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考试面试真题:如何看待常回家看看入法

合集下载

2016年4月19日下午广州公务员考试面试真题

 2016年4月19日下午广州公务员考试面试真题

2016年4月19日下午广州公务员考试面试真题一、面试题(总题数:3,分数:100.00)1.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将“常回家看看”写入法律,子女若不常回家看望老人,老人可以依法追究子女的责任。

你认为这个政策在实施过程中的难点是什么?正确答案:(孝敬父母是做人的基本品德,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将“常回家看看”写入法律,是对孝敬品德的法律说明与补充。

将子女对老人关爱的义务通过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初衷是良好的,但实施过程中的一些困难难以避免。

第一,“常回家看看”的概念比较宽泛,频率难以界定,老人也难以以此来追究子女的责任。

第二,受社会环境的制约,当前的年轻一代大多远离家乡在外打拼,一年的假期有限,即使有心回乡看望父母,也很可能出现“有心无假”的情况。

同时,大部分单位集中放小长假,很可能导致返乡高峰,一票难求。

第三,该政策出台是对中华民族“孝敬”美德的一种补充,但其缺乏相关的实施细则,很难强制民众重视和践行。

有的年轻人忽略了父母的精神需要,遇到假期可能会因为平时工作辛苦而给自己放假旅游。

因此,在政策实施过程中,一方面,我们可以逐步摸索将“常回家看看”的法规细化、量化,比如让在外务工子女每年回家看望父母两次等,进一步完善政策法规。

另一方面,政府也应出台相关的探亲假等措施,让企事业单位在合适的时候给员工放假。

此外,对于缺少关爱父母意识的人群,应加强社会宣传教育,加强思想引导,让广大群众认识到父母对年轻一辈的精神需求,多关怀我们的老年人。

)2.为了使外来务工人员更好地融入城市,某市组织给外来务工人员发放城市生活服务指南,如果让你负责此事,你会采取哪些发放形式?选择在什么地点发放?正确答案:(外来务工人员年龄层、接受新鲜事物能力上有区别,因此,在向外来务工人员发放城市生活服务指南时,要考虑到其不同的接受方式,可以采用传统式的走访发放及展现现代技术的“互联网+”手段。

一方面,考虑到年龄较大的一批外来务工人员,我会组织同事深入到本地较多外来务工人员打工的工厂企业和外来务工人员聚居地发放,可以和企业负责人、社区负责人联系并展开宣传,在一定时段内在务工人员较多的社区、商超门口设立咨询台,发放服务指南小册子,并对外来务工人员的疑问进行及时解答。

2014年8月17日上午山东省公务员面试真题(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2014年8月17日上午山东省公务员面试真题(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2014年8月17日上午山东省公务员面试真题(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题型有:1. 面试问答1.要把“常回家看看”和孝道与干部的政绩考核挂钩。

但是很多人却以“工作太忙.没时间”和“房子太小,没办法接父母一起住”为借口。

对于此问题.你怎么看?正确答案:2013年7月1日起,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护法》正式生效,将子女“常回家看看”纳入法律中,更好地保护了老年人的权益,也维护了家庭的和谐,减少了不孝顺行为的发生。

现在政府将“常回家看看”和孝道与干部的政绩考核挂钩,是有其积极意义的。

第一,家庭是我们温馨的港湾,只有家庭和谐了,工作才更有动力。

从这个角度上讲,将“常回家看看”和孝道与干部的政绩考核挂钩有利于促进家庭和谐和工作开展。

第二,孝道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将“常回家看看”和孝道与干部的政绩考核挂钩能够促使干部更好地为父母尽孝,也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榜样示范作用。

但是题目中很多人的抱怨也是有一定道理的,如果因为干部的工作很忙而没有时间常回家看望父母就给他们的考核打折扣的话,对干部们是不公平的,毕竟他们也是为了工作着想;另一方面,孝道本来是义务也是美德,如果将“常回家看看”和孝道与干部的政绩考核挂钩,有可能会让孝道流于形式,这样就失去了规定本身的意义,况且是否尽孝考核起来难度也相对比较大。

对于干部,我们应该本着“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考核标准,重视考核干部自身的思想道德品质、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并同时重视其具体工作能力,只有这样才有利于选拔出对国家对群众有利的干部,孝道可以作为其中一个参考标准。

