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性位置性眩晕眼震图定位诊断

合集下载

良性位置性眩晕(BPPV)

良性位置性眩晕(BPPV)

良性位置性眩晕(BPPV)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ng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BPPV)是由体位变化而诱发症状的前庭半规管疾病,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一种综合征。

临床上表现为头部运动在某一特定头位时诱发短暂的眩晕伴眼球震颤。

Barany(1921)首次报道本病,Dix和Hallpike 建立了Dix-Hallpike变位试验检查法,Schuknecht提出本病症状源于后半规管壶腹嵴功能异常。

本病为周围性眩晕的最常见疾患之一。

【流行病学】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发病率在前庭外周性疾病中列为首位。

粗略估计其发病率在日本为10.7~17.3/10万(Mizukoshi等,1988),在美国约为64/10万(Froehling等,1991)。

发病年龄与病因有一定的关系。

【病因】约半数病人的病因仍不明确,半数病人的病因与下列疾病有关,或继发于下列疾病。

1. 头部外伤:头部外伤、特别是多发于轻度头颅外伤后数日及数星期,或乘车时突然加速,减速运动致颈部“挥鞭伤”等。

病毒性神经炎椎-基底动脉短暂缺血性眩晕,内耳血循环障碍。

耳部其它疾病,如中耳及乳突炎,耳部手术后,药物性耳中毒等。

【发病机制】1. 嵴顶结石病(Cupulolithiasis)学说:Schuknecht(1962,1969)提出:变性的耳石从椭圆囊斑处脱落,此种碱性颗粒沉积于后半规管的嵴顶,引起的内淋巴与嵴顶处密度不同,从而使比重发生差异(正常情况下,两处重力作用相同),导致对重力作用的异常感知。

根据半规管生理学原则,当激发的头位不变时,由于重力作用所引起的嵴顶也偏斜不变,故引起的眩晕及眼震应持续存在。

但是,实际情况是:此种眩晕或眼震仅持续数秒钟而停止,显然,眩晕及眼震并非由于重力直接作用于嵴顶所致。

另外,根据解剖位置分析,当头位处于悬垂位时,后半规管嵴顶接近于中间位置,故不可能产生重力的矢量。

但乙醇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表现,支持了此学说。

陈太生: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定位诊断

陈太生: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定位诊断

陈太生: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定位诊断标准化管理部编码-[99968T-6889628-J68568-1689N]陈太生: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定位诊断2014-09-19陈太生作者陈太生教授天津市耳鼻喉科研究所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是头部位置变化到某一特定位置时诱发的短暂眩晕,是一种具有自限性的前庭周围性疾病,常因仰卧位向左右翻身、躺下或坐起、低头或仰头等诱发。

在眩晕类疾病的疾病谱中,BPPV是临床最常见的眩晕症,国外文献BPPV占全部眩晕的17~42%,而近年来国内的某些文献报道更高。

在受现代媒体的干扰下,使BPPV患者的就诊具有趋向性,直接影响了BPPV患病率数据的可靠性,只有多层次、多区域、多中心的统合数据资料才能显示其真实性。

BPPV的三要素①异位耳石-半规管的内源性拟旋转刺激因子;②头位变化-半规管的内源性拟旋转刺激的启动要素;③功能存在-半规管功能良好或存在,半规管对耳石位移产生的拟旋转刺激具有应答能力,呈现出BPPV的临床特征,三个要素必须同时具备,否则不产生、或不诱发BPPV临床症状和体征,即不会产生BPPV。

因此BPPV既是临床疾病,同时其本质又具有生理属性。

BPPV临床诊治BPPV的嵴顶结石症(cupulolithiasis)和管石症(canalithiasis)的发病机制学说已经获得共识,基于该学说建立的BPPV诊断指南和各种耳石复位方法使大部分患者获得了较好的临床诊治效果。

