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公众参与教学内容
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说明

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说明环境影响评价(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简称EIA)是指在规划和实施新项目时,对项目可能对环境产生的影响进行科学、全面的评估的过程。
公众参与是环境影响评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旨在通过广泛征求公众的意见和建议,使决策过程更加透明、公正,确保项目的环境影响在可接受的范围内,并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具有一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首先,公众是受到环境影响的直接利益相关者,也是项目所在地区的居民和社会成员。
他们对项目的环境影响有着独特的感知和认识,可以提供珍贵的意见和建议,帮助决策者更好地了解项目对环境的潜在影响。
其次,公众参与可以提高决策的合法性和可接受性,避免因决策者的个人偏见和权力过度集中而导致的不公正决策。
通过广泛征求公众的意见,可以充分考虑各方利益和需求,实现公正平衡,提高项目决策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最后,公众参与可以培养公民责任感和环保意识。
通过参与决策和监督,公众可以更加了解环境问题的重要性,增强环保的意识和主动性,推动社会向可持续发展方向迈进。
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的实施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和程序。
首先,公众参与应该早期介入,确保公众在项目决策的早期阶段就能够了解项目的内容和可能的环境影响,并能够提出自己的关注点和疑问。
其次,公众参与应该具有平等性和透明度,即所有参与者都应该有平等的机会了解和表达自己的意见,决策过程应该公开透明,确保信息的对称性和真实性。
再次,公众参与应该包括多种形式和多个阶段,可以通过公众听证会、社区座谈会、在线调查等方式进行,确保不同群体的需求和意见得到充分考虑。
最后,公众参与应该是双向的,即不仅要真诚听取公众的意见,还要向公众反馈决策结果和采纳的意见,并解答公众的疑问,增加决策的可信度和透明度。
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的具体操作可以采用以下步骤。
首先,制定参与计划,明确参与的目标、范围和方式。
其次,开展公众信息披露,向公众公开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和评价结果,通过多种媒体向公众广泛宣传项目信息。
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实施教案

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实施教案导语: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是确保项目开展过程中充分考虑公众利益和社会环境的重要机制。
本教案旨在通过引导学生了解和参与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的重要性和实施方法,培养学生环保意识和主动参与社会事务的能力。
一、教学目标1. 了解环境影响评价和公众参与的概念;2. 掌握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的意义和价值;3. 理解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的实施过程和方法;4. 培养学生关注环保问题的意识和主动参与社会事务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理解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的意义和价值;2. 掌握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的实施过程和方法。
三、教学内容及方法1. 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的概念介绍(讲授+互动讨论):a. 解释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及其作用;b. 定义公众参与的概念,并强调其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的重要性。
2. 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的意义和价值(小组活动):a. 将学生分为小组,要求每个小组研究一次成功的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案例;b. 每个小组汇报研究结果,讨论案例中公众参与的意义和产生的价值。
3. 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的实施过程和方法(案例分析+讨论):a. 选择一起实施的环境影响评价案例,详细介绍其公众参与的过程和方法;b. 引导学生分析该案例中公众参与的效果和问题,并就如何改善公众参与提出合理建议。
4. 学生主动参与环境事务的案例研究(小组讨论+总结):a.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环境事务;b. 要求每个小组选择一个相关环境问题,进行案例研究,并总结如何通过公众参与解决该问题的方法。
四、教学工具及资源1. 电子教辅资料: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的概念和案例介绍;2. 小组讨论工具:白板、彩色笔等。
五、教学步骤1. 导入 (5分钟)介绍本节课的主题:"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实施教案",并向学生解释公众参与的概念和意义。
