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区域发展差异
江苏省三大区域农村相对贫困差异分析

江苏省三大区域农村相对贫困差异分析江苏省是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一个重要省份,具有发达的经济和文化,但在农村地区,仍存在着相对贫困的现象。
对江苏省的三大区域(苏北、苏中、苏南)进行农村相对贫困的差异分析,有助于全面了解江苏省农村贫困状况,为精准扶贫提供参考。
一、苏北地区农村相对贫困状况苏北地区位于江苏省北部,包括连云港、淮安、盐城等地,是江苏省的传统农业区。
在苏北地区,农村相对贫困主要表现在经济发展水平低、基础设施滞后、农业发展水平低等方面。
苏北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由于地处江淮平原,自然资源相对匮乏,土地肥沃但面积有限,导致农业产出难以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相对较低。
苏北地区的工业发展相对滞后,缺乏吸纳农村劳动力的工作机会,农民就业压力较大,收入来源单一。
苏北地区的基础设施滞后。
相对于苏中和苏南地区,苏北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交通、通讯、水利等基础设施不完善,限制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也相对匮乏,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较低。
苏北地区的农业发展水平较低。
由于地处江淮平原,土地肥沃但面积有限,且受自然灾害影响较大,农业产出难以提高。
在现代农业技术和管理方面,苏北地区与苏中、苏南地区相比也存在差距,农业发展潜力有限。
苏中地区的产业结构单一。
虽然苏中地区的工业发达,但农业产业仍占有一定比重,农民收入主要来源于农业。
苏中地区的农业产业结构单一,缺乏多样化的产业支撑,农民收入来源单一,容易受到市场波动和自然灾害的影响。
苏中地区的农业收入较低。
虽然苏中地区的农业产出较多,但由于市场价格波动和中间环节利益过大,农民的实际收入并不高。
农业机械化程度较低,农业生产成本较高,农民的利润空间有限。
苏中地区的农民素质差。
相对于苏北和苏南地区,苏中地区的农民教育水平较低,农村居民的文化素质和科技水平相对较差,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苏南地区存在资源环境问题。
由于地处长江三角洲地区,苏南地区的农业土地资源相对稀缺,土地面积有限,农业发展受到一定的限制。
江苏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及对策

江苏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及对策——以苏南、苏北的比较为重点摘要:地区经济的非均衡发展,地区差距的存在,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普遍现象。
随着中国经济总体的迅猛发展,这种不平衡的现象也越来越严重,政府虽然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但差距并没有明显缩小。
而作为经济发达、增长迅速的江苏省,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尤其是苏南、苏北差距逐步扩大,严重制约了其总体经济实力的进一步提升和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本文旨在描述苏南、苏北经济发展的现状,从差异中分析差距产生的原因及随之而来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江苏,区域经济,差异中国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众所周知,江苏经济的发展在地域上并非是整齐划一的,而是存在着一定的梯度,即苏南、苏中和苏北三个层次。
按最新统计口径来划分,苏南包括南京、无锡、常州、苏州、镇江5个地级市,土地面积达28090平方公里, 2007年年末总人口达2329.50万人,非农业人口比重达48.6%;苏中包括南通、扬州、泰州3个地级市,土地面积达20432平方公里,2007年年末总人口达1726.08万人,非农业人口比重达30.1%,苏北则包括徐州、连云港、淮安、盐城、宿迁5个地级市,土地面积达54357平方公里,2007年年末总人口达3298.49万人,非农业人口比重达28%。
注: 根据《江苏省统计年鉴2008》中的相关数据计算得出该表。
表1中的各项指标均显示出苏南的社会经济状况优于苏中、苏北,尤其是苏南和苏北的差距甚大。
苏南地区的生产总值是苏北的 3.2倍,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苏北的 1.5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是苏北的1.7倍,苏北地区产业结构最不合理,第一产业比重过大。
面对区域差距,江苏省要想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必须积极促进苏南、苏北区域共同协调发展。
