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总结
如何总结做题的知识点

如何总结做题的知识点
一、系统化学习
在做题的时候,首先要对题目涉及的知识点进行系统化的学习。
这包括查看教科书、课堂
笔记、习题集等相关资料,了解题目涉及的知识点的定义、性质、定理、公式等内容。
只
有对知识点有一个整体的了解,才能更好地进行总结。
二、做题笔记
在做题的过程中,可以准备一本专门的“做题笔记本”,在上面记录下每一道做过的题目。
包括题目的内容、解题方法、关键步骤、易错点等。
这样做的好处是及时记录下问题,方
便平时复习时进行回顾。
三、总结规律
在做题的过程中,要不断总结题目中的规律和模式。
这些规律可能是一些特殊的解题技巧,也可能是一些常用的定理和公式。
只有深入总结,才能对知识点有更深刻的理解。
四、归纳整理
在做完一定数量的题目后,要及时对做题笔记进行整理和归纳。
可以将相似类型的题目集
中在一起,找出它们的共同之处和区别之处,从而更好地理解知识点。
五、检验自己
做完一定数量的题目后,要及时进行自测。
这样可以检验自己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找出
自己做题中的薄弱环节,及时进行补充。
六、及时反馈
在做题的过程中,要及时向老师、同学或者家长请教。
这样可以得到及时的反馈,及时解
决自己的问题,避免形成错误的习惯。
总结做题的知识点是一个反复的过程,需要不断的练习和积累。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方法,相信大家都能更好地总结做题的知识点。
希望大家在学习中不断进步,取得更好的成绩。
反假币知识点个人总结

1、基础知识日元:三亚树皮美元:亚麻1.纸张防伪1)材质:真币无荧光反映2)水印:透光观察,改变纸张的厚薄(纤维的密度)。
紫外光下:水印无明显呈现。
红外光下,有凹凸感为真。
1 分类:按分布位置不同分固定水印和满版水印。
多层次水印(毛泽东头像)和白水印黑水印(透光性)。
2 红外线:有凹凸感为真3)安全线(透光观察连续)1 分类全埋式安全线:1999年100元开窗式安全线:2005年(条码水印效果)2 特殊技术嵌入特制的金属线、聚酯线。
缩微印刷、荧光油墨、磁性幽默、全息图、彩虹印刷3D安全线:韩元、美元、安全线旋转立体变动效果4)纤维丝(随机分布)1 彩色纤维:将一些特殊的纤维加入(1999年,红、蓝)2 无色荧光纤维:紫外光下可见(1999、2005)3 红外线:突起效果、被纸张包裹4 紫外线:放大荧光效果2.安全印刷技术(印刷防伪)1)凹版印刷:印版上刻槽,注入油墨,在高温高压下将油墨印到纸上,钞票主要图案和文字多用于凹版印刷。
2)手工雕刻凹版印刷:立体感强层次分明,手摸有明显凹凸感,制作成本高。
手工雕刻难以模仿。
3)凸版印刷:吐出的版纹和通常是用的图案一样,印刷时版纹和纸张接触印刷时版纹和纸张接触使纸面受压,一半多用于引述钞票的连号/序列号。
4)平版印刷:胶印。
印出来的的团准确,印纹和纸面同为一体,边缘整齐,多用于钞票背景。
5)网纹印刷:钞票上的珠光油墨,变色油墨。
6)热压印刷:经书反光膜,全息图。
3.油墨防伪1)有色荧光油墨:钞票一个固定位置或某种花的图案上(100元背面人民大会堂的灯)2)无色荧光油墨:普通光看不见,紫外光下可见明亮荧光。
3)光变油墨:随着观察角度不同,图案的颜色出现变化。
100—绿蓝,50—金绿4)磁性油墨:抗腐蚀、防褪色,定量检测,只用于机器识别。
5)防复印油墨:不可复印,形态颜色改变。
6)红外光油墨:在红外光下,普通油墨无反应,红外油墨消失看不见。
4.隐形雕刻防伪技术——西藏和平解放50周年普通纪念币2、人民币鉴定1.基本概念、性质1)人民币:法定货币,人民银行发行,人民银行指定的印刷企业印刷。
物质的特性知识点归纳总结

物质的特性知识点归纳总结1. 物质的概念物质是构成世界的基本要素,是具有一定质量和体积的物体。
物质具有多种形态,包括固体、液体和气体。
2. 物质的基本性质(1)质量:物质具有一定的质量,是物质的基本属性。
(2)体积:物质占据一定的空间,具有一定的体积。
(3)惰性:物质具有惰性,不会自发地改变自身的状态。
(4)可压缩性:气体具有较大的可压缩性,而固体和液体则较小。
(5)可溶性:许多物质可以在适当的条件下溶解在其他物质中。
3. 物质的化学性质(1)化学反应:物质可以通过化学反应与其他物质发生作用,产生新的物质。
(2)化学变化:化学反应是物质发生的化学变化,如氧化、还原、酸碱中和等。
(3)化学稳定性:物质具有一定的化学稳定性,不易发生化学反应或变化。
