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 第一课 第一节 商品的价值量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第一章商品PPT精品文档59页

一、商品的概念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它反 映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商品
用来交换
劳动产品
根据定义思考:以下哪些 是商品?
原始的土地 同学买来送给你的生日礼物 自家酿造的米酒 商店中正在出售的货物 自己的生活用品
二、商品的使用价值
1、概念:
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它是商品的自然属性。
——这说明在它们之间一定存在着某种共同的、 在量上可以作比较的东西。
——这种共同的东西不是它们的使用价值,而是 它们都是劳动产品,都凝结着人类劳动。
——这种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就是商品的价值。
四、商品的价值
1、价值的概念: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 的一般人类劳动,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三、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关系
——对立统一
1、统一性表现在: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商品生 产者同一劳动过程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2、对立性表现在:
①具体劳动反应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永恒的自 然属性;抽象劳动反应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具 有非永恒的社会属性
②具体劳动不是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而抽象劳动 则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2、特点
(1)不同的商品有不同的使用价值,同一商品可以有多种 使用价值
(2)具有自然属性:不反映社会或阶级属性,只是体现人 与物的关系
(3)劳动产品的使用价值(不是非劳动产品的使用价值) (4)是社会使用价值(满足别人和社会需要的使用价值) (5)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着
三、商品的交换价值
1、交换价值的概念
第二节 体现在商品中 的劳动的二重性
问:商品为什么具有价 值和使用价值二因素?
• “经济学家们毫无例外地都忽略了这样一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01 第一章 商品与货币新

第三节 价值规律
一、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客观规律 1.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 时间决定,商品交换按照由社会必要劳 动时间决定的价值量进行。 2.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的 表现形式。
第三节 价值规律
二、价值规律的作用 1.价值规律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 展 2.价值规律自发地调节社会劳动在社会 生产各部门的分配 3.价值规律促使商品生产者两极分化
1只绵羊
第二节
(四) 货币形式
货币
50斤谷物 = 2把斧子 = 40尺布 = 1只绵羊 = 其他种种商品 =
5克黄金
第二节
货币
二、货币的本质 货币的本质: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 的特殊商品。
使用价值 和价值 商品的内在矛盾 具体劳动 和抽象劳动
简单商品生产的基本矛盾 商品与商品的外部对立 私人劳动 和社会劳动 商品与货币的外部对立
私有制 商品生产存在的基本条件
社会分工
商品的内在矛盾: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具体 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源于私人劳动和社会 劳动的矛盾——资本主义一切矛盾的总根源
第二节
货币Βιβλιοθήκη 一、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起源 (一)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1只绵羊 = 2把斧子 主动作用 被动作用 相对价值形式 等价形式
第二节
三、货币的职能
价值尺度
货币
货币的基本职能
货币的职能 流通手段 贮藏手段 支付手段 世界货币
第二节
货币
(一)价值尺度: 指货币可以作为衡量 和计算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大小的标准 1.货币作为价值尺度的职能,可以是想 象的或观念上的货币。 2.价格:商品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 现 3.价格标准:计量一定贵金属重量的货 币单位,叫做价格标准。
《政治经济学》PPT课件

价值量是怎样计量的呢?是用它所包含的 “个形别成劳价动值时的间实体”商 品品 所即生 消劳产 耗动者 的在 劳的个动量别时劳间来动。计条量件下。生劳产商
动本身的量是用劳动的持续时间来计量,而
劳动时间又是用一定在现的有时社间会正单常位的生如产小条时件下、,日在社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
第一节 商 品 价 值
三、商品经济及其基本矛盾
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私人劳动 与社会劳动的矛盾。
私人劳动 具体劳动 使用价值
社会劳动 抽象劳动 价值
私人劳动 具体劳动 使用价值
19
商品生产者的私人劳动虽然具有社会劳动的性质,但只有 当产品在市场上实现了同其他商品的交换的时候,私人劳动 才算真正被承认为社会劳动。
20
三、商品经济及其基本矛盾
商品经济
概念:是以交换为特征或以出卖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 济形式。自然经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经济,生产的目的是为 了
直接满足生产者和经济主体自身的需要。
条件:前提条件:社会分工,决定性条件:生产资料
和产品归属不同的所有者
简单商品经济:以个体劳动为基础,以换取自己需要
的使用价值为目的的商品经济。 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 矛盾产生基础:社会分工和私有制 矛盾解决:交换 劳动二重性以及商品二 因素都源于商品的私人劳 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1
第一节 商 品 与 价 值
商品是研究起点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 的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 单个的商品表现为这种财富的元素形式。 因此,我们的研究就从分析商品开 始……
4
第一节 商 品 与 价 值
一、商品的二因素
商品的定义 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第一章知识点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第一章知识点第一章:商品第一节:商品及其内在矛盾一、商品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1.商品的概念: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2.使用价值:物品和服务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物品和服务的有用性,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
商品的使用价值是由它的自然属性决定的。
(具有使用价值的物品不都是商品,商品必须是劳动产品,必须是针对他人有用的使用价值,而且必须通过交换让渡给他人)3.4.交换价值:具有使用价值的物品进入市场交换。
表现:两种使用价值想交换的数量关系或比例。
多种交换价值:一种商品与其他多种商品相交换时会形成不同的数量关系。