一、苏南、苏北的差异1984年10月20日,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这一决定解开了束缚苏南进行大规模商品生产的枷锁,使得苏南发展突飞猛进,而苏北沉浸在联产承包责任制带来的美梦中,必然导致它将远远落后于苏南地区。
江苏省考研地理学复习资料人文地理学重难点剖析

江苏省考研地理学复习资料人文地理学重难点剖析人文地理学是地理学中的重要分支,研究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关系。
在江苏省考研地理学的复习中,人文地理学是一个重点和难点,因为它涉及到人类社会的发展、城市化进程以及地理空间的差异等诸多内容。
本文将围绕江苏省考研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的重点和难点展开剖析,帮助考生更好地理解和复习相关知识。
一、江苏省的城市化进程及空间格局1. 城市化进程:江苏省作为我国经济发达的地区之一,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化率高。
在复习时,考生需要了解江苏省城市化的时间节点、速度和发展模式,以及其中的影响因素和特点。
2. 空间格局:江苏省城市空间格局的特点是“南北错落、沿海突出、西部薄弱”,即南北部分城市发达,中西部城市相对落后。
考生需要掌握江苏省重要城市的空间位置和分布规律,了解其形成的原因和影响。
二、江苏省乡村振兴战略1. 乡村振兴的背景:考生需要了解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背景,即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需要。
2. 乡村振兴的重点任务:考生需要掌握江苏省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任务,如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等。
3. 乡村振兴的实施路径:掌握江苏省乡村振兴的实施路径,如“三变三以”等政策措施,了解其实施效果和存在的问题。
三、江苏省的区域发展差异与对策1. 区域发展差异的原因:考生需要了解江苏省区域发展差异的形成原因,如自然条件、历史文化、政策导向等因素。
2. 区域发展对策:根据江苏省区域发展差异的具体表现,考生需要掌握相应的对策,如加强中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加大对边远地区的支持力度等。
四、江苏省的乡村城市化1. 乡村城市化的定义与特点:考生需要了解乡村城市化的定义和特点,即农村向城市转变的过程,乡村发展成为拥有城市属性的村庄。
2. 江苏省乡村城市化的现状:考生需要了解江苏省乡村城市化的现状,包括乡村城市化水平、村庄面貌以及村庄功能的转变等。
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研究

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研究江苏省是中国东部地区的重要经济省份,也是全国经济发展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
在江苏省的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着明显的不平衡问题。
本文将对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1.经济总量不平衡江苏省的经济总量主要集中在南部地区,如南京、苏州、无锡等城市。
而北部地区如徐州、连云港等城市的经济总量较低。
南北发展不平衡导致南部地区较为富裕,北部地区相对欠发达。
2.产业结构不平衡江苏省的南部地区拥有较为发达的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如汽车制造、电子信息、金融业等,而北部地区以传统的农业和重工业为主。
南部地区的产业结构更加先进,能够创造更高的利润,而北部地区的传统产业面临市场竞争的压力。
3.基础设施建设不平衡南部地区的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较为成熟,而北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
南部地区基础设施优势使得南部地区的企业更有竞争力,增加了北部地区的发展难度。
1.历史遗留问题江苏省南北区域发展差异的形成与历史传统有关。
南部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人口集聚、经济繁荣的地区,具有较高的资源禀赋和优越的地理位置。
而北部地区受到历史发展限制,基础条件相对较弱。
2.政府政策导致政府对南部地区的重点支持和投资,导致南部地区的经济发展迅速,而对北部地区的支持力度不够,导致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政府的政策偏向南部地区使得南北之间的发展差异不断加大。
3.市场机制不完善市场机制是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一个重要原因。