2. 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的概念介绍 (10分钟)a. 解释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及其作用;b. 定义公众参与的概念,并强调其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的重要性。
环境影响评价第十二章公众参与

对未来的展望
• 发展方向 • 加强政策法规体系建设和环境立法工作,完善公众参与机制和政策法规体系。 • 加强信息公开和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参与意识。 • 探索多元化的公众参与模式和渠道,加强与公众的沟通和交流。 • 加强监督管理和反馈机制建设,确保公众参与的公正性和科学性。 • 建议和措施 • 完善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的政策法规和技术规范,明确公众参与的范围、程序、方式和监督机制。 • 加强信息公开和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公众对环境问题的认知和关注度,增强公众的环保意识和参与意识。 • 加强多元化的公众参与模式和渠道建设,包括问卷调查、听证会、公示、咨询等,确保公众能够方便地参
提高环保责任感
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可以使人们更加关注环境保护的问题,从而增强环保责任 感。
促进社会和谐
加强社会监督
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可以促进社会监督,使项目更加符合 公众利益,从而促进社会和谐。
提高公众信任度
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可以使公众更加了解项目的实际情况 ,提高公众对项目的信任度。
04
公众参与的实践
环境影响评价第十二章公 众参与
xx年xx月xx日
目录
• 公众参与的法律依据 • 公众参与的流程 • 公众参与的意义 • 公众参与的实践 • 提升公众参与效果的建议 • 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的未来发展
01
公众参与的法律依据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06
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的未来发展
技术进步对公众参与的影响
信息技术普及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公众参与的方式和手段将更 加多样化,例如通过互联网、移动终端等途径征求民意、公示环评信息等, 进一步扩大了公众的参与范围和深度。
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办法

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办法一、背景介绍环境影响评价是一种评估计划、项目或政策可能对自然环境产生的影响的方法。
如何确保环境影响评价时更加科学、合理,并且考虑公众的利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因此,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办法应运而生。
二、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的重要性1. 保护公众利益:环境影响评价涉及到公众的权益,通过公众参与,可以确保他们的合法权益得到保护。
2. 促进透明度:公众参与可以使整个评价过程更加透明,让公众了解评价的目的、方法和结果,有助于建立公信力。
3. 拓宽参与渠道:通过公众参与,可以扩大参与者的范围,吸纳不同群体的意见和建议,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代表性。
4. 增加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公众参与有助于收集更多的信息和数据,从而提高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三、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办法的要求1. 公开透明:评价机构应向公众提供评价计划、报告等相关信息,并确保信息的及时、准确和完整性。
2. 广泛征求意见:评价机构应积极主动地向社会公众征求意见和建议,通过多种方式广泛收集各方意见。
3. 组织公众听证会:评价机构应定期组织公众听证会,让公众直接参与评价的过程,发表意见和提出质疑。
4. 及时反馈意见:评价机构应向公众及时反馈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并对公众提出的问题做出解答。
5. 增加公众参与权力:评价机构应充分考虑并采纳公众的意见和建议,提高公众参与的实质性和决策的影响力。
四、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办法的实施步骤1. 预公示:评价机构在评价开始前,应在指定网站上进行预公示,公布评价计划和参与方式,供公众参与。
2. 征求意见:评价机构应通过网上调查、座谈会等方式,广泛征求公众意见和建议,多角度、多渠道收集信息。
3. 公众参与:评价机构通过组织公众听证会、开展现场考察等方式,让公众第一时间了解评价内容,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意见。
4. 反馈与解答:评价机构应及时对公众提出的问题和建议进行反馈和解答,确保公众的权益得到保障。
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指导教案

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指导教案一、教案背景与目的环境影响评价(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简称EIA)是评估某一发展项目对自然环境、人类健康和社会经济等各方面可能产生的影响的过程。
