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十二郎文学案
《祭十二郎文》学案1

《祭十二郎文》韩愈一、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词语,积淀文言语感,培养翻译能力。
二、知识链接1、作者作品韩愈,字退之,邓州南阳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
晚年官至吏部侍郎,人称“韩吏部”,谥号“文”,被称为“韩文公”。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军人物,主张恢复先秦,两汉的优秀散文传统,摒弃南北朝以来矫揉造作的骈体文,他主张文章要有充实内容,学习古文应“顺其意而不顺其辞”,“惟陈言之务去”,力求“文从字顺”。
被后人尊称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称,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
6.结合全文,有关下列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韩愈世称韩昌黎,又称韩吏部。
谥号“文”,又称韩文公。
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B、“汝”即你,多用于后辈。
古汉语中表示“你”的称呼还有“尔、公、君、卿、足下”等。
C、“矣、呜呼”语气助词的运用强化了这一段情感发展变化的节奏,也准确地抒发了作者强烈的不愿相信、不能相信又不得不相信的失去亲人的悲痛感情。
D、殁在殡葬中的区别:古代对身份和地位不同的人去世后,称呼也不同。
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禄,士死称不卒,庶人死称死。
小孩夭折和病死的,称为殁。
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
念诸父与诸兄,皆康强而早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行负神明,而使汝夭;不孝不慈,而不能与汝相养以生,相守以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祭十二郎文教案

祭十二郎文教案一、引言祭十二郎文是中国传统的民间祭祀活动之一,每年农历正月十二日举行。
此文教案旨在通过教学的方式,向学生介绍祭十二郎文的历史背景、意义和相关传统习俗,让学生了解和尊重中国文化的多样性。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祭十二郎文的起源和传统习俗;2. 了解祭祀活动背后的文化内涵;3.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祭十二郎文的起源与意义(时间:40分钟)1. 导入(5分钟)向学生简单介绍祭十二郎文的概况,引起学生的兴趣。
2. 探究(2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调研,了解祭十二郎文的起源和意义,包括相关的传说和民俗故事。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代表,向全班介绍他们的调研成果。
3. 总结(10分钟)通过小组的介绍,导入讨论,总结祭十二郎文的起源和主要意义。
第二课:祭十二郎文的传统习俗(时间:40分钟)1. 导入(5分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起学生对祭十二郎文的习俗的兴趣。
2. 学习(25分钟)向学生介绍祭十二郎文的主要习俗,包括悬挂“竹枝马”、放风筝、贴春联、赛石头人等。
让学生分组进行小研究,了解每个习俗的具体意义和背后的文化内涵。
3. 展示(10分钟)每个小组在班级中展示他们对一个习俗的研究成果,并分享他们对习俗的理解和感受。
第三课:感受祭十二郎文(时间:40分钟)1. 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忆和总结上节课的内容,帮助学生理解祭十二郎文的文化意义。
2. 创作(25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小创作,可以是绘画、书法、作文等形式。
鼓励学生表达对祭十二郎文的理解和感受。
3. 分享(10分钟)每个小组派代表向全班分享他们的创作成果,并进行互动交流。
四、作业与评价作业:让学生写一篇关于祭十二郎文的心得体会,要求包括对祭十二郎文起源、传统习俗和文化意义的理解。
评价:评价学生对祭十二郎文的理解和表达能力,以及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把握程度。