(4)化学成分:物质的化学成分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决定了物质的化学性质。
4. 物质的物理性质(1)密度:物质的密度是指单位体积内的质量,决定了物质的重量。
(2)熔点和沸点:物质具有固定的熔点和沸点,是物质的物理性质。
(3)导电性和热导性:一些金属和导电体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热导性。
(4)透明性和光泽:光线可以透过透明材料,而一些金属具有良好的光泽。
5. 物质的结构(1)原子结构:原子是物质的基本单位,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
(2)分子结构:很多物质是由分子组成,分子之间通过化学键相连。
(3)晶体结构:晶体是具有规则结构的固体材料,具有良好的形状和光学性质。
6. 物质的分类(1)按物质的状态分类:包括固体、液体和气体。
(2)按物质的成分分类:包括元素和化合物。
(3)按物质的化学性质分类:包括酸、碱和盐等。
7. 物质的变化(1)物理变化:物质的状态变化,如冰变成水、水蒸发成为水蒸气。
(2)化学变化:物质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
8. 物质的应用(1)生活中的应用:物质广泛应用于生活中,如食品、建筑材料、医药品等。
(2)工业生产中的应用:物质在工业生产中有着重要的应用,如化工、冶金、制药等行业。
必备知识点总结大全

必备知识点总结大全1. 语言知识1.1 词汇:包括基本词汇、专业词汇、热门词汇等,了解词汇的意义和用法 1.2 语法:掌握基本的语法知识,包括句子结构、时态、语态等1.3 修辞手法:了解修辞手法的种类和运用方法,如比喻、排比、对偶等2. 数学知识2.1 算术:掌握基本的加减乘除、分数、小数等运算方法2.2 代数:了解代数方程、函数、不等式等概念及运用2.3 几何:了解几何图形、计算图形的面积、周长等3. 自然科学知识3.1 物理:了解基本的物理知识,如力、能量、运动等3.2 化学:了解基本的化学知识,如化合物、化学反应、元素周期表等3.3 生物:了解生物的基本分类、生长繁殖、免疫系统等4. 社会科学知识4.1 历史:了解历史事件、人物、文化等4.2 地理:了解地球、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等4.3 政治:了解政治制度、法律条文、政策等5. 文化艺术知识5.1 绘画:了解绘画的基本技法、流派、名家作品等5.2 音乐:了解音乐的基本理论、音乐风格、乐器演奏等5.3 文学:了解文学作品、作家、文学流派等6. 健康知识6.1 营养知识:了解食物营养成分、饮食搭配等6.2 心理健康:了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心理疾病的预防与治疗等6.3 锻炼方法:了解科学的锻炼方法及运动的好处7. 科技知识7.1 信息技术:了解计算机基本操作知识、网络原理、办公软件等7.2 通讯技术:了解手机、电视、网络等通讯工具的使用7.3 新能源技术:了解太阳能、风能、水能等新能源的利用与发展8. 生活常识8.1 饮食:了解健康饮食、饮食禁忌、食品安全等8.2 家庭生活:了解家庭关系处理、家居装饰、生活常备药等8.3 社交礼仪:了解社交礼仪、职场礼仪、宴会礼仪等9. 环境保护知识9.1 节能减排:了解节能减排的重要性和方法9.2 废物处理:了解废物分类与处理方法9.3 自然灾害:了解自然灾害的种类、预防措施等10. 外语知识10.1 英语:了解英语的基本语法、词汇、阅读、写作等10.2 日语、法语、德语等:了解其他外语的基本知识,包括语法、词汇等以上就是必备知识点的总结,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政府知识点归纳总结

政府知识点归纳总结一、政府的定义和作用政府是指掌握国家权力的机构,负责管理国家事务和领导国家发展方向的机构。
政府的主要作用包括制定和执行法律、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国家安全、管理社会资源、提供公共服务等。
二、政府的组成和职能1. 政府的组成政府由国家元首、政府首脑、行政部门和立法机构等组成。
国家元首通常是总统或国家领导人,政府首脑通常是总理或行政首长,行政部门包括各部委和政府机构,立法机构通常是议会或国会。
2. 政府的职能政府主要职能包括制定法律、管理国家事务、开展外交活动、保障国家权益、管理社会资源、改善民生状况、提供公共服务等。
