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僧与四王

合集下载

浅谈_四王_与_四僧_的艺术特点_刘晓亮

浅谈_四王_与_四僧_的艺术特点_刘晓亮

2009-12热点聚焦清朝在中国的美术史上是一个重要的时间段,它是对中国绘画的一个总结时期,这一时期的绘画领域中文人画占主要地位。

由于董其昌分宗立派的思想,从根本上来论是树立画坛的正宗。

在他的思想指引下,清初的王时敏身体力行去实践,并影响了他的同道、弟子和家人,共同建立了以临摹为主要特色的———“四王”。

他们在艺术上强调“日夕临摹”、“宛如古人”,脱离现实醉心于前人的笔墨技巧,摹古是他们创作的一大倾向。

他们的艺术主张和艺术风格颇能迎合清王朝的束缚和麻痹知识分子的政治需要和清王朝贵族的审美口味,因此他们被誉为正统。

与这种画坛正宗相对的在野画家的代表则是“四僧”他们以其不拘一格的艺术思想和独特的个人风格,为清代古风弥漫的画坛带来了阵阵清风。

虽然以“四僧”为代表的一批在野派画家不入时代的主流,却是主流不可缺少的补充。

他们的作品不受任何的约束,通过他们的作品来寄托自己的情感,他们的作品像“元四家”一样,讲究抒发性灵,气韵超逸,极富有个性,这一类画家以清初“四僧”为代表的。

四王董其昌在绘画思想上主要为:扬南宗,抑北宗。

“以淡为宗,笔墨至上”。

南北宗论虽以倡扬文人画家,贬抑工匠画家、职业画家为表,而实际上却以重临摹、重笔墨、重心向、重真率为里。

如此,中国文人山水画向着半书法的方式的抽象化方向发展,运用视觉上各种对立因素如虚实、开合等去营造所谓的“心向”。

最终达到“集其大成,自出机杼”。

这便是“四王”渊源的传统,秉承这一传统,王时敏与王鉴继承它、深化它,并由王晕、王原祁进一步发扬,创造了王时敏、王鉴梦想达到却没完全达到的境界。

王时敏是“四王”之首,又是“娄东派”之先,少时得董其昌指授,取法“元四家”,以黄公望为宗,而偏于摹拟画风虚灵松秀,墨气醇厚,然而气势薄弱。

王鉴为“虞山派”之首,远述董、巨,仿古作品更见功力。

在山水画创作上讲究布局笔墨处处有传统、有来历,但是缺乏从写生中所获得创新。

青绿一格,又独得其妙。

王辉受益于前二王,又得力于前二王的推许,故名重一时,且影响深远。

美术专业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美术专业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陕西师大远程教育学院函授生美术专业毕业论文参考选题一、《国画专业》1.论“四王”与“四僧”的异同。

2.论赵孟颊对元四家的影响。

3,现代意识和审美观念的时代特点。

4.中国画的思维方式和表现语言体系所包涵的现代意识及其理念结构。

5.意境和生活与人生的深层关系。

6.书法、笔墨的形式美与人生情慷的契合点。

7.境界、语言、形式的完美结合是东方审美观念的最高理想8.东西方造型艺术的异同点。

9.长安画派今昔谈。

10.论中国画的市场问题(价值规律)。

11.浅谈书法临古与创新的关系。

12.逸乎以神游,谈然而心欢—从郭熙的绘画中透视其人生境界。

13.工笔画对其他画种及其工艺的借鉴。

14.读白石老人浅谈书法对绘画的影响。

15.论陈子庄绘画之笔墨·技法与意境的关系。

16;浅析弘仁山水画艺术特色和艺术思想。

17.石涛人生与书画—浅析《画语录》。

18.浅谈写生在山水画学习中的重要性。

19.浅谈八大山人写意“鸟”的造型。

20.由《落花诗贴》看唐寅山水画与书法的关系。

21. 浅谈王履《华山图序》—师法自然。

22. 浅谈沈周花鸟画的艺术成就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23. 顾恺之人物画当中“形神”关系的浅析。