五、延伸活动1. 班级组织祭十二郎文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传统祭祀的过程;2. 组织学生观看与祭十二郎文相关的文化节目或电影,进一步加深对祭祀活动的了解;3. 鼓励学生参与相关的传统手工制作活动,如制作竹枝马、剪纸等,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审美水平。
语文教案-祭十二郎文

语文教案-祭十二郎文教学目标1.理解祭文内容,掌握文言文阅读技巧2.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3.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教材分析本次教学的教材为《祭十二郎文》。
该文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描写了自己祭祀亡儿的情景,以及对儿子的悼念之情。
文中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和虚实结合的写作结构,为学生阅读文言文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教学重点1.分析诗文的结构和修辞手法2.阅读理解文本3.培养学生对文学的情感认知和体验能力教学方法1.采用情境式教学法,模拟祭祀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诗人的悲伤2.以分组阅读和讨论的方式,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印象3.结合现代文学、音乐等资料,丰富学生的文学知识和体验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情境1.板书“祭十二郎”,并讲解祭祀的含义和仪式流程。
2.播放《祭十二郎》的音乐和视频资料,营造出温馨而悲伤的氛围。
第二步:整体阅读1.教师发放文本,全班一起朗读和齐读。
2.教师分段解读文本,注重语言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第三步:分组阅读和讨论1.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阅读一段祭文,探讨段落结构和修辞手法。
2.分组讨论结束后,各组轮流展示自己的收获和发现。
第四步:诗文体验1.教师展示相关的文学、音乐作品,并分析其与祭文之间的联系。
2.学生进行诗文体验,以及情感共鸣和表达。
第五步:诗文写作1.针对教材的主题和基调,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或写作秀句,表达个人情感和体验。
为了方便在课堂上完成,学生可以使用直接输出字体或简易版的Markdown工具记录下所需内容。
教学扩展1.在文学课程中,加入更多中国传统文学的阅读和学习,能够从文化层面上丰富学生的知识和体验。
2.在写作课程中,扩展学生的写作领域,引导学生尝试不同的文学体裁和风格,提高表达能力。
3.在个人成长辅导中,关注学生的情感健康,鼓励学生展开心理疏导和情感抒发。
祭十二郎文学案

《祭十二郎文》导学案学习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体会本文抒发的骨肉之情和宦海人生的感慨,品味本文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语言。
2.质疑解难,归纳梳理《祭十二郎文》一文的文言基础知识。
学习过程:一、诵读课文,整体感知,体会文章情感。
二、文言知识积累(一)掌握下列重点词语1、衔:乃能衔哀致诚2、怙:不省所怙3、止:当来省吾,止一岁4、孥:请归取其孥(nú)5、果:当不果来6、蒙:而不克蒙其泽矣7、窆:窆(biǎn)不临其穴8、尤:其又何尤(怨恨)(二)、通假字1、羞: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2、零丁:零丁孤苦3、世: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4、敛:敛不凭其棺( 三)、一词多义1、诚:①乃能衔哀致诚②诚知其如此③所谓天者诚难测2、幸:①皆不幸早世②教吾子与汝子,幸早成3、以:①以为虽暂相别②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4、省:①不自所怙②汝来省吾5、孤:①吾少孤②零丁孤苦③吊汝之孤与汝之乳母6、长:①吾少孤,及长②孰谓少者殁而长者存③长吾女与汝女7、终:①言有尽而情不可终②终葬汝于先人之兆8、致:①乃能衔哀致诚②将成家而致汝9、就:①既又与汝就食江南②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10、知:①而寿者不可知矣②死而有知③盖东野之使者不知问家人以月日11、其:①亦未知其言之悲也②诚知其如此③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④其信然邪?其梦邪?⑤又可冀其成立邪⑥其又何尤?⑦吾其无意于人世矣?