BPPV治疗的首选方法是耳石复位,而成功复位的首要环节是对责任半规管进行准确定位,主要依据是变位试验诱发的特征性眼震,包括眼震的方向、强度以及潜伏期和持续时间。

Dix-Hallpike在1952年首先对BPPV正式命名,并从眼震潜伏期、持续时间、疲劳性、方向类型及其与变位的关系总结了后半规管BPPV眼震的五大特征。

该研究对于BPPV嵴顶结石症和管结石症学说共识形成、水平半规管BPPV亚型认知、各种耳石复位方法的建立和BPPV诊断指南制定等均产生了重要指导作用。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汇报ppt课件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汇报ppt课件

为患者提供心理咨询和支持服务,帮助他们应对由眩晕引起的焦虑、恐惧和抑郁等心理问题。
心理咨询和支持Leabharlann 认知行为疗法放松训练和冥想
采用认知行为疗法,帮助患者调整对眩晕和疾病的错误认知,减少不必要的担忧和恐惧。
教授患者放松训练和冥想等技巧,帮助他们缓解紧张情绪,减轻眩晕症状。
03
02
01
生活方式调整
指导患者进行合理的生活方式调整,如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避免过度劳累、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等,以降低眩晕发作的风险。
治疗方法创新
针对BPPV的治疗方法也在不断创新。除了传统的药物治疗外,手法复位、前庭康复训练等非药物治疗方法也逐渐成为主流。这些方法不仅效果显著,而且副作用小,患者接受度高。
深入研究发病机制
尽管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BPPV的发病机制,但仍有许多未知领域需要探索。未来,我们将进一步深入研究BPPV的发病机制,以期为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更有力的理论支持。
注意事项
1
2
3
通过一系列特定的头部和身体位置变化,使脱落的耳石回到原位。该方法需要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
Epley复位法
另一种常用的手法复位方法,通过快速改变头部位置使耳石复位。同样需要在专业医生指导下操作。
Semont复位法
复位成功后,患者需保持头部稳定,避免剧烈运动,以免再次诱发眩晕。同时,定期随访以确保治疗效果。
复位后注意事项
04
CHAPTER
患者教育与心理支持
03
在线资源和社交媒体
利用在线资源和社交媒体平台,发布有关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科普文章和视频,提高公众对该疾病的认识。
01
宣传册和资料
制作易于理解的宣传册和资料,包括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定义、症状、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的信息。

【眩晕专题】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眼震和眩晕产生机制(1)

【眩晕专题】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眼震和眩晕产生机制(1)

【眩晕专题】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眼震和眩晕产生机制(1)本文作者:于栋祯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耳鼻喉科眼球震颤,简称眼震,是眼球的一种不随意的节律性运动,前庭性眼震由交替出现的慢相和快相运动组成。

慢相为眼球向某一方向的缓慢运动,由前庭刺激所引起;快相则为眼球的快速回位运动,为中枢矫正性运动。

眼球运动的慢相朝向前庭兴奋性较低的一侧,快相朝向前庭兴奋性较高的一侧。

便于观察,通常将快相所指方向作为眼震方向。

一、半规管刺激诱发眼球的运动和眼震二、BPPV眼震方向的定义眼震以快相方向而定,可分水平性、垂直性和旋转性等。

在BPPV的诊断中,眼震的方向有特别的界定。

在滚转试验中,病人左转头和右转头或左侧卧位和右侧卧位时,诱发的水平性眼震与地面垂直,快相可以向地,亦可背地,水平性眼震的快相如向地,称之为向地性眼震;如背离地,则称之为背地性眼震,或向天性眼震。

在Dix-Hallpike试验中,以眼球的上极为标志描述旋转方向,记录眼球的上极转向左侧或右侧,或记录为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同时描述垂直方向,上跳性或下跳性。