虽然有句古语叫“忠孝不能两全”,但是干部在做好工作的同时也应该照顾好家庭和父母,无论工作再忙再累,也应该抽时间多看望父母,并多打电话关心慰问。

此外,我们也应该为干部们提供探亲假,让他们有时间多与父母团聚,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他们在工作的同时也能够照顾好家庭。

解析:这是一道典型的辩证类社会现象题,考生需要分析一下把“常回家看看”和孝道与干部的政绩考核挂钩的积极作用,以及可能存在的问题,并最终谈干部怎样把工作和家庭关系处理好,以及如何更加科学地考核干部。

公务员面试时政热点:“常回家看看”入法 假期需保障

公务员面试时政热点:“常回家看看”入法 假期需保障

公务员面试时政热点:“常回家看看”入法假期需保障“常回家看看”入法还要看其对有法不依的惩罚力度,在违法的处罚细则上更加具体,从而在全社会培育“常回家看看”的守法意识。

同时,以此为契机推动社会配套制度的健全。

全国人大常委会28日表决通过新修改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

法律明确家庭成员应当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视、冷落老年人。

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家庭成员,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

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保障赡养人探亲休假的权利。

早在今年6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常回家看看”的法律草案时,舆论就有赞有弹,支持者认为将“常回家看看”入法既强调了伦理道德的正义性,又为司法实践提供了参考依据,体现了法的善意;反对者则表示,孝敬父母是道德范畴,不宜入法,即便入法后,也缺乏可操作性,容易沦为“一纸空文”。

曾经历史上的“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被传为因公忘私的佳话。

然而面对当下“白头老母遮门啼”的现实写照,“常回家看看”入法似乎也合情合理。

特别是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加快,空巢老人比例越来越高,老人的精神慰藉需求越来越大。

全国老龄办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末,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8499亿,每5名劳动年龄人口就要负担一名老人。

在这其中,95%以上的老年人都要在家里养老。

在这样的背景下,“常回家看看”入法实际上也是对我们孝敬父母传统的一种推动,寄望于以法律的刚性约束来唤起公众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更好地履行自己的家庭责任。

当然,法律的善意和实施效果不能简单地画等号,舆论对“常回家看看”入法的最大争议之处并不在其入法初衷,而在于其入法后是否具有可操作性。

一方面,用什么来度量“常回家看看”中的“常”?是一年一次,还是半年一次、一月一次?不同的距离,“常”的度量是否也有所不同?比如说,父母在北方而子女在广州的,和父母在广西而子女在广州的,两者间的“常”都是同样的标准吗?另一方面,回到法律的本身,“常回家看看”入法还要看其对有法不依的惩罚力度。

201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十大热点之六(不常回家看父母违法)

201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十大热点之六(不常回家看父母违法)

2014申论十大热点-不常回家看父母违法:用法律取代道德和情感,其实质是矮化了法律,低估道德和忽视情感,不适合于处理错综复杂的家庭关系7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新修订《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家庭成员应当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视、冷落老年人。

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家庭成员,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

这被媒体解读为“常回家看看写入法律”,不常看望老人将属违法。

在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时候,与时俱进地根据现实最新情况修订《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是非常必要的。

它从法理上明确了保护老人权益的意义和价值,对促进全社会关心老人的权益问题,提升尊老敬老的水平,都有积极的意义。

特别是该法明确,国家要建立健全家庭养老支持政策,鼓励家庭成员与老年人共同生活或者就近居住,为老年人随配偶或者赡养人迁徙提供条件,为家庭成员照料老年人提供帮助。

同时,要求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在实施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等住房保障制度或者进行危旧房屋改造时,应当优先照顾符合条件的老年人,以及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保障赡养人探亲休假的权利等。

这些规定,针对性都很强,而且具有明确的执行主体,它们在很大程度上会促进敬老养老事业的发展。

相比之下,被媒体热议的“不常回家看父母”属违法行为的条文,则有一些含混,缺乏实际的操作性。

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关于“常”是多久的概念,每天?一周?半月?一年?这个前提条件不弄清楚,可能使得那些半年甚至一年回家的打工族、学生、异地生活子女大面积违法,这与实际情况不相符,让那些因生活原因与父母天各一方的子女,在饱尝思亲之苦的同时,背上违法的心理负担,从感情上来说是说不过去的。

