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和汤
阳和汤加减治疗肺系疾病验案3则

按: 肺萎 虚 热证 虽 然 病 变 在肺 , 但 病 源 却在 胃 ,
乃 是 由于 胃阴不 足 , 虚火上炎 , 热 灼 肺 津 成 痰所 致 , 故 所 咳吐 的浊 唾涎沫质 较 粘稠 , 甚 至夹血 丝 , 并有 口
肺下 叶 叩诊 呈 浊音 , 听诊 呼 吸音 消失 。胸部 C T示 : 右肺 下 叶阴影 ; 纵 隔淋 巴结肿 大 , 考虑肺 癌 可能 。 电 子支 气管 镜检 查示 : 见 右肺下 叶支 气管 内有 一肿 块 , 阻塞 管腔 , 取 活检 , 病理 诊断 为鳞 状细胞 癌 。诊 断为 右肺 下 叶肺癌 合并 右 肺 下 叶 支气 管 阻 塞 , 右 肺 下 叶 萎缩 。证 属 阴虚火 旺 , 肺 络损 伤 。治 宜滋 阴降火 , 宁 络止 血 。处方 : 麦冬 、 西 洋参 、 沙参 、 桑 白皮 、 黄芩 、 生
而布 阳和 , 故 而 得名 “ 阳和 汤 ” 。方 由熟 地黄 、 肉桂 、 麻黄 、 白芥子 、 姜炭 、 鹿 角胶 和生 甘草 组成 , 主要 作 为 治疗 阴疽 的重要 方剂来 使 用 。现代 医家根 据该 方有 温 阳养 血 、 散 寒通 滞 之 功 , 遵 循 辨 证施 治 原则 , 将 本 方 加 减应用 于 l 临床 内 、 外、 妇、 儿、 皮 肤等 多科疾 病 的
火, 宁 络止 血 。所谓 “ 壮水之主, 以制 阳光 。 ” 方 证 相 宜, 故 疗效 颇佳 。
( 收 稿 日期 : 2 0 1 3 — 1 1 . 2 7 ) 责任编辑 : 周 茂 福
J I A NG XI J OUR NA L OF T R ADI T I ONA L C HI NES E MEDI C I NE
陈集才主任医师应用阳和汤的经验

作 方式 的 改变 , 致 了颈 椎 病 的发 导 草 6, g 炮姜炭8 , 乳香1 g5 1 g g 0, _ 0,  ̄ 病 率提 高 , 始发 病 的年 龄 也 出现 且 川 牛膝 1 , 龟板 3 , 子树 根 5g 制 0g 李 了年轻 化 的趋 势 。笔 者 于2 0 年5 06 3 , Og 千年健2 , 附子6 ( 包 , 0g 制 0g另 月至20 年 l月采用三部 推拿法 07 2 开水先 煎2 ) 。连 续用 药4 月 , h 个 患 治 疗C A 5例 , S 0 并设 常 规推 拿对 照 者诉 行走正 常 , 无不适 感。MRI : 示
・
经验总结 ・
陈 集才 主任 医师 应 用 1 ̄ 汤 的经 验 3 n B
杨万松 曲靖 市 中医院 关键 词 阳和 汤 ; 陈集 才 ; 验 经 中图分 类号 : 29 R 4 文 献标识码 : A 文章 编号 :03 0 1(00 0— 00 0 10— 7 92 1 )3 03— 2 650 云南 曲靖市 交通路8 号 500 0
疽, 鹤膝 风 , 骨疽 , 贴 结核 , 石疽 , 乳 除骨折 , 药后 好转 ( 不详)后 周, 用 具体 。 到我院就诊。 自发病以来, 诉 每 癖。 方具有 温 阳散 寒 、 本 温补 营血 、
温化 寒 痰通 滞功 效 ,使 营血得 补 ,
因劳 累反 复 出现 右膝 关 节 肿 痛 , 1 年均 住 院 治 疗( 具体 不详)每逢 冬 ,
2g鹿 / 5g 白芥 子 1 ,  ̄ 5g 肉桂 通 经络 , 开散 寒凝 为佐 药 ; 以生 异 常。 乃寒凝 关节 、 使 此 痰瘀 阻络 , 给 1 , 角) 1 ,
甘草 解毒 而调 和诸 药 。 ②从 阴疽 的 予 阳和 汤加 减 , 药如 下 : 地 黄 1 , 草6 , 1 , 方 熟 2 甘 g 干姜 5g苏子 1 , g 5 陈 g
