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十二郎文优秀教案精心安排讲课稿

合集下载

2023最新-《祭十二郎文》教案精选3篇

2023最新-《祭十二郎文》教案精选3篇

《祭十二郎文》教案精选3篇本文是编辑帮家人们分享的《祭十二郎文》教案精选3篇,欢迎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祭十二郎文》教案篇一教学过程一、题解十二郎,名老成,韩愈之侄,本为韩愈次兄韩介之子,出嗣给长兄韩会为子。

他在族中排行第十二,故称十二郎,祭文,祭奠死者了一种文体。

二、写作背景韩愈幼年丧父,靠兄嫂抚养成人。

韩愈与其侄十二郎自幼相守,历经患难,感情特别深厚。

但成年以后,韩愈四处飘泊,下十二郎很少见面。

正当韩愈官运好转,有可能叔侄相聚的时候,突然传来十二郎病死的噩耗。

韩愈悲痛欲绝,写下了这篇祭文。

三、内容结构作者把抒情与叙事结合在一起,联系家庭、身世和生活琐事,反复抒写他对亡侄的无限哀痛之情,同时,也包含自己凄楚的宦海沉浮的人生感慨。

全文以死者诉说的口吻写成,哀家族之凋落,哀自己未老先衰,哀死者之早夭,疑天理疑神明,死之数,乃至嗣之成立,极写内心的辛酸悲痛。

第二段写初闻噩耗时将信将疑,不愿相信不得不信的心理,尤其哀婉动人。

文章语决反复而一气贯注,最能体现在特定情景下散文的优长,具有抒情色彩。

因而在艺术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功,成为“祭文中的千年绝调”(明代茅坤语)。

《古文观止》的评论说:“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

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一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

未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

”苏轼说:“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

”当然,这些说法带有夸张的成份,但本文包含作者对十二郎的满腔真情,却是确定无疑。

全文开头几句是祭文开头的固定形式。

正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呜呼!吾少孤”至“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写人之间的浓厚情谊。

先从身世和家世的不幸,写幼年时的孤苦相依;后叙两人的三别三会,终于不得会合而成永别,使作者悔恨无穷,抱憾终身。

第二部分(从“去年,孟东野往”至“其然乎?其不然乎”)写十二郎之死。

先写对十二郎之死的悲痛,再详叙死因死期。

第三部分(从“今吾使建中祭汝”至篇未)写对十二郎及其遗孤的吊慰,交代迁葬及教养遗孤等事。

语文教案-祭十二郎文

语文教案-祭十二郎文

语文教案-祭十二郎文教学目标1.理解祭文内容,掌握文言文阅读技巧2.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3.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教材分析本次教学的教材为《祭十二郎文》。

该文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描写了自己祭祀亡儿的情景,以及对儿子的悼念之情。

文中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和虚实结合的写作结构,为学生阅读文言文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教学重点1.分析诗文的结构和修辞手法2.阅读理解文本3.培养学生对文学的情感认知和体验能力教学方法1.采用情境式教学法,模拟祭祀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诗人的悲伤2.以分组阅读和讨论的方式,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印象3.结合现代文学、音乐等资料,丰富学生的文学知识和体验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情境1.板书“祭十二郎”,并讲解祭祀的含义和仪式流程。

2.播放《祭十二郎》的音乐和视频资料,营造出温馨而悲伤的氛围。

第二步:整体阅读1.教师发放文本,全班一起朗读和齐读。

2.教师分段解读文本,注重语言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第三步:分组阅读和讨论1.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阅读一段祭文,探讨段落结构和修辞手法。

2.分组讨论结束后,各组轮流展示自己的收获和发现。

第四步:诗文体验1.教师展示相关的文学、音乐作品,并分析其与祭文之间的联系。

2.学生进行诗文体验,以及情感共鸣和表达。

第五步:诗文写作1.针对教材的主题和基调,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或写作秀句,表达个人情感和体验。

