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语文教学设计-论语四则湘教版
湘教版六年级语文22《论语》四则

导入
孔子(前551—前 479)名丘,字仲尼。春 秋后期鲁国人,是我国历 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 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 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 学说,为中国乃至世界文 明做出了不朽贡献。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 经典著作之一。主要是孔 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 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 篇。内容有孔子的谈话、 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的相互 谈论。
《论语》四则
孔子说,含 有尊重的意 思 必:一定。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yān)。择 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择:选择。 善者:好的,这里指优点。 改:改正。
《论语》四则
三人:几个人,古代汉 语里的“三”往往不是具体 的数字,而是泛指多数。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yān)。择 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学而不思者则罔,思而不学者则殆。”
“学以致用。”
先写出带点字的意思,再写出句子的意思。
1.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 知,是知也。 诲: 女:
子曰:“由,诲(huì)女(rǔ)知之乎!知 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是。
是:这(就是)。 知之:知道事情的 道理。
子曰:“由,诲(huì) 女(rǔ)知之乎!知之为知 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文]孔子说:“仲由,我教导你的知识,知 道了吗?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种 态度才是明智的。”
22 《论语》四则
●导入 ●识字 ●阅读 ●练习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7.22 论语四则 湘教版

1.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其: 从: 改:
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知: 知:
二)、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本文中“子曰”的“子”指的是_____,名_____,字_____,_____时
生齐答:孔子说。师: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子曰”呢?
生:因为《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弟子言行的书。用“子”是表示对老师的尊敬。师:是的,《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弟子言行的书。我希望,今天这堂课,我们之间也能展开一场精彩的对话,好吗?
三、课堂小结 学生自己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四、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
一2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一生培养了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被尊称为圣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第一文化伟人。
四1、细读课文,思考:
课文哪几则是谈学习态度的,
哪几则是谈学习方法的?
谈学习态度
三人行,必有我师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谈学习方法
温故而知新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教
学
后
记
30
《论语》的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我国古代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文中主要节选了四则。小学生刚接触文言文,教师应树立“朗读是第一位”的观点。尽管有些语句可能似懂非懂,还是要注意支离讲解要为少,朗读要为重,以养成语感,多读,读通顺,读流畅,读至成诵。正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现”。
朗读的基本要求:
(1)要正确、清楚,用普通话朗读,读准字音,不漏字,不添字,不错字;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7.22 论语四则 湘教版

《论语》四则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熟读背诵。
2.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探究理解文中有关学习的名言警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中丰富精彩的语言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二、教学重难点1、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三、课前准备1.搜集资料:了解孔子及其儒家学说的概况;了解《论语》的主要内容。
2.借助工具书,通读全文,把握内容梗概。
四、教学时间(一)设疑导入:今天,我们要携手一起去拜访一位大人物,这个人曾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在1988年,75位诺贝尔奖得主曾在巴黎宣称:“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00多年前去吸取他的智慧”。
你们知道这个人是谁吗?你们了解他吗?今天这堂课,就让我们走近孔子,走进《论语》四则。
(二)交流有关孔子、《论语》的知识:1、学生在四人小组内交流。
2、班上交流:每个知识点由一个同学介绍,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
3、师生交流,教师展示自己搜集整理的资料: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
春秋末期鲁国人。
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
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曾修《诗》、《书》,定《礼》、《乐》。
孔子创立了以“仁”(仁爱、爱人)为核心的道德学说,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以语录体和对话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六年级上语文教学设计论语四则湘教版

课堂练习环节,我将设计以下任务:
1.让学生尝试翻译《论语》四则,巩固古文翻译技巧。
2.结合所学内容,让学生运用古文句式进行仿写,提高学生的古文写作能力。
3.组织古诗文朗诵比赛,让学生在朗诵中感受古文的韵味,提高古文素养。
(五)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会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以下几点: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时,我将运用情境教学法,通过一个与《论语》四则相关的故事引发学生的兴趣。我会讲述孔子与弟子颜回的一段对话,这个故事中体现了仁爱、勤奋等儒家文化思想。通过故事,让学生感受到古人的智慧,自然过渡到新课的学习。
故事结束后,我会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认为孔子为什么会如此器重颜回?颜回身上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让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对《论语》四则产生好奇心,激发学习欲望。
4.小组合作任务:分组讨论《论语》四则中的道理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的具体体现,每组选择一个案例进行展示,形成PPT或手抄报,下节课进行分享。
5.阅读拓展:推荐学生阅读《论语》其他篇章,了解儒家文化,提升古文素养。
作业要求:
1.学生需按时完成作业,注意书写规范,保持作业整洁。
2.家长参与作业时,要关注孩子的思考过程,引导孩子深入理解《论语》四则的内涵。
3.学生在道德观念、人际交往方面已有一定的基础,但尚需引导和强化,可通过《论语》四则的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4.学生对古典文化有一定的兴趣,但古文阅读能力参差不齐,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关注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的古文素养。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并掌握《论语》四则中的重点词汇、句式及文言文翻译技巧,提高学生的古文阅读和翻译能力。
论语四则教案

