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联的特点及分类

合集下载

对联的详细介绍

对联的详细介绍

关于对联的详细介绍关于对联的详细介绍1、简释对联又称楹联、对偶、门对、春贴、春联、对子、桃符等,是一种对偶文学,起于桃符,关于对联的详细介绍。

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

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字数一样,构造一样,是中文语言的独特的艺术形式。

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它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春节时挂的对联叫春联,办丧事的对联叫做挽联。

对联是利用汉字特征撰写的一种民族文体,一般不需要押韵(律诗中的对偶句才需要押韵)。

对联大致可分诗对联,以及散文对联。

随着唐朝诗歌兴起,散文对联被排斥在外。

散文对联一般不拘平仄,不避重字,不过分强调词性相当,又不失对仗。

春联远流长,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

他在寝室门板桃符上的题词:“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谓文“题桃符”(见《蜀梼杌》),这要算中国最早的对联,也是第一副春联。

2、起历史探楹联者,对仗之文学也。

这种语言文字的平行对称,与哲学中所谓“太极生两仪”。

即把世界万事万物分为互相对称的阴阳两半,在思维本质上极为相通。

因此,我们可以说,中国楹联的哲学渊及深层民族文化心理,就是阴阳二元观念。

阴阳二元论,是古代中国人世界观的根底。

以阴阳二元观念去把握事物,是古代中国人思维方法。

这种阴阳二元的思想观念渊甚远,《易经》中的卦象符号,即由阴阳两爻组成,《易传》谓:“一阴一阳之谓道。

”老子也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老子》第42章。

)荀子那么认为:“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合而变化起。

”(《荀子·礼论》)《黄老帛书》那么称:“天地之道,有左有右,有阴有阳。

”这种阴阳观念,不仅是一种抽象概念,而且广泛地浸润到古代中国人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万事万物的认识和解释中。

《周易·序卦传》“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有礼仪有所措。

”《易传》中,分别以各种详细事物象征阴阳二爻。

对联的特点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对、句式相似、内

对联的特点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对、句式相似、内

对联的特点: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对、句式相似、内容相关、平仄相对(仄起平收)。

《声律启蒙》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

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

三尺剑,六钧弓,岭北对江东。

人间清暑殿,天上广寒宫。

两岸晓烟杨柳绿,一园春雨杏花红。

两鬓风霜,途次早行之客;一蓑烟雨,溪边晚钓之翁。

对联故事:(1)苏东被贬黄州后,一居数年。

一天傍晚,他和好友佛印和尚泛舟长江。

苏轼忽然用手往左岸一指,笑而不语。

佛印顺势望去,只见一条黄狗正在啃骨头,顿有所悟,随将自己手中题有苏东坡诗句的蒲扇抛入水中。

两人面面相觑,不禁大笑起来。

原来,这是一副哑联。

苏轼上联的意思是:狗啃河上(和尚)骨;佛印下联的意思是:(2)过去,有人用数字,作诸葛亮一生的上联: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这上联作出后,很久无人能对,成为有名的“绝对”。

直到清代,一秀才姓伍,仍以诸葛亮一生业绩,用五方五行对了出来。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草卦,水面偏能用水攻。

(3)传说,有一天晚上,唐明皇和杨玉环登上楼台赏月,唐明皇即景吟出一联:二人土上坐杨贵妃极机敏,应声对道:一月日边明(4)苏东坡年轻时候,仗着自己聪明机敏,又常被人夸奖,便渐渐骄傲起来。

有一年春节,他作了一副春联贴在门上: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有一天,一位白发老者登门拜访,捧过一本书来。

苏东坡发现生字很多。

恍然大悟,赶忙添了几个字,重新写成这副门联:(5)宋人吕蒙正对当时严重的贫富不均现象愤愤不平。

某年春节,一位穷苦人请他代写一副春联,吕写道:横批:南北上联:二三四五;下联:六七八九。

(6)明末大臣洪成畴,素以忠节自诩,故在厅堂的正中央亲书一联:“君恩深似海;臣节重如山。

”后来,他在松山一战中败于清军,自己被俘后归顺了清朝。

这时,有人便在这副对联的联尾各添一字(7)史笔流芳,虽无成功终可法; 洪恩浩荡,不能报国反成仇。

(8)贪官春联爱民若子;执法如山。

中国对联的特点是什么

中国对联的特点是什么

中国对联的特点是什么中国对联是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它以对偶的方式表达情感、思想或寓意。

中国对联的特点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1.因数拍对:中国对联的对偶结构十分严谨。