为了方便在课堂上完成,学生可以使用直接输出字体或简易版的Markdown工具记录下所需内容。

教学扩展1.在文学课程中,加入更多中国传统文学的阅读和学习,能够从文化层面上丰富学生的知识和体验。

2.在写作课程中,扩展学生的写作领域,引导学生尝试不同的文学体裁和风格,提高表达能力。

3.在个人成长辅导中,关注学生的情感健康,鼓励学生展开心理疏导和情感抒发。

2024祭十二郎文人教版高二下册语文教案

2024祭十二郎文人教版高二下册语文教案

2024祭十二郎文人教版高二下册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2.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掌握骈文的写作技巧。

3.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培养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文章内容,分析写作特色。

2.教学难点:文言文的翻译和鉴赏。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向学生介绍作者柳宗元及其作品《祭十二郎》的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理解“祭”字的含义。

二、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注意理解生词、难句。

2.学生根据注释,自行翻译文章。

三、课堂讲解1.讲解文章结构,分析文章的起承转合。

2.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如骈文的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等。

3.讲解文章中的难点,如生僻字词、特殊句式等。

四、课堂讨论1.让学生谈谈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2.让学生分析作者的情感变化,讨论如何通过文章表达自己的情感。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2.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结尾部分。

二、课堂讲解1.讲解文章结尾部分的含义,分析作者的情感表达。

2.分析文章的审美价值,如文章的意境、形象等。

三、课堂讨论1.让学生谈谈对文章结尾部分的理解。

2.让学生讨论文章的审美价值,分析文章的艺术魅力。

四、作业布置2.让学生翻译并背诵课文。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2.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写作技巧。

二、课堂讲解1.讲解文章中的骈文写作技巧,如对仗、排比等。

2.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三、课堂讨论1.让学生谈谈对文章写作技巧的理解。

2.让学生讨论如何在自己的写作中运用这些技巧。

四、课堂练习1.让学生根据所学,进行一次骈文写作练习。

2.让学生互相评改,提高写作水平。

第四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2.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情感表达。

二、课堂讲解1.讲解文章中的情感变化,分析作者的情感表达。

2.分析文章中的情感描写,如景物描写、人物刻画等。

祭十二郎文

祭十二郎文

祭十二郎文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祭十二郎文教案教学设计1祭十二郎文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掌握祭十二郎文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2. 理解祭十二郎文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3. 学会分析祭十二郎文的篇章结构和表达方式;4. 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历史意识。

二、教学内容祭十二郎文是中国传统文学中一篇极具历史意义的文章。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1. 祭十二郎文的历史背景;2. 祭十二郎文的作者和时间;3. 祭十二郎文的主题和文化内涵;4. 祭十二郎文的篇章结构和表达方式。

三、教学方法本课采用一系列的教学方法,包括讲授、解读、分析、讨论、小组合作和课外拓展等。

四、教学流程1. 导入:观看视频《神秘的东北村庄——安达公社》。

2. 介绍祭十二郎文的历史背景。

在安达公社一带,有一个世代祭奉镇魂将军十二郎的风俗。

而“祭十二郎”这个词汇则最早见于唐朝诗人白居易的《醉时歌·夜行黄州》中。

十二郎也有很多版本的故事,其中最流传的是他被贵族的侍女所害的故事。

祭十二郎文就是为了纪念这个英勇无畏的将军而写的。

3. 简要介绍祭十二郎文的作者和时间。

祭十二郎文的作者是明朝中期的文学家袁宏道,约在1572年左右所写。

他在文中以哀思的心情,悼念了十二郎的英勇事迹。

4. 分析祭十二郎文的主题和文化内涵。

祭十二郎文的主题包括:纪念将军、缅怀先烈、弘扬忠诚、传承历史等。

文化内涵包括:崇拜忠诚、赞颂英雄、传承纪念等,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

5. 分析祭十二郎文的篇章结构和表达方式。

祭十二郎文共分为四个部分:序、志、吊、泣。

其中序言以“灯前拜读”为开场,描绘了十二郎叱咤风云的经历;志章总结了十二郎的生平,并引用《春秋》等经典来赞颂忠诚;吊章抒发了袁宏道的哀思和缅怀之情;泣章则用古体的文风,直接反映了袁宏道的哀悼之情。