湘教版小学语文第11册第七单元22《论语》四则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会写“焉、诲”两个生字,理解“三人行必有我师”、“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温故知新”等成语的意思。
2.通过诵读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习惯用语,以培养语感。
3.吸收孔子思想精华中有益于自己学习的部分。
过程与方法: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熏陶学生的道德修养。
教学重点: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联系生活,古为今用。
教学准备:课件、堂堂网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师讲《两小儿辩日》故事,初步认识孔子春秋时期,有一位老人到东方游历,看见两个小孩在一起争辩。
他就走过去问他们争辩什么。
一个小孩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近,中午时就距离人远了。
另一个小孩则认为正好相反。
第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大得像车上的伞盖,到了中午就只有盘子和饭钵那样大了,这不正是远的显得小,近的显得大吗?”第二个小孩则说:“太阳刚出来时清清凉凉的,到了中午,热得像把手伸在热水中一样,这不是近的就觉得热,远的就觉得凉吗?”对这个问题,老人没有“强不知以为知”,而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实事求是地说不知道。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位老人是谁吗?对。
他就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一生培养了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第一文化伟人的孔圣人———孔子。
今天,就让我们来领略孔子思想的博大与精深吧!2、课件出示孔子画像,交流有关资料。
(投影显示)孔子(公元筋551 一前479 ) ,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他一生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他主张仁义,主张以德服人,反对残暴统治,反对武力征伐,同情人民疾苦,具有一定的开明态度。
孔子学说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孔子也被尊为圣人。
孔子在晚年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把鲁国史官所记倦秋》加以删修,使其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湘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22.《论语四则》ppt

二、给下列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省 ——( ——( ) 传 ) ——( ——( ) )
《论语》节选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 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拓展与运用
任意想你的两个或三 个同学,看看他们身 上有哪些值得你“择 其善者”的地方,如 果你有了收获就把它 们记下来。
《论语》四则
学习目标
1.理解、运用《论语》中关于学 习、从政和为人处世的名言警句,进 一步培养文言阅读能力。 2.感受孔子光辉人格魅力,提高 个人的思想道德修养。 3.联系自身学习实际,体会课文 丰富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 方法。
教学流程: 一、请大家对照注释朗读《〈论语〉四则》。 1.简介孔子等。 2.《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弟子言行的书。用“子”是表示对老师的尊敬。
二、词语解释 三、译文:
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3.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 4.我非生而知之,好古,敏以求之者。 5.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四、感受领悟: 谈学习态度:三人行,必有我师 谈学习方法:敏以求之 五、《论语》节选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 2.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
春秋时期,孔子到东方游历,看见两个小孩在 一起争辩。他就走过去问他们争辩什么。一个小孩认 为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近,中午时就距离人远了。另 一个小孩则认为正好相反。第一个小孩说:“太阳刚 出来时大得像车上的伞盖,到了中午就只有盘子和饭 钵那样大了,这不正是远的显得小,近的显得大吗?” 第二个小孩则说:“太阳刚出来时清清凉凉的,到了 中午,热得像把手伸在热水中一样,这不是近的就觉 得热,远的就觉得凉吗?”对这个问题,老人没有 “强不知以为知”,而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 知”,实事求是地说不知道。
《论语四则》教案

《论语四则》教案一、板题示标1、导语:这节课我们学习第十版块中的第一篇课文《论语四则》(板书课题)。
2、本节课我们要完成以下几项学习任务(示标)。
(1)理解4个生字,会写2个字。
(2)熟读课文,能够借助书下注解理解课文内容。
二、出示自学指导自学指导1、自由练读课文。
要求:字音准确,流利,边读边圈画出生字。
2、自学生字,读准字音,会组词。
3、说说主要内容。
先学:(1)学生自学,教师巡视,相机指导。
(2)检测。
先读文,后检查字词。
后教:根据学情确定后教方式。
三、当堂训练练说这四则语录四、板书设计论语四则患汝贤焉舍生取义主备人:庄凤杰备课时间: 2015.6.5 授课时间:2015.6.8一、导入,介绍孟子。
1.孟子及《孟子》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名轲,字子舆,是孔子之孙孔仅的再传弟子,他主张“仁政”“民贵君轻”,是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被后人尊称为“亚圣”。
《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的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一部书,它是孟子及其几位弟子共同撰写的,是孟子讲学游说言论的记录,与《大学》《中庸》《论语》合称“四书”。
《孟子》不但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著。
其文气势磅礴,感情洋溢,逻辑严密,又长于比喻,用形象化的事物和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对后世散文的发展影响很大。
二、出示学习目标1.学会1个生字。
2.准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我能结合课后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三、自学指导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达到熟练2.结合课下注释小组内说说诗的意思。
3.小组讨论一下从课文中你能体会到什么?四.拓展:名人论“舍生取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死亡是一件可怕的事,但耻辱的生命更为可恨。
——莎士比亚当人献身于帮助其它生命的时候,人类才是道德。
——史怀哲死者之光荣不在于受时人之赞美,而在于为后人所效法。
——孟德斯鸠五、板书设计舍生取义《孟子.告子上》。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论语四则PPT课件1湘教版

