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家训十则 莫问收获 但问耕耘
梁启超育儿10句话

梁启超10句话,9个子女皆成大才!梁启超是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同时是一等一的教子高手。
他有九个子女,个个了得。
长子梁思成、次子梁思永、五子梁启礼三人均为中国院士,三子梁思忠是毕业于西点军校的国民党军官,四子梁思达是毕业于南开大学的经济研究者,长女梁思顺为诗词研究专家,次女梁思庄为著名图书馆学家,三女梁思懿为社会活动家,四女梁思宁是新四军早期革命者。
为大家选择梁启超家书中的十句话,分享梁启超的教子经。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至于将来能否大成,大成到什么程度,当然还是以天才为之分限。
我平生最服膺曾文正两句话:‘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将来成就如何,现在想它作甚?着急它作甚?一面不可骄盈自满,一面又不可怯弱自馁,尽自己能力做去,做到哪里是哪里,如此则可以无入而不自得,而于社会亦总有多少贡献。
我一生学问得力专在此一点,我盼望你们都能应用我这点精神。
”——1927年2月6日感言:梁启超用曾国藩名言教育孩子,“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这句话意在说明,我们做事,不能只想着回报、酬劳,更要想着把事情做好,耕耘好自己的一片天地,自然会有好的结果。
不要填鸭式的教育“学习不必太求猛进,像装罐头样子,塞得越多越急,不见得便会受益。
”感言:梁启超反对填鸭式的教育,他在书信中说的最多的是安慰、劝解的话,很少给孩子们提出什么具体的学习的目标。
与子女做朋友“我晚上在院子里徘徊,对着月亮想你们,也在这里唱起来,你们听见没有?”感言:100年前的中国是什么模样,怕难于想象,从那些旧照片中我们看到的是长辫子、三寸金莲、长袍马褂和那无一例外的呆滞的眼神。
而此时的梁启超在给儿女的信中称呼自己的孩子“宝贝”、“baby”,梁启超教育孩子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与孩子们做朋友。
梁先生给儿女们的信比孩子给他的信多很多,作为父亲,亲自给孩子们写信,亲自与孩子们交谈,与他们谈学习,交友,恋爱,生活,政事等等,梁先生将每一件事娓娓道来,没有家长作风,又与今日的家长拉开多大差距。
梁启超: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梁启超:莫问收获,但问耕耘【编者按】梁启超有子女十人,长大成人的有思顺、思成、思永、思忠、思庄、思达、思懿、思宁、思礼九人,思忠英年早逝。
他们各个成才,这和梁启超对他们的教育培养有密切的关系。
写这封信之前,梁思成给父亲梁启超写了一封信,他已经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了三年,觉得自己每天都在画图绘制,担心自己会成为一个画匠,而不符自己当年的理想。
梁启超用唐代大诗人李白、杜甫与姚崇、宋璟作比较,告知梁思成应该安下心来,踏踏实实地去好好学习。
并且用曾文正的两句话“莫问收获,但问耕耘”,来告诫孩子们不用去想将来的成就,只要现在努力耕耘,必会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孩子们:思成和思永同走一条路,将来互得联络观摩之益,真是最好没有了。
思成来信问有用无用之别,这个问题很容易解答,试问开元天宝间李白、杜甫与姚崇、宋璟比较,其贡献于国家者孰多?为中国文化史及全人类文化史起见,姚、宋之有无,算不得什么事;若没有了李、杜,试问历史减色多少呢?我也并不是要人人都做李、杜,不做姚、宋,要之,要各人自审其性之所近何如,人人发挥其个性之特长,以靖献于社会,人才经济莫过于此。
思成所当自策厉者,惧不能为我国美术界作李、杜耳。
如其能之,则开元、天宝间时局之小小安危,算什么呢?你还是保持这两三年来的态度,埋头埋脑去做便对了。
