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画坛“四僧”的介绍

合集下载

【精品】画家朱耷专题介绍

【精品】画家朱耷专题介绍

【精品】画家朱耷专题介绍中国的绘画艺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在清初画坛,出现了四个出家为僧的书画家,称“清初四僧”。

四人都擅长山水画,但各有风格。

这“四僧”分别是:石涛,法名原济;朱耷,号八大山人;髡(kūn)残,号石谿(xī);渐江,法名弘仁。

石涛之画,奇肆超逸;八大山人之画,简略精练;髡残之画,苍老淳雅;弘仁之画,高简幽疏。

前两人是明朝皇室后裔,后两人是明朝遗民,四人均抱有强烈的民族意识,他们对明朝忠心不二,不肯归顺清朝。

他们的书画或写身世之感,或寄托亡国之恨,或笔墨纵横无阻,寄托对故国山川的炽热之情,表现出不为命运所屈的旺盛生命力和强烈的不屈不挠的意志。

他们独具风采的画风,振兴了当时的画坛,也深深影响了后世。

四人中成就最大的要数石涛和朱耷,在这儿主要介绍朱耷。

在今天的江西南昌,有很多的历史名胜,其中最为着名、人气最旺的是两处古迹,一是滕王阁,二是青云谱。

青云谱本是一座普普通通的道观,只有几间茅草房子,就是这样一个不起眼的道观,却因为明末清初的一个着名画家八大山人而闻名。

八大山人曾经在这里潜心作画,取得了巨大的艺术成就,现在这个道观成为着名的八大山人纪念馆。

八大山人不仅在中国非常出名,而且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国际天文学联合会以“八大山人”命名外星山脉,可见其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朱耷,江西南昌人,八大山人是他的号,他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儿子宁献王朱权的九世孙。

朱耷是皇亲国戚,又生长在书画家庭,从小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社会地位崇高。

他从小受到父辈的艺术陶冶,加上聪明好学,八岁时能作诗,十一岁能画画,本身拥有很高的文化素养。

如果明朝没有灭亡的话,朱耷这一辈子绝对不会为衣食发愁。

可他生不逢时,呈现在他面前的不是花团锦簇,而是无数的苦难和折磨。

大概在朱耷十八九岁的时候,明朝灭亡,不久他父亲去世,他的地位一落千丈。

紧接着他的儿子又死去。

这一系列打击,让他心灰意冷,内心极度忧伤和悲愤。

另一方面,他作为明朝皇室后裔,在清朝统治者看来是一个危险分子,便想尽办法要铲除他。

清初四僧有谁?

清初四僧有谁?

清初四僧有谁?
⽯涛
四僧是明末清初时期中国绘画史上名噪⼀时的绘画流派,由于画派成员原济(⽯涛)、朱耷(⼋⼤⼭⼈)、髡残(⽯溪)和渐江(弘仁)皆为僧侣,故名四僧。

⼀代宗师
⽯涛(1642-1707)清代杰出画家。

原姓朱,名若极,⼩字阿长,发为僧后,更名元济、超济、原济、道济,⾃称苦⽠和尚,游南京时,得长竿⼀枝,因号枝下叟,别署阿长,钝根,⼭乘客、济⼭僧、⽯道⼈、⼀枝阁,他的别号很多,还有⼤涤⼦、清湘遗⼈、清湘陈⼈、靖江后⼈、清湘⽼⼈、晚号瞎尊者、零丁⽼⼈等。

