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梁启超的调适思想
梁启超的调适的中学与西学观

这 里 ,梁启超 明确指 出康有 为所倡 导的 “ 国” 保 种” 保教”主 张是整 个变法 运动 的纲领 。象张灏 保 、“ 、“
先生所 指 出的那 样 ,对 梁启超来 说 ,“ 国不 只是一个 国家 ,一 个政 治实 体 ,中 国还是 一 种文 明 ,一个 文 化 中
20 09年 9 月
S .0 9 印 20
梁 启 超 的调 适 的 中学 与西 学 观
王 明伟
( 吉林 大学文学 院 ,吉林 长春
[ 摘
10 1 ) 30 2
要 ]戊戌变法时期 的梁启超从 文化 决定论 出发 ,将 中国的衰落归结 为背离 了孔 子 的大同之义 ,
主 张 引 进 西 学 ,尤 其 是 政 治 学 ,在 调 适 中西 的基 础 之 上 ,重构 作 为 变 法 理 论 的新 孔 教 。
统 ”t 因此 ,这 种文化 ( 教) 中国的认识 ,其实并非 只存 于梁 启超身 上 ,而 是晚清 士人 的共 同现 象 。在 近 o3 J 宗
代西 学东 渐 的冲击下 ,虽然 总体上讲 是朝着 西化 的方 向发展 ,但在 当时却有 被强化 之势 。本 文将考 察戊戌 变 法时期 的梁启超 对 中学 、西学 ,以及 二者关 系的认识 ,来 揭 明其 变法思想 的实质 。
[ 关键词 】梁启超 ;中学 ;西学 ;调适
[ 中图分类号 】K 5 2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10 —18 (09 0 0 4 0 08 7 X 20 )5— 06— 4
1 2 ,亡命 日本的梁启超在 《 9 年 0 保教非所以尊孔论》 中说 : “ 近十年来 ,忧世之士 ,往往揭三色旗帜 , 以疾走 号 呼于 国中 ,日保 国、日保种 、 日保教 。其陈议不可 谓不 高 ,其用 , 不可 谓不苦 。若不佞 者 ,亦此旗 1 、 5 "
梁启超及其思想

2. 立宪政必兴民权
梁启超认识到宪政与民权二者压迫关系密切, 不可分割。民权 是实施宪政的前提和基础, 而宪政的实行则又从制度上进一步地保 证了民权。他坚信民权代替君权, 宪政代替君主专制是历史的必然。 梁启超虽然极力提倡以民权作为在中国实施宪政, 代替君主专制的 基础, 但是他也清醒地认识到在中国提倡民权的现实困难。 但是,他在认识到中国国民普遍具有奴性之时, 没有坚持在政 治斗争的实践中改造国民性, 退而提出“ 欲兴民权, 宜先兴绅权” 这反映出民族资产阶级在追求自身政治权利实现的过程中, 始终存 在着软弱性和妥协性。
梁启超的主要教育思想
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时代的梁启超,充分认识到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1)倡导教育救国、教育兴国; (2)主张废科举、改革封建教育制度; (3)主张建立近代学校教育制度,高度重视师范教育与女子教育; (4)突破了洋务教育人才观的思想局限,提出了培养具有近代政治意 识和道德品质“新国民”的教育目标。
个人评价梁启超
我认为梁启超思想的转变是由于他个人经历,和当时中国的经济 状况关系不大。梁启超受西学影响主张君主立宪。戊戌变法失败后流 亡国外,考察了欧美尤其是美国的民主制度,转而拥护民主共和。当 他注意到西方社会的弊端后,认为民主共和弊端横生,还是君主制好, 于是同革命派展开论战,主张实行开明君主专制。 但是无论如何,梁启超不但是在政治、经济、哲学、史学、教育、 新闻等方面都颇有建树的学者,更是一位反帝反封建的爱国的思想家, 他的全部政治活动都是以救亡图存为目的而展开的。
3. 无宪法不足以立国
究竟以宪法、 法律为最高准则治理国家, 实施法治, 还是封建专制 的根本标准。梁启超在其探寻宪政之路的过程中明确认识到了宪法应 该具有至上性、 稳定性、 实践性。 宪法如果不能得到切实有效的遵循和实施, 宪政就不可能得到 实施、 巩固和发展。
略论梁启超的应用佛学

近世佛学观念的调适,表现为“世间转向”的特点, 即佛法与世间法的合二为一的取向。其中知识分子的 佛学实践,造成一股居士佛学的风气。无疑又是近世佛 学的一大特征。“应用佛学”的概念,是梁启超在概括谭 嗣同的佛学思想时提出的①,本文借用此概念对梁启超 本人的佛学思想作一研究。