你觉得自己天才不能负你的理想,又觉得这几年专做呆板工夫,生怕会变成画匠。
你有这种感觉,便是你的学问在这时期内将发生进步的特征,我听见倒喜欢极了。
孟子说:“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
”凡学校所教与所学总不外规矩方圆的事,若巧则要离了学校方能发见。
规矩不过求巧的一种工具,然而终不能不以此为教、以此为学者,正以能巧之人,习熟规矩之后,乃愈益其巧耳。
不能巧者,依着规矩可以无大过。
你的天才到底怎么样,我想你自己现在也未能测定,因为终日在师长指定的范围与条件内用功,还没有自由发掘自己性灵的余地。
况且凡一位大文学家、大美术家之成就,常常还要许多环境与其附带学问的帮助。
梁启超《给孩子们》: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梁启超《给孩子们》:莫问收获,但问耕耘作者:来源:《晚晴》2017年第09期近代中国杰出的启蒙思想家梁启超,被公认为是中国历史上一位百科全书式人物,在哲学、文学、史学、经学、法学、伦理学、宗教学等领域均有极深的造诣。
他不仅在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方面唤起了一个时代的觉醒,培养了大批卓越的人才,促进了近代中国的发展,而且在家庭中他是孩子们的慈父、导师、挚友,在教育子女方面也是非常成功的。
他的五儿四女都是栋梁之才,并热忱报效祖国,成就斐然,谱写出“九子皆才俊”的佳话。
《给孩子们书》品读孩子们:思成和思永同走一条路,将来互得联络观摩之益,真是最好没有了。
思成来信问有用无用之别,这个问题很容易解答,试问开元天宝间李白、杜甫与姚崇、宋璟比较,其贡献于国家者孰多?为中国文化史及全人类文化史起见,姚、宋之有无,算不得什么事;若没有了李、杜,试问历史减色多少呢?我也并不是要人人都做李、杜,不做姚、宋,要之,要各人自审其性之所近何如,人人发挥其个性之特长,以靖献于社会,人才经济莫过于此。
思成所当自策厉者,惧不能为我国美术界作李、杜耳。
如其能之,则开元、天宝间时局之小小安危,算什么呢?你还是保持这两三年来的态度,埋头埋脑去做便对了。
你觉得自己天才不能负你的理想,又觉得这几年专做呆板工夫,生怕会变成画匠。
你有这种感觉,便是你的学问在这时期内将发生进步的特征,我听见倒喜欢极了。
孟子说:“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
”凡学校所教与所学总不外规矩方圆的事,若巧则要离了学校方能发见。
规矩不过求巧的一种工具,然而终不能不以此为教、以此为学者,正以能巧之人,习熟规矩之后,乃愈益其巧耳。
不能巧者,依着规矩可以无大过。
你的天才到底怎么样,我想你自己现在也未能测定,因为终日在师长指定的范围与条件内用功,还没有自由发掘自己性灵的余地。
况且凡一位大文学家、大美术家之成就,常常还要许多环境与其附带学问的帮助。
中国先辈说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你两三年来蛰居于一个学校的图案室之小天地中,许多潜伏的机能如何便会发育出来,即如此次你到波士顿一趟,便发生许多刺激,区区波士顿算得什么,比起欧洲来真是“河伯”之与“海若”,若和自然界的崇高伟丽之美相比,那更不及万分之一了。
《梁启超家书》读后感:莫问收获 但问耕耘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读《梁启超家书》有感作者:西安分行办公室李佃强《梁启超家书》是一本不太厚的书,但与以往我们对这位大家的政治活动、学术研究印象不同,读罢此书,一个劝学、“催婚”、风趣、有点碎碎念的“顽童”父亲形象跃然纸上。
梁启超的九个子女个个不凡,笔者更关注梁思成一些,重点把他写给梁思成的书信分享给大家。
做学问,不以是否有用来评判梁启超家学渊源极深,对于这个长子,在劝学上用的功夫着实不少。
梁思成写信,问做学问有用无用,梁启超以唐朝的诗人李白、杜甫和名相姚崇、宋璟为例,告诉梁思成“为中国文化史及全人类文化史起见,姚、宋之有无,算不得什么事,若没有了李、杜,试问历史减色多少呢?我也并不是要人人都做李杜,不做姚、宋,要之,要个人自审其性之所近何如,人人发挥其个性之特长,以靖献于社会,人才经济莫过于此。