6. 小组讨论,交流感想和听取学生的问题。

7. 课外拓展:组织学生在班级或校内开展祭十二郎活动,加深对祭十二郎文的理解和认识。

祭十二郎文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祭十二郎文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祭十二郎文优质课一等奖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并翻译文中重点字词和句子。

学生能够把握文章的抒情线索,体会作者真挚的感情。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和文本分析,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感受韩愈对侄子十二郎的深切哀悼和悔恨之情,体会亲情的珍贵。

培养学生珍惜身边人,关爱家人的情感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句式。

理解作者把抒情与叙事紧密结合的写作特点。

2、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痛惜、悔恨、自责相交织的复杂情感。

理解文章“以情动人”的艺术特色。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受文章的韵律和节奏,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2、点拨法在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基础上,教师适时进行点拨和指导,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文中的重点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亲情是人类最真挚、最深厚的情感之一。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有许多描写亲情的佳作。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感人至深的祭文——韩愈的《祭十二郎文》。

这篇文章被誉为“祭文中的千古绝唱”,让我们一起走进韩愈的内心世界,感受他对侄子十二郎的深情厚谊。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1、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

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后人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散文的写作理论,对后人很有指导意义。

2、背景介绍韩愈三岁丧父,由兄嫂抚养长大。

韩愈与其侄十二郎自幼相守,历经患难,感情深厚。

《祭十二郎文》优秀教案

《祭十二郎文》优秀教案

祭十二郎文优秀教案一、教案《祭十二郎文》是一篇由日本作家太宰治所创作的文学作品。

作品通过讲述主人公十二郎文的经历,展现了他内心的挣扎和矛盾。

教学该文旨在通过阅读分析,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并理解人性的复杂性,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辨能力。

二、教学目标1.了解《祭十二郎文》的故事情节,掌握作品的基本知识;2.分析十二郎文的内心矛盾和成长过程,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3.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能力;4.引导学生关注人性的复杂性,培养学生的情绪表达和思考能力。

三、教学内容与过程第一课时:了解基本情节1.导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太宰治的其他作品,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阅读理解:在班级中带领学生朗读《祭十二郎文》,并逐段解释文中难点词汇和句子结构。

3.讨论交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故事情节中的关键事件,引导学生思考十二郎文的内心挣扎和成长。

4.提取:请学生展示自己的讨论成果,并故事的基本情节和主题。

第二课时:思辨分析1.复习导入:通过回顾上节课的讨论内容,激发学生对《祭十二郎文》内心矛盾的深入思考。

2.情感体验:请学生选择一个角色,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体验十二郎文的情感和思绪,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性的复杂性。

3.文本解读:带领学生重读故事中的关键段落,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十二郎文的内心矛盾和成长过程。

4.互动讨论:组织学生进行互动讨论,探讨作品中的哲学思考和价值观。

第三课时:文学鉴赏1.复习导入:通过回顾上节课的讨论内容,提醒学生关注作品的文学价值和艺术特点。

2.文学形式分析: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作品中的描写手法和语言运用,进行分析和解读。

3.情感交流:请学生分享自己对作品的感受和理解,鼓励学生用文学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

4.小结:帮助学生作品的文学鉴赏要点,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四、教学评价1.作品分析报告:要求学生撰写一份对《祭十二郎文》的作品分析报告,包括情节分析、人物描写、文学价值等内容。

《祭十二郎文》公开课教案

《祭十二郎文》公开课教案

《祭十二郎文》公开课教案1000字教学目标:1.了解《祭十二郎文》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探究诗文创作的艺术特点和表现手法。

3.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和思辨能力。

教学重点:1.《祭十二郎文》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诗文创作的艺术特点和表现手法。

3.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和思辨能力。

教学难点:1.文化内涵的深度解读。

2.创作艺术特点的深入剖析。

3.思辨能力的培养。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出示题目《祭十二郎文》并询问学生是否知道此文,导读《祭十二郎文》的主题和文化内涵。

