铺排郡望、藻饰官阶、历叙生平、歌功颂德为主的固定格式,主要记家常琐事,表现自己与死者的密切关系,抒写难以抑制的悲哀,表达刻骨铭心的骨肉至情。
形式上也破骈为散,采用自由多变的散体;内容上也一任情感的激荡,通篇追叙他与十二郎的共同生活和深厚情谊,以及宣泄十二郎之死所带给他的莫大哀痛。
2.催人泪下的真挚感情作者写此文的目的不在于称颂死者,而在于倾诉自己的痛悼之情,寄托自己的哀思。
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强调骨肉亲情关系;二是突出老成之死实出意外;三是表达作者自身的宦海沉浮之苦和人生无常之感,并以此深化亲情。
素材挖掘吾行负神明而使汝夭,不孝不慈,而不得与汝相养以生,相守以死;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生而影不与吾形相依,死而魂不与吾梦相接:吾实为之,其又何尤!彼苍者天,曷其有极![应用角度]韩愈《祭十二郎文》,痛惜十二郎病逝,忏悔自己的过失,凄恻动人。
宋代学者赵与时在《宾退录》中说:“读诸葛孔明《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
”多数读者不一定有丧亲之痛的感情经历,因为时代的隔膜,今天的读者对韩愈唏嘘再三的家族的凄凉孤单尤其缺乏深切的体会。
但是,古往今来的读者没有不被这篇文章感动的,甚而至于黯然泣下者,原因在于那感人肺腑的亲情。
材料可用于“亲情”“珍惜”等话题中。
( 时间:40分钟分值:58分)一、基础达标(25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克:能B.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业:继承……的家业C.敛不凭其棺凭:凭借D.吾实为之,其又何尤尤:怨恨解析:选C C项,凭:临,到。
2.下列句中加点的“其”字的意义和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其后四年,而归视汝。
②止一岁,请归取其孥。
③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④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⑤死而有知,其几何离?⑥其无知,悲不几时,而不悲者无穷期矣!⑦其余奴婢,并令守汝丧。
⑧敛不凭其棺,窆不临其穴。
⑨自今已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
⑩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
A.①⑦/②④/③⑤/⑥⑧/⑨/⑩B.②⑦/①⑤/③⑥/⑧/⑨/④⑩C.①⑦/②⑧/③⑤/⑥/⑨/④⑩D.①⑧/②⑥/③⑤⑨/⑦/④⑩解析:选C C项,分别为指示代词“那、那些”;人称代词“你的”;副词,表反问语气;假如;副词,表揣测语气;人称代词“他、他们”。
3.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B.汝来省吾,止一岁C.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D.敛不凭其棺,窆不临其穴解析:选B A项,羞—馐;C项,世—逝;D项,敛—殓。
4.下列加点字的活用现象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图久远者,莫如西归A.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B.将成家而致汝C.恐旦暮死D.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解析:选C例句与C项皆为名词作状语,A、B两项皆为使动用法,D项为名词作动词。
5.下列对课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A.韩愈幼年丧父,由兄嫂抚养成人,与十二郎虽是两辈人,但如兄弟,感情很深。
B.《祭十二郎文》是少为长祭。
作者追以往,念后事,有切肤之痛,一字字,一句句,都从心底流出,跌宕顿挫,感人肺腑。
C.《祭十二郎文》中,作者用了九个“呜呼”,悲天抢地;四十个“汝”字,如对其人,一称叫、一伤痛、一悲切、一呜咽,催人泪下。
D.全文贯注着一个“情”字,“言有穷而情不可终”,表明作者整篇都是用感情、用心血写成的。
解析:选B B项,应该是“长为少祭”。
6.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矣!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不克蒙其泽矣!(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呜呼!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抑别有疾而至斯乎?(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死而有知,其几何离;其无知,悲不几时,而不悲者无穷期矣!(4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我哥哥有那么美好的品德却过早地死去他的后代,你那么纯正聪明本来应该继承家业的却不能承受他的恩泽了!(2)唉!(谁知道)竟然会因此而丧了命呢?还是由于别的病而导致这样的不幸呢?(3)如果死后能有知觉,那分离的日子也不会太久了;如果死后没有知觉,那我也悲伤不了多少时候,而没有悲伤的日子倒是无穷无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