”人人各有所长,做学问的人与做官的人,只要都竭尽全力发光发热,给社会做点贡献,就都是有用的。
而对于梁思成这种看起来急于求成的心态,梁启超也给予了驳斥,他在信里写道“我生平最服膺曾文正两句话‘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将来成就如何,现在想他则甚?着急他则甚?一面不可骄盈自慢,一面又不可怯弱自馁,尽自己能力做去,做到哪里是哪里,如此则可以无入而不自得,而于社会亦总有多少贡献。
”梁启超把准了年轻人做学问心态的症结,那就是短时间内急于有所收获,长期来看可以作为安身立命的资本,他语重心长的告诫,或许可以让梁思成幡然醒悟,沉下心做自己的学问。
在梁启超看来,在学校中求学,最重要的是学规矩,“今在学校中只有把应学的规矩,尽量学足,不惟如此,将来到欧洲回中国,所有未学的规矩也还须补学,这种工作乃为一生历程所必须经过的,而且有天才的人绝不会因此而阻抑他的天才,你千万别要对此而生厌倦,一厌倦即退步矣。
”当然,这里的规矩并不只是学校的规则,而是做学问的基本方法,务求循规蹈矩,而不是投机取巧。
“能巧之人,习熟规矩后,乃愈益其巧耳。
不能巧者,依着规矩可以无大过。
梁启超家书好句摘抄

梁启超家书好句摘抄本文是关于好词好句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梁启超家书》好句摘抄1、我生平最服曾文正两句话“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将来成就如何,现在想他则甚?着急他作甚?一面不可骄盈自慢,一面又不可怯弱自馁,尽自己能力做去,做到哪里是哪里,如此则可以无入而不得,而于社会亦总有多少贡献。
2、做学问,有点休息,从容点,所得还会深点;所以你不要只埋头埋脑做去。
3、天下事无所谓大小,只要在自己责任内,尽自己力量做去,便是第一等人物。
4、凡做学问总要“猛火熬”和“慢火炖”两种工作,循环交互着用去。
5、择交是最要紧的事,宜慎重留意,不可和轻浮的人多亲近。
6、做首长的人,“劳与用人耳逸于治事”。
7、卿(妻李惠仙)家居无甚事,经此变之后,益当知世俗知荣辱苦乐,富贵贫贱,无甚可喜,无甚可恼,唯有读书穷理,是最快乐事。
有时忽有心得,其乐非常可及也。
8、随便环境怎么样,都有我的事情做,都可以助长我的兴会和努力的。
9、人生维常常受苦乃不觉苦,不致为苦所窘耳。
小挫折正磨练德性之好机会。
10、把自己的身体和精神十二分注意锻炼、修养,预备着将来广受孟子所谓“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者。
11、我们总是做我们责任内的事,成效如何,自己能否看见,都不必管。
12、失望沮丧,是我们生命上最可怖之敌,我们终身不许它侵入。
13、孟子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汝辈小小年纪,恰值此数年来无端虚荣之岁月,真是此生一险运。
14、总要常常保持这元气淋漓的气象,才有前途事业之可言。
15、一个人想要交友取益,或读书取益,也要方面稍多,才能接谈交换,或开卷引进的机会。
16、我以为,一个人什么病都可医,唯有“悲观病”最不可医。
悲观是腐蚀人心的最大毒菌。
17、得做且做,而非得过且过,我总是抱着“有一天做一天”的主义。
18、品性上不曾经过严格的训练,真是可怕。
19、我关于德性涵养的功夫,自中年来很经些锻炼,现在越发成熟,近于纯任自然了,我有极通达、极强健、极伟大的人生观,无论何种境遇,常常是快乐的。
梁启超家训十则

梁启超家训十则1、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至于将来能否大成,大成到什么程度,当然还是以天才为之分限。
我平生最服膺曾文正两句话:…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将来成就如何,现在想它作甚?着急它作甚?一面不可骄盈自满,一面又不可怯弱自馁,尽自己能力做去,做到哪里是哪里,如此则可以无入而不自得,而于社会亦总有多少贡献。