二、讲解(25分钟)1.《祭十二郎文》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1)在唐代,十二月二十八日是祭祀神祇和祖先的节日,又称祭灶节。

(2)《祭十二郎文》是唐代诗人白居易为献给北京杨家岭的十二郎庙所作的一首长诗,以咏史与抒情相结合,抒发了对神灵的尊崇和对诸侯楼阁、鼓乐舞蹈等震撼人心、美不胜收的盛况的赞美。

2. 诗文创作的艺术特点和表现手法。

(1)章法严谨:白居易以“诸侯楼阁、鼓乐舞蹈”作为起点,以“蓬莱阁下”为结尾,铺叙疏密得当。

(2)运用比喻和借景:白居易以祭灶为主题,通过祭祀和娱乐场所的对比来表现节日欢庆之气氛。

(3)运用对立方法:写神的超脱与人的凡俗、死亡与生存、古今与虚实等对立。

三、思考(20分钟)请学生围绕着以下问题进行讨论:1.《祭十二郎文》中的“神”是怎样描绘出来的?表现了怎样的文化信仰?2.《祭十二郎文》中“蓬莱阁下”的描写运用了什么样的手法?3.《祭十二郎文》中的文化内涵和艺术表现手法有哪些?四、总结(5分钟)教师进行总结,加深学生对《祭十二郎文》的文化内涵和艺术表现手法的理解,也对他们的思辨能力进行总结。

课后拓展:1.了解中国传统祭灶文化的历史发展和文化内涵,作文深入探究。

2.学习白居易的诗歌,对一段史实加以鉴赏或欣赏,进行诗歌朗诵。

3.结合节日文化,组织班级节日活动,学生体验不同节日的文化内涵。

祭十二郎文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祭十二郎文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祭十二郎文优质课一等奖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祭文的文体特点,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句式。

(2)学习通过日常琐事表达真挚情感的写作手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体会文章的情感变化。

(2)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分析,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和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感受作者与十二郎之间深厚的叔侄情谊,体会亲情的珍贵。

(2)培养学生关爱亲人、珍惜身边人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知识,如实词、虚词、句式等。

(2)理解作者在文中抒发的悲痛之情以及对生死的思考。

2、教学难点(1)体会作者把悲痛之情融于家常琐事之中的写作手法。

(2)引导学生对生命和亲情进行深入思考。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文章的情感,理解文意。

2、问题引导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关于亲情的视频或讲述一个感人的亲情故事,引发学生对亲情的思考和感受。

(2)提问学生对亲情的理解和自己与亲人之间的难忘经历,从而导入新课《祭十二郎文》。

2、作者及背景介绍(1)简单介绍韩愈的生平、文学成就以及他所处的时代背景。

(2)说明写作《祭十二郎文》的缘由,为学生理解文章的情感奠定基础。

3、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标注出文中的生字词和断句。

(3)学生再次朗读课文,思考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情感基调。

4、文言知识讲解(1)结合课文注释,学生自主学习文中的实词、虚词和句式。

(2)教师重点讲解一些难以理解的文言词语和句式,如“就食江南”中的“就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中的“夭”等。

(3)通过课堂练习,巩固学生对文言知识的掌握。

5、精读课文,体会情感(1)学生分组朗读课文,每组负责一段,然后小组讨论该段所表达的情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祭十二郎文》教案武山县第二高级中学语文组马金龙教学目标:1.弄通课文,积累掌握文言常识。

2.理解课文破骈为散和边泣边诉的语言形式。

3.了解课文融抒情于叙事的特点。

4.掌握相关的文学常识。

教学设计:一、导语:《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周国平有一千条理由让你早走,只有一条理由把你挽留,这条理由胜过那一千条理由,它就是我对你的爱。

你在时,我抱你不够,因而觉得时间太少,你走了,我的怀里空了,突然发现时间毫无用处,我不知道拿那么多时间做什么,也许时间只有一个用处,它会帮助我——是帮助我一天天向你走近。