24. 浅析陈老莲人物画艺术风格。

25. 绚丽的瑰宝---朱仙镇木板年画。

26. 论临摹在中国画学习中的重要性。

27. 赵孟頫的仕元心态对其绘画思想的影响。

28. 探析徐渭诗书画中的意境美。

29. 徐渭艺术个性探究。

30. 从“眼中之竹”到“手中之竹”谈绘画创作。

31.浅论吴道子的艺术成就及其影响。

32.文徵明山水画意境浅析。

33.对写景山水画创作样式探略。

34.论山水画教学中写生的重要性。

35.赵孟頫“书画同源”论对文人画发展的作用与影响。

36.浅谈国产水墨动画的中国韵味。

37.试剖析徐渭绘画艺术形成的背景。

38.“线描”——在传统工笔人物画中的重要性。

39.浅谈黄公望的作品以及后世的影响。

40.传承与创新--浅析傅抱石笔墨当随时代。

情断神伤:清代山水与价值迷乱——兼谈四僧与四王

情断神伤:清代山水与价值迷乱——兼谈四僧与四王
47
化 阁 帖》 全部 临 写过 一 遍 , 他 对钟 、 王、 虞、 褚、 颜、 柳 及苏、 黄 等诸 家 的作 品 , 可 以说是 一生 临写 。他 五十 四岁在 京城 第二 次看 到王 羲 之 《 官 奴 帖》, 在 临这 幅 他 朝思 暮想 的 书法 经 典 时写 下 了 “ 顿悟 ” 的重 要 感 受, 自题 日 : “ 兹对 真 迹 , 豁然有会” , “ 豁焉心胸 , 顿
起时( 《 终南别业 》 ) 。在王维艺术生命存在价值 的 至高 无上 证 明 了“ 饿死 ” 的事并 不 小 , 而失 节 的事 也 大不 到 哪里 去 。舍弃 社 会 生 活 中 的是是 非 非 , 完 全 投人 到 艺术 与生命 的超 然 体 验 中去 , 这 可 能就 是 董 其 昌倡 导所谓 南 宗绘 画之所 在 。 二 则是 他 的书法 力 气 在 画 中所扮 演 的角 色 , 清 代绘 画所 谓 的复 古对笔 力 的重视 是一 个很 重要 的方 面。董其 昌临颜真卿 的作 品不计其 数 , 据称把《 淳
维 的指 责也 就可 以理 解 了 。屈 原 心 里不 舒 服 , 投 江 死 了之 , 而魏晋 以后 , 也 就 是 文 人 精神 确 立 之 后 ,

“ 畏死” 的精 神就 开始 了 。“ 端 坐 学无 生 ” 的 王维 , 在 内心对 生 死 尽 量 调 节 到 尽 可 能 自然 的 状 态 , 他 也
“ 倦 于仕 途 , 厌 于奉 制 ” , 而所 以“ 沉 吟未 能去 ” 者, 理 由充 分 得 很 : “ 世 纲 婴我 故 , 小 妹 日长 成 , 兄 弟 未 有 娶, 家贫 禄既 薄 , 储 蓄非 有 素 , 几徊 欲奋 飞 , 踟蹰 复相 顾。 ” ( 《 偶 然作 六 首 》 其三 ) 于是 在 诗 作 中间 为 自己 的所 作所 为 找足 了名 正 言 顺 的理 由 , 生 和 死 的对 峙

浅谈“四王”和“四僧”艺术精神

浅谈“四王”和“四僧”艺术精神

浅谈“四王”和“四僧”艺术精神发表时间:2012-03-31T16:47:52.390Z 来源:《时代报告(学术版)》2012年1月(上)供稿作者:叶扬岑[导读] 众所周知,“四王”是深受董其昌及其“南北宗论”影响的,“南北宗论”将艺术对比禅宗,亦分南北。