其二、关于违法的界定问题。

常言道,清官难断家务事,每一个家庭,因为家庭成员组成的独特性,而呈现不同的特性。

每个家庭都存在着各式各样剪不断理还乱的各种纠结和矛盾,有极品父母,也有奇葩儿女,演绎的故事也时常令人“拍案惊奇”。

如何界定儿女是否违反回家看看的法律条款?如果出现纠纷,如何取证?总不至于要发明一种最新型的指纹打卡机或别的仪器来存证吧?那样的话,可能是对孝道的一种侮辱和讽刺吧?而如果没有这种装置,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争执,又如何判断呢?第三、法律的条文,对“不常回家看父母”的儿女,并没有制定明确的处罚规定。

常回家看看写入法律感悟

常回家看看写入法律感悟

常回家看看写入法律感悟常回家看看写入法律有感提起常回家看看,让我想起1999年春晚,由陈红、蔡国庆、张迈、江涛演唱的走红歌曲《常回家看看》,这首歌曲从1999年春晚传唱至今,当时,大江南北,长城内外,闹市乡村到处传唱,成为大家喜闻乐见的歌曲。

这首歌曲走红的原因不仅是因为歌手唱的好,更重要的是词曲内容好,这首歌曲不仅入耳动听,而且入心动情,以情感人,唱出了人们的心声、渴望和期盼,唱出了人间真情,所以引起振动和共鸣。

这首歌曲的本意是用歌声提醒在外的人不要忘记常回家看看。

家有日夜牵挂、思念的父母和儿女。

从1999年春晚到如今15个年头,《常回家看看》已从歌曲纳入法制轨道,带上法律紧箍咒,一旦谁触犯了,不《常回家看看》,就会像西天保唐僧取经的孙悟空将受到惩罚一样。

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家庭成员应当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视、冷漠老年人。

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家庭成员,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

此法,7月1日正式实施。

从此,《常回家看看》不再是随口唱唱,提醒、呼唤,不再是道德孝道亲情问题,而是责任、义务,不再是可看、可不看,而是必须看,这就是法律,法律的强制性和约束性。

《常回家看看》纳入法律,这不仅是法律体系的进一步完善,也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尊老爱幼是中华传统美德,只能发扬,不能失传,如今又有法律保驾,相信会形成社会风气,越来越好。

中国已步入老龄社会,老年人越来越多,老年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赡养成为突出问题。

现实生活中,有些老年人虽然老了还委以重任,不仅要看家望门,还要照顾小人(儿童)尤其是农村外出打工的家庭,不堪重负,必须关心和关注。

老年人晚年幸福安康,不仅是儿女、家庭的幸福,也是社会的安宁。

写到这,不仅让我想起前几天媒体报道的两个一岁和三岁的小姐妹被活活饿死锁在屋里的惨剧。

这两个小姐妹的父亲因涉毒被判刑入狱,母亲因吸毒经常不回家,经常把两个孩子锁在家里,饥一顿饱一顿,尽管邻居、社区、派出所对这个特殊家庭给予了关注和关照,但两位小姐妹终未挣脱死亡的厄运。

事业单位面试热点:如何才能“常回家看看”?

事业单位面试热点:如何才能“常回家看看”?

事业单位面试热点:如何才能“常回家看看”?【材料】为激励子女经常到护理院探望父母长辈,苏州一家护理院别出心裁地推出了“奖孝金”管理制度。

制度规定:子女两个月内到护理院探望父母长辈超过30次,就可获200元现金抵用券;累计超过20次,给予100元“奖孝金”。

“奖孝金”现金抵用券可以在缴费时抵用。

首批“奖孝金”发放仪式,发放“奖孝金”达3万多元。

自从“奖孝金”管理制度推出后,看望老人次数暴涨,许多子女前来看望老人的频率明显增加。

【解析】“奖孝金”措施,用经济杠杆促动子女尽孝,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其积极意义非常明显:其一,促使子女到护理院看望父母;其二,也彰显了护理院的自信,不怕子女多来护理院,监督护理院工作是否到位。