九。南海先生始讲学广东省城长兴里之万木草堂…… 先生又常为语佛学之精奥博大,余夙根浅薄,不能多所 受。”④在他年青的心中将公羊学的经世济民和佛教普 渡思想结合起来外,对佛学的了解当还有限”⑤。相对于 章句和经史之学,佛学作为一个新的思想领域无疑对 梁启超有非常大的引力。 第二阶段——佛理与经世之冲突。梁启超协助康 有为开展维新活动,社会的活动范围也随之扩大。“伯 兄随南海先生立强学会于京师,朝廷忌之,旋即封闭。 此次旅京,日相过从者有麦孺博、江孝通、曾刚甫、夏穗 卿、曾重伯诸人,文酒之会不辍,更喜谭佛学。识谭复 生。”@梁启超之所以热情地加入学佛的行列,因为万木 蓖堂时蕴育的经世理想(与佛理相混合在一起)在更大 的范围内得到了共鸣。同时,以学佛收摄身心,磨练品 格,在当时的师友中已成为一种风气,他也不能不受影 响。而且,学佛的师友大多在年龄上超过梁启超,人生 和社会的阅历也较梁启超为丰富,他们对梁启超思想 的催化是合乎情理的。事实上,梁启超对佛学的认识与 其师友之间有一定的距离。他在1897年给夏穗卿的信 中抱怨说:“启超的读经,渐渐能解,(亦不能尽解,解者 渐多耳)观《椤伽记》,于真如生灭两门情状,似仿佛有 所见,然不能透入也。”⑦这种差距主要是根源于对学佛 价值意义的不同认识,即不能在经世和佛理之间作一 调整。而这又是因为他的学佛过程与别人不一样的缘
作者简介:李春远(1968一),男,南京大学历史系博士研究生,南京炮兵学院讲师,主要研究中国近现代思想史。
浅论梁启超及其思想观念

浅论梁启超及其思想观念贡献摘要:粱启超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他与康有为一起领导了戊戌变法运动,力图变法维新、拯救中华民族。
尽管最终变法失败,但是一定程度上还是促进中国近代思想文化的进一步发展。
但是在思想上从早期的激进到后期却逐渐变得保守,这还是和他的民族观念有着密切的联系。
然除了思想上的成就外,他在文学、史学众多文学上也有重大的成就。
关键词:梁启超近代思想文化民族观念文学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等。
广东新会人。
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学者。
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资产阶级宣传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
戊戌维新运动领袖之一。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改革家之一,对近代思想文化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他与康有为一起,力图变法维新,拯救中华民族,虽然变法最终以失败告终,但“戊戌变法”的汹涌大潮和它曾掀起的狂涛巨浪,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一段可歌可泣的千古佳话。
另一方面,梁启超在文学、史学、哲学等方面,例如对中国早期报刊以及书法方面,也有着巨大的成就与贡献,受到世人的赞誉和爱戴。
梁启超的思想经历了由带有文化和种族主义色彩的传统民族主义,到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近代民族主义的演变。
其早期思想较为激进,在结识康有为之后受其思想观念的影响从此走上了改革维新的道路。
维新运动时期,与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联名请愿,也多次在北京《万国公报》、《知新报》等报刊杂志上发表文章宣传宣传西方先进思想和科学文化以及变法思想,在当时的舆论界就已经初显锋芒。
他用浅显流畅、生动活泼的文字批判旧思想,宣传新观念,还常常将自己的喜怒哀乐尽情地诉诸于自己的文字之中,从而使文章往往极富鼓动性和感染力,深刻激发了爱国者的报国热情,开社会文明和民主先风。
但此时他主要受到康有为思想的影响,以世界大同为自己的理想,再因为在帝国主义压迫的现实中,因为亲身感受到帝国主义的强大以及他们的实际威胁,他已经不能继续坚持原来的世界注意的理想。