叶扬岑(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福建福州 350108)中图分类号:J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41-1413(2012)01-0000-01摘要:本文着眼于中国画在当代的发展,通过将“四王”、“四僧”的绘画这一特殊艺术现象和中国的现实社会历史状况相联系,分别从“四王”、“四僧”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师承关系、传统社会思想对他们的影响、文人画的发展历程、他们的绘画理论等五个方面入手,并以大量的历史事实为素材,对“四王”、“四僧”的艺术精神深入展开分析,探寻中国历史悠久的中国画得以发展到 “四王”、“四僧”的绘画形式的深刻原因。

关键词: “四王”;“四僧”;艺术精神到了现代,国人才慢慢地认识和了解“四王”和“四僧”的艺术成就,研究他们的专家、学者也越来越多,并且给予了他们适当的评价。

现如今的专家、学者不仅仅从整体上来研究“四王”、“四僧”,如《四王吴恽绘画艺术》(张书珩、傅新阳著)、《清初四僧绘画艺术》(张书珩、鄢爱华著)等等;也有从单个人物方面进行个案研究,如《为道日损——八大山人画语录解读》(崔自默著)、《八大山人》(胡光华著)、《石涛画语录》(石涛著、俞剑华注释)等等。

当今社会经济全球化的步伐日益加快,各国家、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也日益频繁。

受西化思想的影响,一些人们觉得西方的艺术要强于我国传统的艺术形式。

但是纵观世界历史,并不一定是西方的东西就是优秀的东西,相反,更多的具有本民族传统性的文化才是世界各国一直引以为自豪的东西,也就是说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1 中国社会传统思想对“四王”“四僧”艺术精神的影响1.1 中国社会传统思想对“四王”艺术精神的影响众所周知,“四王”是深受董其昌及其“南北宗论”影响的,“南北宗论”将艺术对比禅宗,亦分南北。

中外美术史知识要点归纳总结

中外美术史知识要点归纳总结

中外美术史知识要点中国部分一、对于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学习中外美术史的重要意义:1.中外美术史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它记录了各个历史时期重要的美术遗存,阐述历史上各个时期经典美术风格和重要美术流派的艺术特色及其形成变化规律。

2.美术史是一门人文学科,它以视觉呈现的方式,记录社会发展的历程,学习中外美术史,不仅了解艺术造型、装饰风格、美术思潮的更迭与变迁,而且是理解中外文化特质的重要媒介。

3.设计的本质在于创造,而这种创造又常常根植于对中外民族文化特质的理解。

只有具备优秀的文化底蕴,才能产生优秀的设计。

中国美术史是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三个高峰递次运动的历史:中国绘画发展的第一个高峰——人物画中国古代绘画理论主张绘画具有“成教化、助人伦”的道德教育功能。

中国绘画发展的第二个高峰——山水画中国“天人合一”的道家哲学思想影响了山水画的繁荣。

中国绘画发展的第三个高峰——花鸟画狭义的花鸟画,指绘画的题材是花鸟。

广义的花鸟画,指绘画的题材不仅包括花鸟,还包括松竹梅兰、鱼虫禽兽、蔬菜瓜果等,即除人物山水之外所有的动植物。

花鸟画的主流是文人写意花鸟,追求崇高品德。

在中国美术发展的过程中,美术的创作队伍经过了分化,形成了民间画工、宫廷画师和文人画家三种美术创作者,与此形成了三个画种:画工画、院体画和文人画。

从目的上说,画工画主张祈福避祸,满足世俗需要;院体画主张成教化、助人伦;文人画主张自我表现,聊以自娱。

从题材上说,画工画主要表现民间世俗生活,代表作有;院体画主要表现宫廷生活,代表作有;文化画主要表现山水花鸟,代表作有;。

从种类上说,画工画主要是画像砖、画像石、敦煌石窟艺术和年画;院体画主要是人物画、工笔花鸟画和青绿山水画;文人画主要是水墨山水画和写意花鸟画。

大约在五十万年前,“北京人”创造了人体装饰品,是中国史前美术初创的标志。

史前美术繁荣的标志是彩陶的产生。

史前美术衰落的标志是玉器的出现。

《玉钩龙》是红山文化的玉器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清四僧绘画言语所展现的独特情怀及其影响