作品有:《松鹤图》、《⼗六阿罗应真图卷》、《疏⽵幽兰图》、《枯墨赭⾊⼭⽔》、《云⼭图》、《兰⽵图》、《乔松图》以及《⼭⽔册》。

节艺彪炳
朱耷,⼋⼤⼭⼈(1626-1705),籍贯南昌,明朝宁王朱权的后代。

明亡后,削发为僧,后改做道⼠。

号⼋⼤⼭⼈、雪个等。

书画巨匠
髡残,中国明末清初画家。

清初四僧之⼀。

俗姓刘,武陵(今湖南省常德市)⼈,居南京。

幼年丧母,遂出家为僧。

法名髡残,字⽯溪,⼀字介丘,号⽩秃,⼀号残道者、电住道⼈、⽯道⼈。

代表作有《报恩寺图》、《云洞流泉图》、《层岩叠壑图》和《⾬洗⼭根图》。

梅花古衲
弘仁(1610--1664)[清]僧。

明诸⽣,甲申后为僧,号渐江,⼀号⽆智,⼈称梅花古衲,俗姓江,名韬,字六奇,后改名舫,字鸥盟,安徽歙县⼈。

清初“四僧”及绘画特点

清初“四僧”及绘画特点

清初“四僧”及绘画特点唐照林12041030327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一部中国绘画的历史画卷,实际上是一部形象化的中华民族审美心灵发展史。

不同时代人的审美心理不同,绘画风格自然也各异。

“清初四僧”就有其不同于别人的独特艺术风格,是清初众多艺术个性鲜明画家中的突出者。

“四僧”指的是朱耷、石涛、髡残、弘仁四位遁迹空门的画家。

他们都是由明入清的遗民画家,怀着孤臣逆子之心在政治上不与新王朝合作,具有较强的反清意识。

他们的绘画都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他们坎坷的经历借助绘画的形式宣泄出来,作品具有较强烈的个性化特征,与当时占据画坛的正统画风大异其趣。

朱耷,原名统,南昌(今属江西)人。

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宁王朱权的后裔。

明熹宗天启六年(公元1626年)生,清康熙四十四年(公元1705年)卒。

清世祖顺治五年(公元1648年),剃发为僧,法名传綮,号八大山人,连缀于画则成“哭之笑之”四字,寓“哭笑不得”之意。

朱耷是明代宗后裔,明朝覆亡时为躲避政治迫害而皈依佛门,他把绘画当作寄托理想、宣泄情感的最佳途径。

八大山人擅长山水、花鸟、竹木,尤其擅长水墨大写意花鸟画。

他的绘画是“清初四僧”中最具有突出色彩的一位画僧。

由于他是明朝宗室后裔的原因,其所绘的画,笔情恣纵,不拘成法。

所作残山剩水,往往河颠树倒,满目荒凉,寄托了山河破碎的亡国之痛。

八大山人的花鸟画题材广泛,师古人而有变法,强调缘物寄情,画境清奇幽冷。

他所绘的画、八哥、鸭子、猫等动物,都倔强地昂着头,眼睛更是夸张奇特,有的甚至画成方形,眼珠点得又大又黑,往往点在眼眶的近上角,显出“白眼向人”、不肯妥协的神情。

石涛,原名朱若极,广西全州(今全县)人。

明朝宗室靖江王朱守谦第十世孙,亨嘉之子。

生卒年有许多说法,现基本倾向为明崇祯十三年(公元1640年)生,清康熙四十六年(公元1707年)卒于扬州。

幼年明亡其父被杀,石涛由内宫携带逃出,为避难求生而出家为僧,法号起济,字石涛。

清早期文人画派“四僧”之·弘仁

清早期文人画派“四僧”之·弘仁

弘 仁《黄山图册》选一
弘 仁《黄山图册》选二
弘 仁《黄山图册》选三
弘 仁《黄山图册》选四
弘仁
芝易東湖圖全景
弘 仁 山 水

谢谢欣赏
上上阁艺术沙龙
shang shang ge yi shu sha long
小提示:
部分图片素材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利请即通知,立刻处理。您可以自由:复制、发行、展览、表演、 放映、广播或通过信息网络传播本作品 ;创作演绎作品须遵守不得以盈利为目的对本作品进行出售、收费下载 或者做非实质性改动之后进行类似的行为。
弘仁早年从学孙无修,中年师从萧云从,从宋元各家入手,后来师法“元代四家”,尤崇倪瓒画法,今所见作品如《清溪雨 霁》、《秋林图》、《古槎短荻图》等,取景清新,都有云林遗意。就题画诗中,也充分表露了他对倪瓒的崇拜,“迂翁笔墨予家 宝,岁岁焚香供作师”。他在构图上洗练简逸,笔墨苍劲整洁,善用折带皴和干笔渴墨,由于他从黄山、武夷诸名山胜景中汲取营 养,重视师法自然,因此,作品格调不同于倪瓒,少荒凉寂寞之境,而多清新之意。直师造化,而别开生面,真实地传达出山川之 美和新奇之姿,他作的黄山诸景都不受倪瓒画法约束,而深得写生传神之妙,富有生活气息。如故宫博物院藏《西岩松雪图轴》, 笔法尖峭简洁,意境伟峻秀逸,反映了他的自身风貌。弘仁以画黄山著名,“得黄山之真性情”,深得传神和写生之妙,笔墨苍劲 整洁,富有秀逸之气,给人以清新的感受。与石涛、梅清成为“黄山画派”中的代表人物。查士标在题弘仁山水画云:“渐公画入 武夷而一变,归黄山而一奇。”石涛则说:“公游黄山最久,故得黄山之真性情也,即一木一石,皆黄山本色。”弘仁的山水画, 无论册页小品还是长篇巨制,或实地写生,或构思取意,黄山为他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