南部地区的市场较为成熟,资金、人力资源等要素更容易流动,而北部地区市场的不完善使得要素资源不足,无法发挥其应有的效益。
1.优化投资政策政府应加大对北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的投入力度,提升北部地区的发展水平,缩小南北发展差距。
政府要加强对北部地区的支持,引导合适的产业向北部地区转移,塑造北部地区的竞争优势。
加大对北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升北部地区的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水平,以提高北部地区的交通运输能力和资源利用效率,为企业发展提供更好的条件。
新世纪江苏经济发展区域差异及原因探析

新世纪江苏经济发展区域差异及原因探析江苏省,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是中国经济发达的省份之一。
作为中国经济的重要支柱,江苏省的经济发展区域差异备受关注。
本文将从江苏省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以及其原因进行探析,以期了解江苏省经济发展差异的深层次原因,为进一步优化江苏省经济发展格局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江苏省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1.地理位置的差异地理位置是影响江苏省经济发展区域差异的重要因素之一。
江苏省地处长三角地区,环渤海经济圈和长江经济带交汇处,地理位置优越,为其经济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
由于江苏省的地理位置并非完全均衡,南北差异较大,导致南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较快,北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2.文化传统的影响江苏省地域文化传统的差异也是造成江苏省经济发展区域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
由于长期的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南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更加开放,更有活力,而北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则相对保守、守旧,这导致了两地区在经济发展上的不平衡。
3.政策支持的差异政策支持是影响江苏省经济发展区域差异的关键因素之一。
地方政府在经济发展上的政策支持会对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南部地区通常会享受更多的政策支持,发展更多的产业和项目,而北部地区的政策支持相对较少,这导致了南北地区在经济发展上的差异。
江苏省地理位置的差异化导致了南北地区的差异化发展。
南部地区靠近上海等发达城市,交通便利,受益于上海等城市的溢出效应,发展速度较快;而北部地区由于地理位置相对偏远,交通不便,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2.文化传统差异导致的差异化发展1.加强政策扶持力度地方政府应加强对南北地区的政策扶持力度,特别是对北部地区,应制定更多有针对性的政策,鼓励企业和资金向北部地区倾斜,推动北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均衡性。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北部地区的交通便利性,推动北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3.培育特色产业南北地区在经济发展上存在差异,应根据南北地区的产业基础和优势资源,大力培育南北地区的特色产业,形成南北地区经济发展的互补性。
江苏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泰尔指数分析

江苏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泰尔指数分析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世界各地经济发展过程中都曾面临此问题。
改革开放至今,江苏备受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困扰,特别是苏北地区由于基础设施薄弱、经济结构单一等诸多因素,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并且与苏南的发展差距日趋扩大。