”有谁能告诉我,为什么世界还在,我还在,而你却不在了?一个父亲守着他注定要夭折的孩子,这种场景多么残酷。

妞妞出生后不久就被诊断患有绝症,极可爱也极可怜的她度过了短促的一岁半时间。

对于作者来说,妞妞的故事是他生命中最美丽也最悲惨的故事,至情至性的周国平用他的笔留住了和妞妞相处的五百六十二个日日夜夜,写下了《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

人的一生中总会经历种种的悲欢离合,有聚就有散,生离也许就意味着死别。

有时生命是那样的脆弱,不会因为我们的珍视和眷恋而停留,而给人留下了无限的思念和感伤。

而人生之不幸,往往会成就文学之大幸,这是文学史上非常残酷的事实。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一切最动人的文字都是从心底里流淌出来的。

《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是这样,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祭十二郎文》也是一篇字字含泪句句动情的抒情散文,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不绝,成了祭文中的“千古绝调”。

前人读罢此文的评价:《古文观止》评论说:“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

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一面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

未尝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二、韩愈和他的作品:韩愈(768-824),字退之,唐河阳(今河南孟县)人。

常自谓“郡望昌黎”,故世称“韩昌黎”;因晚年曾为吏部侍郎,故也称韩吏部。

韩愈倡导的古文运动及其作品对我国古代散文的发展有深渊的影响。

他主张文章要言之有物,反对六朝以来的单纯追求形式美的骈俪文章;语言要新颖流畅,“唯陈言之务去”,对古文要“师其意而不师其词”。

其散文与柳宗元齐名,并称“韩柳”,他是“唐宋八大家”之首。

代表作是《马说》《师说》等。

三、写作背景:韩愈三岁丧父母,由兄嫂抚养成人,他和十二郎虽为叔侄,实际如同兄弟,从小生活在一起,“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感情特别深厚。

十二郎的死,使他悲痛欲绝,也勾起他的辛酸回忆。

身世的不幸,家世的凄凉,父母的早逝,兄嫂的抚养,从前同十二郎一起生活的种种情景都一齐涌上心头;自己的衰病,子孙辈的幼小,这是眼前必须正视的现实。

所有这一切,汇成一股感情的激流,作者悲感万端,百思萦集,情不能已,因而写成此文。

四、文体介绍:祭文——也称“悼词”,通常是祭奠死者,抒发悼念哀痛之情的一种文体,也有用以祭神祭物的。

祭文的内容和形式都公式化一一一般先简介死者逝世情况(职务、时间、地点、死因、享年等),表示哀悼之情;然后介绍死者的生平事迹,评价死者的功德贡献;最后向死者亲属表示吊唁慰问,号召生者学习死者的精神品质。

正因为祭文的内容和形式都公式化,所以为后人传诵的不多。

而本文不落窠臼,一改过去惯例,没有一句赞颂的话(只是在文中顺便提到伯兄的“盛德”和十二郎的“纯明” ),专从骨肉至情方面下笔,叙述家庭、身世和生活琐事, 抒发悲伤情感, 悼念侄儿,写得情真意挚、凄楚动人, 很有特色,后人评价很高。

