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及自然景物的欣赏》阅读练习及答案

合集下载

《山水画的意境》精选练习(解析版)

《山水画的意境》精选练习(解析版)

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十四课山水画的意境精选练习一、积累与运用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A.孤帆.(fán) 真挚.(zhì) 朝霞暮霭.(ǎi)B.渲.染(xuàn) 灵魂.(hún) 富丽堂.皇(táng)C.遥.望(yáo) 意境.(jìng) 浮光掠.影(lüě)D.惆.怅(chóu) 造化.(huà) 颐.和园(yì)【答案】B【解析】A项中“帆”应读fān;C项中“掠”应读lüè;D项中“颐”应读yí。

2.下列词语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朴素崇高气势朝朝幕幕B.峨眉夔门气慨胸有成竹C.意匠搏斗图解金碧辉皇D.欲望赋予风暴苦心经营【答案】D【解析】A项中“幕幕”应为“暮暮”;B项中“气慨”应为“气概”;C项中“皇”应为“煌”。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A.这篇散文把桂林山水描写得形象逼真,读完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B.作家必须先胸有成竹....地知道人物的一切,而后设身处地地写出人物的话语来。

C.下岗后,她开了一个小饭馆,整日兢兢业业,惨淡经营....,收入还算不错。

D.不管你腰缠万贯,或是富丽堂皇....;不论你声名显赫,或是默默无闻,幸福对谁都一样,不可能厚此薄彼,嫌贫爱富。

【答案】D【解析】“富丽堂皇”形容建筑物,不能形容人。

4.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在大雪纷飞中,在夕阳残照里,这些绝壁上的松树就像__________的战士,__________的渔夫,__________的隐者,站立出自己的风骨。

大自然叩击着我们的心灵,让我们探求忠诚、勇敢、洒脱的真谛。

A.搏击风浪坚守阵地远离世俗B.坚守阵地远离世俗搏击风浪C.坚守阵地搏击风浪远离世俗D.搏击风浪远离世俗坚守阵地【答案】C【解析】“坚守阵地”的意思是“坚决地保卫着阵地,不让敌人占领”。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同步练习(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同步练习(含答案)

14.山水画的意境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3分)()A. 意蕴.(yùn)散碎.(suì)譬.如(pì)笼.统(lǒng)B. 狗吠.(fèi)后檐.(yán)凄.凉(qī)直截.(jié)C. 怆.然(qiàng)寂寥.(liá0)珠帘.(lián)昼.夜(zhòu)D. 桑.树(sāng)奏.乐(zòu)琵琶.(pá)幽.美(yōu)2.下列加点的词语不能用括号里的词语替代的一项是(3分)()A. 尽美尽善的条件很多。

但是第一要不违背美术的基本原理,要“和自然逼真”。

这句话讲得通俗..(明白)一点儿,就是说美术作品不能说谎。

B. 先从事实下手研究。

譬如..(比如)有一个荒村或任何物体,摄影家把它照一幅相,美术家把它画一幅图。

C. “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本来没有表现出诗人的情绪,然而玩味起来,自觉有一种闲情逸致....(悠闲自得),令人心旷神怡。

D. 言是散碎..(零碎)的,意是混整的;言是有限的,意是无限的。

以言达意,好像用断续的虚线画实物,只能得其近似。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符合语境的一项是(3分)()A. 不但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符合)。

B. 这幅图画简单得很,景物只选四样,大漠、长河、孤烟、落日,传出北方旷远..(久远)荒凉的印象。

C. 回头来看看海鸥、潜水鸟、企鹅那些东西,它们苟安..(只顾眼前,暂且偷安),怕事,只想躲避暴风雨,无异于不愿看见格外清明的天地。

D. 要达到这个目的,不能够拘泥..(固执,不知变通)于文字。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A. “山水画意境”是以山川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中国画所表现出来的情调和境界。