清四僧绘画言语所展现的独特情怀及其影响

【中国美术研究】一、清四僧生活的年代清四僧活动于明末清初,明末清初政权交替,是中国周边少数民族替代中原汉族政权的时期,这一时期社会各阶层和风俗习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尤其是清政府要求百姓“剃发”,引起很多人的抵制和反抗。

在这样的背景下明代的“遗民”“遗臣”们选择遁入空门、出家为僧,所以清代初期和尚众多。

他们寻佛悟禅和绘画,以此发泄自己内心忧郁痛苦之情,所以出现了很多和尚画家,“清四僧”就是其中代表。

二、清四僧绘画言语的形成及原因清四僧分别是八大山人、石涛、髡残和弘仁。

他们都擅画山水画尤其是文人画,其画集诗书画印于一体且各有千秋。

他们都共同历经了明清政权更迭,对故国山河乡愁无限眷恋,对家国身世变故感到无比的忧郁,所以只能借助绘画这个形式表达自己内心无处发泄的复杂心绪,因此作品都有着非常强烈和浓重的个人情怀和风格有极其鲜明的个性。

绘画上清四僧在学习古人的同时一直寻求突破和创新,他们师法于自然,取材于身边现实生活中的事物,所以他们的作品很是灵动而真实。

其冷峻孤傲的画风,把理想与现实冲突之间的痛苦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三、清四僧画中那些独特情怀文人画发展到清代已经是备受欢迎和推崇,但清代的画坛的主流是以“四王”为首的正统派,他们强调传统严谨的中国画风。

“四王”的风格沉稳但也显得比较缺乏新意,而清四僧则和“四王”完全不同。

清四僧都是“明朝遗臣”,由于王朝的覆灭而严重改变了他们的人生轨迹,在新的朝代他们显得格格不入,所以绘画上极力突破传统绘画形式的束缚,努力探索着适合自己的艺术言语。

他们构图上重“立意”,笔墨上简逸豪放,不拘于形式,出家之后因学习佛教禅宗的一些思想,对世界及人生有了新的认识,精神上顿悟式地得到了解脱。

他们犹如找到了另一个“发声”的世界,他们在山间古寺中享受着大自然给他们带来的归属感,并在绘画上融入禅宗的思想,把文人画和佛家禅理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绘画风格,使他们的作品展现出一种新的生命意境。

清初四僧艺术成就及成因-8精选文档

清初四僧艺术成就及成因-8精选文档

“清初四僧”艺术成就及成因每个王朝的改朝换代都要经历伤筋动骨的痛,特别是异族入侵所导致的改朝换代,对文人心理的冲击更是巨大。

作为同是前朝“遗民画家”的“清初四僧”,在政治上采取与满清统治者不合甚至对抗的态度。

由于复杂的现实矛盾和痛苦的内心感受,使他们的绘画形成了不同于别人的独特艺术风格,成为清初众多“遗民画家”中艺术个性鲜明而成就突出者。

本文分别就八大山人、石涛、渐江、髡残等出生背景、人生阅历及艺术秉赋探究他们的艺术成就及对近现代绘画艺术的影响。

一、“清初四僧”身世、性格对比4 位画僧中,八大山人和石涛有着相似的背景,但又有所不同。

相似在于,他们都是明朝的王室后裔,都选择佛门生活。

在此之前他们都有过一段幸福的生活经历,八大山人的祖父和父亲都是当时有名的书画家,他少年时代在家庭熏陶下已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遗民情结是其艺术思想的核心所在,也直接影响到了他的艺术道路和绘画风格,明朝灭亡后,清朝建立初期,他的家人在清政府的搜捕诛杀下相继过世,八大山人经历了国破、家亡、亲人去世等巨大变故,他无法接受现实,内心非常痛苦,再加上清朝初期,清政府对朱明残存势力的搜捕诛杀,要么利用皇室后裔的身份聚兵反清复明,要么归顺清朝做顺民,八大山人选择了隐姓埋名遁入空门,佛事之余以绘画聊以自慰。