故宫博物院藏四僧书画展

故宫博物院藏四僧书画展

故宫博物院藏四僧书画展画史上的“四僧”指的是:弘仁、髡(kun)残、八大山人(朱耷)、石涛(朱若极),四位活跃于明末清初的四位僧人画家。

前两人是明代遗民,后两人是明宗室后裔。

故宫博物院将于4月28日推出故宫博物院藏四僧书画展。

由于政治原因,清代宫廷中收藏的“四僧”作品极少,故宫博物院所藏“四僧”的作品都是1949年至今陆续征集的,展览选取院藏“四僧”佳作,以时代为序,力争将“四僧”最为典型的面貌展示给观众。

“四僧”在不同境遇下皈依佛门,开始书画创作,“豁达于山水之情”是四人共同的精神归宿,可谓是“殊途同归”。

由于个人经历不同,交游圈子不同,因此,虽同在佛门从事绘画创作,却各自形成具有强烈个性的绘画风格,又可谓“同途异趣”。

“四僧”的绘画在当时得到了世人的嘉许,并受到了之后的“扬州八怪”和“海上画派”等名家推崇,影响所及直至今日的中国画坛。

▌弘仁,俗姓江,名韬。

生于1610年,卒于1664年。

他是四僧中最年长的一位,少年孤贫、性癖、自小就喜欢文学,绘画一生从不间断。

明亡后清兵进逼徽州时,有志抗清,曾参加反清复明斗争,后离歙(she)赴闽,于武夷山落发为僧,法名弘仁。

弘仁的作品被后世评价为“高简幽疏”,他被尊为“新安画派”的领袖。

他本人被评价为“胸无纤尘”,这是古代画家最向往的境界,也是古人认为最美最高的风格。

他最著名点的《黄山图》册共60幅,画六十处风景点,将黄山的各处名胜尽收笔底,可以说他是黄山写生第一人。

山水画之外,他最爱画松树、梅花。

清弘仁黄海松石图他的绘画初学黄公望,晚法倪瓒,尤其对倪瓒的作品情有独钟。

国破家亡的影响与弘仁坚贞的个性是其偏爱倪瓒作品的主要原因,他入禅之后,不婚不仕,寡欲清心,挂瓢曳杖,芒鞋羁旅,怀着对故国之志,寄托于山水书画,直到生命的尽头。

清弘仁雨余柳色图清弘仁西岩松雪图▌髡(kun)残,生于1612年,卒于1692年。

髡残也是一位用袈裟掩裹着精神苦痛的前朝遗民,不过他更为艰难地走完了自己的人生历程,并在创作中坚持着自己的人生信念和审美追求,这与他的性格有关。

清代画坛“四僧”是谁?

清代画坛“四僧”是谁?