⑧敛不凭其棺( 四)、词类活用1、西:图久远者,莫如西归2、夭: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3、业: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4、视:而视茫茫5、致:将成家而致汝6、全:强者夭而病者全乎7、殒: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五)、古今异义的词1、成家:将成家而致汝2、少年:吾与汝俱少年3、志气:志气日益微4、几何:死而有知,其几何离5、成立: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六)、文言句式1、惟兄嫂是依2、吾佐董丞相于汴州3、吾实为之,其又何尤?4、从兄嫂归葬(于)河阳(省略句)5、汝其知也邪?其不知也邪?(七)、难句翻译1、既又与汝就食江南,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也。
精选祭十二郎文教案4篇

精选祭十二郎文教案4篇祭十二郎文教案篇1教学要点1.熟读课文,读懂文字,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较为准确、清晰的了解。
2.梳理课文层次脉络,感悟课文的`抒情基调。
教学过程1.解题祭文是一种文体,古已有之。
徐师曾在《文体明辨》中作如下界定:“祭文者,祭奠亲友之词也。
古之祭文,止于告飨而已。
中世以还,兼赞言行,以寓哀伤之意,盖祝文之变也。
”古文写祭文有一套固定的格式,内容多为对死者生平的追述和赞颂,形式多为骈文或四言韵文。
韩愈的《祭十二郎文》打破了这一常规,此文的主旨不在于称颂于死者,而在于倾诉自己的痛悼之情。
通过对家常琐事的记叙,表现自己与死者的密切关系,表达刻骨铭心的骨肉至情。
形式上突破四言押韵常规,破骈为散,不拘常规,或散或偶,或长或短,情至而文生,被后人誉为“祭文中千年绝调”。
后世祭吊名作如李商隐的《祭小侄妇寄文》、袁枚《祭妹文》等都受其影响。
2.介绍作者及背景3.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①听录音或听教师范读,注意作者在文中倾注的深沉真挚的感情。
②学生初读认准字音;再读体会感情。
③用一句话说出自己的感受。
④检查朗读,看学生对课文字、词、句的初步理解。
4.自读课文,理清脉络。
再读首先了解每个自然段的意思,然后给分段并归纳大意。
小组讨论明确。
(有条件的可利用实物投影,让学生直接展示成果。
或者学生讨论明确,教师随之板书。
)5.总结文言知识6.布置作业熟读课文,重点体会融抒情于叙事的特点和破骈为散和边泣边诉的语言形式。
7.揣摩第5自然段中“邪”“也”“乎”“矣”的用法,体会它们在表达思想感情上的作用。
学生集体背诵第5段,然后找出这些虚词进行分析、讨论。
明确:作者悲伤之情无法抑止,又希望“传之非真”,因此在本段连用三个“邪”字,三个“也”字,表示不愿相信十二郎的死是真的。
三个“乎”字,表示虽不愿相信而事实俱在的矛盾心情。
后连用五个“矣”字,表明作者在理念上感到丧报书信决非误传之后的不情愿又无可奈何的心情。
二、艺术手法的体现提问:__作为一篇优秀的古代散文,具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请归纳艺术手法体现在哪些方面?学生思考后明确:1.破骈为散,自由多变的形式。
学案2:祭十二郎文

祭十二郎文【学习目标】1、学习掌握常见文言词语的用法以及常见的文言现象。
2、学习通过日常琐事的记叙表达对亡人的痛惜和怀念之情的写法。
3、通过鉴赏文本,让学生体会作者融于字里行间的至真至切的亲情。
【学习重点】1、掌握文言基础知识。
2、感受文本真挚的感情。
3、鉴赏韩愈散文的叙事中抒情的特点。
【学习难点】祭文的写法。
真挚情感的表达方法。
【学习方法】诵读讨论点拨【学习时数】两课时预习导读单一、布置预习(各项均由专人负责):1、作者(课前板书要点)2、背景(课前板书要点)3、文体介绍4、熟读(准备课上范读)5、生字(课前写在黑板上)6、文言知识(文本上做好标记,准备课上交流)二、文本诵读1、个别读:读准字音,读清句读。
注意读音(课前由专人板书到黑板上):闻汝丧及长不省所怙兄殁南方省坟墓归取其孥丞相薨佐戎徐州夭其嗣汝遽去万乘之公相殒其生窆不临其穴尚飨2、多媒体配乐朗诵: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三、文言知识方法:小组简单交流后,学术助理(或负责本课的值日小组)主持交流。
(一)通假字1、远具时羞之奠2、皆不幸早世3、敛不凭其棺4、终葬汝于先人之兆(二)、古今异义1、当不复记忆2、明年,丞相薨3、吾去汴州4、几何不从汝而死也5、吾与汝俱少年6、而齿牙动摇7、又可冀其成立邪(三)一词多义1、省①不省所怙。
②汝来省吾。
③省徭役,减征赋。
2、致①乃能衔哀致诚。
②将成家而致汝。
③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劝学》。
④树草栽木,颇有野致。
⑤乃能衔哀致诚。
⑥致食客三千人(《孟尝君传》)。
3、诚①诚知其如此。