而石涛,当明朝崇祯皇帝自谥身亡后,石涛之父朱亨嘉在桂林以明宗室的名义,挟制广西巡抚督御史瞿式耜,自称“监国”,不到半年,为瞿所杀。

应该说石涛幼年时曾有过两段王孙生活的经历,但随着国破家亡以及复明的失败,这种好景很快不复存在了,他成了孤儿,当时石涛尚年幼,幸有家人托太监庇护,逃往武昌。

为避免朝廷迫害削发为僧。

前朝的王孙生活与现在的落魄导致的心理落差是他们相似的地方,而八大山人远比石涛所经受的更为严重,八大山人经历国亡家破时已是成年,正是需要建功立业的时候,然而新朝廷建立导致这一切灰飞烟灭,一辈子过着流亡生活,其心中的悲苦可想而知。

石涛比八大山人小很多,清廷入关时他还处于幼年,他出家时的年龄目前的史料记载在10 岁左右,虽然家庭的悲剧让一直生活优越的石涛心理遭受创伤,但那种伤害与清政府没有直接的利害关系,而是属于同室操戈之争,即明朝内部势力的争斗,再加上石涛当时尚年幼无知,对明清政权交替复杂的社会矛盾也缺乏深刻的认识,出家后,又专心研习绘画,对国事并不那么关心,也因此,石涛与新政权的关系其实远不如八大山人、渐江、髡残那么紧张。

论“清初四僧”的艺术特色及时代精神

论“清初四僧”的艺术特色及时代精神

【中国美术研究】文章主要从“清初四僧”的生活经历和当时的社会背景分析人物画风形成原因,从他们的传世作品中了解他们的绘画风格和艺术特色,最后阐述“清初四僧”对后世的影响以及对当代水墨画发展的启示。

一、“清初四僧”人物介绍及画风形成原因“清初四僧”是指弘仁、髡残、八大山人、石涛四位僧人画家。

他们都是明末清初的著名画家,由个人经历和身份特征相似而得名。

弘仁和髡残是由明入清的遗民,八大山人和石涛是明代宗室,明亡后,他们便出家为僧,以示不屈服于清廷。

他们将国破家亡之痛寄托在画中,抒写自己的身世之憾,同时也表现出他们不为命运所屈服的精神力量。

(一)弘仁弘仁,号浙江,安徽歙县人,清代著名画家。

他从小孤贫性癖,喜爱文学和绘画。

作为明代遗民,明亡后,他为了不臣服于清廷便去福建武夷山出家为僧。

同时,他还是“新安画派”的创始人,与查士标、孙逸、汪之瑞等四人称为“新安四大家”。

弘仁的山水画大多呈现出萧散冷寂的意境,其笔墨技法师从萧云从,作品神韵又似倪瓒。

他在早年就推崇和喜爱倪瓒的作品,其所画的家乡黄山,在继承了倪瓒的笔法和墨法上,又根据黄山的山石体貌独创新格,表现出黄山的独特精神气质。

(二)髡残髡残,字石溪,湖广武陵人,明末清初画家。

他年幼丧母,生性寡默,二十多岁出家为僧,常游于名山大川之中,三十余岁时明朝灭亡,他就加入了抗清队伍。

虽然反清失败了,但反清过程中为了躲避战争的烽火,经常逃到大山深处,便给了他感受大自然的好机会,为他后来的绘画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在绘画上,髡残擅长人物、花卉、山水,且尤其擅长山水,他的作品山重水复,有深邃清幽之韵。

他的笔墨技法师从黄公望、王蒙,擅长用秃笔渴墨,层层皴擦,厚重而不板,豪放而又有节奏感。

(三)朱耷朱耷,号八大山人,江西南昌人,明末清初画家。

他生于明代宗室,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十七子宁献王朱权的九世孙子,从小受父辈的艺术熏陶,他在很早的时候就会作画写诗。