我一生学问得力专在此一点,我盼望你们都能应用我这点精神。
”——1927年2月6日感言:梁启超用曾国藩名言教育孩子,“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这句话意在说明,我们做事,不能只想着回报、酬劳,更要想着把事情做好,耕耘好自己的一片天地,自然会有好的结果。
2、不要填鸭式的教育“学习不必太求猛进,像装罐头样子,塞得越多越急,不见得便会受益。
”感言:梁启超反对填鸭式的教育,他在书信中说得最多的是安慰、劝解的话,很少给孩子们提出什么具体的学习目标。
3、与子女做朋友“我晚上在院子里徘徊,对着月亮想你们,也在这里唱起来,你们听见没有?”感言:100年前的中国是什么模样,怕难于想象,从那些旧照片中我们看到的是长辫子、三寸金莲、长袍马褂和那无一例外的呆滞的眼神。
而此时的梁启超在给儿女的信中称呼自己的孩子“宝贝”、“baby”,梁启超教育孩子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与孩子们做朋友。
梁先生给儿女们的信比孩子给他的信多很多,作为父亲,亲自给孩子们写信,亲自与孩子们交谈,与他们谈学习、交友、恋爱、生活、政事等等,梁先生将每一件事娓娓道来,没有家长作风,又与今日的家长拉开多大差距。
4、做家长要有趣味,养出的孩子才能有趣味“能做成一部…审美的‟游记也算得中国空前的著述。
况且你们是蜜月快游,可以把许多温馨芳洁的爱感,进溢在字里行间,用点心去做,可以是极有价值的作品。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但行好事,莫问前程梁启超先生的一封家书中有这么一段话:“我生平最服膺曾文正两句话‘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将来成就如何,现在想他则甚?着急他则甚?一面不可骄盈自满,一面又不可怯弱自馁,尽自己能力做去,做到哪里是哪里,如此则可以无入而不自得,而于社会亦总有多少贡献。
”也正如王阳明先生在谈到如何用功时所说:“立志用功如种树然,方其根芽,犹未有干,及其有干,尚未有枝,枝而后叶,叶而后花、实。
初种根时,只管栽培灌溉,勿作枝想,勿作叶想,勿作花想,勿作实想,——悬想何益?但不忘栽培之功,怕没有枝叶花实?”常言道希望越大,失望越大所有的失望都来自于希望没有希望,哪来失望?有句话说得好:“绝望就是在你失望的时候给你希望,在你满怀希望的时候让你彻底失望。
”佛祖在《金刚经》中告诉我们:“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那可得的是什么心?可得的只有“当下”这个心一旦失去“当下”这个心我们就会进入“想”的状态而失掉“耕耘”“栽培”的状态正所谓:“越富越会干,越穷越会盼。
”一旦失去“当下”这个心我们就如活在梦中常沉苦海,流浪生死莫问收获,但问耕耘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就是让我们时时刻刻回到当下因为只有当下,才有力量大珠慧海禅师越州大珠慧海禅师,建州朱氏子。
依越州大云寺智和尚受业。
初参马祖,祖问:“从何处来?”曰:“越州大云寺来。
”祖曰:“来此拟须何事?”曰:“来求佛法。
”祖曰:“我这里一物也无,求甚么佛法?自家宝藏不顾,抛家散走作么!”曰:“阿那个是慧海宝藏?”祖曰:“即今问我者,是汝宝藏。
一切具足,更无欠少,使用自在,何假外求?”师于言下,自识本心。
不由知觉,踊跃礼谢。
《莫问前程》......若水篇当动则动,当静则静。
上善若水,且行且止。
难易相成,有无相生。
前后相随,高下相倾。
静莫思动,动莫思静。
无为而为,不谋而成。
重在积累,因上用功。
念念向善,莫问前程!陈真人2014/5/26号傍晚,写于昆明“日月轩茶道。
“最牛老爸”梁启超,9个子女皆才俊!5条家训句句藏智慧