一般情况下,左右两句对称,字数相等,句式相似。

同时,对联的左右两句还要逻辑上相互呼应,前后衔接自然。

2.有韵律感:中国对联注重韵律感和节奏感,通过平仄、押韵以及平仄的变化来增强语句的和谐感。

对联的创作通常遵循平仄、平声、仄仄、平平或者平平、仄声、仄仄、平平的诗律。

3.寓意深远:中国对联往往带有一定的寓意和人文情怀。

对联常常通过简短的语句传递出深远的思想,或者表达人们对生活、自然、人生等方方面面的感悟。

通过起联和对仗,对联能够在短短的几句话中传递出丰富的意义。

4.古典文化积淀:中国对联的创作常常借鉴和弘扬古代文化。

对联的内容往往与历史、文学、哲学等方面有关,通过引用典故、名言警句等方式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

5.文字与图像兼备:中国对联在书写形式上也倾向于文字和图像的结合。

除了在纸上写对联,对联还会以木刻、石刻等形式呈现,形成一种自身的艺术风格。

对联的书写艺术也是对中国传统书法的体现。

6.易于传媒传播:中国对联的简短、明快的表达方式,使得它极具传媒性。

对联可以轻松地被刊登在报纸、书籍、网页等媒体上,也可以成为宣传、庆贺、纪念等活动的标语、对联等文化产品,进而传播到更广泛的领域。

综上所述,中国对联具有对偶、韵律感、寓意深远、古典文化积淀、文字与图像兼备以及易于传媒传播等特点。

中国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思想智慧,也具有丰富的艺术魅力。

对联的特点是什么

对联的特点是什么

对联的特点是什么对联的特点是什么一、对联的概念: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

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

二、对联的特点:1、字数相等:字数多少无规定,但要求上下联字数相同。

上下联的字数同时可长可短,一般最短四字,长可达数百字。

2、词性相同:词性相同,位置相对。

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3、结构相应:上下联结构要相当:即组成上联的各个词组分别是几个字,下联的对应词组也必须分别是几个字。

而且结构类型要基本保持一致。

4、平仄相对:平仄要和谐、相对,尤其是上下联的尾字,平仄要交错,传统习惯是“仄起平收”,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三、对联种类:清朝梁章钜的《楹联丛话》、《楹联续话》、《楹联三话》把对联分成十个门类,即故事、应制、庙寺、廨宇、胜迹、格言、佳话、挽词、集句、杂缀。

民国年间出版的《楹联集成》将对联分成二十个类别,即庆贺、哀挽、廨宇、学校、商业、会馆、祠庙、寺院、剧场、第宅、园墅、岁时、名胜、投赠、香艳、集字、集句、滑稽、白话、杂俎。

这两种分类方法都是以实用范围来划分的,但后者比前者类别分得更细。

如果按对联的文字结构、修辞技巧、逻辑关系来分类,就有四、五十种。

例如:1.对偶形式:言对、事对、正对、反对、工对、宽对、流水对、回文对、顶针对等。

2.修辞手法:比喻、夸张、反诘、双关、设问、谐音。

3.用字技巧:嵌字、隐字、复字、叠字、偏旁、析字、拆字、数字等。

4.逻辑结构:并列、转折、选择、因果。

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的进一步发达,对联的科目将会更多,更为齐全和完善。

对联的形式特点(一)上下两联数字相等,长短一致对联由上下联组成,上下联又分别可以称作出句,对句。

有的对联还有横批,也叫横额。

横批就好象是对联的题目一样,同对联内容相关,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对联全部知识点总结

对联全部知识点总结

一、对联的历史来源和发展对联起源于我国秦汉时期,当时以四句诗的形式作对联,又称“四岳贺门”或“四岳庆门”。

后来,随着唐宋时期文学的发展,对联逐渐演变成了以对仗押韵的形式定型。

明清时期,对联在民间得到了更为广泛的传播和应用,成为了民间文化的一部分。

如今,对联已经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深远。

二、对联的结构特点1. 对仗:对联的最基本特征之一是对仗,也是其独特之处。

对仗即为前后句之间的词语要相呼应、相互呼应。

2. 押韵:对联的第二个特征是押韵,即对联中的句子末尾一定要形成韵脚。

3. 形式简洁:对联的形式要求简洁明了,一般以四个字或七个字为主,少量可用六个字。

4. 含义深刻:对联的另一个特点是蕴含深刻的哲理或情感,能够表达出丰富的内涵。

三、对联的分类对联根据其结构和意义可分为很多种类,如:1. 顶联和联:一般对联由两联组成,上联叫“顶联”,下联叫“联子”。

2. 四言对联和七言对联:根据对联的字数可分为四言对联和七言对联。

3. 对仗对联和押韵对联:根据对联的音韵特点可分为对仗对联和押韵对联。

4. 主题对联:根据对联所表达的内容可分为吉祥对联、励志对联、爱情对联等。

5. 形式对联和抽象对联:根据对联所表达的形式和抽象意义可分为形式对联和抽象对联。

四、对联的应用领域对联作为一种文学艺术形式,被广泛应用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领域,如:1. 庆祝活动:对联作为一种吉祥之语,常常出现在庆祝活动中,如婚礼、生日、节日等。