三、水平半规管BPPV眼震和眩晕产生机制水平半规管BPPV患者多在平躺左侧和/或右侧翻身时,诱发眩晕发作,可伴有恶心、呕吐。

平卧时,水平半规管所处的平面大致与地面垂直,在重力的作用下耳石最容易在半规管内运动,引起内淋巴液的流动,刺激壶腹嵴,引起眩晕发作和眼震。

以位置试验中的翻滚试验为例,讲述眩晕和眼震产生的机制。

(一)管结石症(后臂型)1. 平卧时,双侧水平半规管与地面垂直,壶腹位于上内侧,非壶腹位于下内侧,耳石多数位于非壶腹端即后臂。

2. 头向患侧旋转时,耳石在重力作用下,克服各种阻力,向壶腹端运动,引起内淋巴液流向壶腹,壶腹嵴帽向椭圆囊偏斜,患侧兴奋,产生快相向患侧的水平性眼震,患侧眼在下,即向地性眼震,客观体征为眼震,主观感觉为眩晕(图2)。

3. 头向健侧旋转时,耳石在重力作用下,向非壶腹端运动,引起内淋巴液流离壶腹,壶腹嵴帽向偏离椭圆囊,患侧抑制,产生快相向健侧的水平性眼震,健侧眼在下,即向地性眼震,伴眩晕(图3)。

良性位置性眩晕PPT课件

良性位置性眩晕PPT课件

38
BPPV合并脑血管病
案例5:女,79岁。主诉:间断性头晕1年,加重1月。
病史:一年前有3次眩晕发作,天旋地 转。在其他医院眩晕门诊,变位试验阳 性,诊断为水平半规管BPPV,经水平半 规管耳石复位治疗,症状消失。3月前 再次出现发作性眩晕,近一月来加重, 轻时头重脚轻,重时天旋地转,发作持 续数分钟或数小时不等。 查体:右侧凝视时,出现水平眼震,持 续数秒钟,不到1分钟。Hallpike和 Supine roll 均阴性,轻度眼偏斜征, Romberg可疑阳性。CTA:双颈内动脉虹 吸部点状钙化斑。TCD:椎动脉-基底动 脉近端血流速度偏慢。MRI多发性腔隙 性梗塞。 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病,多发性腔隙性梗塞,伴BPPV。 治疗:经血管病治疗及前庭康复,无头晕不适,恢复良好。
治疗:按BPPV给予耳石复位治疗 (Epley手法),但治疗不成功, 无缓解。 病程:MRI显示四脑室背外侧急性 梗死灶。但后循环MRA无明显异常。
37
案例4:男,69岁。主诉:反复头晕发作2月。
病史:轻度发作大约持续30-60秒,为 非特异性头晕及平衡不稳,有时伴偏 斜性复视。严重发作时平衡不稳加重, 恶心,严重的弥散性头痛,偶有手发 麻。发作逐渐趋严重,达到每天发作4 次。MRI(-)、MRA正常,椎动脉颅外 段正常。 病程:由于发作频繁,持续不断,做 了脑血管造影。发现在PICA远端的椎 动脉部分高度狭窄,左侧更显著。基 底动脉在AICA分支水平的近端也有明 显狭窄。 治疗:按血管病给予heparin和warfarin治疗,在随后的两年内无症 状,没有再发作。
36
案例3 : 男,75岁。主诉:反复发作性位置性眩晕。
病史:发作时有旋转感,与体位改 变有关,大多数由平卧位起来时, 持续数秒。