清代画坛“四僧”是谁?清代宫廷画家中的王恽、王鉴、王时敏、王原祁被人称作“四王”,同一时期还有一些人的创作与“四王”的艺术追求截然不同,在艺术上主张重视生活感受,强调抒发情感,对振兴当时画坛具有深远的影响。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时称“四僧”的四位僧侣画家,朱耷、石涛、弘仁、髡残。

四人都是明朝后裔,在政治上对清代统治者采取不合作的态度,都擅长山水画,却各有风格。

他们都主张竭力发挥创造性,反对摹古,取得创新成就,其特点:石涛之画,奇肆超逸;八大山人之画,简略精练;髡残之画,苍左淳雅;弘仁之画,高简幽疏。

他们的画风对后来的“扬州八怪”直到近代的吴昌顾、齐白石等画家都有较大的影响。

朱耷(约1626年—约1705年),字刃庵,取号雪个,后又有个山、道朗、个山驴、朗月、庵、传綮、破云樵者、人屋、驴屋和因是僧、八大山人等号,晚年书画均署八大山人四字。

明末清初江西南昌人,为南昌宁献王朱权九世孙,著名书画家。

明亡,一度为僧,后又作道士,后人尊其为清初画坛“四僧”之一。

江西省南昌市的青云谱道院,曾为八大山人出家修行地,现辟为八大山人纪念馆,周边为梅湖景区。

朱耷擅画水墨花卉禽鸟,笔墨简括、凝炼,形象夸张,亦画山水,意境冷寂。

所画鱼鸟每作“白眼向人”的情状,署款八大山人,以及含意隐晦的题诗,都寄寓着亡国之痛。

他的水墨画技法,对后来的写意画影响很大,后人对他的作品评价很高。

他以简洁的笔法,描绘出了花草、树木、鱼雁、芭蕉及怪石等生动的形象,艺术造诣极深。

现代美术家范曾先生这样评价他:“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中国美术史苟无八大山人,绝对也会黯然失色。

八大山人对中国画的贡献几乎是不可计量的,而随着历史的推移,他的艺术将使千秋蒙庥,恩泽无以数计的后之来者。

”朱耷亦善书法,精篆刻,黄宾虹尝称“书一画二”,确为至言。

八大山人的书体,以篆书的圆润等线体施于行草,自然起截,了无藏头护尾之态,以一种高超的手法把书法的落、起、走、住、叠、围、回,藏蕴其中而不着痕迹。

简述清代四僧的艺术风格

简述清代四僧的艺术风格

简述清代四僧的艺术风格在中国画史上称“四僧”,是指活动于江南地区的一批明代移民画家,明末清初四个出家为僧的画家。

原济(石涛)、朱耷(八大山人)、髡残(石溪)和浙江(弘仁)。

4人均抱有强烈的民族意识。

他们借画抒写身世之感和抑郁之气,寄托对故国山川的炽热之情。

寄情山水,借画抒怀,艺术上具有开拓、创新精神,艺术上主张“借古开今”,反对陈陈相因,重视生活感受,强调独抒性灵。

他们冲破当时画坛摹古的樊篱,标新立异,创造出奇肆豪放、磊落昂扬、不守绳墨、独具风采的画风.石涛在他的著名的美学思想和画论《画语录》中阐述过许多他自己关于绘画艺术的见解。

阐述山水画创作与自然的关系、笔墨运用的规律及山川林木等表现方法,有许多独特的见解。

强调画家要面向现实,投身到大自然中去,“搜尽奇峰打草稿”,创造自己的艺术意境。

主张“借古以开今”,反对“泥古不化”,这些理论和他的创作一样放出异样的光芒。

他的主要观点是反对一昧的临摹古人的法度。

反对泥古不化,强调抒发个性,主张师法造化,认为“我之为我,自有我在,古之须眉,不能生我之面目,古之腑肠,不能安入我之腑肠。

”他反对把山水画艺术降低为单纯的皴擦点染的笔墨技术,主张以笔墨传写山川万物之神,主张用画家自己丢的想象深入对象,要能领悟自然事物的形象的丰富内涵,认为“山川使予代山川而言也,山川脱胎于山川也,搜尽奇峰打草稿也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也。

所以终归大涤也。

”通过写“天地万物”和山川大地的形势呈现出广阔的艺术理想。

《墨葡萄图》鉴赏:(1)、常规范式:本图位从民间收集来的,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纸本,墨笔。

纵165.7厘米,横64.5厘米。

就总体审美来讲,本图以水墨画葡萄一枝,串串果实倒挂枝头,鲜嫩欲滴,晶莹透彻,形象生动,茂盛的叶子以大块水墨点成,葡萄枝则用干墨勾勒,对比鲜明,,风格疏放,不求形似,但无处不神似,代表了徐渭大写意花卉的风格,也是明代写意花卉高水平的杰作。