梁启超的教育改革思想及意义-最新教育资料

梁启超的教育改革思想及意义梁启超不仅是中国近代著名的资产阶级政治家、思想家,也是著名的教育家。
梁启超一生著述宏富,所遗《饮冰室合集》,计一百四十八卷,一千余万字,其教育著作几乎收录在此书中,包括《变法通议》、《倡设女学堂启》、《教育政策私议》、《论教育当定宗旨》《教育与政治》等。
他通过教育引导国人放眼世界,给近代中国人展示了一个崭新的世界和全新的视野。
其教育思想内容丰富,见解独到,教育改革思想及实践尤其引人注目,不仅引领和促进了近代教育改革进程,而且对今天的教育教学改革仍具有现实意义。
一废除科举和八股考试,设立新式学堂19世纪末,面对严重的政治危机和民族危机,爱国志士纷纷寻求救国良方,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民族资产阶级上层主张通过维新变法来挽救中国。
梁启超认为,“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
(1)科举制度对于封建社会选拔人才曾起过积极作用,后来成为维护封建政体的基础,是束缚知识分子思想和普及人民教育的桎梏,是封建文化的代表及核心。
戊戌维新运动开始后,废除科举和八股成为维新变法的突破口。
1898年5月中旬,梁启超发动当时在京应试的举人一百多人,联合上《公车上书请变通科举折》,指出:“强敌交侵,割地削权,危亡岌岌,皆人才乏绝,无以御侮之故。
然尝推求本原,皆由科第不变致之也”。
(2)因为八股取士,学非所用,用非所学,于“内政、外交、治兵、理财无一能举者”,(3)接受八股教育之人“农不知植物,工不知制物,商不知万国物产,兵不知测绘算数,妇女无以助其夫”;(4)少数八股楷法的佼佼者“不通古今中外之故,政治专门之业”,(5)科举制度还严重地摧残人才,束缚人们的思想,阻碍了人的创造性才能的发挥。
所以他极力主张改革科举,强烈要求皇上“特下明诏”,“将下科乡会试及此后岁科试停止八股帖试,推行经济六科,以养人才而御外侮”。
(6)6月23日,光绪皇帝下诏,乡会试及童生岁科向用四书文者,改试策论。
梁启超思想转向的意义

国家建构与个人自由的紧张——梁启超思想转向的意义
………………………………………………………………………………………………………………
作者:单世联
现代中国的自我意识之一是中国“无国”。“无国”的伤怀与“亡国”的恐惧同为晚清以来中国政治论说的基调:“我支那人非无爱国之性质。其不知爱国者,由不自知其为国也。”(梁启超)“故吾常言,欲救中国,当首令全国人民知国家为何物也。”(梁启超)“呜呼,吾民族之无国,二百六十一年前于兹。”(柳亚子)“久矣夫,中国之不国也,而何史之足云!”(黄节)……要言之,流行于清季民初的“无国”之论,一种是从种族主义观点就异族入主中原而言,另一种是以现代民族国家为标准,就中国人只有“朝廷”而无“国家”而言。前者召唤的是种族革命,后者期待的是“国家建构”。从革命党人以种族革命为政治革命的前提的策略考虑和革命后“五族共和”的政治实践来看,两种“无国”之叹的目标都是从传统的王权帝国转为现代民族国家。正是在列强入侵打破了中国中心观,条约制度取代朝贡体系,天朝帝国体系日益崩溃的背景下,具有平等国际法地位的现代主权国家的形象才为敏感的国人所得见。
梁启超率先提出“国与国相峙而有我国”的观点:“国家者,对外之名词也。使世界而仅有一国,则国家之名不能成立。故身与身相并而有我身,家与家相接而有我家,国与国相峙而有我国。……循物竞天择之公例,则人与人不能不冲突。国家之名,立之以应他群者也。故真爱国者,虽有外国之神圣大哲,而不愿服从于其主权之下,宁使全国之人流血粉身靡有孑遗,而必不肯以丝毫之权利让与他族。”中国既然“无国”,则其传统在建国典范和国家学理两方面都资源不足,向外采集势在必然。19世纪下半叶,普鲁士首相俾斯麦(Otto von Bismarck,1815—1898)凭借开明专制的传统,反对民主自由,拒绝西欧的立宪政府,以“铁血”政策三战立国,迅速实现民族统一和国家富强,成为后发现代化国家的典范。康有为、梁启超、袁世凯、段祺瑞、孙中山、蒋介石,直到毛泽东,清季以来的政治人物,鲜有不对德国表示欣赏和礼赞者。万里之遥,中国人的国家渴望不下德国;榜样在前,德国成为现代中国“国家想象”的原型之一,而梁启超则是其最早的倡议者。