2. 装饰艺术:对联也是中国传统建筑装饰艺术中的一种形式,常出现在门楣、廊柱、屏风等处。

3. 文学作品:对联作为一种文学形式,也常出现在文学作品中,如诗歌、散文等。

4. 文化活动:对联也是中国传统文化活动中的一部分,如对联比赛、对联展览等。

对联作为一种文学艺术形式,具有独特的艺术韵味,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

对联的艺术鉴赏要点包括:1. 对仗:对联的对仗要求前后句之间的字句要相呼应、相互呼应,形成一种对称美。

对联写作技巧及对联大全_对联

对联写作技巧及对联大全_对联

对联写作技巧及对联大全下面是橙子为大家精心搜集的对联写作技巧及对联大全,欢迎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对联写作技巧(一)一、对联的特点:对联具备四个特点,即:字数相等、平仄相合、词性相对、内容相关。

1、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2、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3、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4、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覆。

二、对联的分类:从内容广泛来分类1、写景状物类:描写壮丽风景或雅兴志趣之事。

例:月来满地水===云起一天山1 / 6竹笋如枪,乌鸦焉能尖上立===兰枝似箭,黄蜂偏向利中行2、叙事咏物类:记叙咏怀、评述古人、体察社会、启迪后人。

例:义存扶汉三分鼎===志在平金一片心3、抒情言志类:抒发思想感情,志趣理想。

例:西塞论心亲旧雨===东山转眼起新云4、格言哲理类:用满含哲理,意味深长的格言勉励治学立业,修身处世。

例:读书好,耕田好,学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非难5、讽刺讨檄类:主要出自尖税矛盾得不别解决时,辄以对联形式讽刺檄讨。

例:刑户吏礼工兵,大堂六部===马牛羊鸡犬豕,小畜一家三、对联的形式:1、正对:是对联中最大量的,它的内容构成主要是并列关系,上下联内容相似、相近或相关,各类字词工整相对。

但是内容不可相同,同义的实词不可相对。

例:龙藏巨海秋云淡===鸟宿荒冈夜月寒2、反对:在内容构成上有转折(变换)关系,目的关系,但上下联意思是相反的,体现一个事物的正反两面性。

例:旧社会天灾人祸===新时代国泰民安3、串对(流水对):就是一个意思分两句来说,上下联独立起来2 / 6都无意义。

至少意义不全。

所以上下联一般都有因果、连贯、递进、条件、假设等关系。

对联的特点

对联的特点

对联的特点与分类对联,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文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

