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区域发展差异》教案设计
区域发展差异(第1课时)(湘教版)教案

区域发展差异(第1课时)(湘教版)教案篇一:1.3区域发展差异教案(湘教版必修3)第三节区域发展差异一、教学目标1、了解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带的经济社会特征,面临的主要问题和今后的发展方向。
2、理解三个经济地带的主要优势特征和各自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学习使学生树立区域经济差异和因地制宜的思想以及三个经济地带协调发展的思想。
3能正确分析理解各经济地带应如何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地发展本地经济。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三个经济区的优势特征、存在问题和发展方向。
2)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意义。
2、难点:各区应如何因地制宜、互相协作、协调发展。
三、教学课时:1课时四、教具学具准备:挂图;多媒体课件;投影仪;电脑五、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谈话法等六、教学步骤:[复习]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讲了我国的三个经济地带的划分和它们的经济差异及其地带性差异的影响因素。
现在请同学们想一想三个经济地带是什么?划分依据是什么?差异突出表现在什么方面?差异的影响因素是什么?(分别找同学回答)。
[导入新课]同学们回答得都很好,我们在学三大自然区时学了它们各自的特征及其差异,那么三个经济地带的各自特征是什么?存在怎样的差异?其发展方向如何?好,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开始今天的学习。
[板书]1.4三个经济地带的特征、差异和发展。
[活动]同学们看课本P13—15关于东、中、西三个地带的内容,同时思考它们各自的所处位置、优势条件、存在问题和发展方向,各区如何协调。
(留15分钟给学生)(教师在黑板上作表格)(15分钟后,和同学们一起填表作板书。
)[板书]一、三个经济地带的位置、优势条件、存在问题和发展方向及其相互协调。
[补充说明]解决东部资源短缺这一问题,我们采取了跨区域工程如西气东输、西电东输(如三峡工程);西部发展落后,我们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使东中部的资金、人才、技术等支援西部。
同时还有很多措施如国家的财政措施、税收政策等。
希望同学们可以多看一些这方面的电视片或到有关网站查询。
湘教版必修3 地理13 区域发展差异 教案设计1.doc

区域发展差异【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我国三大经济地带的范围。
2.了解我国改革开放的时空发展状况。
3.通过比较,分析我国的东中西部区域发展差异。
4.知道我国南北方的区域差异,限制性因素和发展方向。
5.理解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读图,比较我国的东中西部的区域发展差异并分析其原因,提高学生地理读图,分析能力。
2.过程收集我国南北方的区域差异资料,讨论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意义,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处理信息和思辩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我国的区域发展差异,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的现实国情,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 激发学生的思维,自觉投身祖国的建设中去。
通过西部大开发的讨论,培养学生思辩能力的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
【教材分析】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大国.在自然条件,历史基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由此形成了显著的区域发展差异。
教材由三部分组成:一是东、中、西部差异;二是南方与北方差异;三是西部大开发。
【教学重点】1:东中西部发展差异;2:南北方各自的区域优势和发展方向;3: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意义.【教学难点】1:分析区域发展的方法:2:根据区域优势确定区域发展方向.【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初中地理和高一必修1,必修2的学习.学生已经具有了一些中国地理区域的基础,掌握了一些区域分析的方法,学会了一定的地理规律,绝大部分学生具有较高的学习地理的兴趣.只要加以引导,能力将会获得巨大的提高。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引入新课):展示冬季一月份:昆明世博会各国花卉展区的图片和哈尔滨周围的景观图片。