公众参与(Public Participation)在EIA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旨在增加公众的参与度和提高项目决策的透明度与公正性。
本教案旨在指导教师如何将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的相关概念、原则和方法融入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和参与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环境影响评价概述- 定义: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概念和内涵- 目的:评估项目对环境、人类和社会可能产生的影响2. 公众参与的重要性- 意义:增加公众参与度、提高决策透明度与公正性- 原则:信息公开、公众参与、社会公正3. 公众参与的方法与程序- 信息公告:公示项目信息、报告书及评价结果- 公众听证会:听取公众意见、建议和质疑- 政府决策:综合考虑公众意见及专家建议4. 学生参与公众参与的实践活动- 室内活动:分析案例、讨论环境争议- 室外实践:实地考察、参观环境建设项目 - 学生作业:编写公众意见反馈报告三、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了解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目的和步骤- 理解公众参与的重要性以及相关的原则和方法- 掌握公众参与的具体实践过程和程序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分析环境问题的能力- 提升学生的环境意识和责任感- 培养学生参与环保事务的能力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爱环境的情感-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公共事务的态度- 培养学生尊重他人意见、拓宽视野的价值观四、教学步骤1. 导入环境影响评价概述(10分钟)- 展示相关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对环境保护和公众参与的思考- 引导学生讨论他们认为哪些发展项目可能对环境产生影响2. 探讨公众参与的重要性(15分钟)- 讲解公众参与的意义和原则,引导学生思考其中的道德和社会价值- 分小组讨论:你认为公众参与对于环境保护有何重要性?3. 学习公众参与的方法与程序(20分钟)- 分组阅读相关案例,了解公众参与的具体步骤和程序- 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公众参与会议,提出自己的意见和质疑4. 实践环节:室内活动(30分钟)- 学生分组选择一项争议性较大的环境建设项目进行案例分析- 各小组代表进行发言,讨论项目可能带来的影响及公众应如何参与5. 实践环节:室外考察(40分钟)- 带领学生参观一处环境建设项目,如风电场或河流治理工程- 学生进行实地观察和记录,了解项目实施过程及公众参与情况6. 学生作业:公众意见反馈报告(25分钟)- 学生根据实地考察和个人观察,撰写公众意见反馈报告- 强调报告的客观性、合理性以及准确表达学生意见的能力五、教学评价1. 学生小组讨论表现评价(15%)- 考察学生对公众参与重要性的理解程度- 评价学生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2. 室内活动参与评价(30%)- 考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参与度和分析能力- 评价学生合作与沟通的能力3. 室外考察记录评价(25%)- 考察学生实地考察的观察力和记录能力- 评价学生对环境项目的分析和观点表达能力4. 学生作业评价(30%)- 考察学生对公众参与和环境问题的关注程度- 评价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实践能力六、教学反思与改进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加强实践环节的设计与组织,提供更多的实地考察机会,以使学生能够更深入地了解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的实际情况。
环境影响评价第十二章公众参与

在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必须制定详细的公众参 与计划,明确公众参与的方式、途径和程序等。
04
公众参与的效果评估Leabharlann 公众参与效果评估的定义和目的
定义
公众参与效果评估是对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公众意见的收集 、分析和评价,旨在判断公众意见对项目的影响程度和合理 性的评估方法。
目的
为环境影响评价提供决策依据,促进公众对项目的了解和参 与,提高决策的民主性和科学性,同时增强项目实施的合法 性和合理性。
05
公众参与的问题与对策
公众参与存在的问题
01
02
03
缺乏参与意识
部分公众对环境影响评价 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 主动参与意识。
信息不对称
由于专业知识壁垒,公众 与环评机构之间存在信息 不对称现象。
参与成本高
参与环境影响评价需要投 入大量时间、人力和财力 资源,对一些人来说成本 较高。
提高公众参与质量的对策
• 方法:通常采用问卷调查、座谈会、听证会、民意测验等方式进行公众参与效果评估,其中问卷调查是最 常用的方法之一。
• 程序:公众参与效果评估的程序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 设计评估方案:明确评估的目的、对象、指标和方法等。 • 发布评估通知:将评估方案通知相关单位和个人,邀请他们参加评估活动。 • 收集公众意见: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会、听证会等方式收集公众对项目的意见和建议。 • 分析公众意见:对收集到的公众意见进行分析和整理,得出结论和建议。 • 公布评估结果:将评估结果向社会公布,为项目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公众参与主体的权利和义务