5.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
统一性:A.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也不可能有价值,因而不会是商品。
B.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而因素。
交换才能成为社会劳动。
不好。
对立性:A.一切商品对由购买者,才具有使用价值.B.对于生产者,就不具有使用价值,商品生产者不能同时占有使用价值和价值C.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的D.只有交换才能解决商品的内在矛盾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活动)1.具体劳动:一定的具体形式的劳动。
(生产商品的使用价值,劳动的自然属性)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永恒条件。
2.抽象劳动: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形成商品的价值的唯一源泉,劳动的社会属性)(体力劳动+脑力劳动)商品交换的本质是等量抽象劳动的交换3.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对立统一的。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统一劳动的两个方面。
4. 劳动的二重性学说是马克思的重大贡献,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三、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1.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根源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2.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3.私人劳动:劳动产品也归生产者自己占有和支配,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私人性质。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与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决定商品价值是商品特定的经济属性,它的量化主要由生产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
这一关系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观点之一。
本文将探讨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其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意义。
一、商品价值理论商品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它是通过劳动价值论来解释商品的价值。
劳动价值论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一定的技术水平下,平均熟练的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所需要花费的时间。
二、价值量的决定因素商品价值量的决定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劳动时间的长短,二是劳动的强度。
劳动时间的长短是指完成一定数量商品所需的时间。
劳动的强度则是指在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劳动量的多少。
这两个因素共同影响着商品的价值量。
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生产条件下,完成一定数量商品所需要的平均劳动时间。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会受到技术发展、生产组织形式以及社会经济关系的影响。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生产力的提高,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会逐渐减少,从而使商品的价值量下降。
四、商品价值量与劳动力价值商品的价值是由劳动所创造的,劳动力也是商品的一种。
劳动力的价值取决于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因此,商品的价值量也可以看作是劳动力价值的体现。
商品的价值量越高,意味着所包含的劳动力价值越大。
五、价值量的意义和影响商品的价值量决定了商品在交换中的地位和价格。
价值量高的商品往往能够以较高的价格出售,而价值量低的商品则往往以较低价格交换。
此外,商品的价值量对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也有重要意义。
通过劳动价值论,我们可以分析和研究商品交换的规律和经济运行的一些基本问题,为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和指导。
六、商品价值量的实践意义理解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关系对于经济管理和决策具有重要启示。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第一章商品与货币

第一章商品与货币本章重点:具体劳动、抽象劳动、价值、价值形式、货币等概念;商品价值质的规定性、劳动二重性原理和价值规律。
本章难点: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简单价值形式。
第一节商品一、商品的二因素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特征或以出卖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
(自然经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经济,生产的目的是为了直接满足生产者和经济主体自身的需要。
)商品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使用价值物的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商品使用价值的特征1、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2、不同商品,使用价值不同3、商品的使用价值总是构成一定经济制度下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4、商品的使用价值是社会的使用价值商品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交换价值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价值的特征1、不同商品的价值只有量的不同,并无质的差别2、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3、价值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互相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1、一种物品要成为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二者缺一不可。
2、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二者不可兼得3、只有通过交换,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才能得到解决。
二、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在一定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具体劳动的特征1、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2、存在于一切社会形态,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永恒条件;3、反映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与社会形态无关;4、是社会分工的基础。