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

它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今天我们一起看看对联的特点和种类。

对联的特点:作为文学的样式之一,对联与诗文词赋等固然有共性,但其个性也是很明显的。

对联的特点概括起来有二:一是字句灵活,二是对仗严格。

字句灵活是指字数句数完全根据内容要求,可多可少,这样作者可以绘景抒情,叙事写意,纵笔议论,挥洒自如。

联语句式可以长短错杂,有似宋词。

有时为对仗需要还可用错位方式。

对仗严格就是要两两相对、成排而出,如同古代的仪仗一样。

要求上下联词类相同、句法结构一致,而且还要求平仄协调,这与律诗颔、颈两联的对仗要求是相同的。

对联的种类:对联的分类与对联撰写很有关系,不明确对联的分类,就写不出内容准确的好对联来。

具体来讲对联有以下几种分法。

(一)按使用的范围分对联从使用范围上划分,可分为应用联和装饰类两大类。

这里装饰联主要指用于美化环境的对联,如装饰亭台、楼阁、名胜古迹的对联;装饰书房卧室、名画宝砚的对联等。

装饰联一般富有哲理,回味无穷。

应用联是指有较强针对性的对联。

它可以再分为专用于庆祝春节的春联,用于某一具体事项的对联如挽联、寿联、婚联、喜联、行业联等。

还可分为人们在各种交往中所用的交际联。

(二)按写作方法和上下联的关系分按上下联在内容上的关系分,对联可分为三种,即正对,反对,流水对三种。

1.正对指对联上下两联的内容相关或相似,从不同的角度说明大致相同的道理。

2.反对指上下联内容相反,对比鲜明,这种对联往往从正反两面来说明同一个问题,在对比中突出表达效果。

3.流水对也叫串对,指一个意思分两句说,两句合起来是一个整体,上下联有承接假设、递进、因果、条件等关系。

三)从形式字数上分以对联的字数来划分的话,对联可分为四字联、五字联、六字联、七字联、八字联、九字联、几十字联、几百字的长联等。

对联种类及举例说明

对联种类及举例说明

对联种类及举例说明对联,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之一,无论在中国还是海外华人社区,都有广泛的应用和传承。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联不仅恰如其分地表达着人们的思想和情感,而且在造型和字形上也有着别具一格的独特之处。

本文将对对联的种类和举例进行阐述,以期读者能更好地了解和欣赏这一千年古老文化珍品。

一、音韵对联音韵对联,是指由两个语意相反、音韵相同的对联组成的。

这种对联运用了汉字的发音和韵律,使得整个对比更富有优美和活力。

其中比较经典的有:“鱼跃龙门、虎啸猛山”、“梦断岳阳楼、情散洛阳烟”。

二、意义对联意义对联,是指由两个语意相同、结构相对称,但所用字形不同的对联组成的。

这种对联虽然没有运用到汉字的音韵,但更多地从汉字的图形和象形入手,表达出深刻的意义和感受。

其中比较有名的有:“黄河之水、不可挽回;东流去,便西去”。

三、形式对联形式对联,是指由两句形式相对称、意义相似或对比明显的对联组成的。

这种对联讲究起承转合,形式上各种花样繁多,常见的有联起双十字形状或山水楼阁形状的对联。

比较了不起的有:“身轻如燕、步似飘莲;前程无畏、志向远扬”。

四、反义对联反义对联,是指由两个意义相反,但表面形式相对称的对联组成的。

反义对联写作方法独特,需要以同一主题进行表述,并用相反的语言形式进行表现,这种对联的用意和音韵对联类似,都是要突出“对比”的手法。

比如:“假若登上太空,将会找到一片寂静”。

其中,“太空”和“寂静”这两个词意义相对,但在形式上又非常具有对比性,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五、龙凤对联龙凤对联,是指由一句具有体面、崇高意义的格言作为龙头,另一句则象征着繁华、欢欣、吉祥的词语作为凤尾,组成的对联。

这种对联在表现主题时,既有高山流水般的飘逸,又有花开花落般的风韵翩翩。

比较著名的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风云变幻、世事如棋”。

综上所述,对联种类繁多,每种对联都蕴含着深刻的寓意和情感,都展示了中华文化精神的独特魅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对联的特点及分类
导语:对联,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一,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

下面是关于对联的特点及分类介绍。

欢迎阅读!
对联又叫对对子,是一种文人游戏,一般是仄起平收,其中蕴含了中国儒家文人特有的修养底蕴,也体现着中国家庭教育中独特的家风传承仪式感。

对联一般张贴于门楹双侧,立规迎客处。

凡居室必有门,而进门前须要注意探路,其一门头堂号,以防误入;其二门槛高低,以防绊倒;其三门联门侧,也就是这里要说的对联。

对联的平仄一般是仄出平收。

上联仄尾联贴于左门侧,按照中式古典建筑之坐北朝南,取其东主之意,为主之持重待客之道;下联平尾联贴于右门侧,取其西宾之意,为客尊之扶轻之礼。

而对对子游戏中,上联习题主出联,一般习题主出习题已有下联联意暗许,而在选韵时会选择相对韵窄的仄韵收尾,给对联之人留有余韵空间,希望联客把更多的才情表现在联意生花上;而联客一般也会领君之情,联君之意,以平韵相对,平仄相衬,从而惺惺相惜。

君子以德相交,是中国古代文人特有的一种底蕴修养。

【对联特点】
一,上下联字数相等、构造相同。

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到达
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

二,对应位置词性相同。

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对的位置上。

三,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

按韵脚来分,上联韵脚应为仄声,下联韵脚应为平声,谓之“仄起平收。

四,节奏相应,就是上下联停顿的地方必须一致。

【对联的要求】
【分类】
对联的品种约分为春联、喜联、寿联、挽联、装饰联、行业联、交际联和杂联(包括谐趣联....)等。

对联文字长短不一,短的仅一、两个字;长的可达几百字。

对联形式多样,有正对、反对、流水对、联球对、集句对等。

但不管何类对联,使用何种形式,却又必须具备以下特点:
【格式】
一、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