本文利用泰尔指数分析江苏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力求找出制约苏北经济发展的因素,并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区域经济GDP 泰尔指数贡献率江苏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分析研究区域经济差异,必须选择适当的测度指标。
衡量区域经济发展的方法很多,有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之分。
常用的绝对差异测算方法有标准差、极差、平均差等;常用的相对差异测算方法有变异系数、加权变异系数、基尼系数和泰尔指数等。
本文采用泰尔指数来测算江苏区域经济发展差异。
(一)泰尔(Theil)指数泰尔指数又称泰尔熵、泰尔系数,它是运用信息理论推出的一个可以按加法分解的不平等指数。
泰尔指数的算法有多种,因采用的权数不同,加权计算产生不同泰尔指数。
泰尔指数的计算公式为:式中:yi为i区域研究指标所占的比重;pi为权数。
泰尔系数T越大,表示各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越大;反之,就表示各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越小。
泰尔指数的优点在于可以细分区域间差异和区域内差异,可以按组内差距和组间差距进行分解,将组内与组间的差距或不平等综合成总体的差距。
把江苏的总体差异进行分解,泰尔指数分解如下:T=T1+T2即总体差异T=区域间差异T1+区域内差异T2。
以江苏省为例,具体计算如下:T1=NS•In(ns/GDPs)+nm•In(nm/GDPm)+nn•In(nn/GDPn)T2=ns•Ts+nm•Tm+nn•TnT=T1+T2=T1+ns•Ts+nm•Tm+nn•Tn方程两边同除以T,得:式中:TS、TM、TN分别表示苏南、苏中、苏北地区的泰尔指数;GDPi 表示某市GDP占江苏省GDP的比重;GDPs、GDPm、GDPn分别表示苏南、苏中、苏北地区GDP占江苏省GDP的比重;ni表示某市人口占江苏省人口的比重;ns、nm、nn分别表示苏南、苏中、苏北地区人口占江苏省人口的比重;、、、分别为地区间、苏南、苏中、苏北对总体差异的贡献率。
新世纪江苏经济发展区域差异及原因探析

新世纪江苏经济发展区域差异及原因探析近年来,江苏省经济发展加快,呈现出高速增长的态势。
然而,江苏各地区的经济发展存在着很大的区域差异,南北差异尤为显著。
本文将从区域差异的表现、原因及对策等方面展开探讨。
一、区域差异表现1.南北差异明显。
南部地区,如苏州、无锡、常州等以轻工业为主导产业,外向型经济发展较快,而北部地区,如淮安、连云港、徐州等则以重工业为主导产业,内需型经济发展较快。
2.城乡差异较大。
江苏省城市化进程较快,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较高,城市经济发展比农村经济发展更加迅速。
尤其是南部城市的发展速度更快。
3.产业结构不平衡。
高科技产业在南部地区集聚,如软件、电子信息等。
而北部地区工业化程度较高,主要以传统制造业为主。
二、区域差异原因分析1.地理条件差异。
南部地区地势平坦,水资源丰富,交通便利,有利于外向型经济发展。
而北部地区地势复杂,水资源匮乏,交通不便,不利于经济发展。
2.历史因素影响。
传统制造业比较集中在北部地区,而南部地区则以轻工业为主,因此南北地区的产业结构差异较大。
3.外部投资影响。
南部地区距离上海较近,外部投资较为集中,带动了南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而北部地区则缺乏吸引外部投资的优势。
1.优化产业结构。
整合南北地区的优势资源,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推动高科技产业和服务业发展,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南北地区的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缩短南北差距,使各地区具备良好的发展条件。
3.鼓励外部投资。
加强北部地区的招商引资工作,积极引进外部投资,带动经济发展。
4.加强农村经济发展。
加强农村经济建设,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
综上所述,江苏省经济发展区域差异明显,原因复杂。
针对不同地区的特点,可采取不同的对策,以提高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实现全面发展。
苏北与苏中、苏南经济发展差异的演变及成因探析

苏北与苏中、苏南经济发展差异的演变及成因探析一、本文概述苏北、苏中、苏南作为中国江苏省内部的三个地理区域,各自在经济发展上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和差异。
本文旨在探讨这三个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演变过程及其成因,以期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江苏省作为中国东部沿海的重要省份,经济发展水平一直位于全国前列。