变位眼震试验阴性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诊断与治疗探讨

变位眼震试验阴性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诊断与治疗探讨

变位眼震试验阴性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诊断与治疗探讨张丽娟【摘要】分析和探讨变位眼震试验阴性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诊治,分析变位眼震试验阴性的影响因素.从2015年3月~2016年3月本院收治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中随机选取36例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这36例患者变位眼震试验为阴性,将这36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两组患者分别给予Epley管复位法和Semont管石解脱法进行治疗.在Dix-Hallpike诱发试验时,有20例出现短暂性眩晕感,但是无明显特征性眼震,有16例在采用平卧侧头试验时出现短暂性眩晕感但无明显特征性眼震,两组患者在分别采用Epley管石复位和Barbecue翻滚复位法治疗后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两组患者的眩晕感有非常明显的改善.从这个结果中可以得知,对于变位眼震试验阴性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采用合适的方法进行诊断,并根据具体的症状采用有针对性的Epley管石复位和Semont管石解脱法等耳石复位技术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眩晕感.【期刊名称】《现代诊断与治疗》【年(卷),期】2017(028)021【总页数】2页(P4078-4079)【关键词】变位眼震试验;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arbecue翻滚复位法【作者】张丽娟【作者单位】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耳鼻喉科,河南南阳 473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64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是一种由头位变动所引起的、伴有特征性眼震的短暂的发作性眩晕,是前庭疾病当中最常见的一种,且BPPV是最常见的导致患者眩晕的一种病因,所占比率达眩晕病因中的17.0%~52.5%。

据有关文献研究表明,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中,临床上以后半规管性 BPPV(Pc-BPPV)和水平半规管性 BPPV(Hc-BPPV)最为常见,分列前一二位[1]。

为了能够提高BPPV的诊断准确性,提高BPPV的临床治疗效果,本文将对变位眼震试验阴性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诊断和治疗进行探究和分析。

良性位置性眩晕

良性位置性眩晕
❖ 后半规管BPPV
(PC-BPPV)
❖ 水平半规管BPPV (HC-BPPV)
❖ 上半规管性BPPV
(SC-BPPV) ❖ 混合型BPPV
(C-BPPV)
13
第13页,共39页。
BPPV的临床类型
❖ 发病率
▪ PC-BPPV, 占28% ▪ HC-BPPV, 为21%
▪ SC-BPPV, 仅13%
A:患者坐于检查床上, 检查者位于病人身旁, 双手把持其头部向右转 45°
B:保持上述头位不变, 同时将体位迅速改变 为仰卧位,头向后悬 垂于床外,与水平面 呈30° Ø注意观察眼震和眩晕 情况。
16
第16页,共39页。
位置诱发试验
2.滚转试验(roll maneuver )
❖ 是确定HC-BPPV最常用的检查 ❖取平卧位→头部及身体向左侧做90度桶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 定义:
▪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BPPV )
❖ 是头部快速移动至某一特定位置时所激发的
短暂的阵发性眩晕 ❖ 眼震具有潜伏期、短暂性和疲劳性特点
1
第1页,共39页。
流行病学调查
❖ 最常见类型的眩晕,属周围性眩晕,占眩晕18 %,占外周性眩晕50%;男:女 = 1:2~3, 50~60岁女性多见;与年龄因素有关, 50 岁以上病人占总人数的50 %,
11
第11页,共39页。
临床表现及特征
❖ 典型症状为头部迅速运动到某一位置时引 起伴有眼震的阵发性眩晕
❖ 大多数患者在坐起、躺下、翻身、前倾或 后仰时出现
❖ 眩晕发作持续短暂,一般为数秒至1 min。 ❖ 重复诱发头位眩晕可反复出现 ❖ 无听力下降和前庭功能障碍,偶有耳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眼震图定位诊断 王娜1陈太生2林鹏2宋伟2 董红2 1天津医科大学一中心临床学院

2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天津市耳鼻喉科研究所(300192)

【摘要】 目的:探讨眼震图(Videonystagmograph,VNG)对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的定位诊断价值。方法:回顾126例BPPV患者的眼震图资料,分析总结各型BPPV在Dix- Hallpike 和滚转试验中眼震图上的眼震特点。结果:126例BPPV患者中,后半规管(PSC)BPPV98例(77.8%)、水平半规管(HSC)BPPV17例(13.5%)、前半规管(ASC)BPPV仅5例(3.9%)、混合型BPPV6例(4.8%), 28例PSC-BPPV记录到反转相眼震。眼震图上显示PSC和ASC管石症Dix- Hallpike悬头位垂直相眼震分别向上、向下,水平相眼震均向对侧,回到坐位时眼震反向。HSC-BPPV滚转试验向两侧转头均可诱发出眼震,眼震与转头方向相同时,可判断为水平半规管管石症,以能够诱发较强眼震的转头侧为患侧;眼震与转头方向相反时,则为水平半规管嵴顶结石症,以能够诱发较弱眼震的转头侧为患侧。结论:眼震图能够客观的记录BPPV患者眼震情况,准确判断耳石所在的半规管,并且保存了眼震数据资料,可以进一步指导临床实践,值得广泛推广。 【关键词】视频眼震图;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半规管;耳石 通讯作者:陈太生(cts501@sina.com)