三、政府的类型和体制1. 政府的类型政府根据国家体制和政治制度不同可以分为单一制政府和分权制政府。
单一制政府是指所有国家权力由中央政府集中行使,分权制政府是指国家权力分散到多级政府机构,各级政府相对独立。
2. 政府的体制政府体制主要有总统制、议会制和内阁制等。
总统制是指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由同一人或机构担任,议会制是指政府首脑由议会选举产生,内阁制是指政府首脑由内阁成员选定。
四、政府与国际关系政府在国际关系中扮演重要角色,主要包括参与国际组织、签订国际条约、进行外交活动、开展贸易合作、保护国家利益、维护国际和平等。
五、政府的改革和发展政府改革是指对政府机构和职能进行调整和变革,以适应国家发展和社会需求。
政府发展是指提升政府管理水平和效率,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和公民满意度。
六、政府的责任和义务政府存在的意义是为了履行社会责任和提供公共服务,其主要责任和义务包括维护国家安全、促进经济发展、改善民生状况、保护公民权益等。
七、政府的监督和问责政府的权力是来自于人民,因此必须接受人民的监督和问责。
政府监督是指社会对政府行为的评价和监督,政府问责是指政府对人民负责的行为和决策。
总结:政府是国家权力机构,负责管理国家事务和领导国家发展方向。
政府的职能包括制定法律、管理国家事务、维护社会安全、提供公共服务等。
知识点怎么写总结

知识点怎么写总结一、知识点总结的结构及要点知识点总结一般按照以下结构进行编写:1.概述:介绍该知识点的背景、定义、重要性等基本信息。
2.概念:详细解释该知识点的涵义、要点、内涵等内容。
3.原理与定理:分析该知识点的相关原理和定理,阐述其逻辑和推导过程。
4.公式与算法:列举与该知识点相关的公式和算法,并分析其应用方法和特点。
5.实例与应用:通过具体实例来说明该知识点的应用场景和方法,展示其实际效果和意义。
6.拓展与展望:对该知识点的发展趋势和未来应用进行展望和分析,为读者提供更多的思考和参考。
知识点总结通常需要遵循以下要点:1.准确性:对知识点的概念、原理、公式等内容要准确无误,不可造成错误的解释或理解。
2.逻辑性:知识点总结应该有清晰的逻辑结构,层次分明、条理清晰,让读者能够迅速获取所需信息。
3.全面性:知识点总结应该包括该知识点的所有主要内容,不能遗漏重要的细节或者相关信息。
4.实用性:知识点总结要具有实践性和应用价值,能够帮助读者解决实际问题。
5.易懂性:知识点总结要求语言简洁明了,易于理解和接受。
二、知识点总结的写作方式及技巧1.梳理信息:在进行知识点总结之前,首先要对相关领域或者知识点的相关信息进行梳理和整理,将相关概念、原理、公式、实例等内容收集起来。
2.筛选重点:在整理信息的基础上,要对知识点的主要内容进行筛选和归纳,找出其中的重点内容和关键要点。
3.编写大纲:在明确了知识点的主要内容之后,可以先写一个大纲,对知识点总结的结构和要点进行规划和安排。
4.逻辑推理:在知识点总结的过程中,要运用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对概念、原理、公式和实例等内容进行深入分析和推理,确保逻辑性和连贯性。
5.语言表达:在知识点总结的写作过程中,要注重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式,使描述准确清晰,易于理解。
6.实例论证:在知识点总结中,通过具体案例和实例来说明知识点的应用和实际效果,增强读者的理解和认识。
7.细节处理:在知识点总结的过程中,要注意处理好细节问题,不能出现遗漏和错误,要对图片、公式、表格等内容进行规范的呈现。
知识点总结要怎么写

知识点总结要怎么写一、知识点总结的写作要点1.明确总结的范围在写知识点总结之前,首先要明确总结的范围和目的。
确定要总结的知识点范围,可以是某一学科的知识点,也可以是某一主题的知识点,还可以是某一专业的知识点。
只有明确了总结的范围,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整理和归纳。
2.梳理知识点的逻辑结构在总结知识点的时候,要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进行梳理。
首先要了解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和逻辑结构,然后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排列和组织。