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到达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二、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

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三、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

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四、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

上下联的含义必须互相衔接,但又
不能重覆。

此外,张挂的对联,传统作法还必须直写竖贴,自右而左,由上而下,不能颠倒。

与对联严密相关的横批,可以说是对联的习题目,也是对联的中心。

好的横批在对联中可以起到画龙点睛、互相补充的作用。

【禁忌】
一忌合掌二忌重,三忌失对欠平衡。

第四失替应留意,五为乱脚六孤平。

第七切记三平尾,八忌上重下边轻。

九忌初学用僻典,粗浅易懂也求精。

【一忌合掌】
合掌是指一副对联中,同比或上下比同时出现词义相似、相近、相同,也就是意思反复的字、词。

一副对联,必须上下比的词语异义相配,才算合格。

在作联时,有人误认“词类相对”,以为上下联意思相同才是对仗工稳,其实这是犯了合掌的毛病。

一副对联不管长短,字数总是有限的,若在有限的空间里反复一件事,还有什么意思?所以,合掌是对联的第一大忌。

比如:
五湖传喜讯;
四海送佳音。

“五湖”与“四海”同指广阔的地域,“传”与“送”意思相似,“喜讯”与“佳音”更是同义词。

这样的对联即使是其它方面再怎么好,读起来也让人觉得味同嚼蜡!就没意义了。

【二忌重】
重是指不规则重字,有规则重字是巧联,无规则重字是病联。

请看:
百鸟鸣春歌盛世;
一龙降世兆丰年。

两个世字不在同一个位置上,犯不规则重字。

【三忌失对欠平衡】
在联语中,构造、词性等应该对应的地方没有对应上,就是失对。

失对包括联内节奏失对、数词失对、叠词失对、词性失对等。

例如:
奥运精神传友谊;
圣火灿烂映和谐。

此联中用“灿烂”对“精神”属于词性失对,即形容词对名词。

【第四失替应留意】
失替也是语病的一种,在同一联(上联或下联)的词语中,平仄应给交替、有规律的出现才对。

上联的第2第4第6个字应是仄、平、仄,或是平、仄、平;下联的第2第4第6个字应该是平、仄、平,或是仄、平、仄。

假如不管上下联第2第4第6个字出现连续两平或两仄,就叫失替。

【五为乱脚】
脚,是指上联或下联的最后一字。

必须遵守上联仄收尾,下联平收尾,即上仄下平,违背了这个规律就是乱脚。

比如:
九州迎圣火;
百载圆一梦。

上下联最后一个字都是仄声,这就违背了上仄下平的规律,读起来很别扭,是因为乱脚,就不符合联律了。

【六孤平】
孤平是指平脚句(下联)里,除最后一个字是平韵外,其它都是仄韵,这就叫孤平,上联的孤仄也不可取。

【第七切记三平尾】
三平尾、三仄尾都是对联的大忌,在撰联时很容易被无视,不管几言联,只要尾部连三仄或连三平,都是对联所忌讳的。

比如:
爆仗声声辞旧岁;
梅花朵朵迎新春。

“迎新春”三字都是平声,这就犯了三平尾。

你不觉得读起来很别扭吗?这也就是对联为什么要求联律,没律的句子就不能给人美感,没有昂扬顿错的节奏,就不能算对联了。

【八忌上重下边轻】
我们知道,一副对联由上下两联组成。

假如上联写得气势强盛(重),而下联写得气势软弱(轻),就会给人一种虎头蛇尾的感觉,这就叫上重下轻,上重下轻也是对联的病症之一。

比如:
听铁马声声关山入梦;
看银钩笔笔书画萦心。

此联立意,可以用“银钩笔笔”对“铁马声声”,“书画萦心”对“关山入梦”气势上就大大减弱,明显的气势不足,有损整副对联的美感。

假如上联的气势很低,用下联来补倒是可行的。

比如:
南邦庙死个和尚;
西竺国多一如来。

上联就没一点气势,假如下联不能补上,就很为难。

【九忌初学用癖典】
对联用典会增加对联的可观性,使对联显得更高雅。

但是若用癖典,使人丈二和尚摸不清头脑就不好了,你不能每人都去解释一遍吧?特别是对初学者,一定要弄清所用典故的来龙去脉,不然会弄巧成拙,贻笑大方!
对于对联爱好者来说,只要认真避免以上九忌,就不愁对不出好的对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