②所谓天者诚难测,而神者诚难明矣。
4、就①既又与汝就食江南。
②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
③金就砺则利(《劝学》)。
④三窟已就(《冯谖客孟尝君》)。
5、知①而寿者不可知矣。
②死而有知。
③盖东野之使者不知问家人以月日。
④产将知政。
⑤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⑥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⑦手等有痛痒之知。
⑧悲歌辞旧爱,衔泪觅新知。
⑨两小儿笑曰:“孰为(谓)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
祭十二郎文教案

祭十二郎文教案祭十二郎文教案【教案概述】本教案希望通过学习祭十二郎文的背景和内容,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文学鉴赏能力,同时引导学生对历史人物及其价值观进行思考和分析。
【教学目标】1.了解祭十二郎文的背景和作者的意图;2.理解祭十二郎文的基本内容和结构;3.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文学鉴赏能力;4.引导学生分析祭十二郎文中的人物形象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1.祭十二郎文的基本内容和结构;2.祭十二郎文中的人物形象和价值观。
【教学难点】1. 理解祭十二郎文中的人物形象和价值观;2. 分析祭十二郎文的历史背景和文学意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和展示相关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对祭十二郎文的好奇心。
二、讲解背景(10分钟)1.简要介绍祭十二郎文的历史背景,以及作者写作的目的。
2.解释一些相关的历史术语和文化背景,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
三、阅读理解(15分钟)1.学生分组进行合作阅读祭十二郎文,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每个段落的内容和作者的意图。
2.进行全班讨论,了解不同组的理解和观点。
四、分析人物形象(15分钟)1.指导学生分析祭十二郎文中的人物形象,包括十二郎、父亲、村民等。
2.引导学生思考这些人物形象背后的价值观和情感。
五、文学鉴赏(15分钟)1.让学生尝试分析祭十二郎文的文学特点,如叙事结构、语言运用等。
2.引导学生体会祭十二郎文的情感和思想表达方式。
六、展开思考(10分钟)1.让学生思考祭十二郎文中的主题和意义,以及这个故事对他们的启示。
2.通过讨论和写作,让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七、总结(5分钟)总结祭十二郎文的重要内容和学习收获,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表达。
【教学延伸】1.推荐学生阅读其他相关文学作品或历史材料,深入了解祭十二郎文的背景和文化价值。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演绎或创作,延伸祭十二郎文的内涵和形式。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祭十二郎文的了解更加深入,不仅仅是内容上的了解,还包括背后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
《祭十二郎文》优秀教案

祭十二郎文优秀教案一、教案《祭十二郎文》是一篇由日本作家太宰治所创作的文学作品。
作品通过讲述主人公十二郎文的经历,展现了他内心的挣扎和矛盾。
教学该文旨在通过阅读分析,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并理解人性的复杂性,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辨能力。
二、教学目标1.了解《祭十二郎文》的故事情节,掌握作品的基本知识;2.分析十二郎文的内心矛盾和成长过程,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3.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能力;4.引导学生关注人性的复杂性,培养学生的情绪表达和思考能力。
三、教学内容与过程第一课时:了解基本情节1.导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太宰治的其他作品,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阅读理解:在班级中带领学生朗读《祭十二郎文》,并逐段解释文中难点词汇和句子结构。