“最牛老爸”梁启超,9个子女皆才俊!5条家训句句藏智慧展开全文来源:学而思“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中国说》梁启超别管哪个时代的人,一旦读到梁启超先生的这句话,那种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就会不知不觉被唤醒,每个字都仿佛在敲打着你的心!一谈到梁启超的人生,用现在的话讲仿佛“开挂”。
4岁开始读四书;5岁念五经;9岁写出千字文;12岁中秀才;16岁考举人,少年及第轰动一时,人称“岭南奇才”。
因为他一目十行,过目不忘的本领,有民国“百科全书”、“中国知识分子第一人”的美誉。
除了他个人的光环,子女也个个争气,如今很多人研究起梁启超的家教,把他称为“最牛老爸”。
“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这就形容梁启超的家庭,看完梁启超子女的简历,我最大的感受是,一个家庭承担了一个国家的各行各业的重担。
从文史学者到建筑大师,从军人到经济学家,从社会活动者到火箭控制系统专家,还有考古学家和图书馆学家,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方向,并且为之奋斗一生。
梁启超家训五则:9个子女皆成大才!一、常思报社会之恩人生在世,常要思报社会之恩,因自己地位做得一分是一分,便人人都有事可做。
——1919年12月2日致思顺书梁启超用现在一句话讲是个“女儿奴”,没有旧时代父辈要威严的思想。
对于大女儿梁思顺非常宠爱。
在给梁思顺的书信中,一边讲述自己的爱女之心,一边教孩子做人道理。
“常思报社会之恩”这几个字,瞬间让我看到了家长间格局的差距。
梁启超一生为国,心想的也是回报社会,告诫孩子自只要在自己的责任内,就应该尽力去做,这样就是第一等人了。
反观在这样一个太平盛世里,我们会告诫孩子好好学习、将来要功成名就、要有出息,却忽视了最重要的一条是回报社会,一个心怀国家的人,才能真有大成!二、莫问收获,但问耕耘我生平最富曾文正两句话:“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将来成就如何,现在想他作甚?着急他作甚?——1927年2月6日致思成书这句话是梁启超给儿子梁思成的书信中的一句话,当时梁思成远赴美国去学习建筑,刚开始的几年都在学绘图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梁启超家训十则:莫问收获, 但问耕耘
作者:刘景斓来源:作者微信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同时是一等一的教子高手。
他有九个子女,个个了得。
长子梁思成、次子梁思永、五子梁思礼三人均为中国院士;三子梁思忠是毕业于西点军校的军官;四子梁思达是毕业于南开大学的经济研究者;长女梁思顺为诗词研究专家;次女梁思庄为著名图书馆学家;三女梁思懿为社会活动家;四女梁思宁是新四军早期革命者。
今天为大家选择梁启超家书中的十句话,分享梁启超的教子经。
1、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至于将来能否大成,大成到什么程度,当然还是以天才为之分限。
我平生最服膺曾文正两句话:‘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将来成就如何,现在想它作甚?着急它作甚?
一面不可骄盈自满,一面又不可怯弱自馁,尽自己能力做去,做到哪里是哪里,如此则可以无入而不自得,而于社会亦总有多少贡献。
我一生学问得力专在此一点,我盼望你们都能应用我这点精神。
”
——1927年2月6日感言:梁启超用曾国藩名言教育孩子,“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这句话意在说明,我们做事,不能只想着回报、酬劳,更要想着把事情做好,耕耘好自己的一片天地,自然会有好的结果。
2、不要填鸭式的教育
“学习不必太求猛进,像装罐头样子,塞得越多越急,不见得便会受益。
”
感言:梁启超反对填鸭式的教育,他在书信中说得最多的是安慰、劝解的话,很少给孩子们提出什么具体的学习目标。
3、与子女做朋友
“我晚上在院子里徘徊,对着月亮想你们,也在这里唱起来,你们听见没有?”