抽象劳动撇开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抽象劳动的特征1、形成商品的价值;2、反映在商品生产条件下人与人的社会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3、是商品经济特有的范畴。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关系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不是两次劳动,也不是独立存在的两种劳动。
劳动二重性的意义1、为科学的劳动价值理论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2、为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理论基础;3、为其他一系列理论提供了基础。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课后题详解

第一篇商品和货币第一章商品1、名词解释商品: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使用价值:能够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属性。
商品的使用价值由它的自然属性决定,某种物品所具有的使用价值,并不随社会关系的变化而变化。
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具体劳动:人类劳动力在特殊的有一定目的的形式上的耗费,即一定的具体形式的劳动。
抽象劳动:人类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即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商品所具有的把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虚幻为物与物的关系的性质。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2、简述抽象劳动是形成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商品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是人类脑力和体力的消耗中形成的。
商品价值是通过商品交换形成的。
商品交换本质上是等量的抽象劳动相交换。
而作为价值实体的抽象劳动正是这种同质的、无差别的劳动,即人类脑力与体力的消耗。
它凝结在商品内,在商品交换过程中表现出来,最终形成价值。
3、简述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商品经济所具有的各种矛盾归根结底是由生产商品的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这个基本矛盾决定的。
这个基本矛盾存在于商品经济发展的一切阶段。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即商品的二因素与商品的二重性根源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私人劳动想要实现向社会劳动的转化,必须撇开各个商品生产者私人劳动的具体差别,把不同形式的具体的有用的劳动还原同质的一般人类劳动即抽象劳动,这就产生了劳动的二重性。
由于具体劳动生产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价值,这样就又产生了商品的二因素。
所以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第二章货币1、名词解释:货币: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商品交换的媒介,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纸币:由国家发行并依靠国家权力强制发挥货币职能的纸制货币符号。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第1章 商品

在当代知识经济条件下,怎 样理解技术、管理与价值创
造的关系?
三、劳动生产率和价值量
1.含义
具体劳动生产使用价值的能力或效率 计算方法:产品量/时间;时间/产品量
2.理解
商品价值量与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量成正比, 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社会必 劳动生产率 要劳动
时间
商品的 使用价 同一劳动在同一 价值量 值量 时间创造的价值
劳动 时间
劳动量
价值量
一、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劳动时间
1. 商品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12小时 10小时
甲
8小时
生乙
产生丙
者产生
者产
者
个别劳动时间
“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 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 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 价值所要的劳动时间”
例:甲、乙、丙、丁都是独立的布生产经营者。 当时绝大部分布都用织布机生产,甲、乙、丙用 织布机,丁用手工织布,生产同样一匹布,甲用 10小时,乙用12小时,丙用8小时,丁用20小时。 请问:
七十年代初,袁隆平发表了水稻有杂交优势的观点,打破了世界性 的自花授粉作物育种的禁区。国际上的同行们称袁隆平为“世界杂交水 稻之父”。
2001年2月19日,袁隆平获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他们的获奖证 书由国家主席江泽民签署并颁发,每人并获得500万元的最高奖金。其中, 50万给个人,450万做科学研究经费。
到目前为止,北大方正已向学校上缴了2500万元,是当时投资的 62.5倍,他们上缴投入开发的费用,等于国家10个实验室的总投资。
眼下,方正集团正准备进行股份制改造,一是为了使公司在目前的转 换机制上有一个突破,和国际大型企业接轨;二是从社会上筹集到一 笔资金,作为发展资金;三是使公司职工,既是公司的老板,又是打 工的,增强责任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 商品的价值量
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理解商品价值量的含义、商品价值量的决定因素,弄清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区别;结合实际,说明商品的价值量和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引导学生认识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意义。
1、知识目标:
商品的价值量、劳动生产率、个别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2、能力目标:
(1)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区别,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2)商品的价值量与个别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个别劳动生产率、社会劳动生
产率的关系;价值总量与个别劳动生产率、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重点难点
1、三组概念:商品价值量与价值总量,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个别劳动
生产率与社会劳动生产率。
2、四组关系:劳动生产率与劳动时间的关系;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
会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商品价值量与个别劳动生产率的关系;价值总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个别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3、两个意义:提高个别劳动生产率的意义;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意义。
教学方法
讲授法、发现法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商品的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关系是怎样的?
