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三大能量物质

合集下载

高二地理选修一第一章知识点归纳

高二地理选修一第一章知识点归纳

高二地理选修一第一章知识点归纳1.高二地理选修一第一章知识点归纳篇一1、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原因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稳定的光照条件,安全的空间运行轨道地球适宜的自身条件:日地距离适中,体积质量适中,地球内部物质运动促进海洋的形成2、太阳活动标志:黑子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对地球气候的影响、干扰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对地球磁场的影响。

3、自转地理意义:①产生昼夜交替现象;②产生地方时差异;③水平运动物体的偏向;④地球椭圆体的形成。

4、公转地理意义:①昼夜长短的时空变化;②正午太阳高度的时空变化;③四季的交替;④五带的分布。

2.高二地理选修一第一章知识点归纳篇二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1、岩石分三大类:①岩浆岩(岩浆上升冷却凝固而成)。

②沉积岩(岩石在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下形成)。

③变质岩(变质作用)。

2、六大板块名称: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3、大气受热过程:太阳辐射(短波)、大气削弱、地面增温、地面辐射(长波)、大气增温、大气辐射(长波)、大气逆辐射(保温作用)。

4、常见的天气系统:锋面系统(冷锋、暖锋、准静止锋)、气旋(低压)和反气旋(高压)、锋面气旋。

3.高二地理选修一第一章知识点归纳篇三宇宙中的地球1、天体系统的级别:总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

2、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交替: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晨昏线(圈)——与赤道的交点的时间分别是6时和18时——太阳高度是0度——晨昏圈所在的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

(2)地方时差:东早西晚,经度每隔15度相差1小时。

(3)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赤道上不偏,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偏向力随纬度的增大而增大。

3、地球的圈层结构以地表为界分为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

(1)地球内部的圈层根据地震波(纵波、横波)的特点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

地壳物质主要由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组成,上地幔的软流层是岩浆的源地,地核主要由铁镍物质组成。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一课件第一章第一节生命的基础能源—糖类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一课件第一章第一节生命的基础能源—糖类

9.你吃深海中的鱼类,如金枪鱼、三文鱼与沙丁 鱼吗? 10.你吃柑橘类水果,如柚子、橙子或橘子吗? 11.你将瓜子、花生或其他干果作为零食或放在 午餐或晚餐中吃吗? 12.你吃割去肥肉的红肉或用大豆制品、豆类食 物或豌豆作为补充铁的来源吗? 13.你吃低脂奶类食品,如低脂酸奶或低脂牛奶 吗? 14.你在饭馆进餐时,也点蔬菜吗? 15.你在烹调时,用葵花子油、橄榄油或豆油替 代猪油或牛油吗? 16.你饮用水果汁或蔬菜汁吗?
绿色植物利用太阳能,通过光合作用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储 存能量的糖类,同时释放出氧气。 nCO2+mH2OCn(H2O)m光合作用 +nO2↑ 在人体和动物体内各种糖类水解为葡萄糖后,葡萄糖氧化又会 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C6H12O6+6O26CO2+6H2O 通过上述两个化学反应,你能从能量变化和物质循环的角度, 体会绿色植物积蓄、储存能量和动物体内糖的氧化分解、释放 能量,支持生命活动的整个过程吗?你能体会自然界中简单物 质变成复杂物质,再变为简单物质,同时伴随能量的转移,从 而使人和动物获得了生命不可缺少的能量的神奇过程吗?
C6H12O6(s)+6O2(g)6CO2(g)+6H2O(l) 合成
糖类
水解
葡萄糖
分解 合成
肌糖元 脂肪
储存能量
转化
肝糖元:当血糖﹤0.1%(正常值),肝糖元就会分解为葡萄糖; 肌糖元:运动时需供能,肌糖元就会转化为葡萄糖供肌肉运动用; 脂肪:也是能量储备的方式,过多食用糖类物质易使人发胖。
二.淀粉是如何消化的
1.食物要多样、谷类为主;2.多吃蔬菜、 水果和薯类;3.每天吃奶类、豆类或其 制品;4.经常吃适量鱼、禽、蛋、瘦肉, 少吃肥肉和荤油;5.食量与体力活动要 平衡,保持适宜体重;6.吃清淡少盐的 膳食;7.如饮酒应限量;8.吃清洁卫生、 不变质的食物。对于健康人而言,不挑 食、不偏食,做到主食粗细搭配、副食 荤素搭配,就是合理营养、平衡饮食, 就能促进健康。