在这样一个经济发达的省份内部,苏北、苏中、苏南三个区域的经济发展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苏北地区,位于江苏省的北部,历史上以农业为主,工业化起步较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苏中地区,处于江苏省的中部,经济发展水平介于苏北和苏南之间,近年来工业化进程加快,经济结构正在逐步优化而苏南地区,包括苏州、无锡等城市,是江苏省经济最为发达的区域,以高新技术产业和外向型经济为主导,经济发展速度快,产业结构先进。
本文首先回顾了苏北、苏中、苏南三个区域的经济发展历史,分析了各自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特点。
接着,文章通过对比三个区域的经济发展指标,如GDP增长率、产业结构、人均收入等,揭示了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本文还深入探讨了造成这些差异的成因,包括地理位置、资源禀赋、政策导向、人才集聚等多方面因素。
通过对苏北、苏中、苏南经济发展差异的演变及成因的探析,本文旨在为促进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提供政策建议和实践指导。
文章最后强调,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需要综合考虑区域特色和优势,制定差异化的发展策略,同时加强区域间的合作与交流,共同推动江苏省乃至全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苏北、苏中、苏南经济发展历史回顾追溯至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江苏省内部的苏北、苏中、苏南三区域经济发展历程展现出显著的阶段性差异和变迁轨迹。
苏南地区,以其独特的区位优势——紧邻上海,率先享受到改革开放的红利,尤其是苏州、无锡、常州等地依托原有的乡镇企业基础和临近长三角核心地带的有利条件,迅速推进工业化进程,形成了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纺织服装等产业集群,经济实力显著增强,被誉为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先行示范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区域发展差异摘要:本文通过对苏南、苏中、苏北三个区域的地理区位、经济、产业、交通和人口五个方面,以及一些城市地区的具体发展情况和现状,对江苏的区域发展做出对比与总结。
一、苏南1、地理区位苏南是江苏省南部地区的简称,苏南包括南京,镇江,常州,无锡,苏州。
传统意义上的苏南包括常州,无锡,苏州。
苏南东靠上海,西连安徽,南接浙江,东北依长江(苏中,苏北)、东海。
属于长三角的核心区域,是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城市群的核心组成部分。
苏南地区区域面积2.8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300万人。
苏南地处中国东南沿海长江三角洲中心地段,东靠上海,西连安徽,南接浙江,东北依长江(苏中,苏北)、东海。
苏南地区的地势,东部和中部总体上极为低平,为坦荡的太湖平原,太湖周围偶尔分布一些孤丘,如无锡的惠山(328米)等;西部南京、包括南京紫金山(448米)、茅山(372米)等。
苏南地区大部分地方河道纵横,尤其以东部太湖平原的河网最为密集。
苏南地区拥有众多湖泊,包括太湖、澄湖、滆湖等。
太湖是中国第三大淡水湖。
2、经济苏南是江苏经济最发达的区域,也是中国经济发展最快最发达的区域之一。
2010年11月,国家统计局发布了根据经济社会综合发展指标测算的“2010全国百强县(市)”名单,前十名中江苏占了六席,分别是昆山(第一),江阴(第二),张家港(第三),常熟(第四),吴江(第六),宜兴(第九),其中昆山,江阴,张家港,常熟四个县级市作为“区域经济强县统筹发展组团”并列“全国百强县”第一。
并且这些县市全部集中在江苏苏南地区。
3、产业苏南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名闻天下的“鱼米之乡”、“人间天堂”,也是我国近代民族工业的重要发祥地。
目前苏南以县为单位已全部达到省定全面小康指标,成为我国单位面积经济产出最多、发展质量最好、对外开放程度最高、体制机制活力最强、综合实力最为雄厚的地区之一,正逐步形成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初步形态,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
经济实力全国领先。
苏南地区作为我国产业发展基础最好的地区之一,高度重视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新兴产业跨越发展、现代服务业加速发展和传统产业提升发展,基本形成了现代产业体系雏形,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制造基地,在全国率先进入工业化后期,综合竞争力不断增强。