导入新课
导入:同学们,在我们中国,有一个伟大 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思想影响了我们 中国二千多年,他的智慧启迪了一代又一 代的中国人。是公认的世界十大历史文化 名人之一。现在联合国还存有他的塑像, 请看图,他是?
孔
你了解孔子吗?哪怕是一句话?
你想了解孔子吗?那么就让我们来看他的资料
同桌之间交流每一则的意思(3到5 分钟)
举手回答 指名回答
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行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选择他们的 优点加以学习,看出那些不良方面加以改正。 孔子说:仲由,我教导你的 事情知道了吗?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的。 孔子说:我不是生下来就知道知识,只不过是爱好古代文献,勤奋敏捷 的去探求它罢了。 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能获得新知识新发现,(这样的人)就可以把 他当做老师了。
是知也:这是聪明的。是,此。知,通“智”。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好古:爱好古代文文献。 敏:敏捷,迅速而灵敏。 求:探。温故:温习学过的知识。知新:领会和理解新的知识。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温:温习。 故:旧的知识。 知新:有得到新的体会和感悟新的内容两重意思。 为:作为,当作。
子
了解孔子:
孔丘 (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廿七>~ 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字仲
尼。排行老二, 汉族人,春秋时期鲁国 人。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 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 文化名人之一。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
史书《春秋》。据有关记载,孔子出生于鲁 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南辛 镇鲁源村);孔子逝世时,享年73岁,葬于 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孔 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语录体散文集《论语》 及先秦和秦汉保存下的《史记· 孔子世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四则》
教学目标:
1、认识、会写“焉、诲”两个生字,理解“三人行必有我师”、“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温故知新”等成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根据注释理解句子含义,领悟所讲的道理。
4、学习吸收孔子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
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重点: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理解句子含义,领悟所讲道理。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春秋时期,有一位老人到东方游历,看见两个小孩在一起争辩。
他就走过去问他们争辩什么。
一个小孩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近,中午时就距离人远了。
另一个小孩则认为正好相反。
第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大得像车上的伞盖,到了中午就只有盘子和饭钵那样大了,这不正是远的显得小,近的显得大吗?”第二个小孩则说:“太阳刚出来时清清凉凉的,到了中午,热得像把手伸在热水中一样,这不是近的就觉得热,远的就觉得凉吗?”对这个问题,老人没有“强不知以为知”,而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实事求是地说不知道。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位老人是谁吗?对,他就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一生培养了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第一文化伟人的孔圣人---孔子。
今天,就让我们来领略孔子思想的博大与精深吧!
2、课件出示孔子画像,交流有关资料。
二、初读课文,了解作者作品
教师:好,今天我们先来学习其中的部分章节--《论语》四则。
学习文言文,诵读是最基本的方法。
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韵味、读出智慧。
在读中领悟文意、在读中积累语汇、在读中质疑思辨、在读中陶冶情操。
教师范读。
请学生对照注释朗读《〈论语〉四则》。
(学生放声朗读)
教师:大家读后一定会发现,每一则都有一个“子曰”。
“子曰”是什么意思?
学生齐答:孔子说。
教师: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子曰”呢?
学生:因为《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弟子言行的书。
用“子”是表示对老师的尊敬。
教师:是的,《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弟子言行的书。
我希望,今天这堂课,我们之间也能展开一场精彩的对话,好吗?
教师:孔子是个怎样的人?他为什么以教育为事业?
学生:他是饱读诗书的智者。
他培养学生是要实现以德治天下的理想。
三、读准节奏,读出文言韵味
教师:常言道“书读百遍,其意自见”。
请大家再读课文,要求对照注释读准字音。
(学生朗读课文)
教师:哪位同学来给大家朗读一遍,看看你是否读准了字音。
(一学生范读课文)
点评朗读的情况,注意通假字的读音。
四、细读课文,领会意思。
1、四人一组,互读互评,将不理解的字词划出,小组讨论。
2、全班交流。
重点理解下列句子的意思。
(1)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用自己的话说说句子意思。
选择他优点、长处,而从学习;看到么不好的地方,反省自己加以改正。
知道就知道,不知道就不知道,这种态度才是明智的。
时时温习已经学过的知识,就能获得更新的知识,这样就可以为人师
表了。
4、说说孔孑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是什么?。
五、学生联系自己实际谈感受。
六、知识拓展,背诵《论语》中的名句。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
七、课堂总结,激趣探究
教师: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
请课后广泛地搜集资料,了解更多有关《论语》的内容。
相信一定会让你受益匪浅。
板书设计:
《论语》四则
三人行必有我师
谈学习态度:知之为之,不知为不知
敏以求之
谈学习方法:敏以求之,温故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