新2024秋季高中化学必修人教版第一册《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全章复习》

新2024秋季高中化学必修人教版第一册《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全章复习》

教学设计:新2024秋季高中化学必修人教版第一册《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全章复习》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学生能够从宏观现象(如颜色变化、气体产生等)出发,识别物质的性质,并能运用原子、分子等微观视角解释物质的组成、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

2、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理解并掌握物质变化(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以及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守恒、能量变化等基本规律,形成对化学变化过程的动态平衡观念。

3、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通过分析实验现象和数据,推理得出物质的性质及变化规律,能够构建并应用简单的化学模型(如化学反应方程式)描述和预测物质的变化过程。

4、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在复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方案、收集证据并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能力,激发创新思维。

5、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增强学生对化学学科价值的认识,理解化学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树立绿色化学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二、教学重点•物质的分类与性质:理解元素、化合物、混合物等基本概念,掌握常见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熟悉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等特征,理解其应用。

•质量守恒定律与化学方程式:理解质量守恒定律,能正确书写和配平化学方程式,并据此进行简单计算。

•物质变化中的能量变化:认识化学反应中的吸热与放热现象,理解能量守恒原理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

三、教学难点•微观视角解释宏观现象:如何运用原子、分子的观点深入解释物质的性质及变化过程。

•化学方程式的灵活运用:在复杂情境下,如何准确书写化学方程式并进行相关计算。

•能量变化与反应条件的综合分析:理解并预测不同条件下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及其影响。

四、教学资源•教材及配套习题集•多媒体课件(含实验视频、动画模拟等)•化学实验器材(用于演示或学生分组实验)•互动问答平台或学习APP,促进师生、生生交流五、教学方法•讲授法结合讨论法:教师讲解核心概念,引导学生讨论具体案例。

第3章_人体所需的三大营养素

第3章_人体所需的三大营养素
2. 脂肪
➢ 脂肪含能量最高,是体内各种能源物质的主要贮存形式 ➢ 正常情况下,人体所消耗的能源物质中有40 ~ 50%来自体内的脂肪
13
第二节 能量的供给量和食物来源
3. 蛋白质
➢ 人体在一般情况下 主要利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氧化供能 一般蛋白质不做为能源物质供能
➢ 但在特殊情况下,如长期不能进食或消耗量过大时,体内的糖原和贮存脂 肪已大量消耗后,将依靠组织蛋白质分解产生氨基酸来获得能量,以维持 必要的生理功能
33
第四节 如何合理摄取蛋白质
6
第一节 人体所需要的三大产能营养素
三大产能营养素的生热系数
➢ 1 克蛋白质 可产生 16.7KJ (4kcal )的能量 ➢ 1 克脂肪 可产生 37.6KJ (9kcal )的能量 ➢ 1 克碳水化合物可产生 16.7KJ (4kcal )的能量 ➢ 能量在体内如何被消耗?? 能量主要满足四个方面的需要,基础代谢、体力活动、食物特殊动力作用
22
第三节 蛋白质
蛋白质的生化
➢ 从化学上来看,蛋白质大分子结构是由一个个肽链组成,而肽链又是由一个个氨 基酸分子组成,所以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 —— 氨基酸。
➢ 自然界有上百种氨基酸,而只有 20多种氨基酸被证明可以被合成为蛋白质。
➢ 目前研究发现的大约在25 个左右。
23
第三节 蛋白质
构成人体蛋白质的氨基酸分类
10
第一节 人体所需要的三大产能营养素
如何评价能量代谢状况
1)量的方面 :看能量是否平衡,一般可以用体重和体质指数(BMI) 作为能量 营养状况的常用观察指标。 理想体重(kg )= 身高(cm )-105 ,在该值的±10%范围内都是适宜体重 BMI= 体重(kg )/ 身高2 (m ),中国人正常的 BMI=18.5~23.9 2)质的方面:主要是评价三大产能营养素的分配比例是否合理。 营养学上建议每日摄入的能量中,三大产能营养素分别的供能比例为: 脂肪供能20%~30%,碳水化合物供能55%~65% ,蛋白质供能10%~15%