【方剂】阳和汤,当归四逆汤,四逆汤,吴茱萸汤,小建中汤,理中丸

【方剂】阳和汤,当归四逆汤,四逆汤,吴茱萸汤,小建中汤,理中丸阳和汤《外科证治全生集》[组成] 1、熟地黄一两(30g) 2、麻黄五分(2g) 3、鹿角胶三钱(9g) 4、白芥子二钱(6g),炒研5、肉桂一钱(3g),去皮,研粉 6、生甘草一钱(3g) 7、炮姜炭五分(2g)[用法] 水煎服。
[功用] 温阳补血,散寒通滞。
[主治] 阴疽。
如贴骨疽、脱疽、流注、痰核、鹤膝风等,患处漫肿无头,皮色不变,酸痛无热,口中不渴,舌淡苔白,脉沉细或迟细。
[方解] 阴疽一证多由素体阳虚,营血不足,寒凝痰滞,痹阻于肌肉、筋骨、血脉而成。
阴寒为病,故局部肿势弥漫、皮色不变;酸痛无热,并可伴有全身虚寒症状;舌淡苔白,脉沉细亦为虚寒之象。
治宜温阳补血,散寒通滞。
君药熟地黄、鹿角胶,熟地黄温补营血,填精补髓,重用;鹿角胶温肾阳,益精血。
二药合用,温阳补血。
臣药肉桂、姜炭药性辛热,均入血分,温阳散寒,温通血脉。
佐药白芥子、麻黄,白芥子辛温,可达皮里膜外,温化寒痰,通络散结;少量麻黄,辛温达卫,宣通毛窍,开肌腠,散寒凝。
方中鹿角胶、熟地黄得姜、桂、芥、麻宣通,则补而不滞;麻、芥、姜、桂得熟地黄、鹿角胶之滋补,则温散而不伤正。
使药生甘草,解毒、调诸药。
综观本方,温阳与补血并用,祛痰与通络相伍,使阳虚得补,营血得充,寒凝痰滞得除,治疗阴疽犹如仲春温暖和煦之气,普照大地,驱散阴霾,而布阳和,故名“阳和汤”。
[运用]1.辨证要点阳和汤是治疗阴疽的常用方。
临床应用以患处漫肿无头,皮色不变,酸痛无热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兼气虚不足,加党参、黄芪等甘温补气。
阴寒重,加附子温阳散寒;肉桂可改桂枝,加强温通血脉,和营通滞作用。
3.现代运用阳和汤常用于治疗骨结核、腹膜结核、慢性骨髓炎、骨膜炎、慢性淋巴结炎、类风湿性关节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肌肉深部脓疡等属阴寒凝滞者。
4.使用注意阳证疮疡红肿热痛,或阴虚有热,或疽已溃破者,不宜使用本方。
马培之云:“此方治阴证,无出其右,用之得当,应手而愈。
中医知识:阳和汤的案例及治疗

阳和汤在临床中应用是很广泛的,今天介绍阳和汤的案例及治疗,以一个比较典型的案例为大家讲解:
患者右上肢食指肿胀,麻木不仁,关节失去灵活,疼痛三天三夜,呻吟不止,彻夜难眠,注射青霉素,内服消炎痛无效,疼痛不减,遂来就诊,诊见:痛苦病容,呻吟不止,右上肢食指明显肿胀,关节运动受限,触之皮肤坚硬,无灼热感,证属寒湿凝滞,气血郁阻,血络阻塞。
治宜温阳通脉,活血化瘀,利湿削坚,方用阳和汤,之后痊愈。
此患者症属中医学痹症、阴疽范畴,西医诊断为指硬肿症。
此病寒冬腊月多见,三九严寒当冲,寒邪侵袭身体肌肤。
本例患者素来阳虚体弱,寒邪侵袭食指,以致寒凝血滞,血络受阻,形成闭阻,不通则痛。
此症选用阳和汤治疗,组成药物为熟地、鹿角胶、姜炭、肉桂、麻黄、白芥子、生甘草,方中重用熟地,滋补阴血,填精益髓;配以血肉有情之鹿角胶,补肾助阳,益精养血,两者合用,温阳养血,以治其本,共为君药。
少佐于麻黄,宣通经络,与诸温和药配合,可以开腠理,散寒结,引阳气由里达表,通行周身。
甘草生用为使,解毒而调诸药。
综观全方,补血与温阳并用,化痰与通络相伍,益精气,扶阳气,化寒凝,通经络,温阳补血与治本,化痰通络以治标。
这部分内容中功效及主治为考试的重点内容,例如:
1. 阳和汤的主治为:
A.血虚寒厥证
B.心肾阳衰寒厥证
C.浊阴上逆证
D.阴疽
E.阴寒内盛证