(学生思考):为什么冬季一月份我国昆明和哈尔滨的景观有很大差异,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差异?区域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有哪些方面的影响?(新课推进):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大国.在自然条件、历史基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别.由此形成了显著的区域发展差异.主要有东、中、西部的差异和南、北方的差异.那么同学们知道东、中、西部地区是怎样划分的吗?一、东中西部的差异板书:1 :划分依据:(活动探究):2:东中西部发展差异:(多媒体展示我国三个地带经济发展比较图)并指导学生的读图方法:强调图中的三个基本要素:横、纵坐标的含义、图例。
《§1.3--区域发展差异》教案

《§1.3--区域发展差异》教案《§1.3 区域发展差异》教案【教学目标】1、知道我国四大地区的范围并对比分析我国四大地区的发展差异。
2、了解我国改革开放的时空发展状况。
3、知道我国南北方的划分界线及区域差异,限制性因素和发展方向。
4、理解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意义。
【教学重点】1我国四大地区的发展差异。
2我国南方与北方的区域差异、限制因素及发展方向。
3.我国西部大开发的范围及意义。
【教学难点】1我国东、中、西部的区域发展差异及其原因分析。
2.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意义。
【教学方法】讲述法讨论法【教学准备】地图册PPT课件【教学过程】〖导入〗(列举)2016年我国人均GDP排名前20名城条件、经济基础、发展水平和对外开放程度,把全国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四大地区。
(板书)一、四大地区的差异(一)划分依据: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读图)P13图1-12“我国四大地区”(问题)P14活动——问题1:我国四大地区各包括哪些省级行政区?(简称表示)(回答)略(板书)(二)四大地区1、东部地区(13个):冀京津、鲁苏沪浙、闽粤台琼、港澳2、中部地区(6个):晋豫皖、鄂湘赣3、东北地区(3个):黑吉辽4、西部地区(12个):陕甘宁青新蒙、云贵川渝藏桂(问题)P14活动问题2:(回答)家乡陇县在陕西,属于西部地区。
(承转)我国四大地区自然条件不同,发展差异突出,表现在诸多方面。
(板书)(三)发展差异(读表)“我国四大地区基本情况”。
(问题)我国四大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有何差异?为什么?(回答)东部>东北>中部>西部(读图)四大地区经济发展比较(问题)我国四大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有何差异?为什么?(回答)东部>东北>中部>西部(板书)1、水平、速度差异:(读图)P15图1-13“2012年我国四大地区产业结构比较”(问题)比较我国四大地区三次产业结构的差异,说明形成差异的主要原因,再提出相应的改进对策。
湘教版必修三1.3区域发展差异教案

1.3地区发展差异精选教课设计教课目的:▲1.东、中、西差异①认识我国三大经济地带的区分;②理解并掌握我国东、中、西部的地区发展差异;③掌握我国改革开放的地区差异(时空发展状况)▲2.南方与北方①认识我国南方与北方的区分②理解并掌握我国南方与北方的地区差异、限制要素及发展方向▲3.西部大开发①理解并掌握我国西部大开发的范围及意义教课要点:1我国东、中、西部的地区发展差异;我国南方与北方的地区差异、限制要素及发展方向3.我国西部大开发的范围及意义难点:1我国东、中、西部的地区发展差异及其原由剖析;2.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意义教具准备:1中国政区图2PPT课件中国政区空白图(学生人手一份)教课方法: 启迪式图表阅读、剖析、概括等方法。
教课过程:新课导入:我国地区辽阔,不单自然地理地区差异大,经济发展也存在着很大差异。
所以,我国的领土整顿既有其不一样的自然地理背景,还有其不一样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差异。
在学习了中国自然地理差异后,我们将学习商讨我国地区经济的差异问题。
板书:第三节地区发展差异开始新内容:(承接)依据我国自然资源的散布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我国客观上存在着东部沿海、中部和西部三个有差其他经济地带。
下边就让我们一同来学习认识相关三个经济地带的区分、经济差异和经济差异的形成原由,以及我国改革开放的时空散布等知识。
第1 页板书:一东、中、西差异过渡:(背景介绍)我国的三个经济地带基本上是依据1983年国家计委在拟订第七个五年计划时的提法。
当时依据自然资源的散布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把全国区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三个经济地带,目的是为了正确办理我国三个经济地带的关系,充散发挥它们各自的优势和发展它们互相间的横向联系,逐渐成立以大城市为中心的、层次不同、规模不等、各有特点的经济“网络”。
从此刻看,这类从沿海到内地的经济差异也是客观存在,不行回避的。
我们讲东部沿海与内地的社会经济差异,目的是对我国这方面的国情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认识这类差异是由历史、自然和社会等要素造成的,以及将来三个地带发展的趋向。