被誉为“祭文中千年绝调”。

五、分析课文:正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2-3 ):写两人之间的深厚情谊。

第二自然段诉说自己的家世不幸,在不幸中叔侄二人“未尝一日相离”,情同手足。

第三自然段回忆与十二郎离别后的三次见面和三次见面未果的经历,痛惜成年后恶人离聚不定,竟成永诀。

从此抱憾终生。

第二部分(4-9 ):写十二郎之死。

第四自然段哀叹自己未老先衰本应该早死而未死,十二郎年少康强,不该早死而竟死,两相对照极度悲哀。

第五自然段倾诉自己遭受巨大打击精神恍惚,对十二郎的死不愿相信又不得不相信的惨烈心情。

第六自然段表达自己希望“从汝而死”,死后与侄儿相见的愿望,倾诉视死为幸的至悲至痛。

第七自然段联想到自己的和侄儿的孩子,说他们难以健康成长,悲痛至极连忌讳和不吉利都不顾及了。

第八自然段推断侄儿猝然而死的病由,倾诉自己“未始以为忧”的痛悔之情。

第九自然段推测侄儿的死期,倾诉自己不能确切知道只而死期的悲哀。

第三部分(10-12 ):写对十二郎及其遗孤的吊慰,交代迁葬及教养遗孤之事。

第十自然段吊慰遗孤,为侄儿安排身后事,告慰侄儿在天之灵。

第十一自然段为侄儿的死而归罪自己,恸哭长号,告诉侄儿自己已是万念俱灰,仅存替侄儿教子嫁女的心愿而已。

第十二自然段全文结束,“眼有穷而情不可终,为侄儿的死悲痛不已。

”全文十二段环环相扣,以悲痛之情为线索组织全文,体现思路的发展,先回忆叔侄相依为命,感情至深,这时前提;接着围绕侄儿的死续写自己的惶恐、痛悔和强烈的感情震荡。

为高潮奠定基础;最后诉说自己的心迹,在恸哭长号中伤痛之情达到高潮,全文写来情真意切,感人至深,读后令人潸然泪下。

难怪东坡先生会有“读《祭十二郎文》不辍泪者,其人必不友”的说法。

1、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是什么?明确:悼念十二郎。

2、那为什么要写到自己的身世?是为了表现自己和十二郎之间的深厚感情,为下文抒发自己对十二郎的深深思念之情打下基础。

3、韩愈和十二郎之间的感情深厚到怎样的程度?明确:虽为叔侄关系,实为兄弟情谊。

4、第二段中有一个动人的细节,你认为是什么是?明确:“嫂尝抚汝指吾而言曰:“韩氏两世,惟此而已!” “抚汝指吾”的细小动作,体现出为母为嫂的深切关爱与顾惜;“韩氏两世,惟此而已”仅寥寥八字,却字字透出嫂嫂的焦虑、期待和悲伤。

十二郎遽然辞世之时,韩愈重提旧事,也流露出韩愈无尽的沉痛与凄凉。

5、第三段作者叙述了两人的三别三会。

大家思考:作者为什么要详细叙述自己与十二郎聚散离合的往事?明确:往事历历在目,记忆之深是因两人情之切,于叙事中,亦可见作者真情;同时也是指责自己,反省自己为“求斗斛之禄”而带来无法挽回的悔恨,使人读来无限悲哀。

6、第四段韩愈写到诸兄之死,他们都是“康强而早世”的,作者写这些有何作用?明确:烘托自己内心悲痛之甚。

诸兄死去已令人悲痛不已,在人丁不盛的情况下,十二郎的死更令人悲伤不已,感到绝望。

7、第五段中,用到了很多文言虚词,大家找一找并说说他们在传情达意上有怎样的作用?三个“邪”:表明作者难以接受十二郎夭亡的事实,强化作者极度震惊的心情。

明确:接着将“也”与“乎”连用,表明作者对十二郎的早死的质疑,不愿接受这残酷的现实,整个句群用的是假设语气。

“未可以为信也”的“也”:表明作者始终难以接受事实,陷入了极度的痛苦之中。

紧接着的两个“也”连用:表假设;最后一个“也”表反问,作者清醒地明白,眼前这一切是事实。

接下的三个“矣”:表明自己的不解与迷惑,作者实在无法接受残酷的事实。

最后两句末尾用“矣”,相当于“了”,表明天道难测,神机难明,天理不可推究,人的寿命难以预知。

这样连接不断的使用语气词,既增强了节奏感,从而增强作品的感人力量;也使表达的感情更加强烈,更能打动人心。

8、十二郎之死,已是不争的事实。

为什么还要反反复复的推究死因、推测死期,甚至对死讯本身,也疑其非真而梦?明确:推究死因、推测死期、疑死讯非真而梦,均反映对十二郎忆念之深。

9、最后三段从哪些方面体现出了作者对十二郎的深厚情谊?明确:替他处理家务后事;反复表现愧疚之意、丧侄之痛;替他教子养女。

10、文章结尾“言有穷而情不可终”,结合全文来看韩愈究竟有哪些感情?明确:白居易说过一句至理名言“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为世间少有的哀情——悲家事不幸;悔“旅食京师”;叹未老先衰;恨小病丧命;衷后辈孤苦;疚丧葬难周。