1.【答案】D。
解析:阳和汤的主治为阴疽。
贴骨疽、脱疽及流注、痰核、鹤膝风等,患处漫肿无头,酸痛无热,皮色不变,口中不渴,舌苔淡白,脉沉细。
以上就是阳和汤的案例及治疗的重点,预祝大家都能取得好成绩。
阳和汤应用体会

邪祛。寒凝痰滞 , 温通 经脉不足以解 散。方 中肉桂温 肾 非 化气 , 通利血脉 ; 暖脾阳而温煦肌肉 ; 炮姜 麻黄宣通上焦肺
卫使 阳气畅 达 孑 窍 , 助 肉桂 温 筋 而散 寒 。对 方 中麻 黄 、 L 且 肉
温阳散寒 、 祛湿通 络 的同时 , 加强缓 急止痛之 功 ; 加枳术
作 , 朋 友 介 绍 而来 求 治 。 刻 诊 : 于 午 后 或 夜 间 胃脘 痞 经 每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焦三仙 3 服药 7剂 , 0g 患者精 神 、 欲正常 , 食 诸证缓解 , x
线胸 片示 : 部 炎 症 消 失 。 要 求 带 药 出 院 。 处 方 : 参 肺 党 1 , 0g 白术 1 , 苓 1 , 皮 1 , 夏 1 , 0g茯 2g陈 0g半 0g 白芥 子 6g ,
甘 草 6g苏 子 6g莱 菔 子 6g 陈 皮 1 , 夏 1 , 术 , , , 2g半 0g 白 1 , 苓 1 , 参 2 。 日 1 , 煎 分 2次 温 服 。 1 0g茯 2g丹 0g 剂 水 周
床实践 中, 亦喜用本 方治疗各种内科杂病 , 屡屡获效 , 现举
验案 2 如下。 则
示 识码】
食 欲增加 , 以上 方加 减 , 理治 疗月余 , 症痊 愈。后 继 调 诸
以参苓 自术散 、 中丸交替服用 , 固治疗 3 理 巩 个月 , 复查 胃
镜, 胃溃 疡 已 愈 。 按 : 性 胃 溃 疡 是 内 科 常 见 病 、 发 病 , 发 生 于 任 慢 多 可
白芥子 6g炮姜 2g生甘草 3g , , 。综观全方 , 2 由 组药物组
成, 一组 为 温 阳补 血 , 是 解散 寒 凝 痰滞 。方 中重 用 甘温 一组
阳和汤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卫生与健康幸福生活指南128幸福生活指南阳和汤临床应用研究进展杨 蕾 贺 妍 朱 艳铜仁职业技术学院 贵州 铜仁 550005摘 要:阳和汤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具有补肝肾、益精血、散寒凝的功效。
目前阳和汤在应用于外科骨关节病、妇科疾病、内科、皮肤科和肿瘤方面,本文论述了阳和汤的功效和各方面的应用,期望为阳和汤的广泛应用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阳和汤;外科骨关节病;内科疾病;妇科疾病;肿瘤阳和汤来源于清代医家王维德《外科证治全生集》,原治“鹤膝风,贴骨疽及一切阴疽”,由熟地、鹿角胶、肉桂、麻黄、炮姜、白芥子、甘草组成,组方体现了阳和通腠,温补气血和以消为贵的观点[1]。
阳和汤地黄的化学成分主要包括多糖,5-羟甲基糠醛,氨基酸等。
地黄含水提取物可提高学习记忆能力,并促进红细胞的再生。
多糖可以增强人体的造血功能,增强人体的免疫力,具有抗氧化,抗突变和中枢抑制作用[2-3]。
5-羟甲基糠醛可增强红细胞的变形能力。
肉桂含有精油,香豆素,多糖多酚等化学元素,具有抗胃溃疡,消炎,抗肿瘤,以及镇静作用。
鹿角胶当中的化学成分主要含有动物蛋白质,多种氨基酸、激素、糖及少量的微量元素,该药具有活血化瘀、补肾助阳、抗炎止痛、保护胃黏膜、抗乳腺增生等作用[4]。