2、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使用价值和价值。
在做习题的过程中,有同学问到:商品的质和量都是什么?我们知道,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价值是商品交换的基础。
那么,商品的质在交换过程中体现在——无差别的人类劳动;而商品的量,即为无差别人类劳动的数量问题则是我们这堂课要学习的——商品这一节的第三框:商品的价值量(板书)
讲授新课
提到“量”的概念,我们并不陌生,生活中我们常用到“饭量”一词,“饭量”什么意思?(能吃多少饭)那么,价值量就是指商品价值的大小(板书)。
这里所说的价值量是指
单位商品的价值量,1支笔、1本书、1只羊、1把斧子都是1单位商品。
如果我们用单位
商品的价值量乘以商品的数量会得出一个新概念——价值总量(板书:商品的价值量×商品
的数量=价值总量)。
这里的价值总量是指某部门或某一商品生产者在一定时间内所生产的
价值量的总和。
我们已经知道了商品的价值量的含义,可是价值量的大小怎样衡量呢?衡量价值量的大小就是衡量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人类劳动的多少,而衡量人类劳动多少有一个天然的尺度就是时间,我们用劳动时间的长短来衡量劳动的多少,从而得出价值的大小。
可是劳动时间怎样衡量价值的大小呢?老师举个例子:改革开放之初流行一个词——下海。
假设有一天老师我下海了,去生产自行车。
由于我没什么经验,顾的工人又都是生手,结果,我的厂子一
天(8小时)的产量只有1台自行车。
而和我同一个区还有另外两家自行车厂,一家一天生产2台,一家一天生产4台。
同学们算一下,我们三个厂生产自行车各需要多少时间?(8小时、4小时、2小时)这里,老师要问:既然说商品的价值量由劳动时间决定,那么,我
们三个厂家就根据自己的劳动时间确定商品的价值量,我的厂劳动时间长,价值量最高;而生产的最快的厂劳动时间短,价值量最低。
这样可以吗?(不可以)于是,我们得出一个结论:不能用单个生产者各自的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
人们就在实践过程中想到一个办法,在全社会找到一个劳动时间的平均值,用这个平均值决定商品的价值量,这样就能得到一个全社会统一的价值量,并能起到“奖勤罚懒”的社会功效。
这样一个平均值我们将它称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板书)。
所以说,商品的价值量不是由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决定,而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究竟什么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马克思给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下了一个科学的概念: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在这个概念中包含两方面的限定:①物的因素——“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板书)。
它是指绝大多数同类产品是用什么样的生产条件生产出来的,通常指生产工具。
例如汽车制造业,目前我国绝大多数的汽车是由机器生产出来的,同时还有一些小手工作坊,用敲敲打打的方式生产汽车。
大家说,对于汽车来说,“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是什么?(机器生产)②人的因素——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板书)。
生产条件相同的不同企业的劳动时间也会
有差别,这主要就是因为人的因素了。
如工作经验、技术水平、工作者的体力、态度、热情等无不影响着劳动时间的长短。
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相对有另外一个概念:个别劳动时间(板书)。
这个概念容易理解,它是指生产同一种商品的不同生产者各自所耗费的劳动时间。
不做更多解释。
我们来看第三组概念,关于劳动生产率(板书)。
劳动生产率就是劳动者的生产效率。
对于“效率”我们也不难理解,日常生活中我们常说学习效率、工作效率等。
理解劳动生产率关键在于理解它的两种表示方法。