到了崇祯十七年,明朝灭亡,加上父亲去世,朱耷抑郁悲痛,便隐名埋姓于山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时敏《仙山楼阁图》
王鉴
王鉴(1598-1677),字玄照,后改字园照, 元照,号湘碧,又号香庵主。明末清初著名 画家。江苏太仓人,出生于以衣冠诗书著称 的太仓王氏家族。崇祯六年(公元1633年) 举人,后仕至廉州太守,故称“王廉州”。 王鉴出生于书香门第,为明代著名文人王世 贞曾孙,家藏古今名迹甚富,丰富的家藏, 为王鉴学习临摹历代名画真迹提供了良好的 条件。摹古工力很深,笔法非凡,擅长山水。
王翚《深山古寺》
王翚
王翚所画的江南小景往往生趣盎然,清幽灵 动。王翚作画喜好干笔、湿笔并用,而且多 以细笔皴擦,画面效果比较繁密。曾说“以 元人笔墨,运宋人丘壑,而泽以唐人气韵, 乃为大成”。他早期画风清丽工秀,晚期则 倾向苍茫浑厚。章法富于变化,水墨与浅绛 渲染得法。
王原祁
王原祁(1642-1715)字茂京,号麓台、 石师道人,江苏太仓人,王时敏孙。康 熙九年(1670)进士,官至户部侍郎,人 称王司农。以画供奉内廷,康熙四十四 年奉旨与孙岳颁、宋骏业等编《佩文斋 书画谱》,五十六年主持绘《万寿盛典 图》为康熙帝祝寿。
以象征手法抒写心意
朱耷的花鸟承袭陈淳、徐渭写意花 鸟画的传统。发展为阔笔大写意画 法,往往以象征手法抒写心意,如 画鱼、鸭、鸟等,皆以白眼向天, 充满倔强之气。这样的形象,正是 朱耷自我心态的写照。
朱耷山水
朱耷画山水,多取荒寒萧疏之景,剩山残水, 仰塞之情溢于纸素,可谓“墨点无多泪点多, 山河仍为旧山河”,“想见时人解图画,一 峰还写宋山河”,可见朱耷寄情于画,以书 画表达对旧王朝的眷恋。朱耷笔墨特点以放 任恣纵见长,苍劲圆秀,清逸横生,不论大 幅或小品,都有浑朴酣畅又明朗秀健的风神。 章法结构不落俗套,在不完整中求完整。
髡残
髡残重视师法自然,自谓“论画精髓者,必 多览书史。登山寡源,方能造意”。一生中 大部分时间都在山水中度过,经常驻足于名 山大川,流连往返。他“僻性耽丘壑”、 “泉石在膏肓”,主观的情感、性灵与客观 的景物、意境相感应、交融,使其山水画景 真情切,状物与抒情成为一体。
所作山水,在平淡中求奇险,重山复水,开 合有序,繁密而不迫塞,结构严密,稳妥又 富于变化,创造出一种奇辟幽深,引人入胜 之境,生动地传达出江南山川空蒙茂密、浑 厚华滋的情调。他喜用渴笔、秃毫,苍劲凝 重,干而不枯,并以浓淡墨色渲染,使得笔 墨交融,形成郁茂苍浑、酣畅淋漓的情趣, 使画面产生雄浑壮阔、纵横蓬勃的气势。
朱耷
朱耷(1626-1705),籍贯南昌,明朝宁王朱 权的后代。明亡后,削发为僧,后改做道士。 号八大山人、雪个、人屋、刃菴、书年,何 园个山驴汉,驴屋、传綮,八大山人,江西 宁献王朱权九世孙,祖父与父都是著名书画 家。八大口吃,在他题款中,名下经常写有 “相如吃”。又有朱道明,良月、破云樵者 等道号。他一生对明忠心耿耿,以明朝遗民 自居。
四王与四僧
守成与表现——清初画坛的两种走向
山水四王