建构与超越:对梁启超“三界革命”的历史反思

建构与超越:对梁启超“三界革命”的历史反思于瑞;席志武【摘要】梁启超是一个积极参与了近代历史变革,并且始终都与社会文化思潮保持着生动互动关系的政治活动家和思想启蒙者.梁氏文学思想呈现出外在文化的“涵化”以及内在精神的“调适”双重特征.梁启超是启蒙思想家、理论家和文学家三位一体的代表人物,他对于“三界革命”的理论和创作热情,就是一种对于启蒙新民的政治热情.梁氏文学观念与创作实践有着明确的价值指向性,其内部又交织着调适与悖反共存的内在张力.对“三界革命”进行反思,在今天这样一个“后革命”与“后理论”的文化语境之下有着特殊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期刊名称】《石家庄学院学报》【年(卷),期】2017(019)005【总页数】7页(P91-97)【关键词】梁启超;“三界革命”;新民;反思【作者】于瑞;席志武【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西南昌 330022;南昌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江西南昌 33003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5梁启超的“三界革命”,即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是19、20世纪之交中国近代转型时期的一个特殊的文学现象。
在西方文化思潮的强力冲击之下,梁启超的文学观念不可避免地呈现出“涵化”(acculturation)①“涵化指的是不同文化群体深入接触时所发生的变化,即文化移动的过程,也就是伴随文化接触产生的接收、选择、对抗、统一的过程。
”详见郭齐勇《中华人文精神的重建:以中国哲学为中心的思考》,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14页。
的过渡特征:它一方面不可避免地受到外来文学观念的影响,另一方面也不可能完全割断与传统文学之间的关联。
在这个意义上说,“三界革命”就是救亡图存的政治文化背景下一种激烈的文学反应,它是中西两种不同文学观念相互“冲突”与不断“调适”的结果。
需要强调的是,“三界革命”的推行,始终都与梁启超不断衍生、不断发展和不断反思的“新民论”思想密切相关,二者几乎是一种同构的关系。
解析梁启超政治思想转变

解析梁启超政治思想转变一、概述梁启超的政治思想状况梁启超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改良派的著名政治活动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学者。
梁启超作为中国近代的启蒙学者,他的政治思想主要有变法救亡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民权思想,虽然他的思想受到时代的局限,但其中的合理因素依然闪烁智慧之光。
梁启超的学问是无时不为他的政治目的的实现服务的。
就像他自己所说:“吾二十年来之生涯,皆政治生涯也。
……然与国中政治关系,殆未尝一日断。
”又诚如任公自道:“惟好攘臂扼腕以谈政治,政治谈以外,并非无言论,然匣剑帷灯,意有所在,凡归政治而已。
”1从1898年的戊戌维新到1911年的辛亥革命,再到民国初年,梁启超任公终其一生总是为国家富强而努力奋斗,用自己的笔针砭时弊,讨伐民贼,以一介书生在清末民初的中国政坛上奋力拼搏,结果戊戌变法只进行了103天就被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镇压了;辛亥革命后,他寄希望于袁世凯来建立政党政治,结果却迎来了一个大独裁者;他联合蔡锷等将袁世凯推翻后,又梦想段祺瑞来再造共和,并自愿出任段内阁的财政总长,结果段和袁几乎如出一辙,不但共和变成了泡影,而且军阀混战,政治失序,社会动乱,民不聊生。
严酷的现实使梁启超深切地感到,所谓民国,只是一个假招牌,“至于政治社会的内容,连骨带肉都是前清那个旧躯壳”。