高二地理优秀教案1.3区域发展差异第1课时东、中、西差异

1.3区域发展差异 第1课时东、中、西差异 学案(湘教版必修3)[学习目标]1. 了解我国三大经济地带地范围 .2.了解我国改革开放地时空发展状况 .3•掌握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域发展差异 .:■鸽遂屢阻自主学习載材独立思君问題一、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地带1 •划分依据:①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发展水平和②对外开放程度二、东、中、西部发展差异 1 •产业结构差异 地带 东部经济地带 中部经济地带西部经济地带产业 ③加工制造业和④第三产业⑤农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还占有较大地比重结构相对发达工业 结构 以轻型或⑥轻重混合型产业 为主 表现出一定地⑦过渡性特征以⑧重型产业为主2. 工业化与城市化地差异r 地带 东部地带中、西部地带 工业 化差 异工业化进程快 ⑨相对落后工业产值 ⑩较高较低工业结构 ?外资企业、中外合资企业、?民营企业地比重相当大,咼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以?传统型工业为主体城市 化差 异城市化.水平较咼?较低 城市综合 经济实力 ?较咼 较低 城市密度较大?较小3.对外开放地区域差异地带 东部地带 中、西部地带时间 早?.晚 程度高,吸纳?外资能力强低对外开放 程度对区 域经济地 影响 区域开放程度高,有利于引进先进地科学技术和 ?管理经验,与发达国家开展 经济、?技术交流,从而提高本地企业地技术和O 21管理水平:有助于本地企业 主动融入O 2国际市场,及时把握研发动态,积极参与O 23市场竞争,进而提咼产 品地竞争力探究点一三大经济地带地差异 【探究材料】读“我国2002年东、 A _______ , B _______ , C _______ . 2 .「A 地带第二产业居全国之首,集中了我国_____________课堂渚动区合柞援窕贡歳互动擅击思錐1 .写出图中A 、B 、 C 分别代表地经济地带中、西部地带产业结构比较图 ”,探究下列问题■擁-产业 曲第二产业 匸擁三产业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四大工业区.3 .位于B地带中全国性商品粮基地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写出四个)4 .三个经济地带存在地比较突出地差别是()A •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B .自然资源和产业结构地配置C.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速度D •经济发展速度和产业结构地配置5.有关中部地区发展方向地说法,不正确地是()A .把山西建成我国地煤炭能源基地B .湖北适合发展轻纺工业和建成以武汉为中心地钢铁基地C.湖南、江西适合发展多种有色金属工业D .河南郑州适宜发展成为我国地钢铁基地6 .东、中、西部地区目前处于区域发展地哪个阶段?【探究归纳】1 .东部经济地带中部经济地带西部经济地带2 .辽中南工业区京津唐工业区沪宁杭工业区珠江三角洲地区3 .松嫩平原三江平原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4. C5.D6 .东部地区处于工业化阶段,部分发达地区已经开始产业结构调整,向高效益地综合发展阶段过渡•中、西部地区发展极不平衡,大部分地区目前仍处于发展地初期阶段,部分区域随着资源开发,处于工业化地起步时期•【规律总结】1.东部和中西部经济地带经济发展地基础分析区域差异要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两方面入手•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地差异是一系列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综合作用地结果•自然条件是经济发展地先决条件,但不是重大,咼新技术产业突出传统型工业为主为主城市化城市化水平较咼;城市城市化水平较低,城市城市化水平最低;城市综合经济实力较强综合经济实力中等综合经济实力较弱【考例探究1】根据材料,完成下列问题•中国科学院构建地中国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估体系•由生存、发展、环境、社会和智力五个支持系统组成•其中生存支持系统与生存资源禀赋(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等)、农业投入水平、资源转化效率等有关,发展支持系统与区域发展水平(区域产业结构等)、区域发展成本等有关•下图是1995〜2007年中国可持续发展能力变化趋势图,下表是2007年中国东、IMW31网I側丁L例* Lwy aKM! 2(01 20冊210地区发展支持系统东部地区「121.2中部地区113.3西部地区110.2注:1995年全国为100.0中国东、中、西部地发展支持系统存在着差异,请从三次产业结构和工业结构角度给予说明•答案三次产业结构差异:东部加工制造业和第三产业相对发达;中、西部农业占较大地比重•工业结构:东部以轻型或轻重混合型产业为主;西部以重型产业为主;中部呈过渡性特征•解析发展支持系统与区域产业发展水平(区域产业结构)、区域发展成本等有关•迁移教材关于东、中、西地区三次产业结构和工业结构知识,即可解答本题探究点二对外开放地区域差别【探究材料】教材P19图1- 18我国改革开放地时空发展•1.