11、作者抒发的以上这些情感是蕴含在文中的,大家不妨在文中找出相应的段落?明确:本文抒情的段落有2、5、10、11 自然段,标志性词语为段首“呜呼”。

12、十二郎远殁它乡,文章却以“汝”“吾”相称,如对谈面泣,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明确:作者祭奠与自己关系密切感情深厚的侄儿,抒发了刻骨铭心的骨肉至情,通篇汝吾相称,像是与侄儿对谈面语,异常真切。

开篇一个“告”宇,让人感到全文都是向十二郎当面诉说,而亡者也正侧耳倾听;叙家常琐事如与久别的侄儿共忆往事;推测十二郎死的日期又像是叔侄二人共同核对;安排十二郎身后事犹如共同商量,抚背安慰;说起心中的惶惑,不时发出感问,真恨不得十二郎当面给予回应,听着二人说话,我们很容易感受叔侄情深,感受作者的悲感。

如果十二郎有知,也一定会与作者一起捶胸顿足,恸哭不止的。

难怪本文被称为“至情”之作而千古传诵。

13、十二郎远殁它乡,文章却以“汝”“吾”相称,如对谈面泣,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明确:这是一个难点,需要细读体会,作者祭奠与自己关系密切感情深厚的侄儿,抒发了刻骨铭心的骨肉至情,通篇汝吾相称,像是与侄儿对谈面语,异常真切。

开篇一个“告” 宇,让人感到全文都是向十二郎当面诉说,而亡者也正侧耳倾听;叙家常琐事如与久别的侄儿共忆往事;推测十二郎死的日期又像是叔侄二人共同核对;安排十二郎身后事犹如共同商量,抚背安慰;说起心中的惶惑,不时发出感问,真恨不得十二郎当面给予回应,听着二人说话,我们很容易感受叔侄情深,感受作者的悲感。

如果十二郎有知,也一定会与作者一起捶胸顿足,恸哭不止的。

难怪本文被称为“至情”之作而千古传诵。

14、提问:文章从哪些方面写了韩愈的家境身世?请从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

(1)少年孤苦:“吾少孤”“惟兄嫂是依” “零丁孤苦” “两世一身,形单影只”“在孙惟汝,在子惟吾”。

(2)为谋生聚少离多:“其后四年,而归视汝”“又四年,……遇汝从嫂丧来葬”“又二年,……汝来省吾,止一岁”“吾云汴州,汝不果来” “吾佐戎徐州……汝又不果来”。

(3)未老先衰:“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我自今年来,苍苍者欲化而为白矣;动摇者欲脱而落矣,毛血日益衰,志气日益微”。

(4)子女年幼:“汝之子始十岁,吾之子始五岁,少而强者不可保,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长吾女与汝女,待其嫁”。

15、学生思考:作者是怎样在这些看似平淡的家境叙述中抒发悲愤的?明确:同桌共同讨论后明确:作者写这篇祭文的目的不在称颂死者,而在于倾吐自己的至痛之情。

他紧紧围绕着叔侄间生离死别这个中心,选取那些值得怀念、忧戚,或感到遗憾的生活琐事,写来如叙家常,但却充满着生活气息,让人深感真实、可信。

作者又不是纯客观的叙事,而是在典型事件的叙述中,侧重抒写自己的无比哀痛之情,他以痛惜、遗憾、内疚之情来叙事,叙事中处处含情,使得叙事、抒情水乳交融。

作者又充分运用第一人称的方便,尽情地把自己的一切感受都倾注到叙事之中,写得如泣如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