我们再来看老师下海的例子,首先,我们来比较一下单位时间内我和另外两家自行车厂的产量:我的厂
子一天生产1台自行车,另外两家厂分别产2台和4台,我们这三家厂相比,谁的劳动生
产率更高?(产4台的厂)由此可见,单位时间内所生产的产品数量越多,劳动生产率就越高;反之,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越少,劳动生产率就越低。
其次,我们来比较生产1台自行车所用的时间:我的厂生产1台自行车用8小时,另外两厂分别用4小时和2小时,相比之下,谁的劳动生产率高?(用2小时的)可见,生产单位产品所用的劳动时间越少,劳动生产率越高;反之,生产单位产品所用的劳动时间越多,劳动生产率越低。
刚才老师所举的生产自行车的例子,是“生产同一商品的不同生产者的生产效率”,称为个别劳动生产率;而对于任何一个生产部门来说,“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各个劳动者个别劳动生产率的平均数”,就构成社会劳动生产率(板书)。
下面,我们来共同填一个图表:(边填表,边讲关系)
图表一:
甲厂乙厂丙厂
个别劳动生产率5台/小时10台/小时15台/小时无反比正
个别劳动时间6小时3小时2小时关反
(单位)商品价值量比100元100元100元
比
价值总量500元1000元1500元图表二:
过去现在将来
社会劳动生产率5台/小时10台/小时20台/小时
无反比反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6小时3小时 1.5小时
正比比
关(单位)商品价值量200元100元50元
价值总量1000元1000元1000元
通过以上练习,我们就能够得出商品的价值量、价值总量与个别劳动时间、个别劳动生产率、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关系。
图示三:
个别劳动生产率
反比正
个别劳动时间反比
比
商品的价值量×商品的数量= 价值总量
正
比社会劳动生产率
反比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本课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商品的价值量的相关知识,这一框题是本册书的难点。
重点掌握三对概念:商品的价值量与价值总量,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个别劳动生产率与社会劳动生产率;以及围绕这三对概念产生的关系。
巩固练习
1、社会劳动生产率越高,同一劳动在同一时间里所生产的商品也就越多,而同一劳动在同一时间里所生产的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则是()
A、越大
B、越小
C、不变
D、无法测定
2、个别商品生产者首先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其直接结果是()
A、降低了单位商品的价值量
B、缩短了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C、缩短了个别劳动时间
D、提高了社会劳动生产率
3、社会上绝大部分布匹是用机器织出来的,甲厂织1匹布用8小时,乙厂织1匹布用12小时,丙厂织1匹布用10小时,丁厂用手工织1匹布用22小时,1匹布的价值量是由()
A、8小时决定的
B、12小时决定的
C、10小时决定的
D、22小时决定的
4、如果1双皮鞋=2件上衣符合等价交换原则,现在生产皮鞋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增加一倍,而生产上衣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一倍,那么,1双皮鞋可换()
A、2件上衣
B、4件上衣
C、8件上衣
D、16件上衣
板书设计
三、商品的价值量
(一)三对概念:
单位商品价值量
1、商品的价值价值总量=单位商品价值量×商品的数量
价值总量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价值量
2、劳动时间
个别劳动时间——与价值量无直接关系
社会劳动生产率
3、劳动生产率
个别劳动生产率
(二)概念间的关系:
个别劳动生产率
反比正
个别劳动时间反比
比
商品的价值量×商品的数量= 价值总量正
比社会劳动生产率
反比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