纵观梁启超的一生,可以看出他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中的悲剧人物,从维新变法时期走在时代前列的先进人物,到20世纪初期的保守派,甚至成为阻碍历史前进的反动政客。
二、梁启超政治思想的转变过程(一)维新变法时期的思想状况1.师从康有为1890年,梁启超十七岁时拜康有为为师,从康有为学习四年,受康有为的影响,开始探索挽救祖国危亡的变法维新之术。
梁启超说,康有为发起了“甄别经典著作”的运动。
他说康考察了由汉代至清代的众多典籍——这些典籍的真实性久已受到怀疑,得出了许多极有意义的结论。
康的《新学伪经考》一书指出,刘歆的著作是为王莽篡位(新王朝公元8—23年)服务的伪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梁启超的调适思想
梁启超的《新民说》在其一生的学术思想中占了很大的份量,研究梁启超的《新民说》必须从两个阶段来深入,第一阶段:1902~1903年,趨向于革命道路。
第二阶段:1903年访美归来之后,他不再持激进、破坏的观点,而趋向于改良道路。
分析了梁启超从激烈走向保守的调适思想,也从中看出20世纪初中国近代史发展的规律。
标签:梁启超;新民说;调适思想;革命道路;改良道路
1关于《新民说》的思想来源
学术界普遍认为《新民说》是梁启超反思戊戌变法和接受西方资产阶级思想的结晶,是梁启超在对比中西文化巨大差异的基础上而提出的改造国民性课题,其理论基础是严复所介绍的进化论、社会有机体论。
但在《新民说》产生的主客观原因和理论基础的具体问题上,学术界还存在着认识上的差异。
本文认为,梁启超着手撰写《新民说》一文的思想来源,应该是以下两个因素的结合:
第一个因素:梁启超的《新民说》主要渊源于中国文化传统。
“新民”思想贯穿梁启超思想的始终,“与中国固有文化传统和近代特定的社会历史土壤不无关系”、“中国文化重视培养真善美三者和谐统一的理想人格和直观理性主义倾向是孕育新民理论萌生和形成的主要文化传统”,梁启超把西方资产阶级的伦理学说和中国固有的修身养性的道德原则有选择地移植过来,充当了如何“新民”的思想素材。
第二个因素:民族主义是梁启超“新民”思想的理论来源。
“近代民族主义对国际竞争,以及对国内民族问题的基本概念,不仅是梁启超强调新民的理论基础,而且也决定了他对中国近代化方案的选择”,梁启超认为民族主义是立国之本。
是抵御外辱的有效手段,而全体国民资格的具备是民族主义实现的前提。
梁启超正是立足于中国文化传统和对近代民族主义和国民性的深入了解,这也为他日后思想的调适作下了铺垫。
2梁启超思想的调适
关于梁启超的调适思想,本文试两个方面解释:
(1)从梁启超着手撰写《新民说》一文的思想来源来看,不难看出,梁启超从激进走向保守是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整体来说,在20世纪初叶的中国似乎处于思想的十字路口,在政治改革与文化修改的方法上,则主张渐进改良,并肯定传统在现代化中的角色。
梁启超的调适思想有许多的连续性,他主张“新学输入,古义调和”、“采合中西道德以为德育之方针”又主张“淬厉与采补并重”在他自美返回之后,力主以“祖宗遗传固有这旧道德”维系社会。
(2)旅美期间,梁启超痛心地宣称“自由云,立宪云,共和云,如冬之葛,如夏之裘,美非不美,其如于我不适何!”“一言以蔽之,则今日中国国民,只可以受专制,不可以享自由。
”梁启超向往独立自由,并以此启蒙民众,现实情况是自由独立可以摧毁旧制度、旧秩序和传统观念,继之而来的却是失去约束后的“人纵其私”和“荡然无纪”。
他认为自由独立好虽好,但中西国情有巨大差异,对目前的中国如同一剂猛药,“欧美自由之风潮。
卷地淘天,绝太平洋而震撼亚洲,忧时爱国之士,知此固医国之圣药,而防腐之神剂也,于是攘臂奋起,日揭橥独立自主之义奔走呼号于国中,务输入欧美立国之精神,以剪拔我国人之奴隶根性?然而烈药之可以起死者,有时亦足以杀人,必调剂使适其宜,然后能全其药之用。
”
3从民主共和到开明专制
1903年到1910年,梁启超游美归日后到辛亥革命爆发前这一时期,又从民主共和的主张回归到君主立宪。
并提出以开明专制作为过渡。
开明专制是在反对野蛮专制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把封建皇帝改造为资产阶级皇帝,利用皇帝在群众中的巨大威望,维持社会平衡与安定,逐步以资产阶级立宪政体代替封建专制政体。