就技法来讲,构图奇特,信笔挥洒,藤条错落低垂,枝叶纷披,以豪放泼辣的水墨技巧造成动人的气势和葡萄晶莹欲滴的效果,是典型的大写意花鸟画。

清初四僧——朱耷(四)

清初四僧——朱耷(四)

清初四僧——朱耷(四)“四僧”是指原济(石涛)、朱耷(八大山人)、髡残(石溪)、渐江(弘仁)。

前两人是明宗室后裔,后两人是明代遗民,四人均抱有强烈的民族意识。

他们借画抒写身世之感和抑郁之气,寄托对故国山川的炽热之情。

艺术上主张“借古开今”,反对陈陈相因,重视生活感受,强调独抒性灵。

朱耷(1626—1705),明朝宗室、明太祖第十七子宁献王朱权的后裔,谱名朱统(林金),别号雪个、个山、八大民人等。

江西南昌人,为清初写意派山水花鸟画大师。

明亡时他已十九岁,故对家道变幻、个人功名难求这一现实在有切肤之痛。

一度剃发为僧,好酒,佯狂,研习书画,过着耕田凿井的凄凉生活。

也曾一度被劝诱,企图出仕,但总觉屈辱,终生不仕清朝。

他留存下来为数不少的水墨写意画,笔情纵恣,不拘成法,意境荒凉,对后世影响深远。

有些作品只画一鸟一意。

显然,那些怪异的形象寄寓着个人坚毅的个性,尤其画鱼鸟的眼睛,“白眼向人”,情态冷漠。

加上落款“八大山人”,“八大”二字联写成似“哭”非“哭”、似“笑”非“笑”的字形,披露他对世事无可奈何、哭笑不得的心情。

八大山人的艺术就现代画史意义来说一种“表现主义”,他写物以附意,扬言以切事,所有花木鱼鸟无不染有个人际遇色彩,这就把传统的文人画意境推向极致。

书画合璧镜心纸本水墨款识:饱德鱼兼尾,征之一笔谛,莫教频切玉,都负水晶盘。

八大山人画并题。

八大山人。

钤印:可还德僊(白文)、八大山人(朱文)八大山人是中国花鸟画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大师。

八大以花鸟名世,其笔下的鱼儿同样是其前朝遗民心态和落寞士人情趣的外化。

作为主体的鱼儿处于画面中部,头向左下,前窄后宽的安排,感觉略显局促。

鱼腹以较直的墨线勾勒,再以湿墨晕染鱼脊,寥寥数笔,可谓笔简行具。

八大画鱼,最为妙绝之处在于对眼睛的刻画,无论大鱼小鱼,似乎都带有眼神。

此幅也不例外,仔细观察可以发现,即将触纸的鱼儿眼中那落魄、颓唐的意味。

全图只着一鱼,这种无所依傍的构图,不仅最完美地体现了中国画中以空灵、含蓄、减省为最高审美的艺术法则,更将所有情事心语透过鱼儿的眼神表出,八大山人的一己心态亦于此表现得淋漓尽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画坛“四僧”的介绍清代宫廷画家中的王恽、王鉴、王时敏、王原祁被人称作“四王”,同一时期还有一些人的创作与“四王”的艺术追求截然不同,在艺术上主张重视生活感受,强调抒发情感,对振兴当时画坛具有深远的影响。

下面是本人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文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朱耷朱耷(约1626年—约1705年),字刃庵,取号雪个,后又有个山、道朗、个山驴、朗月、庵、传綮、破云樵者、人屋、驴屋和因是僧、八大山人等号,晚年书画均署八大山人四字。