B. 消费者在购买文具用品时,要尽量选择无异味的橡皮擦、无刺鼻气味的涂改液和学习用品。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10.短文二篇(一)同步练习题及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10.短文二篇(一)同步练习题及答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练习卷班级姓名10.短文二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答谢中书书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答谢中书书.__ _(2)晓雾将歇.(3)实是欲界..之仙都(4)未复有能与.其奇者8.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9.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文章以感慨起笔,囊括了山水,纵览了古今。

B.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清,突出了山水映衬之美。

C. “猿鸟乱鸣”,突出了猿、鸟的鸣叫传入耳际,让人感到繁多杂乱。

D.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描绘出众彩纷呈、绚丽动人的景象。

10.这篇短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与陈伯之书(节选)丘迟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

见故国之旗鼓,感生平于畴日,抚弦登陴,岂不怆悢!所以廉公之思赵将,吴子之泣西河,人之情也。

将军独无情哉?想早励良规,自求多福。

1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想早励良.规良.多趣味B.见.故国之旗鼓不见.曦月C.所以廉公之思.赵将学而不思.则罔D.吴子之泣.西河泣.涕零如雨1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与例句中的“之”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人之.情也A.禽兽之.变诈几何哉B.实是欲界之.仙都C.春冬之.时D.当求之.于上流1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所以廉公之思赵将,吴子之泣西河,人之情也。

14.根据文章内容填空。

(1)文中描写景物的句子是:(2)“廉公之思赵将,吴子之泣西河”的原因是:(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八上第三单元自然山水类文言阅读

八上第三单元自然山水类文言阅读

第三单元——自然山水类文言阅读考点解读课文基点自然山水类文言文是以描绘自然景观为主要内容的文言文篇章,以《三峡》、《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和《与朱元思书》为例,这些文章都具有自然山水类文言文的典型特点。

1. 写景细腻入微,意境深远:这些文章都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自然景观的美丽和神韵。

例如,《三峡》描绘了长江三峡的雄伟壮观,以及四季不同的美景;《答谢中书书》则描绘了山川之美、山水相映之妙;《记承天寺夜游》则描写了月夜之美和作者的心情;《与朱元思书》则描绘了富春江的美丽风光。

这些文章都通过细腻的描绘让读者感受到自然之美和意境的深远。

2. 语言优美精炼,形象生动:这些文章的语言都非常优美,运用了大量的形容词和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描绘了自然景观。

例如,《三峡》中的“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形象地描绘了三峡的高峻;《答谢中书书》中的“高峰入云,清流见底”用简洁的语言描绘了山的高耸和水的清澈;《记承天寺夜游》中的“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用形象的比喻描绘了月夜的美景;《与朱元思书》中的“风烟俱净,天山共色”用精炼的语言描绘了天气的明朗和山水的清丽。

3. 情感丰富深刻,情景交融:这些文章不仅仅是写景,还常常表达作者对自然的感悟和情感。

例如,《三峡》中作者描写了三峡的壮丽景色,同时也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之情;《答谢中书书》中作者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对与人分享自然之美的愉悦;《记承天寺夜游》中作者抒发了夜晚赏月之乐,同时也表达了对人生境遇的感慨;《与朱元思书》中作者描绘了富春江的美景,同时也表达了对自然的赞叹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这些文章将情感与景物相互融合,情景交融,让读者在欣赏自然美景的同时感受到作者的情感。

4. 结构严谨,脉络清晰:这些文章在结构上都非常严谨,脉络清晰。

例如,《三峡》按照季节顺序描绘了三峡四季不同的美景,结构严谨,层次分明;《答谢中书书》则以作者所见所感为线索,贯穿始终;《记承天寺夜游》则以夜晚赏月为线索,贯穿始终;《与朱元思书》则以作者乘船游览富春江为线索,贯穿始终。

诗歌鉴赏题阅读练习及答案

诗歌鉴赏题阅读练习及答案

诗歌鉴赏题阅读练习及答案汇编柳州榕叶落尽偶题(柳宗元)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

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

(1)通观全诗,是什么原因使诗人产生春半如秋”的感觉?(4分)(2)有人说三、四句将在物之境”与在我之情”融合无间,请以舌1.'字为例简要分析。

(4分)参考答案(1)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仲春时节,加之大雨过后,落叶满庭,让人错以为秋风扫落叶。