同时也表明,整个社会的孝心光靠一纸法律文本的标尺,作用是有限的。

让严肃的法律文本与活泼的激励机制有机地结合起来,社会元素都能参与进来,它能够让社会的孝道孝心,起到一加一等于二、甚至大于二的效果。

我国在如何抚养老人这个难题上所面临的一个实际问题,即儿女即便在身边,可能也不会有更多的闲暇去看望身在养老院的父母,儿女也有包括工作、家庭、孩子等很多繁杂事需要处理。

或者,那些儿女不在身边的老人,如何才能“常回家看看”,这些问题既现实,也很无奈。

这就需要儿女拿出更多的精力尽孝,老人也要体谅儿女的不易。

“奖孝金”发放既要讲数量更需重质量,不能让“看望父母”只沦为图光鲜的数量游戏,而应成为表达亲情、抚慰老人、消除矛盾、愉悦身心的敬老行为。

“孝老奖”的目的不在于真的能奖励多少钱,而是能唤起道德自觉;这种提醒的意义比钱更重要。

无论我们身在何方,只要心中有父母,有自己那份儿孝心,就要在闲暇时多去看望父母。

关注贵州事业单位微信号gzzgsydw,了解更多贵州事业单位考试资讯!更多内容请访问:贵州事业单位招考信息| 事业单位考试题库| 贵州人事考试信息网。

2014山东政法干警申论考试热点:常回家看看入法

2014山东政法干警申论考试热点:常回家看看入法

2014山东政法干警申论考试热点:常回家看看入法【背景链接】新修订的《老年法》拟规定,家庭成员不得在精神上忽视、孤立老年人,并特别强调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赡养人,要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人。

民政部有关官员表示,以后子女不经常回家看望老人,老人可以诉诸法律,以前这种诉讼法院一般不会受理,但现在法院要立案审理。

【标准表述】[深度分析]当前,我国1.67亿老人中,有一半过着“空巢”生活。

子女由于工作、学习、结婚等原因而离家后,独守“空巢”的中老年夫妇无人照料,权益得不到应有的保障。

同时这些独守“空巢”的老人情感上更需要慰藉和体贴,而现实中子女等无法“常回家看看”的现实,却时常让这些独守“空巢”的老人感到无奈和困惑甚至是孤单和凄凉。

从这个意义上看,“常回家看看”入法对于提醒子女如何去关心和体贴自己的老年长辈而言,对于强制性地要求他们履行赡养和关怀义务而言,必能起到积极的值得期待的效用。

但是另一方面,“回家看看”是属于道德和情感的范畴,并无可以衡量和评判的具体标准。

首先,子女不能“常回家看看”,除了个别人确实在因为赡养老人的公德和义务不到位之外,还有相当一部分对象是情非得已,比如平时工作太忙,家庭琐事太多,时间确实难以挤出等等,虽然我们可以对这些行为进行批判甚至是不齿,但其中的无奈我们也更应该体谅。

而在这种情形下用法律去强制,那么实在难避法律绑架道德和强制道德履行之嫌。

其次,对于道德领域的内容而言,由于其内在性和行为自觉性、身心一致性等特点,强扭的瓜确实难以甘甜。

倘若果真是通过法院判决的方式强制子女回家,老人实际也很难从子女敷衍式的无奈回家中获得快乐。

[措施]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崇礼尚孝。

“天地重孝孝当先,一个孝字全家安。

”孝道不仅是传统道德行为的一条重要准则,更关系到社会的长治久安和民族的长盛不衰。

既然国家已启动立法程序,增设法律条款要求子女回家看望父母,我们就需跟进相关的政策“补白”法律。

第一,进一步践行和完善相关劳动休假、探亲假期的法律法规。

浅谈“常回家看看”入法

浅谈“常回家看看”入法

浅谈“常回家看看”入法作者:暂无来源:《社会与公益》 2013年第8期文/ 彭迪7 月1 日,新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正式实施,与1996 年颁布实施的老版《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相比,新法的内容从原来的50 条扩展到了85 条。

其中新法第十八条中规定: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家庭成员,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用人单位也应当依照国家有关规定保障赡养人探亲休假的权利。