近年来临床医家为进一步开发应用这一传统古方,对其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和探讨,现将近年来阳和汤的的临床应用概述如下。
1外科骨关节病1.1类风湿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是人体常见的一种疾病,现有报道证实阳和汤在类风湿关节人群中的应用,且效果较好。
邓寿华等对37例类风湿性关节炎伴骨关节损伤患者在西医治疗基础上联合阳和汤加减治疗,结果发现患者治疗后有效率为91.89%。
说明阳和汤对于类风湿性关节炎有效[5]。
1.2膝骨关节炎《张氏医通》:“膝痛无有不因肝肾虚者,虚则风寒湿气袭之。
”王小刚[6]用中药内服方以阳和汤加减治疗于膝骨性关节炎患者,总有效率90.4%,这说明了阳和汤对于膝骨关节炎的疗效。
阳和汤治验四则

2次 ,较 溏 ,怕 冷 ,脉 沉 ,舌 质 淡 而 黯 ,苔 白腻 。
证 属 阳虚 痰湿 瘀血 互结 ,予 以 温 阳化 痰 散瘀 ,药用 熟 地 、薏苡 仁各 3 0 g , 肉桂 3 g( 冲) ,生 麻 黄 2 g ,制 附
子 6 g ,白芥 子 、川 芎 、桃 仁 、皂 角 刺 、枳 实 、制 军 、
1 阑尾脓 肿
诊 。起病 已数月 ,发 病时全 身 皮 肤 散在 性 风 团 ,如 大 豆样 大小 ,呈 淡 黄 色 ,瘙痒 较 甚 ,伴 腹 痛便 溏 ,一 般 数天 后 消失 ,不 留 痕迹 ,不久 又发 作 ,一 般 1月发 2 次左 右 。平 时常怕 冷 ,乏 力 ,月 经 量少 而有 血块 ,腰 痛 ,视 其 舌淡 苔薄 腻 ,脉 细 ,证 属肺 肾两 亏 ,营 卫 失 调 ,风 寒 痰 瘀 搏 结 ,治 拟补 益 肺 肾 ,温 通 散 寒 化 痰 , 药 用生 麻 黄 6 g ,川 I 桂 枝 、 白芥 子 、鹿 角 胶 ( 另烊 ) 、 生 白芍 、川 芎 、当 归 、 防风 、炒 白术 、炙 甘 草 、红 枣 各1 0 g ,熟地 3 0 g ,肉桂 3 g( 冲) ,生 黄芪 1 5 g ,生姜 4 片 。1 4剂 ,水 煎服 ,每 日 1 剂 。1 4剂后 患 者 复诊 ,诉
炙麻 黄 9 g ,鹿 角胶 ( 另烊 ) 、 白芥 子 、桂 枝 、炙 苏 子 、 制半 夏 、干 姜 、川 芎 、陈 皮 各 1 0 g ,熟 地 、代 赭 石 ( 先煎)各 1 5 g ,葶 苈 子 2 0 g( 包) ,细 辛 3 g 。7剂 ,
水 煎服 ,每 日 1剂 。7天 后 复 诊 ,诉 咳 喘 、胸 闷 怕 冷
服药期 间又发 1 次 ,但 风团数量 明显 减少 ,且 1天以后 全部消退 ,予上药加 陈皮 1 0 g ,续服 1 4剂 。1 月后 复诊 诉 风团未再发 ,予玉屏 风颗粒及桂 附地黄丸善后 。 4 慢 性支 气管 炎 患 者 林 某 ,男 性 ,7 6岁 。 2 0 0 9年 1月 1 5 日初
阳和汤加味临床新用(一)

阳和汤加味临床新用(一)【关键词】阳和汤;多寐;口糜;头风;肩周炎阳和汤出自清·王洪绪着《外科证治全生集》,其组方由熟地、鹿角胶、白芥子、肉桂、麻黄、炮姜、生甘草七味药组成。
临床多用治阳虚寒凝证:如骨结核、慢性骨髓炎、骨髓炎、慢性淋巴结炎、类风湿性关节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肌肉深部脓肿等,属于阴证范围者。
笔者在长年的临床实践中,运用其加减治疗内外科病症,均获奇效。
特举例如下。
1头风患者,女,72岁,2003年5月9日初诊。
患者于6个月前因受凉后,头痛、头晕、咳嗽。
服日夜百服宁、头孢拉啶等药后症状消失,但自此后反复发作头痛,疼痛呈针刺样,头顶畏风怕冷,尤以前额为甚,每外出必戴帽护头,若稍不慎着风,则头痛头晕加剧,周身不适。