二是自己再次被贬,仕途失意,远离故乡,心中凄迷惆怅,故虽是春日,却感觉春半如秋(2)一个舌一字,既是写莺啼,更是写诗人的心乱,诗人正是借鸟的乱啼表现出他此时凄迷烦烦乱的心绪。

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8分)采桑子欧阳修十年前是尊前客,月白风清。

忧患凋零,老去光阴速可惊。

鬓华虽改心无改,试把金觥①。

旧曲重听,犹似当年醉里声。

注:①金觥:大酒杯。

(1)词的上阙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具体分析。

(4分)(2)词的下阙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

(4分)参考答案(1)①“月白风清”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借明朗美好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处境的顺利,心情的愉悦(从衬托角度,答成以乐景衬托愉悦心情也行)②上阙前后对比:用十年前愉悦心情和在忧患凋零中老去的伤感构成对比。

(2)①“鬓华虽改心无改”,而今年岁已老,但他那颗充满活力的心,却还似从前一样,老当益壮,不愿服老;②词人毕竟历经沧桑,重听旧曲,豪放话语之中抑郁之意、矛盾之情也是十分明显的。

3.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唐】李商隐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1)第一句所描写的骆氏亭的环境有什么特点?写这种环境在诗中起什么作用?(2分)(2)李商隐写诗常通过时空之隔”,表达情意的难隔”或不隔”。

据此分析第二句中的隔”字在表情达意上的效果。

(3分)(3)许多人说留得枯荷听雨声”是全篇的点睛之笔,请说说你的理解。

(3分)参考答案(1)诗歌首句描写了骆氏亭凄清绝尘(或凄清雅洁”、凄清孤寂”)的环境特点。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题专练之山水田园诗(含答案)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题专练之山水田园诗(含答案)

诗歌鉴赏题专练之山水田园诗一、常见意象(1)景物:郭外、原野、农田、墟落、炊烟、白云、清泉、郊外、草屋、柴门、荆扉、竹林、霞光、露珠(2)人:邻人、野老、农夫、樵夫、渔夫、林叟、山客、牧童、隐者(3)农具:耒、耜sì、锸、锄头、犁(4)植物(食品):五谷(黍)、栗、桑、麻、菊(5)动物:鸡、犬、牛、羊、蚕、蛙诗人常会选取炊烟、桑麻、桃李、麦苗、豆苗、菊花、鸡、犬、禽雀、眠蚕等体现对闲适恬淡的山水田园生活的热爱的意象。

选取野径、古木、荆扉、柴门、空林、空山、鸾鹤(超凡脱俗的灵鸟)、孤云、禅房、古寺、暮钟等具有隐逸特点的意象,用五柳、接舆、伯夷、叔齐等历史人物和僧道、林叟、樵夫、幽人等山野之人来自比。

二、思想情感(1)热爱自然,对宁静、平和、归隐生活的向往之情。

(2)心物相融的恬淡、闲适自得的心情。

(3)借景遣怀的沉郁凄情。

或借异乡山水,表达客居孤寂思绪;或借凄风苦雨,寄寓贬谪忧愤,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和怀才不遇的苦闷。

(4)抒写自己遗世独立的高尚情怀和隐居生活的幽寂高雅。

(5)歌颂劳动生活以及在劳动中与农民的深情厚谊等。

三、常用技法(1)比喻、拟人、夸张、对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2)描写手法①观察角度高、低、俯、仰的变化与高低远近的顺序。

②光、影、色彩的渲染,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的运用。

③白描与工笔。

白描,简单地罗列,简单地描写。

工笔,细致入微地刻画,重彩浓墨地描绘。

④虚实结合(眼前景与想象景)。

⑤动静结合(以动衬静、化动为静与化静为动)。

(3)抒情方法①借景抒情,融情入景。

②乐景写哀(反衬),用欢乐的景物或场景写哀伤的心情。

四、专题练习:(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月夜忆舍弟杜甫[唐代]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注]这首诗是公元759年(乾元二年)秋杜甫在秦州所作。