读图1- 18,说出我国对外开放地时空格局是怎样变化地?2 •我国地改革开放为什么从东部开始?东部经济地发展,对中、西部会产生什么影响?试谈谈你地看法•【探究归纳】1 .本图反映地是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形成所经历地时空历程:从时间轴上看,开放起步于1980年设立地四个经济特区;至1984年才迈出第二步,开放14个沿海开放城市;从此以后,开放步伐不断加快,至1992年基本形成全方位地开放格局•从空间轴上看,改革开放首先从沿海开始,从沿海地点(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到沿海地片(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洲地带、山东半岛、辽东半岛等沿海经济开放区),再向中、西部推进;但目前中、西部地开放城镇仍是点状分布(长江沿岸开放城市、边境开放城市、省会开放城市),在开放程度上不及东部沿海地带2 •东部地带气候湿润、雨热同期,利于作物生长;地势低平,比较有利于开发利用;东部地带面向大海,具有开放性和便利地海运;我国近代工业首先出现在东南沿海地一些城市,原有工业基础好;东部地区地人们思想比较开放,在经济竞争面前有较强地危机感和紧迫感•东部开放后,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同时也拉大了与中、西部经济发展地差距•不过,国家适时调整了发展战略,实施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和中部崛起地发展战略,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地发展差距正在缩小•【规律总结】对外开放地区域差异(1) 我国地对外开放战略:沿海T沿长江、陇海一兰新线T沿边境•(3) 对外开放直接影响区域经济增长,因为区域开放程度高,有利于引进先进地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与发达国家开展经济、技术交流,从而提高本地区企业地技术和管理水平;区域开放程度高,还有助于本地企业主动融入国际市场,及时把握研发动态,积极参与市场竞争,进而提高产品地竞争力【考例探究2】关于三个经济地带对外开放地叙述,正确地是()A •从沿海到沿长江、陇海一兰新线,再到沿边境地开放次序B •西部地带对外开放地程度较高,吸纳外资地能力较强C.西部大开发并不包括西部与周边国家地经贸合作D •区域开放程度高,有利于引进先进地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但不利于提高竞争力答案A解析西部地带地开放程度较低,吸引外资能力较低;西部大开发包括西部与周边国家地经贸合作;区域开放程度高,有利于引进先进地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竞争力•。
地理ⅲ湘教版1.3区域发展的差异教案

地理ⅲ湘教版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明白并能说出我国东部、中部、西部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范畴2、把握并能明白得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区域差异的各项表现及特点3、明白得并能分析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区域差异的缘故能力目标:1、通过众多的文字材料、图片、图表等,采纳感受上强烈的对比冲击,学会比较和综合分析我国的东、中、西部的区域进展差异并分析其缘故,提高地理读图、析图能力。
2、通过学习我国的区域差异,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特点和差异的能力,能对实际区域特点要素的空间结构、空间分布特点及缘故进行分析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我国三大经济区及南北方区域差异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我国的地理国情,明白中国要走向世界强国之林,东西部南北方要和谐进展,让学生树立全局的观念。
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树立可连续进展的观念。
【学情分析】教育理论告诉我们:“认识并非是主体(学习者)关于客观实在的简单的、被动的反映,而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在建构过程中,主体已有的认知结构发挥了专门重要的作用,并处于不断的进展之中”。
高一学生对感性知识同意能力较强,关于理性知识的同意能力也正在逐步加强。
专门是在认知心理方面,高中学生已能形成空间表象和空间概念,并善于进行空间思维与空间想象。
而且高中地理内容更注重与实际相结合,学会运用差不多的地理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式、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规律等成为高中地理学习的要紧目标。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充当学生获得知识的指导者、合作者和助手的角色,与学生共同经历知识的探究过程。
[教学重点] 分析、比较我国东、中、西部的区域进展差异。