可以采用分类、归纳、比较等方法,使得知识点之间的关系清晰明了,便于读者理解和记忆。
3.选择合适的文字表达在总结知识点的时候,要选择简洁明了、通俗易懂的文字表达方式。
尽量避免使用生僻的词汇和复杂的句子结构,以免给读者造成困扰。
可以运用例子、图表等形式,使得知识点更加形象和生动。
4.引用权威资料和参考文献在总结知识点的时候,要引用权威的资料和参考文献,以增加总结的可信度和权威性。
只有基于科学的理论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才能使得知识点总结更加具有说服力和实用性。
5.重点突出,重在理解在总结知识点的时候,要重点突出重要的知识点,突出重点,为读者提供最核心的内容。
同时要注重理解和应用,使得读者能够掌握知识点的本质和实质,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的记忆和背诵。
6.审慎修改和润色在总结知识点的时候,要审慎修改和润色,不断地完善和提升文章的质量。
可以邀请他人审阅,听取意见和建议,对知识点总结进行适当的修改和改进。
二、知识点总结的基本模板1.引言部分引言部分是知识点总结的开篇,要点明总结的范围、目的和意义。
首先可以介绍总结的背景和动机,为什么要总结这些知识点,对读者阐释总结的重要性和价值所在。
2.知识点概述知识点概述部分是知识点总结的核心,要对总结的范围进行概括和梳理。
可以依据一定的逻辑结构,对知识点进行分类和归纳,清晰地呈现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和逻辑顺序。
3.知识点详解知识点详解部分是对具体知识点进行详细的解释和阐述。
法学知识点高中总结大全

法学知识点高中总结大全一、法律的概念和作用1.法律的概念法律是国家制定和公布的规范性文件,是由国家机关制定的权力机关,是国家的权力机关。
2.法律的作用法律的作用是限制国家权力和保护人权,规范社会和经济活动,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3.法律的种类和层级法律的种类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司法解释。
层级分为宪法、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和司法解释。
二、法律的主体和客体1.法律主体法律主体包括国家、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是法律关系的参与者。
2.法律客体法律客体包括人身、财产、合同、侵权等,是法律关系的对象。
三、法律的适用1.法律的适用范围法律的适用范围包括时间、地域和人群,根据法律规定进行适用。
2.法律的适用方式法律的适用方式包括普通适用和特别适用,根据法律规定进行适用。
四、法律的责任1.法律的责任种类法律的责任种类包括刑事责任、民事责任和行政责任。
2.刑事责任刑事责任是犯罪行为产生的法律责任,依法对犯罪人进行处罚和制裁。
3.民事责任民事责任是侵权行为产生的法律责任,依法对侵权人进行补偿和赔偿。
4.行政责任行政责任是行政行为产生的法律责任,依法对行政机关进行追责和处理。
五、法律的保障1.法律的保障方式法律的保障方式包括立法、执法、司法和宣传,保障法律的实施和执行。
2.法律的保障措施法律的保障措施包括立法机关、执法机关、司法机关和宣传机关,保障法律的实施和执行。
六、法律的改革1.法律的改革目的法律的改革目的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促进法治建设和社会文明进步。
2.法律的改革内容法律的改革内容包括立法、执法、司法和宣传,推进法律体系和法治建设。
七、法治国家1.法治国家的概念法治国家是以法律为根基、以法治为基本原则、以依法治国为核心内容的国家。
2.法治国家的特征法治国家的特征包括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律面前公务员平等、法律面前依法执政、法律面前依法行政。