运动生理学课件《第一章:肌肉活动的能量供应》

运动生理学课件《第一章:肌肉活动的能量供应》

合成并可迅速分解被直接利用的一 种自由存在 的化学能形式。 ATP的组成:一个大分子的腺苷和三 个磷酸根 在ATP分子结构中的三个磷酸根之间 的结合键中蕴藏着大量的化学能。 生物体一切生命活动的能量都直接 来源于ATP
(一)ATP的分解——放能

ATP酶

ATP
ADP+Pi+能

肌肉收缩就是利用肌细 胞内ATP分解释放出的 能量供肌肉收缩克服阻 力来做功,以实现化学 能向机械能的转化.
运动对脂肪代谢的影响



提高脂肪酸的氧化能力:耐力训练是 提高机体氧化利用脂肪酸供能能力最 有效的措施。 改善血脂异常:耐力运动可促使血浆 甘油三酯降解,增加血浆高密度脂蛋 白(HDL)含量(HDL可防止动脉粥样 硬化) 减少体脂积累 :坚持长期运动可以提 高脂肪酶活性,促进脂肪水解,加速 自由脂肪酸氧化供能,而减少体脂积 累。
(2)糖和糖原


②血糖
血液中的葡萄糖又称血糖,正常人空腹浓度为80120mg%。 血糖是包括大脑在内的中枢神经系统的主要能源。 运动员安静状态下的血糖浓度与常人无异。 血糖浓度是人体糖的分解及合成代谢保持动态平衡的标 志。 饥饿及长时间运动时,血糖水平下降, 运动员会出现工作能力下降及疲劳的征象。 肝糖原可以迅速分解入血以补充血糖,维持血糖的动态 平衡。

人体的糖以血糖、肝糖原和肌糖原的形式 存在,并以血糖为中心,使之处于一种动 态平衡。葡萄糖是人体内糖类的运输形式, 而糖原是糖类的贮存形式
2、糖的分解供能
(1)食物中的糖(多糖或双糖) 血液 。 消化道(单糖) 单糖被吸收进人
一部分合成肝糖原; 一部分随血液运输到肌肉合成肌糖原贮存起来; 进入消 一部分被组织氧化利用; 化道, 另一部分维持血液中葡萄 使双糖 和单糖 糖的浓度。 氧化分解 分解为 食 物

能源概论复习资料有答案

能源概论复习资料有答案

《能源概论》复习题第一章能量与能源1、什么是能量?能量是物质运动的度量。

也是产生某种效果(变化)的能力。

2、能量的形式有哪些?机械能、热能、电能、辐射能、化学能、核能。

3、什么是热能?构成物质的微观分子运动的动能和势能总和。

4、什么是发热量?单位重量或体积燃料在完全燃烧,且燃烧产物冷却到燃烧前的温度时所放出的热量。

5、什么是低位发热量?单位燃料完全燃烧后,燃烧产物的温度冷却到参加燃烧反应物质的原始温度(20℃),而燃烧产物中的水蒸气也冷却成20 ℃的水蒸汽时所放出的热量。

6、什么是高位发热量?单位燃料完全燃烧后,燃烧产物的温度冷却到参加燃烧反应物质的原始温度(20℃),而燃烧产物中的水蒸气冷凝成为0 ℃的水时所放出的热量。

7、能量的性质有哪些?状态性、可加性、传递性、转换性、做功性、贬值性。

8、能量的转换包括的内容是?能量在空间上转移,就是能量的传输;能量在时间上转移,就是能量的储存。

9、能量传递的条件是什么?势差10、能量传递的形式是什么?能量的传递包括转移与转换两种形式11、能量传递的方法是什么?—由温差引起的能量交换,能量传递的微观形式;—由非温差引起的能量交换,能量传递的宏观形式。

12、能量传递的方式是什么?其具体方式为:传热—热传导、热对流和热辐射三种基本方式;做功(机械功)—容积功、转动轴功和流动功(推动功)三种基本方式。

13、能量传递的实质是什么?能量利用的实质。

14、什么是能源?是指能够直接或经过转换而获取某种能量的自然资源。

15、常规能源包括有哪些?煤炭、石油、天然气、薪柴燃料、水能。

16、新能源包括有哪些?太阳能、地热能、潮汐能、生物质能、核能。

17、能源的评价包括哪些?储量、能量密度、储能的可能性、供能的连续性、能源的地理分布、开发费用和利用能源的设备费用、运输费用与损耗、能源的可再生性、能源的品位、对环境的影响18、什么是能量密度?是指在一定的质量、空间或面积内,从某种能源中所能到的能量。