四王是中国清代绘画史上一个著名的绘画流 派,其成员为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 四人,因四人皆姓王,故称四王。他们之间 有师友或亲属关系,在绘画风尚和艺术思想 上,直接或间接受董其昌影响。技法功力较 深,画风崇尚摹古,不少作品趋于程式化。 王翚、王原祁一度出入宫禁,显赫南北。前 者,综合宋元各家各派,缔造一套体例完备 的画格;后者把元代黄公望一系,糅和实质, 融化精神,技法上达到成熟。
搜尽奇峰打草稿
凡山水、人物、花果、兰竹、梅花,无不精 妙。且能熔铸千古,独出手眼。其构图之奇 妙,笔墨之神化,题诗之超逸,都表现了他 的风骨,早脱前人窠臼。他轻视泥古不化之 风,是明末清初画坛革新派的代表人物。强 调“搜尽奇峰打草稿”,创造自己的艺术意 境。要“借古以开今”,从实际生活中获得 感受。其创造性,就表现在他个人心情与自 然的交流,达到从古人入、从造化出的艺术 境界。
“四王”的影响
“四王”对清代和近代山水画有深远影响。 康熙至乾隆间有王昱、王愫、王玖、王宸; 其后又有王三锡(字邦怀,号竹岭,昱侄)、 王廷元(字赞明,玖长子)、王廷周(字恺 如,玖次子)、王鸣韶《字夔律,号鹤溪), 画山水俱师法“四王”,“只是遵循前规, 并无创新突破。前者称“小四王”,后者称 “后四王”。
设色山水十二祯
石涛皴法
石涛皴法是为山川“开生面”,用得很灵活。 他分析画中的“点”说:点有雨雪风睛,四 时得宜;点有反正阴阳衬贴;点有夹水化墨, 一气混杂;点有含苞藻丝,缨络连牵;点有 空空洞洞,干燥没味;点有有墨无墨,飞白 如烟;点有似焦似漆,与透明;点更有两点, 未肯向人道破;有没天没地,当头劈面点; 有千岩万壑,明净无一点。
《松岩楼阁图》
图中绘山岚、松林、楼阁,具写意山水风范。 这幅作品,其山坡用湿笔挥写,笔墨流畅滋 润,使山峦显得浑厚华滋;松林、树木、楼 阁,先用焦墨勾点,再加点染,葱茏苍秀, 意境奇开。整幅作品墨气淋漓,秀逸湿润, 气韵生动,是一幅意境独造的山水力作。在 这幅画的上方,画家长篇题识,其字苍秀, 风神独具。
王鉴与摹古
王鉴早年曾经得到过董其昌的亲自传授,他 沿着董其昌注重摹古的方向发展,继续揣摩 董源、巨然、吴镇、黄公望等诸多前辈大家 的笔意,如坡石取法黄公望,点苔学吴镇, 用墨学倪瓒。尤其是他的青绿设色山水画, 缜密秀润,妩媚明朗,综合了沈周、文征明 清润明洁的画风,清雅的书卷气跃然纸上, 历来为后人所称道。
王鉴《秋山幽居图》
王鉴《秋山幽居图》
王鉴此帧,重山确水,茂林曲径,尺幅 虽小而境界嵯峨邃远。他早中年画圆润 厚重,晚年则瘦劲裭削,此其晚作,反 不厌细笔皴擦,方硬刻厉中另有一种静 穆安详之趣。观其落款形式,当是仿古 册中之一开,虽失群,但仍不失为精作。
王翚
王翚(1632─1717),字石谷,号耕烟散人、剑门 樵客、乌目山人、清晖老人等。江苏常熟人。其画 在清代极负盛名,康熙三十年奉诏绘制《康熙南巡 图》,历时三年完成,受到康熙皇帝御赐“山水清 晖”四字作为褒奖。祖父王载仕、父亲王豢龙均善 绘画。王翚师从王时敏、王鉴,在发展南宗画派的 基础上,借鉴北宗的某些技法,将黄公望、王蒙的 书法性用笔与巨然、范宽的构图完美地结合起来, 创造出一种华滋浑厚、气势勃发的山水画风格。
四僧