[教学难点] 分析形成东、中、西部区域差异的缘故[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方法、图表分析法、比较法、小组讨论法[ 课时] 第1课时[课型] 综合课【教学新课】[导入新课]春节过后,各大都市候车室里旅客总是专门多,他们大多是前往东南沿海务工,提问学生他们什么缘故到东南沿海,是什么缘故使他们不远千里过来的?(东南沿海经济发达,能够提供较多的就业机会和较高的工资等遇)说明我国各地经济进展是专门不平稳的,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区域进展差异。
103高二地理《区域发展差异》教案

区域的发展差异(1)【前言】一、东、中、西差异二、南方与北方三、西部大开发2022年中国各省人均GDP排行榜(前10)这些城市的分布有何规律?分布规律:集中于东部沿海一、东、中、西差异(一)划分依据和范围(二)东、中、西部发展差异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经济发展速度差异1、产业结构差异读下图,比较我国2022年三个地带三次产业结构的差异,说明形成差异的主要原因。
产业结构差异——三大地带经济发展差距的重要原因地带东部经济地带中部经济地带西部经济地带产业结构加工制造业和第三产业相对发达农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较大比重工业结构以轻型或轻重混合型产业为主表现出一定的过渡性特征以重型产业为主【P15活动】1、东部地带第二、三产业相对发达,中西部地带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较大的比重。
形成差异的主要原因:中西部地带自然条件较差,历史基础薄弱,因而经济发展水平明显落后于东部地带。
对策:大力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第二、三产业的发展。
【活动2:P15~16】(1)该城市第一产业的比重明显下降,第二产业的比重基本稳定,第三产业的比重迅速上升。
从工业结构来看,轻工业比例大幅度上升,重工业比例逐步下降。
第三产业比重迅速上升和轻工业比例大幅上升能活跃市场,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推动城市化的进程,促进经济的发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
(2)从三次产业的构成来看:第一产业比重仍然过大,第二产业需要进一步发展,应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从工业内部轻、重工业比例来看:以轻工业为主,重工业相对较弱,应进一步加强轻工业的发展。
2、工业化与城市化差异图为2022年东、中、西部地带工业增加值结构看图说明东、中、西地带工业化的差异东部工业化进程快、中西部相对滞后;东部工业产值明显高于中西部。
(东部:高新技术产业,西部:传统工业)看表格,2022年东、中、西部地带城市的分布表格反映东、中、西部地带城市存在哪些方面的差异?东部城市化水平高于中西部;东部城市的综合经济实力高于中西部同类城市;东部城市密度高于中西部。
1.3区域发展差异

A.只有春汛
B.只有夏汛
C.只有秋汛
D.春季和夏秋季各有一个汛期
(2)城市P是在大型能源基地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该能源基地是
A.水电站B.油田C.天然气田D.煤矿
(3)与太湖平原、珠江三角洲等地区相比,图示平原地区作为商品粮生产基地的优势条件是
A.单位面积产量高B.人均耕地面积大
目的:缩小东西差距,加速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范围“10+2+3”:10指的是西部地带的1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指中部地带的内蒙古和东部地带的广西两个自治区;3指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吉林延边朝鲜族自治州。
优势:自然资源丰富,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劣势:基础设施落后,人才、技术、资金匮乏
2、探究区域差异形成的原因中学会合作与交流;
3、开展对当地工业、农业、交通、资源等情况进行调查活动,运用所学知识,对家乡的发展进行综合分析、评价,提高自主研究性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学习,了解我国国情,增强民族自信心和爱国主义情感;
2、讨论“西部大开发”的意义,激发热爱祖国,开发西部、建设西部的热情。
限制因素:技术水平低,工业发展起步晚,经济基础差,交通运输和服务设施不够完善。
建议: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积极发展工业与旅游业。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改善交通条件,改善技术水平,促进经济发展。
承转:
我国区域差异主要表现在东、中、西的差异与南、北方的差异等等。初中已经学过了南、北方的差异了。我们在来看看东、中、西的差异。
承转:
三大经济地带出现差异主要表现在差异结构、工业化与城市化和对外开放程度这几个方面。
活动:(10分钟)
1)请同学们读2002年东、中、西部地带产业结构比较图,比较我国2002年三个地带三次产业结构的差异,说明形成差异的主要原因,提出相应的改进对策。(2分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 区域发展差异》教案【教学目标】1、知道我国四大地区的范围并对比分析我国四大地区的发展差异。
2、了解我国改革开放的时空发展状况。