第一章 第三节化学反应及其能量变化08

第一章  第三节化学反应及其能量变化08
(2)燃料与空气要有足够大的接触面 3、空气不足,燃料不充分燃烧,会造成产热少,浪 费资源,产生CO、烟尘等污染空气,危害人体健康。 空气太过过量会带走热量。降低热量利用率。 4、采用粉碎固体燃料的目的是为了增大燃料与空气 的接触面积,提高燃烧效率。 5、(1)、利用率低,浪费资源 (2)、产生大量烟尘;生成SO2形成酸雨。
1.放热反应:有热量放出的反应 常见属于放热反应的有: A.所有的燃烧,爆炸反应 B.中和反应 C.大多数化合反应 D.活泼金属置换水或酸中氢 规律:能够自发进行的化学反应, 一般为放热反应。
2.吸热反应:吸收热量的反应
常见属于吸热反应的有 A. 大多数分解反应
B.
C.
C + CO2 = 2CO
C + H2O = CO + H2
二、燃料的充分燃烧
[问题] 1.什么是化石燃料? 2.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是什么? 3.燃料燃烧时,若空气不足或过量, 会造成什么后果?
4.为什么固体燃料要粉碎后使用?
5.煤直接燃烧有那些弊端?
天然气这些由古代动植物遗体埋在地 层下,在地壳中经过复杂的变化形成的非再生能源。 (1)适当过量的空气; 2、充分燃烧条件:
c
D)
D.水煤气
小结
§1-3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一、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通常表现为热量的变化 放热反应
吸热反应 化学上把有热量放出的化 学反应叫做放热反应。 化学上把吸收热量的化学 反应叫做吸热反应。
二、燃料的充分燃烧
要有足够多的空气; 燃料与空气要有足够大的接触面积


D.
Ba(OH)2. 8H2O 和 NH4Cl 反应
规律:需要持续加热的化学反应,一般 为吸热反应。

九年级科学第一章知识点

九年级科学第一章知识点

九年级科学第一章知识点科学是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和探索的一门学科,也是人类进步和发展的重要源泉。

作为九年级的学生,我们将进入九年级科学学习的第一个章节,以下是本章的几个重要知识点。

一、物质与能量的基本概念在科学研究中,物质和能量是两个核心概念。

物质是构成宇宙的基本单位,包括各种物质的元素和化合物。

而能量则是物质运动和转化的基础,它可以存在于不同的形式,如热能、电能、光能等。

我们生活在物质世界中,周围的一切都由物质构成。

物质存在于不同的状态,如固体、液体和气体。

当物质发生物理或化学变化时,能量也会发生转化。

这是我们研究物质与能量关系的基本出发点。

二、物质与能量的转化过程物质与能量之间存在着相互转化的过程。

比如,当我们燃烧木头时,木头中的化学能转化为热能和光能;当我们从电池中提取电能时,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当我们吃食物时,化学能转化为身体的机械能和热能。

这些转化过程可以通过能量守恒定律来解释。

能量守恒定律指出,在一个封闭系统内,能量总量是不变的,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

这一定律连接了物质和能量的转化过程,对于我们理解自然界的运行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三、自然界中的能量流动在自然界中,能量通过各种途径进行流动。

最常见的能量流动形式是热传导、热对流和热辐射。

热传导是指热量通过物质的直接传递,如我们触摸热水时感觉到的热量。

热对流是指热量通过液体或气体的流动传递,如我们洗澡时感觉到的热水。

热辐射则是指热能通过空间传播,如太阳向地球发射的热能。

此外,能量还通过光能的传递而流动。

太阳光是地球上一切生物的能量源,它提供了光合作用所需的光能。

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利用太阳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质的过程,同时释放出氧气。

这一过程使得能量从太阳流动到绿色植物,再流向食物链中的其他生物。

四、能量与环境的关系能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源,它对环境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能源消耗的增加,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