2011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94万亿元,占全国的6.3%,成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引擎,服务业比重、高新技术产业比重分别达到44.8%、38.2%。
县域经济发达,区内14个县(市)中有12个县(市)进入全国百强县,其中6个县位列前十。
苏南模式不断创新。
苏南地区一直走在我国改革发展前沿,不仅善于发现机遇,而且善于把握和用好机遇,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发展乡镇企业为标志实现了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的跨越,九十年代以扩大对外开放为动力实现了由内向型经济向外向型经济的跨越,两次转型为苏南赢得了改革发展的先机,铸就了先发优势,形成了举世闻名的“苏南模式”,为全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进程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范本。
新世纪以来,苏南地区积极推进以创新型经济为核心的第三次转型,为苏南模式注入新的内涵,使苏南地区继续保持发展的动力和活力,成为我国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高地。
2011年,进出口贸易总额和外商直接投资分别占全国的13%和18%,境外投资规模超过20亿美元,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5%,接近发达国家水平。
4、交通苏南地区,尤其是太湖平原,是中国内河航运特别发达的地区,航道极为密集,其中以长江以及京杭大运河为主干。
大小城镇传统上都临河而建。
20世纪初清光绪末年,铁路运输兴起,沪宁铁路贯穿苏南。
1990年代以后,江苏省建成高速公路网,高速公路密度列全国第一。
2010年7月1日,沪宁高铁正式通车,为世界上标准最高、里程最长、运营速度最快的城际高速铁路。
5、人口人口多,人口密度高,外来流动人口数量多,所以人口密集,人才聚集性高。
人口素质特别是文化素质是决定经济发展模式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国际上通常用25岁以上人口中接受大学以上教育的比重来衡量人口的文化素质,2007年,按常住人口测算我市为8.4%,比南京低0.4个百分点,比无锡、苏州、镇江分别高出0.7个、0.8个和0.5个百分点。
结合其它相关指标分析可以发现,南京作为省会城市,聚集了众多的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其人口文化素质在全省各市中遥遥领先,而我市人口的文化素质也相对较高,尤其是拥有大专以上层次的人口近年来增长较快,为下一阶段建设创新型城市创造了有利基础。
二、苏中1、地理区位苏中为江苏省中部地区的简称,包括扬州、泰州、南通3个省辖市,共20个县(市、区)。
其中土地面积2.09万平方公里,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人口1636万人,面积和人口分别占江苏省20%、21%。
苏中三市均在长江沿岸,且皆是长三角16个中心城市之一,也是上海都市圈(长三角)的重要组成部分。
苏中地区共有3个地级市、20个县(市、区)。
其中地级市有3个,分别是扬州、泰州、南通三市(简称苏中三市)。
县级市有8个,分别是高邮、仪征、靖江、兴化、如皋、海门、启东、泰兴。
县有3个,分别是宝应县、海安县、如东县。
市辖区有9个,分别是广陵区、邗江区、江都区、海陵区、高港区、姜堰区、崇川区、港闸区、通州区。
苏北地处黄海之滨,海岸线744公里,与日本、韩国隔海相望,位于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处在南下北上、东出西进重要位置,是中国沿海经济带重要组成部分。
苏北处于黄淮平原与江淮平原的过渡地带,地势平坦,区内河网密布,物产丰富,是中国东部沿海地区重要的制造业基地。
2、经济2008年,苏中14县市的GDP总量达3857.16亿元,比上年增长14.3%,高于全省1.8个百分点。
14县市中,总量最高的为通州市(391.0亿元),最低的为宝应县(167.8亿元);靖江以16.8%的增速位列榜首,最低的是如东县(13.4%),由于受全球经济的影响,增速与去年相比有所放缓。
南通六县市平均增幅14.3%,较上年平均回落1.6个百分点;泰州四市平均增幅为14.7%,回落1.65个百分点;扬州市四县市平均增幅14.0%,回落1.9个百分点。
2013年苏北地区主要经济指标增速连续八年超全省、全国平均水平,在全省稳增长、促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全面建设小康道路上迈出了重要步伐。
主要呈现以下特点:一是综合经济实力稳步提升。
去年苏北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2%,比全省、全国平均水平高2.4、4.3个百分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479.45亿元,增长15.6%,高于全省平均水平3.5个百分点。