3、知道我国南北方的划分界线及区域差异,限制性因素和发展方向。
4、理解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意义。
【教学重点】1我国四大地区的发展差异。
2我国南方与北方的区域差异、限制因素及发展方向。
3.我国西部大开发的范围及意义。
【教学难点】1我国东、中、西部的区域发展差异及其原因分析。
2.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意义。
【教学方法】讲述法讨论法【教学准备】地图册PPT课件【教学过程】〖导入〗(列举)2016年我国人均GDP排名前20名城市: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
(点拨)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区域间不仅自然地理环境差异大,而且社会经济发展方面也存在着巨大差异。
〖授新〗进入21 世纪以后,我国根据全国各地的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发展水平和对外开放程度,把全国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四大地区。
(板书)一、四大地区的差异(一)划分依据: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读图)P13图1-12“我国四大地区”(问题)P14活动——问题1:我国四大地区各包括哪些省级行政区?(简称表示)(回答)略(板书)(二)四大地区1、东部地区(13个):冀京津、鲁苏沪浙、闽粤台琼、港澳2、中部地区(6个):晋豫皖、鄂湘赣3、东北地区(3个):黑吉辽4、西部地区(12个):陕甘宁青新蒙、云贵川渝藏桂(问题)P14活动问题2:(回答)家乡陇县在陕西,属于西部地区。
(承转)我国四大地区自然条件不同,发展差异突出,表现在诸多方面。
(板书)(三)发展差异(读表)“我国四大地区基本情况”。
(问题)我国四大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有何差异?为什么?(回答)东部>东北>中部>西部(读图)四大地区经济发展比较(问题)我国四大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有何差异?为什么?(回答)东部>东北>中部>西部(板书)1、水平、速度差异:(读图)P15图1-13“2012年我国四大地区产业结构比较”(问题)比较我国四大地区三次产业结构的差异,说明形成差异的主要原因,再提出相应的改进对策。
(回答)差异比较:目前都为“二、三、一”结构;东部地区第三产业比重最大,最接近“三、二、一”结构;西部地区第一产业比重最高;东部、东北地区二、三产业相对发达,中、西部地区第一产业比重较大。
差异原因:中、西部、东北地区自然条件较差,历史基础薄弱,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于东部地带。
改进对策:中、西部、东北地区加快工业化、城市化进程,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
(板书)2、产业结构差异:(点拨)产业结构差异是四大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的最重要原因。
(问题)P15活动——问题2(回答)(1)产业机构:第一产业明显下降,第二产业基本稳定,第三产业明显上升;工业结构:轻工业上升幅度大于重工业,呈现“轻型或轻重混合型”。
经济水平逐渐提高,可满足居民日常生活用品,生活质量不断提高。
(2)产业结构呈现“二、三、一”结构,工业结构呈现“轻型或轻重混合型”结构;该市经济较发达,产业结构较合理。
(板书)(点拨)由此可见,我国工业结构呈现“南轻北重,东轻西重”的特征。
(承转)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国工业化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但依然存在着显著的区域差异。
(板书)3、工业化差异:(读图)图1-16 2012年我国四大地区工业增加值结构示意图(问题)说明图中反映的差异及形成差异的主要原因。
(回答)工业增加值: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占全国比重:东部>中部>西部>东北主要原因:东部地带外资企业、中外合资企业、民营企业已占相当大的比重,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发展,而东北、中、西部仍然以传统型工业为主。
(讲解)东部、东北工业化进程快,而中、西部则相对滞后。
东部工业产值要明显地高于中、西部和东北地区。
(板书)(1)工业化速度:(2)工业产值:(读图)中国四大工业区分布图(问题)他们的工业结构有何特征?他们的分布有何规律?(回答)辽中南以重型为主,京津唐以轻重混合型为主,沪宁杭以轻重混合型为主,珠三角以轻型为主。
他们都分布于东部地区和东北地区。
(承转)城市化的动力来自于工业化,2012 年,我国城市化水平已达52.7%。
但由于我国工业化显著的区域差异,城市化也存在巨大的区域差异。
(板书)4、城市化差异(读表)我国四大地区地级及以上城市数(2012年)(问题)我国城市化在城市化水平、城市综合实力、城市分布密度方面存在怎样的差异?(回答)①城市化水平:东部远高于中、西部。
②城市综合实力东部城市的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地高于中西部的同类城市。
③城市分布密度:东部地带高于中部地带。