对为什么当时的中国只适合实行开明专制,梁启超在《开明专制论》中作了非常有说服力的论证。
他认为开明专制最适合以下情形:
(1)当贵族豪强争霸,无视国法和中央权威,妨碍国家统一之时,需要实行开明专制进行统属。
(2)长期处于“不完全的专制”的国家最适合实行开明专制,因为不完全的专制,等于无意识的放任,国家没有强制力,人民就不会守秩序,而且长期处于无意识放任状态下,人民与国家的关系必然疏远,不可能参与国家政务,一旦实行君主立宪,赋予他们以参政权,就会不知所措,只有实行开明专制。
才能锻炼他们的政治能力。
(3)长期处于“野蛮专制”的国家最适合实行开明专制,因为这些国家的人民自由行动的范围非常狭小且不正确,所以,人民习惯于谋取个人私利,缺乏公利公益观念,总是用险诈卑劣的手段侵害他人,他们绝没有享受自由的资格,只有实行开明专制才能矫正这种现象。
(4)民智幼稚的国家宜实行开明专制。
因为民智幼稚,国家就需要对国事多加干涉。
(5)幅员太大的国家宜实行开明专制,因为幅员广大区域界限分明,难以统一,所以。
应用开明专制来进行统一。
(6)种族繁多的国家宜实行开明专制,因为各族人民往往各自为阵,而忽视国家的利益,冲突频仍,易致分裂,所以应用开明专制来融合种族。
清朝光绪年间,以上情形在中国都存在,所以应该实行开明专制。
接下来梁
启超又排除了实行共和制和立即实行君主立宪制的可能。
因为,在共和立宪体制之下,凌驾于人民之上的皇权不复存在,人民必须自行调和相互间的关系,而几千年卵翼于专制政体之下的中国人,缺乏自治习惯、公益观念。
各营其私,社会平衡一旦被破坏,就决不可能恢复了,最终险象环生国无宁日,只好将国权交给一个强权人物,人人做他的奴隶,于是专制政体再度产生。
再说,共和国民资格的养成也不是指日可待的,而将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
因为经过革命战乱,人民入不敷出,对他们宣传民主思想,他们又如何听得进去呢?既使有超群绝伦的政治家能象非战时那样对民众宣传民主思想,也是需要相当长时间才能产生效果的。
梁启超对我国国民的民主程度很不乐观:“吾以为今后之中国,不容有三年以上之战乱,有之则国必亡矣,今让数步,五年耶,十年耶,二十年耶,极矣,以十年二十年之学力而谓可以与他人学数百年者有同一之成绩,吾不知其谁欺也。
”
中国民智幼稚,有史以来没有产生过完全发达的政党,强行实行共和立宪制就会出现政党政治的畸形化。
总之,当时没有实行民主共和的可能。
接着梁启超又排除了在中国马上实行君主立宪的可能。
他认为,如果实行君主立宪,国务大臣就要对议会负责,而议会就有协赞法律和预算的权力、议院院内的自治权,人民则有选举权;议会还可以质问、弹劾政府,如果议员没有鉴别政治得失的能力,所质问的都是些鸡毛蒜皮的东西,甚至对一些正当的行为也故意责备,而对于议员干法越权、玩忽职守,反而熟视无睹,不予纠正,政府就会轻视议会,议会就没有神圣性了。
另外,选举一定要凭个人的自由意志选举自己想选的人,民主程度幼稚的国民,往往收受贿赂不得已地投自己不愿投的票;选举就是竞争,民主程度幼稚的国民,往往不能用正当的手段来竞争,有时甚至动用武力;议员是代表人民总体意见的,并非代表选举者个人的意见,而民主程度幼稚的国民,往往以私人和地方小局部的利害,责望所选举的议员,如果目的达不到就相怨相仇。
中国民众程度幼稚,要想实行君主立宪,“而最速犹非十年乃至十五年不能致也”。
从这里可以看到,受外国侵略引起的亡国灭种危机的影响,受清政府因不能成功领导政治改革和抵御外来侵略而权威合法性丧失的影响,梁启超渐进地以开明专制为过渡的宪政改革主张,又发生了波动,一方面,他从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出发,认为还是应该渐进以实行开明专制,另一方面,他又认为清政府权威合法性丧失,在渐进的改良过程中政绩不佳,阻碍了改良,不能起到救亡图存的作用。
所以,梁启超想通过速开国会实行君主立宪,扩大政治参与,使资产阶级和人民取得一定的权利,自救图存于万一。
梁启超的调适思想,正好符合了20世纪初中国近代史发展的规律。
现在,重读《新民说》,也许我们可以从另一个视角重新审视梁启超从革命到改良的调适之路,更好地为社会的发展起引导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