曾服中药散寒祛风之剂,效果不显。
近日症状加重,复诊见:面容愁苦,精神萎靡,头戴毛帽,身着厚衣,头冷痛晕,四肢不温,酸软乏力,舌暗淡胖,边有齿印,苔薄白,脉沉细。
辨证为阳虚寒凝,瘀血阻络,治以温通阳气,散寒凝、和营血,药用阳和汤合通窍活血汤加味。
处方:鹿角胶15g(烊化),熟地30g,肉桂6g,干姜4.5g,炙麻黄6g,白芥子6g,赤芍12g,川芎15g,桃仁12g,红花12g,葛根30g,党参15g,生黄芪24g,生甘草6g,5剂药后前额疼痛减轻,仍感乏力,四肢不温,舌暗红,苔薄白,脉沉细。
治疗继用阳和汤合当归四逆汤加味益气养血,处方:生黄芪15g,当归15g,生地15g,熟地30g,白芍12g,黄精30g,桂枝6g,鹿角胶15g(烊化),干姜3g,炙麻黄3g,生甘草6g,大枣5枚,20余剂而愈。
按:此例头风,头冷痛,头晕,四肢酸软疲惫,拟阳虚论治。
但其舌暗淡,边有齿印,则提示不仅有阳虚,亦有瘀血作祟,此乃平素阳气虚,营血不足,阴寒之邪乘虚侵入,遇湿寒则凝为痰,致寒痰阻滞,痹塞不通,遂成头冷痛呈针刺样。
辨为阳虚寒凝,瘀血阻络之证,治以温阳益气。
通窍活血,改肉桂为桂枝以借其温阳化气,通达四肢之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熟地重用,麻黄轻用
阳和汤
随证加减:
兼气虚者,加参芪
阴寒重者,加附子,肉桂改桂枝
重点
1.组成、功用、主治、方解。 2.注意麻黄的配伍。 阴疽之治“非麻黄不能开其腠理,非肉 桂、炮姜不能解其寒凝,此三味虽酷暑不 能缺一也,腠理一开,凝结一解,气血乃 行,行则凝结之毒亦随之消矣”(《外科证 治全生集》)。
阳和汤
阳气不足 营血亏虚
寒凝经脉
痰郁血滞
阳和汤主治证病机症候特点分析
特征:肿、痛 (漫肿无边,痠痛无热) 阴 疽
伴见症:口不渴,舌淡苔白,脉沉细或迟细
未成脓难消 病势:三难 已成脓难溃
溃后难敛口
阳和汤--治法与方义分析
君 熟地 鹿胶
温阳补血
--筋骨
温散 阳寒 补通 血滞
臣 炮姜
补
温阳散寒
--肌肉
【方歌】 阳和汤法解寒凝,熟地鹿角炮姜桂, 麻黄白芥草相乘,温阳补血消阴疽。
加减变化 ⑴痹证
去麻黄,加桂枝、防已、全蝎、乌梢蛇
⑵脱疽
加当归、丹参、防已、苍术、玄胡
⑶痛经
去麻黄, 加当归、川芎、香附
阳和汤
病案举例
王洪绪治姚氏女,年二十九,小产月余, 左肩手搭处,先发一毒,周尺有五。半月, 背添一毒,上下长三寸,上阔下尖,皆白陷。 十日后始延治,势甚笃,连服阳和汤三剂, 能起坐,五剂自能便溺,十二剂其续发者全 消,先发之搭手亦消。剩疮顶如棋子大,不 痛而溃,四日收工。后云背上如负一版,转 舒不快,以小金丹十丸,每日三进痊愈。 清·魏之琇《续名医类案》卷三十一臂痈
肉桂 →温通血脉
佐 白芥子 化痰除湿
温--血脉 温 通
--皮里膜外
麻黄
宣通毛窍 开泄腠理
--腠理
使 生甘草 解毒调药
配伍特点
温阳与补血并用 滋而不腻,补而不滞
运 用 辨证要点
本方是治疗阴疽的常用方。
临床应用以患处漫肿无头,皮色不变,
酸痛无热为辨证要点。
阳和汤
使用注意
用量要点
阳证禁用 阴疽已溃不能用 方中“麻黄未溃可用,已溃之后,断不 可重开腠理”(《马评陶批外科全生集》) 。
阳 和 汤
《外科全生集》
组成与用法
熟地黄一两(30g) 鹿角胶三钱(9g) 肉桂一钱(3g)
麻黄五分(2g) 白芥子二钱(6g) 生甘草一钱(3g)
水煎服。
炮姜炭五分(2g)
功用
温阳补血,散寒通滞。
主治
阴疽。
贴骨疽、脱疽、寒) 病 因 滞(痰滞、血滞) 虚(阳虚、血虚) 阳寒 虚凝 血痰 弱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