明末清初江西南昌人,为南昌宁献王朱权九世孙,著名书画家。

明亡,一度为僧,后又作道士,后人尊其为清初画坛“四僧”之一。

江西省南昌市的青云谱道院,曾为八大山人出家修行地,现辟为八大山人纪念馆,周边为梅湖景区。

朱耷擅画水墨花卉禽鸟,笔墨简括、凝炼,形象夸张,亦画山水,意境冷寂。

所画鱼鸟每作“白眼向人”的情状,署款八大山人,以及含意隐晦的题诗,都寄寓着亡国之痛。

他的水墨画技法,对后来的写意画影响很大,后人对他的作品评价很高。

他以简洁的笔法,描绘出了花草、树木、鱼雁、芭蕉及怪石等生动的形象,艺术造诣极深。

现代美术家范曾先生这样评价他:“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中国美术史苟无八大山人,绝对也会黯然失色。

八大山人对中国画的贡献几乎是不可计量的,而随着历史的推移,他的艺术将使千秋蒙庥,恩泽无以数计的后之来者。

”朱耷亦善书法,精篆刻,黄宾虹尝称“书一画二”,确为至言。

八大山人的书体,以篆书的圆润等线体施于行草,自然起截,了无藏头护尾之态,以一种高超的手法把书法的落、起、走、住、叠、围、回,藏蕴其中而不着痕迹。

藏巧于拙,笔涩生朴,此中真义必临习日久才能有所悟。

他精研石鼓文,刻意临写汉、魏、晋、唐以来的诸家法帖,尤以王羲之的为多。

代表书法作品:《临兰亭序轴》。

传世画迹有《孔雀竹石图》《孤禽图》《眠鸭图》《猫石杂卉图》,以及《荷塘戏禽图卷》、《河上花并题图卷》、《鱼鸭图卷》、《莲花鱼乐图卷》、《杂花图卷》《杨柳浴禽图轴》、《芙蓉芦雁图轴》、《大石游鱼图轴》、《双鹰图轴》、《古梅图轴》、《墨松图轴》、《秋荷图轴》、《芭蕉竹石图轴》、《椿鹿图轴》、《快雪时晴图轴》、《幽溪泛舟图轴》、《四帧绢本浅绛山水大屏》等。

《杨柳浴禽图》,纵119厘米,横58.4厘米,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是一幅水墨写意花鸟画,描绘了一只浴后禽鸟栖息在树顶上的情状。

画面风柳欹斜,禽鸟展翅俯首梳理翎羽。

墨笔苍劲老健,寥寥数笔,即使禽鸟跃然纸上。

细察禽鸟造型别致,一爪独立,一爪蜷曲,正低头缩着脖子,梳理羽毛,白眼向天。

树下一块巨石支撑着树干,使人感到树身凌空,禽鸟正处于一种危在旦夕的境地。

全图布局简括,笔墨精练。

对树木与湖石的刻画力求苍劲,对禽鸟的描绘则生动传神。

石涛石涛(1642年-1707年),清初著名画家,广西全州人,小字阿长,别号很多,如大涤子、清湘老人、苦瓜和尚、瞎尊者,法号有元济、原济等。

清初,在国破家亡的命运促使下,由桂林赴全州,在湘山寺削发为僧,改名石涛。

半世云游,饱览名山大川,是以所画山水,笔法恣肆,离奇苍古而又能细秀妥帖,为清初山水画大家。

著有《画语录》。

石涛原姓朱,名若极,是明藩靖江王之后,其父朱亨嘉于南明隆武时在广西自称“监国”,反对隆武王朝,为巡抚瞿式耜俘杀。

是时,朱若极年龄尚幼,后隐蔽为僧,法名原济,亦作元济(后人误传为“道济”),号石涛,又号苦瓜和尚、大涤子、清湘陈人等。

早年屡游安徽敬亭山、黄山;中年住南京,曾在南京、扬州两次见康熙帝;去过北京,与辅国将军博尔都等交游;晚年定居扬州,以卖画为生。

自回到扬州后,石涛一心投身于艺术创作,其绘画风格由中年的繁富、清逸转向沉雄、朴实,艺术创作上进入最为纯熟、最为旺盛的时期,代表作品有《蕉菊竹石图轴》,现收藏于武汉博物馆。