[去年苏北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2933元,增长10.1%,农民人均纯收入11769元,增长12.1%,均高于全省平均增长速度。
新增城镇就业39.41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17.58万人,扶持农民自主创业2.1万人。
新农合人均筹资标准提高到不低于350元,县级医院和乡镇卫生院住院报销比例进一步提高。
[10] 2013年,苏北有2个省辖市、15个县(市、区)达标的基础上,又有1个省辖市、8个县(区)提出小康验收[10]。
苏北“全国经济百强县”数量已达到9个(东台、大丰、邳州、沛县、建湖、赣榆、沭阳、新沂、东海)。
3、产业在单体项目的“块头”上,重大项目建设也结出了累累硕果:“沿江地区100亿元、沿河地区50亿元项目群”已实现全覆盖,高邮康博、江都泰富、广陵一川镍业、化工园区华电热电联产等项目已竣工投产或部分试生产。
全市各地已排出10多项总投资100亿、50亿以上的工业重特大项目,完成了定项目地点、定主攻方向、定目标企业意向、定初步招引政策、定工作进度计划、定工作班子和责任人的“六定”规划。
访沿河,新建设热气腾腾:宝应宝胜集团特种电线电缆项目总投资50亿元;高邮康博新材料高纯硅生产项目总投资60亿元、秦邮特种金属材料项目总投资50亿元、江苏首家高邮电池工业园项目总投资100亿元、国信热电联共项目总投资56亿元……沿河地区实现了50亿元和100亿元大项目零的突破;走沿江,新项目顶天立地:仪征上海大众整车项目总投资100亿元;江都中信泰富600万吨球团及码头、特钢生产加工项目总投资100亿元;邗江华电火改气项目总投资105亿元、北山汽车工业园总投资100亿元、健康生物医药产业园总投资100亿元;广陵一川镍业不锈钢产业链项目总投资115亿元;扬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永丰余纸品工业园总投资100亿元;扬州化工园区燃机热电联产项目总投资105亿元、60万吨甲醇制烯烃(MTO)一体化项目总投资140亿元。
重大项目实现沿江、沿河全覆盖,提振了“一张蓝图绘到底、凝心聚力抓落实”的干事信心。
4、交通江苏高速公路总里程居全国前列。
到2012年底,苏中地区已经建成的高速公路包括京沪高速公路、宁靖盐高速公路、沿海高速公路、宁连高速公路、启扬高速、江海高速、沪陕高速公路、扬溧高速公路,宁通高速公路、通洋高速公路、盐靖高速、江六高速、沿海高等级公路、沿江高等级公路等已基本成网。
长江和京杭大运河呈十字形贯穿,里下河平原水网密布,水运历来在交通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很多城市历史上均是依托水运优势得以发展繁荣。
5、人口人口较少,人口密集度不高,人口流动性相对不高。
近年来由于苏中地区发展,一些外出务工人员也陆续回乡,人口增多,同时也带动苏中地区发展。
三、苏北1、地理区位苏北即江苏北部地区的简称,位于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是中国沿海经济带重要组成部分。
苏北地势以平原为主,拥有广袤的苏北平原,辖江临海,扼淮控湖,交通发达。
按照现在江苏通行的行政区域划分,苏北地区包括徐州、盐城、宿迁、淮安、连云港5个省辖市。
苏北也曾是一个行政区划,包括江苏长江以北的所有地区,即徐州、盐城、南通、扬州、连云港、宿迁、淮安、泰州8个省辖市。
苏北正抓住“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和“东陇海地区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三大国家战略以及“振兴苏北”、“振兴老工业基地”、“苏北计划”、“苏北中心城市建设”、“徐州都市圈”、“东陇海产业带”、“南北挂钩合作”、“城乡发展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八大省级战略,已成为华东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和中国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
2、经济江苏省沿海开发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和苏北5市明确划入长三角等重大历史新机遇,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苏北地区的发展,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加快苏北发展的政策措施,这些政策措施在扶持苏北产业发展、促进对内对外开放、加快科技教育事业发展、增加苏北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推动苏南苏北合作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新形势下加快苏北沿海地区发展,对于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优化升级和整体实力提升,完善中国沿海地区生产力布局,促进中国中西部地区发展,加强中国与中亚、欧洲和东北亚国家的交流与合作,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