(板书)(1)城市化水平:(2)城市综合实力:(3)城市分布密度:(点拨)城市发展的滞后,严重制约了中、西部的社会经济发展。
(阅读)我国不同地区的城市发展(点拨)我国东部地带城市化迅速推进,出现了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等城市密集带,中西部地带中心城市发展迅速,与东部中心城市的发展差距逐渐缩小。
(承转)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先后制定了从沿海到沿长江、陇海—兰新线,再到沿边境的全方位开放开发战略,在区域不平衡发展的背景下,东、中、西部地带出现了明显的对外开放差异。
(读图)我国改革开放的时空发展(点拨)从时间上看,开放起步于1980年设立的4个经济特区;至1984年迈出第二步,开放14个沿海城市;以后开放步伐不断加快,1992年基本形成全方位开放格局。
从空间上看,开放首先从沿海开始,从沿海的点到沿海的片,再向中西部推进;目前中西部的开放城镇仍是点状分布,在开放程度上不及东部沿海地区。
(板书)5、对外开放差异(1)东部地区:时间早,程度高,吸纳外资能力强。
(2)中、西部和东北地区:时间晚,程度低,吸纳外资能力弱。
(讲解)“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我国的区域差异除了四大地区的差异外,还集中表现为南方与北方的差异。
(板书)二、南方与北方的差异(读图)我国四大自然区域图(问题)我国南北方的范围和界线各是什么?(回答)在我国东部季风区,以秦岭—淮河为界线,秦淮线以北为南方,秦淮线以南为南方。
(板书)(一)界线:秦岭—淮河线(问题)秦岭—淮河一线具有哪些地理意义?(回答)1、温度:1月0℃等温线通过2、降水:800㎜等降水量线通过3、温度带:亚热带和暖温带4、干湿区:湿润区和半湿润区5、自然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温带落叶阔叶林6、农业区:水田农业和旱地农业7、作物区:水稻和小麦8、水文特征:河流有无结冰期界线9、流域分界: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讲解)南北方地区,无论自然条件,还是社会经济方面都存在很大差异。
(板书)(二)差异(读图)中国地形图、气候图、自然带图、土壤图(板书)1、自然条件差异(读图)中国农业分布图、工业分布图、交通运输图(填表)P21活动——问题1(阅读)P20—P21内容的趋势。
为了缩小地区间的差距,加速西部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国家于1999年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板书)三、西部大开发(读图)图1—19新时期西部大开发范围(问题)西部大开发包括哪些省区?自治州?(回答)12个西部省区:陕甘宁青新蒙,云贵川渝藏桂3个自治州:湘西、恩施、延边(板书)(一)范围:12+3(阅读)P23文字(问题)西部大开发具备哪些条件?(问题)西部大开发应该采取哪些措施?〖小结〗我们要正视我国的区域间发展的现实差异,借鉴美国西部开发、德国南部开发、俄罗斯东部开发、日本北部开发的经验,以达到区域的均衡发展,实现伟大的中国梦。
〖反馈〗1.以下省区全部属于远西部地带的是( )A.新疆、青海、甘肃、宁夏B.新疆、青海、西藏、内蒙古C.新疆、西藏、云南、甘肃D.西藏、内蒙古、甘肃、宁夏2.关于我国四大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东部地区矿产资源最丰富B.中部地区面积最大C.西部地区人口最稠密D.东北地区以重化工业为主导3.比较我国四大地区的产业结构,结论正确的是( )A.都是第一产业比重最大B.都是第二产业比重最大C.都是第三产业比重最大D.第一产业比重都占一半以上4.我国四大区域国民生产总值增长速度差异的因素有( )①地理区位②矿产丰富程度③产业结构④对外开放程度⑤科技水平⑥土地面积A.①②③④B.②③⑤⑥C.①③④⑤D.①③⑤⑥5.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开放格局的发展相比不是利用了( )A.交通便利 B.经济国际化程度高 C.劳动力资源丰富 D.土地资源丰富6.我国开放格局的时空发展特点是( )A.点、线、面开放格局同步发展 B.沿边省区的省会与沿海城市同步发展C.东、中、西部地区同步发展 D.内陆省会城市与边境城市同步发展7、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 )A.冬小麦与春小麦主要产区的分界线B.农区畜牧业与牧区畜牧业分界线C.湿润区与半干旱区的界线D.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与温带落叶阔叶林带的界线8、关于南方与北方特征差异的描述,正确的是( )A.矿产资源:北方煤炭、石油、铁矿丰富,南方有色金属丰富B.限制性因素:北方水源不足,南方热量不足C.工业结构:北方能源工业为主,南方以重工业为主D.农业生产:北方自然条件差,无商品粮基地,南方水热条件好,水稻种植广泛9、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突出区位优势是( )A.矿产资源丰富B.交通十分便利C.资金雄厚D.市场广阔10、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东部首先应向西部迁移的产业是( )①高科技产业②高耗能产业③高原料消耗产业④高污染工业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板书设计】【作业设计】【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