子女们“常回家看看”被列为法律条款,意味着不常看望老人将被认为是违法的。

当本应是温暖的亲情被严肃的法律捆绑时,所谓的“孝”还是真的孝吗?子女们对父母的精神赡养到底该如何做呢?同样还是7 月1 日,当日上午,全国首例关于老年人赡养的“常回家看看”案件在江苏省无锡市北塘区人民法院开庭审理并当庭宣判。

最终法院判决储某的女儿马某某应当自本判决生效之月起,每两个月至少需至储某居住处看望问候一次;端午节、重阳节、中秋节、国庆节、元旦节,应当至少安排两个节日期间内予以看望;除夕夜至元宵节的春节期间,应当至少予以看望一次。

法官还当庭指出,如果子女不履行看望义务,权利人可申请强制执行,执行过程中将根据情节轻重予以罚款直至拘留。

在法庭上老人胜诉,但是儿女被强制履行看望义务是真正的亲情表达吗?“常回家看看”虽然已有法可依,孤独和寂寞并不仅仅是看望可以排解的。

如果非要在新法中对精神赡养进行可操作细化,那精神寄托和情感交流是不是也应该加入进去呢?当“常回家看看”成为法律要求要做的时候,一些精明的网店立即推出了代探望老人的业务。

代看望老人10 分钟8 元,1 小时20 元陪老人聊天、吃饭、过生日等亲情服务,收费从10 元到上千元不等。

这种在网络交易平台上悄然兴起的“温馨服务”突然有了市场。

精神赡养的买卖让新法那温情的初衷再次远去。

与此同时令国人惊讶的是,“常回家看看” 被列入法律范畴居然还有墙里开花,墙外香的效果。

《纽约时报》近日刊登了一封读者来信,谈的是有关中国“常回家看看”成为法律的事,有意思的是家住康涅狄格州斯特拉福的一位美国老人,十分赞同中国的新法规,因此投书《纽约时报》,要求美国向中国看齐,也立法通过一部“祖母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湛江中公教育
公务员考试面试真题:如何看待常回家看看入法
【题干】对于空巢老人的问题,全国人大常委会把“常回家看看”精神慰藉条款,写进了《老年人权益保护法》草案。

你怎么看?
【参考答案】
随着空巢老人日益增多,如何赡养空巢老人成为社会讨论的热点。

因此通过立法让子女常回家看看,将道德义务转化为法律义务的做法,体现了政府对老人这一弱势群体的关爱,对于解决空巢老人精神上的孤独问题起到了积极作用。

造成空巢老人问题凸显的不是一个家庭的问题,而是社会发生巨大变革带来的新的社会问题。

空巢老人增多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首先,在城市化进程中,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进城造成大量家庭“空巢”,城市青壮年外出上学、就业以及异城居住和同城分别居住情况也造成了空巢老人现象十分普遍。

其次,计划生育政策的有效实施使得一对年轻的夫妇要面对4个老人,老人的赡养成为一种沉重的家庭负担。

最后,随着生活压力增大,生活节奏加快,很多年轻人经常加班,没有时间回家看老人。

一旦回家意味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金钱成本,因此精神上的慰藉成了一种奢侈品。

物质赡养很容易实现但是精神赡养很困难。

因此要让老人真正幸福,这种仅仅靠法律的“强制执行”的精神慰藉是不够的。

要真正解决空巢老人精神孤独问题,政府还需要多方面努力。

第一,政府要帮助老人从思想上摆脱对子女的依赖心理。

可以通过培养老人的兴趣爱好,让老人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和公益性活动来降低老人对子女的期望值。

第二,政府应该加强孝道的教育。

不管工作再忙,也不能忽略父母,也应该定期抽时间探望和陪伴老人。

即使不能回家也可以通过电话和网络视频的方式多和老人聊聊天,这对父母也是一种精神上的安慰。

第三,政府还应该创新社会管理,让空巢老人不再孤单。

比如组织社区机构、志愿者等提供整理家务、代为购物、寻医送药等服务项目,方便老人的生活;开展互相探望、定期聚会、旅游观光等活动,积极推动和发展老年文体活动,丰富空巢老人的精神生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