• 权利 • 知情权:了解建设项目、规划、政策和立法等环境影响评价的情况。 • 参与权:参与建设项目、规划、政策和立法等环境影响评价的过程,提出意见和建议。 • 监督权:对建设项目、规划、政策和立法的环境影响评价进行监督,提出意见和建议。 • 请求救济权:当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可以请求法律救济。 • 义务 • 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不进行违法活动。 • 积极参与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提供真实、准确的信息。 • 在自己的权利范围内行使参与权,不干涉其他人的权利。 • 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不给他人造成损失。
环境影响评价 第十二章 公 众 参 与

北京六里屯垃圾焚烧发电厂项目
北京市六里屯垃圾焚烧厂位于海淀区六里屯垃圾卫生填埋场南侧、 上庄路东侧,占地面积8.9公顷。耗资7.5亿元。发电厂日处理生 活垃圾1200吨,年处理生活垃圾40万吨,配置2台15兆瓦汽轮发 电机组,年发电约1.3亿千瓦时。
尤其不能回避问题、掩盖问题。
5 、大力提高公众环境意识
环境意识是调节、引导和调控人们环境行为 的内在因素,它包括环境知识、环境观念以及人 们对环境的态度和环境行为的理解。公众只有具 备了较强的环境意识,才会积极参与环境影响评 价,其意见也才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因此,公 众具有较高的环境意识是提高公众参与有效性的 基础先决条件。
•为什么要做好公众参与 •怎样才能做好公众参与
•加强信息公开、信息交流 •广开渠道,采用多种参与形式 •完善问卷调查的内容设计 •重视反馈信息的合理处理 •大力提高公众环境意识
1、加强信息公开、信息交流
信息公开、信息交流是公众参与的基础 和核心,解决信息不对称,只有让公众及时、 准确地了解项目的概况,以及拟建项目有利、 不利的环境影响,公众参与才能有效地开展。
3 、完善问卷调查的内容设计
例如对于石油化工、水泥建材等工业型建设项目, 其主要的环境影响在项目建成运营后才较为突出,问 题设计的重点就应放在考虑建设后是否会对周围的人 群及自然环境带来太大的危害,怎样有效地控制污染 是征询内容的重点。对于公路建设、水利水电、旅游 开发等非污染型项目,这类项目建设的主要环境问题 在选址(线)、施工期间就较为突出,所以对选址 (线)合理性、施工间带来的一系列诸如噪声、施工 扬尘、水土流失等的影响应作为征询意见的重点。
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方案

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方案公众参与是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其目的在于使公众能够参与决策,发表意见,并最终促进项目的透明性和可持续发展。
下面将介绍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的方案,以提高公众参与的效率和质量。
一、公众参与的意义和价值公众参与是现代环境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意义和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促进民主决策:公众参与使社会各界人士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减少了决策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增加了决策的合理性和公正性。
2. 提高项目透明度:公众参与可使项目的信息更加透明,让公众了解项目的背景、影响和风险等重要因素,并对其进行评估和监督。
3. 增加环境保护意识:通过公众参与,公众能够深入了解项目的环境影响,从而引起更多人对环境保护的关注和重视,形成良好的环保习惯。
二、公众参与的程序和要求为了确保公众参与的有效性和公正性,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的程序和要求应遵循以下原则:1. 信息公开:评价单位应及时公开项目的相关信息,包括项目背景、评价目的、主要影响因素等,以便公众了解和参与。
2. 参与形式多样:公众参与不应仅限于听取公众的意见和建议,还应提供多种参与形式,如听证会、座谈会、问卷调查等,以保障不同层次、不同背景的公众的参与权利。
3. 意见反馈:评价单位应根据公众的意见和建议,及时作出回应,并进行适当的调整和修改。
4. 结果公示:公众应及时了解评价结果,评价单位应公开评价报告,并向公众说明项目决策的依据和原因。
三、加强公众参与的手段和方式为了提高公众参与的质量和效率,需要采取一些措施来加强公众参与的手段和方式:1. 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广泛宣传和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的认识和理解,鼓励更多的公众积极参与。
2. 制定明确规定:制定明确的公众参与规定和操作细则,供评价单位和公众参考,以确保公众参与的公正性和透明度。
3. 专业指导和培训:为评价单位和公众提供相关的专业指导和培训,以提高公众参与的专业水平和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公
众参与
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公众参与
【摘要】:公众参与作为贯穿环境影响评价的一个重要环节受到人们日益重视,本文在首先回顾了国内外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的发展,然后将我国现行的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情况与国外对比,最后分析了我国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其提出建议。