Positioning diagnosis of benign positional paroxysmal vertigo by VNG Wang Na1, Lin Peng2, Chen Taisheng2 , Song Wei2, Dong Hong2 (1The first center clinic college of Tianjin Medical University, Tianjin, 300192,China; 2Otolaryngology-Head & Neck Surgery, Tianjin First Center Hospital, Tianjin, 300192, 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value of positioning diagnosis of VNG (Videonystagmograph) in patients with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 Methods 126 patients with BPPV were enrolled in this retrospective study. Their positional nystagmus recorded by VNG in Dix-Hallpike and roll tests were analyzed to summariz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nystagmus on nystagmograph of various BPPV. Results Of 126 patients with BPPV diagnosed in our center, the posterior semicircular canals(PSC) were involved in 98 patients(77.8%),whereas the horizontal semicircular canal(HSC) and anterior semicircular canal(ASC) were involved in 17(13.5%) and 5(3.9%), respectively.6 patients(4.8%) confirmed combined-BPPV had HSC-BPPV and ipsilateral PSC-BPPV. 28 patients with PSC-BPPV had reversal phase on nystagmograph. The nystagmus of patients with P/ASC-canalithiasis showed upward /downward 2

on the vertical phase of nystagmograph and orientated the opposite side on horizontal phase in the head hangging position, and the nystagmus reversed when returned to sit. Nystagmus on horizontal phase can be provoked when the head turned to both sides of the roll tests in patients with HSC-BPPV. If the nystagmus and the head-turning shared the same direction, then HSC-canalithiasis was confirmed, and the direction of the head-turning which provoked the stronger nystagmus indicates the lesion side. If the nystagmus and the head-turning had the opposite direction, then HSC-cupulolithiasis was confirmed, and the direction of the head-turning which provoked the weaker nystagmus indicates the lesion side. Conclusion Positional nystagmus can be recorded objectively using VNG. Positioning the semicircular canal involved will be easier and more accurate according to it. The recording conserved also be helpful for clinical diagnosis and repositioning of BPPV. 【Key words】 Videonystagmograph (VNG);benign positional paroxysmal vertigo(BPPV);semicircular canal;otolith Corresponding author: Chen Taisheng (cts501@sina.com)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ositional paroxysmal vertigo,BPPV)是头部运动到某一特定位置时诱发的短暂眩晕,是一种具有自限性的周围性前庭疾病[1]。该病发病率较高,约占所有周围性眩晕的17%~20 %[2]。BPPV耳石复位治疗技术已经成熟,成功复位治疗的基础是对耳石累及半规管的准确定位。目前BPPV的定位诊断和复位都基于医者目测患者的眼震,但旋转性眼震的方向常常不易辨别,加之一些细小眼震容易被肉眼所忽略,影响了BPPV的定位诊断和后续复位治疗。近年来,视频眼震电图(Videonystagmograph,VNG)的普及应用使眼震方向的判断更加客观、方便。我们将其与BPPV诊治相结合,更直观、客观地记录和分析患者在各个体位的诱发眼震,利用眼震图对BPPV进行准确定位诊断和疗效评估,并且保存了眼震数据资料,也有利于进一步指导临床实践和教学和科研工作。 1. 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6年1月-2008 年4月在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眩晕诊疗中心诊断为BPPV的患者 126 例,其中女性85例(67.5%),男性 41例(32.5%),平均年龄为54岁(17~78 岁)。患者从发病到就诊的时间为 1 天 ~20 年,平均 59 周。 1.2方法 1.2.1常规检查 所有患者均详细询问并记录病史,包括眩晕发作情况、既往史(尤其是相关的耳科疾病史、耳毒性药物应用史、外伤史)、家族史,并进行常规耳科检查。应用VNG(法国Synapsys)进行常规眼震图检查及变位试验、冷热试验等,VNG图上红色为水平相,蓝色为垂直相。对可疑中枢病变患者行相关检查除外中枢性眩晕。 1.2.2变位试验 ⑴ Dix-Hallpike试验:患者坐于检查床上,头戴视频眼罩,检查者于病人后 3