3.讨论交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故事情节中的关键事件,引导学生思考十二郎文的内心挣扎和成长。
4.提取:请学生展示自己的讨论成果,并故事的基本情节和主题。
第二课时:思辨分析1.复习导入:通过回顾上节课的讨论内容,激发学生对《祭十二郎文》内心矛盾的深入思考。
2.情感体验:请学生选择一个角色,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体验十二郎文的情感和思绪,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性的复杂性。
3.文本解读:带领学生重读故事中的关键段落,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十二郎文的内心矛盾和成长过程。
4.互动讨论:组织学生进行互动讨论,探讨作品中的哲学思考和价值观。
第三课时:文学鉴赏1.复习导入:通过回顾上节课的讨论内容,提醒学生关注作品的文学价值和艺术特点。
2.文学形式分析: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作品中的描写手法和语言运用,进行分析和解读。
3.情感交流:请学生分享自己对作品的感受和理解,鼓励学生用文学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
4.小结:帮助学生作品的文学鉴赏要点,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四、教学评价1.作品分析报告:要求学生撰写一份对《祭十二郎文》的作品分析报告,包括情节分析、人物描写、文学价值等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祭十二郎文》学案
一.文本助读
1.韩愈简介
韩愈,字退之,也称韩昌黎,唐代著名文学家。
他生活在中唐时期,在文学方面影响很大,他的主要贡献是与柳宗元一起倡导了“古文运动”,恢复先秦、西汉的优秀散文传统,摒弃南北朝以来矫揉造作的骈体文,他主张文章要有充实内容,学习古文应“顺其意而不顺其辞”,力求“文从字顺”,这些主张是进步的积极的,并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
宋代欧阳修、“三苏”父子、曾巩、王安石,明清两代归有光、唐顺之、方苞、姚鼎等许多著名散文家都是继承了韩柳的文学传统或受其明显的影响在各自的散文创作中取得辉煌成就。
韩愈在散文创作中,实践了他的文学主张写了大量的政论、赠序、杂说、祭文、墓志铭,他的议论文很少引经据典地说教,而是以形象化的语言、生动的比喻和鲜明的对比手法,写得很有说服力,《师说》是典型一例;记叙文也十分生动,写人、记事状物都很感人。
2.写作背景
韩愈三岁时就死了父亲,而后由兄嫂抚养长大。
长兄韩会无子,次兄韩介有子韩圭成,在族中同辈排行十二,故称十二郎。
按封建社会的规矩,十二郎过继给韩会为子,因此韩愈与十二郎自幼相守,历经患难“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感情深厚,虽为叔侄,却情同手足。
成年后,韩愈仕途不顺,二十五岁方登进士第,后做官又触犯权贵,触怒唐宪宗,多次遭贬,因四处漂泊很少与十二郎见面。
后唐穆宗继位,韩愈官运好转,叔侄二人能够相聚之时,突然传来十二郎病亡的噩耗,使韩愈悲痛欲绝,也勾起他辛酸的回忆,于是写下这篇祭文。
在韩愈诸多优秀的抒情散文里,《祭十二郎文》当推为其中的佼佼者,该文在我国浩繁的古代散文作品中,亦是不可多得的珍贵名篇,历来被誉为“祭文中千年绝调”。
十二郎,是韩愈的侄子,名老成,他在韩氏族中排行第十二,故称为十二郎。
韩愈与十二郎从小生活在一起,情逾一般骨肉。
唐德宗贞元二十年(804),在京城长安(今西安)任监察御史的韩愈骤闻十二郎死讯,悲不自胜,痛悼万分。
在这种巨大的感情压力下,自他胸臆涌出了这篇千古至文。
3.朗读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亲爱的同学,你一定要重视诵读在语文学习,尤其是在文言文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你一定要多读,熟读,读出抑扬顿挫,读出情感。
让我们来比一比,看谁读得好。
(1)填空
韩愈,字_______,世称___________,唐代著名文学家。
他生活在中唐时期,在文学方面影响很大,他的主要贡献是与__________一起倡导了“_________”,并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
(2)注音
闻汝丧()之七日及长()不省()所怙()兄殁()南方
省()坟墓归取其孥()丞相薨()佐戎()徐州孰谓汝遽()去吾万乘()之公相殒()其生窆()不临其穴尚飨()
4.文言基础
我们学习文言文,一定要注意积累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还要理解并能正确翻译特殊的文言句式。
看一看,下面的这些文言问题你都能顺利解决吗?