石涛擅画山水,吸取前人所长,尤善于体察自然景物。

对画论有深入研究,主张“笔墨当随时代”,画山水者应“脱胎于山川”,“搜尽奇峰打草稿”,进而“法自我立”。

所画山水、兰竹、花果、人物,讲求独创,构图善于变化,笔墨恣肆,意境苍莽新奇,一反当时仿古之风。

对扬州画派和近代中国画影响很大。

著作有《苦瓜和尚画语录》(其手写刻本名《画谱》)及后人所辑的《大涤子题画诗跋》等。

传世绘画作品有《诗画册》、《黄山人胜图》、《淮扬洁秋图》、《惠泉夜泛图》、《山水清音图》、《细雨虬松图》、《梅竹双清图》、《墨荷图》、《蕉菊竹石图轴》等。

清初,绘画在董其昌等人倡导的“南北宗”学说影响下,摹古之风日炽,这时才华横溢的石涛异军突起,对这种风气毫不理会。

他强调“我自用我法”,并清楚地指出“我之为我,自有我在”,这种改变古人面目而自创新法、自标新格的呼声是对传统观念的一种挑战。

然而另一方面,他又是中国传统画论的集大成者。

当代著名画家吴冠中先生就认为“石涛是中国现代美术的起点”,游走在现代和传统之间。

弘仁弘仁(1610年-1664年),清初画僧、诗僧。

俗姓江,名韬,一名舫,字六奇,号鸥盟,歙县(今属安徽)人。

剃度后字无智、无执,号渐江,别号梅花老衲等。

弘仁幼年丧父,发愤苦学,成为诸生。

明亡时赴闽,参与隆武政权抗清活动。

失败后出家武夷山回龙寺,不与清政府合作。

寄趣书画诗文,放情山水。

数年后返回歙县,居五明寺。

生性酷爱自由与山水,一度云游南京、芜湖、庐山,时常流连于奇松、云海之间,坐观流泉、飞瀑,以解亡明之忧。

卒于五明寺。

擅长绘山水、梅竹,师法造化,以真山水为稿本,尺幅之中,孕千里之势。

尤长于绘黄山,落墨轻而不枯,肥而不肿,凝重雄奇,蓄有傲然秀气,刚劲轩昂;烟云满纸,光怪陆离。

绘有《黄山真景册》、《石淙舟集图》、《三叠泉图》、《春暮林泉图》等。

书法宗于米芾,遒逸健放,有《云谷奇公塔铭》等。

为诗清新婉约,而吐露怀念故朝之情,含意深沉,有《画偈》、《偈外诗》、《偈外诗续》。

与朱耷、石谿、石涛齐名,负气节,富才艺,世称“清初四画僧”。

又与新安(即徽州,今安徽歙县一带)籍画家查士标、孙逸、汪之瑞齐名,世称“新安四画家”。

今歙县披云峰有其墓,周围植梅数百,以示纪念。

弘仁可以说是黄山写生第一人,他的《黄山图》册共60幅,画了黄山六十处风景点,将黄山的各处名胜尽收笔底。

山水画之外,弘仁最爱画松树、梅花,所画松纠结盘曲,挺拔雄奇,配以危岩怪石,亦得意于黄山。

他曾自号“梅花古衲”,并遗命友人于其墓侧多种梅。

《松梅图》卷和《墨梅图》轴为其画松与梅的代表作品,其松落笔凝重,气势磅礴;画梅枝如屈铁,暗香流动。

其绘画初学黄公望,晚法倪瓒,尤其对倪瓒的作品情有独钟。

从表面上看,在四位画僧中,渐江要算是一个出家后与前世脱离得最彻底的人了。

他不像八大山人那样出家后仍然悲愤难抑,也不像石涛那样身为世外人却热衷于社会的交往联络。

他出家后每日挂瓢曳杖,芒鞋羁旅,或长日静坐空潭,或月夜孤啸危岫,俨然是一个“不食人间烟火”、“丝毫世不相关”的世外高人了,他曾有“偶将笔墨落人间,绮丽亭台乱后删,花草吴宫皆不问,独余残沉写钟山”的诗句,表达了他对故国的怀念之情,但又不得已,只好寄兴于自然,云游各地。