方,双手扶其头部向患侧转45°,并协助其迅速变为仰卧位,使头向后悬于床沿外,与水平面呈30°,头位始终保持该侧转45°不变,询问患者有无眩晕,并通过眼动监视窗口及眼动描记曲线图观察有无眼震及其方向,至少观察1分钟或者待其眼震消失为止。然后迅速使患者坐起,继续观察眼震情况。再以同法检查对侧。 ⑵ 滚转试验(roll test):患者戴视频眼罩,仰卧头屈曲 30°,头快速向一侧转动90°并保持此头位 2分钟,然后头回转正中位,保持此头位2分钟,再快速向对侧转90°并保持此头位2分钟,在这三个头位均询问患者有无眩晕并记录、观察眼震出现情况。 1.2.3诊断依据 依据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分会制定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诊断依据与疗效评估” (2006年,贵阳) [1],结合患者病史及Dix-Hallpike和滚转试验两项体位检查所诱发的眼震情况做出诊断,并排除中枢性病变。BPPV分为四种类型:⑴后半规管BPPV(PSC-BPPV); ⑵前半规管BPPV(ASC-BPPV); ⑶水平半规管BPPV(HSC-BPPV); ⑷混合型BPPV。 2.结果 2.1本组资料中PSC-BPPV 98例(78%),HSC-BPPV 17例(13.5%),其中水平半规管管石症(HSC-can)13例,水平半规管嵴顶结石症(HSC-cup) 4例,ASC-BPPV仅5例,另有6例为混合型BPPV,均为HSC合并同侧PSC-BPPV(表1)。 表1. 126例BPPV临床分型 临床类型 例数 百分比(%) PSC-BPPV 98 77.8 HSC-BPPV 17 13.5 ASC-BPPV 5 3.9 混合BPPV 6 4.8 2.2 28例PSC-BPPV在悬头位观察到反转相眼震,该眼震与回到坐位时诱发的眼震同方向,但其时程和强度均低于Dix-Hallpike悬头位和坐位诱发的眼震。而在HSC-BPPV、ASC-BPPV及混合型BPPV患者中未观察到反转相。 2.3 总结分析126例BPPV患者的眼震图特点,根据各试验体位诱发眼震方向与受累半规管的对应关系,得出如下眼震图定位方法。垂直半规管-BPPV时,Dix-Hallpike试验悬头位诱发旋转性眼震呈现在VNG上的眼震垂直相向上,坐起时反转向下,可判断为后半规管管石症(PSC-can),反之为前半规管管石症(ASC-can);同时悬头位眼震水平相向左,坐起时反转向右,则可判定右侧为患耳,反之左侧为患耳。以检查者观察患者悬头位诱发旋转眼震的旋转方向,右侧PSC和ASC-can患者均呈逆时针旋转,而左侧PSC和ASC-can则均呈顺时针旋转,坐起后反向;以眼球上极为观测点, PSC-can眼震旋转向地, ASC-can眼震旋转离地(表2)。HSC-BPPV时,滚转试验向左右侧转头均可诱发出水平性眼震,HSC-can诱发眼震与转头方向相同,并且患侧转头诱发的眼震强;HSC-cup诱发眼震与转头方向相反,并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