【关键词】: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
随着现代工业的迅猛发展,环境问题已成为威胁整个人类社会存在的根本问题。
在现代科学技术所带来的巨大且不可逆的环境损害方面,与损害以后再恢复的救济对策相比,国际社会已经认识到“防患于未然”是更为有益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预防、控制和减轻人类开发活动造成环境不良影响的各项工作中,环境影响评价就是以预防事后环境损害为目的一项行之有效的法律措施。
自从美国首先规定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以来,公众参与一直是它的法制精神和制度设计的核心。
与外国实行的以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为主的方法所不同的是,长久以来,中国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主要是依靠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审查、批准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而公众参与在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恰恰是一个最薄弱的部分。
令人欣慰的是,不久前,我国也在《环境影响评价法》中写入了有关公众参与的规定,从法律上给公众参与坏境影响评价以支持。
一、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的发展
(一)国外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的发展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环境影响评价产生后,公众参与作为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在此后逐步形成。
1969年,美国在将环境影响评价纳入《国家环境政策法》时就开始注意在环评过程中听取受影响者的意见;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1978年提出的环评基本程序中也提出了公众参与内容;1981年l0月,世界银行也将公众参与作为它的
一项政策予以实施,并将其写入《工作运行指令》中,1993年3月,亚洲开发银行也提出了公众参与方面的要求。
此外,20世纪70年代后,美国、加拿大、日本、欧盟、荷兰、俄罗斯等许多国家和地区先后颁布的环境影响评价法中都确立了相应的公众参与制度。
(二)中国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的发展
197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首次把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引入我国。
但此后国家的法律法规对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几乎没有提及。
直到1991年后,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才得到了相关部门专家的重视。
我国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简要情况见下表。
表1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在我国的发展情况
从上表我们可以看出,近10多年来,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在我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从原先的相关规定到逐渐走向立法,公众参与的范围,途径也不断得到完善。
但由于我国引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起步比国外许多国家晚,环境影响评
价的法律制度又很不健全,所以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在我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二、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国内外对比
(一)公众参与介入环境影响评价的阶段
在美国,公众参与介入环境影响评价为以下三个阶段:
1.环境影响报告书程序开始即确定范围阶段。
此阶段公众参与的目的是让主管部门了解公众所关心的问题,以便并将其反映以后的报告中。
2.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草案阶段。
CEQ条例规定对环境影响报告书草案实习最低45天的评论期。
3.最终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的评论阶段。
在相关部门完成环境影响报告书后,应对公众公布最终的报告书,并征求公众对最终报告书的意见,其他机构和个人都可以在90天内对最终的环境影响报告表示意见。
在我国根据环法【2006】28号《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第5条、第8条、第9条、第12条规定建设单位或者其委托的环境影响评价机构在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的过程中,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在审批或者重新审核环境影响报告书的过程中,应当公开有关环境影响评价的信息,征求公众意见。
建设单位或者其委托的环境影响评价机构征求公众意见的期限不得少于10日。
(二)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的方式。