其画山水,简淡高古,深得山水性情。

髡残髡残(1612—1673)俗姓刘,字介丘,号石溪,又号白秃、石道人、电住道人、残道者等,武陵(今湖南常德)人。

二十岁出家为僧,住金陵牛首祖堂山幽楼寺。

擅画山水,初学谢时臣,后学元四家及董其昌,尤推重北宋巨然。

与石涛合称“二石”,张庚《国朝画征录》称其山水“奥境奇辟,面邈幽深,引人入胜。

笔墨高古,设色清湛,诚元人之胜概”。

作画喜用干笔皴擦,随意点染,墨气沉着。

所作《溪山幽居图》,用笔精练,极清幽之致。

作品尚有《苍山结茅图》、《秋山红树图》、《苍翠凌天图》、《层岩叠壑图》、《茂林秋树图卷》、《水墨山水》等。

髡残自幼就爱好绘画,年轻弃举子业,20岁削发为僧,云游名山。

30余岁时明朝灭亡,他参加了南明何腾蛟的反清队伍,抗清失败后避难常德桃花源。

战争的烽火迫使他避兵深山,关于他这段在古刹丛林的经历,《石溪小传》有载:“甲申间避兵桃源深处,历数山川奇辟,树木古怪与夫异禽珍兽,魈声鬼影,不可名状;寝处流离,或在溪涧枕石漱水,或在峦猿卧蛇委,或以血代饮,或以溺暖足,或藉草豕栏,或避雨虎穴,受诸苦恼凡三月。

”艰险的丛林生活虽使他吃尽了苦头,但倒给了他一次感受大自然的好机会,为后来山水画的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这一点在他不少的题画诗中,都明显可见。

平生喜游名山大川的髡残对大自然的博大意境,有着深刻的领会和观察,最后落脚在南京牛首山幽栖寺。

曾自谓平生有“三惭愧”:“尝惭愧这只脚,不曾阅历天下多山;又尝惭此两眼钝置,不能读万卷书;又惭两耳未尝记受智者教诲。

”髡残是一位能诗书,善绘画的多面手。

他擅绘人物、花卉,尤其精于山水。

他宗法黄公望、王蒙,绘画基础出于明代谢时臣,其技法直追元代四大家,上及北宋的巨然,他曾说:“若荆、关、董、巨四者,得其心法,惟巨然一人。

巨然媲美于前,谓余不可继迹于后。

”他学谢时臣,在直取其气概浑宏的同时,变其丝理拘谨的毛病,学元代四家以及董其昌的画法,同时敢于刻意翻新,“变其法以适意”,并以书法入画,不做临摹效颦。

黄宾虹称其“坠石枯藤,锥沙漏痕,能以书家之妙,通于画法”,说的正是他这种用情感,用心血入画,重视笔墨技巧的独特运筹。

一些被先人画惯的名山大川,到了他的画中,却别具一格,另有新貌,有着不同于他人手笔的特色。

《层岩叠壑图》是髡残的代表作之一,是其画风成熟时代的杰作。

画的左下角有一条小路,弯弯曲曲地向画幅的上面延伸。

右行几步,山上流下的溪水,已经汇成宽宽的河流。

临水有茅檐水槛,“临溪而渔”,当别有一番风味。

左面还有茅屋数间,有两人对坐其中,正在促膝长谈。

折向上行,两峰夹路,绿树茵茵。

稍向左转,站在一座简陋的廊桥上,右边已经雾气蒸腾。

过了廊桥,山路陡然右转。

不远处是棱宇依山而建,再向上则是一座寺院,山门前是一片平坝。

对面山上,长长的瀑布飞漱而下,落处激起腾腾水雾。

平坝边有石栏相护,人们可以凭栏观瀑。

寺院后面大江一片,远山茫茫、帆影点点,将人们的视野推向很远很远。

此画以浓墨、秃笔,勾、皴、点、擦,然后层层烘染,墨色苍厚,勾、皴简率,而敷以重赭色。

总之,景物繁复,笔墨苍莽,境界奇倔,气韵浑穆,依然是髡残家法。

髡残在明末遗民中享有很高的声望,他的画也为世人所瞩目。

当时著名的文人兼大鉴赏家周亮工就十分景仰、看重髡残的人品和画学,在《读画录》中为他写小传,谓:“人品笔墨俱高人一头地……绘事高明,然轻不为人作。

”三百多年来,髡残一直以其人品与画品并重的高华之气,影响着画坛,成为画家心目中的丰碑。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