感言:100年前的中国是什么模样,怕难于想象,从那些旧照片中我们看到的是长辫子、三寸金莲、长袍马褂和那无一例外的呆滞的眼神。
而此时的梁启超在给儿女的信中称呼自己的孩子“宝贝”、“baby”,梁启超教育孩子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与孩子们做朋友。
梁先生给儿女们的信比孩子给他的信多很多,作为父亲,亲自给孩子们写信,亲自与孩子们交谈,与他们谈学习、交友、恋爱、生活、政事等等,梁先生将每一件事娓娓道来,没有家长作风,又与今日的家长拉开多大差距。
4、做家长要有趣味,养出的孩子才能有趣味
“能做成一部‘审美的’游记也算得中国空前的著述。
况且你们是蜜月快游,可以把许多温馨芳洁的爱感,进溢在字里行间,用点心去做,可以是极有价值的作品。
”
——1928年5月24日,致梁思成、林徽因感言:梁思成与林徽因结婚后,去欧洲度蜜月。
他们的蜜月之旅浪漫而温馨,他们每去一个地方,都是有目的的考察。
欧洲的经典建筑,让他们体会到了建筑艺术的博大精深,这是一次空间的穿越,更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学术游历。
这种结婚旅行,比当下单纯为了新奇和时尚的观光旅游更有意义。
这是梁启超在书信里指导他们写游记。
5、做人要有几分“孩子气”
我说你“别耍孩子气”,这是叫你对于正事——如做功课,以及料理自己本身各事等——自己要拿主意,不要依赖人。
至于做人带几分孩子气,原是好的。
你看爹爹有时还“有童心”呢。
——1925年7月10日《致孩子们》感言:梁启超说有两种孩子气,一种是任性、耍小孩子脾气;另一种就是我们说的童心童趣。
6、做学问总要“猛火熬”和“慢火炖”交替循环
“凡做学问总要‘猛火熬’和‘慢火炖’两种工作循环交互着用去。
在慢火炖的时候才能令所熬的起消化作用、融洽而实有诸己。
思成你已经熬过三年了,这一年正该用火炖的功夫。
”
——1927年8月29 《致孩子们》感言:猛火熬和慢火炖,就是要我们处理好学习知识和消化知识的关系。
7、做官不是安身立命之所
做官实易损人格,易习于懒惰与巧滑,终非安身立命之所。
——1916年10月11日《致梁思顺》感言:每个家长都有很多自己悟到的人生经验传给自己孩子,梁启超在给女儿梁思顺的信中说,做官容易让自己的人格受损,容易让人养成懒惰和巧滑,不是能够安身立命的领域。
梁启超应该很不愿意自己的孩子做官吧。
8、尽责尽力,就是第一等人物
“天下事业无所谓大小,只要在自己的责任内,尽自己力量做去,便是第一等人物。
”
——1923年11月5日《致梁思顺》感言:梁启超教育孩子,尽职尽责就是第一等人物,这个标准看起来很简单,其实是非常高的要求。
很多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干大事、创大业,其实人首先要做的就是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一个不懂得承担责任的人,即便做成大事,也会很快失败。
9、我对于你们的功课绝不责备
庄庄今年考试,纵使不及格,也不要紧,千万别要着急,因为他本勉强进大学。
你们兄妹各个都能勤学向上,我对于你们的功课绝不责备,却是因为赶课太过,闹出病来,倒令我不放心了。
——1928年5月13日《致梁思顺》感言:当时女儿梁思庄刚到国外学习,一时无法适应,梁启超在信中写道:“至于未能立进大学,这有什么要紧,求学问不是求文凭,总要把墙基越筑得厚
越好。
”可见梁启超关注的是孩子的基础是否牢固,而所谓的成绩和分数,不过是表面的东西。
10、通达、健强的人生观,是保持乐观的要诀
我有极通达、极健强、极伟大的人生观,无论何种境遇,常常是乐观的。
——1928年5月13日《致梁思顺》感言:梁启超认为,给孩子树立通达、强健的人生观,比教育他们学具体的知识更为重要。
这种通达、强健的人生观能让孩子在逆境中保持乐观的态度,帮助他们战胜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