国外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的方式各异,有听证会、公开审查、说明会,公众调查等等。
由于听证会的方式具有公开、民主、透明等优点,因此被国外很多国家广泛采用。
.我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中规定公众参与环评的方式为“论证会、听证会,或者其他形式。
”《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第一次较为
详细地阐述了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可采取调查公众意见和咨询专家意见,座谈会和论证会、听证会等方式,并详细阐述了听证会的具体实施程序。
(三)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意见反馈。
在美国CEQ条例规定所有对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草案的意见不管是否被采纳都应附在最终的环境影响报告书中。
对最终报告书所提的任何公众意见都应当送给决策者。
在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第12条规定:“环境影响报告书报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批或者重新审核前,建设单位或者其委托的环境影响评价机构可以通过适当方式,向提出意见的公众反馈意见处理情况。
”第17条规定:“建设单位或者其委托的环境影响评价机构,应当认真考虑公众意见,并在环境影响报告书中附具对公众意见采纳或者不采纳的说明。
”
从以上规定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对在环境评价中的公众意见的处理只是建议性质,并不具法律强制力,而且在处理的方式并没有具体而明确的规定,可操作性不强。
(四)公众参与环境影响司法保障。
在美国,如果在程序上,行政机构做出某个决定没有完全、确切地对各种环境因素影响评价加以考虑和权衡。
那么法院有责任撤销决定;公众可在违反环评制度的行政行为可能对环境产生不良影响从而对他造成某种损害时,向法院起诉,得到司法救济,这也从司法上使公众参与得到国家强制力的保障。
在我国的环评立法中未规定对违反环评制度的行政行为的司法审查,也没有行政程序法等保障公众参与的基本制度,由于缺乏必要的司法保障,公众参与在实践中往往流于形式。
三、我国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存在主要问题及建议
依个人之见,我国环境评价中的公众参与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征求公众意见的时间过短。
国外很多国家征求公众意见的期限一般都为30天以上,而我国2006年发布的《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中规定:“建设单位或者其委托的环境影响评价机构征求公众意见的期限不得少于10日。
99时间比国外短很多,这将会影响公众参与的深度和广度。
笔者建议根据项目的具体情况,适当延长征求公众意见的时间。
(二)缺少相应的监管问责机制及司法保障制度。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征集公众意见的具体实施者为项目建设者或者其委托的环评机构。
在实际操作中一般由项目建设者去征集调查,但项目建设者本身就是环评结论的直接利益关系人,在此过程中又缺乏相应的监管问责机制和司法保障,公众调查的真实性就大打折扣了。
另外关于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方面的法律法规不完善,《环境影响评价法》和《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规定环评报告书必须有公众参与的章节,但在公众参与的具体实施方面只是提了建议,并没有强制执行,这可能使公众参与在具体实践中变成纸上谈兵。
建议环境管理部门尽快完善相应的法律,建立监管和司法保障制度,使公众参与的真实性得到保证。
(三)公众参与的深度和广度不够。
虽然在《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中规定公众参与环评的方式有:调查公众意见和咨询专家意见,座谈会和论证会、听证会等,但在实际的环评过程中,公众参与的方式仍比较单一,主要为发放公众意见调查表以及发布公告。
出于时间、成本方面的考虑公众参与的公告大__多发布在政府网站上,很少采用广播、电视、报纸等在我国传播面更广的媒体,这使能获取环评信息的公众数量
受到限制。
而被国外广泛采用并行之有效的听证制度,由于在我国缺乏相应的法律基础,只在行政处罚、立法、价格决策方面应用较多,在环评方面很少应用。
建议相关部门、媒体完善相关的规定,给公众参与提供更便利的平台,提高公众参与的可操作性。
(四)环保组织的参与不够。
在国外非政府环保组织在公众参与政府决策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在我国虽然今年环保组织数量有了很大增长,成为中国环保的中坚力量,但环保组织的活动基本还是侧重于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方面,对政府的决策参与并不多。
(五)公众自身的参与意识不强。
一个原因是公众“不参与”。
由于我国长期以来的“自上而下”的政治模式,公众习惯依赖政府,且未充分意识环境变化对自身的影响,参与意识不强。
另一个原因是公众“不能参与”,环境影响评价本身就是一项技术性、专业性较强的工作,公众受到知识水平、技术水平的制约,无法参与到环评中来。
希望相关环保部门进一步向公众宣传公众参与的思想,另外可把环保组织、专家以公众身份引入公众参与的过程中。
参考文献
【1】Diori L kreske:Environmental Impact Statements—A PracticM Guide for Agencies,Citizens,and Consultants,
John Wiley&Sons,Inc.,1996:261.
【2】肖剑鸣.比较环境法[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1: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