这年九月,安史之乱,安禄山、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

欧阳修《醉翁亭记》原文翻译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欧阳修《醉翁亭记》原文翻译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阅读两则文言文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甲】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日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意思对即可)
欧阳修《醉翁亭记》原文翻译阅读练习题及答案「篇四」
[甲]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2)第二天,我拜访了这户人家,静静地坐了很久。
4.(1)示例:青山江帆,苇洲耕犁,有二小儿戏于沙上,犬立岸傍,如相守者。
(2)示例:【甲】段作者借游历山水表达自己对山水的喜爱;【乙】段作者既表达了对山水的喜爱,又从眼前的山水悟出了一个哲理:作画、写文章,乃至做学问都应多角度、多层次地去思考或欣赏。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①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②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

实用类文本《看山水画,不只是看风景》阅读练习及答案

实用类文本《看山水画,不只是看风景》阅读练习及答案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看山水画,不只是看风景①正在热播的电视剧《清平乐》因制作精良,深受观众喜爱。

而剧中频频出现的宋代山水名作,则“带红”了一批画家。

范宽的《溪山行旅图》、李成的《晴峦萧寺图》、郭熙的《早春图》……电视剧《清平乐》讲述了北宋仁宗时期的故事,也将不少宋代的山水名作嵌入画面的背景或道具之中。

②尽管山水画的“黄金时代”距今已有千年,但如今人们欣赏这些作品时,依然能够从中获得宁静与慰jiè(),而这正是艺术的魅力。

③中国山水画的滥觞大抵在魏晋时期,此时的山水大多是人物的背景。

最典型的,就是顾恺之的名作《洛神赋图》,在这幅以人物为主的作品中,山水只是人物的背景或作为场景的转换而出现。

④由唐入宋后,中国绘画艺术的主题发生了重要的转变。

在唐代的画作中,最常见的就是与政治、宗教、伦理相关的题材,颇有“宣传画”的意味。

到了宋代,文人的地位逐渐提高,他们将绘画视作修身养性之道,绘画从解答“人与社会”的问题,逐渐转向了解答“人与自然”的问题。

花鸟、山水等陶冶心情、问道自然的题材大量出现。

⑤文人的山水情结,其实早在魏晋时期就已萌发,从陶渊明、谢灵运,到唐代的王维,一批山水诗人隐居山林,感受自然,并提倡诗画一律,创作了诸多描写田园、山水的诗篇与绘画,比如王维就留下了著名的《辋川集》与《辋川图》,这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传统,是山水画得以独立并发展起来的重要推动力。

⑥两宋时期,山水画达到了艺术的巅峰。

李成、范宽、郭熙三家的山水,被史家誉为“标程百代”。

宋代的山水画和花鸟画一样,以“求真”为尚。

与魏晋及隋唐时代相比,画家们的技术更为高超,他们已经能够用笔墨精微地表现出自然万象。

比如,山水画最重要技法是“皴法”①,范宽的雨点皴、郭熙的卷云皴、董源的披麻皴等都各具特色。

⑦自五代起,山水画就有了南北之分,李成、范宽等人是北派山水的代表,他们用笔多方硬,画面雄奇开阔,笔下的北方山林浓密高耸,山势雄浑强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山水及自然景物的欣赏
郁达夫
①自从亚里士多徳的文学模仿论创定以来,以为诗的起源是根据于模仿本能的学说,到现在还没有绝迹;论客的富有独断性者,甚至于说出“所有的艺术,都是自然的模仿;模仿得像一点,作品就伟大一点,文学是如此,绘画亦如此,推而至于音乐,舞蹈,也无一不如此”等话来。

这句话,虽则说得太独断,太笼统;但反过来说,自然景物以及山水,对于人生,对于艺术,都有绝大的影响,绝大的威力,却是一件千真万确的事情;所以欣赏山水以及自然景物的心情,就是欣赏艺术与人生的心情。