八、法治建设1.法治建设的目标法治建设的目标是实现社会公正、国家和谐、国家安定、国家繁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化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1、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 2、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3、化学变化: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又叫化学反应。 4、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5、化学变化常伴随着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发光、放热、吸热等现象。 6、化学性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的性质。 7、物理性质:不需通过化学变化就表现出的性质。 8、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本质区别是是否需通过化学变化来体现。 9、物理性质通常包括:颜色、气味、状态、密度、溶解性、硬度、熔点等。 10、化学性质通常有: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性、碱性等。 11、实验室药品取用规则: (1)不能用手接触药品,不要直接闻药品的气味,不得尝任何药品的味道。 (2)要节约药品。一般液体取1~2ml,固体盖满试管底。 (3)用剩药品不能放回原瓶,要放入指定容器。 12、固体药品取用方法:一横(试管横放)、二放(放入药品)、三慢竖(将试管慢慢竖起) 13、液体药品取用方法: 大量药品——倾倒法:一倒(瓶塞倒放)、二向(标签向手心)、三紧挨(两瓶口紧挨) 少量药品——滴加:胶头滴管垂直悬空,禁止平放或倒置 一定量药品——量筒量取:三点一线(视线、凹液面最低点、刻度) 读数误差:(读数比实际值)仰小俯大 14、可加热仪器:直接加热:试管、燃烧匙、蒸发皿;衬石棉网加热:烧瓶、烧杯 15、液体加热注意事项:试管夹夹在试管中上部,外焰加热,先预热,液体体积不超过试管容积1/3,试管与水平桌面成45°角,加热时不能对着自己或别人。 16、固体加热注意事项:试管夹夹在试管中上部,外焰加热,先预热,试管口略向下倾斜。 17、仪器洗涤方法:少量多次(少量水多洗几次) 洗净标准:不成滴,不成股(水不聚成水珠,也不成股流下) 18、空气成分(按体积分数)N2:78%,O2:21%,稀有气体:0.94%,CO2:0.03%,其他气体和杂质:0.03% 19、测空气成分实验药品:红磷; 实验现象: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容器内水面上升,约占容器容积1/5; 误差原因:红磷太少,气密性差,装置未冷却。 20、混合物:(宏观)多种物质组成;(微观)含有多种分子。 纯净物:(宏观)一种物质组成;(微观)只含一种分子。 21、N2:无色无味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小,不溶于水,不能燃烧,不支持燃烧。 22、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为: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可吸入颗粒物、臭氧。 23、绿色化学的核心是利用核心原理从源头消除污染(即无污染化学)。 24、防止空气污染措施:①加强大气质量监测,改善环境状况;②使用脱硫煤或清洁能源;③积极植树、造林、种草。 25、O2物理性质:无色无味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大,不易溶于水。 O2化学性质比较活泼,有氧化性,点燃条件下能与硫、磷、碳、铁、铝、镁等多种物质反应。 26、硫在空气中燃烧现象:发出微弱淡蓝色火焰,放出热量,生成有刺激性气味气体。 硫在氧气中燃烧现象:发出明亮蓝紫色火焰,放出热量,生成有刺激性气味气体。 S+O2 点燃 SO2 磷在空气或氧气中燃烧现象:产生大量白烟,放出热量。 4P+5O2 点燃 2P2O5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现象: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热,生产黑色固体。 3Fe+2O2 点燃 Fe3O4 27、化合反应(基本反应类型):多种物质反应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多变一) 分解反应(基本反应类型):一种物质反应生成多种物质的反应。(一变多) 氧化反应:物质与氧发生的反应。 还原反应:含氧化合物里的氧被夺去的反应。 28、实验室制O2原理: (1)分解过氧化氢:2H2O2 MnO2 2H2O+O2↑