二.文本赏析
在韩愈诸多优秀的抒情散文里,《祭十二郎文》当推为其中的佼佼者,该文在我国浩繁的古代散文作品中,亦是不可多得的珍贵名篇,历来被誉为“祭文中千年绝调”。
十二郎,是韩愈的侄子,名老成,他在韩氏族中排行第十二,故称为十二郎。
韩愈与十二郎从小生活在一起,情逾一般骨肉。
唐德宗贞元二十年(804),在京城长安(今西安)任监察御史的韩愈骤闻十二郎死讯,悲不自胜,痛悼万分。
在这种巨大的感情压力下,自他胸臆涌出了这篇千古至文。
祭文通常是祭奠亲友的有固定形式的文辞,也有用以祭神祭物的。
韩愈的这篇《祭十二郎文》,却一改过去惯例,不单在形式上用的是散句单行,在内容指向上也一任情感的激荡,通篇追叙他与十二郎的共同生活和深厚情谊,以及渲泄十二郎之死所带给他的莫大哀痛。
这种对祭文体的创变,适应了作者情感表达的需要,进而也使该文形成了“以情胜”的鲜明艺术特色。
在这里作者独特的表现手法,是使其真挚、深沉的情感紧紧融注在日常平凡琐事的叙述之中。
让绵密深沉的主体情感,直接投射于与十二郎有关的生活细节之中,反复抒吐,与之融铸成完整的审美意象,释放出强烈、隽永的感情光芒。
文章起首一小自然段,是祭文固有的开头形式。
作者抑制着悲痛的情感,以循例的开头,为全文拉开序幕。
作者的笔触,以对过去的回忆为起点,“呜呼!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
”韩愈三岁时丧失双亲,跟随长兄韩会夫妇生活。
后韩会由起居舍人贬为韶州刺史(治所广东省曲江县),不久死于任上,韩愈始十岁。
文章选择记叙了韩愈与十二郎幼年“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因三兄皆早世,嫂“抚汝指吾”感叹“韩氏两世,惟此而已”等充满坎坷、辛酸的生活境况、情形,充满感情地说明了叔侄二人从儿时孤苦相依发展起来的特殊深刻关系,以及两人在韩门“承先人后”的独特地位。
作者饱经沧桑的笔调挟带了身世、家世之悲来悼十二郎,令人在一开始就感受到其悲痛之情的绵远深重。
其后追忆延展,写两人成年后的几次见面和离别,特别点出近年间作者与十二郎几度约好会合又因变故使其“不果来”,突出了两人相互依恋的感情。
夙愿终付虚幻,作者的痛悔不可自释。
作者的一句“孰知少者殁而长者存,强者夭而病者全乎?”深深表明了他心中的惊诧叹惋和无比痛惜,也在读者心里激起了强烈的震动。
下面对死讯生疑给被伤痛死死压住的心灵带来的瞬间、报丧书信反转来造成的更大绝望、伤心绝望至极而转生的悲愤,一系列急速变化的心理活动,都在作者毫无遮蔽的情感屏幕上清晰地显现出来。
及至文中回复谈到自己的神衰体弱,说是不久就会从十二郎而死(“几何不从汝而死也”),因莫大的痛苦重负把这将死视为幸事,又由此想到他们的孩子都尚弱小,悲痛的情感越发汹涌,“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乎?”此时作者的抒情围绕十二郎的生前身后事,犹如湖水被猛掷进巨石,波动的涟漪在尽力迅疾地扩大,又好似滔滔急流的江水,波波相拥。
问十二郎究竟患何病,何时殁等语,表面语气较低缓,却令人觉着作者锥心的痛楚。
同时在行文中,造成了一种时起时伏、回旋跌宕的抒情效果。
正如在艺术技巧上“抑”是为了“扬”,紧接着文中表现出无边无涯的死别的折磨,终于把作者的情感推向了最高潮,“呜呼!汝病吾不知时,汝殁吾不知日,生不能相养以共居,殁不得抚汝以尽哀……”直到“彼苍者天,曷其有极!”将作者最终未能面见死者的深深痛憾、因大恸而导致的深刻自责等一齐爆发出来,其罕见的激烈、深细与真实,使读者怀着战栗的心灵看到了人类生命情感的无尽深处。
这种感受,一直延续到作者交待了“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长吾女与汝女,待其嫁”后,合并入“言有穷而情不可终”的无限余韵之中。
《祭十二郎文》之所以能将诚挚的抒情与日常琐事的叙述紧密融合在一起,深切地表达出对亡故亲人的悼念和对人生浮沉离合的无限感叹,其另一个重要的艺术特点不能忽略,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