②无论是一篇小说,一首诗,或一张画,里面总多少含有些自然的分子在那里;因为人就是上帝所造的物事之一,就是自然的一部分,决不能够离开自然而独立的。

所以欣赏自然,欣赏山水,就是人与万物调和,人与宇宙合一的一种谐合作用,照亚里士多德的说法,就是诗的起源的另一个原因,喜欢调和的本能的发露。

③自然的变化,实在多而且奇,没有准备的欣赏者,对于他的美点也许会捉摸不十分完全的;就单说一个天体罢,早晨的日出,中午的晴空,傍晚的日落,都是最美也没有的景象:若再配以云和影的交替,海与山的参错,以及一切由人造的建筑园艺,或种植畜牧的产物,如稻麦、牛羊、飞鸟、家畜之类,则仅在一日之中,就有万千新奇的变化,更不必去说暗夜的群星,月明的普照,或风、雷、雨、雪的突变,与四季寒暖的更迭了。

④我们人类,大家都有一种特性,就是喜新厌旧,每想变更的那一种怪习惯;一碗最珍贵最可口的菜,你若每日吃着,到了后来,也觉得宁愿去换一碗粗肴淡菜来下饭;唯有对于自然,就决不会发生这一种感觉,太阳自东方出来,西方下去,日日如此,年年如此。

还有月亮哩,也是只在那么循行,自有地球有人类以来的一套老调,初一出,月半圆,月底全没有,而无论哪一处的无论哪一个人,看了月亮,总没有不喜欢的。

自然的伟大,自然的与人类有不可须臾离的关系,就此一点也可以看出来了,这就是欣赏自然景物的人类的天性。

⑤欣赏自然景物的本能,是大家都有的:不过有些人忙于衣食,不便沉酣于
大自然的美景。

有些人习以为常了,虽在欣赏,也没有欣赏的自觉,因而使一般崇拜自然美的人,得以自命为雅士,以为自然景物,就只为了他们少数人而存在的。

更有些人,将自然范围限制得很小,以为能如此这般的欣赏,自然景物,就尽在他们的囊中了。

⑥我从前在北平的时候,就有一位同事,是专门学法律的人,他平时只晓得钻门路,积私财,以升官发财为惟一的人生乐趣,你若约他上中央公园去喝一碗茶,或上西山去行半日乐,他就说这是浪漫的行径,不是学者所应有的态度。

现在他居然位至极品,财积到了几百万了,但闻他惟一娱乐,还是出外则装学者的假面,回家则翻存在英国银行里的存折,对于自然,对于山水,非但不晓得欣赏,并且还是视若仇敌似的。

对于这一种利欲熏心的人,我以为对症的良药,就只有一服山水自然的清凉散,到这里,前面所开的那两个节目,倒真合用了;因为山水、自然,是可以使人性发现,使人格净化的陶冶工具。

⑦自然景物所包涵的方面,原是极博大、极广阔的;像上面所说的天地岁时、社会人事,静而观之,无一不是自然,无一不可以资欣赏,但这却非要悠闲自得,像朱夫子那样的道学先生才办得到;至于我们这种庸人,要想得到些自然的美感,第一,还是上山水佳处去寻生活,较为直截了当;古往今来,闲人达士的游山玩水的习惯的不易除去,甚至于有渴慕烟霞成痼疾的原因,大约总也就在这里。

⑧大抵山水佳处,总是自然景物的美点发挥得最完美、最深刻的地方。

孔夫子到了川上,就觉悟到了他的栖栖一代,猎官求仕之非:太史公游览了名山大川,然后才死心塌地,去发愤而著书。

可知我们平时所感受不到的自然的威力,到了山高水长的风景聚处,就会得同电光石火一样,闪耀到我们的性灵上来;古人的讲学读书,以及修真求道必须要入深山傍大水去结庐的理由,想来也就在想利用这一点山水所给与人的自然的威力。