当时清廷奉“四王”为正统,江南地区却出 现一批富于个性的画家,他们与宫廷“四王” 崇尚摹古的画风有很大出入,“四僧”乃当 中代表。他们多抱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借画 抒发身世之感和抑郁之气,寄托对故国山川 之情。四人虽风格各异,但都竭力发挥其创 造性,冲破当时画坛摹古的樊篱,振兴了画 坛,对后世的“扬州八怪”有较大的影响直 到近代的吴昌顾、齐白石等画家。
弘仁
弘仁(1610—1664)明诸生,甲申后为僧, 号渐江,一号无智,人称梅花古衲,俗姓江, 名韬,字六奇,后改名舫,字鸥盟,安徽歙 县人。少孤贫,性癖,以铅椠养母,母殡后 不婚不宦。明亡后清兵进逼徽州时,曾参加 反清复明斗争,后于武夷山落发为僧,法名 弘仁,字无智,数年后重返故里,一心研习 画学。善山水,尤好绘黄山松石。隐居齐云 山,不妄作画。工诗,著有画偈。
王时敏
王时敏(公元1592—1680),字逊之, 号烟客、西庐老人。太仓(今属江苏) 人。他的祖父王锡爵、父亲王衡都是高 官。他也以荫仕太常寺少卿,故人称 “王奉常”。王时敏家富收藏,每遇名 迹,即不惜重金搜求,他曾遍摩家藏的 宋、元真迹。王翚、吴历及其孙王原祁 均经他传授画艺。
王时敏与摹古
王时敏少年时学画,颇多方便。“每得一秘 轴,闭阁沉思。”对黄公望山水,刻意追摹。 入清后隐居不仕,工诗文、书、画。擅长山 水,富于收藏。精研宋元名迹,又受董其昌 影响,摹古不遗余力,深究传统画法,表示 “唯此为是”。王时敏正是溶化古人的笔墨 技巧,形成自己的面貌,他说“古法渐湮, 人多自出新意,谬种流传,遂至邪诡不
擅画山水,继承家法,学元四家,以黄公望 为宗,喜用干笔焦墨,层层皴擦,用笔沉着, 自称笔端有金刚杵。主张好画当在不生不熟 之间,自出心裁,不受古法拘束,熟不甜, 生不涩,淡而厚,实而清,书卷之气盎然纸 墨外。原祁既承董其昌及时敏之学,又受清 代最高统治者之宠,山水格局面目影响后世, 弟子颇多,形成娄东派。
石涛
石涛(1642-1707)原姓朱,名若极,小字 阿长, 发为僧后,更名元济、超济、原济、 道济,自称苦瓜和尚,号枝下叟,别署阿长, 钝根,山乘客、济山僧、石道人、一枝阁, 他的别号很多,还有大涤子、清湘遗人、清 湘陈人、靖江后人、清湘老人、晚号瞎尊者、 零丁老人等。广西全州人。明靖江王朱赞仪 十世孙,父亨嘉因自称监国,被唐王朱聿键 处死于福州。时石涛年幼,由太监带走,后 为僧。
髡残
髡残,俗姓刘,武陵人,居南京。幼年丧母, 遂出家为僧。法名髡残,字石溪,一字介丘, 号白秃,一号残道者、电住道人、石道人。 他削发后云游各地,43岁时定居南京大报恩 寺,后迁居牛首山幽栖寺,度过后半生。性 寡默,身染痼疾,潜心艺事,与程正揆(程 正揆,号青溪道人)交善,时称二溪,艺术 上与石涛并称二石。
弘仁山水
► 弘仁因心灰意懒而出家,心静如止水,在空寂与幽
静中专心于艺术创作,将内心的孤独、无助与寂寥 通过对真山真水的感悟,以绘画这种特有的语言诉 诸纸上,让我们看到一个清俊、冷寂而又充满艺术 灵性的画僧形象。在他的艺术经历与画作中,几乎 看不到对于生活的激情与对生命的热爱,他那纤细 的树木几乎充满了脆弱和冷淡,而整幅画是没有空 气的,并且很苍白。这正是作为遗民的弘仁向我们 展示的特有的生命意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