(2)加热分解氯酸钾:2KClO3 MnO2 2KCl+3O2↑
(3)加热分解高锰酸钾:2KMnO4 △ K2MnO4+MnO2+O2↑
29、催化剂: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改变的物质。又叫触媒。在化学反应中起催化作用。 30、分解过氧化氢制氧装置(固液不加热型反应):①锥形瓶、长颈漏斗或分液漏斗、双孔塞、导管;②大试管、铁架台、单孔塞、导管。 分解氯酸钾或高锰酸钾制氧装置(固固加热型反应):酒精灯、大试管(高锰酸钾要在管口加棉花)、铁架台、单孔塞、导管。 31、收集氧气方法:向上排空气法、排水法 32、氧气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验满方法:将带火星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复燃则说明氧气已满。 检验氧气方法:将带火星木条放在集气瓶中,若木条复燃则说明氧气已满。 33、气体发生装置:由反应条件和反应物状态决定。
气体收集装置:由气体溶解性和气体密度决定。 34、加热高锰酸钾并用排水法收集O2的实验步骤:查(查装置气密性)、装(装入药品)、定(固定装置)、点(点燃酒精灯给药品加热)、收(排水法收集气体)、离(水槽中导管移离水面)、熄(熄灭酒精灯,停止加热)。 35、工业制O2方法:利用空气中各成分沸点不同,分离液态空气法。 36、电解水实验现象:正负极都有气泡产生,且V正:V负=1:2。 结论:2H2O 通电 2H2↑+O2↑;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的。
△ 固体和固体 固体和液体 液体和液体 反应物状态
反应条件(是否加热等) 气体发生装置
向上排气法——(密度比空气大) 向下排气法——(密度比空气小) 排空气体法
排水法(不易溶于水) 气体收集装置 37、单质:(宏观)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微观)由同种原子构成的纯净物。 化合物:(宏观)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微观)由不同种原子构成的纯净物。 氧化物:(宏观)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微观)由两种原子构成的化合物,其中一种是氧原子。 38、分子和原子 原子 分子 相同点 (小)体积小,质量小; (动)微粒在不停运动; (间隔)微粒间有间隔; 相同微粒性质相同,不同微粒性质不同; 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不同点 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联系 分子由原子构成 39、水净化方法(据净化程度由低到高):静置沉淀、吸附沉淀、过滤、蒸馏 40、过滤操作要点:一贴(滤纸紧贴漏斗壁)、二低(滤纸边缘低于漏斗边缘;滤液面低于滤纸边缘)、三靠(烧杯紧靠玻璃棒;玻璃棒紧靠三层滤纸;漏斗下端紧靠烧杯内壁)。 41、硬水:含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 软水:不含或含较少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 检验硬水和软水的方法:用肥皂水(软水有丰富的泡沫;硬水有大量的浮渣。) 42、地球上总水储量丰富,但淡水资源紧缺,且分布不均。 43、水体污染源:工业三废,农业化肥、农药的不合理使用,生活污水的随意排放。 防止污染措施:工业三废经处理达标后再排放;农药合理使用农药、化肥,提倡使用农家肥;生活污水集中净化处理。 44、节水方法:工业用水重复循环使用;农业改漫灌为喷灌或滴灌;生活中养成节水好习惯。 原子核(带正电,居于原子中心) 质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 45、原子 中子(不带电) 核外电子(带一个单位负电,绕核做高速运动) 46、在原子内: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 47、相对原子质量定义式:
相对原子质量近似式: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48、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或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质子数决定元素种类。 49、地壳中含量前四位元素:氧、硅、铝、铁 生物体内含量前三位元素:氧、碳、氢 50、元素符号写法:第一个字母大写,第二个字母小写 元素符号意义:表示元素;表示一个原子;表示单质(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 如H表示氢元素;表示一个氢原子。Mg表示镁元素;一个镁原子;金属镁。 51、元素周期表提供的信息有:元素名称、元素符号、原子序数、相对原子质量 52、离子: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带正电荷的是阳离子,带负电荷的是阴离子。 53、核外电子分层排布,一般第一层最多容纳2个电子,第二层最多容纳8个电子,最外层
mC·1/12 m Ar= C-12原子实际质量的1/12 某原子实际质量 相对原子质量= 最多容纳8个电子(第一层为最外层时最多容纳2个电子)。 54、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 55、化学式:用元素符号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 56、化学式意义:表示一种物质;表示该物质的组成;表示一个分子;表示分子的构成。 如KClO3表示氯酸钾;表示氯酸钾由钾、氯、氧三种元素组成;表示一个氯酸钾分子;表示一个氯酸钾分子有一个钾原子、一个氯原子和三个氧原子构成。 57、化合价有正价和负价,通常氧显-2价,氢显+1价。 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化合时金属元素显正价,非金属元素显负价。 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0。 58、常见元素和根化合价记忆口诀:(加点的为负价,其余为正价) 一价氯.、钾、钠、银、氢,二价氧.、钙、钡、镁、锌,三铝、四硅、五价磷,二、三铁,二、四碳,二.、四、六硫都齐全,铜、汞二价最常见,单质零价莫忘记。 一价硝酸、氢氧根......,二价硫酸、碳酸根......,正一价的是铵根。 59、据化学式求化合价方法:先标已知元素化合价(固定化合价),再求未知元素化合价(可变化合价)。 60、据化合价推求化学式方法: (1)最小公倍数法:正价前,负价后,标出价,找个数(正负价最小公倍数除以价数)。 (2)十字交叉法:先后标价,价数交叉写右下,约简价数做角码,化合价原则来检查。 61、化学式有关计算: (1)相对分子质量=各原子相对原子质量之和。 例:计算H2O相对分子质量:Mr(H2O)=1×2+16=18 (2)元素质量比=相对原子质量与原子个数乘积之比。 例:计算P2O5中各元素质量比:P:O=31×2:16×5=31:40 (3)某元素质量分数=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相对分子质量。 例:计算Fe3O4中铁元素的质量分数:
(4)某物质中所含某元素质量=物质质量×元素质量分数 例:计算36克H2O中所含氢元素质量:mH=36g×2/18×100%=4g 62、元素符号、离子符号、化学式周围数字含义: 2H 4Al3+ 5O2
铝离子所带电荷数为3 一个分子中氧原子个数为2 氢原子个数为2 铝离子个数为4 氧分子个数为5 63、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64、质量守恒的本质: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原子个数、原子质量不变。 65、化学反应前后六个不变:原子质量、原子个数、原子种类、元素种类、元素质量、物质总质量。 两个一定变:分子种类、物质种类。 一个可能变:分子个数。 66、化学方程式:用化学式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 67、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的书写都必须遵守客观事实,不能随便臆造。化学方程式还必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