⑨我曾经到过日本的濑户内海去旅行,月夜行舟,四面青葱欲滴,当时我就只想在四国的海岸做一个半渔半读的乡下农民:依船楼而四望,真觉得物我两忘,生死全空了。

后来也登过东海的崂山,上过安徽的黄山,更在天台雁荡之间,逗留过一段时期,每到一处,总没有一次不感到人类的渺小,天地的悠久的;而对于自然的伟大,物欲的无聊之念,也特别的到了高山大水之间,感觉得最切。

所以要想欣赏自然的人,我想第一着还是先上山水优秀的地方去训练耳目,最为适
当。

⑩从前有一个赞美英国19世纪的那位美术批评家拉斯肯的人说,他在没有读过拉斯肯以前,对于绘画,对于蒙勃兰高峰的积雪晴云,对于威尼斯,佛罗伦萨的壁画殿堂,犹如瞎子,读了之后,眼就开了。

这话对于高深的艺术品的欣赏,或者是真的,但对于自然美,尤其是山水美的感受,我想也未必尽然。

粗枝大略的想欣赏自然,欣赏山水,不必要有学识、有鉴赏力的人才办得到的;乡下愚夫愚妇的千里进香,都市里寄住的小市民的窗槛栽花,都是欣赏自然的心情的一丝表白。

我们只教天良不泯,本性尚存,则但凭我们的直觉,也就尽够做一个自然景物与高山大水的初步欣赏者了。

(有删改)4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本文谈古论今,写人写己,由景物而人生,从山水而艺术,紧扣自然与人生的密切关系,行文看似闲散,实则紧凑有序。

B.文章从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说谈起,意在引出人生、艺术模仿自然山水的中心观点,启发读者思考人生的意义。

C.第③段有关自然的描述涉及时间、空间、光线等元素,平常的自然景物、人文景观流转变幻,姿态万千。

D.作者笔下的自然山水具有陶冶性灵的作用,“清凉散”之喻形象地告诫人们不要因为工作的繁忙而忽略对自然的欣赏。

E. 本文以吃饭为例表现人类喜新厌旧的特性,以“小市民的窗槛栽花”为例表明凡夫俗子也能欣赏自然美,具有生活气息。

44.作者认为应该如何欣赏山水及自然景物?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45.文章第⑨段写“我”在濑户内海旅行,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6.文中说:“欣赏山水以及自然景物的心情,就是欣赏艺术与人生的心情。

”请结合本文和下面的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思考。

要求观点明确,阐述合理,有说服力。

陶渊明、谢灵运这般人的山水诗那样的好,是由于他们对于自然有那一股新鲜发现时身入化境浓酣忘我的趣味;他们随手写来,都成妙谛,境与神会,真气扑人。

(宗白华《论《世说新语>和晋人之美》)
【答案】
43.BD
44.①留意自然的丰富与变化,做有准备的欣赏者。

②不为世俗所累,主动寻访山水佳处。

③保存美好本性,在生活中欣赏自然。

45.①生动表现物我两忘的感受,突出自然的伟大。

②以个人体验进一步印证山水佳处对心灵的陶冶作用,亲切自然,更具说服力。

③上承古人游览经历,下与登临崂山相呼应,行文详略有致,富有变化。

46.①这句话点明了自然山水与艺术、人生的紧密关系。

(欣赏山水自然的心情与欣赏艺术、人生的心情是同一的)②山水以及自然景物,会影响艺术与人生;而对待艺术和人生的态度,同样会使自然山水染上人性化的色彩。

(能认识山水自然之美好、博大与威力的人,对于艺术与人生才能获得超越世俗的认识。

)③陶渊明、谢灵运等人,能发现自然的美好,忘却尘世的烦忧,因而写出“悠然见南山”“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等清新自然的诗行。

(像孔夫子、太史公那样领悟人生、寻求精神价值的实现,像陶渊明、谢灵运那样在山水自然的流连忘返中物我两忘,写出“境与神会,真气扑人”的佳作。

)(点要说全,意思对即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